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柜的散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86630发布日期:2023-07-05 22:53阅读:22来源:国知局
配电柜的散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配电柜,具体涉及一种配电柜的散热机构。


背景技术:

1、配电柜(箱)分动力配电柜(箱)和照明配电柜(箱)、计量柜(箱),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根据使用需求,一些配电柜需要安装在户外,然而户外的天气多变,因此需要对配电柜进行相应的防护以满足配电柜的正常散热与防雨的需求。

2、针对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652454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户外防雨配电柜,该户外防雨配电柜可以在雨天环境下通过展开防雨罩来保护配电柜,也可以在无需防雨罩笼罩柜体时将防雨罩收起,然而在实现防雨罩的展开或者折叠时,均需要人工手动的控制卡条以便对防雨罩进行展开或者折叠操作,从而难以实现防雨罩的自动展开或者折叠,因此该一种户外防雨配电柜使用起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配电柜的散热机构,旨在解决配电柜本体在雨天能够自动关闭第一透气孔以保护配电柜本体内的电器元件,在晴天能够自动打开第一透气孔以便于散热的问题。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配电柜的散热机构,包括配电柜本体、遮板、积水槽、环形件、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二驱动组件,在所述配电柜本体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透气孔,且所述第一透气孔适于为配电柜本体内部的器件提供散热通道;遮板滑动安装在所述配电柜本体的外侧,在所述遮板上开设有与第一透气孔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遮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透气孔相互错开以便于对散热通道进行遮挡,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透气孔相互对应以便于器件通过散热通道进行散热;积水槽安装在所述配电柜本体的外侧,在所述积水槽下方设置有支撑板,在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环形件安装在所述积水槽与支撑板之间,所述环形件内部具有环形空腔,环形件的上端与积水槽相连通,所述环形件的下端与支撑板固定相连,所述第二通孔位于环形件内侧;第一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环形件内,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漂浮件,所述漂浮件位于积水槽内,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下端具有封堵件,所述封堵件适于由下向上将第二通孔进行封堵,在所述封堵件与遮板之间设置有配合驱动组件,当所述积水槽内的液面下降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在环形件内整体下降以使得封堵件脱离对第二通孔的封堵,进而所述封堵件通过配合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遮板滑动至第二位置;第二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遮板的上方,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安装架,在所述安装架内沿遮板的滑动方向滑动安装有滑动件,在所述滑动件滑动方向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远离滑动件的一端与安装架的内壁固定相连,在所述滑动件远离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安装架的内壁之间填充有吸水膨胀材料,所述吸水膨胀材料适于在吸水时膨胀并能够推动滑动件向靠近第二弹性件的方向滑动,进而能够驱动所述遮板滑动至第一位置。

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在下雨时遮板能够在第二驱动组件的辅助下自动将第一透气孔进行关闭以保护配电柜本体内的电器元件,在雨停以后经过一定时间遮板能够在第一驱动组件的辅助下自动将第一透气孔打开以满足配电柜本体内部的散热需求。

5、进一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安装筒,所述封堵件安装在安装筒的下端,在所述安装筒内沿安装筒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安装有第一滑杆,所述漂浮件固定安装在第一滑杆的上端,所述第一滑杆在安装筒内上移一定距离后能够驱动安装筒一并上移,所述第一滑杆下移时能够驱动所述安装筒同步下移。

6、进一步,在所述安装筒内沿安装筒长度延伸方向滑动设置有第二滑杆,在所述安装筒上部开设有配合槽,所述配合槽与安装筒内壁相连通且配合槽的下端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由安装筒的外侧向内侧斜向下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杆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球体,且球体为橡胶材质制成,且当所述球体位于配合槽内最低位置时所述球体与第一滑杆以及倾斜部同时止抵接触。

7、进一步,在所述安装筒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适于支撑在支撑板上,在所述安装筒的外壁同轴固定转动安装有叶轮,在所述第二滑杆的下端向下延伸出安装筒的下端并固定安装有配合板,所述配合板能够在安装筒的下端面与封堵件的上端面之间上下滑移。

8、进一步,在所述安装筒的下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离安装筒的一端与配合板固定相连,在所述安装筒的下端还安装有止挡件,所述止挡件通过第一弹性复位件与安装筒转动相连,当所述球体位于配合槽内的最低位置时,所述止挡件的下端与配合板的上端止抵接触,在所述叶轮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驱动件,当雨水下落并驱动叶轮转动时,所述叶轮能够带动驱动件一同转动并使得驱动件与止挡件发生止抵接触,以使所述止挡件脱离对配合板的止抵接触。

9、进一步,所述支撑件呈环形并与安装筒同轴固定相连,且所述支撑件内具有用于叶轮转动的运动空间,所述支撑件的下端面低于叶轮的下端面。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效果在于:当积水槽内水位逐渐上升时,第一滑杆能够在漂浮件的辅助下在安装筒内上移一定高度后能够驱动安装筒一同上移,而当积水槽内的水由于蒸发使得水位逐渐下降时,第一滑杆在安装筒内下移时能够驱动安装筒同步下移,此时封堵件能够脱离对第二通孔的封堵,以便于水从积水槽内排出。

11、进一步,所述配合驱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在支撑板的上端的轴杆,在所述轴杆上安装有第二驱动臂以及第三驱动臂,所述第二驱动臂远离轴杆的一端与封堵件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遮板远离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驱动臂远离轴杆的一端与第二滑槽滑动连接。

12、采用该技术方案,其效果在于:通过设置轴杆能够实现第二驱动臂和第三驱动臂的同步运动,进而当封堵件脱离对第二通孔的封堵时,封堵件能够驱动遮板运动,以使得第一通孔与第一透气孔相互对应以便于器件通过散热通道进行散热。

13、进一步,在所述滑动件的下端沿竖直方向上下滑动设置有第一驱动臂,且所述第一驱动臂可向上收纳至滑动件内或者向下伸出滑动件,在所述遮板上开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一驱动臂靠近第四滑槽的一端滑动配合在第四滑槽内。

14、进一步,所述第四滑槽具有相连通的第一槽部、第二槽部、第三槽部以及第四槽部,其中,所述第二槽部、第三槽部以及第四槽部的槽的深度一致,所述第一槽部的槽的深度大于第二槽部,且所述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之间具有过渡斜面,所述第一槽部、第二槽部以及第三槽部之间限制出上凸部,在所述上凸部远离第一槽部的一端安装有过渡板,所述过渡板通过第二弹性复位件与上凸部转动连接。

15、进一步,所述过渡板具有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在第三位置时,所述过渡板远离上凸部的一端与第二槽部远离上凸部的一侧止抵接触,此时所述第三槽部靠近上凸部的一侧与过渡板的侧面平齐,以使得当驱动杆位于第四槽部时,所述驱动杆只能够经第三槽部进入至第一槽部内,在第四位置时,所述过渡板远离上凸部的一端能够搭接在第三槽部靠近第四槽部一侧的边缘,以使得驱动杆位于第一槽部内时,所述驱动杆可以依次经过过渡斜面、第二槽部和过渡板而后进入第四槽部内。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效果在于:当吸水膨胀材料吸水迅速膨胀后能够驱动滑动件运动进而驱动遮板将第一透气孔遮挡,也能够驱动封堵件将第二通孔封堵;当天气转晴时,封堵件将第二通孔打开并驱动遮板脱离对第一透气孔的遮挡,然而封堵件并不能驱动滑动件移动,且当吸水膨胀材料自然风干并恢复原有的体积后,滑动件的运动也不会影响遮板脱离对第一透气孔的遮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