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功率模块及发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20661发布日期:2023-01-13 23:11阅读:80来源:国知局
光伏功率模块及发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功率模块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功率模块及发电设备。


背景技术:

2.太阳能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手段,逆变器或逆变电路作为太阳能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太阳能组件产生的低压直流电能转换为适合于电器使用的电能。随着电路小型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提高逆变器或逆变电路的使用效率变得十分重要。
3.然而,现有的逆变器或逆变电路的各个组成结构分别直接安装于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上,导致pcb板上布线多且焊点多,逆变器或逆变电路的安装难度大,导致逆变器或逆变电路的加工和安装较复杂,成本较高,这影响了逆变器或逆变电路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伏功率模块,所述光伏功率模块通过将逆变电路集成于封装结构内,在将逆变电路安装在pcb板上时,无需将逆变电路的各个组件一一地安装在pcb板上,简化了逆变电路的安装操作,简化了pcb板的布线且减少了pcb板上的焊点,降低了逆变电路的安装成本,提高了逆变电路的使用效率。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光伏功率模块的发电设备。
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光伏功率模块,包括: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正极输入引脚、负极输入引脚、第一输出引脚和第二输出引脚;以及逆变电路,所述逆变电路集成于所述封装结构内且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逆变电路包括正极输入端、负极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正极输入端与所述正极输入引脚电连接,所述负极输入端与所述负极输入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引脚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引脚电连接。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功率模块,通过其逆变电路集成于封装结构内且设置于基板上,在将逆变电路安装在pcb板上时,只需将光伏功率模块安装在pcb板上并将基板的各个引脚与pcb板上的相应引脚电连接即可,而无需将逆变电路的各个组件一一地安装在pcb板上,这大大简化了逆变电路的安装操作,且与逆变电路的各个组件一一地安装在pcb板上相比,简化了pcb板的布线且减少了pcb板上的焊点且减小了逆变电路的占据体积,降低了逆变电路的安装成本,提高了逆变电路的使用效率。另外,通过将逆变电路集成在封装结构内,还避免了用户在安装逆变电路时需要一一选择逆变电路的组成部件的型号,因此还解决了用户芯片选型方面的问题。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伏功率模块用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所述基板由依次叠置的第一铜层、陶瓷层和第二铜层构成,所述基板的厚度为t,其中,0.8mm≤t≤1.5mm,所述第二铜层用于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直接接触。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t=0.98mm或t=1.24mm。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伏功率模块还包括温度检测电路,所述温度检测电路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第一温度检测端和第二温度检测端,所述基板上还设置有第一温度检测引脚与第二温度检测引脚,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引脚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引脚与所述第二温度检测端电连接。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ntc热敏电阻。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逆变电路包括多个功率开关管,所述基板上还设置有多个连接引脚,多个所述连接引脚与多个所述功率开关管电连接。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功率开关管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三功率开关管、第四功率开关管、第五功率开关管以及第六功率开关管,多个所述连接引脚包括第一连接引脚、第二连接引脚、第三连接引脚、第四连接引脚、第五连接引脚、第六连接引脚、第七连接引脚、第八连接引脚、第九连接引脚、第十连接引脚和第十一连接引脚,其中,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引脚和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所述正极输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所述第二连接引脚用于电连接至第一外部驱动电路;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三连接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所述正极输入引脚,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第四连接引脚,所述第四连接引脚用于电连接至第二外部驱动电路;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五连接引脚和所述负极输入端,