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高效散热的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15769发布日期:2023-04-30 00:1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高效散热的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储能电源,特指一种可高效散热的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如今移动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呈现多元化、电气化的趋势,使用场景不仅在局限在通电的室内,在无电力的室外场景也有这巨大的市场需求,便携储能电源集成了直流dc输出以及交流ac110v/220v输出,不但满足了移动应用场景,且在无电地区、自然灾害导致电力设施故障等应急场景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储能电源已广泛用于自驾旅行、航拍摄影、露营聚会、移动办公等场景,同时也在应急抢险、医疗救援、环境监测、测绘勘探、军队信息化等户外工作中也有大量使用。

2、然而,储能电源内部设置有大量的锂电池,并配备一块逆变控制板控制,保证锂电池稳定充电或供电,并对锂电池起到保护作用。由于逆变控制板上会设置多个开关管,然而开关管在工作时也是会产生大量的热,储能电源一般只是在逆变控制板上设置散热铝,然后将开关管贴装在散热铝上,散热铝吸取开关管形成的热量并少量传递到储能电源内部空气中,然后通过储能电源内部设置的一个散热风扇进行散热,但是由于储能电源内部空间减小或较窄,并且会被各种结构阻挡,导致散热风扇能够形成的气流较为分散,并不能很好的将储能电源内部的热量带走,特别是难以将开关管传递到散热铝上的热量带走,导致不能很好地对开关管进行有效散热,这样会影响开关管的工作质量,甚至会影响整个逆变控制板的工作质量,进而影响储能电源的品质。

3、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高效散热的储能电源。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可高效散热的储能电源其包括外壳、安装于外壳内部的电池模组、与电池模组电性连接的逆变控制板、设置于外壳前端并与逆变控制板电性连接的交互及dc/ac控制板、设置于交互及dc/ac控制板前端的交互及接口面板,该逆变控制板上设置有多个开关管,所述逆变控制板上设置有中空的散热管和与散热管适配的鼓风型风扇,该散热管外侧面具有贴装平面,该开关管的侧面与该散热管的贴装平面贴合安装;所述散热管具有贯通前后端面的散热通道,该散热管一端连接鼓风型风扇的出风口,该散热管另一端连通外壳的排热孔;鼓风型风扇的进风口与外壳的进风孔对接,且该排热孔与进风孔不在一个平面上;工作时,该开关管产生的热量汇聚在散热管上,且该散热管会将热量集中在散热通道,鼓风型风扇将外壳外部的风从外壳的进风孔抽入至散热通道,再通过散热通道后从排热孔排出,并且风在通过散热通道时会将散热通道集中的热量带走,并且从排热孔排出。

3、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热孔设置于外壳的后端面处,该进风孔设置于外壳的左右侧面;所述散热管和鼓风型风扇组成的散热模组的数量为两个,其对称设置于该逆变控制板上,一个鼓风型风扇的进风口与外壳左侧面的进风孔对应,另一个鼓风型风扇的进风口与外壳右侧面的进风孔对应。

4、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管由铝材或铜材通过冲压拉伸成型,该散热管纵截面呈四个角为圆弧角的矩形,使该散热管的下端面、上端面、左右侧面均为平面。

5、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鼓风型风扇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一集风罩,该第一集风罩与多个进风孔对应;所述外壳内部两侧均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外壳两侧与外壳的内腔室隔开,使外壳两侧均形成有进风腔室,该隔板设置有第一孔位,所述第一集风罩穿设于该第一孔位内,使鼓风型风扇的进风口连通进风腔室,且该进风孔连通进风腔室。

6、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管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散风罩,该第一散风罩罩盖在多个排热孔的外围,该第一散风罩呈喇叭状。

7、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散风罩由一金属片弯折形成,其包括有顶板、一体连接于该顶板后端的上对接板、沿顶板两侧向下弯折形成并呈八字形分布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沿上对接板两侧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一侧对接板和第二侧对接板、弯折成型于第一侧对接板下端的第一侧锁板、弯折成型于第二侧对接板下端的第二侧锁板以及一体成型于该顶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前端并呈半方框状的前对接框;所述上对接板、第一侧对接板和第二侧对接板一体固定并形成呈半方框状的后对接框,该后对接框套设于散热管另一端外围,并固定连接;所述前对接框罩盖在多个排热孔的外围;所述第一侧锁板和第二侧锁板均贴装在逆变控制板上端,并通过螺丝固定;所述顶板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组成喇叭状结构。

8、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包括有主壳体、设置于该主壳体前端的面板壳、设置于该主壳体和面板壳下端的底壳、固定于该主壳体和面板壳上端的顶盖,该主壳体沿其前端向后开设有一安装槽,所述电池模组水平插装固定于该安装槽内,且该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及后侧均与安装槽的左右两侧壁及后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隔;所述逆变控制板水平插装固定于该主壳体中,并位于电池模组上方,且该电池模组上端与逆变控制板下端之间形成有间隔。

9、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槽左右两侧壁均成型有多个呈上下层分布的张紧侧板,该张紧侧板前端外围设置有用于导向过程的圆倒角;该安装槽后侧壁还成型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张紧后板;所述安装槽左右两侧壁的上端还成型有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所述电池模组左右两侧的上端成型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分别镶嵌压紧于该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中;所述电池模组上端与逆变控制板下端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硅胶块,该硅胶块支撑逆变控制板。

10、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壳体内成型有截面呈半方框状的所述的隔板,该隔板前端成型有开口向前的第一孔位,该隔板内侧成型有插槽;所述逆变控制板外边缘镶嵌于该插槽内,且该主壳体内还成型有支撑板,该支撑板顶在该逆变控制板下端面;所述顶盖上端设置有可转动的提手以及用于收纳提手的提手槽,且该提手两端通过螺栓配合螺母以及弹力垫片与顶盖铰接,该弹力垫片套设于螺栓外围并用于提供阻尼力,且通过旋进或旋出螺栓以调节提手相对顶盖的阻尼力。

11、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有电池箱以及多个固定于该电池箱内并且串联和/或并联连接的锂电池、与锂电池电性连接并用于控制该锂电池工作的bms控制板、安装于该电池箱两侧的左金属导热防护板和右金属导热防护板、安装于电池箱后侧的后金属导热防护板、设置于该电池箱上端的上金属导热防护板、安装于该电池箱前侧的前金属导热防护板,该上金属导热防护板的长度短于电池箱的长度,使该电池箱上端两侧分别形成有显露锂电池或锂电池接线结构的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左金属导热防护板和右金属导热防护板及后金属导热防护板均设置有多个竖直分布的条形散热孔;所述前金属导热防护板位于交互及接口面板的后侧,且该前金属导热防护板与交互及接口面板之间还设置有所述交互及dc/ac控制板,且该交互及接口面板与交互及dc/ac控制板之间还通过螺丝柱锁定支撑。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在工作时,该开关管产生的热量汇聚在散热管上,且该散热管会将热量集中在散热通道,鼓风型风扇将外壳外部的风从外壳的进风孔抽入至散热通道,再通过散热通道后从排热孔排出,并且风在通过散热通道时会将散热通道集中的热量带走,并且从排热孔排出,以此实现快速、高效散热,进而保证逆变控制板和电池模组的工作质量,以此可以提高储能电源的品质,令本发明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