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13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供电电源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它能对嵌入式智能信号处理系统及小型单片机系统供电。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单片机供电模块都能达到单片机系统的供电要求,但是大多数的电源只能提供单一的供电形式以及实现简单的系统散热功能,并不能实现供电以及散热随系统工作功率自动调节,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节省能源、工作可靠和容易推广实施的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由滤波整流电路1、DC/DC电压转换模块2、温度感应模块3、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一号风扇模块7、二号风扇模块8、三号风扇模块9、四号风扇模块10组成。整流滤波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入端,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连接温度感应模块3的输入端,温度感应模块3的输出端连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入端,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连接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的输入端,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一号风扇模块7、二号风扇模块8、三号风扇模块9、四号风扇模块10的输入端,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连接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的输入端。
DC/DC电压转换模块2由型号均为VI-261IV的电压转换器U1、U2组成,温度感应模块3的主要器件是型号为LM35的温度传感器,DC/DC电压转换模块2与温度感应模块3的结构是,U1的脚2、脚3悬空,U1的脚1连滤波整流模块1的一个输出端,U1的脚4连滤波整流电路1的另一输出端,U1的脚1连接470PF的电容一端,电容另外一端接地,U1的脚4连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U1的脚5连接U1的脚6,U1的脚5连接电容C7一端,电容C7另外一端接地,U1的脚5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外一端连接U1的脚7,U1的脚7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外一端连接U1的脚9,U1的脚9连接U1的脚8,U1的脚5连接电感L2的一端,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9的一端,C9的另外一端接地,L2的一端接二极管D1的一端,D1的另外一端接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的一个输入端;U2的脚2、脚3悬空,U1的脚1连滤波整流模块1的一个输出端,U2的脚4连滤波整流电路1的另一输出端,U2的脚1连接电容C11一端,电容C11另外一端接地,U2的脚4连接电容C13的一端,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U2的脚5连接U2的脚6,U2的脚5连接电容C12一端,电容C12另外一端接地,U2的脚5连接U1的脚8、脚9,U2的脚5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外一端连接U2的脚7,U2的脚7连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外一端连接U2的脚9,U2的脚9连接U2的脚8,U2的脚9连接电感L3的一端,L3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5的一端,C15的另外一端接地,L3的一端接二极管D2的一端,D2的另一端接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的另一输入端;温度传感器U3的脚2、脚3、脚5、脚6、脚7悬空,U3的脚8连接U1的脚8、脚9以及U2的脚5、脚6,U3的脚4连接电容C17的一端,C17的另一端接地,U3的脚1连接电容C18的一端,C18的另外一端接地,U3的脚1连接电阻R5的一端,R5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入端。
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由型号为LM339的电压比较器U4、三极管Q1、Q2、Q3、Q4、Q5以及LED显示灯LD1、LD2组成,U4的脚4连接DC/DC电压转换模块2输出的+12V电源,U4的脚5连接电阻R13的一端,R13的另一端连接U4的脚2,U4的脚1连接电阻R15的一端,R15的另一端连接U4的脚7,U4的脚7连接电阻R6的一端,R6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U4的脚4连接电阻R9的一端,R9的另一端连接DC/DC电压转换模块2输出的-12V电源,U4的脚2与脚1相连后连接电阻R16的一端,R1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Q2的集电极接LED显示管LD1的一端,LD1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8的一端,R18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Q1的基极连接电阻R19的一端,R19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20的一端,R20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Q1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21的一端,R2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2的一端,R22的另一端连三极管Q3的基极,Q3的发射极接地,Q3的集电极接电阻R24的一端,R24的另一端接VCC,Q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25的一端,R2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Q4的基极接电阻R26的一端,R26的另一端接VCC,Q4的集电极接VCC,Q4的发射极接电阻R27的一端,R27的另一端接LED显示灯LD2的一端,LD2的另一端接地。
