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输出轴维稳装置

文档序号:32557795发布日期:2022-12-14 04:34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输出轴维稳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输出轴维稳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电机一般将输出轴延伸出壳体并与载体连接,从而实现驱动作业,并且一般会在电机上设置维稳装置,来防止输出轴出现偏移现象。
3.现有技术中电机输出轴维稳装置一般采用圆形布置的多个弹性结构来对输出轴外端进行多点挤压,利用弹性来实现维稳作业,而弹性结构一般采用螺栓、焊接等固定方式来实现安装,致使拆装较为困难,不便于维护,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电机输出轴维稳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电机输出轴维稳装置。
5.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机输出轴维稳装置,包括电机主体,所述电机主体的壳体部右端安装端盖且端盖处在电机主体的输出轴外端,所述端盖内部右壁中间位置设置内筒且内筒处在电机主体的输出轴外端,所述内筒内部右壁等距安装呈圆周布置的多个扇形块且扇形块固定在内筒环形壁上,所述扇形块位于电机主体的输出轴外端,所述电机主体的输出轴外端等距贴合呈圆周布置的多个顶板且顶板处在相邻两个扇形块之间,所述顶板朝外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磁条,所述内筒环形壁等距设置呈圆周布置的多个第二磁条且第二磁条位于相邻两个扇形块之间,所述第二磁条设置在第一磁条正外侧且第一磁条与第二磁条相互排斥布置,所述内筒内部设置圆板且圆板位于电机主体的输出轴外侧,所述圆板右端贴合多个扇形块,所述内筒环形壁开设卡槽,所述卡槽上装配卡簧且卡簧处在圆板左端。
7.作为优选,所述圆板右端面内侧向左凹陷形成多个第一滑槽,且多个第一滑槽呈圆周布置,所述顶板左端安装第一滑块且第一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内。
8.作为优选,所述内筒内部右壁面向右凹陷形成多个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位于电机主体的输出轴外侧,多个所述第二滑槽呈圆周布置,所述顶板右端设置第二滑块且第二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内。
9.作为优选,所述内筒与扇形块呈一体化成型结构。
10.作为优选,所述内筒外端等距安装呈圆周布置的多个第一加强件且第一加强件设置在端盖内部右壁上。
11.作为优选,所述端盖外端左侧安装两个第一环形板,所述电机主体的壳体部外端设置第二环形板且第二环形板贴合在位于左侧的第一环形板左端,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环形板右端等距安装呈圆周布置的多个螺栓的螺帽部,所述螺栓的螺杆部贯穿两个第一环形
板以及第二环形板并与螺母螺纹连接。
12.作为优选,所述两个所述第一环形板之间等距设置呈圆周布置的多个第二加强件且第二加强件处在端盖外端,所述第二加强件与螺栓交替布置。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加强件采用三角板。
14.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加强件采用矩形块。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利用第一磁条与第二磁条之间的排斥力,可对第一磁条以及顶板向内推动,并利用多个顶板对电机主体的输出轴的外周圆进行多点推动,有效降低电机主体的输出轴发生偏斜概率,实现对电机主体的输出轴进行维稳,达到利用磁性结构来代替传统的弹性结构来实现维稳的目的,提升使用寿命;
16.(2)、本实用新型将卡簧从卡槽内拆卸出,从而解除对圆板的限制,并可将圆板从内筒内取出,从而解除对顶板的限制,进而可将顶板从相邻两个扇形块之间形成的腔体内取出,达到顶板的便捷拆装的目的,便于维护;
17.(3)、本实用新型利用螺栓以及螺母,使端盖与电机主体的壳体部之间紧固安装,并且两个第一环形板之间具有一段距离,从而使螺栓的螺纹杆部出现一段暴露部,当螺栓与螺母之间无法拆卸时,可对螺栓的暴露部进行切断处理,实现端盖的便捷拆卸。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输出轴维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机主体、端盖与内筒的装配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顶板、第一磁条、第二磁条以及内筒的装配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内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圆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电机主体、2-端盖、3-顶板、4-第一磁条、5-第二磁条、6-内筒、7-扇形块、21-第一环形板、22-第二环形板、31-第一滑块、32-第二滑块、61-圆板、62-卡簧、611-第一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26.