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60908发布日期:2023-07-05 05:46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机密封,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1、目前织机普遍采用电机直驱作为织机的主驱动,电机连接一个减速箱,由于减速箱为油润滑,所以在很多应用中电机内部会充满润滑油,而由于功能需要电机通常会加入制动系统,制动器是摩擦制动,是不允许有油质泄漏到摩擦片上的,必然要增加防油系统。

2、目前在织机领域常规的防油是加入骨架油封作为动密封、o型圈或密封垫为静密封,这种常规的防油结构由于织机的特殊使用环境密封效果较差,经过长时间工作后,密封失效,造成制动器摩擦片表面有油脂,造成摩擦力减小,制动力矩变小,甚至制动失灵。

3、如专利号为201821645767.x,名称为一种搅拌轴的防漏油结构的中国发明专利,其方案包括在搅拌轴上套设有轴套,轴套的上部套设有油封座,轴套和油封座的内侧之间设有骨架密封,在轴套和油封座外侧共同套设储油筐形成储油腔,油封座与壳体之间,以及衬套与储油筐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该专利通过储油腔来形成第一道密封,由油封、密封圈来形成第二道密封,形成双重防渗漏效果。但该专利还是存在上述的缺点,仅采用油封、密封圈的单层或双层密封效果较差,经过长时间工作后,密封容易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电机采用常规防油结构,在织机特殊使用环境中存在密封效果较差,长时间工作后密封容易失效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通过改善防油结构,使原本单层或双层密封结构增加到多层,大大改善漏油的问题。

2、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包括后端盖和连接盘,安装在后端盖安装槽内的轴承,轴承与转子轴相连,在安装槽内依次密封设置有油封固定座和密封环,所述油封固定座内设置有骨架油封,在转子轴上密封连接有轴套,转子轴依次穿过骨架油封、油封固定座、密封环,在所述油封固定座内开设有储油槽,轴套上对应储油槽设置有甩油环,所述密封环内开设有缩口内腔,缩口内腔与轴套配合形成迷宫密封。

3、本发明中油封固定座和密封环密封设置在安装槽内,油封固定座与安装槽之间形成第一静密封,密封环与安装槽之间形成第二静密封。骨架油封密封设置在油封固定座内,骨架油封外圈与油封固定座内壁形成第三静密封,轴套与转子轴之间形成第四静密封,骨架油封与轴套之间形成动密封。甩油环固定在轴套上并位于储油槽内,甩油环将漏油甩入储油槽,最终由储油槽导出到外部,甩油环与轴套结构形成了辅助密封。轴套与缩口内腔配合构成高低落差结构,形成迷宫密封。本发明装配后形成多处静密封,以及动密封,甩油辅助密封,迷宫密封,共同构成了组合密封结构,有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

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油封固定座面向轴承一侧设置有止口,所述骨架油封密封安装在止口内,油封固定座面向密封环一侧开设所述储油槽,储油槽与止口之间相连通,储油槽的开口上设置有一圈挡沿。本方案油封固定座中间具有通孔供转子轴穿过,该通孔包括设置一侧的止口和另一侧的储油槽,止口底部中间和储油槽底部中间通过穿孔相连通,骨架油封设置在止口内,骨架油封外圈与止口内壁密封相接,形成静密封,骨架油封内圈与转子轴相连接,形成动密封。挡沿使得储油槽的侧壁形成内凹的结构,接收甩油环甩出的油。

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油封固定座端面边缘处设置有漏油槽,漏油槽与储油槽相连通,油封固定座端面侧壁与后端盖内壁之间设有间隙,在后端盖上设置有排油管路,漏油槽通过间隙与排油管路连接。本方案中漏油槽开设在油封固定座面向密封环一侧的端面边缘处,该漏油槽与位于同一侧的储油槽相连通,漏油槽与后端盖上的排油管路相连通,将储油槽内的油通过排油管路导出。

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轴套包括衬套和间套,衬套插入在油封固定座内,间套设置在衬套的外端,在转子轴位于衬套处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槽,第一密封圈槽内设置第一密封圈。本方案中衬套和间套一次套接在转子轴上,衬套插入在油封固定座内,衬套前端顶在轴承内圈上,后端与间套相抵,骨架油封内圈与衬套相接触形成动密封。在衬套与转子轴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形成第四静密封。

