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带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1833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送带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送带机,通过移送对部件提供支撑的卷带,将部件供应至部件贴装装置的拾取位置,根据本发明之一方面的所述送带机包括:卷带移送路径,连接到所述拾取位置;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用于将所述卷带导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第一卷带移送单元,设置于所述卷带移送路径,以用于移送所述卷带;第二卷带移送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侧,以用于将所述卷带移送至所述卷带移送路径;卷带位置转换单元,用于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
【专利说明】
送带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纵摇移送支撑着电子部件的部件供应用卷带(以下简称为 “卷带”)而将电子部件供应至部件贴装装置的拾取位置的供带机。【背景技术】
[0002]作为在部件贴装装置中用于将电子部件供应至移送头吸嘴的拾取位置的方法,已知有利用送带机的方法。该方法中,从供应卷盘中取出支撑电子部件的卷带,从而与部件的贴装时机同步而通过纵摇移送而供应至吸嘴。
[0003]在这种送带机中,如果用完从供应卷盘取出的卷带,则需要进行插入从新的供应卷盘取出的倦怠并用新卷带替换的拼接操作(sp 1 icing)。
[0004]目前为止,本
【申请人】开发了如图1所示的用于进行上述拼接操作的利用卷带按压部PP的拼接装置。在该拼接装置中,使后续的卷带T2以叠置于目前使用中的卷带T1上的方式被导入卷带移送道TR,并使其末端被置于链轮SP上。
[0005]在链轮SP的上方布置有卷带按压部PP,卷带按压部PP借助于弹力而按压卷带。此时,链轮SP的锯齿仅与目前使用中的卷带T1孔部啮合,而不与后续卷带T2的孔部啮合。然后,如果目前使用中的卷带T1的后端通过链轮SP,则后续卷带T2被卷带按压部PP按压,从而使后续卷带T2的孔部与链轮的链齿啮合。
[0006]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拼接装置中,在后续卷带T2叠在目前使用中的卷带T1上的状态下,位于链轮SP的正上方,因此存在因卷带厚度的不均匀等而使后续卷带T2与目前使用中的卷带n—同被移送的隐患,因此拼接操作的稳定性存在问题。
[0007]对此,日本公开专利2010-147223号中公开了具有2系统的卷带导入路径的送带机,根据该日本公开专利2010-147223号的送带机虽不产生拼接操作中的目前使用中的卷带和后续卷带被一同移送的问题,但是,日本公开专利2010-147223号的送带机中,在2系统的卷带导入路径分别布置卷带移送单元,从而导致送带机的结构变得复杂,在使送带机大型化的同时,增加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0008]技术问题
[0009]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简单的构造稳定地执行拼接操作的送带机。
[0010]技术方案
[0011]根据本发明之一方面,提供一种送带机,通过移送对部件提供支撑的卷带,将部件供应至部件贴装装置的拾取位置,所述送带机包括:卷带移送路径,连接到所述拾取位置; 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用于将所述卷带导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第一卷带移送单元,设置于所述卷带移送路径,以用于移送所述卷带;第二卷带移送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侧,以用于将所述卷带移送至所述卷带移送路径;卷带位置转换单元,用于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
[0012]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送带机,通过移送对部件提供支撑的卷带,将部件供应至部件贴装装置的拾取位置,所述送带机包括:卷带移送路径,连接到所述拾取位置;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用于将所述卷带导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卷带位置转换单元,用于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〇〇13]有益效果
[0014]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送带机具有如下的效果:具有作为用于将卷带导入通向拾取位置的卷带导入路径的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因此可以完全分离目前使用中的卷带的移送路径和后续卷带的待机位置。据此,可以防止在拼接操作中产生目前使用中的卷带和后续卷带被一同移送的问题,因此可以稳定地进行拼接操作。
[0015]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送带机具有卷带位置转换单元,用于使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移送的卷带移动至第二卷带导入路径,因此即使只在卷带导入路径的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侧布置卷带移送单元,也可以进行拼接操作。即,因为可以不在第二卷带导入路径侧布置卷带移送单元,因此可以简化构造,从而可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以及成本的节省。【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示出现有拼接装置的说明图。
[0017]图2是概略地示出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送带机的整体构成图。
[0018]图3是图2中示出的送带机的部件检测传感器部位的放大图。
[0019]图4是图2中示出的送带机的卷带端检测传感器部位的放大模式图。
[0020]图5是示出图2中示出的送带机的卷带导入路径部位的详细构成图。[〇〇21]图6是示出从图5中示出的送带机中去掉一对支撑平板中的前方支撑板的状态的图。
[0022]图7是基于沿着图5的A-A线剖开的剖面的主要部位立体图。
[0023]图8是沿着图5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〇〇24]图9a和图9b是沿着图5的C-C线剖开的剖视图,且为了说明而一并示出了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的卷带。
