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76171发布日期:2023-02-24 19:44阅读:35来源:国知局
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自动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价格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多领域使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工,例如:应用于酒店、餐厅的配送机器人,应用于仓库的仓储机器人等等。而机器人由于自身结构的限定,其携带的电池通过不会太大,因此,机器人在检测到自己的电池电量不足时,会自动寻找充电桩,并且与充电桩对接进行充电。
3.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充电桩包括壳体、充电模块和电极,壳体设置有腔体以及与腔体连通的开口,充电模块设置于腔体内,电极与充电模块连接,电极从开口伸出,并且电极固定于开口处,当电极与机器人对接时,电极与机器人硬抵接,容易损坏机器人或者电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能够改善目前电极与机器人对接时,电极与机器人硬抵接,容易损坏机器人或者电极的现状。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电极模块和充电模块。所述壳体设有收容腔和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收容腔和外界环境。电极模块包括安装组件、弹性组件和电极,其中,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开口处,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电极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滑动连接,所述电极至少部分从所述开口伸出,所述电极可于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之间滑动,所述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安装组件和电极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用于向电极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电极在未受到其它作用力时保持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所述充电模块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电极电连接。
6.可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传感组件,所述传感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组件,所述传感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电极是否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
7.可选地,所述电极包括电极本体、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电极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滑动部设置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二滑动部设置有第二滑孔。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一滑柱和第二滑柱,所述第一滑柱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滑柱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滑孔后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滑柱可相对于第一滑孔滑动,所述第二滑柱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滑柱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滑孔后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滑柱可相对于第二滑孔滑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可拆卸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内表面。
8.可选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滑柱,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安
装板。
9.可选地,所述第一滑动部面向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并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第一限位槽的槽底,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面向所述第一滑动部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并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限位槽的槽底。
10.可选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滑柱,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安装板。
11.可选地,所述第二滑动部面向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并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第三限位槽的槽底,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面向所述第二滑动部的表面设置有第四限位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第四限位槽,并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第四限位槽的槽底。
12.可选地,所述传感组件包括第一接触传感器和第二接触传感器,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当所述第一滑动部抵接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二滑动部抵接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时,确定所述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
14.可选地,所述电极模块包括至少两个极性相反的所述电极。
15.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电极模块和充电模块。所述壳体设有收容腔和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收容腔和外界环境。电极模块包括安装组件、弹性组件和电极,其中,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开口处,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电极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滑动连接,所述电极至少部分从所述开口伸出,所述电极可于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之间滑动,所述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安装组件和电极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用于向电极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电极在未受到其它作用力时保持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所述充电模块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电极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使得所述电极在受力滑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后可以与所述充电模块之间通路进行充电,在充电结束后,所述弹性组件向所述电极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电极回到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同时,所述电极在未受到其它作用力时保持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从而改善目前电极与机器人对接时,电极与机器人硬抵接,容易损坏机器人或者电极的现状。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立体图;
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部分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另一部分示意图;
2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安装板的立体图。
23.充电装置100的附图标记如下:
24.壳体10弹性组件22开口11第一弹性件221电极模块20第二弹性件222安装组件21电极23第一安装板211电极本体231第二安装板212第一滑动部232第二限位槽2121第一滑孔2321第四限位槽2122第一限位槽2322限位筋2123第二滑动部233第一固定板213第二滑孔2331第二固定板214第三限位槽2332第一滑柱215传感组件40第二滑柱216第一接触传感器41充电模块30第二接触传感器42
具体实施例
2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8.请参阅图1至图4,其分别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100 的立体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100的部分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100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100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充电装置100包括壳体10、电极模块 20和充电模块30。壳体10设有收容腔(图中未示出)和开口11,开口 11连通收
