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井口智能作业架的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74401发布日期:2023-03-29 15:05阅读:65来源:国知局
电力井口智能作业架的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力井维修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电力井口智能作业架的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线路的铺设日益完善,在郊区,电力线可通过线杆架设在空中;但是在城区,电力线大多都设在地下电力管道内,为了便于安装和检修,每隔一段距离均会设置可以开启的电力井盖,从而方便在发生故障时供操作人员下井进行维修供。
3.但现有电力井维修人员大都是通过绳梯或者是直梯等设备进入电力井内部,结构简单,但无法提供安装其他装置的载体,因此功能过于单一,并且在可提供安装其他装置的载体时,有效保证携带方便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提供用以安装其他装置的载体以及携带方便的电力井口智能作业架的支架结构。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力井口智能作业架的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包括承重杆、支杆和安装板,所述支杆适于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井口边,所述承重杆和所述安装板均适于可拆卸地横向设置在所述井口上方,且所述承重杆和所述安装板上适于安装其他装置。
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支杆具有多根,且适于分为多组均匀设置在所述井口周侧。
7.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支杆具有四根,且每两根所述支杆为一组,两组所述支杆对称设置在所述井口两侧,所述支杆上设有组装孔,且所述承重杆的一端适于穿过一组内的两根所述支杆上的所述组装孔,以使得两根所述支杆适于绕所述承重杆转动。上述结构用于支杆的组装。
8.进一步优选,所述支杆之间设有水平设置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适于限制所述支杆之间的相对位移,且所述安装板适于安装在所述固定杆之间。上述结构用以增加支架结构的稳定性。
9.进一步优选,所述支架结构还包括抱箍,所述支杆之间设有固定杆,所述抱箍适于限制所述承重杆和所述支杆或者所述固定杆和所述支杆之间的相对移动;所述抱箍包括连接座、转动限位件和调节螺栓,所述转动限位件和所述连接座内均设有对应的拱桥形结构,以使得所述转动限位件和所述连接座之间形成连接口;所述转动限位件与所述连接座的一端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限位件和所述连接座的另一端之间设有调节螺栓,所述转动限位件上设有限位孔,所述调节螺栓适于穿过所述限位孔并与所述连接座连接,以使得所述调节螺栓适于调节所述连接口的大小。上述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靠地增加了各零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10.进一步优选,所述转动限位件上用于供所述调节螺栓穿过的限位孔在所述转动限
位件的侧壁上设有开口,且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连接座为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调节螺栓适于转动进出所述限位孔;且所述连接座上还设有连接孔。上述结构用于方便抱箍的安装。
11.进一步优选,所述支杆的底端上转动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连接地面的定位孔。
12.进一步优选,所述支架结构上还设有爬梯,所述爬梯为竖直朝下设置,且所述爬梯上设有脚钉,所述脚钉包括横杆和限位圆台,所述横杆适于与所述爬梯固定连接且为水平设置,以使得所述横杆适于供使用人员踩踏和供使用人员将挂钩挂在所述横杆上,所述限位圆台设于所述横杆一端,且所述限位圆台适于限制挂在所述横杆上的所述挂钩脱落。上述结构用于操作人员下井。
13.进一步优选,所述爬梯包括多根组装杆,所述组装杆的顶端均设有接头,所述接头上设有外螺纹,且适于与所述组装杆的底端螺纹连接,以使得多根所述组装杆适于首尾相接,从而形成所述爬梯。上述结构方便爬梯的携带。