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引脚,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第六连接引脚,所述第六连接引脚用于电连接至第三外部驱动电路;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七连接引脚和所述负极输入端,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引脚,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第八连接引脚,所述第八连接引脚用于电连接至第四外部驱动电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九连接引脚,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引脚,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第十连接引脚,所述第十连接引脚用于电连接至第五外部驱动电路;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九连接引脚,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引脚,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控制端电连接至第十一连接引脚,所述第十一连接引脚用于电连接至第六外部驱动电路。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逆变电路还包含第一快恢复二极管、第二快恢复二极管、第三快恢复二极管、第四快恢复二极管、第五快恢复二极管和第六快恢复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一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快恢复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快恢复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快恢复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四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四快恢复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至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五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五快恢复二极管的负极
电连接至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六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六快恢复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至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所述第二端。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以及相对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正极输入引脚靠近所述基板的第一边和第三边设置,所述负极输入引脚靠近所述基板的第一边和第四边设置;所述第一输出引脚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中央位置,所述第二输出引脚靠近所述基板的第二边和第四边设置。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引脚靠近所述基板的第二边和第三边设置,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引脚设置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引脚之间。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引脚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引脚靠近所述基板的第三边的一侧;所述第三连接引脚和所述第四连接引脚设置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引脚之间;所述第五连接引脚和所述第六连接引脚设置在所述正极输入引脚和所述负极输入引脚之间;所述第七连接引脚和所述第八连接引脚靠近所述基板的第二边和第四边设置;所述第九连接引脚、所述第十连接引脚和所述第十一连接引脚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引脚的靠近所述基板的第四边的一侧。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发电设备,包括:光伏储能模块;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光伏功率模块,所述光伏功率模块用于将所述光伏储能模块输出的电能信号转换为用电设备所需的电信号。
19.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功率模块的示意图;
22.图2是图1中所示的光伏功率模块中的逆变电路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逆变电路与基板的各引脚的连接关系;以及
23.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电设备的框图。
24.附图标记:
25.光伏功率模块100;封装结构1;基板11;正极输入引脚dc+;负极输入引脚dc-;第一输出引脚h1;第二输出引脚h2;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第二温度检测引脚t2;连接引脚eg;第一连接引脚e1;第二连接引脚g1;第三连接引脚e2;第四连接引脚g2;第五连接引脚e3;第六连接引脚g3;第七连接引脚e4;第八连接引脚g4;第九连接引脚e5/6;第十连接引脚g5;第十一连接引脚g6;第一边111;第二边112;第三边113;第四边114;
26.逆变电路2;功率开关管q;第一功率开关管q1;第二功率开关管q2;第三功率开关管q3;第四功率开关管q4;第五功率开关管q5;第六功率开关管q6;第一快恢复二极管d1;第二快恢复二极管d2;第三快恢复二极管d3;第四快恢复二极管d4;第五快恢复二极管d5;第六快恢复二极管d6;
