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电缆铺设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32855发布日期:2023-08-25 01:35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井下电缆铺设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矿井生产过程系统监测施工,具体为一种井下电缆铺设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1、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识别岩体破裂、失稳的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采矿工程、隧道工程等安全监测中;微震监测是一种基于传感器、电缆、数据采集盒、时间源授时器、数据接收终端所构建的台网来监测岩石在施工过程中的破裂信号,同时依赖于数据处理软件来实现定位、获取震源参数、分析岩石破裂的手段;若实现微震系统的精确定位,根据震源定位原理则需定期跟进监测区域的传感器铺设,不可避免的要随着开采掘进面的掘进进行电缆铺设和安装。

2、矿井的空间有限,巷道面的形状比较复杂,如公布号为cn210577428u的对比文件,其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电缆机械化敷设装置,包括开采矿道,所述开采矿道内设有风筒,且开采矿道内设有风水管路,并且开采矿道内还设有风门,所述开采矿道内铺设有电缆线,所述电缆线上设有若干个气动输送机,所述电缆线在开采矿道转弯处设有三组导向滑轮,且电缆线在风筒处设有三组导向滑轮;该煤矿井下电缆机械化敷设装置在煤矿井下电缆敷设时,电缆始端采用气动绞车牵引、电缆中间每间隔100米使用一台气动输送机助力、在电缆穿越障碍物及保护管时使用滑轮进行导向;由该对比文件可知矿井的底面凹凸不平且侧面还设置有风筒、风门等障碍物,实际由于开采的原因矿井的侧面也凹凸不平,将电缆铺设固定到巷道面处的钢丝网上的过程中,存在走线复杂、电缆重量大,该对比文件中公开的装置只能对电缆进行铺设,固定安装仍需要多人配合进行;此外,在人工对挂壁电缆进行绑定固定后,两处固定点间的电缆长度不一,往往造成电缆冗长悬挂等不良现象,导致井下电缆的材料浪费且存在安全隐患,从而影响周边电缆的使用效率和下次铺设的返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在复杂的矿井内进行电缆的铺设固定。

2、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3、一种井下电缆铺设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座(1)、履带行走机构(2)、固定机构(4)、铺设机构(5);所述支撑座(1)的底部设置有履带行走机构(2);所述支撑座(1)的顶壁上依次设置有固定机构(4)、铺设机构(5),所述铺设机构(5)能够将电缆导入待铺设路径上,所述固定机构(4)能够将电缆固定到待铺设路径上。

4、有益效果:通过铺设机构和固定机构的相互配合,铺设机构可将电缆灵活准确的牵引至待铺设路径,其后由固定机构将电缆进行精准定位捆扎,不仅能够将电缆固定到巷道内各处的钢丝网上,而且可使电缆固定长度均匀,牢靠不易松脱,不会发生拖地现象;通过在支撑座下设置履带行走机构,使装置在铺设电缆的行驶过程中能够适应井下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

5、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4)包括第一转向组件(41)、第一机械臂(42)、捆扎组件(43),所述第一转向组件(41)固定在支撑座(1)上,所述第一转向组件(41)上铰接有第一机械臂(42),所述第一机械臂(42)上铰接有捆扎组件(43)。

6、有益效果:通过第一转向组件、第一机械臂、捆扎组件的相互配合,第一转向组件能够带动第一机械臂、捆扎组件到达巷道面的各个位置对电缆进行固定。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向组件(41)包括第一底座(411)、第一旋转环(412)、第一铰接座(413),所述第一铰接座(413)通过第一旋转环(412)固定在第一底座(411)上,所述第一底座(411)固定在支撑座(1)上,所述第一铰接座(413)上铰接有第一机械臂(42),所述第一旋转环(412)能够带动第一铰接座(413)进行旋转;所述第一机械臂(42)由多节臂杆铰接组成。

8、进一步的,所述捆扎组件(43)包括供丝部件(432)、动力部件(433)、旋转爪(434),所述供丝部件(432)能够将钢丝(4323)导至旋转爪(434)内,所述动力部件(433)能够带动旋转爪(434)旋转。

9、有益效果:通过供丝部件、动力部件、旋转爪的相互配合,供丝部件将钢丝从旋转爪内导至待铺设路径上,然后动力部件带动旋转爪对钢丝进行旋转使钢丝缠绕将电缆固定到待铺设路径上。

10、进一步的,所述捆扎组件(43)还包括第一安装座(431),所述第一安装座(431)的一端铰接在第一机械臂(42)上,所述第一安装座(431)的另一端依次固定有供丝部件(432)、动力部件(433)、旋转爪(434)。