14.进一步优选,所述爬梯上固定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支架结构适配的组装槽,以使得所述连接件适于挂载在所述支架结构上,且所述组装槽和所述支架结构配合适于限制所述爬梯的转动;所述爬梯底端还设有平台,所述平台上适于放置工具。上述结构用于爬梯与支架结构的连接,以及方便操作人员施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6.本技术采用了支架结构由承重杆、支杆和安装板构成,且支杆与地面连接可拆卸,承重杆和安装板也可拆卸的安装在井口上方的技术手段,即支架结构整体均可拆卸,具有携带方便的优点,并且在支杆之间设置了承重杆和安装板,例如防坠器等需要挂载连接的装置可以挂载在承重杆上,而安装板上可以安装例如主控箱、主电源和检测仪等装置,从而使得支架结构的功能更为多样化。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20.图4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21.图5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抱箍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组装杆的主视图;
23.图7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组装杆内部的剖视图;
24.图8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组装杆和组装杆连接时的剖视图;
25.图9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可控封闭器开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可控封闭器开合状态下的仰视图;
27.图11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可控封闭器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2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可控封闭器闭合状态下的仰视图;
29.图13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4为本技术的井口作业架中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支架结构;11、承重杆;12、支杆;121、组装孔;13、底座;131、定位孔;14、安
装板;15、固定杆;16、抱箍;161、连接座;1611、连接孔;162、转动限位件;1621、限位孔;163、调节螺栓;164、连接口;2、爬梯;21、组装杆;211、第二气道;212、出气头;213、第二水道;214、薄膜层;22、连接件;221、组装槽;23、脚钉;231、横杆;232、限位圆台;24、平台;3、风源驱动装置;4、可控封闭器;41、主体;411、第一气道;412、第一水道;42、调节件;421、容纳槽;422、电磁铁;43、弹性件;44、控制盒;45、接水口; 46、接气口;5、接头;6、防坠器;7、主控箱;8、主电源;9、检测仪;10、水源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3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3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6.如图1-图14所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为:
37.包括支架结构1、爬梯2、风源驱动装置3和水源驱动装置10,支架结构1适于搭建在井口上,爬梯2、风源驱动装置3和水源驱动装置10均适于安装在支架结构1上,爬梯2 适于供操作人员进入井口内,且爬梯2内设有主气道和主水道,爬梯2顶端适于与风源驱动装置3以及水源驱动装置10连接,风源驱动装置3适于将空气充入主气道内,水源驱动装置10 适于将水充入主水道内;且爬梯2底端设有可控封闭器4,可控封闭器4适于控制主气道以及主水道底端口的开闭,主气道底端口闭合时,风源驱动装置3充入主气道内的气体和水源驱动装置10充入主水道内的水适于分别存留在主气道和主水道内,形成气室和水室,且可控封闭器4上还设有分别与主水道和主气道相通的接水口45和接气口46,接水口45适于连接水枪,接气口46适于连接气枪;爬梯2外壁上也设有与主气道相通的出气头212,出气头212适于可控地将主气道内的气体排出。
