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08850发布日期:2024-03-13 20:56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充电,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手机快速充电能力对于缓解用户充电焦虑以及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也是各大手机厂商重要的竞争部分。充电链路阻抗是影响充电功率及充电时间的关键因素之一,其设计受到电池、器件内阻、导体电导率、线路长度及厚度等物理条件制约。

2、而对于折叠形态手机的双电池架构,沿弯折位置两侧的电池均需充满,而两侧充电链路长度差异较大,长链路侧的阻抗直接影响两个电池充电电流分配以及最大充电电流,进而影响充电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以实现提升快速充电性能。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包括:

3、主板、子板、线缆;所述主板及所述子板通过所述线缆连接;所述线缆包括充电线路、回流线路及放电线路;所述主板包括控制芯片;所述主板用于为主电池充电,所述子板用于为副电池充电;

4、所述控制芯片用于:

5、在充电轻载情况下,控制所述回流线路与所述放电线路并联,组成的第一并联电路作为所述副电池的充电回路;

6、和/或,

7、在放电情况下,控制所述回流线路与所述充电线路并联,组成的第二并联电路作为所述副电池的放电回路。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板还包括:第一开关子电路,所述子板包括第二开关子电路;

9、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充电线路的第一端;

10、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回流线路的第一端;

11、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放电线路第一端;

12、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充电线路的第二端;

13、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回流线路的第二端;

14、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放电线路第二端;

15、所述控制芯片用于:

16、在充电轻载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三端导通,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的第三端导通;

17、在放电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二端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的第二端导通。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包括第一类晶体管,第二类晶体管;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包括第一类晶体管,第二类晶体管;所述控制芯片包括第一控制信号端,第二控制信号端;

19、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一类晶体管包括至少1个第一晶体管,至少1个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二类晶体包括至少1个第二晶体管,至少1个第六晶体管;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的第一类晶体包括至少1个第三晶体管,至少1个第七晶体管,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二类晶体包括至少1个第四晶体管,至少1个第八晶体管;

20、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

21、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回流线路;

22、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充电线路的一端;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充电线路的另一端;

23、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

24、其中,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

25、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回流线路;

26、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放电线路的一端;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放电线路的另一端;

27、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第八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

28、所述控制芯片用于:

29、在充电轻载情况下:

30、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输出第一电平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

31、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输出第二电平信号,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

32、在放电情况下:

33、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输出第二电平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

34、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输出第一电平信号,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

3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一类晶体管包括多个第一晶体管,多个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二类晶体包括多个第二晶体管,多个第六晶体管;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的第一类晶体包括多个第三晶体管,多个第七晶体管,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的第二类晶体包括多个第四晶体管,多个第八晶体管。

3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类晶体管为n型mos管,所述第二类晶体管为p型mos管;

37、所述控制芯片用于:

38、在充电轻载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输出低电平信号,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输出高电平信号;

39、在放电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输出高电平信号,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输出低电平信号。

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芯片还用于:

41、在其它特殊情况下,发送低电平信号给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发送低电平信号给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

4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类晶体管为p型mos管,所述第二类晶体管为n型mos管;

43、所述控制芯片用于:

44、在充电轻载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输出高电平信号,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输出低电平信号;

45、在放电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输出低电平信号,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输出高电平信号。

4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芯片还用于:

47、在其它特殊情况下,发送高电平信号给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发送高电平信号给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

4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板包括主充电控制芯片,第一连接器,所述子板包括副充电控制芯片,第二连接器;

49、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充电线路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充电线路的另一端;

50、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回流线路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回流线路的另一端;

51、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放电线路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放电线路的另一端;

52、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五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五端;

53、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器的第四端;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四端;

54、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

55、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五端、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五端;

56、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六端;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六端;

57、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第八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

58、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端与第四端导通,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二端与第五端导通;第一连接器的第三端与第六端导通;

59、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一端与第四端导通,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端与第五端导通;第一连接器的第三端与第六端导通。

6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所述第六晶体管,位于靠近主充电控制芯片、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器侧;

61、所述第三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所述第七晶体管,所述第八晶体管,位于靠近副充电控制芯片、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侧。

6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

63、本技术实施例有益效果:

6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电子设备,主板及子板通过线缆连接,线缆包括充电线路、回流线路及放电线路,主板的控制芯片在充电轻载情况下,控制回流线路与放电线路并联,组成的第一并联电路作为副电池的充电回路;和/或,在放电情况下,控制回流线路与充电线路并联,组成的第二并联电路作为副电池的放电回路。充分利用充电线路和放电线路的空闲时间段,在充电轻载情况下通过控制芯片控制将空闲的放电线路与回流线路并联组成副电池的充电回路,在放电情况下将空闲的充电线路与回流线路并联组成副电池的放电回路,以此减小回流线路的阻抗,即在对应的场景下减小充电线路阻抗、放电线路阻抗,从而可以提升电池充放电性能。

65、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