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机输出轴维稳装置,包括电机主体1,电机主体1的壳体部右端安装端盖2且端盖2处在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外端,通过端盖2为第一环形板21等部件提供安装载体,端盖2外端左侧安装两个第一环形板21,电机主体1的壳体部外端设置第二环形板22且第二环形板22贴合在位于左侧的第一环形板21左端,位于右侧的第一环形板21右端等距安装呈圆周布置的多个螺栓的螺帽部,螺栓的螺杆部贯穿两个第一环形板21以及第二环形板22并与螺母螺纹连接,螺栓与螺母配合使用,实现端盖2与电机主体1的壳体部紧固安装,两个第一环形板21之间等距设置呈圆周布置的多个第二加强件且第二加强件处在端盖2外端,利用第二加强件有效避免第一环形板21发生形变,第二加强件可采用矩形块,第二加强件与螺栓交替布置。
27.具体地,可将端盖2套装到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外端,并将端盖2贴合到电机主体1的壳体部右端,此时第二环形板22与位于左侧的第一环形板21相互贴合,然后将螺栓贯穿两个第一环形板21以及第二环形板22并与螺母螺纹连接,从而使端盖2与电机主体1的壳体部之间紧固安装,并且两个第一环形板21之间具有一段距离,从而使螺栓的螺纹杆部出现一段暴露部,当螺栓与螺母之间无法拆卸时,可对螺栓的暴露部进行切断处理,实现端盖2的便捷拆卸。
28.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端盖2内部右壁中间位置设置内筒6且内筒6处在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外端,利用内筒6为扇形块7等部件提供安装空间,内筒6外端等距安装呈圆周布置的多个第一加强件且第一加强件设置在端盖2内部右壁上,利用第一加强件增加内筒6与端盖2之间连接强度,第一加强件可采用三角板,内筒6内部右壁等距安装呈圆周布置的多个扇形块7且扇形块7固定在内筒6环形壁上,内筒6与扇形块7呈一体化成型结构,一体化成型结构的设计,便于生产,扇形块7位于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外端,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外端等距贴合呈圆周布置的多个顶板3且顶板3处在相邻两个扇形块7之间,通过多个顶板3对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进行推动,顶板3朝外端安装第一磁条4,内筒6环形壁等距设置呈圆周布置的多个第二磁条5且第二磁条5位于相邻两个扇形块7之间,第二磁条5设置在第一磁条4正外侧且第一磁条4与第二磁条5相互排斥布置,第一磁条4与第二磁条5配合使用,可推动顶板3朝内移动。
29.具体地,因第一磁条4与第二磁条5相互排斥布置,所以第一磁条4与第二磁条5之间产生排斥力,进而利用排斥力对第一磁条4向内挤压,从而对顶板3向内推动,并利用多个顶板3对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的外周圆进行多点推动,有效降低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发生偏斜概率,实现对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进行维稳,达到利用磁性结构来代替传统的弹性结构来实现维稳的目的,提升使用寿命。
30.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内筒6内部设置圆板61且圆板61位于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外侧,通过圆板61对顶板3的位置进行限制,圆板61右端贴合多个扇形块7,内筒6环形壁开设卡槽,利用卡槽为卡簧62提供安装空间,卡槽上装配卡簧62且卡簧62处在圆板61左端,通过卡簧62实现圆板61的快速拆装。
31.具体地,先将卡簧62从卡槽内拆卸出,并从内筒6内取出,从而解除对圆板61的限制,然后可将圆板61从内筒6内取出,从而解除对顶板3的限制,进而可将顶板3从相邻两个扇形块7之间形成的腔体内取出,达到顶板3的便捷拆装的目的,便于维护。
32.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圆板61右端面内侧向左凹陷形成多个第一滑槽611,且多个第一滑槽611呈圆周布置,顶板3左端安装第一滑块31且第一滑块31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611内,第一滑块31与第一滑槽611配合使用,实现圆板61定位安装,防圆板61发生自转现象,稳定性好,内筒6内部右壁面向右凹陷形成多个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位于电机主体1的输出轴外侧,多个第二滑槽呈圆周布置,顶板3右端设置第二滑块32且第二滑块32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内,第二滑块32与第二滑槽配合使用,一方面实现顶板3定位安装,稳定性好。
33.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