38.与传统技术方案不同,本技术的爬梯2不仅可作为操作人员下井的工具,并且其内部设有主气道和主水道以及在底端设有可控封闭器4,在可控封闭器4呈开合状态时,风源驱动装置3可将地上的新鲜空气通过爬梯2引入井下,从而有效保证呼吸井下空气时的安全,水源驱动装置10可通过主水道向下运送水,而当将可控封闭器4设置成闭合状态时,主气道和主水道便自动形成气室和水室并保持该状态,操作人员便可以通过设置在可控封闭器4上的接气口46和接水口45使用气枪和水枪,而将接气口46和接水口45的直径设置为小口径,就能满足气枪和水枪高压的需求,无需设置其他管路,增加了爬梯2的功能,设计巧
妙,结构新颖。并且在爬梯2上设置了与主气道相通的出气头212,在危急时刻,操作人员只需要打开出气头 212,便可呼吸新鲜空气,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相比较使用自救器,节省较多步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并且爬梯2作为操作人员下井的必备工具,利用爬梯2实现其他功能的实用性较强,且爬梯2始终在操作人员身边,在面对应急情况时,也可方便操作人员快速开始自救。
39.并且,为方便本技术的支架结构1的运输,以及提供足够用于安装其他装置的载体,在本实施例中,支架结构1包括承重杆11、支杆12和安装板14,支杆12适于可拆卸地安装在井口边,承重杆11和安装板14均适于可拆卸地横向设置在井口上方,且承重杆11和安装板14上均适于连接外部装置。
40.在本实施例中,支架结构1由承重杆11、支杆12和安装板14构成,且支杆12与地面连接可拆卸,支杆12与承重杆11和安装板14之间连接均可拆卸的技术手段,即支架结构 1整体均可拆卸,因此在携带时可以为拆分状态,占用空间更小更合理,因此携带更为方便,并且在支杆12之间设置了承重杆11和安装板14,例如防坠器6等需要挂载连接的装置可以挂载在承重杆11上,而安装板14上可以安装例如主控箱7、主电源8、检测仪9、水源驱动装置10和风源驱动装置3等装置,从而使得支架结构1的功能更为多样化,并使得操作人员更为方便。
41.此外,作为井口作业架,支架结构1的稳定性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支杆1212具有多根,且适于分为多组均匀设置在井口周侧,具体表现为:支杆12具有四根,且每两根支杆12为一组,两组支杆12对称设置在井口两侧,支杆12上设有组装孔121,且承重杆11的一端适于穿过一组内的两根支杆12上的组装孔121,以使得两根支杆12适于绕承重杆11转动,并且,支杆12的底端上转动连接有底座13,底座13上设有用于连接地面的定位孔131。
42.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承重杆11作为两根支杆12转动连接的中心轴与支杆12连接,且支杆12分为两组,对称设置在承重杆11两侧,结构简单且稳定,转动连接的两个支杆12在安装时可随意转动,用于调节承重杆11的高度,在确定好位置之后,可通过底座13上的定位孔131与底面连接,从而可靠地保证整体支架结构1的稳定性,此外,底座13与支杆12为转动连接,因此无论支杆12如何转动,底座13均可转动呈与底面平行设置,即底端面完全与地面贴合。
43.更进一步,为增加支架结构1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支杆12之间设有固定杆15,固定杆15适于限制支杆12之间的相对位移。
44.此外,在本实施中,如图所示,支架结构1还包括抱箍16,抱箍16适于限制承重杆 11和支杆12或者固定杆15和支杆12之间的相对移动;抱箍16包括连接座161、转动限位件 162和调节螺栓163,转动限位件162和连接座161内均设有对应的拱桥形结构,以使得转动限位件162和连接座161之间形成连接口164;转动限位件162与连接座161的一端转动连接,且转动限位件162和连接座161的另一端之间设有调节螺栓163,转动限位件162上设有限位孔1621,调节螺栓163适于穿过限位孔1621并与连接座161连接,以使得调节螺栓163适于调节连接口164的大小。上述结构用于其他杆类零件穿过抱箍16,并且通过调节螺栓163使得抱箍16卡紧在其他杆类零件上。
45.并且,更进一步,转动限位件162上用于供调节螺栓163穿过的限位孔1621在转动
限位件162的侧壁上设有开口,且调节螺栓163与连接座161为转动连接,以使得调节螺栓163 适于转动进出限位孔1621;且连接座161上还设有连接孔1611。上述结构方便抱箍16与其他零件的连接。
46.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承重杆11穿过支杆12的连接处两侧均设有一个抱箍 16,通过两个抱箍16将支杆12夹紧,并通过调节螺栓163缩小连接口164的大小,可使得抱箍16卡紧在承重杆11上,因此可限制支杆12的轴向移动,从而提高支杆12与承重杆11连接的稳定性。
47.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座161上设有连接孔1611,因此抱箍16可通过螺栓安装在固定杆15上,再通过调节螺栓163使得抱箍16卡紧在支杆12上,从而实现固定杆15和支杆12的稳定连接。
