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逆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96776发布日期:2023-12-27 18:21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光伏逆变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逆变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1、光伏逆变器(pv inverter或solar inverter)是可以将光伏(pv)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ac)的逆变器,可以反馈回商用输电系统,或是供离网的电网使用。

2、现有技术中,为解决高功率储能逆变器的散热问题,通常采用风冷技术对光伏逆变器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等发热元件进行冷却。目前,风冷的热交换效率比较低,整机内的温升高,光伏逆变器内部的电子元件的可靠性比较低,容易增加光伏逆变器的维护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风冷方式对光伏逆变器进行冷却时,光伏逆变器的换热效率比较低的问题。

2、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

3、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容置腔;

4、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5、水冷板组件,所述水冷板组件包括主体、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主体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部,所述功率模块通过导热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水冷通道,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冷通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冷通道的出水口连通,且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均穿出于所述箱体的外部。

6、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包括:

7、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所述水冷通道,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所述水冷通道包括多个相互连通的直线流道段,且各所述直线流道段内均设置有散热部;

8、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底板上。

9、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凸筋和/或散热柱。

10、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凸筋包括多条,多条所述散热凸筋沿所述直线流道段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各所述散热凸筋均沿所述直线流道段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直线流道段的长度方向,所述散热部具有至少一个间断部,所述间断部沿所述直线流道段的宽度方向延伸。

11、进一步地,所述功率模块包括灌封电感,至少所述灌封电感在所述主体上的投影内具有的所述间断部。

12、进一步地,所述导热件包括导热壳,所述导热壳套设在所述灌封电感的外周并固定在所述主体上,且所述导热壳在所述主体上的投影处具有所述散热凸筋。

13、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柱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散热柱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直线流道段内。

14、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四个所述直线流道段,四个所述直线流道段包括第一流道段、第二流道段、第三流道段以及第四流道段,所述第一流道段、所述第二流道段、所述第三流道段以及所述第四流道段沿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其中,

15、所述第一流道段的入口端、所述第二流道段的出口端、所述第三流道段的入口端、所述第四流道段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底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流道段的出口端、所述第二流道段的入口端、所述第三流道段的出口端以及所述第四流道段的入口端位于所述底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

16、所述第一流道段的出口端与所述第四流道段的入口端通过第一过渡段连通,所述第二流道段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三流道段的出口端通过第二过渡段连通,所述第四流道段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流道段的入口端通过第三过渡段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流道段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流道段的入口端通过第四过渡段连通,所述第二流道段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流道段的入口端通过第五过渡段连通,所述第三流道段的出口端与所述第四流道段的入口端通过第六过渡段连通。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三过渡段、所述第四过渡段、所述第五过渡段以及所述第六过渡段至少之一内设置有导流筋。

18、进一步地,所述功率模块还包括功率板,所述导热件还包括导热胶,所述功率板通过所述导热胶固定在所述水冷板组件上。

19、在本申请中,由于光伏逆变器设置有水冷板组件,实际使用时,通过水冷板组件的进水管的作用,可以向主体内的水冷通道内通入水等冷媒,冷媒进入水冷通道后,可以与主体进行换热,主体通过导热件可以与功率模块进行换热,进而可以对功率模块进行冷却,换热之后的冷媒可以从出水管流出箱体外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风冷的结构而言,本申请中的光伏逆变器设置水冷板组件,该水冷板组件与导热件结合,可以实现水冷板组件与功率模块之间的热量的快速交换,能够有效对功率模块进行冷却,进而可以对功率模块上的发热器件进行保护,减少光伏逆变器的维护成本及人工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3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34)包括散热凸筋(341)和/或散热柱(3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凸筋(341)包括多条,多条所述散热凸筋(341)沿所述直线流道段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各所述散热凸筋(341)均沿所述直线流道段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直线流道段的长度方向,所述散热部(34)具有至少一个间断部(343),所述间断部(343)沿所述直线流道段的宽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20)包括灌封电感(21),至少所述灌封电感(21)在所述主体(31)上的投影内具有的所述间断部(34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包括导热壳(40),所述导热壳(40)套设在所述灌封电感(21)的外周并固定在所述主体(31)上,且所述导热壳(40)在所述主体(31)上的投影处具有所述散热凸筋(34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柱(342)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散热柱(342)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直线流道段(301)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11)上设置有四个所述直线流道段(301),四个所述直线流道段(301)包括第一流道段(301a)、第二流道段(301b)、第三流道段(301c)以及第四流道段(301d),所述第一流道段(301a)、所述第二流道段(301b)、所述第三流道段(301c)以及所述第四流道段(301d)沿所述主体(31)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302)、所述第二过渡段(303)、所述第三过渡段(304)、所述第四过渡段(305)、所述第五过渡段(306)以及所述第六过渡段(307)至少之一内设置有导流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20)还包括功率板(22),所述导热件还包括导热胶,所述功率板(22)通过所述导热胶固定在所述水冷板组件(30)上。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伏逆变器。光伏逆变器包括:箱体、功率模块以及水冷板组件。所述箱体包括容置腔;所述功率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水冷板组件包括主体、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主体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部,所述功率模块通过导热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水冷通道,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冷通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冷通道的出水口连通,且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均穿出于所述箱体的外部。本申请的光伏逆变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风冷方式对光伏逆变器进行冷却时,光伏逆变器的换热效率比较低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秦海波,周瑜,蒋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