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397678阅读:来源:国知局

[0089]本发明通过减少齿轮101、皮带轮103转动中的流体阻力,从而转变为用于动动力设备工作的推动力增加。
[0090]叶轮I的全部负载为流体阻力,本发明通过减少流体阻力,从而直接使推动力增加。
[0091 ] 请参照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为:
[0092]与实施例一不同是,在叶轮I壳体14内设有外层流体通道3和内层流体通道4,其中内层流体通道4只部分设置在叶轮I上扇叶2的后部壳体14内,即从转轴15起,向前远离转轴15方向延伸的部分,其中上下部其中一侧面或两侧面与壳体14内壁相连接,并通过不大的第三通气口 7与外层流体通道3相通;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9来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并通过第一通气口 5与外界相通。
[0093]叶轮I转动时内层通道内低流速高压力通过第三通气口 7向外对高速流体层12转移压力差,在叶轮I的扇叶2壳体14沿长度方向的迎风面或/和背风面的前半部与后半部壳体14之间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使前半部低流速产生高压力,并向后半部高速流体层12的高流速产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前后部是相对面而言,也可为扇叶2长度的1/3或2/3的前半部)压力差就是推动力,从而扇叶2壳体14同一面上的前后部之间不同流速产生的压力差驱动扇叶2更快转动。
[0094]进一步地,内层流体通道4靠在壳体14的一侧面或两侧面设有多个不大的、均布的第二通气口 6与外界相通把其内低流速产生高压力、顺其叶轮I形状向后半部高速流体层12的高流速产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驱动叶轮I更快转动。
[0095]进一步地,扇叶2壳体14在宽度方向,在扇叶2转动方向一侧设有第一通气口 5与外层流体通道3相通,当扇叶2转动时在转动方向一侧面形成高速流体层12,与另一侧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推动力来源。
[0096]由此,第二推动力来源被发现:
[0097]流体经过叶轮I的扇叶2壳体14长度或宽度方向,在其长度的前后,或宽度的左右部之间的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和推动力来源。
[0098]其中,扇叶2壳体14的迎风面或/和背风面在长度方向的壳体14上,分为前后两部分壳体14,在前后壳体14之间的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和推动力来源;前后部壳体14之间流速相差大,产生的压力差越大,获得动力来源越多。
[0099]请参阅图6,本发明的实施例五为:
[0100]与上不同是,在齿轮101远离转轴15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周围的区域上,设多个第一通气口 5与其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9的外层流体相通。
[0101]在齿轮101高速转动中,使齿轮101的壳体14的半径方向的前部形区域,形成高速流体层12,与后部区域的低速流体层之间流速不同,在齿轮101高速转动中,前部区域高速流体层12,与后部区域的低速流体之间,产生从内向外方向的压力差,获得第二推动力来源。
[0102]请参阅图8,本发明的实施例六为:
[0103]与上述不同是,在皮带轮103的支撑染壳体14,远离转轴15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壳体14周围的区域上,设多个第一通气口 5与其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9的外层流体相通。
[0104]在皮带轮103高速转动中,支撑架104壳体14的半径方向的前后部区域之间流速不同,前部区域形成高速流体层12,与后部区域的低速流体层之间,流速不同使各支撑架104产生从内向外方向的压力差推动力,从而推动皮带轮103更快转动,由此获得第二推动力来源。
[0105]请参阅图1-3,本发明的实施例七为:
[0106]与实施例一不同是去掉叶轮I壳体14上的第二通气口 6和导管16,内层流体通道4为管状,设置在外层流体通道3的内部,外层流体通道3围绕在内层流体通道4周围;管状的内层流体通道4的壳体14为内壳18,围绕其外表面设置凹凸于表面的螺旋形扰流面10,来更多延长流体经过外层流体通道3内的路径,在内壳18上设多个均布的、不大的第三通气口 7,使内、外层流体通道3之间相通,外层流体通道3通过多个均布在扇叶2壳体14周围第一通气口 5与外界相通。
[0107]叶轮I转动时将产生极大离心力,在离心力强大牵引力的动力作用下使大量流体从叶轮I壳体14上的多个均布的第一通气口 5以极快速度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经螺旋形扰流面10 —圈又一圈顺其形状转动中瞬间经过,很容易数倍甚至10多倍的延长其流体经过路径,使之流速加快。
