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及对外放电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99324发布日期:2023-06-28 22:35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及对外放电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房车,特别涉及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及对外放电车辆。


背景技术:

1、房车由于结合了汽车和居住于一体,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驾驶房车进行远途旅游。而房车作为具有居住属性的车辆,在夜晚或者在野外,其通常需要承担照明灯、或其他用电设备的用电任务或其他应急用电任务,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利用汽油发动机作为输出动力来进行发电,如此不仅会加速汽油的消耗,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现有技术如专利文献cn109109730b,其公开了一种自带发电装置的房车防浪水箱,其考虑到房车水箱为长方体水箱结构,房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加速或减速,水箱内的水会对水箱壁产生撞击,为此,其在水箱内部设置了一防浪坡,并且在防浪坡上设置了一系列的能够将水爬坡时的能量吸收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由于设置了防浪坡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波浪对房车水箱壁的撞击,而且由于设置了发电装置,其有效的利用了房车行驶过程中水的动能来进行发电,但是由于其仅仅是在斜坡上设置了单独旋转的叶轮结构,而且水在运动的过程中对于叶轮的冲击比较分散,由此其收集电能的效率不是很高,而且其仅仅是考虑了房车从静止到加速或者从匀速到减速过程中如何吸收水箱内水经过放浪坡后进行电能吸收,其完全没有考虑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经常也会转弯,同时汽车在行驶时也经常要进行变道,如此对于水箱左右两侧壁也会产生较大冲击,而且水箱内的水在水箱左右两侧壁处经常也会冲击水箱,而此部分的电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同时专利文献cn109109730b中仅对水箱的一个侧壁的电能进行了吸收,其他侧壁处均未吸收,更不用提侧壁之间协同进行发电了;进一步地,又如专利文献cn208040614u,其涉及斜坡滑动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其在海岸边设置了一斜坡,在斜坡上设置了行走齿条轨,在斜坡上滑动设置了与行走齿条轨配合的滑块,并且在滑块上设置了两组发电机齿轮组,通过海浪的起伏带动滑块在斜坡上向上或向下滑行,从而带动发电机齿轮组顺着形状齿条轨滑动,进行发电,虽然相比于专利文献cn109109730b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边缘水花的利用率,但是其也不涉及在多个方向上进行波浪能的利用,更不涉及在汽车转向时如何能够高效利用水箱内的水由于转向时而产生的能量。

2、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对于房车涉及的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虽然有利用房车内的水箱进行放电,但是其收集效率都不高,也仅仅是收集由于车辆加速前进和加速后退造成的水箱内的水的运动部分的能量,对于车辆由于转弯而造成的水的运动部分的能量并未进行考虑,同时,对于水箱内的水的收集也并未考虑各个侧壁之间协同进行收集,从而使得在收集电能时其效率都不是很高,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适应车辆加速、减速、转弯等动作而协同收集水箱内的各侧壁之间的水的运动而产生的电能,从而能够高效进行电量收集,同时能够进行应急放电的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及对外放电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车载式放电装置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其包括:水箱本体、楔块内芯、锥形环套、可变形环形浮板和转向驱动模块,所述楔块内芯设置于水箱本体内部形成盛放水体的容置空间,所述锥形环套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楔块内芯内部,所述可变形环形浮板滑动设置于所述锥形环套的内侧,所述可变形环形浮板包括若干扇形浮板,所述扇形浮板包括浮板一和浮板二,所述浮板一和浮板二交替布置合围成所述可变形环形浮板,所述浮板一和浮板二可竖向滑动的设置于所述锥形环套的内侧,所述转向驱动模块包括固定设置于水箱本体底部的固定支柱、转动套设于所述固定支柱外侧的盖板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盖板顶部的摆杆,所述摆杆的末端固定设置有摆球一,所述盖板与所述锥形环套连接,在所述楔块内芯内设置有横向发电机组,在所述浮板一和浮板二均设置有竖向发电机组,所述横向发电机组连接一蓄电池一,所述竖向发电机组连接蓄电池二,在车辆加速或减速行驶时,水体驱动浮板一和浮板二沿着锥形环套竖向滑动,所述浮板一和浮板二之间相互联动,从而带动竖向发电机组发电将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一中,在车辆转向或变道时,所述摆球一随之进行摆动,从而带动与盖板连接的锥形环套水平转动,带动横向发电机组发电将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二中,在需要进行紧急放电时,所述蓄电池一和蓄电池二能够将电能释放。