27.温度检测电路3;ntc热敏电阻j;发电设备200;光伏储能模块101。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29.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功率模块100。
30.参考图1-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光伏功率模块100包括封装结构1和逆变电路2,逆变电路2集成于封装结构1内。封装结构1包括基板11,基板11上设置有正极输入引脚dc+和负极输入引脚dc-。逆变电路2设置于基板11上,且包括正极输入端和负极输入端,上述正极输入端与正极输入引脚dc+电连接,上述负极输入端与负极输入引脚dc-电连接。例如,正极输入引脚dc+用于与光伏功率模块100的正极母线电连接,负极输入引脚dc-用于与光伏功率模块100的负极母线电连接,由于逆变电路2的上述正极输入端与正极输入引脚dc+电连接且逆变电路2的上述负极输入端与负极输入引脚dc-电连接,正极母线和负极母线之间的电压差(即光伏功率模块100的输入电压)可以作用于光伏功率模块100的上述正极输入端和上述负极输入端,保证光伏功率模块100的工作所需的电能。
31.而且,逆变电路2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用于输出逆变电路2的第一输出,第二输出端用于输出逆变电路2的第二输出。基板11上设置有第一输出引脚h1和第二输出引脚h2,第一输出引脚h1与上述第一输出端电连接,且第二输出引脚h2与上述第二输出端电连接。如此,第一输出引脚h1用于输出逆变电路2的第一输出(可视为光伏功率模块100的第一输出),第二输出引脚h2用于输出逆变电路2的第二输出(可视为光伏功率模块100的第二输出)。
32.由于整个逆变电路2封装在封装结构1内且设置在基板11上,在将逆变电路2安装在pcb板上时,只需将光伏功率模块100安装在pcb板上并将基板11的各个引脚与pcb板上的相应引脚电连接即可,而无需将逆变电路2的各个组件一一地安装在pcb板上,这大大简化了逆变电路的安装操作。另外,由于整个逆变电路2封装在封装结构1内,与逆变电路2的各个组件一一地安装在pcb板上相比,简化了pcb板的布线且减少了pcb板上的焊点,降低了逆变电路的安装成本,提高了逆变电路的使用效率。另外,通过将逆变电路2集成在封装结构1内,还避免了用户在安装逆变电路时需要一一选择逆变电路的组成部件的型号,因此还解决了用户芯片选型方面的问题。
3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功率模块,通过其逆变电路集成于封装结构内且设置于基板上,在将逆变电路安装在pcb板上时,只需将光伏功率模块安装在pcb板上并将基板的各个引脚与pcb板上的相应引脚电连接即可,而无需将逆变电路的各个组件一一地安装在pcb板上,这大大简化了逆变电路的安装操作,且与逆变电路的各个组件一一地安装在pcb板上相比,简化了pcb板的布线且减少了pcb板上的焊点且减小了逆变电路的占据体积,降低了逆变电路的安装成本,提高了逆变电路的使用效率。另外,通过将逆变电路集成在封装结构内,还避免了用户在安装逆变电路时需要一一选择逆变电路的组成部件的型号,因此还解决了用户芯片选型方面的问题。
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光伏功率模块100用于安装在pcb上,以电连接至pcb板上的其它电路结构。基板11由第一铜层、陶瓷层和第二铜层构成,其中,第一铜层、陶
瓷层和第二铜层依次叠置。换言之,在基板11的厚度方向上,陶瓷层位于第一铜层和第二铜层之间。基板11的厚度为t,其中,0.8mm≤t≤1.5mm,第二铜层用于与pcb直接接触。如此设置,基板11不包括铜底板,这可以降低基板11的厚度,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封装结构1的体积,进而可以降低整个光伏功率模块100的体积,进一步便于安装和维护光伏功率模块100。
35.例如,基板11的厚度t为0.98mm或1.24mm,但不限于此。
36.如图2所示并结合图1,光伏功率模块100还包括温度检测电路3,温度检测电路3设置在基板11上。具体地,温度检测电路3可以包括第一温度检测端和第二温度检测端,基板11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与第二温度检测引脚t2,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与上述第一温度检测端电连接,第二温度检测引脚t2与上述第二温度检测端电连接。如此设置,温度检测电路3可以检测基板11的温度。由于逆变电路2设在基板11上,温度检测电路3所测得的温度可以视为逆变电路2所处的温度。例如,逆变电路2在较高的温度下运行时,其内部组件的电阻可能增大,且其内部组件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可能降低,甚至无法正常工作。通过在基板11上设置温度检测电路3,可以实时测量基板11的温度,即实时测量逆变电路2所处的温度,这可以在测量温度过高时提醒用户或操作员对光伏功率模块100或整个pcb系统进行散热,以确保逆变电路2的正常工作,进而确保整个光伏功率模块100的正常工作。
37.可选地,如图2所示,温度检测电路3可以包括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ntc)热敏电阻j。ntc热敏电阻j在实现测量基板11的温度的同时,其体积小,其电阻值和温度特性波动小,对各种温度变化的响应快速,且温度测量灵敏度和精度高。
38.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温度检测电路3可以为能够设置在基板11上的其它类型的温度检测电路3。
3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逆变电路2包括多个功率开关管q,基板11上还设置有多个连接引脚eg,多个连接引脚eg与多个功率开关管q电连接。功率开关管q能够承受较大电流且漏电流较小,这可以提高整个逆变电路2的工作效率。