[0025]图10是示出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条带位置转换单元的立体图。
[0026]图11是示出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构成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的卷带导入部的柔性部件的立体图。
[0027]图12a至图12d是示出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拼接操作的顺序的说明图。
[0028]图13是概略地示出关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送带机的卷带位置转换单元以及支撑板部位的说明图。
[0029]图14是概略地示出关于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送带机的卷带位置转换单元以及支撑板部位的说明图。
[0030]最优实施形态
[0031]根据本发明之一方面,提供一种送带机,通过移送对部件提供支撑的卷带,将部件供应至部件贴装装置的拾取位置,所述送带机包括:卷带移送路径,连接到所述拾取位置; 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用于将所述卷带导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第一卷带移送单元,设置于所述卷带移送路径,以用于移送所述卷带;第二卷带移送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侧,以用于将所述卷带移送至所述卷带移送路径;卷带位置转换单元,用于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
[0032]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可设置在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的上方或者下方。
[0033]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可包括用于导入所述卷带的第一卷带导入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部可由可挠性部件构成。
[0034]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可由在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支撑片形成,所述一对支撑板以相向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扩大的方式相向布置,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可对沿着所述支撑片被移送的卷带加压而使所述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
[0035]其中,可形成从所述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突出片,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可在对沿着所述支撑片而被移送的卷带加压之前使所述突出片被加压,从而使所述一对支撑板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扩大。
[0036]其中,所述支撑片可具有锥面,当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对沿着所述支撑片而被移送的卷带加压时,所述卷带接触到所述支撑片的锥面并对所述支撑片加压,从而使所述一对支撑板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扩大。
[0037]其中,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可包括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杠杆部件,所述杠杆部件可通过从初始位置向上方或者下方移动而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
[0038]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可由在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支撑片形成,所述一对支撑板以相向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扩大的方式相向布置,所述杠杆部件可包括形成有槽的突出部,以在所述初始位置分别插入到所述一对支撑板的下端部。
[0039]其中,所述送带机可包括:弹性单元,用于对所述杠杆部件施加弹性力,以使所述杠杆部件返回到所述初始位置。
[0040]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可由在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支撑片形成,所述一对支撑板以相向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扩大的方式相向布置,所述杠杆部件可具有从至少一个侧面突出形成的突出部,所述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可形成有贯通孔或者凹部以使形成于所述杠杆部件的突起部插入。[0041 ]其中,所述突起部可具有锥面,在所述初始位置处,所述突起部的部分中包括所述锥面的部分插入到所述贯通孔或者凹部,当所述杠杆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上方或者下方移动时,所述锥面推开所述贯通孔或者凹部而使所述一对支撑板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扩大。
[0042]其中,所述第一卷带移送单元可包括:第一链轮,与形成于所述卷带的孔部啮合而移送所述卷带。
[0043]其中,所述第二卷带移送单元可包括:第二链轮,与形成于所述卷带的孔部啮合而移送所述卷带。
[0044]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送带机,通过移送对部件提供支撑的卷带,将部件供应至部件贴装装置的拾取位置,所述送带机包括:卷带移送路径,连接到所述拾取位置;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用于将所述卷带导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卷带位置转换单元,用于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
