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2861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充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0002]电动车,即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闸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电动车铅酸电池充电时时有过充电现象发生,过充电会使电池发热破坏内部化学平衡,长期过充势必导致电池寿命减少。
[0003]为了解决过充,现有技术提供一张定时功能,即不管电池原有容量多少,一率以同样的时间去充电,这样一方面会导致原有容量高(即使用时放电放得少)的电池过充,另一方面造成了电能的浪费,电池明明充饱了,因为定时时间没到还在继续无意义的充电。第二个缺点是“断电”只是在了输出线上加装了一个开关让电池和输出线断开连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断电,因为充电器本身还在通电工作,所以这种方式的实质只是“断开”而没有达到宣传的“断电”。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电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定时不智能和无法完全断电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电路,所述电路包括:检测电路模块和充电器主机电路模块,所述电路还包括: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其中,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分别和检测电路模块以及充电器主机电路模块连接;检测电路模块连接外接电源。
[0006]可选的,所述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具体包括:
[0007]感应线圈、微处理器、电阻、电容和二极管;其中,
[0008]感应线圈与检测电路模块的线圈互感;感应线圈的上端口 7分别与电容C8、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的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8、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的另一端连接MCU的7号引脚;感应线圈的中间端口 9与电阻Rl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l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MCU的7号引脚;中间端口 9还与电容C9和二极管D3的一端连接,电容C9和二极管D3的另一端接地;感应线圈的下部端口 10接地;电容C7和电容C6的一端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电容C7和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5的一端与MCU的7号引脚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的一端与MCU的7号引脚连接,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0009]发光二极管D4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D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的一端,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MCU的I号引脚,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MCU的6号引脚;电容C4的一端连接MCU的I号引脚,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电压Vid ;电压Vid与MCU的2号引脚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4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MCU的3号引脚;MCU的3号引脚还与电阻Rll的一端连接,电阻Rll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2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12和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ll的另一端还与MCU的8号引脚连接;电容C3的一端连接MCU的6号引脚,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lO的一端,电阻RlO的另一端连接MCU的7号引脚;MCU的电源引脚VCC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一端。
[001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电流检测技术判断电池是否充饱来为前提来进行关机锁定依据,相比死版的定时断电更具精确性和实效性,没有了定时断电的两大缺点。判饱关机能让电池在真正需要断电(即刚好充满电时)时刻及时断电;关机采用的是切断输入电源并自锁定,充电器整机处于不工作状态,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断电,所以本实用新型具有智能断电和完全断电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电路结构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该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检测电路模块50、充电器主机电路模块11和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12 ;其中,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12分别和检测电路模块50以及充电器主机电路模块11连接;检测电路模块50连接外接电源。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路由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12对电池的充电饱和来实时检测,电池否充饱来为前提来进行关机锁定依据,相比死版的定时断电更具精确性和实效性,没有了定时断电的两大缺点。判饱关机能让电池在真正需要断电(即刚好充满电时)时刻及时断电;关机采用的是切断输入电源并自锁定,充电器整机处于不工作状态,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断电,所以本实用新型具有智能断电和完全断电的优点。
[0016]可选的,上述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12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
[0017]感应线圈20、微处理器21、电阻、电容和二极管;其中,感应线圈20与检测电路模块50的线圈互感;感应线圈20的上端口 7分别与电容C8、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的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8、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的另一端连接MCU21的7号引脚;感应线圈20的中间端口 9与电阻Rl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Rl和R2的另一端连接MCU21的7号引脚;端口 9还与电容C9和二极管D3的一端连接,电容C9和二极管D3的另一端接地;感应线圈20的下部端口 10接地;电容C7和电容C6的一端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电容C7和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5的一端与MCU21的7号引脚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的一端与MCU21的7号引脚连接,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0018]发光二极管D4的一端连接D3的另一端,D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的一端,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MCU的I号引脚,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MCU的6号引脚;电容C4的一端连接MCU的I号引脚,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电压Vid ;电压Vid与MCU的2号引脚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与D4的一端连接,R8的另一端连接MCU的3号引脚;MCU的3号引脚还与电阻Rll的一端连接,Rll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2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l2和电阻Rl3的另一端接地;R11的另一端还与MCU的8号引脚连接;电容C3的一端连接MCU的6号引脚,C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lO的一端,电阻RlO的另一端连接MCU的7号引脚;MCU的电源引脚VCC连接D4的一端。
[001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二极管的一端可以为二极管的阳极;二极管的另一端可以为二极管的阴极。上述MCU的1、2、3、6、7、8均为通用的输入输出引脚。
[002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充电电路,所述电路包括:检测电路模块和充电器主机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其中,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分别和检测电路模块以及充电器主机电路模块连接;检测电路模块连接外接电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具体包括: 感应线圈、微处理器、电阻、电容和二极管;其中, 感应线圈与检测电路模块的线圈互感;感应线圈的上端口(7)分别与电容C8、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的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8、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的另一端连接MCU的7号引脚;感应线圈的中间端口(9)与电阻Rl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l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MCU的7号引脚;中间端口(9)还与电容C9和二极管D3的一端连接,电容C9和二极管D3的另一端接地;感应线圈的下部端口(10)接地;电容C7和电容C6的一端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电容C7和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5的一端与MCU的7号引脚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的一端与MCU的7号引脚连接,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发光二极管D4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D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的一端,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MCU的I号引脚,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MCU的6号引脚;电容C4的一端连接MCU的I号引脚,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电压Vid ;电压Vid与MCU的2号引脚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4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MCU的3号引脚;MCU的3号引脚还与电阻Rll的一端连接,电阻Rll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2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12和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ll的另一端还与MCU的8号引脚连接;电容C3的一端连接MCU的6号引脚,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lO的一端,电阻RlO的另一端连接MCU的7号引脚;MCU的电源引脚VCC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一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子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所述电路包括:检测电路模块和充电器主机电路模块,所述电路还包括: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其中,微处理器电路控制模块分别和检测电路模块以及充电器主机电路模块连接;检测电路模块连接外接电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路具有防过充和及时断电的优点。
【IPC分类】H02J7/00
【公开号】CN204681108
【申请号】CN201420833099
【发明人】方洁贤
【申请人】方洁贤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