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13133发布日期:2023-07-27 22:25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双面光伏,涉及一种布线结构,特别是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


背景技术:

1、在光伏发电技术中,都会在光伏组件上设置接线盒,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与外部线路连接,传导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流,同时接线盒可以将光伏组件串联,增大电压和电流,通常将接线盒设置在光伏组件的电池片交汇处,接线盒之间通过连接器连接。

2、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申请号:cn202122765554.9;公开号:cn217087854u】。这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包括双面光伏组件包括设置在背面的分体式接线盒,所述布线结构包括从所述分体式接线盒的两端连接出的导电线缆和连接在所述导电线缆上的连接器,所述双面光伏组件的边框上开设有导线孔,所述导电线缆从所述导线孔穿出;其中一个双面光伏组件的连接器与另一个双面光伏组件的连接器相互连接,相互连接后的连接器位于相邻的两个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隙处;所述布线结构还包括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装配于所述间隙处,所述相互连接后的连接器放置于所述防护装置中。

3、该专利中公开的结构可以对光伏板的连接处进行防护,避免对光伏板造成阻挡,但是在使用时,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才能将该结构进行安装,不仅安装时不够方便,而且光伏板一般安装在室外,易造成细小零件的遗失,同时该结构在对接头进行保护时,不能有效地对接头进行固定,在风力的作用下会带动光伏板轻微的移动,造成接头在该结构的内部移动,长期以此,会导致接头处的连接不够稳定,影响光伏板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包括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所述第一光伏组件的一侧固定有安装壳,所述安装壳的内腔滑动连接有连接壳,所述连接壳的表面固定有限位环,所述第二光伏组件的一侧固定有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内腔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腔固定有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表面与固定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连接壳的内腔设置有挤压机构。

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进行连接,连接完毕后滑动连接壳带动表面的限位环进行移动,使限位环和限位块形状的作用下可以对连接壳进行限位,工作人员旋转圆盘使限位杆插入限位槽的内部,在第二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带动挤压板进行移动,对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连接处进行挤压固定即可。

5、所述挤压机构包括挤压板,所述挤压板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压缩弹簧,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贯穿至连接壳的外部并转动连接有圆盘,所述圆盘的顶部固定有限位杆,所述连接壳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

6、采用以上结构,增加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连接处的稳定性。

7、所述安装壳的内腔开设有滑槽,带动连接壳的表面固定有滑块,带动滑槽与滑块配合使用。

8、采用以上结构,使连接壳在移动时更加的稳定。

9、所述滑槽的内部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嵌设在滑槽的一端。

10、采用以上结构,避免滑块在滑动时脱离滑槽的内部。

11、所述限位环的横切面为楔形,所述限位块的形状为楔形,所述限位环与限位块配合使用。

12、采用以上结构,避免连接壳脱离固定壳的内部。

13、所述限位环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个限位环之间的距离相同。

14、采用以上结构,增加该结构的适用性。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限位块对连接壳进行固定,使其在安装时不需要其他的辅助工具,不仅安装较为简单,而且还避免了零件的遗失,同时挤压机构可以对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接头处进行固定,使两个光伏组件在出现轻微的移动时,不会带动接头移动,有效地增加了接头处的稳定性,避免影响光伏板的正常使用,解决了目前的结构在使用时安装不够方便,而且无法对接头进行固定的问题。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挤压板、连接杆、第二压缩弹簧、圆盘、限位杆和限位槽的设置,可以对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接口处进行挤压固定,使其在不使用时不会轻易地出现位置偏移,增加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连接处的稳定性。

18、3、本实用新型通过此种设置可以在限位环和限位块形状的作用下进行限位,使连接壳能够固定,避免连接壳脱离固定壳的内部。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包括第一光伏组件(1)和第二光伏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伏组件(1)的一侧固定有安装壳(3),所述安装壳(3)的内腔滑动连接有连接壳(4),所述连接壳(4)的表面固定有限位环(7),所述第二光伏组件(2)的一侧固定有固定壳(8),所述固定壳(8)的内腔开设有固定槽(9),所述固定槽(9)的内腔固定有第一压缩弹簧(10),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0)的另一端固定有限位块(11),所述限位块(11)的表面与固定槽(9)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连接壳(4)的内腔设置有挤压机构(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机构(12)包括挤压板(121),所述挤压板(121)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杆(122),所述连接杆(122)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压缩弹簧(123),所述连接杆(122)的另一端贯穿至连接壳(4)的外部并转动连接有圆盘(124),所述圆盘(124)的顶部固定有限位杆(125),所述连接壳(4)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12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3)的内腔开设有滑槽(5),带动连接壳(4)的表面固定有滑块(6),带动滑槽(5)与滑块(6)配合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5)的内部固定有挡板(13),所述挡板(13)嵌设在滑槽(5)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7)的横切面为楔形,所述限位块(11)的形状为楔形,所述限位环(7)与限位块(11)配合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7)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个限位环(7)之间的距离相同。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属于双面光伏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目前的结构在使用时安装不够方便,而且无法对接头进行固定的问题。本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包括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第一光伏组件的一侧固定有安装壳,安装壳的内腔滑动连接有连接壳,连接壳的表面固定有限位环。本技术通过限位块对连接壳进行固定,使其在安装时不需要其他的辅助工具,不仅安装较为简单,而且还避免了零件的遗失,同时挤压机构可以对第一光伏组件和第二光伏组件的接头处进行固定,使两个光伏组件在出现轻微的移动时,不会带动接头移动,有效地增加了接头处的稳定性,避免影响光伏板的正常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李静斌,袁祥玉,干晓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芜湖正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3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