40.可以理解的是,逆变电路2可以采用常见的拓扑结构中的任一种。例如,逆变电路2可以为单相的半桥逆变电路、全桥逆变电路和heric逆变电路。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4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多个功率开关管q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q1、第二功率开关管q2、第三功率开关管q3、第四功率开关管q4、第五功率开关管q5以及第六功率开关管q6。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连接引脚eg包括第一连接引脚e1、第二连接引脚g1、第三连接引脚e2、第四连接引脚g2、第五连接引脚e3、第六连接引脚g3、第七连接引脚e4、第八连接引脚g4、第九连接引脚e5/6、第十连接引脚g5和第十一连接引脚g6。具体地,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一连接引脚e1和上述第一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正极输入引脚dc+,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控制端电连接至第二连接引脚g1,第二连接引脚g1用于电连接至第一外部驱动电路(图未示出);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三连接引脚e2和上述第二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第二端电连接至正极输入引脚dc+,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控制端电连接至第四连接引脚g2,第四连接引脚g2用于电连接至第二外部驱动电路(图未示出);第三功率开关管q3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五连接引脚e3和上述负极输入端,第三功率开关管q3的第二端电连接至第一输出引脚h1,第三功率开关管q3的控制端电连接至第六连接引脚g3,第六连接引脚g3用于电连接至第三外部驱动电路(图未示出);第四功率开关管q4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七连接引脚e4和上述负极输入
端,第四功率开关管q4的第二端电连接至第二输出引脚h2,第四功率开关管q4的控制端电连接至第八连接引脚g4,第八连接引脚g4用于电连接至第四外部驱动电路(图未示出);第五功率开关管q5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九连接引脚e5/6,第五功率开关管q5的第二端电连接至第二输出引脚h2,第五功率开关管q5的控制端电连接至第十连接引脚g5,第十连接引脚g5用于电连接至第五外部驱动电路(图未示出);第六功率开关管q6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九连接引脚e5/6,第六功率开关管q6的第二端电连接至第一输出引脚h1,第六功率开关管q6的控制端电连接至第十一连接引脚g6,第十一连接引脚g6用于电连接至第六外部驱动电路(图未示出)。其中,第二连接引脚g1、第四连接引脚g2、第六连接引脚g3、第八连接引脚g4、第十连接引脚g5、第十一连接引脚g6分别连接各自的外部驱动电路,各个外部驱动电路用于控制相应的功率开关管的接通和关断。第一连接引脚e1、第三连接引脚e2、第五连接引脚e3、第七连接引脚e4和第九连接引脚e5/6可以作为采样点,通过在这些采样点采样,可以获得逆变电路2内部的电流和电压状态等。基板的引脚布局遵循了光伏功率模块可靠性的标准,光伏功率模块内部的布局布线按照模块设计标准实现。逆变电路2采用包括六个功率开关管的heric拓扑结构,即h6拓扑结构。采用heric拓扑结构设计的同时,考虑到减小应用回路的电感和满足爬电距离。采用此h6拓扑结构的逆变电路2具有效率高、体积小和成本低的优势,且采用交流旁路策略,在有效降低谐波的条件下实现逆变功能,产生的损耗相比于传统逆变结构较小。另外,由于简化了pcb板的布线且减少了pcb板上的焊点,逆变电路2的杂散电感降低,降低各个功率开关管的关断电压尖峰。
42.进一步地,参照图2,第一功率开关管q1、第二功率开关管q2、第三功率开关管q3、第四功率开关管q4、第五功率开关管q5以及第六功率开关管q6均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且第一功率开关管q1、第二功率开关管q2、第三功率开关管q3、第四功率开关管q4、第五功率开关管q5以及第六功率开关管q6的第一端均为发射极,第二端均为集电极,控制端均为栅极。上述设置,考虑到igbt的发射极和栅极的接口位置,在有限的布局空间内满足光伏功率模块100的开关特性和短路特性。另外,igbt具有较强的电流处理能力,较低的导通电压以及较低的导通损耗,且有能力满足要求高开关频率的逆变电路的需求。
43.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功率开关管q1、第二功率开关管q2、第三功率开关管q3、第四功率开关管q4、第五功率开关管q5以及第六功率开关管q6可以全部为mosfet,或者第一功率开关管q1、第二功率开关管q2、第三功率开关管q3、第四功率开关管q4、第五功率开关管q5以及第六功率开关管q6中的一部分功率开关管为mosfet、另一部分功率开关管为igbt等。
44.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逆变电路2还包含第一快恢复二极管d1、第二快恢复二极管d2、第三快恢复二极管d3、第四快恢复二极管d4、第五快恢复二极管d5和第六快恢复二极管d6。具体地。第一快恢复二极管d1的正极电连接至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上述第一端,第一快恢复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上述第二端;第二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上述第一端,第二快恢复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至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上述第二端;第三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第三功率开关管q3的上述第一端,第三快恢复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至第三功率开关管q3的上述第二端;第四快恢复二极管d4的正极电连接至第四功率开关管q4的上述第一端,第四快恢复二极管d4的负极电连
接至第四功率开关管q4的上述第二端;第五快恢复二极管d5的正极电连接至第五功率开关管q5的上述第一端,第五快恢复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至第五功率开关管q5的上述第二端;以及第六快恢复二极管d6的正极电连接至第六功率开关管q6的上述第一端,第六快恢复二极管d6的负极电连接至第六功率开关管q6的上述第二端。通过如此设置这些快恢复二极管,这些功率开关管可以实现更快的关断时间。
