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80108发布日期:2023-02-24 20:45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


背景技术:

2.虽然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摆脱了线缆的束缚,但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其中大部分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都是对单负载供电。目前,单负载wpt技术相对成熟,被应用于电动汽车、医疗、小型的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蓝牙耳机、平板电脑等领域,但是单负载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存在一些缺点,它只能给一个负载供电,不能给多个负载供电,系统利用率低;而多负载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恰好可以弥补单负载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不足。在一部分低功耗的用电设备中,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设备更具有实用意义,向多个设备供电是无线电力传输发展的一大趋势。
3.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许多关于多负载耦合结构的研究,包括多负载耦合结构设计与排布设计,使原副边之间的耦合更加紧密;传输系统的恒压、恒流控制,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以及通过对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结构、相位的调整,来控制空间磁场的分布。在多负载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研究中,常用的耦合机制。为了增加线圈间的互感,在一次线圈的一侧加上磁芯。同时,另一侧的磁场被屏蔽,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线圈。
4.因此,提出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包括发射线圈、铁氧体磁芯、接收线圈、屏蔽板,所述接收线圈位于发射线圈的两侧。
8.优选的,所述接收线圈为两组,每组的数量为三个,每组的三个均匀分布。
9.优选的,所述屏蔽板两个,并且屏蔽板位于接收线圈的外侧。
10.优选的,所述铁氧体磁芯为两组,每组的数量为六个,每组的六个均匀分布于每个屏蔽板和每组接收线圈之间。
11.优选的,所述发射线圈为双d型线圈。
12.优选的,所述接收线圈为矩形线圈。
13.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该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通过设置的发射线圈为双d型线圈,双
d线圈产生的磁场均匀,可有效提高耦合机构的抗偏置能力,因此,耦合机构的发射机采用双d型线圈,接收机增加磁芯以增加耦合系数,并且双侧的磁场都能够利用到,提高了线圈的空间利用率,发射线圈两侧的六个接收线圈为了更好的利用发射线圈两端的空间,都设计为矩形线圈,在最大限度的增加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能够增加与发射线圈之间的互感与耦合系数。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途2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发射线圈;2、铁氧体磁芯;3、接收线圈;4、屏蔽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2.如图1-4所示,一种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包括发射线圈1、铁氧体磁芯2、接收线圈3、屏蔽板4,接收线圈3为两组,每组的数量为三个,每组的三个均匀分布,接收线圈3位于发射线圈1的两侧,屏蔽板4两个,并且屏蔽板4位于接收线圈3的外侧,铁氧体磁芯2为两组,每组的数量为六个,每组的六个均匀分布于每个屏蔽板4和每组接收线圈3之间,发射线圈1为双d型线圈,接收线圈3为矩形线圈,通过设置的发射线圈1为双d型线圈,双d线圈产生的磁场均匀,可有效提高耦合机构的抗偏置能力,因此,耦合机构的发射机采用双d型线圈,接收机增加磁芯以增加耦合系数,并且双侧的磁场都能够利用到,提高了线圈的空间利用率,发射线圈1两侧的六个接收线圈3为了更好的利用发射线圈1两端的空间,都设计为矩形线圈,在最大限度的增加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能够增加与发射线圈1之间的互感与耦合系数。
2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使用时发射线圈1为双d型线圈,双d线圈产生的磁场均匀,可有效提高耦合机构的抗偏置能力,因此,耦合机构的发射机采用双d型线圈,接收机增加磁芯以增加耦合系数,并且双侧的磁场都能够利用到,提高了线圈的空间利用率,发射线圈1两侧的六个接收线圈3为了更好的利用发射线圈1两端的空间,都设计为矩形线圈,在最大限度的增加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能够增加与发射线圈1之间的互感与耦合系数,该装置中的屏蔽板4和铁氧体磁芯2均匀现有技术,不做过多的赘述。
24.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的多负载耦合结构设计中,往往为了实现多负载wpt的高效率传输,忽视了对于在常用的耦合机制中,为了增加线圈间的互感,在一次线圈的一侧加上磁芯。同时,另一侧的磁场被屏蔽,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线圈,该实用新型通过优化耦合机构的设计,使得线圈在空间上得到更好的利用率。
2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
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包括发射线圈(1)、铁氧体磁芯(2)、接收线圈(3)、屏蔽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3)位于发射线圈(1)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3)为两组,每组的数量为三个,每组的三个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板(4)两个,并且屏蔽板(4)位于接收线圈(3)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氧体磁芯(2)为两组,每组的数量为六个,每组的六个均匀分布于每个屏蔽板(4)和每组接收线圈(3)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1)为双d型线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3)为矩形线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包括发射线圈、铁氧体磁芯、接收线圈、屏蔽板,所述接收线圈位于发射线圈的两侧。该新型双面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结构,通过设置的发射线圈为双D型线圈,双D线圈产生的磁场均匀,可有效提高耦合机构的抗偏置能力,因此,耦合机构的发射机采用双D型线圈,接收机增加磁芯以增加耦合系数,并且双侧的磁场都能够利用到,提高了线圈的空间利用率,发射线圈两侧的六个接收线圈为了更好的利用发射线圈两端的空间,都设计为矩形线圈,在最大限度的增加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能够增加与发射线圈之间的互感与耦合系数。发射线圈之间的互感与耦合系数。发射线圈之间的互感与耦合系数。


技术研发人员:闻枫 徐东 马建行 尧智军 王磊 梁硕 张翔 张大上 陈泽 张润茂 张硕麟 张轩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奥彼电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10
技术公布日:2023/2/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