[0045]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可由在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支撑片形成,所述一对支撑板以相向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扩大的方式相向布置,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可对沿着所述支撑片被移送的卷带加压而使所述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
[0046]其中,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可包括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杠杆部件,所述杠杆部件通过从初始位置向上方或者下方移动而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
[0047]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可由在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支撑片形成,所述一对支撑板以相向面之间的间距可扩大的方式相向布置,所述杠杆部件可具有从至少一个侧面突出形成的突出部,所述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形成有贯通孔或者凹部以使形成于所述杠杆部件的突起部插入。【具体实施方式】[〇〇48]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根据优选实施例的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并且,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给实质上具有相同构成的构成要素赋予了相同的符号而省略了重复说明。
[0049]图2是概略地示出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送带机100的整体构成图。
[0050]送带机100构成为,在长形的箱状送带机主体1内布置有以下说明的各个构成要素,并通过间距(pitch)移送支撑着电子部件的卷带T,从而将电子部件供应至贴装装置的拾取位置P。虽然在附图中被省略,但是在卷带T沿着其长度方向以预定的间距(等螺距)支撑着电子部件。
[0051]在送带机主体1中设置有连接到位于上部的拾取位置P的卷带移送路径2。[〇〇52]卷带移送路径2的进入侧分叉成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这两个系统。
[0053] S卩,送带机100配备有作为用于将卷带T导入到卷带移送路径2的卷带导入路径的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并且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 的一端分别连接到卷带移送路径2。[〇〇54]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位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4的上方。
[0055]根据本实施例,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位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4的上方,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根据本发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可以位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4的下方。[〇〇56]卷带T首先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的第一卷带导入部3a被导入,然后依次经过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和卷带移送路径2而得到引导并被移送。[〇〇57]位于送带机主体1上侧的卷带移送路径2中,布置有用于将卷带T送到拾取位置P的第一卷带移送单元,即第一链轮5。
[0058]第一链轮5的链齿与在卷带T以等螺距形成的卷带移送用孔部(未图示)啮合,并通过使第一链轮5纵摇旋转而将卷带T纵摇移送。[〇〇59]第一链轮5通过多个中间齿轮6a而接收来自第一电机7的动力,第一链轮5借助于第一电机7的旋转驱动而旋转。第一链轮5的设置位置靠近部件的拾取位置P。
[0060]另外,用于将卷带送到卷带移送路径2的第二卷带移送单元,即第二链轮8布置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侧。
[0061]第二链轮8的链齿与在卷带T以等螺距形成的卷带移送用孔部(未图示)啮合,并通过使第二链轮8纵摇旋转,卷带T沿着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而被送往卷带移送路径2。[〇〇62]第二链轮8通过多个中间齿轮6b而接收来自第二电机8的动力并旋转。[〇〇63]另外,在卷带移送路径2布置有用于将卷带T送向第一链轮5的第三卷带移送单元, 即第三链轮10。
[0064]第三链轮10的链齿与在卷带T以等螺距形成的卷带移送用孔部(未图示)啮合,并通过第三链轮10的纵摇旋转,卷带沿着卷带移送路径2而被送至第一链轮5。[〇〇65]第三链轮10通过多个中间齿轮6c而接收来自第三电机11的动力,于是第三链轮10 借助于第三电机11的旋转驱动而旋转。
[0066]另外,第一电机7、第二电机9以及第三电机11的旋转驱动受到控制部12的控制。第一电机7、第二电机9以及第三电机11的种类不受特殊限制,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机7、第二电机9以及第三电机11使用附有编码器(encoder)的伺服电机。[〇〇67]在卷带移送路径2中,在第三链轮10的右侧布置有用于检测被卷带T支撑的电子部件的电子部件检测传感器13,在该部件检测传感器13的右侧布置有用于检测卷带T的端部的第一卷带端检测传感器14。
[0068]部件检测传感器13是穿透型光传感器,如图3所示,包括:发光部13a,布置在通过卷带移送路径2的卷带T的下方;收光部13b,与发光部13a相向且布置在卷带T的上方。
[0069]当被卷带T支撑的电子部件(未图示)来到部件检测传感器13的光轴位置时,从发光部13a发出的聚光被电子部件切断,因此收光部13b的收光量降低。来自该收光部13b的收光量信息被发送至控制部12,控制部12基于来自部件检测传感器13的收光量信息而检测电子部件是否被支撑在卷带上,同时检测卷带T的部件终端部的到来。
[0070]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卷带端检测传感器14是使用传感器杠杆(lever)14a的机械式传感器,并具有传感器杠杆14a和光学传感器元件14b。
[0071]杜杆14a的一端位于卷带移送路径2内,杜杆14a的另一端位于传感器元件14b的发光部和收光部之间。
[0072]当卷带T的前端到达杜杆14a的一端位置时,杜杆14a的一端被卷端T的末端抬起, 从而使杠杆14a沿着支撑轴14a_l的周围旋转。据此,来自传感器元件14b发光部的光被收光部收光,而使传感器元件0N,从而检测到卷带T的末端。
