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98305发布日期:2022-12-10 04:55阅读:45来源:国知局
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配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配电箱。


背景技术:

2.配电箱是一种常见配电设备,包括金属柜和布置在金属柜内的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等。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它可以合理的分配电能,方便对电路的开合操作,有较高的安全防护等级,能直观的显示电路的导通状态。传统的配电箱内一般会安装多个配电元件,每个配电元件需要连接对应的电线,因此配电箱内的电线会较多,容易导致线路混乱,影响检修以及容易在拆装外壳时对线路造成干涉。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箱,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配电箱存在线路混乱,影响检修以及容易在拆装外壳时对线路造成干涉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箱,该配电箱包括:底板、配电立板和外壳;其中,
5.所述配电立板固设于所述底板的上端,所述配电立板具有用于安装配电元件的安装面,所述配电立板的两侧开设有收线槽,所述安装面上开设有与所述收线槽连通的穿线槽;
6.所述外壳固设于所述底板上并罩设在所述配电立板的外部。
7.进一步的,配电立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8.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两侧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所述收线槽,所述穿线槽开设在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上。
9.进一步的,还包括固设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为两个,以使配电立板的两侧形成所述收线槽。
10.进一步的,还包括盖设在所述收线槽上的封盖,所述封盖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卡接。
11.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配电立板上端的保护板,所述保护板的两端朝向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分布方向延伸并分别形成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
12.进一步的,第一板体上开设配电导轨,所述第一保护部与所述配电导轨上下对应;
13.所述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的端部向下弯折。
14.进一步的,第一板体上还固设有保护杆,所述保护杆设置为u型并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板体。
15.进一步的,第二板体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上可拆卸的固定有用于安装配电元件和/或通讯模块的角码。
16.进一步的,外壳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百叶,所述散热百叶设置为z型并沿竖向均匀分布,相邻所述散热百叶在竖直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
17.进一步的,底板上开设有紧固锁孔和穿线孔,所述配电立板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紧固锁孔内,所述穿线孔位于所述紧固锁孔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对应。
18.进一步的,还包括散热风扇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外壳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启动所述散热风扇。
19.进一步的,配电立板的下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设有安装架,所述散热风扇固设于所述安装架内;和/或,
20.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为两个并位于所述配电立板的两侧,两个所述散热风扇以非对称分布。
21.进一步的,底板上固设有两个用于对配电立板安装导向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垂直于所述底板,两个所述导向板之间形成所述配电立板的安装空间。
22.进一步的,还包括无线通讯模块;所述外壳采用塑料制成,所述外壳的下端设置为喇叭口,所述外壳的横截面尺寸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2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底板、配电立板和外壳;其中,所述配电立板固设于所述底板的上端,所述配电立板具有用于安装配电元件的安装面,所述配电立板的两侧开设有收线槽,所述安装面上开设有与所述收线槽连通的穿线槽;所述外壳固设于所述底板上并罩设在所述配电立板的外部,达到了在配电立板上安装配电元件时,可将各个配电元件的电线收纳在位于配电立板两侧的收线槽内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配电箱内线路的整洁度,对线路进行保护,避免在检修和安拆外壳时影响线路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配电箱存在线路混乱,影响检修以及容易在拆装外壳时对线路造成干涉的问题。