容腔和外界环境。电极模块20,包括安装组件21、弹性组件 22和电极23,其中,安装组件21包括第一安装板211,第一安装板211 安装于开口11处,第一安装板211设置于收容腔内,电极23于第一安装板211滑动连接,电极23至少部分从开口11伸出,电极23可于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之间滑动,弹性组件22分别与安装组件21 和电极23连接,弹性组件22用于向电极23施加作用力,以使电极23 在未受到其它作用力时保持于第一预设位置。充电模块30设置于收容腔内,充电模块30与电极23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板211来安装弹性组件22和电极23,从而使得在电极23在需要维修或者更换时,可以通过将第一安装板211自壳体10上拆除直接进行维修或者更换,即是,在维修电极23时,不需要在壳体10内部进行维修,扩大了电极23维修时的可操作空间,提高了维修效率。值得一提的是,电极23于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之间滑动,且弹性组件22可以将电极23在未受到其他作用力时保持于第一预设位置,通过这种设计,使得电极23与其他待充电设备的抵接时,可以缓解刚性冲击,减少对电极23的损伤。可选地,电极模块20包括至少两个极性相反的电极23,具体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极模块20包括两个极性相反的电极23,其中一个用作正极电极,另一个用作负极电极。
2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其中,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100的另一部分示意图,并结合其他附图。充电装置100包括传感组件40,传感组件40安装于安装组件21上,传感组件40用于检测电极23是否位于第一预设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电极23 于第一预设位置,电极23与充电模块30断路;电极23于第二预设位置,电极23与充电模块30通路,从而使得充电模块30可以通过电极 23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电连接并充电。可选地,待充电设备可以是机器人、移动终端设备以及电能储能设备等。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并结合其他附图。电极23 包括电极本体231、第一滑动部232和第二滑动部233,第一滑动部232 和第二滑动部233分别设置于电极本体231的两侧,第一滑动部232设置有第一滑孔2321,第二滑动部233设置有第二滑孔2331。其中,电极本体231相对第一滑动部232和第二滑动部233凸出设置。安装组件 21还包括第二安装板212、第一固定板213、第二固定板214、第一滑柱215和第二滑柱216,第一滑柱215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安装板212,第一滑柱215的另一端穿过第一滑孔2321后固定于第一固定板213,第一滑柱215可相对于第一滑孔2321滑动,第二滑柱216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安装板212,第二滑柱216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滑孔2331后固定于第二固定板214,第二滑柱216可相对于第二滑孔2331滑动,第一固定板 213和第二固定板214可拆卸固定于第一安装板211的内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安装板212上还设有至少一个限位筋2123,限位筋2123 朝向第一安装板211的方向相对第二安装板212凸出设置,限位筋2123 用于在电极23朝向第二安装板212的方向滑动时,限位筋2123可以与电极23抵接,防止电极23滑动脱出。
31.进一步地,弹性组件22包括第一弹性件221,第一弹性件221套设于第一滑柱215,第一弹性件221的一端抵接于第一滑动部232,第一弹性件221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安装板212。具体地,第一弹性件221 设置为压簧,第一弹性件221绕第一滑柱215卷绕设置。当机器人的电极与电极23抵接时,电极23受力于第一预设位置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弹性件221受力压缩,在机器人离开充电装置100时,第一弹性件221伸长并推动电极23于第二预设位置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32.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至图6,其中,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安装板
212的立体图,并结合其他附图。第一滑动部232面向第二安装板212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322,第一弹性件221的一端收容于第一限位槽2322,并且第一弹性件221的一端抵接于第一限位槽2322的槽底,和/或,第二安装板212面向第一滑动部232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槽2121,第一弹性件221的另一端收容于第二限位槽 2121,并且第一弹性件221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限位槽2121的槽底。可选地,第一限位槽2322和第二限位槽2121为圆形空心槽,以适配第一弹性件221的螺旋状外形,使得第一弹性件221的两端分别收容于第一限位槽2322和第二限位槽2121,防止第一弹性件221脱出导致失效。
33.进一步地,弹性组件22包括第二弹性件222,第二弹性件222套设于第二滑柱216,第二弹性件222的一端抵接于第二滑动部233,第二弹性件222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安装板212。具体地,第二弹性件222 设置为压簧,第二弹性件222绕第二滑柱216卷绕设置。当机器人的电极与电极23抵接时,电极23受力于第一预设位置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二弹性件222受力压缩,在机器人离开充电装置100时,第二弹性件222伸长并推动电极23于第二预设位置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34.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至图6,其中,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安装板212的立体图,并结合其他附图。第二滑动部233面向第二安装板212的表面设置有第三限位槽2332,第二弹性件222的一端收容于第三限位槽2332,并且第二弹性件222的一端抵接于第三限位槽2332的槽底,和/或,第二安装板212面向第二滑动部233的表面设置有第四限位槽2122,第二弹性件222的另一端收容于第四限位槽 2122,并且第二弹性件222的另一端抵接于第四限位槽2122的槽底。可选地,第三限位槽2332和第四限位槽2122为圆形空心槽,以适配第一弹性件221的螺旋状外形,使得第一弹性件221的两端分别收容于第三限位槽2332和第四限位槽2122,防止第一弹性件221脱出导致失效。
3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组件22同时包括第一弹性件221和第二弹性件222,且第一弹性件221和第二弹性件222的弹性系数、原始长度等参数完全相同,从而保证在电极23滑动时,两侧可以同步运动。
3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并结合其他附图。传感组件40包括第一接触传感器41和第二接触传感器42,第一接触传感器 41固定于第一固定板213,第二接触传感器42固定于第二固定板214,当第一滑动部232抵接第一接触传感器41,以及,第二滑动部233抵接第二接触传感器42时,确定电极23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接触传感器41和第二接触传感器42并非是传感器本身需要接触,而是指电极23是否与第二安装板212接触,第一接触传感器41和第二接触传感器42可以是接触式传感器或者非接触式传感器,可选地,第一接触传感器41和第二接触传感器42包括光电开关、激光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37.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板213和第二固定板214安装于第一安装板211 上,第一接触传感器41安装于第一固定板213,第二接触传感器42安装于第二固定板214上。其中,第一安装板211朝向第二安装板212的方向部分凸出,第一固定板213和第二固定板214安装于第一安装板211 凸出的部分;第一固定板213朝向第一安装板211的方向弯折,从而给第一接触传感器41留有安装空间,第二固定板214朝向第一安装板211 的方向弯折,从而给第二接触传感器42留有安装空间。而对于第二固定板214,在其朝向第一安装板211弯折的部分还延伸有可以安装其他电子元件的安装板,例如电路保护元件以及放电保护元件等。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100,充电装置100包括壳体10、电极模块20和充电模块30。壳体10设有收容腔和开口11,开口11连通收容腔和外界环境。电极模块20包括安装组件21、弹性组件22和电极23,其中,安装组件21包括第一安装板211,第一安装板211安装于开口11处,第一安装板211设置于收容腔内,电极23于第一安装板 211滑动连接,电极23至少部分从开口11伸出,电极23可于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之间滑动,弹性组件22分别与安装组件21和电极 23连接,弹性组件22用于向电极23施加作用力,以使电极23在未受到其它作用力时保持于第一预设位置。充电模块30设置于收容腔内,充电模块30与电极23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使得电极23在受力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后可以与充电模块30之间通路进行充电,在充电结束后,弹性组件22向电极23施加作用力,以使电极23回到第一预设位置,同时,电极23在未受到其它作用力时保持于第一预设位置。从而改善目前电极23与机器人对接时,电极23与机器人硬抵接,容易损坏机器人或者电极23的现状。
3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