一种配电箱顶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22035发布日期:2022-10-14 23:21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箱顶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配电箱顶盖结构。


背景技术:

2.配电箱是按电器接线要求,将开关、测量仪表、保护电路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的金属柜中构成配电箱。配电箱广泛应用于各种楼宇、广场、车站以及工矿企业等场所,作为配电系统的终端电器设备。目前现有的配电箱的顶盖都是与配电箱完全封闭的。
3.针对上述技术中,发明人发现,配电箱的顶盖与配电箱完全封闭,由于配电箱里有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等电器对温度要求高,封闭设置不利于配电箱内部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配电箱顶盖结构,具有散热良好,安全性好,安装方便的优点。
5.一种配电箱顶盖结构,配电箱顶盖用于盖合配电箱本体的顶部,配电箱本体的顶部设置有顶板,配电箱顶盖包括顶盖本体以及环状限位条,所述顶盖本体包括顶部以及边缘部,所述边缘部固定设置在所述顶部的四周侧壁,所述环状限位条设置在所述顶部的内部,所述环状限位条的内壁用于顶板相抵接,所述环状限位条的底面用于配电箱本体的顶面相抵接,所述环状限位条的端部开设有散热槽;所述边缘部的内壁与配电箱本体之间形成用于散热空间。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电箱本体所产生的热量汇聚在配电箱顶盖的内部,散热槽的设置使得热量可以通过散热槽散出,从而实现了散热的功能。
7.优选的,所述散热槽的深度范围设置为3mm-6mm。
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散热槽的深度设置在3mm-6mm内,既能保证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同时可以有效地挡住雨水等进入配电箱顶盖内部,提高了配电箱的使用安全性。
9.优选的,所述边缘部包括边缘部的端部和边缘部的侧部,所述边缘部的端部的内壁与配电箱本体的外侧相抵接,所述散热空间设置在所述边缘部的侧部的内壁与配电箱本体的外侧之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电箱本体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槽后,从边缘部的侧部散出到配电箱顶盖外。散热槽与该散热空间错开设置有效地防止天气恶劣的情况下,雨水等进入到配电箱顶盖的内部,提高了配电箱的安全性。
11.优选的,所述环状限位条包括两组短边和两组长边,两组所述短边均固定设置有凸起,两组所述凸起分别设置在所述散热槽的两端,所述凸起上设置有螺纹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配电箱顶盖与配电箱本体可以通过螺丝固定连接,螺纹孔设置在凸起上,使得螺纹孔完全置于顶盖本体的下表面,顶盖本体的上表面完整,可以更好的隔绝异物,使配电箱更加安全。
13.优选的,两组所述长边分别固定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上均设有螺纹孔;所述凸块上还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顶板上的凸件相插接配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凹槽与顶板上的凸件插接配合,使得安装配电箱顶盖时更加方便配电箱顶盖的定位,使安装更加便利、快捷。
15.优选的,所述凸块之间对应横设有加强杆,并且所述加强杆与所述顶部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加强杆与顶部完全抵接,增强了配电箱顶盖的结构的稳定性。
17.优选的,所述边缘部的外侧设置有环形条。
1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工作人员在安装配电箱顶盖的过程中,通过环形条可以更方便的提起配电箱顶盖,使得配电箱顶盖的使用更加方便。
19.优选的,所述边缘部的底部内侧设置有导向面。
2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工作人员在安装配电箱顶盖的过程中,导向面的作用使得配电箱顶盖的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21.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22.1.散热槽的设置使得配电箱本体内部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槽散出到配电箱的外部,达到了提高散热的效果。
23.2.边缘部和螺纹孔的设置使得配电箱顶盖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雨水砂石等异物进入到配电箱顶盖内部,配电箱顶盖使用安全。
