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感应互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39221阅读:1293来源:国知局
红外感应互动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产生互动的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0002]互动模块能够通过感应人体的位置并控制互动模块中的显示部分进行相应的显示,大量的互动模块通过相互通信能够实现构成一个大型的显示屏幕。因此该互动模块广泛的应用于铺设舞台地面形成一个大型的互动舞台使得舞台能够根据上面人体的活动产生互动显示,或者互动模块还可以铺设于墙面,通过人体手部触控操作也产生相应的互动显示。现有的互动模块为了能够实现人体感应,需要在模块内设置相应的传感器,一般为电容式感应器,当人体靠近电容式感应器时会使得该感应器的电容量产生变化,从而实现互动模块的人体感应功能。由于考虑到人体脚部会穿着鞋子活动于互动模块上,为了增加电容式感应器的感应距离,需要保证电容式感应器的感应片有足够的尺寸,而且电容式感应器和互动模块的显示部分在一平面上不能相互重叠,因此电容式感应器尺寸将会影响到显示部分中LED发光芯片的在互动模块上的分布密度,从而导致电容式互动模块的显示分辨率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现有电容式互动模块显示分辨率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采用红外感应方式的互动模块,减少感应器的尺寸,使得LED发光芯片的分布密度可以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互动模块的显示分辨率。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0005]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包括控制电路以及与控制电路连接的显示部分,其由多个LED发光芯片均匀排列分布于模块上,LED发光芯片与控制电路的相应输出端相连;还包括遮盖感应传感器,其由至少一组红外发射器及红外接收器组成,红外发射器与控制电路的相应输出端连接,红外接收器与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0006]其中,所述遮盖感应传感器由一个红外发射器及多个红外接收器组成。
[0007]其中,所述红外发射器设置于红外感应互动模块的中心位置,红外接收器均匀的分布于红外发射器的外围。
[0008]其中,所述遮盖感应传感器由多个红外发射器及一个红外接收器组成。
[0009]其中,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于红外感应互动模块的中心位置,红外发射器均匀的分布于红外接收器的外围。
[0010]其中,所述红外发射器或者红外接收器分别集成于不同的LED发光芯片中。
[0011]其中,所述LED发光芯片I中集成有红外接收器,LED发光芯片II中集成有红外发射器;LED发光芯片I与LED发光芯片II依次间隔排列形成显不部分。
[0012]其中,所述LED发光芯片I中集成有红外接收器,LED发光芯片II中集成有红外发射器;LED发光芯片I排列于显不部分的中心部位,LED发光芯片II排列于LED发光芯片I的外围。
[0013]其中,所述LED发光芯片I中集成有红外接收器,LED发光芯片II中集成有红外发射器;LED发光芯片II排列于显不部分的中心部位,LED发光芯片I排列于LED发光芯片II的外围。
[0014]其中,所述红外发射器及红外接收器集成于每个LED发光芯片中。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互动模块的遮盖感应传感器是采用红外检测方式实现,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出红外信号,当互动模块上有物体覆盖时,红外信号就会被物体表面所反射,从而被红外接收管检测获得反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由控制电路控制显示部分作出相应的显示。由于红外发射管及红外接收管的体积相对电容式感应片要小很多,甚至可以集成到LED发光芯片中去,因此LED发光芯片在互动模块中的排列密度大大增加,从而大幅提高了互动模块的显示分辨率。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LED发光芯片II结构示意图;
[0025]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LED发光芯片I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同时集成了红外发射器及红外接收器的LED发光芯片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十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九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参照图1,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包括控制电路以及与控制电路连接的显示部分,其由多个LED发光芯片均匀排列分布于模块上,LED发光芯片与控制电路的相应输出端相连;还包括遮盖感应传感器,其由至少一组红外发射器及红外接收器组成,红外发射器与控制电路的相应输出端连接,红外接收器与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互动模块的遮盖感应传感器是采用红外检测方式实现,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出红外信号,当互动模块上有物体覆盖时,红外信号就会被物体表面所反射,从而被红外接收管检测获得反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由控制电路控制显示部分作出相应的显示。由于红外发射管及红外接收管的体积相对电容式感应片要小很多,因此LED发光芯片在互动模块中的排列密度大大增加,从而大幅提高了互动模块的显示分辨率。