[0073]在卷带T经过的期间,杜杆14a的一端为被抬起的状态,传感器元件14b也成为0N状态,因此可以检测卷带T的存在。当卷带T的后端通过,杠杆14a的一端下降。据此传感器元件 14b从0N变成0FF,从而可以检测卷带T的后端。这种借助于第一卷带检测传感器14的卷带端检测信息被发送至控制部12。[〇〇74]以下,参照图5至图9b而对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部位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0075]图5是示出图2中示出的送带机的卷带导入路径部位的详细构成图,图6是示出从图5中示出的送带机中去掉一对支撑平板中的前方支撑板的状态的图,图7是基于沿着图5的A-A线剖开的剖面的主要部位立体图,图8是沿着图5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9a和图9b是沿着图5的C-C线剖开的剖视图,且为了说明而一并示出了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的卷带。
[0076]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由为了插入第二链轮8而相向布置的一对支撑板15形成。具体地,如图7所示,借助于从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的下端部向内侧突出的一对支撑片15a (参照图7至图9b),形成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
[0077]—对支撑板15通过用销16连接上部两处而相向布置,而在下部却没有特殊的用于固定的结构。因此,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可以扩张和收缩。
[0078]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形成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的下部,并且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的上方布置有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用于将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移送的卷带的位置转换为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
[0079]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包括可以沿着旋转轴18的周围旋转的杠杆部件17a。
[0080]线圈弹簧19是为了使杠杆部件17a返回到初始位置而对杠杆部件17a施加弹性力的弹性单元。据此,杠杆部件17a被设置成因线圈弹簧19而被弹性加压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 (一对支撑片15a)上方的初始位置。
[0081]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的立体图。
[0082]构成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的杠杆部件17a包括从其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面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7b。
[0083]在所述一对突出部17b的上表面形成分别形成有V字形的槽17c。如图5和图8所示,所述槽17c在杠杆部件17a位于初始位置时,被插入到一对支撑板15的下端部。即,在一对支撑板15的下端部形成有凹口 15b,当杠杆部件17a位于初始位置时,突出部17b的槽17c被插入到所述凹口 15。
[0084]因此,在杠杆部件17a位于初始位置时,通过突出部17b的槽17c和凹口15b的结合,防止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Gl扩大,于是可以防止卷带T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掉落。
[0085]并且,在杠杆部件17a中形成有突起部17d,突起部17d包括第一突起17d_l和第二突起17d_2。
[0086]第一突起17d_l以在杠杆部件17a的末端侧(图10中的右侧)从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面突出的方式形成一对,第二突起17d_2以在杠杆部件17a的基端侧(图10中的左侧)从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面突出的方式形成一对。
[0087]所述一对第一突起17d_l和一对第二突起17d_2分别具有锥面17d_ll、17d_21。
[0088]如图5和图9a所示,当杠杆部件17a位于初始位置时,一对第一突起17d_l的包括所述锥面17d_ll的部位被插入到形成于一对支撑板15的一对贯通孔15c。
[0089]相同地,当杠杆部件17a位于初始位置时,一对第二突起17d_2的包括所述锥面
17d_21的部位被插入到形成于一对支撑板15的一对贯通孔15d。
[0090]根据本实施例的贯通孔15c、15d形成为孔形状,但本发明不对此进行限制。即,根据本发明,还可以使能够插入锥面17d_ll、17d_21的凹部代替贯通孔而形成于支撑板15。
[0091]另外,在杠杆部件17a的端部形成有杠杆按压部17e。使用者可以按压杠杆按压部17e而使杠杆部件17a向下方移动。
[0092]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卷带端检测传感器20布置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部位中的第二链轮8的附近处。
[0093]第二卷带端检测传感器20是与图4中示出的第一卷带端检测传感器14相同地使用杠杆20a的机械式传感器,并且具有传感器杠杆20a和光学传感器元件20b。
[0094]与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相同地,杠杆20a借助于旋转轴18而被可转动地设置。
[0095]传感器杠杆20a的一端借助于线圈弹簧21的弹性加压力而以位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内的方式布置,杠杆20a的另一端位于传感器兀件20b的发光部和收光部20b之间。
[0096]当卷带T的末端到达杠杆20a—端位置时,杠杆20a的一端被卷带T的末端抬起,从而使杠杆20a沿着旋转轴18的周围旋转。
[0097]于是,来自传感器元件20b的发光部的光在收光部中被收光,并使传感器元件20b变成ON(开启态)而检测到卷带T的末端。所述卷带T的末端检测信号被发送至图2中示出的控制部12。
[0098]并且,如图11所示,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的第一卷带导入部3a由逆L字形的可挠性部件22形成。具体地,可挠性部件22的垂直板部22b固定于送带机主体1(参照图2),横板部22b构成第一卷带导入部3a。由所述横板部22b形成的第一卷带导入部3a可以向图11中的箭头方向产生位移。
