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器主体固定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46626发布日期:2023-11-23 01:09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激励器主体固定座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应力调控,尤其涉及激励器主体固定座。


背景技术:

1、在机械制造中,各种工艺过程往往都会产生残余应力,但是,如果从本质上讲,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2.不均匀的温度变化;3.不均匀的相变;

2、通常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①自然时效、②热时效、③振动时效、④静态过载法、⑤热冲击时效法、⑥超声波时效法;其中,振动时效是使工件在激振器所施加的周期性外力作用下产生共振,松弛残余应力,获得尺寸精度稳定性,也就是在机械的作用下,使构件产生局部的塑性变形,从而使残余应力得到释放,以达到降低和调整残余应力的目的,其特点是处理时间短、适用范围广、能源消耗少、设备投资小,操作简便,因此被大力推广,振动时效的实质:以共振的形式给工件施加附加动应力,当附加动应力与残余应力叠加后,达到或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时,工件发生微观或宏观塑性变形,从而降低和均化工件内部的残余应力,并使其尺寸精度达到稳定;

3、现有技术中,特别在针对诸如汽车发动机外罩、箱体工件等这类箱型异形工件的应力调控时,缺乏有效的多面处理设备,特别是振动时效操作中,缺乏多面处理的架体来安装激励器,操作非常不便,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激励器主体固定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激励器主体固定座,该激励器主体固定座使得多个面安装的激励器接触工件,对工件进行多面应力调控,操作更加方便。

2、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激励器主体固定座,包括支架和顶板,所述顶板设在支架的上方,所述支架左端的后侧设有第一侧板,且支架左端的前侧设有第二侧板,所述支架的右端设有第三侧板,所述顶板上活动插设有第一导杆,且第一导杆下设有上压板,所述第一侧板上活动插设有第二导杆,且第二导杆的右端设有第一侧压板,所述第二侧板上活动插设有第三导杆,且第三导杆的右端设有第二侧压板,所述第三侧板上活动插设有第四导杆,且第四导杆的左端设有第三侧压板;

3、所述上压板、第一侧压板、第二侧压板和第三侧压板上均设有激励器安装孔,所述激励器安装孔设有多组并用于来安装激励器。

4、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板上设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导杆活动贯穿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导杆上端设有顶限位板,所述顶板上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气缸座,且气缸座用于安装气缸来推动上压板。

5、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导杆活动贯穿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导杆的左端设有第一侧限位板,所述第一侧板上安装气压缸来推动第一侧压板。

6、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导杆活动贯穿所述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导杆的左端设有第二侧限位板,所述第二侧板上安装气压缸来推动第二侧压板。

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三侧板上设有第四套筒,所述第四导杆活动贯穿所述第四套筒,所述第四导杆的右端设有第三侧限位板,所述第三侧板上安装气压缸来推动第三侧压板。

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上分别设有第一散热孔、第二散热孔、第三散热孔和第四散热孔。

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架活动安装在定位平台上,所述定位平台上的两端均设有导轨,所述支架下方的两端均设有与导轨相适配的导块。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压板、第一侧压板、第二侧压板和第三侧压板上的激励器安装孔来安装激励器,上压板可以通过第一导杆在顶板下移动,第一侧压板可以通过第二导杆在第一侧板上移动,第二侧压板可以通过第三导杆在第二侧板上移动,第三侧压板可以通过第四导杆在第三侧板上移动,从而使得多个面安装的激励器接触工件,对工件进行多面应力调控,操作更加方便。

12、2、本实用新型支架通过导轨活动安装在定位平台上,方便移动,兼顾不同宽度的工件去应力操作,也方便工件上料到定位平台上,功能多样化。



技术特征:

1.激励器主体固定座,包括支架(1)和顶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设在支架(1)的上方,所述支架(1)左端的后侧设有第一侧板(3),且支架(1)左端的前侧设有第二侧板(4),所述支架(1)的右端设有第三侧板(5),所述顶板(2)上活动插设有第一导杆(6),且第一导杆(6)下设有上压板(7),所述第一侧板(3)上活动插设有第二导杆(8),且第二导杆(8)的右端设有第一侧压板(9),所述第二侧板(4)上活动插设有第三导杆(10),且第三导杆(10)的右端设有第二侧压板(11),所述第三侧板(5)上活动插设有第四导杆(12),且第四导杆(12)的左端设有第三侧压板(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励器主体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上设有第一套筒(15),所述第一导杆(6)活动贯穿第一套筒(15),所述第一导杆(6)上端设有顶限位板(16),所述顶板(2)上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气缸座(17),且气缸座(17)用于安装气缸来推动上压板(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励器主体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3)上设有第二套筒(18),所述第二导杆(8)活动贯穿第二套筒(18),所述第二导杆(8)的左端设有第一侧限位板(19),所述第一侧板(3)上安装气压缸来推动第一侧压板(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励器主体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4)上设有第三套筒(20),所述第三导杆(10)活动贯穿所述第三套筒(20),所述第三导杆(10)的左端设有第二侧限位板(21),所述第二侧板(4)上安装气压缸来推动第二侧压板(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激励器主体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板(5)上设有第四套筒(22),所述第四导杆(12)活动贯穿所述第四套筒(22),所述第四导杆(12)的右端设有第三侧限位板(23),所述第三侧板(5)上安装气压缸来推动第三侧压板(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激励器主体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和第三侧板(5)上分别设有第一散热孔(24)、第二散热孔(25)、第三散热孔(26)和第四散热孔(27)。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激励器主体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活动安装在定位平台(28)上,所述定位平台(28)上的两端均设有导轨(29),所述支架(1)下方的两端均设有与导轨(29)相适配的导块(30)。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激励器主体固定座,涉及应力调控技术领域,包括支架和顶板,所述顶板设在支架的上方,所述支架左端的后侧设有第一侧板,且支架左端的前侧设有第二侧板,所述支架的右端设有第三侧板,所述顶板上活动插设有第一导杆,且第一导杆下设有上压板,所述第一侧板上活动插设有第二导杆;本技术通过上压板、第一侧压板、第二侧压板和第三侧压板上的激励器安装孔来安装激励器,上压板可以通过第一导杆在顶板下移动,第一侧压板可以通过第二导杆在第一侧板上移动,第二侧压板可以通过第三导杆在第二侧板上移动,第三侧压板可以通过第四导杆在第三侧板上移动,从而使得多个面安装的激励器接触工件,进行多面应力调控,操作更加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宋健,段戈扬,刘江博闻,王浩,白宇飞,南云维,徐春广,肖定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康硕(山西)低应力制造系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