[0031]为了增加互动模块遮盖感应的分辨率,即一个互动模块可形成多个遮盖感应区域,所述遮盖感应传感器由一个红外发射器及多个红外接收器组成,同时所述红外发射器设置于红外感应互动模块的中心位置,红外接收器均匀的分布于红外发射器的外围,参照图2至图4。同样也可以是由多个红外发射器及一个红外接收器组成,同时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于红外感应互动模块的中心位置,红外发射器均匀的分布于红外接收器的外围,参照图5至图图7。当有物体处于互动模块不同的位置遮盖相应区域时,该区域的红外线接收器就会接收到遮盖物体所反射的红外信号,并产生相应的信号至控制电路。
[0032]为进一步提高显示显示分辨率以及简化红外发射,所述红外发射器及红外接收器与LED发光芯片集成化,其有两种方案可以实现,一种是将红外发射器及红外接收器分别集成于不同的LED发光芯片中,参照图8及图9,另一种是将红外发射器及红外接收器共同集成于一个LED发光芯片中。对以第一种方案,集成红外发射器的LED发光芯片I及集成红外接收器的LED发光芯片II在互动模块上的排布结构可以为:1、LED发光芯片I与LED发光芯片II依次间隔排列形成显示部分,参照图11 ;2、LED发光芯片I排列于显示部分的中心部位,LED发光芯片II排列于LED发光芯片I的外围,参照图13 ;3、LED发光芯片II排列于显示部分的中心部位,LED发光芯片I排列于LED发光芯片II的外围,参照图12。上述三种排列方案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LED发光芯片的不同封装,可以将点距做到7mm甚至更小,相对于现有电容式互动模块的2.5cm点距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大大的提高互动模块的显示精度。
【主权项】
1.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以及与控制电路连接的显示部分,其由多个LED发光芯片均匀排列分布于模块上,LED发光芯片与控制电路的相应输出端相连;还包括遮盖感应传感器,其由至少一组红外发射器及红外接收器组成,红外发射器与控制电路的相应输出端连接,红外接收器与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感应传感器由一个红外发射器及多个红外接收器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器设置于红外感应互动模块的中心位置,红外接收器均匀的分布于红外发射器的外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感应传感器由多个红外发射器及一个红外接收器组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于红外感应互动模块的中心位置,红外发射器均匀的分布于红外接收器的外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器或者红外接收器分别集成于不同的LED发光芯片中。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芯片I中集成有红外接收器,LED发光芯片II中集成有红外发射器;LED发光芯片I与LED发光芯片II依次间隔排列形成显示部分。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芯片I中集成有红外接收器,LED发光芯片II中集成有红外发射器;LED发光芯片I排列于显示部分的中心部位,LED发光芯片II排列于LED发光芯片I的外围。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芯片I中集成有红外接收器,LED发光芯片II中集成有红外发射器;LED发光芯片II排列于显示部分的中心部位,LED发光芯片I排列于LED发光芯片II的外围。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器及红外接收器集成于每个LED发光芯片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感应互动模块,包括控制电路以及与控制电路连接的显示部分,其由多个LED发光芯片均匀排列分布于模块上,LED发光芯片与控制电路的相应输出端相连;还包括遮盖感应传感器,其由至少一组红外发射器及红外接收器组成,红外发射器与控制电路的相应输出端连接,红外接收器与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由于红外发射管及红外接收管的体积相对电容式感应片要小很多,因此LED发光芯片在互动模块中的排列密度大大增加,从而大幅提高了互动模块的显示分辨率。
【IPC分类】H05B37/02
【公开号】CN204948405
【申请号】CN201520506544
【发明人】陈漱文
【申请人】陈漱文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