48.保证了承重杆11和固定杆15的稳定连接,便可将其他装置安装在这两者之上,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14上适于安装风源驱动装置3和水源驱动装置10,以及主控箱7、主电源 8和检测仪9,承重杆11上适于挂载防坠器6。上述各装置用于增加本技术的进口作业架的功能,例如风源驱动装置3可将新鲜空气排入井下,也可将井下的空气吸上来,再通过检测仪9 进行检测,从而决定是否下井,而防坠器6可有效应对操作人员不慎跌落的情况,增加操作人员的安全性,而主控箱7可控制风源驱动装置3和检测仪9的工作,实现智能化,并且安装板 14上还可安装其他类似于报警、检测和感应等装置,均可通过主电源8来提供电力,通过主控箱7来控制工作,以使得本技术的智能化程度高。
49.并且,为进一步增加携带的便利性,爬梯2也为可拆卸结构,具体为:如图1、图6、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爬梯2包括多根组装杆21,多根组装杆21适于首尾相接,从而形成爬梯2,且每根组装杆21内均设有第二气道211和第二水道213,第二气道211和第二水道213适于在组装杆21相接时相通,从而形成主气道和主水道;可控封闭器4包括主体 41和调节件42,主体41内部设有第一气道411和第一水道412,主体41适于与爬梯2底端可拆卸连接,且主体41和爬梯2底端连接时第一气道411适于连入主气道,以及第一水道412 适于连入主水道;调节件42设于主体41底端,且调节件42适于控制第一气道411和第一水道412底端口的开闭。上述结构在可实现正常排气和正常排水的前提下,将爬梯2分为多个可拆卸和组装的组装杆21,便于携带,并且可控封闭器4与爬梯2也为可拆卸连接。
50.更进一步,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组装杆21和主体41的顶端均设有接头5,接头5适于与组装杆21的底端螺纹连接;第二气道211底端的横截面呈t字型结构,且适于插入接头5内的第二气道211或第一气道411顶端内并与第二气道211或第一气道411顶端螺纹连接。上述结构使得组装杆21可任意组装,从而使得在实施工作时,爬梯2可随下井深度而改变长度,增加了爬梯2的实用性,且可控封闭器4有着相同规格的接头5,从而使得可控封闭器4与任意组装杆21均可连接,更为灵活,并且在接头5和组装杆21底端连接时,内部的两个气道之间也会进行螺纹连接,相比直接对接,连接时的稳定性和气密性均更好。
51.此外,如图9-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控封闭器4包括主体41和调节件42,主体41内部设有第一气道411和第一水道412,主体41适于与爬梯2底端可拆卸连接,且主体 41和爬梯2底端连接时,第一气道411适于连入主气道,以及第一水道412适于连入主水道;且第一气道411设于第一水道412内并与第一水道412同心设置,调节件42设于主体41底端,且调节件42具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第一气道411底端口两侧,两个调节件42内端均设有电磁
铁422,且两个调节件42之间设有弹性件43,弹性件43的两端与两个调节件42上对称设置的容纳槽421内壁相抵,无电状态下,弹性件43适于保持两个调节件42为间隙设置,从而形成开合状态;通电状态下,电磁铁422适于相吸,以使得压缩弹性件43至两个调节件42相抵,从而形成闭合状态。
5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3选用弹簧,因为弹簧制造成本低且结构简单稳定,并且在容纳槽421中设置凸起用于连接弹簧,此外,设置容纳槽421的原因是可使得在通电状态下,电磁铁422相吸时,两个调节件42相互靠近,可将弹簧完全压缩在容纳槽421中,从而使得两个调节件42可实现紧密贴合,从而可靠地保证了对于第一气道411底端口关闭的效果。
53.更进一步,调节件42上还设有控制盒44,控制盒44内设有控制装置、接收装置和移动电源,接收装置适于接收信号并将信号传递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适于控制移动电源对电磁铁422的供电和断电。上述结构可实现远程操控,在下井前,不发送信号,即为无电状态,此时,风源驱动装置3吹出来的风直接通过主气道和第一气道411吹入井下,从而减少在井下呼吸的危险性,并且水源驱动装置10可以将水通过主水道和第一水道412运输到井下,此外,可通过主控箱7或者其他发射装置发送信号至接收装置,即可进入通电状态,较为方便。值得一提的是,控制装置和接收装置中的各种电气元件的结构和功能均为本领域公知常识,也并非本技术的发明点,故本技术不再具体描述,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本技术隐含的技术特征。