附图说明
24.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配电立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配电立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百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风扇的另一安装结构示意图;
32.其中,1底板,2安装架,3保护杆,4收线槽,5配电立板,51第一板体,52第二板体,53隔板,6保护板,61第一保护部,62第二保护部,7散热风扇,8喇叭口,9散热百叶,10外壳,11安装槽,12穿线槽,13配电导轨,14导向板,15穿线孔,16紧固锁孔,17安装面,18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
35.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36.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7.此外,术语“设置”、“设有”、“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另外,术语“多个”的含义应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40.传统的配电箱内一般会安装多个配电元件,每个配电元件需要连接对应的电线,因此配电箱内的电线会较多,容易导致线路混乱,影响检修以及容易在拆装外壳时对线路造成干涉。
4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电箱,该配电箱包括:底板1、配电立板5和外壳10;其中,
42.配电立板5固设于底板1的上端,配电立板5具有用于安装配电元件的安装面17,配电立板5的两侧开设有收线槽4,安装面17上开设有与收线槽4连通的穿线槽12;
43.外壳10固设于底板1上并罩设在配电立板5的外部。
44.本实施例在配电箱主要由底板1、配电立板5和外壳10三部分组成,其中配电立板5为内部的主体结构,外壳10作为外部的防护结构。配电立板5竖直固定在底板1上,底板1起到对配电立板5的支撑作用。配电立板5为扁平的板状结构,其两侧面具有用于安装配电元件的安装面17,配电元件可通过螺丝安装在配电立板5两侧的安装面17上,可安装的配电元件包括但不限于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开关、变压器、物联模块或插座等等。配电立板5上可开设用于安装配电元件的孔和导轨等安装基础。当配电元件安装在配电立板5的安装面17上时,连接配电元件的电线可收纳至配电立板5两侧的收线槽4内,收线槽4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从而满足多种类型和多根线路的收纳,提高配电箱的应用范围。
45.同时位于两侧收线槽4也能使配电元件选择最近的收线槽4进行走线,可减小线路
暴露的长度。由于配电元件安装在安装面17上,而连接的线路主体则位于收线槽4内,因此为便于线路与配电元件的连接,在安装面17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收线槽4连通的穿线槽12。位于收线槽4内的线路可穿过穿线槽12后与配电元件连接,同时穿线槽12也起到对线路的固定作用。穿线槽12的尺寸类型可设置为多种,从而满足多种线路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穿线槽12由条形槽和圆形槽两部分组成,条形槽与圆形槽连通,条形槽的宽度小于圆形槽的直径,线路从条形槽卡至圆形槽内,由圆形槽对线路进行固定,同时圆形槽可减小对线路的挤压,而条形槽则可防止线路脱离。外壳10直接罩设在配电立板5上并与底板1固定,起到对内部配电元件和线路的保护。
46.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配电箱在配电立板5上安装配电元件时,可将各个配电元件的电线收纳在位于配电立板5两侧的收线槽4内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配电箱内线路的整洁度,对线路进行保护,避免在检修和安拆外壳10时影响线路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配电箱存在线路混乱,影响检修以及容易在拆装外壳10时对线路造成干涉的问题。
47.本实施例对配电立板5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48.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配电立板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的下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的两侧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收线槽4,穿线槽12开设在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均可为直板结构,二者可通过连接件焊接形成整体可直接作为独立的部分固定在底板1上。
49.为便于安装,二者可在生产时通过连接件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之间的间隙宽度为收线槽4的宽度,两侧的收线槽4可为连通状态或不连通状态,为提高线路的整洁度,避免线路干涉,优选为不连通状态。当采用不连通状态时,如图3所示,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之间具有隔板53,隔板53设置为两个,以使配电立板5的两侧形成收线槽4。根据配电元件的安装类型,两侧的收线槽4可具有不同的深度,具体深度尺寸可根据需求进行设计。
50.如图3所示,在将线路收纳至收线槽4内后,为避免在安拆其他部件时对线路造成损坏,本实施例中的配电立板5还包括盖设在收线槽4上的封盖18,封盖18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卡接。封盖18设置为u型的结构,其两侧壁卡入收线槽4外并分别与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贴合。通过封盖起到对收线槽4的封闭作用,提高对线路的防护性能。