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由型号为LM358的运放器U5、型号为LM311的电压比较器U6、继电器RLY1、型号为CD4011的与非门U7、三极管Q5、Q6、LED指示灯LD3组成,U5的脚3连接温度测量模块3的输入端,U5的脚2连接电阻R30的一端,R30的另一端连接U5的脚1,U5的脚8连接VCC,U5的脚8连电容C21的一端,C21的另一端接地,U5的脚4连V-,U5的脚1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D4的另一端连接U5的脚5,U5的脚6连接U5的脚7,U5的脚7连接电阻R31的一端,R31的另一端连U6的脚2,U6的脚3连电阻R34的一端,R34的另一端接地,U6的脚4接V-,U6的脚1接地,U6的脚5;脚6悬空,U6的脚8接VCC,U6的脚7接电阻R33的一端,R3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6的基极,Q6的发射极接地,Q6的集电极接二极管D3的一端,D3另一端接继电器电源端,U6的脚7接U7的脚4、脚6,U7的脚4接LED显示灯LD3的一端,LD3的另一端接电阻R38的一端,R38的另一端接VCC,Q5的集电极接地,Q5的发射极接继电器RLY1的一个输入端,继电器的输出端连接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的输入端。
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由型号为LM339的电压比较器U8、U9、4位拨码开关S1、三极管Q7组成,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连电阻R39的一端,R39的另一端连U8的脚5,U8的脚3接VCC,U8的脚12接V-,U8的脚4接一号风扇模块7的输入端,U8的脚4接电阻R40的一端,R40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5接电阻R41的一端,R41的另一端接V-,U8的脚2接S1的脚1,U8的脚7接电阻R42的一端,R42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7接电阻R44的一端,R44的另一端接V-,U8的脚6接二号风扇模块8的输入端,U8的脚6接电阻R43的一端,R43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1接S1的脚2,U8的脚11接电阻R45的一端,R45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输出端,U8的脚11接电阻R47的一端,R47的另一端接V-,U8的脚10接三号风扇模块9的输入端,U8的脚10接电阻R46的一端,R46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13接S1的脚3,U8的脚9接电阻R48的一端,R48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输出端,U8的脚9接电阻R50的一端,R50的另一端接V-,U8的脚8接四号风扇模块10的输入端,U8的脚8接电阻R49的一端,R49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14接S1的脚4,S1的脚5、脚6、脚7、脚8相连并接电阻R51、R53的一端,R51的另一端接VCC,R5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7的基极,R53此端还接二极管D5的一端,D5的另一端接地,Q7的集电极接电阻R52的一端,R52的另一端接VCC,Q7的发射极接地。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和益处是,能够有效的将220V输入电压转换为12V与5V电压,通过LED指示灯及时显示电源的工作状态,易于发现电源报警信息。而且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节省能源、工作可靠和容易推广实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DC/DC电压转换模块2与温度感应模块3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结构图。
图中,1是整流滤波模块、2是DC/DC电压转换模块、3是温度感应模块、4是电源状态显示模块、5是温度状态显示模块、6是风扇转速控制模块、7是一号风扇模块、8是二号风扇模块、9是三号风扇模块、10是四号风扇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由滤波整流电路1、DC/DC电压转换模块2、温度感应模块3、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一号风扇模块7、二号风扇模块8、三号风扇模块9、四号风扇模块10组成。整流滤波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入端,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连接温度感应模块3的输入端,温度感应模块3的输出端连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入端,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连接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的输入端,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一号风扇模块7、二号风扇模块8、三号风扇模块9、四号风扇模块10的输入端,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连接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的输入端;其中DC/DC电压转换模块2由型号均为VI-261IV的电压转换器U1、U2组成,温度感应模块3的主要器件是型号为LM35的温度传感器,DC/DC电压转换模块2与温度感应模块3的结构如附图2所示,U1的脚2、脚3悬空,U1的脚1连滤波整流模块1的