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24113发布日期:2023-12-29 19:50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设施,特别涉及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


背景技术:

1、现有的综合性的交通机箱柜使用的越来越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跟着网络设备都会在城市交通上使用,对于机箱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现有技术中,也已经出现不少更新换代的产品。

2、如申请号为201821933519.5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交通路口多门综合信息智能管控机柜,包括大柜体,大柜体内设有多个小柜体,大柜体上设有外门,小柜体上设有内门;外门上设置统一门禁,外门在断电情况下可用物理钥匙开启;小柜体上设置不同的门禁权限,大柜体上部设置两个摄像头,大柜体的前门设置报警按钮和话筒,大柜体内部设置备用电源和ups。

3、又如申请号为202121216744.9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高密封防潮交通信号控制机机箱,包括机箱,所述机箱的底部设有防潮箱,所述防潮箱包括有进气舱、第一烘干舱、冷凝舱、第二烘干舱和排气舱,所述防潮箱包括有蜗杆,所述进气舱包括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设有第一蜗轮,所述蜗杆的一端设有电机,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靠近机箱设有进气扇,所述排气舱包括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设有第二蜗轮,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靠近机箱设有排气扇,所述蜗杆分别与第一蜗轮和第二蜗轮传动连接。

4、现有的这种柜体虽然使用问题不大,但是对于现在多部门多设备的使用需求,在通风性和防潮性上还没有得到较好的优化,包括结构的设计也还有待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稳定、使用性更好的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中形成有左箱室列和右箱室列,所述左箱室列具有两个以上上下排布的左箱室,所述右箱室列具有两个以上上下排布的右箱室,所述左箱室的数量和所述右箱室的数量相同并左右一一对应,所述箱体包括左箱板、右箱板、后箱板、前侧箱门面板以及箱顶罩,所述左箱室列和右箱室列的顶部与箱顶罩之间形成顶部空气中转区,所述箱体内形成一条途经左箱板、左箱室列、顶部空气中转区、右箱室列以及右箱板的“几”字型空气流通道。

3、作为优选,所述左箱室列中最靠上的左箱室的顶部为左内顶板,所述右箱室列中最靠上的右箱室的顶部为右内顶板,所述左内顶板的中间区域形成上下贯通的左内顶空气流通孔,所述右内顶板的中间区域形成上下贯通的右内顶空气流通孔。

4、作为优选,所述左内顶板的中间区域形成向下凹陷的左内顶下凹槽体,所述左内顶空气流通孔位于所述左内顶下凹槽体的槽底,所述右内顶板的中间区域形成向下凹陷的右内顶下凹槽体,所述右内顶空气流通孔位于所述右内顶下凹槽体的槽底。

5、作为优选,所述左内顶空气流通孔为圆形孔,所述右内顶空气流通孔为圆形孔。

6、作为优选,所述左箱室列中最靠下的左箱室的底部为左内底板,所述右箱室列中最靠下的右箱室的底部为右内底板,所述左内底板和所述右内底板都安装在所述后箱板和所述前侧箱门面板之间,所述后箱板的底部位于所述左内底板和所述右内底板的下方并一体连接有向前延伸的后底支撑板,所述前侧箱门面板的底部也位于所述左内底板和所述右内底板的下方并一体连接有向后延伸的前底支撑板,所述后底支撑板和所述前底支撑板的高度一致并呈水平状,所述左内底板和所述右内底板与所述后底支撑板和所述前底支撑板之间形成防水隔离区。

7、作为优选,所述左内底板中间区域形成向上凸起的左缓冲凸起,所述右内底板中间区域形成向上凸起的右缓冲凸起。

8、作为优选,所述左缓冲凸起和所述右缓冲凸起均呈圆台状。

9、作为优选,所述左内顶板和所述左内底板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上下间隔排列的左分隔板用于分隔形成若干所述左箱室,所述右内顶板和所述右内底板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上下间隔排列的右分隔板用于分隔形成若干所述右箱室,所述左分隔板上开设若干呈阵列状的左分隔位置通气条形孔,所述右分隔板上开设若干呈阵列状的右分隔位置通气条形孔。

10、作为优选,所述左分隔板靠后的部位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左线路流通孔,所述右分隔板靠后的部位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右线路流通孔。

11、作为优选,所述左箱室内还安装有左辅助置放板,所述右箱室内还安装有右辅助置放板,所述左辅助置放板上开设有若干呈阵列状的左辅助位置通气条形孔,所述右辅助置放板上开设有若干呈阵列状的右辅助位置通气条形孔。

12、作为优选,所述后箱板左右靠中间的部位和所述前侧箱门面板左右靠中间的部位之间固定安装有左右隔离板。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将机箱内部区间有序进行分隔,形成更加有效的空气流通道,并具有较好的防潮防水性能;

