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37873发布日期:2023-12-01 20:51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极紫外光刻领域,具体为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


背景技术:

1、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与光刻分辨率密切相关;光学光刻技术因受衍射极限的限制,最高光学分辨率仅为0.2μm;为了提高光刻分辨率,缩短曝光波长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光学光刻技术早已被紫外光刻技术所取代,目前极紫外光刻技术已成为光刻生产的主流;在光刻过程中,焦深因波长减小而变短,这不利于光刻生产;如何在提高光刻分辨率的同时,还能够确保足够的焦深,选择曝光波长变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极紫外光需要经过反射曝光系统,反射镜对极紫外光应具有一定的反射率;钼硅多层膜反射镜对13.5nm附近的极紫外光具有很高的反射率,可以作为镜膜材料,由此将曝光波长确定在13.5nm。

2、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获得13.5nm的极紫外光,激光等离子体可以辐射13.5nm的极紫外光,但电能先转换成光能,再转换成等离子体的辐射能,能量的二次转换降低了利用率;同步辐射源也可以产生13.5nm的极紫外光,然而装置费用和电子注入等问题却是无法回避的难题;放电等离子体可辐射13.5nm的极紫外光,该方式将电能直接转换成等离子体的辐射能,能量转换效率高;毛细管放电属于四种气体放电方式之一,等离子体在毛细管内形态较稳定,辐射特性较好,因而得到广泛研究和利用。

3、毛细管放电产生13.5nm极紫外光的一般设置一对电极,高压电极对接地电极放电产生一束等离子体,受等离子体状态以及发光范围的影响,一束等离子体在13.5nm附近的发光功率非常低。为了提高光源的辐射功率,通常的做法是增加放电的重复频率,使等离子体发光的总功率能够满足光刻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高重复频率放电对光刻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极高,温度、压力、扰动、震动、电磁场等外部因素都可能破坏光刻过程;2、等离子体单次辐射的能量很小,高重频工作产生的热量不容忽视,必须考虑散热问题;3、高重频工作的放电碎屑和毛细管内壁剥蚀较多,这些杂质一方面可能辐射其他波长的极紫外光,成为杂光;另一方面可能吸收13.5nm的有用光,降低总的发光功率。

4、中国专利cn111965955a公开了一种毛细管放电三束等离子体耦合光源的设计,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毛细管,毛细管在放电室内,毛细管两端有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二者与毛细管平行设置且接电形成回路。此设置方法导致电极的调节很难使在毛细管内投射的激光发挥作用,当电极之间的间距较大时,三束放电等离子体的互箍缩作用较弱,激光束很容易从三束等离子体的中心穿过去,从毛细管的另一端出来,不能发挥内膨胀的作用,验证试验结果如图1至图3所示,图1至图3中,粗线表示放电信号,细线表示激光信号,由结果可知,当电极之间的间距较小时,三束放电等离子体的互箍缩作用很强,激光束到达时,三束放电等离子体已经箍缩到一起,激光束不能进入三束放电等离子体的中心,被三束放电等离子体的端面反射或吸收掉,也无法发挥内膨胀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毛细管,所述毛细管位于放电室内,所述毛细管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电源形成回路,所述第一电极接所述电源正极,所述第二电极接负极,所述第一电极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电极的间距,将第一电极的间距设置的大于第二电极间距,能够使第一电极附近的放电等离子体的互箍缩作用很弱,第二电极附近的放电等离子体的互箍缩作用很强,从而在毛细管轴心方向上,形成了锥形发光结构;所述毛细管的一端有激光束,激光束采用高能激光,在高能激光作用下等离子体耦合。

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电极为高压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接地电极。

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毛细管内充有工作气体。

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电极有多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之间间距为10-20mm;所述第二电极有一个或多个,当有多个时,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之间间距为1-3mm。

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放电距离为50-100mm。

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毛细管两端设置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通电后在毛细管内产生的三束等离子体经过耦合,形成锥形发光结构,耦合等离子体的发光功率大大提高,可满足极紫外光刻生产的要求;锥形发光结构的单次发光功率较高,可降低放电的重复频率,有利于控制光刻生产的废品率;且锥形发光结构远离毛细管内壁,辐射13.5nm极紫外光的中心区域远离电极,电极碎屑和管壁剥蚀都很少,光源纯净度较高。



技术特征:

1.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包括毛细管(3),所述毛细管(3)位于放电室内,所述毛细管(3)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5),且所述第一电极(2)和所述第二电极(5)连接电源(6)形成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2)接所述电源(6)正极,所述第二电极(5)接负极,所述第一电极(2)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电极(5)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2)为高压电极,所述第二电极(5)为接地电极,所述毛细管(3)的一端有激光束(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3)内充有工作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2)有多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2)之间间距为10-2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5)有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5)有多个,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5)之间间距为1-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2)和所述第二电极(5)之间的放电距离为50-100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耦合发光结构,涉及极紫外光刻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光功率低,杂光多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毛细管,毛细管位于放电室内,毛细管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电源形成回路,第一电极接电源正极,第二电极接负极,第一电极的间距大于第二电极的间距,毛细管的一端有激光束。通过在毛细管两端设置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通电后在毛细管内产生的三束等离子体经过耦合,形成锥形发光结构,耦合等离子体的发光功率大大提高;且锥形发光结构远离毛细管内壁,辐射13.5nm极紫外光的中心区域远离电极,电极碎屑和管壁剥蚀都很少,光源纯净度较高。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强,赵军滨,高丽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极紫外半导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