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37850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0002]在使用电池的系统中,电池过放或过充会导致电池的寿命急速下降,因此需要电池保护板对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保护,如图1所示为包含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充电器对电池充电的原理示意图。
[0003]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由图2可知,目前通用的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是在电池的负极B-和充电器/负载的负极P-之间串入两个对接的NMOS管Ml和M2,当电池过充时,Ml和M2断开,过充恢复后,Ml和M2导通;当电池过放时,Ml和M2断开,当过放恢复时,Ml和M2导通。
[0004]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由于电池为电池保护板提供电源,当电池长期放置时,电池保护板自身耗电导致电池处于深度过放状态,电池无法恢复,此时Ml和M2无法导通,当有充电器接入时,无法对电池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至少可克服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000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第一 NMOS管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相连,漏极与第二 NMOS管的源极相连,第二 NMOS管的漏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相连;所述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包括:第三NMOS管、电阻和二极管;
[0007]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相连,漏极与所述电阻的一端相连;
[0008]所述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相连。
[0009]作为实施例一涉及的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所述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0010]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 NMOS管、第二 NMOS管和第三NMOS管的源极和漏极。
[0011]所述第三NMOS管和所述电阻之间串接有第四NMOS管;
[0012]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与电阻的一端相连。
[0013]所述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电容;
[0014]所述第四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四NMOS管的源极和漏极。
[00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有益效果包括:
[00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第一 NMOS管和第二 NMOS管的两端并联串联连接的第三NMOS管、电阻和二极管,电池在静置状态下,M1、M2导通,M3断开,减少功耗,电池既能充电,也能放电,充电电流从电池的负极端B-流向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充电回路经过Rl和D1,限制了充电电流,形成软启动,放电电流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流向电池的负极端B-;电池在过放状态下,Ml、M2断开,M3导通,利用二极管Dl的单向导通性,电池无法放电,但能够充电;当电池恢复正常后,Ml,M2导通,M3断开,电池既能充电,也能放电。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包含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充电器对电池充电的原理示意图;
[0019]图2是现有技术中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实施例一的电路原理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实施例二的电路原理图;
[0022]其中,B-为电池的负极端,P-为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Ml为第一 NMOS管,M2为第二 NMOS管,M3为第三NMOS管,M4为第四NMOS管,Rl为电阻,Dl为二极管,Cl为第一电容,C2为第二电容,C3为第三电容,C4为第四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4]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0025]第一 NMOS管Ml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B-相连,漏极与第二 NMOS管M2的源极相连,第二 NMOS管M2的漏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相连。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NMOS管M3、电阻Rl和二极管Dl。
[0027]第三NMOS管M3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B-相连,漏极与电阻Rl的一端相连。
[0028]电阻Rl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l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l的负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相连。
[00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第一 NMOS管和第二 NMOS管的两端并联串联连接的第三NMOS管、电阻和二极管,电池在静置状态下,M1、M2导通,M3断开,减少功耗,电池既能充电,也能放电,充电电流从电池的负极端B-流向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充电回路经过Rl和D1,限制了充电电流,形成软启动,放电电流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流向电池的负极端B-;电池在过放状态下,Ml、M2断开,M3导通,利用二极管Dl的单向导通性,电池无法放电,但能够充电;当电池恢复正常后,Ml,M2导通,M3断开,电池既能充电,也能放电;利用二极管Dl的单向导通性来实现电池在过放时停止放电,但仍能够充电,能够很好的解决现有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问题。
[0030]当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B+与P —接反时,P -的电位比B —的电位高,由Dl的单向导电性可知Dl截止,防止了 B+与P —接反。
[0031]实施例一
[0032]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实施例一的电路原理图,由图3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实施例中:
[0033]第一 NMOS管Ml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B-相连,漏极与第二 NMOS管M2的源极相连,第二 NMOS管M2的漏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相连。
[0034]第三NMOS管M3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B-相连,漏极与电阻Rl的一端相连。
[0035]电阻Rl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l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l的负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相连。
[0036]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 NMOS管M1、第二NMOS管M2和第三NMOS管M3的源极和漏极。
[0037]实施例二
[0038]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实施例二的电路原理图,由图4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实施例中:
[0039]第一 NMOS管Ml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B-相连,漏极与第二 NMOS管M2的源极相连,第二 NMOS管M2的漏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相连。
[0040]第三NMOS管M3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B-相连,漏极与第四NMOS管M4的源极相连,第四NMOS管M4的漏极与电阻Rl的一端相连。
[0041]电阻Rl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l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l的负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相连。
[0042]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 NMOS管M1、第二 NMOS管M2、第三NMOS管M3和第四NMOS管M4的源极和漏极。
[00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第一 NMOS管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相连,漏极与第二NMOS管的源极相连,第二 NMOS管的漏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包括:第三NMOS管、电阻和二极管; 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相连,漏极与所述电阻的一端相连; 所述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 NMOS管、第二 NMOS管和第三NMOS管的源极和漏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NMOS管和所述电阻之间串接有第四NMOS管; 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与电阻的一端相连。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四NMOS管的源极和漏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第一NMOS管M1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B-相连,漏极与第二NMOS管M2的源极相连,第二NMOS管M2的漏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相连;第三NMOS管M3的源极与电池的负极端B-相连,漏极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的负极与充电器/负载的负极端P-相连。利用二极管D1的单向导通性来实现电池在过放时停止放电,但仍能够充电,能够很好的解决现有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的问题;当电池保护板控制电路B+与P-接反时,P-的电位比B-的电位高,由D1的单向导电性可知D1截止,防止了B+与P-接反。
【IPC分类】H02H7/18, H02J7/00
【公开号】CN204947576
【申请号】CN201520672361
【发明人】宋庆国, 谭靖译, 胡力, 袁昌才, 付云龙, 龚飞
【申请人】湖北一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