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读取装置及具有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1128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读取装置及具有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输送片状(シ一ト)原稿的原稿输送装置、压住原稿的原稿压住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已知有例如公开于USP6405017公报那样的、为了将原稿推压到接触玻璃而具有可自由开闭地设置的原稿压板的原稿读取装置。在这样构成的原稿读取装置中,推压原稿的原稿压板的重量小,为了在全范围使原稿紧密接触于接触玻璃要求推压面的平面性。为此,在原稿压板与为了将原稿压接于接触玻璃的压接片构件之间设置弹性构件以不将原稿压板的翘曲和变形传递到压接片上,对弹性构件的配置进行了改良。
另外,已知有可选择一边输送片状原稿一边进行该原稿图像的读取的流动读取方式和在固定书原稿等原稿的状态下进行该原稿图像的读取的固定读取方式。这样的图像读取装置用于复印机等。
在这样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相对读取装置本体可自由回转地设置原稿输送装置。
在流动读取方式的场合,由原稿输送装置输送片状原稿,由设于读取装置本体的读取器读取原稿图像。另一方面,在固定读取方式的场合,将原稿载置于原稿台上,由设于原稿输送装置下面的压板相对原稿台推压原稿,在该状态下,读取原稿图像。
图11示出已有技术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压板的透视图。
在固定读取方式中,为了精度良好地读取图像,必须使原稿(书原稿)的原稿面的全面紧密接触于成为原稿台的原稿固定读取用的压纸玻璃。
为此,需要由压板充分地推压原稿,以防止原稿面的全面相对压纸玻璃浮起。
因此,过去如图11所示那样,在压板201背面整个区域粘贴作为弹性构件的海绵202。当相对成为原稿台的原稿固定读取用的压纸玻璃关闭压板201时,利用由该海绵202的弹性变形产生的恢复力产生压板201对原稿的推压力。
另外,如图12所示,可选择流动读取方式和固定读取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200可在流动读取方式的场合的读取位置确保预定的通道间隔地在原稿输送装置200的前面(图12右侧)、里侧(图12左侧)具有用于撞击图像读取装置203从而限制原稿输送装置200与图像读取装置203的通道间隔的撞击构件205。
在这样的已有图像读取装置中,为了提高固定读取方式的场合的读取精度,要求在压板201的背面整个区域产生均匀的推压力那样的调整。
在关闭原稿输送装置200的状态下,当适当地调整撞击构件205对图像读取装置203的接触状态时,海绵202均匀地弹性变形适当量,此时,发生的恢复力Fa~Fc为一定。
另外,原稿输送装置200具有包含原稿输送用马达的驱动装置等,由于重量大,所以,在原稿输送装置200的开闭时需要较大的操作力。在这样的原稿输送装置200中,为了缓和开闭时的操作力,在铰链机构204具有朝原稿输送装置200的开方向施加弹性力的机构。
当关闭原稿输送装置200时,作用从由原稿输送装置200的重量产生的向下的力减去作用于铰链机构204的开方向的弹性力后获得的关闭力FA~FC。
此时,如原稿输送装置200的关闭力比预定的值小,则不能完全将贴在压板201背面整个区域的海绵202压扁。另外,为了将原稿输送装置200接触于图像读取装置203进行高度调整时不仅花费时间,而且还可能产生不触底这样的问题。
为了防止这一点,通过减小由铰链机构204在打开方向作用于原稿输送装置200的弹性力,相对增加原稿输送装置的关闭力,使得比海绵的恢复力足够大地设定铰链机构204的打开方向的弹性力。
然而,由于将铰链机构204的打开方向的弹性力设定得较小,所以,存在使用者打开原稿输送装置200时的操作力增大的问题。
另外,由于关闭力大,所以,存在关闭原稿输送装置时冲击声增大的问题。
另外,当海绵的面积大时,由于成本增大,所以,还存在不能对应低成本化的问题。
如上述那样,在现有技术中,原稿输送装置的压板的构成成为原稿输送装置的打开操作力增大、操作性恶化的原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轻原稿压住装置原稿输送装置的打开动作的操作力、提高操作性的图像读取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读取装置本体、原稿压住装置及开闭装置;该读取装置本体具有载置原稿的原稿台和读取载置于上述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图像的读取器;该原稿压住装置可自由回转地设于上述读取装置本体;该开闭装置可开闭地将上述原稿压住装置支承于上述读取装置本体,并具有朝打开上述原稿压住装置的方向施加预定的弹性(压)力的机构;上述原稿压住装置具有用于推压载置于上述原稿台上的片状原稿的压板和设置于上述压板的与原稿台相反侧的面的多个弹性构件;相对上述读取装置本体关闭上述原稿压住装置时的变形产生的上述多个弹性构件的恢复力离上述原稿压住装置的回转中心越远越小地设定。