[0099]上述构成中,卷带T首先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的第一卷带导入部3a被导入,并沿着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和卷带移送路径2而被移送。即,卷带T借助于第二链轮8而被移送至第三链轮10,然后第二链轮8停止,并借助于第三链轮10而被移送至第一链轮5。然后,第三链轮10停止,卷带T借助于第一链轮5的纵摇旋转而被纵摇移送。
[0100]此后,被卷带T支撑的电子部件在拾取位置P被部件贴装装置的移送头(未图示)的吸嘴拾取。并且,在卷带T粘合(贴附)有盖带,以保护部件并防止脱落,所述盖带在第三链轮10和第一链轮5之间的卷带移送路径2的适当的位置处借助于公知的剥离装置(未图示)而从卷带被剥离。
[0101]在使用卷带T的期间内,将会准备后续卷带,可以利用准备的后续卷带而进行替换卷带的拼接操作。图12a至图12d是示出拼接操作的顺序的说明图。图12a至图12d中,为了说明而用Tl表示使用中的卷带,并用T2表示后续卷带。
[0102]图12a中示出目前使用中的卷带Tl通过上述技术手段而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的第一卷带导入部3a被导入,并沿着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和卷带移送路径2而被移送的状态。
[0103]在使用所述卷带Tl的期间内,准备后续卷带,首先如图12b所示,使用者令构成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的杠杆部件17a向下方移动(旋转),从而使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被移送的卷带Tl移动至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
[0104]如图7所示,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由如下的一对支撑片15a形成:在相向面之间的间距以可扩展/收缩的方式相向布置的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下端部向内侧突出的一对支撑片15a。因此,通过使杠杆部件17a向下移动(旋转)而按压卷带Tl,从而使卷带Tl脱离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而移动至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即,通过上述过程,用于将卷带Tl导入到卷带移送路径2的卷带导入路径将会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转换为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
[0105]在上述转换进行前的步骤中,卷带Tl从第一卷带导入部3a(参照图2)被导入送带机主体I,但是如图11中的说明,第一卷带导入部3a由可挠性部件22的横板部22a形成,因此在卷带Tl被按压而移动至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时,垂直板部22b变形为图11的箭头方向。因此,卷带Tl的卷带导入部也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侧的第一卷带导入部3a转换为导入路径4侧的第二卷带导入部4a(参照图2、图5、图6)。
[0106]并且,如图9a和图1O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杠杆部件17a位于初始位置时,包括第一突起17cLl的锥面17d_ll的部分以及包括第二突起17d_2的锥面17d_21的部分分别插入到形成于一对支撑板15的贯通孔15c和贯通孔15d(参照图5)。因此,如果在该初始状态下,使杠杆部件17a向下方移动(旋转),则如图9b所示,锥面17d_l I沿着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移动。与此相同地,如果杠杆部件17a向下方移动(旋转),则锥面17d_21也沿着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移动。从而,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从Gl扩大至G2。
[0107]S卩,对杠杆部件17a的第一突起17d_l而言,其截面的最大宽度LI大于间距Gl,因此在杠杆部件17a向下方移动时,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变大。从而,在向下方移动的杠杆部件17a加压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被移送的卷带Tl之前,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提前被充分扩大,因此即使杠杆部件17a没有强力加压卷带Tl,也可以使卷带Tl移动至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因此可以防止卷带Tl的损坏。
[0108]S卩,宽度大小为W的卷带Tl被向下移动的杠杆部件17a加压而移动,如果杠杆部件17a向下方移动,则在加压卷带Tl之前,一对支撑板15的对象面之间的间距从Gl扩大至G2。于是,支撑片15a之间的间距也从SI扩大至S2(其中,S1〈W,S2>W),从而使卷带Tl的向下方的移动自由,因此可以防止卷带Tl的损坏。
[0109]通过上述方式,移动至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的卷带Tl与第二链轮8分离而隔开,但是卷带Tl却处于与图2中示出的第一链轮5啮合的状态,因此借助于第一链轮5的纵摇旋转而继续被纵摇移送。
[0110]通过操作杠杆部件17a而使卷带Tl移动至第二卷带导入入境4的时机可以是卷带Tl与图2中示出的第三链轮10啮合之后的任何时间。在与第三链轮10啮合之后,即使卷带Yl从第二链轮8分离,也可以借助于第三链轮10的旋转而移送至卷带移送路径2,然后借助于第一链轮5而纵摇移送。
[0111]根据本实施例的杠杆部件17a的操作通过手动进行,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根据本发明的杠杆部件17a的操作可以自动进行。例如,可以从第二电机8或者第三电机11的编码器测量值等检测卷带Tl与第三链轮10的啮合之后,使杠杆部件17a借助于驱动器等而向下移动(旋转)。
[0112]如果使卷带Tl向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移动,则如图12c所示地,将后续卷带T2导入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
[0113]具体地,使布置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的第二链轮8旋转,并以手动方式从第一卷带导入部3a导入卷带T2,从而使所述卷带T2与第二链轮8啮合。当与第二链轮8啮合时,卷带T2借助于第二链轮8而被自动移送。并且,当卷带T2的末端被上述第二卷带端检测传感器20检测时,图2中示出的控制部12停止第二电机9。据此,如图12c所示,卷带T2的所述末端在第二卷带端检测传感器20的位置停止,待机到拼接操作实施为止。
