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41585发布日期:2023-06-13 03:00阅读:34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为oled)显示面板由于重量轻、自发光、广视角、驱动信号低、发光效率高、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显示领域。并且,为了降低oled显示面板中的金属层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会在oled显示面板上贴附偏光片,来降低oled显示面板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率,增强屏幕显示的对比度。但是,偏光片的使用会使显示面板的厚度增大以及亮度降低,因此,出现了一种coe(color onencapsulation)技术,即将色阻(color filter)制作在封装层之上,以取代偏光片实现防反效果的技术。但是,该技术存在制作工艺较为繁琐,影响显示面板的产能和良率的问题。

2、因此,亟待提出一种新的方案,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基底、显示功能层和透镜层。显示功能层位于基底上且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和用于实现发光器件发光的走线。透镜层位于显示功能层的出光侧,且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第一介质层位于第二介质层和显示功能层之间,第一介质层的背离显示功能层的表面设置有凹槽,第二介质层的至少部分填充凹槽,第一介质层的透光率小于第二介质层的透光率。

2、在上述方案中,将组成透镜结构的第一介质层的透光率配置小于组成透镜结构的第二介质层的透光率,可以滤除反射的环境光,从而不需要额外设置彩膜或者偏光片,不仅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还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

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被配置成与发光器件对应,走线中位于非发光区的部分走线位于凹槽的间隙内。进一步地,凹槽与发光器件一一对应,且发光器件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凹槽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之内,部分走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落在凹槽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外。

4、在上述方案中,将凹槽的尺寸设置成大于发光器件的尺寸,可以对发光器件发出的较大出光角度范围的光线的出射方向进行调控,有利于增加发光器件的正向出光量。

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层的位于凹槽所在区域的部分的透光率大于第一介质层的位于凹槽间隙的部分的透光率。进一步地,第一介质层的位于凹槽所在区域的部分的透光率不小于50%,第一介质层的位于凹槽间隙的部分的透光率不大于30%。

6、在上述方案中,将第一介质层的对应发光器件区域的透光率设置成大于第一介质层的对应非发光器件的区域的透光率,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亮度。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层为连续膜层。进一步地,第一介质层为掺杂有遮光材料的光学胶层。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层的位于凹槽所在区域的部分的遮光材料的掺杂浓度,小于第一介质层的位于凹槽间隙的部分的遮光材料的掺杂浓度。

9、在上述方案中,将第一介质层位于凹槽部分的遮光浓度设置成小于第一介质层的位于凹槽间隙的部分的遮光浓度,可以使得第一介质层位于凹槽间隙的部分在最小厚度的前提小,具有更低的透光率,这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

11、在上述方案中,在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的交界处,发光器件出射的光向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汇聚,提高显示面板的正视角下的出光亮度。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层包括第一子介质层和第二子介质层,位于第一子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之间,以围设凹槽。

13、在上述方案中,将第一介质层设置成双层的结构,能够降低凹槽的生产难度,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

1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介质层和第二子介质层为掺杂有遮光材料的光学胶层。进一步地,第一子介质层的遮光材料的掺杂浓度,小于第二子介质层的遮光材料的掺杂浓度。

1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介质层和第二子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进一步地,第一子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二子介质层的折射率。

16、在上述方案中,在发光器件出射的光中,不仅有一部分的光在第一子介质层与第二介质层的交界处向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汇聚,还有另一部分的光在第二子介质层与第二介质层的交界处发生全反射或者向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汇聚,这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正视角下的亮度。

1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且第二子介质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

18、在上述方案中,在发光器件出射的光中,一部分的光在第一子介质层与第二介质层的交界处向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汇聚的同时,另一部分的光在第二子介质层与第二介质层的交界处发生向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发散,从而可以改善显示面板大视角的色偏的问题。

1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功能层还包括位于发光器件的间隙以限位发光器件的像素界定层,并且该像素界定层包括遮光材料。

20、在上述方案中,将像素界定层设置成包括遮光材料的设计,能够更进一步地在提高了显示面板防反射的能力。

2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层的位于凹槽中的底面具有多个凸起。进一步地,凸起的平面尺寸为0.1~1微米,和/或,凸起的间距为0.1~1微米。

22、在上述方案中,在第一介质层上对应凹槽的部分设置成多个凸起的方案,有利于实现环境光的漫反射,从而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此外,该方案还可以对发光器件出射的光进行漫反射,从而改善了显示面板中存在的大视角色偏的问题。

23、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基底、位于基底上的显示功能层、位于显示功能层出光侧的透镜层。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用于实现发光器件发光的走线和像素界定层,像素界定层位于发光器件的间隙内以限位发光器件,且包括遮光材料。透镜层,包括叠置的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第一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第一介质层的透光率小于第二介质层的透光率,第一介质层的表面设置有凹槽,第二介质层的至少部分填充凹槽。该凹槽与发光器件一一对应,且发光器件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凹槽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之内,部分走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落在凹槽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之外。第一介质层包括第一子介质层和位于第一子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之间的第二子介质层,第二子介质层用于围设凹槽,第一子介质层的透光率小于第二子介质层的透光率,且第一子介质层位于凹槽中的底面具有多个凸起。

24、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的显示面板。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功能层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9.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该显示面板包括基底、显示功能层和透镜层。显示功能层位于基底上且包括多个发光器件以及用于实现发光器件发光的走线。透镜层位于显示功能层的出光侧,且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第一介质层位于第二介质层和显示功能层之间,第一介质层的背离显示功能层的表面设置有凹槽,第二介质层的至少部分填充凹槽,第一介质层的透光率小于第二介质层的透光率。如此,将组成透镜结构的第一介质层的透光率配置小于组成透镜结构的第二介质层的透光率,可以滤除反射的环境光,从而不需要额外设置彩膜或者偏光片,不仅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还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

技术研发人员:姜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