51.由于整个配电箱具有一定的高度,对应的外壳10也具有一定的高度,在安装时需要从上至下将外壳10罩在底板1上,在安装过程中外壳10容易触碰到配电立板5上的配电元件,拆卸时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为避免外壳10在安拆时影响配电元件,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配电箱还包括设于配电立板5上端的保护板6,保护板6的两端朝向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的分布方向延伸并分别形成第一保护部61和第二保护部62,第一保护部61和第二保护部62分别与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上的配电元件对应,在安拆外壳10时,第一保护部61和第二保护部62能够对外壳10的横向位移进行限位,使其不会产生较大的偏移而与配电元件接触。
52.如图2所示,为便于一些类型的配电元件安装,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板体51上开设配电导轨13,第一保护部61与配电导轨13上下对应,配电导轨13为凹设在第一板体51上的结
构,第二板体52的安装面17可设置为平面结构;第一保护部61和第二保护部62的端部向下弯折,从而可更好的限制外壳10在安拆时的横向偏移量。
53.如图1所示,为进一步避免安拆外壳10时碰触配电元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板体51上还固设有保护杆3,保护杆3设置为u型并开口朝向第一板体51,保护杆3呈竖向布置。第二板体52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上可拆卸的固定有用于安装配电元件和/或通讯模块的角码,通过角码便于安装五孔插座、时控插座、智能接收模块等。
54.如图1和图6所示,为便于对外壳10内环境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的外壳10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百叶9。当配电箱在户外使用时,为避免雨水落到地面后通过散热百叶9的缝隙溅入外壳10内,本实施例中的散热百叶9设置为z型并沿竖向均匀分布,相邻散热百叶9在竖直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该结构的散热百叶9能够在不影响散热效果的同时避免雨水溅入,提高使用安全性。
55.如图4所示,为便于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在底板1上的安装,以及走线,本实施例中的底板1上开设有紧固锁孔16和穿线孔15,配电立板5可拆卸的固定在紧固锁孔16内,穿线孔15位于紧固锁孔16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对应。
56.为提高配电箱的散热性能,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散热风扇7和温度传感器,散热风扇7位于外壳10的内部,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检测到外壳10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启动散热风扇7。既保证了外壳10内的温度不超温,又节约了散热风扇7用电。
57.散热风扇7在配电箱内具有至少两种安装方式,其中一种为安装在配电立板5上(如图1所示)。当采用该安装方式时,配电立板5的下端开设有安装槽11,安装槽11内固设有安装架2,散热风扇7固设于安装架2内;
58.另一种为安装在配电立板5的两侧(如图7所示),当采用该安装方式时,需要在配电立板5的两侧延伸出一个支架,散热风扇7设置为两个并分别固定在两侧的支架上,为便于内部空气的流动,两侧散热风扇7也不对称的方式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同时以上述两种方式来安装散热风扇7,此时配电箱内具有三个散热风扇7。
59.为便于配电立板5在底板1上的安装,如图3所示,底板1上固设有两个用于对配电立板5安装导向的导向板14,导向板14垂直于底板1,两个导向板14之间形成配电立板5的安装空间,配电立板5可插接在两个导向板14之间进行初步定位。
60.为提高配电箱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外壳10的上部设置有无线通讯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可安装在保护板6上,类型可为4g、wif、lora、433mhz、315mhz等;外壳10采用塑料制成,有效的解决了用不锈钢外壳10导致信号差的问题,从结构上根本解决了信号传输问题。可以大范围推广。
61.如图1所示,为进一步避免在安拆外壳10时损伤配电元件,本实施例中的外壳10的下端设置为喇叭口8,外壳10的横截面尺寸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减小外壳10在安拆时与配电元件的接触可能性,也便于外壳10的安装和拆卸。
62.本实施例配电箱的整体尺寸可为790*168*168mm,结构较为小巧,可以在任意位置摆放,能够解决低压电传输的问题。具体的,低压直流电传输距离超出30米,压降就非常厉害,由于本技术中的配电箱小巧,可以在任意位置摆放,设计在低压电中央位置,辐射半径30米,通过多个电箱控制和作为电源使用可以解决大面积的低压电传输问题。并且能够节约30%-70%的电缆:传统配电箱做法一般挂在墙上或者放在设备间进行安装,让一路一路
的电缆拉到使用位置。而本实施例中的配电箱设计在用电密集的地方比如鱼池净化一般5-20路线路左右,一根总线通到电箱,再分配出去可以大大减少电缆的用量,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6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