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电控制组件、电路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03182发布日期:2024-02-22 21:01阅读:1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供电控制组件、电路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子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控制组件、电路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加热雾化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加热雾化的电子装置,通过电力来加热雾化液体,电子装置用于将液体加热雾化成气溶胶,以供用户吸食,电子装置例如为医疗电子雾化装置、普通电子雾化装置等,液体例如为液态药品、烟油等。

2、现有的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供电控制组件,加热组件和供电控制组件可拆连接,供电控制组件包括电源、控制单元等,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电源是否向加热组件供电,加热组件包括储液腔、发热元件、两个加热触点,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发热元件用于发热雾化液体,两个加热触点用于与供电控制组件电连接以被供电。

3、目前出现了一些电子装置,加热组件内部具有比较复杂的功能,例如加热组件内部还设置通信模块、供电控制模块等,为了降低成本,通信模块、供电控制模块等通过两个触点与供电控制组件两个触点联动,加热组件区分连接极性,后面的电路都根据确定的极性进行设计,也即当加热组件与供电控制组件以一种连接方式连接时(例如正插),此时加热组件、供电控制组件能正常工作,例如能被供电和进行通信等,当加热组件与供电控制组件以另一种连接方式连接时(例如反插),此时加热组件不能正常工作。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有通过设置物理结构来实现两者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连接,另外一种方式没法连接,例如没法正常插入,此种方式能有效避免误插,然而此种方式会增加物理结构的复杂性,而且物理结构随着使用会磨损,导致不可靠。

5、为了实现不管加热组件与供电控制组件如何连接,加热组件均能正常工作,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专利提出了电路解决方案:在加热组件中设置极性转换电路,极性转换电路用于将不确定的输入极性转换为确定的输出极性,此后的电路可以根据确定的输出极性进行配置,极性转换电路一般包括4个功率mos管,4个功率mos管例如为两个nmos管、两个pmos管,当加热组件中液体使用完毕后,加热组件需要丢弃,不能重复使用,由于功率mos管本身成本较高,造成加热组件本身成本较高。而且,加热组件本身空间较小,内部需要放置至少4个功率mos管,加热组件正常使用时,发热量比较集中,散热性能较差,从而导致加热组件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供电控制组件、电路及电子装置。可有效降低电子装置的成本,降低加热组件损坏的概率。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自匹配供电路径的供电控制组件,其用于与加热组件可拆连接,所述供电控制组件包括:电源、第一供电触点、第二供电触点,所述第一供电触点、第二供电触点用于与加热组件接触电连接;

3、供电控制模块,其用于获知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的连接方式;

4、正插供电电路,其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的正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一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的负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二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其中之一称为第一主动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另外一个称为第一被动开关,所述第一主动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被动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主动开关的第二端;

5、反插供电电路,其包括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其中,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的正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二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的负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一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第四开关其中之一称为第二主动开关,所述第三开关、第四开关另外一个称为第二被动开关,所述第二主动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被动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主动开关的第二端;

6、其中,当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获知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正插连接且所述供电控制组件需向加热组件供电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控制第一主动开关导通或者间歇性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二主动开关断开截止,当所述第一主动开关导通时所述第一被动开关导通;当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获知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反插连接且所述供电控制组件需向加热组件供电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控制第二主动开关导通或者间歇性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一主动开关断开截止,当所述第二主动开关导通时所述第二被动开关导通。

7、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包括nmos、pmos、结型场效应管或者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包括nmos、pmos、结型场效应管或者三极管;所述第三开关包括nmos、pmos、结型场效应管或者三极管;所述第四开关包括nmos、pmos、结型场效应管或者三极管。

8、可选的,所述第一被动开关为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正插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开关的第二端、第一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的负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供电触点连接;或者,

9、所述第二被动开关为第四开关,所述第四开关包括第二三极管,所述反插供电电路包括第二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开关的第二端、第二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的负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供电触点连接。

10、可选的,所述第一被动开关为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包括第三三极管,所述正插供电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的正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开关的第二端、第二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供电触点连接;或者,

11、所述第二被动开关为第三开关,所述第三开关包括第四三极管,所述反插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六电阻,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第一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的正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开关的第二端、第一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的正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供电触点连接。

12、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自匹配供电路径的供电控制电路,应用于与加热组件可拆连接的供电控制组件中,包括:

13、第一雾化端、第二雾化端、电源供电端、电源接地端,所述第一雾化端用于与第一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二雾化端用于与第二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电源供电端用于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接地端用于电源的负极连接;

14、供电控制模块,其用于获知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的连接方式;

15、正插供电电路,其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一雾化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接地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二雾化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其中之一称为第一主动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另外一个称为第一被动开关,所述第一主动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被动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主动开关的第二端;

16、反插供电电路,其包括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其中,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二雾化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接地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一雾化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第四开关其中之一称为第二主动开关,所述第三开关、第四开关另外一个称为第二被动开关,所述第二主动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被动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主动开关的第二端;

17、其中,当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获知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正插连接且所述供电控制组件需向加热组件供电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控制第一主动开关导通或者间歇性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二主动开关断开截止,当所述第一主动开关导通时所述第一被动开关导通;当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获知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反插连接且所述供电控制组件需向加热组件供电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控制第二主动开关导通或者间歇性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一主动开关断开截止,当所述第二主动开关导通时所述第二被动开关导通。