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甩油环安装在衬套上并位于储油槽内,甩油环包括相弯折的轴向固定部和径向甩油部,轴向固定部与衬套相固定,径向甩油部朝向储油槽。甩油环截面呈l形,包括相折成直角的轴向固定部和径向甩油部,轴向固定部与衬套固定,固定后径向甩油部朝向储油槽。在转子轴转动过程中,由离心力作用油沿着甩油环表面流动然后甩入至储油槽内,形成了辅助密封。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间套前部插入在密封环内,在间套端面上沿轴孔边缘设置有凸沿,凸沿顶在衬套后端,间套的侧面和端面分别与缩口内腔形成弯折的迷宫通道。间套的厚度大于衬套的厚度,间套表面到衬套表面形成一个高度差,间套前部配合密封环的缩口内腔共同构成弯折状的迷宫通道,迷宫通道由轴向转向径向,具有高低落差,形成了迷宫密封。凸沿使得间套端面与缩口内腔之间形成空隙构成径向迷宫通道。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密封环靠油封固定座一侧端面上沿轴孔边缘设置有一圈立沿,在立沿前端向外径向延伸设置有翻沿。密封环轴孔在两端面的开口一端大一端小,两个开口之间形成缩口内腔,缩口内腔的表面可以呈l形状或弧形状从一端开口向另一端开口延伸。设置立沿,立沿内侧与衬套相贴近,增加了从缩口内腔到储油槽之间的路径长度,起到了一定的密封效果。翻沿起到将油引导向储油槽的效果。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油封固定座外壁上开设有第二密封圈槽,在第二密封圈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位于后端盖安装槽内壁与油封固定座外壁之间,在两者之间形成了第一静密封。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密封环外壁上开设有第三密封圈槽,在第三密封圈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第三密封圈位于后端盖安装槽内壁与密封环外壁之间,在两者之间形成了第二静密封。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盘与后端盖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本方案中将连接盘表面涂密封胶后装入后端盖,在连接盘与后端盖之间形成第五静密封,有效提高密封可靠性。

13、因此,本发明的优点是:油封固定座和密封环密封设置在安装槽内,油封固定座与安装槽之间形成第一静密封,密封环与安装槽之间形成第二静密封。骨架油封密封设置在油封固定座内,骨架油封外圈与油封固定座内壁形成第三静密封,轴套与转子轴之间形成第四静密封,骨架油封与轴套之间形成动密封。甩油环固定在轴套上并位于储油槽内,甩油环将漏油甩入储油槽,最终由储油槽导出到外部,甩油环与轴套结构形成了辅助密封。轴套与缩口内腔配合构成高低落差结构,形成迷宫密封。本发明防油结构形成了多处组合密封,有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包括后端盖和连接盘,安装在后端盖安装槽内的轴承,轴承与转子轴相连,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槽内依次密封设置有油封固定座和密封环,所述油封固定座内设置有骨架油封,在转子轴上密封连接有轴套,转子轴依次穿过骨架油封、油封固定座、密封环,在所述油封固定座内开设有储油槽,轴套上对应储油槽设置有甩油环,所述密封环内开设有缩口内腔,缩口内腔与轴套配合形成迷宫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油封固定座面向轴承一侧设置有止口,所述骨架油封密封安装在止口内,油封固定座面向密封环一侧开设所述储油槽,储油槽与止口之间相连通,储油槽的开口上设置有一圈挡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油封固定座端面边缘处设置有漏油槽,漏油槽与储油槽相连通,油封固定座端面侧壁与后端盖内壁之间设有间隙,在后端盖上设置有排油管路,漏油槽通过间隙与排油管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轴套包括衬套和间套,衬套插入在油封固定座内,间套设置在衬套的外端,在转子轴位于衬套处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槽,第一密封圈槽内设置第一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甩油环安装在衬套上并位于储油槽内,甩油环包括相弯折的轴向固定部和径向甩油部,轴向固定部与衬套相固定,径向甩油部朝向储油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间套前部插入在密封环内,在间套端面上沿轴孔边缘设置有凸沿,凸沿顶在衬套后端,间套的侧面和端面分别与缩口内腔形成弯折的迷宫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或6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密封环靠油封固定座一侧端面上沿轴孔边缘设置有一圈立沿,在立沿前端向外径向延伸设置有翻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油封固定座外壁上开设有第二密封圈槽,在第二密封圈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密封环外壁上开设有第三密封圈槽,在第三密封圈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盘与后端盖之间设置有密封胶。


技术总结
本发明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解决现有电机采用常规防油结构,在织机特殊使用环境中存在密封效果较差,长时间工作后密封容易失效的问题。包括后端盖和连接盘,安装在后端盖安装槽内的轴承,轴承与电机轴相连,在安装槽内依次密封设置油封固定座和密封环,油封固定座内设置有骨架油封,在电机轴上密封连接有轴套,电机轴依次穿过骨架油封、油封固定座、密封环,轴套上设置有甩油环,密封环内开设有缩口内腔,缩口内腔与轴套配合形成迷宫密封。本发明装配后形成多处静密封,以及动密封,甩油辅助密封,迷宫密封,共同构成了组合密封结构,有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想平,邹绍洪,岳剑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中自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