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弹性构件的厚度离上述原稿压住装置的回转中心越远越小地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弹性构件相对上述原稿压住装置的回转中心配置到越远的位置则弹性率越小。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弹性构件相对上述原稿压住装置的回转中心配置到越远的位置则与上述压板的接触面积越小。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压板与上述原稿台的间隔保持于预定间隙以上的保持机构和调整由上述保持机构获得的上述预定间隙的调整机构。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原稿压住装置具有将所述原稿输送至所述原稿台上的读取位置的原稿输送机构。
另外,本发明特征在于具有进行原稿图像读取的图像读取装置和根据读取的原稿图像的信息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为具有上述任一特征的图像读取装置。


图1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断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断面图。
图3为读取装置本体的上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按照固定读取方式的读取状态的说明图。
图5为原稿输送装置和读取装置本体的左侧面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原稿输送装置的铰链机构的示意断面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原稿输送装置的铰链机构的示意断面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原稿输送装置的海绵配置说明图。
图10为示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原稿输送装置的力的关系的图。
图11为已有技术的原稿输送装置的海绵配置说明图。
图12为示出已有技术的原稿输送装置的力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例示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式。但是,记载于本实施形式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及其相对配置等如没有特定的记载,则不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
(图像形成装置)首先,参照图1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和动作。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所示那样,当输入图像读取开始信号时,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体转鼓61由带电装置63带电成为预定的电位。另一方面,在一边输送原稿一边进行读取的原稿输送装置1和读取装置本体100中进行原稿的图像读取,将图像信号送到用于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部60。
在图像形成部30,接收上述图像信号,由进行通(ON)、断(OFF)发光的LED和激光等曝光装置62在感光体转鼓61上形成与原稿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然后,由收容调色剂粒子的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器64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在感光体转鼓61上获得调色剂图像。
这样,形成于感光体转鼓61上的调色剂图像由转印装置67静电转印到纸或投影仪(OHP)胶片等记录媒体上进行静电转印。此后,记录媒体进行静电分离,输送到定影器66,进行热定影,输出图像。
另一方面,调色剂转印后的感光体转鼓61的面由清扫器65除去转印残留调色剂等附着污染物,根据需要接受用于除去图像曝光的光记忆(叠影)的由前曝光装置68进行的曝光,反复用于图像形成。
(图像形成装置)下面,参照图2~图10,说明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图像读取装置。
首先,参照图2和图3说明本实施形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整体构成等。