[0114]拼接操作在以下情况下实施:目前使用中的卷带Tl的后方末端被图4中说明的第一卷带端检测传感器14检测到;所述卷带Tl的部件终端部被图3中说明的部件检测传感器13检测到;或者卷带Tl的后方末端和部件终端部都被检测到。
[0115]S卩,当检测到目前使用中的卷带Tl的后方末端或者部件终端部时,图2中示出的控制部12驱动第二电机9而使其旋转。据此,如图12d所示,自动进行如下的拼接操作:后续卷带T2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被移送,然后到达卷带移送路径2而从卷带Tl转换到卷带T2。然后,重复图12a至图12d的顺序并执行随后的拼接操作。
[0116]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送带机100具有作为卷带导入路径的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因此可以完全分离目前使用中的卷带的移送路径和后续卷带的待机位置。从而,可以防止拼接操作中的目前使用中的卷带和后续卷带被一同移送的问题,因此可以稳定地进行拼接操作。
[0117]而且,根据本实施例的送带机100具有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用于使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移送的卷带移动至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因此如果只在卷带导入路径的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侧布置卷带移送单元,则可以进行拼接操作。即,因为没有在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侧布置卷带移送单元,因此可以简化构成,从而可以实现小型化以及成本的节省。
[0118]以下,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0119]如图9a至图10所示,在前述实施例中,形成于杠杆部件17a的第一突起17d_l、第二突起17d_2分别的锥面17d_ll、17d_21与一对支撑板15的贯通孔15c、15d的关系中,在使杠杆部件17a向下方移动(旋转)时,扩大了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但是图13中示出的实施例也可以发挥相同的作用。
[0120]S卩,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一对突出片15e在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向内侧突出形成。因此,在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杠杆部件17a)加压沿着支撑片15a而被移送的卷带T之前,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杠杆部件17a)加压突出片15e,从而使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扩大。
[0121]并且,如图13所示,如果使突出片15e与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杠杆部件17a)的接触面成为锥面,则可以容易地扩大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
[0122]图14示出又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锥面15a_l形成于一对支撑片15a的上表面。因此,如果卷带位置转换单元17(杠杆部件17a)向下方移动而加压卷带T,则卷带T的两端与锥面15a-l相接,因此将会扩大一对支撑板15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
[0123]以上说明的各个实施例中,利用一对支撑片15a形成了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仅用一侧支撑片15a形成第一卷带导入路径。
[0124]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突出部17b、第一突起17d_l、第二突起17d_2、贯通孔15c、15d、突出片15e、锥面17d_ll、17d_21等形成为一对,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只形成一侧。
[0125]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3的下部形成了第二卷带导入路径4,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根据本发明,也可以在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的上方形成第二卷带导入路径。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使构成卷带位置转换单元的杠杆部件向上方移动(旋转),从而使卷带从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移动至第二卷带导入路径。
[0126]虽然参照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而对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但这只是示例性的实施例,应当理解到,在本技术领域中具有基础知识的人员可以据此实施多种变形以及等同的其他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保护范围应当根据权利要求书而界定。
[0127]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28]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送带机的制造及使用方面。
【主权项】