14、同时,形成多个规则的箱室内,可以安装不同执法部门的相应设备,例如,公安、交警、市政、通讯、供电等相应部门的设施,可以安装统一安装在不同的箱室,具有独立的空间并还可以统一进行管理,线路流通性也能得到加强,利于设计pdu带有防雷装置,也利于供电箱室负责其他箱室的独立供电和网络设备;

15、结构也较为稳定可靠,不容易损坏。



技术特征:

1.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中形成有左箱室列和右箱室列,所述左箱室列具有两个以上上下排布的左箱室(a),所述右箱室列具有两个以上上下排布的右箱室(b),所述左箱室(a)的数量和所述右箱室(b)的数量相同并左右一一对应,所述箱体(1)包括左箱板(11)、右箱板(12)、后箱板(13)、前侧箱门面板(14)以及箱顶罩(15),所述左箱室列和右箱室列的顶部与箱顶罩(15)之间形成顶部空气中转区(150),所述箱体(1)内形成一条途经左箱板(11)、左箱室列、顶部空气中转区(150)、右箱室列以及右箱板(12)的“几”字型空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箱室列中最靠上的左箱室(a)的顶部为左内顶板(a0),所述右箱室列中最靠上的右箱室(b)的顶部为右内顶板(b0),所述左内顶板(a0)的中间区域形成上下贯通的左内顶空气流通孔(a01),所述右内顶板(b0)的中间区域形成上下贯通的右内顶空气流通孔(b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内顶板(a0)的中间区域形成向下凹陷的左内顶下凹槽体(a00),所述左内顶空气流通孔(a01)位于所述左内顶下凹槽体(a00)的槽底,所述右内顶板(b0)的中间区域形成向下凹陷的右内顶下凹槽体(b00),所述右内顶空气流通孔(b01)位于所述右内顶下凹槽体(b00)的槽底。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内顶空气流通孔(a01)为圆形孔,所述右内顶空气流通孔(b01)为圆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箱室列中最靠下的左箱室(a)的底部为左内底板(a1),所述右箱室列中最靠下的右箱室(b)的底部为右内底板(b1),所述左内底板(a1)和所述右内底板(b1)都安装在所述后箱板(13)和所述前侧箱门面板(14)之间,所述后箱板(13)的底部位于所述左内底板(a1)和所述右内底板(b1)的下方并一体连接有向前延伸的后底支撑板(130),所述前侧箱门面板(14)的底部也位于所述左内底板(a1)和所述右内底板(b1)的下方并一体连接有向后延伸的前底支撑板(140),所述后底支撑板(130)和所述前底支撑板(140)的高度一致并呈水平状,所述左内底板(a1)和所述右内底板(b1)与所述后底支撑板(130)和所述前底支撑板(140)之间形成防水隔离区(134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内底板(a1)中间区域形成向上凸起的左缓冲凸起(a11),所述右内底板(b1)中间区域形成向上凸起的右缓冲凸起(b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缓冲凸起(a11)和所述右缓冲凸起(b11)均呈圆台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内顶板(a0)和所述左内底板(a1)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上下间隔排列的左分隔板(a2)用于分隔形成若干所述左箱室(a),所述右内顶板(b0)和所述右内底板(b1)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上下间隔排列的右分隔板(b2)用于分隔形成若干所述右箱室(b),所述左分隔板(a2)上开设若干呈阵列状的左分隔位置通气条形孔(a20),所述右分隔板(b2)上开设若干呈阵列状的右分隔位置通气条形孔(b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隔板(a2)靠后的部位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左线路流通孔(a21),所述右分隔板(b2)靠后的部位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右线路流通孔(b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箱室(a)内还安装有左辅助置放板(a3),所述右箱室(b)内还安装有右辅助置放板(b3),所述左辅助置放板(a3)上开设有若干呈阵列状的左辅助位置通气条形孔(a30),所述右辅助置放板(b3)上开设有若干呈阵列状的右辅助位置通气条形孔(b30)。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综合式交通集成机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中形成有左箱室列和右箱室列,所述左箱室列具有两个以上上下排布的左箱室,所述右箱室列具有两个以上上下排布的右箱室,所述左箱室的数量和所述右箱室的数量相同并左右一一对应,所述箱体包括左箱板、右箱板、后箱板、前侧箱门面板以及箱顶罩,所述左箱室列和右箱室列的顶部与箱顶罩之间形成顶部空气中转区,所述箱体内形成一条途经左箱板、左箱室列、顶部空气中转区、右箱室列以及右箱板的“几”字型空气流通道,结构更加稳定、使用性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丁春雷,吴昊,陆敏锋,李淑华,赵新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物芯数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