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48478发布日期:2024-04-25 10:35阅读: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拆卸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1、为了满足多设备无线充电需求,现有的很多无线充电装置中都设置了多个充电位,为了方便携带和收纳,有些无线充电器采用折叠式结构,相关机构请参见公告号为cn219145058u、名称为“一种折叠便携式无线充电架”的中国专利公开文献,其中记载了:

2、“一种折叠便携式无线充电架,包括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和第三折叠部,第一折叠部内设有第一磁吸式无线充电模块,第三折叠部内设有主板和第三无线充电模块,第一磁吸式无线充电模块和第三无线充电模块分别与主板连接,第一折叠部的一侧边缘通过第一铰接轴与第二折叠部的一侧边缘铰接,第二折叠部的另外一侧边缘通过第二铰接轴与第三折叠部的一侧边缘铰接,第一铰接轴外套设有第一阻尼结构,第二铰接轴外套设有第二阻尼结构,旋转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后,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和第三折叠部形成折叠状态或支架状态,它的优点是同时支撑多款电子产品并同时对多款电子产品充电,折叠方便,体积小”;

3、此类机构中,将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和第三折叠部以铰接方式实现折叠配合,但是当三者折叠之后的整体结构更加厚重,一旦用户需要外出、携带时,就会造成累赘,不能满足灵活、编写的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灵活拆装,方便充电和携带,可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可拆卸充电装置。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可拆卸充电装置,其包括有固定座、翻转座和移动座,所述翻转座的边缘与所述固定座的边缘之间通过阻尼轴铰链连接,所述翻转座包括有用于插入所述移动座的插口,所述移动座的下端设有触点组件,所述插口的底部设有与所述触点组件电性连接的触头组件,所述固定座内设有充放电控制板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所述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充放电控制板,所述移动座内设有pcb单元板、电池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所述触点组件、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pcb单元板。

4、优选地,所述固定座包括有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上下拼合固定,所述充放电控制板和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位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

5、优选地,所述翻转座包括有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前后拼合固定,所述插口开设于所述前壳上。

6、优选地,所述后壳的边缘形成有向后凸出的铰接部,所述阻尼轴穿设于所述铰接部内,所述阻尼轴的两端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阻尼轴的转动部与所述铰接部固定连接。

7、优选地,所述移动座包括有面壳和背壳,所述面壳和所述背壳前后拼合固定,所述pcb单元板、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均位于所述面壳和所述背壳之间。

8、优选地,所述面壳上嵌设有环状磁铁组件,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环状磁铁组件的内侧。

9、优选地,所述背壳的背侧设有能够在预设角度内翻转的u形支架,所述u形支架跨设于所述背壳的两侧,所述u形支架的两端分别铰链连接于所述背壳的两侧部。

10、优选地,所述背壳的背侧设有能够左右翻转的单元壳,所述单元壳的端部设有能够在预设角度内翻转的端壳,所述端壳内设有第三无线充电线圈。

11、优选地,所述背壳的背侧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边缘形成有齿环,所述单元壳的前侧部形成有垂直轴,所述垂直轴穿过所述通孔且二者转动配合,所述背壳的内侧设有圆形卡板,所述圆形卡板与所述垂直轴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圆形卡板的边缘对称设有两个凸扣,所述凸扣与所述齿环的齿牙卡合连接。

1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可拆卸充电装置中,所述固定座可平置于桌面等处,作为底座并起到对无线充电器的整体支撑作用,其上方设置的所述翻转座通过阻尼轴铰链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使得所述翻转座能够在预设角度范围内翻转,并且基于阻尼关系定位在翻转后的位置,在使用过程中,可将所述翻转座翻转至斜立状态,以便于将所述移动座斜向插入所述插口内,此时可利用所述充放电控制板将电源适配器提供的电能输送至所述pcb单元板,以便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当用户需要外出携带时,所述移动座可作为独立的移动电源携带,因其尺寸小巧,所以更具便携性。基于上述特性,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其不仅能灵活拆装,而且方便使用和携带,较好地满足了多种应用场景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拆卸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固定座(1)、翻转座(2)和移动座(3),所述翻转座(2)的边缘与所述固定座(1)的边缘之间通过阻尼轴(4)铰链连接,所述翻转座(2)包括有用于插入所述移动座(3)的插口(20),所述移动座(3)的下端设有触点组件(30),所述插口(20)的底部设有与所述触点组件(30)电性连接的触头组件(21),所述固定座(1)内设有充放电控制板(10)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11),所述触头组件(21)和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11)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充放电控制板(10),所述移动座(3)内设有pcb单元板(31)、电池(32)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33),所述触点组件(30)、所述电池(32)和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33)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pcb单元板(3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包括有上壳(12)和下壳(13),所述上壳(12)和所述下壳(13)上下拼合固定,所述充放电控制板(10)和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11)位于所述上壳(12)和所述下壳(13)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座(2)包括有前壳(22)和后壳(23),所述前壳(22)和所述后壳(23)前后拼合固定,所述插口(20)开设于所述前壳(22)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卸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23)的边缘形成有向后凸出的铰接部(24),所述阻尼轴(4)穿设于所述铰接部(24)内,所述阻尼轴(4)的两端与所述固定座(1)固定连接,所述阻尼轴(4)的转动部与所述铰接部(24)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座(3)包括有面壳(34)和背壳(35),所述面壳(34)和所述背壳(35)前后拼合固定,所述pcb单元板(31)、所述电池(32)和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33)均位于所述面壳(34)和所述背壳(35)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拆卸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34)上嵌设有环状磁铁组件(36),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33)位于所述环状磁铁组件(36)的内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拆卸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壳(35)的背侧设有能够在预设角度内翻转的u形支架(37),所述u形支架(37)跨设于所述背壳(35)的两侧,所述u形支架(37)的两端分别铰链连接于所述背壳(35)的两侧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拆卸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壳(35)的背侧设有能够左右翻转的单元壳(5),所述单元壳(5)的端部设有能够在预设角度内翻转的端壳(6),所述端壳(6)内设有第三无线充电线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壳(35)的背侧部开设有通孔(350),所述通孔(350)的边缘形成有齿环(351),所述单元壳(5)的前侧部形成有垂直轴(352),所述垂直轴(352)穿过所述通孔(350)且二者转动配合,所述背壳(35)的内侧设有圆形卡板(353),所述圆形卡板(353)与所述垂直轴(352)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圆形卡板(353)的边缘对称设有两个凸扣(354),所述凸扣(354)与所述齿环(351)的齿牙卡合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拆卸充电装置,其包括有固定座、翻转座和移动座,所述翻转座的边缘与所述固定座的边缘之间通过阻尼轴铰链连接,所述翻转座包括有用于插入所述移动座的插口,所述移动座的下端设有触点组件,所述插口的底部设有与所述触点组件电性连接的触头组件,所述固定座内设有充放电控制板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所述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充放电控制板,所述移动座内设有PCB单元板、电池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所述触点组件、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PCB单元板。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其不仅能灵活拆装,而且方便使用和携带,较好地满足了多种应用场景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朱长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智高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13
技术公布日:2024/4/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