11、进一步的,所述供丝部件(432)包括储存盒(4321)、滚轮(4322)、钢丝(4323),所述储存盒(4321)内固定有滚轮(4322),所述滚轮(4322)上套设有钢丝(4323);所述动力部件(433)包括壳体(4331)、动力电机,所述壳体(4331)固定在储存盒(4321)上,所述壳体(4331)上垂直于滚轮(4322)方向贯穿开设有第一开孔,用于穿过钢丝(4323),所述壳体(4331)内固定有动力电机,所述动力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旋转爪(434),所述旋转爪(434)上靠近第一开孔处贯穿开设有第二开孔(4341),所述钢丝(4323)的自由端从第二开孔(4341)内穿出。

12、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爪(434)顶部爪部的内侧固定有割刀(4342)。

13、有益效果:通过割刀的设置,在通过钢丝将电缆固定到待铺设路径上后,能够通过割刀割断钢丝。

14、进一步的,所述铺设机构(5)包括第二转向组件(51)、第二机械臂(52)、导向组件(53),所述第二转向组件(51)固定在支撑座(1)上,所述第二转向组件(51)上铰接有第二机械臂(52),所述第二机械臂(52)上铰接有导向组件(53),所述导向组件(53)内设置有供电缆穿过的空间,并且电缆能够在导向组件(53)内进行滑动。

15、有益效果:通过第二转向组件、第二机械臂、导向组件的相互配合,第二转向组件能够带动第二机械臂、导向组件到达巷道面的各个位置将电缆导至待铺设路径上。

16、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组件(53)包括第二安装座(531)、导向部件(532),所述第二安装座(531)的一端铰接在第二机械臂(52),所述第二安装座(531)的另一端固定有导向部件(532)。

17、进一步的,所述导向部件(532)包括固定护片(5321)、转轴(5322)、滑轮(5323),所述固定护片(5321)设置有两个,平齐间隔的固定在第二安装座(531)上,两个所述固定护片(5321)之间间隔转动连接有两个转轴(5322),位于固定护片(5321)之间的转轴(5322)上均套设有滑轮(5323)。

18、进一步的,所述履带行走机构(2)包括电机(21)、履带行走组件(22),所述电机(21)的输出端与履带行走组件(22)进行连接,为履带行走组件(22)提供动力。

19、有益效果:通过电机、履带行走组件的相互配合,电机为履带行走组件提供动力进行行进,能够在电缆长度过长或电缆过重时对电缆进行快捷灵活的铺设。

20、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机构(3),所述控制机构(3)固定在支撑座(1)顶壁上靠近固定机构(4)的一端,所述支撑座(1)顶壁上靠近控制机构(3)处固定有护栏(11),所述控制机构(3)和护栏(11)之间设有间隙,工作人员能够在该间隙处操纵控制机构(3)对履带行走机构(2)、固定机构(4)、铺设机构(5)进行控制。

21、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机构(3)包括控制台(31)、操作杆(32)、控制终端(33),所述控制台(31)上依次固定有操作杆(32)、控制终端(33),所述操作杆(32)能够控制履带行走组件(22)进行行走,所述控制终端(33)与固定机构(4)、铺设机构(5)电连接,能够控制固定机构(4)、铺设机构(5)的操作。

2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23、本实用新型通过铺设机构和固定机构的相互配合,铺设机构可将电缆灵活准确的牵引至待铺设路径,其后由固定机构将电缆进行精准定位捆扎,不仅能够将电缆固定到巷道内各处的钢丝网上,而且可使电缆固定长度均匀,牢靠不易松脱,不会发生拖地现象;通过在支撑座下设置履带行走机构,使装置在铺设电缆的行驶过程中能够适应井下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

24、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转向组件、第一机械臂、捆扎组件的相互配合,第一转向组件能够带动第一机械臂、捆扎组件到达巷道面的各个位置对电缆进行固定。

25、本实用新型通过供丝部件、动力部件、旋转爪的相互配合,供丝部件将钢丝从旋转爪内导至待铺设路径上,然后动力部件带动旋转爪对钢丝进行旋转使钢丝缠绕将电缆固定到待铺设路径上。

26、本实用新型通过割刀的设置,在通过钢丝将电缆固定到待铺设路径上后,能够通过割刀割断钢丝。

27、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转向组件、第二机械臂、导向组件的相互配合,第二转向组件能够带动第二机械臂、导向组件到达巷道面的各个位置将电缆导至待铺设路径上。

28、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履带行走组件的相互配合,电机为履带行走组件提供动力进行行进,能够在电缆长度过长或电缆过重时对电缆进行快捷灵活的铺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