一个输出端,U1的脚4连滤波整流电路1的另一输出端,U1的脚1连接470PF的电容一端,电容另外一端接地,U1的脚4连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U1的脚5连接U1的脚6,U1的脚5连接电容C7一端,电容C7另外一端接地,U1的脚5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外一端连接U1的脚7,U1的脚7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外一端连接U1的脚9,U1的脚9连接U1的脚8,U1的脚5连接电感L2的一端,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9的一端,C9的另外一端接地,L2的一端接二极管D1的一端,D1的另外一端接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的一个输入端;U2的脚2、脚3悬空,U1的脚1连滤波整流模块1的一个输出端,U2的脚4连滤波整流电路1的另一输出端,U2的脚1连接470PF的电容C11一端,电容C11另外一端接地,U2的脚4连接电容C13的一端,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U2的脚5连接U2的脚6,U2的脚5连接电容C12一端,电容C12另外一端接地,U2的脚5连接U1的脚8、脚9,U2的脚5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外一端连接U2的脚7,U2的脚7连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外一端连接U2的脚9,U2的脚9连接U2的脚8,U2的脚9连接电感L3的一端,L3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5的一端,C15的另外一端接地,L3的一端接二极管D2的一端,D2的另一端接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的另一输入端;温度传感器U3的脚2、脚3、脚5、脚6、脚7悬空,U3的脚8连接U1的脚8、脚9以及U2的脚5、脚6,U3的脚4连接电容C17的一端,C17的另一端接地,U3的脚1连接电容C18的一端,C18的另外一端接地,U3的脚1连接电阻R5的一端,R5的另一端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入端;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主要由型号为LM339的电压比较器U4、三极管Q1、Q2、Q3、Q4、Q5以及LED显示灯LD1、LD2组成,其结构如附图3所示,U4的脚4连接DC/DC电压转换模块2输出的+12V电源,U4的脚5连接电阻R13的一端,R13的另一端连接U4的脚2,U4的脚1连接电阻R15的一端,R15的另一端连接U4的脚7,U4的脚7连接电阻R6的一端,R6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U4的脚4连接电阻R9的一端,R9的另一端连接DC/DC电压转换模块2输出的-12V电源,U4的脚2与脚1相连后连接电阻R16的一端,R1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Q2的集电极接LED显示管LD1的一端,LD1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8的一端,R18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Q1的基极连接电阻R19的一端,R19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20的一端,R20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Q1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21的一端,R2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2的一端,R22的另一端连三极管Q3的基极,Q3的发射极接地,Q3的集电极接电阻R24的一端,R24的另一端接VCC, Q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25的一端,R2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Q4的基极接电阻R26的一端,R26的另一端接VCC,Q4的集电极接VCC,Q4的发射极接电阻R27的一端,R27的另一端接LED显示灯LD2的一端,LD2的另一端接地;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主要由型号为LM358的运放器U5、型号为LM31 1的电压比较器U6、型号为CD4011的与非门U7、三极管Q5、Q6、LED指示灯LD3组成,U5的脚3连接温度测量模块3的输入端,U5的脚2连接电阻R30的一端,R30的另一端连接U5的脚1,U5的脚8连接VCC,U5的脚8连电容C21的一端,C21的另一端接地,U5的脚4连V-,U5的脚1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D4的另一端连接U5的脚5,U5的脚6连接U5的脚7,U5的脚7连接电阻R31的一端,R31的另一端连U6的脚2,U6的脚3连电阻R34的一端,R34的另一端接地,U6的脚4接V-,U6的脚1接地,U6的脚5。脚6悬空,U6的脚8接VCC,U6的脚7接电阻R33的一端,R3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6的基极,Q6的发射极接地,Q6的集电极接二极管D3的一端,D3另一端接继电器电源端,U6的脚7接U7的脚4、脚6,U7的脚4接LED显示灯LD3的一端,LD3的另一端接电阻R38的一端,R38的另一端接VCC,Q5的集电极接地,Q5的发射极接继电器RLY1的一个输入端,继电器的输出端连接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的输入端;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主要由型号为LM339的电压比较器U8、U9、4位拨码开关S1、三极管Q7组成,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连电阻R39的一端,R39的另一端连U8的脚5,U8的脚3接VCC,U8的脚12接V-,U8的脚4接一号风扇模块7的输入端,U8的脚4接电阻R40的一端,R40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5接电阻R