54.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可以在气枪和水枪上设置发射装置,在操作人员在井下正常工作时,可控封闭器4即为开合状态,风源驱动装置3保持往井下吹风,有效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而操作人员可通过发射装置控制水源驱动装置10的开关,当需要补水或者用水时,打开水源驱动装置10即可,并且当操作人员需要用到气枪和水枪时,只需要用发射装置控制可控封闭器4关闭,此时,用于运输的大管路被关闭,操作人员可通过设置在可控封闭器4上的小口径的接气口46和接水口45,从而在满足压力的情况下使用气枪和水枪,从而完成工作。
55.并且,还可以在本技术的作业架中设置感应装置,由于在下井前往往会进行一定时间的排气和测量,因此在下井时,井下的空气质量是较为安全的,因此可设置感应装置在感应到操作人员正在下井时,便自动控制可控封闭器4关闭,从而使得主气道变为气室,而操作人员可随时通过出气头212呼吸新鲜空气,从而时刻防备突发情况,而感应到操作人员已到井下施工位置时,便自动控制可控封闭器4打开,保持往井下排气,并且感应装置可实时检测操作人员的身体信息,一旦检测到操作人员可能出现危急情况,便会控制可控封闭器4关闭,并发出警报。
56.当组装杆21内部的气室形成后,为防止气体的泄漏以及在危急时刻可打开出气头212,在本实施例中,出气头212的气口外设有薄膜层214,无外力状态下,薄膜层214适于限制主气道内的气体从气口流出,在薄膜层214上施力适于捅破薄膜层214,以使得主气道内的气体适于从气口流出。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气头212上设有开关,开关适于调节出气头212的开闭。开关可采用按压式,也可采用旋转式,但是由于出气头212在使用时都是危急时刻,简便性尤为重要,因此相比用开关来控制出气头212,本实施例中的薄膜层214更为简便,只需要用手指一捅,便可实现打开。
58.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气压的稳定性,也可在出气头212上设置减压阀,并且为减少薄膜层214在日常使用中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可将薄膜层214设置在出气头212上气口稍内一点的位置,或者在气口外设置盖子,盖子与气口的连接要采用例如微过盈配合等方便打开的方式,并且出气头212设置的位置为两个脚钉23之间,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操作人员是踩着脚钉23向下的,并且将挂钩挂在踩着的脚钉23的上一个脚钉23,因此人体的面部大致在两个脚钉23之间,因此将出气头212设置在该位置,用于方便操作人员展开自救。
59.并且由于往往需要反复用到气枪和水枪,并且需要进行保证主气道和主水道输送气体和水时的密封性,因此,在本实施中,接水口45和接气口46上均设有阀体,阀体适于控制接水口45和接气口46的开闭。上述结构方便操作人员对于接水口45和接气口46的控制,并且可反复使用。
60.此外,为保证操作人员可通过爬梯2进入井下,在本实施例中,爬梯2为竖直朝下设置,且爬梯2上设有脚钉23,脚钉23包括横杆231和限位圆台232,横杆231适于与爬梯2 固定连接且为水平设置,以使得横杆231适于供操作人员踩踏和供操作人员将挂钩挂在横杆 231上,限位圆台232设于横杆231一端,且限位圆台232适于限制挂在横杆231上的挂钩脱落。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脚钉23与组装杆21之间主要采用螺纹连接,使得脚钉23穿过组装杆21,再配合螺母实现连接,因此脚钉23会穿过主气道和主水道,而螺纹连接的密封性不足,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漏气和漏水,因此可在脚钉23与组装杆21之间的螺纹上涂上螺纹胶,用以保证连接后的密封性。
61.进一步,为保证爬梯2与支架结构1连接的简便性,如图1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爬梯2上固定设有连接件22,连接件22上设有与支架结构1适配的组装槽221,以使得连接件22适于挂载在支架结构1上,且组装槽221内壁与支架结构1外壁相抵,以使得组装槽221和支架结构1配合适于限制爬梯2的转动。上述结构操作简便,且上述的适配指的支架结构1中某一零件的外形结构与组装槽221相适配,且该外形结构和组装槽221都为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以使得组装槽221内壁可以该零件外壁相抵,从而可限制爬梯2的转动。
62.此外,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组装杆21上还可固定套接有平台24,操作人员在井下施工时可暂时在平台24上放置工具,从而可方便下井人员的工作。
63.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