图2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示意断面图。另外,在图3示出读取装置本体的上视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形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大体包括原稿输送装置1和读取装置本体100。
图中,符号101为构成读取装置本体100的外观并用于收容各种构成部件的箱体。
在箱体101的上部固定原稿固定读取用的压纸玻璃102。该压纸玻璃102在进行固定读取的场合,用于在其上面载置原稿(书原稿)。在本实施例的形式下,为了将书原稿载置于压纸玻璃102,原稿输送装置1由后述的铰链机构31(32)在图面里侧与箱体101连接,相对压纸玻璃102可自由开闭地构成原稿输送装置1的图面前面侧。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铰链机构31(32)侧表现为里侧,将开闭侧表现为前面。
在箱体101的上部还固定原稿流动读取用的压纸玻璃106。该压纸玻璃106在进行流动读取的场合,用于读取由原稿输送装置1输送的原稿的图像。
在压纸玻璃102与压纸玻璃106之间设置中间台108。该中间台108在流动读取的场合用于从压纸玻璃106上将由原稿输送装置1输送的原稿转移到原稿输送装置1。
在原稿输送装置1的下面设置压板103。该压板103在进行固定读取的场合用于相对压纸玻璃102推压原稿。在压板103的背面设置多个作为用于产生压板103的推压力的弹性构件的海绵107。
另外,在箱体101的内部具有作为读取器的图像读取器104。该图像读取器104在其内部具有用于将读取图像变换成电信息的图像传感器105。
该图像读取器104在固定读取方式的场合和流动读取方式的场合,变换配置位置地由后述的驱动装置可往复移动预定距离地构成。
在进行固定读取方式的场合,如图4所示那样,图像读取器104从中间台108下方的起始位置(图中的实线位置)朝图中所示箭头方向(图中虚线位置)移动到与原稿尺寸对应的位置。在该移动过程中,由图像读取器104读取载置于压纸玻璃102上的原稿(书原稿)P的图像。原稿尺寸由图中未示出的原稿尺寸检测装置检测。在图4中,为了说明读取装置本体100,省略了原稿输送装置1。
另外,在进行流动读取的场合,如图2所示那样,图像读取器104移动到压纸玻璃106下面的预定的读取位置(图中的虚线位置)。然后,图像读取器104在保持静止的状态下读取由原稿输送装置1输送的原稿(片状原稿)P的图像。
下面,特别是参照图3说明固定读取方式下的原稿固定读取动作。
在箱体101设置对往复行走的图像读取器104进行导向的导轨109和作为用于使图像读取器104往复行走的驱动源的马达110。
马达110接合于驱动齿轮皮带轮111。驱动齿轮皮带轮111由定时皮带112与从动皮带轮113连接成环状。另外,定时皮带112与保持图像传感器105的壳体115接合。
由这样的构成,可使图像读取器104往复行走。
这样,图像读取器104由马达110的正反转朝图3所示箭头方向往复行走,从而读取载置于压纸玻璃102上的原稿(书原稿)P的图像。
此时,载置于压纸玻璃102上的原稿P如后述的那样,利用从由关闭原稿输送装置1时的负荷压扁的海绵107产生的恢复力,由压板103推压到压纸玻璃102上。
这样,可相对压纸玻璃102在原稿全面防止浮起的发生。因此,在图像的读取中,可防止图像的读取不良。
下面,参照图2和图3说明流动方式的原稿流动读取动作。
如图3所示,设置有位置检测传感器114,该位置检测传感器114当读取由原稿输送装置1输送的原稿(片状原稿)P的图像时进行图像读取器104的读取位置的检测。由该位置检测传感器114进行由上述驱动装置移动的图像读取器104的检测,停止于预定的读取位置。
然后,通过从固定的箱体101的压纸玻璃106的下面读取由原稿输送装置1输送的原稿(片状原稿)P的图像从而进行原稿流动读取。
在这里,通过调整原稿输送装置1和读取装置本体100的高度,在原稿输送装置1的前面侧和里面侧将白色板20与压纸玻璃106间的间隔维持在图2所示预定的微小的间隔t。下面详细说明该高度调整。
因此,由原稿输送装置1输送的原稿(片状原稿)P通过该微小间隔t的间隙。
这样,与原稿固定读取时同样,相对压纸玻璃106在原稿的全面不产生浮起地进行图像的读取。因此,可防止图像的读取不良。
(原稿输送装置)另外,如图2所示,原稿输送装置1位于读取装置本体100的上方。另外,设有原稿设置托盘3,用于堆放应读取图像的多张原稿(片状原稿)。
在该原稿设置托盘3可朝原稿的宽度方向滑动地配置其前面侧里面侧1对的宽度方向限制板2(5)。由该前面侧和里面侧的1对的宽度方向限制板2(5)确保输送时的原稿的输送稳定性。
在原稿设置托盘3的上方设置进给辊6。该进给辊6由分离输送辊9进行回转驱动而从动回转,输送原稿。进给辊6从设置了多张的原稿的上方依次供给。
另外,进给辊6通常退避到作为起始位置的上方(图中实线位置),不妨碍设置原稿的作业地构成。
符号7为作为设置原稿时的撞击构件的开闭构件。开闭构件7通常保持于作为起始位置的上方(图中的实线位置),当开始供纸动作时,下降到图中的虚线位置,开放原稿的进入口。
另外,当开始供纸动作时,进给辊6下降到图中的虚线位置,接触于原稿的上面。该进给辊6支承于臂4。随着该臂4的摆动,进给辊6上下移动。