45.例如,如图2所示,在第一功率开关管q1、第二功率开关管q2、第三功率开关管q3、第四功率开关管q4、第五功率开关管q5以及第六功率开关管q6均为igbt的情况下,第一快恢复二极管d1的正极电连接至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发射极,第一快恢复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集电极;第二快恢复二极管d2的正极电连接至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发射极,第二快恢复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至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集电极;第三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第三功率开关管q3的发射极,第三快恢复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至第三功率开关管q3的集电极;第四快恢复二极管d4的正极电连接至第四功率开关管q4的发射极,第四快恢复二极管d4的负极电连接至第四功率开关管q4的集电极;第五快恢复二极管d5的正极电连接至第五功率开关管q5的发射极,第五快恢复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至第五功率开关管q5的集电极;以及第六快恢复二极管d6的正极电连接至第六功率开关管q6的发射极,第六快恢复二极管d6的负极电连接至第六功率开关管q6的集电极。
46.可选地,如图1所示,基板11包括相对的第一边111和第二边112以及相对的第三边113和第四边114。正极输入引脚dc+靠近基板11的第一边111和第三边113设置,负极输入引脚dc-靠近基板11的第一边111和第四边114设置。如此设置,正极输入引脚dc+和负极输入引脚dc-均设置在基板11的边缘位置且间隔开较大的距离,在将光伏功率模块100安装在pcb板的过程中,方便了正极母线电连接到正极输入引脚dc+和负极母线电连接到负极输入引脚dc-的操作,减小了安装和设计复杂度;另外,正极输入引脚dc+和负极输入引脚dc-均设置在基板11的边缘位置也减小了该电连接所需的布线长度,进而降低了材料成本。
47.另外,第一输出引脚h1设置在基板11的中央位置,第二输出引脚h2靠近基板11的第二边112和第四边114设置。此时,如图1所示,第二输出引脚h2位于基板11的右下角位置处。通过如此设置,第一输出引脚h1和第二输出引脚h2间隔开较大的距离,在将光伏功率模块100安装在pcb板上时,第一输出引脚h1和第二输出引脚h2可以互不干涉地连接到各自的外部电路,进一步方便了安装操作。
48.进一步地,参照图1并结合图2,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靠近基板11的第二边112和第三边113设置。此时,如图1所示,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设置在基板11的右上角位置处,其远离正极输入引脚dc+、负极输入引脚dc-、第一输出引脚h1和第二输出引脚h2设置。而且,第二温度检测引脚t2设置在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和第二输出引脚h2之间。例如,第二温度检测引脚t2靠近基板11的第二边112设置且位于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和第二输出引脚h2之间的更靠近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的位置处。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和第二温度检测引脚t2作为整体位于基板11的右上角位置处。如此设置,在将光伏功率模块100安装在pcb板上时,可以方便地将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和第二温度检测引脚t2电连接到pcb板上的相应连接点。
49.再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引脚e1和第二连接引脚g1设置在第一输出引脚h1靠近基板11的第三边113的一侧,第三连接引脚e2和第四连接引脚g2设置在第二温度检
测引脚t2和第二输出引脚h2之间,第五连接引脚e3和第六连接引脚g3设置在正极输入引脚dc+和负极输入引脚dc-之间,第七连接引脚e4和第八连接引脚g4靠近基板11的第二边112和第四边114设置,第九连接引脚e5/6、第十连接引脚g5和第十一连接引脚g6设置在第一输出引脚h1的靠近基板11的第四边114的一侧。如此设置,第一连接引脚e1至第十一连接引脚g6均与正极输入引脚dc+、负极输入引脚dc-、第一输出引脚h1、第二输出引脚h2、第一温度检测引脚t1和第二温度检测引脚t2间隔开,且彼此间隔开,上述所有引脚以分布式方式位于基板11上,合理利用整个基板11区域。
50.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基板11上的引脚也可以以其它布局分布,不仅限于上述的布局方式。为了简洁,其它布局分布不再举例说明。
51.在本实用新型中,光伏功率模块100的封装方式可以采用mini系列封装方式,该封装方式应用广泛且兼容性高。然而,光伏功率模块100的封装方式但不限于此。
52.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发电设备200,包括:光伏储能模块101;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光伏功率模块100,光伏功率模块100用于将光伏储能模块101输出的电能信号转换为用电设备所需的电信号。具体地,光伏储能模块101储存有光电转换的电能,并向光伏功率模块100输出电能信号,光伏功率模块100将来自光伏储能模块101的电能信号进行转换,例如da转换,转换后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供用电设备使用。
5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电设备,通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光伏功率模块,在安装过程中,只需将光伏功率模块安装在pcb板上并将基板的各个引脚与pcb板上的相应引脚电连接即可,而无需将逆变电路的各个组件一一地安装在pcb板上,这大大简化了逆变电路的安装操作,且与逆变电路的各个组件一一地安装在pcb板上相比,简化了pcb板的布线且减少了pcb板上的焊点且减小了逆变电路的占据体积,降低了逆变电路的安装成本,进而简化了整个发电设备的安装操作,且降低了整个发电设备的安装成本。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5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5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