41的一端,R41的另一端接V-,U8的脚2接S1的脚1,U8的脚7接电阻R42的一端,R42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7接电阻R44的一端,R44的另一端接V-,U8的脚6接二号风扇模块8的输入端,U8的脚6接电阻R43的一端,R43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1接S1的脚2,U8的脚11接电阻R45的一端,R45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输出端,U8的脚11接电阻R47的一端,R47的另一端接V-,U8的脚10接三号风扇模块9的输入端,U8的脚10接电阻R46的一端,R46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13接S1的脚3,U8的脚9接电阻R48的一端,R48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输出端,U8的脚9接电阻R50的一端,R50的另一端接V-,U8的脚8接四号风扇模块10的输入端,U8的脚8接电阻R49的一端,R49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14接S1的脚4,S1的脚5、脚6、脚7、脚8相连并接电阻R51、R53的一端,R51的另一端接VCC,R5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7的基极,R53此端还接二极管D5的一端,D5的另一端接地,Q7的集电极接电阻R52的一端,R52的另一端接VCC,Q7的发射极接地。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其特征在于,由滤波整流电路(1)、DC/DC电压转换模块(2)、温度感应模块(3)、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一号风扇模块(7)、二号风扇模块(8)、三号风扇模块(9)、四号风扇模块(10)组成;整流滤波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入端,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连接温度感应模块(3)的输入端,温度感应模块(3)的输出端连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入端,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连接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的输入端,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一号风扇模块(7)、二号风扇模块(8)、三号风扇模块(9)、四号风扇模块(10)的输入端,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连接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其特征在于,DC/DC电压转换模块(2)由型号均为VI-261IV的电压转换器U1、U2组成,温度感应模块(3)的主要器件是型号为LM35的温度传感器,DC/DC电压转换模块(2)与温度感应模块(3)的结构是,U1的脚2、脚3悬空,U1的脚1连滤波整流模块(1)的一个输出端,U1的脚4连滤波整流电路(1)的另一输出端,U1的脚1连接470PF的电容一端,电容另外一端接地,U1的脚4连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U1的脚5连接U1的脚6,U1的脚5连接电容C7一端,电容C7另外一端接地,U1的脚5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外一端连接U1的脚7,U1的脚7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外一端连接U1的脚9,U1的脚9连接U1的脚8,U1的脚5连接电感L2的一端,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9的一端,C9的另外一端接地,L2的一端接二极管D1的一端,D1的另外一端接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的一个输入端;U2的脚2、脚3悬空,U1的脚1连滤波整流模块(1)的一个输出端,U2的脚4连滤波整流电路(1)的另一输出端,U2的脚1连接电容C11一端,电容C11另外一端接地,U2的脚4连接电容C13的一端,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U2的脚5连接U2的脚6,U2的脚5连接电容C12一端,电容C12另外一端接地,U2的脚5连接U1的脚8、脚9,U2的脚5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外一端连接U2的脚7,U2的脚7连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外一端连接U2的脚9,U2的脚9连接U2的脚8,U2的脚9连接电感L3的一端,L3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5的一端,C15的另外一端接地,L3的一端接二极管D2的一端,D2的另一端接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的另一输入端;温度传感器U3的脚2、脚3、脚5、脚6、脚7悬空,U3的脚8连接U1的脚8、脚9以及U2的脚5、脚6,U3的脚4连接电容C17的一端,C17的另一端接地,U3的脚1连接电容C18的一端,C18的另外一端接地,U3的脚1连接电阻R5的一端,R5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其特征在于,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由型号为LM339的电压比较器U4、三极管Q1、Q2、Q3、Q4、Q5以及LED显示灯LD1、LD2组成,U4的脚4连接DC/DC电压转换模块(2)输出的+12V电源,U4的脚5连接电阻R13的一端,R13的另一端连接U4的脚2,U4的脚1连接电阻R15的一端,R15的另一端连接U4的脚7,U4的脚7连接电阻R6的一端,R6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U4的脚4连接电阻R9的一端,R9的另一端连接DC/DC电压转换模块(2)输出的-12V电源,U4的脚2与脚1相连后连接电阻R16的一端,R1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