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边框和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32878发布日期:2024-02-02 21:58阅读:25来源:国知局
光伏边框和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光伏,特别涉及一种光伏边框和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1、为了固定和密封光伏组件,增强光伏组件的强度,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以便于光伏组件的安装和运输,都需要在光伏组件上设置边框。

2、通常光伏边框包括放置层压件的承载部,位于层压件侧面的限位部,以及位于层压件顶面的顶板构成,承载部、限位部和顶板共同构成卡槽,将层压件卡合在光伏边框的卡槽内。由于顶板高于层压件,层压件的顶部边与顶板之间容易形成缝隙,光伏边框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后,顶板与层压件表面的缝隙中会堆积灰尘颗粒或者积水,从而影响发电效率。另外,光伏边框与层压件组装时需要填充硅胶进行固定和密封,多余的硅胶会产生溢胶现象,导致层压件表面污染,影响层压件的发电效率,同时溢出的胶也很难清洁,清洁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层压件和光伏边框划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边框和光伏组件,至少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的良率。

2、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光伏边框,包括:边框本体,边框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承载部;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沿第二方向设置并位于承载部上方,且第一限位部的一端与承载部连接;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的另一端连接;凸出部,凸出部位于第二限位部远离第一限位部的侧面,且在沿第二方向上,凸出部的厚度小于第二限位部的厚度,凸出部朝向承载部的底面为第一底面,第二限位部朝向承载部的底面为第二底面,第一底面相较于第二底面更远离承载部。

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第一方向上,第二限位部的宽度小于承载部的宽度。

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第一方向上,凸出部的宽度为凸出宽度,在沿第二方向上,凸出部的厚度为凸出厚度,凸出厚度与凸出宽度的比值为0.25~2。

5、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出宽度为0.5mm~2mm;凸出厚度为0.5mm~1mm。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朝向第二限位部的侧面具有向第一限位部内凹陷的侧溢胶槽。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靠近侧溢胶槽的底面具有阶梯结构。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相对于侧溢胶槽靠近承载部一侧的侧面与承载部的顶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90°。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朝向凸出部的侧面具有向第二限位部内部凹陷的子溢胶槽,子溢胶槽位于凸出部下方。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光伏边框的长度方向,凸出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缺口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光伏边框的长度方向,缺口部的宽度为50mm~900mm。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子承载部,子承载部沿第一方向设置,子承载部的一端与承载部远离第一限位部的一端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子承载部顶面具有向子承载部内部凹陷的底溢胶槽。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子承载部相对于底溢胶槽靠近承载部一侧的顶面为第一顶面,子承载部相对于底溢胶槽远离承载部一侧的顶面为第二顶面,第二顶面不高于第一顶面。

1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弯折部,弯折部位于子承载部的下方,弯折部自边框本体的侧壁向远离边框本体的方向延伸,且向靠近子承载部的方向弯折,弯折部、子承载部和边框本体的部分侧壁围成开口向上的容胶槽。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的顶面低于子承载部的顶面。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部的顶面包括承载面和缓冲面,承载面位于缓冲面远离第一限位部的一侧,承载面所在的平面与缓冲面所在的平面形成缓冲角,缓冲角的角度为0~5°。

18、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光伏边框,光伏边框包括:边框本体、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凸出部,边框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承载部;第一限位部沿第二方向设置并位于承载部上方,且第一限位部的一端与承载部连接;第二限位部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的另一端连接;凸出部位于第二限位部远离第一限位部的侧面,且在沿第二方向上,凸出部的厚度小于第二限位部的厚度,凸出部朝向承载部的底面为第一底面,第二限位部朝向承载部的底面为第二底面,第一底面相较于第二底面更远离承载部;层压件,层压件位于承载部和凸出部之间,层压件的侧面朝向第二限位部的远离第一限位部的侧面。

1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2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边框包括边框本体、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凸出部。其中,边框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承载部,承载部可以用于放置层压件,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凸出部均位于承载部上方,第一限位部的一端与承载部连接,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的另一端连接,凸出部位于第二限位部远离第一限位部的侧面。第二限位部朝向承载部的第二底面、第一限位部朝向凸出部的侧面以及承载部朝向第二限位部的顶面围成凹槽形状。在承载部上放置层压件之后,通常会在层压件与光伏边框的间隙之间填充硅胶,以将光伏边框与层压件粘接固定,该凹槽形状可以容纳一部分硅胶,避免硅胶的填充量较大时,硅胶溢出至层压件的表面,从而避免光伏组件的光吸收效率下降。此外,凸出部的第一底面与第二限位部远离第一限位部一侧的侧面形成拐角,若在承载部上放置层压件,则层压件可以卡合在承载部与凸出部之间,以有利于固定光伏边框与层压件的相对位置。在组装光伏组件的过程中,光伏组件可能需要翻转,在硅胶未固化的阶段,凸出部可以用于支撑层压件,以此可以避免光伏组件翻转之后,层压件受到重力作用导致层压件与光伏边框脱落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承载部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凸出部的宽度为凸出宽度,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凸出部的厚度为凸出厚度,所述凸出厚度与所述凸出宽度的比值为0.25~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宽度为0.5mm~2mm;所述凸出厚度为0.5mm~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面具有向所述第一限位部内凹陷的侧溢胶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侧溢胶槽的底面具有阶梯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于所述侧溢胶槽靠近所述承载部一侧的侧面与所述承载部的顶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朝向所述凸出部的侧面具有向所述第二限位部内部凹陷的子溢胶槽,所述子溢胶槽位于所述凸出部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光伏边框的长度方向,所述凸出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缺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光伏边框的长度方向,所述缺口部的宽度为50mm~90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子承载部,所述子承载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子承载部的一端与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承载部顶面具有向所述子承载部内部凹陷的底溢胶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承载部相对于所述底溢胶槽靠近所述承载部一侧的顶面为第一顶面,所述子承载部相对于所述底溢胶槽远离所述承载部一侧的顶面为第二顶面,所述第二顶面不高于所述第一顶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子承载部的下方,所述弯折部自所述边框本体的侧壁向远离所述边框本体的方向延伸,且向靠近所述子承载部的方向弯折,所述弯折部、所述子承载部和所述边框本体的部分侧壁围成开口向上的容胶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的顶面低于所述子承载部的顶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的顶面包括承载面和缓冲面,所述承载面位于所述缓冲面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所述承载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缓冲面所在的平面形成缓冲角,所述缓冲角的角度为0~5°。

17.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光伏技术,提供一种光伏边框和光伏组件,光伏边框包括:边框本体,边框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承载部;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沿第二方向设置并位于承载部上方,且第一限位部的一端与承载部连接;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的另一端连接;凸出部,凸出部位于第二限位部远离第一限位部的侧面,且在沿第二方向上,凸出部的厚度小于第二限位部的厚度,凸出部朝向承载部的底面为第一底面,第二限位部朝向承载部的底面为第二底面,第一底面相较于第二底面更远离承载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边框和光伏组件,至少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的良率。

技术研发人员:金浩,陶武松,谢云飞,顾旭辉,施嘉辉,王军庆,王佳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