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芯片结构、快充电路和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52950发布日期:2023-08-18 07:30阅读:51来源:国知局
电源芯片结构、快充电路和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源,具体涉及一种电源芯片结构、快充电路和充电器。


背景技术:

1、电源适配器属于电源的一种,主要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设备的供电。通常由外壳、变压器、电感、电容、电阻、相关电源ic(例如,pwm控制器ic、同步整流ic、协议ic等)以及pcb板构成,其将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设备需要的直流电压。多口快速充电器由于其便利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多口快速充电器目前常见的充电方式有,多口同插电压降5v、独立dcdc实现同时多口快充等等。快速充电器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就需要有特定的芯片电路结构来实现,而这些特定的芯片电路结构只能实现特定的充电电路,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芯片结构、快充电路和充电器。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2、一种电源芯片结构,所述电源芯片结构包括主体以及设置在主体中的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和逻辑控制单元;所述主体包括第一连接端口、第二连接端口、第三连接端口、第四连接端口、电源输入连接端口、接地端口和若干信号输出端口,所述接地端口与接地端相连;所述逻辑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相连;所述主体的电源输入连接端口、第一mos管、第二mos管和接地端依次相连,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的连接处与主体的第一连接端口相连;所述主体的第三连接端口、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和第四连接端口依次相连,所述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的连接处与主体的第二连接端口相连。该电源芯片结构,结构简单,通用性较强;该电源芯片结构中,第一mos管与第二mos管构成第一mos管组,第三mos管与第四mos管构成第二mos管组,第一mos管组和第二mos管组与外部电子元器件连接方式不同,实现不同的功能组合,来构建成多种的快速充电电路,减少电源芯片结构的研发时间和成本,进而降低快速充电电路的构建时间。

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二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和第二mos管的源极与主体的第一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主体的电源输入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和第二mos管的栅极分别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第四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和第四mos管的源极与主体的第二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主体的第三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主体的第四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和第四mos管的栅极分别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5、一种快充电路,所述快充电路包括上述的电源芯片结构、电感、电容、第一充电接口模块和第二充电接口模块;所述电源芯片结构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第一连接端口、第二连接端口、第三连接端口、第四连接端口、电源输入连接端口、接地端口和若干信号输出端口;所述电感的两端分别与主体的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电容的一端分别与电感和第二连接端口相连,另一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一充电接口模块包括第五mos管和第一充电接口单元,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单元分别与主体的第三连接端口和第五mos管相连,所述第五mos管分别与第一充电接口单元和主体的电源输入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模块包括第六mos管和第二充电接口单元,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单元分别与主体的第四连接端口和第六mos管相连,所述第六mos管分别与第二充电接口单元和主体的电源输入连接端口相连。该快充电路可以实现任意两个充电口不同电压分配的双口快充,实用性较高。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单元包括数据接口、电源接口和接地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分别与第五mos管的漏极和主体的第三连接端口相连,所述接地接口与接地端相连,第五mos管的栅极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数据接口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用于传输快充协议。通过数据接口获取充电设备的快充协议,可以有利于双口充电时,电压的分配,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单元包括数据接口、电源接口和接地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分别与第六mos管的漏极和主体的第四连接端口相连,所述接地接口与接地端相连,第六mos管的栅极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数据接口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用于传输快充协议。通过数据接口获取充电设备的快充协议,可以有利于双口充电时,电压的分配,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8、一种快充电路,所述快充电路包括上述的电源芯片结构、电感、第一充电接口模块和第二充电接口模块;所述电源芯片结构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第一连接端口、第二连接端口、第三连接端口、第四连接端口、电源输入连接端口、接地端口和若干信号输出端口,所述第四连接端口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电感的两端分别与主体的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一充电接口模块包括电容和第一充电接口单元,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单元分别与电容和主体的第三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电容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充电接口单元和主体的第三连接端口相连,另一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模块包括第七mos管和第二充电接口单元,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单元通过第七mos管与主体的电源输入连接端口相连。该快充电路可以实现两个充电口分别独立的双口快充,专口专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单元包括数据接口、电源接口和接地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分别与电容和主体的第三连接端口相连,所述接地接口与接地端相连,所述数据接口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用于传输快充协议。通过数据接口获取充电设备的快充协议,可以有利于双口充电时,电压的分配,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单元包括数据接口、电源接口和接地接口,所述电源接口与第七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与电源输入连接端口相连,所述接地接口与接地端相连,第七mos管的栅极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数据接口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用于传输快充协议。通过数据接口获取充电设备的快充协议,可以有利于双口充电时,电压的分配,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1、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包括上述的快充电路。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源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芯片结构包括主体以及设置在主体中的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和逻辑控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源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二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和第二mos管的源极与主体的第一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主体的电源输入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和第二mos管的栅极分别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源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第四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和第四mos管的源极与主体的第二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主体的第三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主体的第四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和第四mos管的栅极分别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

4.一种快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快充电路包括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芯片结构、电感、电容、第一充电接口模块和第二充电接口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快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单元包括数据接口、电源接口和接地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分别与第五mos管的漏极和主体的第三连接端口相连,所述接地接口与接地端相连,第五mos管的栅极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数据接口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用于传输快充协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快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单元包括数据接口、电源接口和接地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分别与第六mos管的漏极和主体的第四连接端口相连,所述接地接口与接地端相连,第六mos管的栅极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数据接口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用于传输快充协议。

7.一种快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快充电路包括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芯片结构、电感、第一充电接口模块和第二充电接口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快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单元包括数据接口、电源接口和接地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分别与电容和主体的第三连接端口相连,所述接地接口与接地端相连,所述数据接口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用于传输快充协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快充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单元包括数据接口、电源接口和接地接口,所述电源接口与第七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与电源输入连接端口相连,所述接地接口与接地端相连,第七mos管的栅极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数据接口与逻辑控制单元相连,用于传输快充协议。

10.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快充电路;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源芯片结构、快充电路和充电器,所述电源芯片结构包括主体以及设置在主体中的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和逻辑控制单元;所述主体包括第一连接端口、第二连接端口、第三连接端口、第四连接端口、电源输入连接端口、接地端口和若干信号输出端口,所述接地端口与接地端相连;所述逻辑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相连。该电源芯片结构,结构简单,通用性较强,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构建成多种的快速充电电路,减少电源芯片结构的研发时间和成本,进而降低快速充电电路的构建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赖钦伟,王新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市一微星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6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