18、可选的,所述供电控制电路位于同一半导体芯片上;或者,

19、所述供电控制模块位于同一半导体芯片上,所述正插供电电路、所述反插供电电路位于另一半导体芯片上。

20、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自动判断连接方式的供电控制组件,其用于与加热组件可拆连接,所述供电控制组件包括:电源、供电控制模块;

21、第一供电触点、第二供电触点,所述第一供电触点、第二供电触点用于与加热组件接触电连接;

22、连接方式检测模块,其包括第六开关和第七开关,其中,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的正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一供电触点或者第二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的负端连接,其第二端对应与第二供电触点或者第一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第七开关其中之一称为第三主动开关,所述第六开关、第七开关另外一个称为第三被动开关,所述第三主动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三被动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主动开关的第二端;

23、其中,当所述供电控制模块控制第三主动开关导通时所述第三被动开关导通,所述供电控制模块通过流过连接方式检测模块的电流判断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的连接方式。

24、可选的,所述第六开关包括nmos、pmos、结型场效应管或者三极管;所述第七开关包括nmos、pmos、结型场效应管或者三极管。

25、可选的,所述第三被动开关为第七开关,所述第七开关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连接方式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的负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对应与第二供电触点或者第一供电触点连接。

26、可选的,所述第三被动开关为第六开关,所述第六开关包括第三三极管,所述连接方式检测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的正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供电触点或者第二供电触点连接。

27、可选的,连接方式检测模块包括两个第六开关和两个第七开关;其中,其中一个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的正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一供电触点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的负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二供电触点连接,两个开关其中之一称为第三主动开关,两个开关另外一个称为第三被动开关,所述第三主动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三被动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主动开关的第二端;另外一个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的正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二供电触点连接,另外一个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的负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一供电触点连接,两个开关其中之一称为第三主动开关,两个开关另外一个称为第三被动开关,所述第三主动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三被动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主动开关的第二端;所述供电控制模块控制两个第三主动开关交替导通,所述供电控制模块通过流过连接方式检测模块的电流判断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的连接方式。

28、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自动判断连接方式的供电控制电路,应用于与加热组件可拆连接的供电控制组件中,包括:

29、供电控制模块、第一雾化端、第二雾化端、电源供电端、电源接地端,所述第一雾化端用于与第一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第二雾化端用于与第二供电触点连接,所述电源供电端用于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接地端用于电源的负极连接;

30、连接方式检测模块,其包括第六开关和第七开关,其中,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供电端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一雾化端或者第二雾化端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接地端连接,其第二端对应与第二雾化端或者第一雾化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第七开关其中之一称为第三主动开关,所述第六开关、第七开关另外一个称为第三被动开关,所述第三主动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三被动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主动开关的第二端;

31、其中,当所述供电控制模块控制第三主动开关导通时所述第三被动开关导通,所述供电控制模块通过流过连接方式检测模块的电流判断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的连接方式。

32、可选的,所述供电控制电路位于同一半导体芯片上;或者,

33、所述供电控制模块位于同一半导体芯片上,所述连接方式检测模块位于另一半导体芯片上。

34、本技术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35、上述的供电控制组件;

36、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供电控制组件可拆连接,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37、正极性触点、负极性触点,其用于与供电控制组件的第一供电触点、第二供电触点对应接触电连接;

38、发热支路,其一端与正极性触点连接,其另一端与负极性触点连接,其包括发热元件。

39、可选的,所述发热支路还包括第五开关,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加热控制模块,所述第五开关与所述发热元件串联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加热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控制端还通过第十四电阻与正极性触点连接;

40、其中,加热组件还包括单向导通元件和供电电容,所述加热控制模块包括加热供电端、加热接地端,单向导通元件的阳极与正极性触点连接,单向导通元件的阴极分别与加热供电端、供电电容的正极连接,供电电容的负极与负极性触点连接,所述加热接地端与负极性触点连接。

4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供电控制模块、正插供电电路、反插供电电路,当供电控制模块获知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正插连接且供电控制组件需向加热组件供电时,供电控制模块控制第一主动开关导通或者间歇性导通,且反插供电电路断开截止;当供电控制模块获知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反插连接且供电控制组件需向加热组件供电时,供电控制模块控制第二主动开关导通或者间歇性导通,且正插供电电路断开截止。从而,本实施例不管供电控制组件与加热组件如何连接,供电控制组件可以配合加热组件自动匹配供电路径,供电控制组件能正确给加热组件供电,实现方式简单,成本低。而且,本实施例中不需要在加热组件中设置极性转换电路,由于供电控制组件可以复用,不用像加热组件液体用完后就需要更换新的加热组件,从而有利于降低电子装置的成本。而且,由于供电控制组件中空间较大,散热性能也较好,供电控制组件不容易损坏。另外,供电控制模块只需要对第一主动开关、第二主动开关进行控制,不需要对第一被动开关、第二被动开关进行控制,降低了供电控制模块控制复杂度,有利于使供电控制模块简单化,而且可以减少供电控制模块的端口数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