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扣结构和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50459发布日期:2023-11-17 19:30阅读:33来源:国知局
卡扣结构和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显示模组固定,特别涉及一种卡扣结构和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家用电器的美观程度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以满足用户对电视轻薄化,美观化的追求,为了使电视机的外观更加美观,电视机后壳的固定方式从螺丝固定改为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将卡扣结构扣在电视机背板上,避免螺丝外漏影响美观。

2、在相关技术中,卡扣结构为与电视机后壳一体成型的塑料结构,而电视机背板为金属材质,电视机后壳在受温度变化时容易产生收缩或膨胀,这容易导致卡扣结构与电视机背板松脱,影响电视机后壳安装的稳固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连接稳固性的卡扣结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卡扣结构,包括:

3、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后壳和扣合部;和

4、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背板和弹性配合部,所述弹性配合部设于所述背板,所述弹性配合部活动设于所述背板面向所述后壳的一侧,所述扣合部位于所述后壳面向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弹性配合部与所述扣合部卡接固定。

5、可选地,所述背板设有至少一个限位部,所述弹性配合部的至少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部。

6、可选地,所述背板设有卡孔,所述弹性配合部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卡孔的相对两侧。

7、可选地,所述背板设有两个所述限位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分别设于所述卡孔的相对两侧,所述弹性配合部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限位部。

8、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背板之间形成通槽,所述弹性配合部的两端可活动地容纳于所述通槽内。

9、可选地,两个所述通槽相向设置,且所述通槽沿远离所述卡孔的方向逐渐收缩设置。

10、可选地,所述弹性配合部的至少一端弯曲形成止位部,所述止位部与所述限位部连接。

11、可选地,所述扣合部包括弹压部和连接臂,所述弹压部和所述连接臂连接并配合形成扣合结构,所述扣合结构与所述弹性配合部卡接,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固定。

12、可选地,所述连接臂和所述后壳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13、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

14、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后壳和扣合部;和

15、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背板和弹性配合部,所述弹性配合部设于所述背板,所述弹性配合部活动设于所述背板面向所述后壳的一侧,所述扣合部位于所述后壳面向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弹性配合部与所述扣合部卡接固定。

16、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受力向所述第二壳体下压时,所述弹性配合部受力产生变形,在达到配合位置时所述弹性配合部回弹和所述扣合部卡接固定,从而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配合部本身需要受力产生弹性变形才可完成配合,且由于所述弹性配合部在所述背板上可活动的连接,在后壳产生膨胀收缩导致所述扣合部位移时,所述弹性配合部可随之进行调整位置与所述扣合部继续保持配合,避免产生脱扣,保障了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设有至少一个限位部,所述弹性配合部的至少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设有卡孔,所述弹性配合部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卡孔的相对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设有两个所述限位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分别设于所述卡孔的相对两侧,所述弹性配合部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限位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背板之间形成通槽,所述弹性配合部的两端可活动地容纳于所述通槽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通槽相向设置,且所述通槽沿远离所述卡孔的方向逐渐收缩设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配合部的至少一端弯曲形成止位部,所述止位部与所述限位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包括弹压部和连接臂,所述弹压部和所述连接臂连接并配合形成扣合结构,所述扣合结构与所述弹性配合部卡接,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固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和所述后壳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10.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卡扣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显示模组固定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卡扣结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包括后壳和扣合部;第二壳体包括背板和弹性配合部,弹性配合部设于背板,弹性配合部活动设于背板面向后壳的一侧,扣合部位于后壳面向背板的一侧,弹性配合部与扣合部卡接固定。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受力向第二壳体下压时,弹性配合部受力产生变形,在达到配合位置时弹性配合部回弹和扣合部卡接固定,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弹性配合部本身需要受力产生弹性变形才可完成配合,且由于弹性配合部在背板上可活动的连接,在扣合部产生位移时,弹性配合部可随之调整与扣合部继续保持配合,避免产生脱扣,保障了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泰丰,熊文,李伟,罗晓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茂佳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