[0108]于是使叶轮I壳体14周围的多个均布的第一通气口 5附近的流速加快,以致整个壳体14表面与外层通道内,共同形成二层内外相通的高速流体层12,与内层流体通道4之间流速差异若干倍、甚至10倍的压力差,从而使内层流体通道4内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从多个不大的第三通气口 7向外方向,在壳体14表面与外层通道内共同形成高速流体层12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
[0109]从而形成围绕叶轮I各扇叶2壳体14周围产生的10倍的压力差转移层11,10倍的压力差与周围的流体的压力方向相反而大部分抵消流体压力,这抵消的大部分压力就转变为更大的动力来源。
[0110]进一步地,内层流体通道4的部分流体也可通过导管16与叶轮I的扇叶2壳体14上对应设置的第二通气口 6相通,另一部分在内壳18上设置的第三通气口 7与外层流体通道3相通。
[0111]该结构同样适用于齿轮101和在皮带轮103。
[0112]请参照图1-3,本发明的实施例八为:
[0113]与实施例七不同是,在叶轮I的扇叶2的背风面壳体14内依次设有外层流体通道3和内层流体通道4,内层流体通道4通过内壳18上设有的多个较小的第三通气口 7与外层流体通道3相通,外层流体通道3通过多个较大的第一通气口 5与扇叶2壳体14的背风面相通,或内层流体通道4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导管16与对应在扇叶2壳体14上的背风面上的多个第二通气口 6相通,在扇叶2壳体14的叶尖位置与叶轮I转动相反方向设有排气口与外层通道相通。
[0114]在动力驱动下使叶轮I转动时,大量流体围绕扇叶2壳体14周围经过,当流体从扇叶2壳体14迎风面绕到背风面时,从第一通气口 5、第三通气口 7进入内、外层通道内。
[0115]由于叶轮I转动时将产生极大离心力,在离心力强大牵引力的动力作用下使大量流体从扇叶2壳体14上的第一通气口 5极快速度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经螺旋形扰流面10 —圈又一圈顺其形状转动中瞬间经过,同时第一通气口 5的进水面积大于第三通气口 7很多,大量流体从均布在壳体14背风面上的多个第一通气口 5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使外层流体通道3内的流速快于内层流体通道4内的流速若干倍,于是在扇叶2壳体14的背风面上形成高速流体层12,与内层流体通道4因流速不同产生压力差,在扇叶2壳体14背风面上形成压力差转移层11,所产生向外方向的压力与周围流体向内压力方向相反而相互部分抵消,这抵消的压力部分就转变为推动力来源。
[0116]进一步地,内层流体通道4与外层流体通道3之间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向外方向的压力差,把背风面上的流体压力向外转移,转移多少就转变为多少推动力。
[0117]进一步地,扇叶2的背风面流体从长度方向(通常扇叶2在长宽方向相差5倍左右)进入壳体14的外层流体通道3,经扰流面9又进一步延长多倍路径而产生压力差推动力的来源。而叶轮I把吸入的流体向后喷出产生的反作用力,二种不同的推动力来源共同形成更大推动力。通过合理设计,更多延长背风面流体经过的路径,以及内外层之间路径的差异,第二推动力来源甚至可以大于传统转子的叶轮I产生的反作用力。
[0118]因此,第三动力来源被发现:
[0119]流体经过扇叶2壳体14上迎风面的宽度、和背风面长度方向之间,因路径不同而产生压力差的推动力来源。
[0120]流体从扇叶2迎风面的宽度方向经过,绕到背风面从多个第一通气口 5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经过扇叶2壳体14长度方向到叶尖位置从排气口排出,于是在背风面长度方向与迎风面宽度方向之间因流体经过的路径不同,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
[0121]通常扇叶2壳体14长度与宽度相差5倍左右,此时又因为螺旋形扰流面10又延长若干倍的流体经过路径,如螺旋形扰流面10仅延长3倍路径(很容易实现),此时叶轮I的各扇叶2迎风面与背风面之间产生至少8倍左右的流体压力差,第三动力来源被发现使叶轮I的推动力大大提高。
[0122]请参照图6,本发明的实施例九为:
[0123]与实施例八不同是,在齿轮101的背风面的周围的区域上,设多个第一通气口 5,与其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9的外层流体相通,流体从迎风面绕到背风面从多个第一通气口 5,进入经延长后的外层流体通道3内,使齿轮101的迎风面与背风面之间产生多倍压力差,流体从迎风面绕到背风面的过程中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多倍压力差,由此获得第三推动力来源。
[0124]在齿轮101的迎风面或背风面的周围的区域上,也可设多个第一通气口 5外层流体通道3相通。
[0125]请参照图8,本发明的实施例十为:
[0126]与实施例九不同是,在皮带轮103和支撑染的迎风面或背风面的周围的区域上,设多个第一通气口 5与其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9的外层流体相通,使皮带轮103和支撑染的迎风面或背风面之间,因流速不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