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

文档序号:31903243发布日期:2022-10-22 07:00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温度过低时会导致不会启用,发动机冷却等情况,一般都采用加装电池加热片来制热,但现有的加热片在安装后进行搬运时容易造成内部的电热片发生偏移,导致加热片与壳体直接产生接触,同时传统的加热片采用双面胶能行粘合,收到高温容易老化、分层,进而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包括壳体、加热箱,所述壳体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延伸至壳体的内腔且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壳体的内壁且位于第一安装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与第二安装槽滑动连接,所述移动块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固定板的一侧转动连接,当加热箱产生晃动时会将力通过橡胶垫和固定板传输给固定杆和连接杆使其移动,这时利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可以分别对固定杆和连接杆上的力进行消减,从而可以对加热箱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避免加热箱与壳体的内壁产生接触。
5.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加热箱位于两个固定板之间,所述加热箱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芯片,所述加热箱的内部且位于加热芯片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层,所述加热箱的内部且位于保护层的外侧设置有耐高温层,通过设置耐高温层可以起到很好的耐高温保护作用,延长加热芯片的使用寿命。
6.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内部且位于第一安装槽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端与固定杆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开设限位槽,限位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的一端与固定杆的一侧固定连接,可以对固定杆起到限位作用。
7.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弹簧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与固定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弹簧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一端与移动块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可以对晃动所产生的力进行吸收,避免加热箱持续晃动。
8.优选的,两个所述固定板相对应的一侧均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为耐高温橡胶材料。
9.优选的,所述加热芯片外接电源。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该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通过橡胶垫、固定板、固定杆、连接杆、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配合使用,当加热箱产生晃动时会将力通过橡胶垫和固定板传输给固定杆和连接杆使其移动,这时利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可以分别对固定杆和连接杆上的力进行消减,从而可以对加热箱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避免加热箱与壳体的内壁产生接触。
12.2、该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通过设置耐高温层可以起到很好的耐高温保护作用,延长加热芯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处放大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b处放大图。
16.图中:1、壳体;2、加热箱;3、加热芯片;4、保护层;5、耐高温层;6、橡胶垫;7、固定板;8、第一安装槽;9、第一弹簧;10、固定杆;11、第一阻尼器;12、限位槽;13、限位块;14、第二安装槽;15、第二弹簧;16、移动块;17、第二阻尼器;18、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8.实施例一:
19.参照图1至图3,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包括壳体1、加热箱2,加热箱2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芯片3,加热芯片3外接电源。
20.实施例二:
21.参照图1至图3,壳体1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安装槽8,第一安装槽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9,第一弹簧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0,固定杆10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的内腔且固定连接有固定板7,壳体1的内壁且位于第一安装槽8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槽14,第二安装槽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5,第二弹簧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16,移动块16与第二安装槽14滑动连接,移动块16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8,连接杆18的一端与固定板7的一侧转动连接,当加热箱2产生晃动时会将力通过橡胶垫6和固定板7传输给固定杆10和连接杆18使其移动,这时利用第一弹簧9和第二弹簧15可以分别对固定杆10和连接杆18上的力进行消减,从而可以对加热箱2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避免加热箱2与壳体1的内壁产生接触,壳体1的内部且位于第一安装槽8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12,限位槽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3,限位块13的一端与固定杆10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开设限位槽12,限位槽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3,限位块13的一端与固定杆10的一侧固定连接,可以对固定杆10起到限位作用,两个固定板7相对应的一侧均设置有橡胶垫6,橡胶垫6为耐高温橡胶材料,第一安装槽8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弹簧9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11,第一阻尼器11的一端与固定杆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槽14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弹簧15的
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17,第二阻尼器17的一端与移动块16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阻尼器11和第二阻尼器17可以对晃动所产生的力进行吸收,避免加热箱2持续晃动。
22.实施例三:
23.参照图1至图3,固定板7的数量为两个,加热箱2位于两个固定板7之间,加热箱2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芯片3,加热箱2的内部且位于加热芯片3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层4,加热箱2的内部且位于保护层4的外侧设置有耐高温层5,通过设置耐高温层5可以起到很好的耐高温保护作用,延长加热芯片3的使用寿命。
24.综上,该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使用时,在搬运时,当加热箱2产生晃动时会将力通过橡胶垫6和固定板7传输给固定杆10和连接杆18使其移动,这时利用第一弹簧9和第二弹簧15可以分别对固定杆10和连接杆18上的力进行消减,从而可以对加热箱2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避免加热箱2与壳体1的内壁产生接触,通过设置耐高温层5可以起到很好的耐高温保护作用,延长加热芯片3的使用寿命。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包括壳体(1)、加热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安装槽(8),所述第一安装槽(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0),所述固定杆(10)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的内腔且固定连接有固定板(7),所述壳体(1)的内壁且位于第一安装槽(8)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槽(14),所述第二安装槽(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5),所述第二弹簧(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16),所述移动块(16)与第二安装槽(14)滑动连接,所述移动块(16)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8),所述连接杆(18)的一端与固定板(7)的一侧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7)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加热箱(2)位于两个固定板(7)之间,所述加热箱(2)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芯片(3),所述加热箱(2)的内部且位于加热芯片(3)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层(4),所述加热箱(2)的内部且位于保护层(4)的外侧设置有耐高温层(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且位于第一安装槽(8)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12),所述限位槽(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3),所述限位块(13)的一端与固定杆(10)的一侧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8)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弹簧(9)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11),所述第一阻尼器(11)的一端与固定杆(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槽(14)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弹簧(15)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17),所述第二阻尼器(17)的一端与移动块(16)的一侧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固定板(7)相对应的一侧均设置有橡胶垫(6)。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芯片(3)外接电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新能源电池加热片,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加热箱,所述壳体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延伸至壳体的内腔且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壳体的内壁且位于第一安装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当加热箱产生晃动时会将力通过橡胶垫和固定板传输给固定杆和连接杆使其移动,这时利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可以分别对固定杆和连接杆上的力进行消减,从而可以对加热箱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避免加热箱与壳体的内壁产生接触。可以避免加热箱与壳体的内壁产生接触。可以避免加热箱与壳体的内壁产生接触。


技术研发人员:朱鹏博 孙赫遥 李虎 王学斌 于沛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内蒙古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5.30
技术公布日:2022/10/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