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54655发布日期:2024-03-12 19:31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充电器束线,具体是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


背景技术:

1、充电器是一种为其他电器进行充电的设备,该设备采用高频电源技术,运用智能动态调整充电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把电压和频率固定不变的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一般由柔性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等组成,其按设计电路工作频率可分为工频机和高频机,在各个领都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生活领域,被广泛用于手机、相机等常见电器。

2、公开号为cn205911789u公布了一种充电器线束固定装置,包括按扣和固定带,按扣包括母扣和公扣,充电器的一侧壳体上安装有两个公扣,固定带上安装有两个母扣,固定带整体呈条状且长度可依据不同充电器壳体大小以及线束长短和粗细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规格生产,使用时将母扣扣于公扣。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简易方便,操作简单方便,线束固定装置与充电器一体无需进行额外管理,每次充完电后只需将线束缠绕在壳体上,再扣上线束固定带即可,就无需担心线束凌乱和打结,极大地便于收纳。

3、但是该线束固定装置存以下不足,其装置在每次充完电后只需将线束缠绕在壳体上,再扣上线束固定带即可,但是往往由于其线束是围绕充电器外周缠绕放置,导致其在受到碰撞挤压后其外表皮会产生磨损破裂,影响使用寿命。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解决了上述问题。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包括充电器主体,所述充电器主体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壳体,所述防护壳体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穿线通口,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束线机构;

3、所述束线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顶部的内嵌筒,所述内嵌筒位于防护壳体内,所述内嵌筒上滑动套设有外套筒,所述外套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封闭盖,所述外套筒的外壁固定套设有绕线筒,所述绕线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与支撑板的顶部相连接。

4、优选的,所述外套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底端滑动延伸至内嵌筒内,通过设置的定位杆能够使外套筒和内嵌筒之间的连接更加平顺,使外套筒在拉扯过程中更加稳定。

5、优选的,所述内嵌筒的外壁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限位通口,所述定位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挡杆,两个所述挡杆的一端滑动贯穿对应的定位杆,通过设置的限位通口和挡杆搭配使用能够避免外套筒移动距离过大与内嵌筒脱离。

6、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安装箱,两个所述安装箱位于充电器主体的两侧,所述安装箱的底部滑动贯穿连接有三个升降筒,多个所述升降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抵紧板,通过设置的安装箱、升降筒和抵紧板搭配使用能够方便与不同尺寸的充电器本体进行连接,适用范围更广。

7、优选的,所述安装箱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三个滑杆,所述滑杆的底端滑动延伸至对应的升降筒内,所述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卡板,通过设置的滑杆和卡板搭配使用能够避免升降筒与安装箱发生脱离,使其升降更加平滑。

8、优选的,所述滑杆上滑动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与安装箱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与升降筒的顶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第二弹簧能够对安装箱和升降筒之间提供拉力,从而能够使抵紧板具备向上的压力。

9、优选的,所述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底端与升降筒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第三弹簧能够对升降筒和卡板之间提供拉力,强化固定效果。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软垫,所述第一软垫的底部与充电器主体的顶部相接触,所述抵紧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软垫,所述第二软垫的顶部与充电器主体的底部相接触,通过设置的第一软垫和第二软垫搭配使用能够避免支撑板和抵紧板与充电器本体发生硬性接触,避免其表面受损。

11、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

13、有益效果:

14、(1)、该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通过设置的束线机构能够将充电器主体的连接线缠绕在防护壳体内,从而能够避免其发生磕碰,使用寿命更长,同时能够方便将绕线筒从防护壳体内拔出,方便将连接线取出,使用更加方便。

15、(2)、该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通过设置的安装箱和抵紧板能够方便将防护壳体安装至不同尺寸的充电器主体上,使用范围更广,同时通过设置的第一软垫和第二软垫能够避免在固定过程中对充电器本体发生硬性接触。



技术特征:

1.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包括充电器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主体(1)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壳体(3),所述防护壳体(3)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穿线通口(4),所述支撑板(2)上设置有束线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定位杆(10),所述定位杆(10)的底端滑动延伸至内嵌筒(5)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筒(5)的外壁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限位通口(11),所述定位杆(1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挡杆(12),两个所述挡杆(12)的一端滑动贯穿对应的定位杆(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安装箱(13),两个所述安装箱(13)位于充电器主体(1)的两侧,所述安装箱(13)的底部滑动贯穿连接有三个升降筒(14),多个所述升降筒(1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抵紧板(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箱(13)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三个滑杆(16),所述滑杆(16)的底端滑动延伸至对应的升降筒(14)内,所述滑杆(1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卡板(1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16)上滑动套设有第二弹簧(18),所述第二弹簧(18)的顶端与安装箱(13)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8)的底端与升降筒(14)的顶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9),所述第三弹簧(19)的底端与升降筒(14)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软垫(20),所述第一软垫(20)的底部与充电器主体(1)的顶部相接触,所述抵紧板(1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软垫(21),所述第二软垫(21)的顶部与充电器主体(1)的底部相接触。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包括充电器主体,所述充电器主体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壳体,所述防护壳体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穿线通口,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束线机构;所述束线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顶部的内嵌筒,所述内嵌筒位于防护壳体内,所述内嵌筒上滑动套设有外套筒,所述外套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封闭盖,本技术涉及充电器束线技术领域;该充电器缠绕束线结构,通过设置的束线机构能够将充电器主体的连接线缠绕在防护壳体内,从而能够避免其发生磕碰,使用寿命更长,同时能够方便将绕线筒从防护壳体内拔出,方便将连接线取出,使用更加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盛凌之,黄永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摩嘉达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1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