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备保护模组及浪涌保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08848发布日期:2023-03-24 23:38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备保护模组及浪涌保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雷电防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备保护模组及浪涌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2.雷电过电压及线路中供电电压异常突变时,出现的电涌会对用电设备造成损害。目前,可通过使用浪涌保护器spd抑制电涌,使用电设备免受雷电及异常电压的侵害。而浪涌保护器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因为劣化而容易发生起火故障。因此,后备保护器ssd作为浪涌保护器的后备保护装置而得到广泛使用。浪涌保护器与后备保护器组成的浪涌保护系统可以更好的实现雷电防护效果。然而,目前对于目前浪涌保护系统而言,一方面浪涌保护器常常与其他功能模块绑定在一起,导致不易单独更换浪涌保护器,另一方面后备保护器结构单一,缺少状态检测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备保护模组及浪涌保护系统,在提供具备综合功能模块的后备保护模组的同时,实现浪涌保护器易于更换的浪涌保护系统。
4.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后备保护模组,串联于浪涌保护器与外部设备的供电电路之间。所述后备保护模组包括后备保护器、雷电流峰值传感器、漏流传感器及网络模块盒。所述雷电流峰值传感器、所述漏流传感器及所述网络模块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后备保护器上。所述雷电流峰值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后备保护器第一侧。所述漏流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后备保护器第二侧。所述网络模块盒设置于所述后备保护器第三侧。
5.可选地,所述雷电流峰值传感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屏蔽盒体、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第一屏蔽盖及第一壳盖。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屏蔽盒体、所述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所述第一屏蔽盖及所述第一壳盖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盖相互扣接,将所述第一屏蔽盒体、所述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及所述第一屏蔽盖收纳在其中。所述第一屏蔽盒体及所述第一屏蔽盖相互扣接,将所述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收纳在其中。
6.可选地,所述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包括电流引脚、数据引脚及多个电极片。所述第一屏蔽盖设有电流屏蔽开口、数据屏蔽开口及多个电极屏蔽开口。所述第一壳盖设有电流壳盖通孔、数据壳盖通孔及多个电极壳盖通孔。所述多个电极片分别从所述多个电极屏蔽开口及所述多个电极壳盖通孔穿出并连接至所述后备保护器。所述电流引脚从所述电流屏蔽开口及所述电流壳盖通孔穿出并连接至所述网络模块盒。所述数据引脚从所述数据屏蔽开口及所述数据壳盖通孔穿出并连接至所述网络模块盒。
7.可选地,所述漏流传感器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屏蔽盒体、漏流传感器电路板、第二屏蔽盖及第二壳盖。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屏蔽盒体、所述漏流传感器电路板、所述第二屏蔽盖及所述第二壳盖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壳盖相互扣接,将所
述第二屏蔽盒体、所述漏流传感器电路板及所述第二屏蔽盖收纳在其中。所述第二屏蔽盒体及所述第二屏蔽盖相互扣接,将所述漏流传感器电路板收纳在其中。
8.可选地,所述漏流传感器电路板包括漏流传感引脚。所述第二屏蔽盖设有漏流传感开口。所述第二壳盖设有漏流传感通孔。所述漏流传感引脚从所述漏流传感开口及所述漏流传感通孔穿出并连接至所述网络模块盒。
9.可选地,所述网络模块盒包括第三壳体、第三屏蔽盒体、网络模块电路板、第三屏蔽盖及第三壳盖。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屏蔽盒体、所述网络模块电路板、所述第三屏蔽盖及所述第三壳盖从右到左依次设置。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三壳盖相互扣接,将所述第三屏蔽盒体、所述网络模块电路板及所述第三屏蔽盖收纳在其中。所述第三屏蔽盒体及所述第三屏蔽盖相互扣接,将所述网络模块电路板收纳在其中。
10.可选地,所述网络模块电路板包括电路板主体、数据接口、电流接口及漏流传感接口。所述数据接口及所述电流接口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主体上侧,分别对接所述数据引脚及所述电流引脚。所述漏流传感接口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主体下侧,对接所述漏流传感引脚。
11.可选地,所述雷电流峰值传感器还包括三个第一卡扣件。所述三个第一卡扣件由所述第一壳盖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并弯折形成凸起。所述三个第一卡扣件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卡扣件扣接于所述后备保护器的所述第一侧,另外两个所述第一卡扣件扣接于所述网络模块盒。所述漏流传感器还包括两个第二卡扣件。所述两个第二卡扣件由所述第二壳盖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并弯折形成凸起。所述两个第二卡扣件扣接于所述后备保护器的所述第二侧。所述网络模块盒还包括三个第三卡扣件。所述三个第三卡扣件由所述第三壳盖的左端面向左延伸并弯折形成凸起。所述三个第三卡扣件扣接于所述后备保护器的所述第三侧。