1.一种送带机,通过移送对部件提供支撑的卷带,将部件供应至部件贴装装置的拾取 位置,所述送带机包括:卷带移送路径,连接到所述拾取位置;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用于将 所述卷带导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第一卷带移送单元,设置于所述卷带移送路径,以用于移送所述卷带;第二卷带移送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侧,以用于将所述卷带移送至所述 卷带移送路径;以及卷带位置转换单元,用于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 带导入路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设置在所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的上方或者下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包括用于导入所述卷带的第一卷带导入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部由可挠性部件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由在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支撑片 形成,所述一对支撑板以相向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扩大的方式相向布置,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对沿着所述支撑片被移送的卷带加压而使所述卷带移动至所 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带机,其中,形成有从所述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突出片,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在对沿着所述支撑片而被移送的卷带加压之前使所述突出片 被加压,从而使所述一对支撑板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扩大。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支撑片具有锥面,当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对沿着所述支撑片而被移送的卷带加 压时,所述卷带接触到所述支撑片的锥面并对所述支撑片加压,从而使所述一对支撑板的 相向面之间的间距扩大。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包括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杠杆部件,所述杠杆部件通过从初 始位置向上方或者下方移动而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 卷带导入路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由在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支撑片 形成,所述一对支撑板以相向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扩大的方式相向布置,所述杠杆部件包括形成有槽的突出部,以在所述初始位置分别插入到所述一对支撑板 的下端部。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带机,其中,包括:弹性单元,用于对所述杠杆部件施加弹性力,以使所述杠杆部件返回到所述初始位置。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由在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支撑片 形成,所述一对支撑板以相向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扩大的方式相向布置,所述杠杆部件具有从至少一个侧面突出形成的突出部,所述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形成有贯通孔或者凹部以使形成于所述杠杆 部件的突起部插入。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突起部具有锥面,在所述初始位置处,所述突起部的部分中包括所述锥面的部分插入到所述贯通孔或者 凹部,当所述杠杆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上方或者下方移动时,所述锥面推开所述贯通孔或 者凹部而使所述一对支撑板的相向面之间的间距扩大。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第一卷带移送单元包括:第一链轮,与形成于所述卷带的孔部啮合而移送所述卷带。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第二卷带移送单元包括:第二链轮,与形成于所述卷带的孔部啮合而移送所述卷带。14.一种送带机,通过移送对部件提供支撑的卷带,将部件供应至部件贴装装置的拾取 位置,所述送带机包括:卷带移送路径,连接到所述拾取位置;第一卷带导入路径和第二卷带导入路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用于将 所述卷带导入到所述卷带移送路径;以及卷带位置转换单元,用于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卷 带导入路径。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由在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支撑片 形成,所述一对支撑板以相向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扩大的方式相向布置,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对沿着所述支撑片被移送的卷带加压而使所述卷带移动至所 述第二卷带导入路径。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卷带位置转换单元包括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杠杆部件,所述杠杆部件通过从初 始位置向上方或者下方移动而使在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中移送的卷带移动至所述第二 卷带导入路径。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送带机,其中,所述第一卷带导入路径由在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朝内侧突出的支撑片 形成,所述一对支撑板以相向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扩大的方式相向布置,所述杠杆部件具有从至少一个侧面突出形成的突出部,所述一对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侧的相向面形成有贯通孔或者凹部以使形成于所述杠杆 部件的突起部插入。
【文档编号】H05K13/02GK105993211SQ201480064459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4年3月31日
【发明人】山崎公幸, 宫原清, 宫原清一, 南阪和吉, 金成国
【申请人】韩华泰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