24.3.加强杆的设置使得配电箱顶盖的结构更加牢固,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中配电箱顶盖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中配电箱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顶部;2、边缘部;3、顶板;4、配电箱本体;5、环状限位条;6、边缘部的端部;7、边缘部的侧部;8、散热槽;9、凸起;10、螺纹孔;11、凸块;12、加强杆;13、凹槽;14、短边;15、长边。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图1-图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公开一种配电箱顶盖结构,用于与配电箱本体4组合形成配电箱结构,参见图1,配电箱本体4的顶端活动设置有顶板3,配电箱顶盖与配电箱本体4相盖合,同时,配电箱顶盖与顶板3的边缘相抵触。具体的,配电箱顶盖结构包括顶盖本体以及环状限位条5。顶盖本体包括顶部1以及边缘部2,边缘部2固定设置在顶部1的四周。顶部1的内表面为向上拱起的弧面,边缘部2与顶部1配合增大了配电箱顶盖的内部空间,更加方便热量的汇聚。环状限位条5设置在顶部1的内部。环状限位条5的内壁与顶板3相抵接,以限制顶板3相对配电箱本体4移动。环状限位条5的底面用于与配电箱本体4的顶面相抵接。环状限位条5包括两组短边14和两组长边15,短边14上开设有散热槽8,配电箱本体4所产生的热量汇聚到顶盖本体的内部,并通过散热槽8散出,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31.参见图2,边缘部2包括边缘部的端部6以及边缘部的侧部7,边缘部2的底面低于环状限位条5的底面,使得雨水难以进入到环状限位条5内,提高了配电箱的安全性。边缘部2
的内壁与环状限位条5的侧壁间距范围设置成4mm-6mm,本实施例中,边缘部的端部6的内壁与环状限位条5的短边14的侧壁间距设置成5mm,使得在配电箱顶盖安装在配电箱本体4上时,边缘部的端部6的内壁与配电箱本体4的外侧相抵接,实现了阻挡雨水从边缘部的端部6的内壁与配电箱本体4之间进入到散热槽8处,从而进入到配电箱顶盖的内部。边缘部的侧部7的内壁与环状限位条5的长边15间距设置成8mm-12mm,本实施例中,边缘部的侧部7的内壁与环状限位条5的长边15间距设置成10mm,使得在配电箱顶盖安装在配电箱本体4上时,边缘部2的其中一内壁与配电箱本体4的外侧留有一定间隙,该间隙作为热量散出配电箱本体4的散热空间,配电箱本体4所产生的热量经过散热槽8后从该散热空间发散到配电箱顶盖之外。
32.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空间设置在边缘部的侧部7与配电箱本体4的外侧壁之间,而由于散热槽8位于环状限位条5的短边14,且边缘部的端部6的内壁与配电箱本体4的外侧相抵接,因此散热槽8的位置与散热空间的位置相通但两者相互错开,配电箱本体4所产生的热量先经过散热槽8散出至边缘部2与环状限位条5之间,然后从边缘部的侧部7与配电箱本体4顶部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散热空间散出。
33.需要说明的是,散热槽8的深度范围设置为3mm-6mm,本实施例中散热槽8的深度设置为5mm,散热槽8的深度即保证了散热效果,又提高了配电箱的安全性,避免天气恶劣的情况下雨水进入到配电箱顶盖内部。
34.环状限位条5的两组短边14均固定设置有凸起9,两组凸起9设置在散热槽8的两端,两组凸起9上设置有螺纹孔10,用于与配电箱通过螺丝固定连接。顶部1与配电箱本体4之间通过凸起9进行连接,使得配电箱顶盖的上表面完全封闭,有利于防尘防水。
35.参见图1和图2,环状限位条5的两组长边15分别固定设置有两组凸块11,凸块11上均设有螺纹孔10,配电箱顶盖通过螺纹孔10与配电箱本体4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配电箱顶盖安装的便利性,凸块11上还设置有凹槽13,顶板3上设置有凸件(图中未示处),凹槽13与顶板3上的凸件相插接配合,在安装配电箱顶盖时,先让凹槽13与顶板3的凸件插接配合,再使用螺丝将配电箱顶盖与配电箱本体4固定连接,凹槽13的设置使得安装时配电箱顶盖的定位更加方便,提高了安装的方便性。
36.两侧的凸块11之间对应横设有加强杆12,并且加强杆12与顶部1的下表面完全抵接,加强杆12的设置加强了配电箱顶盖的结构稳定性,使配电箱顶盖不易发生形变。
37.边缘部2的底部内侧设置有导向面,本实施例中导向面为弧面。导向面用于在安装配电箱顶盖的过程中,该弧面引导配电箱顶盖套在配电箱本体4上,提高了配电箱顶盖安装的方便性。边缘部2的外侧设置有环形条,环形条的设置使得配电箱顶盖更方便工作人员提起,增加了配电箱顶盖的使用方便性。
38.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39.安装配电箱顶盖时,先将凹槽13与顶板3的凸件插接配合,打开配电箱本体4的侧门,再从配电箱本体4的内部通过螺丝将配电箱顶盖与配电箱本体4固定连接。配电箱使用时,所产生热气透过配电箱顶盖的散热槽8,从边缘部2与环状限位条5之间的间隙流向散热空间,最终从散热空间出散出,使配电箱的散热效果更好。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