Q2的集电极接LED显示管LD1的一端,LD1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8的一端,R18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Q1的基极连接电阻R19的一端,R19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20的一端,R20的另一端连接+12V电源,Q1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21的一端,R2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2的一端,R22的另一端连三极管Q3的基极,Q3的发射极接地,Q3的集电极接电阻R24的一端,R24的另一端接VCC,Q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25的一端,R2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Q4的基极接电阻R26的一端,R26的另一端接VCC,Q4的集电极接VCC,Q4的发射极接电阻R27的一端,R27的另一端接LED显示灯LD2的一端,LD2的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其特征在于,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由型号为LM358的运放器U5、型号为LM311的电压比较器U6、继电器RLY1、型号为CD4011的与非门U7、三极管Q5、Q6、LED指示灯LD3组成,U5的脚3连接温度测量模块(3)的输入端,U5的脚2连接电阻R30的一端,R30的另一端连接U5的脚1,U5的脚8连接VCC,U5的脚8连电容C21的一端,C21的另一端接地,U5的脚4连V-,U5的脚1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D4的另一端连接U5的脚5,U5的脚6连接U5的脚7,U5的脚7连接电阻R31的一端,R31的另一端连U6的脚2,U6的脚3连电阻R34的一端,R34的另一端接地,U6的脚4接V-,U6的脚1接地,U6的脚5;脚6悬空,U6的脚8接VCC,U6的脚7接电阻R33的一端,R3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6的基极,Q6的发射极接地,Q6的集电极接二极管D3的一端,D3另一端接继电器电源端,U6的脚7接U7的脚4、脚6,U7的脚4接LED显示灯LD3的一端,LD3的另一端接电阻R38的一端,R38的另一端接VCC,Q5的集电极接地,Q5的发射极接继电器RLY1的一个输入端,继电器的输出端连接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的输入端。
5.根据权利要求
1或4所述一种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其特征在于,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由型号为LM339的电压比较器U8、U9、4位拨码开关S1、三极管Q7组成,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连电阻R39的一端,R39的另一端连U8的脚5,U8的脚3接VCC,U8的脚12接V-,U8的脚4接一号风扇模块(7)的输入端,U8的脚4接电阻R40的一端,R40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5接电阻R41的一端,R41的另一端接V-,U8的脚2接S1的脚1,U8的脚7接电阻R42的一端,R42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7接电阻R44的一端,R44的另一端接V-,U8的脚6接二号风扇模块(8)的输入端,U8的脚6接电阻R43的一端,R43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1接S1的脚2,U8的脚11接电阻R45的一端,R45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输出端,U8的脚11接电阻R47的一端,R47的另一端接V-,U8的脚10接三号风扇模块(9)的输入端,U8的脚10接电阻R46的一端,R46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13接S1的脚3,U8的脚9接电阻R48的一端,R48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输出端,U8的脚9接电阻R50的一端,R50的另一端接V-,U8的脚8接四号风扇模块(10)的输入端,U8的脚8接电阻R49的一端,R49的另一端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U8的脚14接S1的脚4,S1的脚5、脚6、脚7、脚8相连并接电阻R51、R53的一端,R51的另一端接VCC,R5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7的基极,R53此端还接二极管D5的一端,D5的另一端接地,Q7的集电极接电阻R52的一端,R52的另一端接VCC,Q7的发射极接地。
专利摘要
一种新型自动控温式电源属于电子设备供电电源技术领域
。主要由滤波整流电路1、DC/DC电压转换模块2、温度感应模块3、电源状态显示模块4、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一号风扇模块7、二号风扇模块8、三号风扇模块9、四号风扇模块IO组成。整流滤波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入端,DC/DC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连接温度感应模块3的输入端,温度感应模块3的输出端连接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入端,温度状态显示模块5的输出端连接风扇转速控制模块6的输入端。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节省能源、工作可靠和容易推广实施等优点。适用于嵌入式信号处理系统及单片机系统的供电。
文档编号G05F1/10GK1992492SQ200510200825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9日
发明者刘彦呈, 范木杰, 赵友涛, 于盈, 程鹏 申请人:大连海事大学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