2、优选地,所述浮板一包括第一上浮平板和第一弧形后板,所述第一弧形后板倾斜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浮平板的下端,所述浮板二包括第二上浮平板和第二弧形后板,所述第二弧形后板倾斜固定设置于第二上浮平板的下端,所述第一上浮平板和第二上浮平板均呈扇形,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上浮平板和第二上浮平板漂浮于所述水体表面,形成一圆环,记圆环的圆心为o,所述可变形环形浮板为一上大下小的锥形筒结构,所述锥形筒与所述锥形环套相适应,第一上浮平板的圆心角为β,第一弧形后板底端的圆心角为ψ,第二上浮平板的圆心角为α,第二弧形后板底端的圆心角为γ,所述第二上浮平板与第一上浮平板接触的一边与同侧的第一弧形后板与第二弧形后板接触的一边的夹角为θ,所述第二上浮平板与第一上浮平板接触的另一边与同侧的第一弧形后板与第二弧形后板接触的另一边的夹角为ε,且满足α=ψ,β=γ,α>γ, ψ>β, θ=ε,且在第一弧形后板和第二弧形后板接触的侧边设置有弹性拉绳或者磁铁。

3、优选地,所述浮板一还包括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为三角板,三角板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浮平板及第一弧形后板的一侧边连接;浮板二还包括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为三角板,三角板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二上浮平板及第二弧形后板的一侧边连接。

4、优选地,所述转向驱动模块还包括支撑半圆板,所述支撑半圆板固定设置于所述水箱本体的上端,在支撑半圆板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第一传送带设置于所述支撑半圆板的左侧,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所述支撑半圆板的右侧,所述第一传送带由转轮一和转轮二张紧传动,所述转轮一连接有第一蓄能发电组,在所述第一传送带上设置有若干左承接块组,所述第二传送带由转轮三和转轮四张紧传动,所述转轮三连接有第二蓄能发电组,所述摆球一包括球主体及设置于球主体下端的左直角缺口和右直角缺口,所述左直角缺口能够与左承接块组接合,在摆球一摆动到所述支撑半圆板时,带动所述左承接块组运动,从而使得第一蓄能发电组蓄能;所述右直角缺口能够与右承接块组接合,在摆球一摆动到所述支撑半圆板时,带动所述右承接块组运动,从而使得第二蓄能发电组蓄能。

5、优选地,所述左承接块组包括伸缩杆一、底座一和左半球块,所述伸缩杆一一端通过铰接轴b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底座一通过铰接轴a转动连接于所述伸缩杆一的另一端,所述左半球块的底端通过铰接轴c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一上,在左半球块的右端还固定设置有与底座一连接的复位弹簧一;所述右承接块组包括伸缩杆二、底座二和右半球块,所述伸缩杆二的一端通过铰接轴b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传送带,所述底座二通过铰接轴a转动连接于所述伸缩杆二的另一端,所述右半球块的底端通过铰接轴d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二上,在右半球块的右端还固定设置有与底座二连接的复位弹簧二;在摆球一沿着第一传送带向第二传送带转动的过程中,摆球一的左直角缺口与左半球块的直角边接合,驱动左半球块随着摆球一的摆动而运动,从而带动第一传送带滑动,使得转轮一转动,带动与转轮一连接的第一蓄能发电组进行发电;而在继续转动经过第二传送带时,左直角缺口与右半球块的弧形侧接触,使得右半球块绕着铰接轴d翻转,克服复位弹簧二的弹力,使得摆球一越过右承接块组而不与右承接块组接合;而相反地,当摆球一由第二传送带向第一传送带方向摆动运动时,摆球一的右直角缺口与右半球块的直角边卡合,驱动右半球块随着摆球一的摆动而运动,从而带动第二传送带滑动,使得转轮三转动,带动与转轮三连接的第二蓄能发电组进行发电;而在继续转动经过第一传送带时,右直角缺口与左半球块的弧形侧接触,使得左半球绕着铰接轴c翻转,克服复位弹簧一的弹力,使得摆球一越过左承接块组而不与左承接块组接合。

6、优选地,支撑半圆板上设置有供底座一和底座二滑动的圆弧轨,底座一和底座二滑动设置于圆弧轨内;支撑半圆板上还设置有转向孔,左承接块组和右承接块组能够穿过所述转向孔而位于支撑半圆板的上侧或下侧。

7、优选地,所述第一蓄能发电组和第二蓄能发电组包括固定设置于支撑半圆板的转动支撑座一和转动支撑座二,转动支撑座二内转动设置有主动轴一,在主动轴一上还固定设置有一棘轮,在转动支撑座二上设置有一棘爪,所述棘爪卡设于棘轮上,使得棘轮仅能单向转动,所述主动轴一的一端与所述转轮一或所述转轮三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离合器的一端,离合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从动轴二,从动轴二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支撑座一内,在从动轴二和转动支撑座一之间固定设置有扭簧,从动轴二内设置有中空孔,中空孔内设置有电机轴三,电机轴三连接有发电机三,所述电机轴三和从动轴二之间通过单向连接组件连接,在扭簧蓄积能量时,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主动轴一能够带动从动轴二转动,从动轴二不能带动电机轴三转动,而在扭簧需要释放能量时,离合器处于打开状态,扭簧驱动从动轴二转动,转动的从动轴二通过单向连接组件带动电机轴三转动,从而使得发电机三进行发电。

