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84597发布日期:2023-06-28 15:08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机,尤其涉及一种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及机动车。


背景技术:

1、电机的转子在工作时会因为高速转动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必须及时排出,否则会影响电机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常用的电机冷却方式为风冷和液冷两种,而由于油的热容量大,因此常用于冷却电机转子。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穿设在转子内的电机轴向转子输送冷却油,电机轴内设置有多个出油孔,当电机轴转动时冷却油会通过出油孔被甩入转子内,但是随着转速的提高,电机轴内的出油孔通过的油量会分配不均匀,冷却油会优先分配到更靠近进油端的出油孔,因此导致转子冷却不均衡,转子的局部位置会因过热而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及机动车。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包括转子铁芯和电机轴,所述电机轴沿其轴向配置为中空结构以形成用于输送冷却油的输油通道,所述输油通道至少具有一个用于通入冷却油的进油端,所述输油通道的内壁沿所述电机轴的径向贯穿设置有与所述转子铁芯连通的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所述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沿电机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出油孔位于第一出油孔与进油端之间;所述第二出油孔的最小内径配置为小于所述第一出油孔的最小内径,以平衡单位时间内进入所述第一出油孔的油量。通过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出油孔的油量更加均匀,转子铁芯冷却的更加均衡,避免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

4、优选地,所述第二出油孔包括外孔段和内孔段,所述内孔段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出油孔的内径以减少进入所述第一出油孔的油量。

5、优选地,所述外孔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内孔段的内径以增大所述外孔段的进油量,避免第二出油孔通过的冷却油油量过少,影响转子局部的冷却。

6、优选地,所述第二出油孔构造为t形孔,所述外孔段和所述内孔段均构造为圆形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二出油孔便于加工,节省成本。

7、优选地,所述第二出油孔构造为锥形孔,其内径沿着远离所述输油通道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得进入所述第二出油孔的油量从内到外逐渐增多,避免第二出油孔通过的冷却油油量不足以冷却转子。

8、优选地,所述内孔段与所述外孔段为一体设置以避免漏油,加工时也更加省力。

9、优选地,所述第二出油孔沿所述电机轴的周向均匀分布以使所述转子铁芯的各个位置都均匀冷却。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油孔沿所述电机轴的周向均匀分布以使所述转子铁芯的各个位置都均匀冷却。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油孔构造为圆形通孔以便于加工。

1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动车,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油冷结构。

13、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的输油通道内设置有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以向转子铁芯内输送冷却油,冷却油先经过第一出油孔再经过第二出油孔,由于第二出油孔的内孔段的最小内径小于第一出油孔的最小内径,单位时间内进入内孔段的冷却油减少,则进入第一出油孔的冷却油油量增大,使得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进入的油量更加均匀,防止因转子铁芯局部过热而影响电机性能。

15、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包括转子铁芯(2)和电机轴(1),所述电机轴(1)沿其轴向配置为中空结构以形成用于输送冷却油的输油通道(11),所述输油通道(11)至少具有一个用于通入冷却油的进油端(12),所述输油通道(11)的内壁沿所述电机轴(1)的径向贯穿设置有与所述转子铁芯(2)连通的第一出油孔(111)和第二出油孔(112),所述第一出油孔(111)和第二出油孔(112)沿电机轴(1)的轴向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出油孔(112)位于第一出油孔(111)与进油端(1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油孔(112)的最小内径配置为小于所述第一出油孔(111)的最小内径,以平衡单位时间内进入第一出油孔(111)和第二出油孔(112)的油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油孔(112)包括外孔段(1121)和内孔段(1122),所述内孔段(1122)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出油孔(111)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孔段(1121)的内径大于所述内孔段(1122)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油孔(112)构造为t形孔,所述外孔段(1121)和所述内孔段(1122)构造为圆形、方形或长方形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段(1122)与所述外孔段(1121)为一体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油孔(112)构造为锥形孔,其内径沿着远离所述输油通道(11)的方向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油孔(112)沿所述电机轴(1)的周向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油孔(111)沿所述电机轴(1)的周向均匀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油孔(111)构造为圆形、方形或长方形通孔。

10.一种机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油冷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包括转子铁芯和电机轴,电机轴沿其轴向配置为中空结构以形成用于输送冷却油的输油通道,输油通道至少具有一个用于通入冷却油的进油端,输油通道的内壁沿电机轴的径向贯穿设置有与转子铁芯连通的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沿电机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并且第二出油孔位于第一出油孔与进油端之间;第二出油孔的最小内径配置为小于第一出油孔的最小内径,以平衡单位时间内进入第一出油孔的油量。还公开了安装有上述电机转子油冷结构的机动车。通过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的油量更加均匀,转子铁芯冷却的更加均衡,避免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吴承涛,解杨华,汪训定,彭俊祥,毛宇航,吴元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凌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