12.可选地,所述后备保护器还包括扳手。所述扳手设置于所述后备保护器的第四侧。所述扳手可相对于所述后备保护器上下活动。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浪涌保护系统,串联于外部设备的供电电路与接地端之间。所述浪涌保护系统包括浪涌保护器及前述的后备保护模组。所述后备保护模组串联于所述浪涌保护器与所述外部设备的供电电路之间。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后备保护模组,通过将雷电流峰值传感器、漏流传感器及网络模块盒可拆卸的安装于后备保护器上,从而实现后备保护模组的多功能化,实现状态检测功能并及时向外反馈检测信息。此外,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的一种浪涌保护系统,通过将上述后备保护模组与浪涌保护器串联的方式,从而实现可自由地更换浪涌保护器而不需要同时更换其他功能模块。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浪涌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备保护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2所述后备保护模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3所述后备保护模组的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图3所述后备保护模组的漏流传感器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图3所述后备保护模组的网络模块盒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3.参看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浪涌保护系统999,串联于外部设备的供电电路与接地端之间。浪涌保护系统999包括浪涌保护器800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备保护模组900。后备保护模组900串联于浪涌保护器800与外部设备的供电电路之间,用于对浪涌保护器800进行保护。
24.参看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备保护模组900。后备保护模组900包括后备保护器100、雷电流峰值传感器200、漏流传感器300及网络模块盒400。雷电流峰值传感器200、漏流传感器300及网络模块盒400可拆卸地安装于后备保护器100上。雷电流峰值传感器200设置于后备保护器100的第一侧110,用于检测雷电流能量。漏流传感器300设置于后备保护器100的第二侧120,用于检测浪涌保护器漏电流。网络模块盒400设置于后备保护器100的第三侧130,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传输。
25.参看图3及图4,后备保护器100包括扳手150。扳手140设置于后备保护器100的第四侧140。扳手150可相对于后备保护器100上下活动。雷电流峰值传感器200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一屏蔽盒体220、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230、第一屏蔽盖240、第一壳盖250及三个第一卡扣件260。第一壳体210、第一屏蔽盒体220、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230、第一屏蔽盖240、第一壳盖250从上倒下依次设置。第一壳体210与第一壳盖250相互扣接,将第一屏蔽盒体220、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230及第一屏蔽盖240收纳在其中。第一屏蔽盒体220与第一屏蔽盖240相互扣接,将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230收纳在其中。三个第一卡扣件260由第一壳盖250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并弯折形成凸起。三个第一卡扣件260的其中一个第一卡扣件260扣接于后备保护器100的第一侧,另外两个第一卡扣件260扣接于网络模块盒400。
26.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230包括电流引脚231、数据引脚232及多个电极片233。电流引脚231、数据引脚232及多个电极片233设置于雷电流峰值传感器230的下端。第一屏蔽盖240设有电流屏蔽开口241、数据屏蔽开口242及多个电极屏蔽开口243。第一壳盖250设有电流壳盖通孔251、数据壳盖通孔252及多个电极壳盖通孔253。电流引脚231从电流屏蔽开口241及电流壳盖通孔251穿出并连接至网络模块盒400。数据引脚232从数据屏蔽开口242及数据壳盖通孔252穿出并连接至网络模块盒400。网络模块盒400读取雷电流峰值传感器电路板230中的检测数据汇总向外发送。多个电极片233分别从多个电极屏蔽开口243及多个电极壳盖通孔253穿出并连接至后备保护器100。
27.参看图3及图5,漏流传感器300包括第二壳体310、第二屏蔽盒体320、漏流传感器电路板330、第二屏蔽盖340、第二壳盖350及两个第二卡扣件360。第二壳体310、第二屏蔽盒体320、漏流传感器电路板330、第二屏蔽盖340、第二壳盖350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第二壳体
310与第二壳盖350相互扣接,将第二屏蔽盒体320、漏流传感器电路板330及第二屏蔽盖340收纳在其中。第二屏蔽盒体320及第二屏蔽盖340相互扣接,将漏流传感器电路板330收纳在其中。两个第二卡扣件360由第二壳盖350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并弯折形成凸起。两个第二卡扣件360扣接于后备保护器100的第二侧120。
28.漏流传感器电路板330包括漏流传感引脚331。第二屏蔽盖340设有漏流传感开口341。第二壳盖350设有漏流传感通孔351。漏流传感引脚331从漏流传感开口341及漏流传感通孔351穿出并连接至网络模块盒400。
29.参看图3及图6,网络模块盒400包括第三壳体410、第三屏蔽盒体420、网络模块电路板430、第三屏蔽盖440、第三壳盖450及三个第三卡扣件460。第三壳体410、第三屏蔽盒体420、所述网络模块电路板430、所述第三屏蔽盖440及第一壳盖450从右到左依次设置。第三壳体410与第三壳盖450相互扣接,将第三屏蔽盒体420、网络模块电路板430及第三屏蔽盖440收纳在其中。第三屏蔽盒体420及第三屏蔽盖440相互扣接,将网络模块电路板430收纳在其中。三个第三卡扣件460由第三壳盖450的左端面向左延伸并弯折形成凸起。三个第三卡扣件460扣接于后备保护器100的第三侧130。
30.网络模块电路板430包括电路板主体431、数据接口432、电流接口433及漏流传感接口434。数据接口432及所述电流接口433设置于电路板主体431上侧,分别对接数据引脚232及电流引脚231。漏流传感接口434设置于电路板主体431下侧,对接漏流传感引脚331。
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后备保护模组,通过将雷电流峰值传感器、漏流传感器及网络模块盒可拆卸的安装于后备保护器上,从而实现后备保护模组的多功能化,实现状态检测功能并及时向外反馈检测信息。此外,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的一种浪涌保护系统,通过将上述后备保护模组与浪涌保护器串联的方式,从而实现可自由地更换浪涌保护器而不需要同时更换其他功能模块。
32.尽管已经给出本实用新型相关实施例的描述和图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实施例的描述和图示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形式和细节上变换。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应该由权利要求以及权利要求的等同物来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