8、优选地,所述单向连接组件包括开设于电机轴三外表面的凹槽,凹槽内设置有可转动的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一端通过铰接轴e转动设置于电机轴三上,另一端设置有复位弹簧,在从动轴二的内壁与所述凹槽相对应处设置有导向槽和卡止槽,所述导向槽和卡止槽连接,所述导向槽能够对转动板的末端进行导向,所述卡止槽能够将转动板的末端进行卡止。

9、优选地,所述左承接块组和右承接块组均分别至少为两个,在左承接块组或右承接块组由摆球一驱动由支撑半圆板的上部经过转向孔运动到支撑半圆板的下部后,又有至少另一左承接块组或右承接块组位于支撑半圆板的上部。

10、还包括一种对外放电车辆,所述对外放电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

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2、1)、本发明的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将水箱本体设置为圆柱形,并且在水箱本体内侧设置有楔块内芯,在楔块内芯内部设置有能够水平转动的锥形环套,通过与锥形环套连接的摆球一能够将车辆在行驶时的转向、转弯或变道所产生的力转化为锥形环套的转动而进行能量吸收,同时在锥形环套内侧设置了由若干能够竖直滑动设置于锥形环套的扇形浮板,通过扇形浮板的上下滑动,进行电能转化,相比于现有的电能转化,由于使得各扇形浮板合围形成一可变形的环形浮板结构,能够将水体表面的起伏运动所产生的能量进行协同吸收,更加提高了电能转化效率;

13、2)、本发明可变形环形浮板具体包括了浮板一和浮板二,且浮板一和浮板二相邻间隔设置,浮板一包括的第一弧形后板为上小下大的结构,浮板二包括的第二弧形后板为上大下小的结构,由此上浮的第一弧形后板能够带动第二弧形后板上浮,下行的第二弧形后板又能够带动第一弧形后板下行,同时配合浮板一和浮板二之间设置的弹性绳或者磁吸结构,使得下行的第一弧形后板也能够拉动第二弧形后板下行,上浮的第二弧形后板也能够拉动第一弧形后板上浮,从而使得整个可变形环形浮板为一连续的上行或下行浮板结构,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吸收水体由于车辆行驶或转向所产生的运动的能量,也不受水体运动方向的限制;

14、3)、进一步地,考虑到在行驶时的转向、转弯或变道所产生的摆球一的运动是断断续续的,本发明在水箱本体的上方还设置了支撑半圆板,在支撑半圆板上设置了通过两条传送带的方式进行电能转换的结构,并使得摆球一为下部带有左直角缺口和右直角缺口的球体结构,在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上分别设置有能够与左直角缺口、右直角缺口配合的左承接块组、右承接块组,通过左承接块组和右承接块组吸收摆球一的转动,然后将其转化为电能进行吸收;

15、4)、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左承接块组包括了可转动的设置的左半球块,右承接块组包括了可转动的设置的右半球块,在左半球块弧形段一侧设置了复位弹簧一,在右半球块弧形段一侧设置了复位弹簧二,它们的转动轴均设置在半球块的底端,且使得它们之间的弧形段是相对的,如此使得摆球一左直角缺口与左半球块直角部分接触时,能够带动左承接块组滑动,而在越过传送带后,摆球一左直角缺口与右半球块弧形段接触,带动右半球弧形段转动,从而使得摆球一越过右承接块组,在摆球一右直角缺口与右半球块直角部分接触时,能够带动右承接块组滑动,而在越过传送带后,摆球一右直角缺口与左半球块弧形段接触,带动左半球弧形段转动,从而使得摆球一越过左承接块组,如此设置,可以配合第一蓄能发电组和第二蓄能发电组进行能量的蓄积,然后在进行电能转换;

16、5)、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第一蓄能发电组和第二蓄能发电组均包括了能够将少部分能量进行蓄积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了单向连接组件、棘轮、棘爪、扭簧及离合器,棘轮棘爪保证了转动轮一或转动轮三仅能朝向一个方向转动,将该转动通过扭簧进行吸收,单向连接组件此时使得该转动不会传递给发电机,在扭簧积蓄的能量达到一定数值(如可以为预先设定的数值)后,使得离合器处于断开状态,扭簧能够进行能量释放,扭簧驱动对应的从动轴二进行反向转动,而此时单向连接组件又能够与发电机三的电机轴三接合,带动发电机三进行发电,使得扭簧积蓄的能量均能够转化为电能进行吸收;

17、6)、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应急放电装置包括了三级发电结构,能够将车辆行驶时对水体产生的波动能量转化为电能,同时能够将车辆进行转向、变道或转弯时所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同时将该部分能量转化为水体的波动能量再转化为电能进行吸收,同时,能够将转向、变道或转弯时断断续续产生的能量进行积累吸收,在积蓄的能量达到一定值后再进行电能转化,三级电能转化能够使得能量的转换量及效率都提高,能够更好的应对应急放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