在原稿设置托盘3的端部,配置作为1张1张地分离原稿的分离部的分离输送辊9和11。在这些分离输送辊9与分离皮带11之间产生预定的分离压力。另外,分离皮带11由摩擦系数比分离输送辊9稍小的橡胶材料等构成。该分离皮带11卷绕到分离皮带轮10和从动皮带轮12。分离输送辊9朝供给原稿的方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驱动,分离皮带11朝返回原稿的方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驱动,从而每次1张地分离和供给原稿。
分离供给的原稿输送到作为施阻机构的施阻辊15和施阻从动辊14。在停止的施阻辊15和施阻从动辊14的啮入部撞击分离供纸后的原稿的前端,从而在原稿产生弯曲,将原稿的前端对齐。这样,可修正原稿流动读取时的斜行。然后,驱动施阻辊15,将结束了斜行修正的原稿输送到下游。
然后,由读取辊17和从动辊18将原稿引导至原稿流动读取时的图像读取器104的预定读取位置。然后,开始图像的读取。另外,在图像读取器104的相向侧,配置白色板20,该白色板20即使对于薄而易透过的原稿也可良好地读取图像。图像读取中的原稿由读取排出辊22和从动辊21从图像读取部排出。另外,在图像读取过程中,按稳定的回转驱动读取辊17和读取排出辊22。移动的原稿的图像由固定的图像读取器104读取。然后,结束了图像读取的原稿由排纸辊24和从动辊25排出到排出托盘19。
(传感器)下面,说明各种传感器。
在原稿设置托盘3设置用于检测设置了原稿这一状态的透过型的光传感器即原稿设置检测传感器8。另外,在分离输送辊9与施阻辊15之间设置作为检测原稿的透过型的光传感器的旋阻传感器13。该旋阻传感器13为用于检测分离输送的原稿的前端、控制在施阻辊15的撞击量(弯曲量)的时刻等的传感器。
另外,紧接施阻辊15后设置作为检测原稿的透过型的光传感器的读取传感器16。该读取传感器16为用于检测在流动读取时的预定读取位置的图像的读取开始时刻等的传感器。另外,紧接在排纸辊24之前设置作为用于检测原稿的透过型光传感器的排纸传感器23。该排纸传感器23为用于检测原稿的排出时刻等的传感器。
(驱动系)下面,说明马达和螺线管的驱动系。
螺线管51为驱动进给辊6的保持螺线管。螺线管51在通常状态下将进给辊6保持于作为起始位置的上方(图中的实线位置),供纸动作时保持力消失(OFF),使进给辊6下降到图中的虚线位置。这样,将进给辊6压接到载置于原稿设置托盘3上的原稿的最上面的纸。同时,由螺线管51驱动开闭构件7,在供纸动作时与进给辊6下降连动地使开闭构件7下降。
分离马达52为步进马达。由该分离马达52驱动分离输送辊9、进给辊6、及分离皮带11。读取马达53为步进马达。由该读取马达53驱动施阻辊15、读取辊17、及读取排出辊22。排纸马达54为步进马达,驱动排纸辊24。
(高度调整说明)参照图5和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原稿输送装置1和读取装置本体100的高度调整构成。
图5示出原稿输送装置1和读取装置本体100的左侧面图,图6示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符号31(32)为当使用者将书原稿设置到压纸玻璃102上时用于在打开原稿输送装置1的状态下保持的左右一对的铰链机构。另外,符号33(34)为安装于铰链机构31(32)的高度调整螺栓。符号35(36)为高度调整螺母。另外,符号37、38为接触于压纸玻璃106上用于对原稿输送装置1和读取装置本体100的高度进行调整的高度调整肋。
这些高度调整肋37、38分别在压板103的前面侧和里面侧一体或另成一体地设置。另外,如图2、图6所示,高度调整肋37、38的触底面(肋前端面)分别与白色板20的图像读取器104的相向面离开距离t地设置。距离t为原稿流动读取时的原稿通过所需要的间隙。
在上述构成中,当关闭原稿输送装置1时,在里面侧的高度调整肋38相对压纸玻璃106存在间隙的场合,松开原稿输送装置1左侧的铰链机构31的高度调整螺母35,紧固高度调整螺栓33(减小图中的h)。这样,消除上述间隙,紧固高度调整螺母35,固定高度调整螺栓33。
另外,在前面侧的高度调整肋37相对压纸玻璃106存在间隙的场合,松开原稿输送装置1左侧的铰链机构31的高度调整螺母35,松开高度调整螺栓33(增大图中的h)。这样,消除上述间隙,紧固高度调整螺母35,固定高度调整螺栓33。
另外,在仅由上述高度调整螺栓33的调整不能使前面侧和里面侧的高度调整肋37、38分别接触于压纸玻璃106上的场合,松开原稿输送装置1右侧的铰链机构32的高度调整螺母36,松开高度调整螺栓34(增大图中的h)。这样,抬起原稿输送装置1的右侧,松开高度调整螺母36,固定高度调整螺栓34,再次进行左侧的铰链机构31的高度调整螺栓33的调整。
这样,可修正用于调整原稿输送装置1和读取装置本体100的高度的前面侧和里面侧的高度调整肋37、38周边的部分精度的偏差和由原稿输送装置1自身的变形等导致的高度方向的偏移。
(铰链机构的说明)参照图7和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原稿输送装置1的铰链机构31(32)的构成。
图7和图8为原稿输送装置1的铰链机构31(32)的断面图。在该图中,符号41为安装板。将安装于该安装板41的铰链足插入到由点划线示出的读取装置本体100。另外,符号43为座板。在安装该座板43的一端部侧的安装板41通过支点轴45可回转地连接。
另外,符号44为提升板。该提升板44通过回转轴46可回转地连接于座板43的另一端部侧。在提升板44中,也安装由点划线示出的原稿输送装置1的后部。另外,在安装板41非回转地用轴架设受压轴47。
在座板43的内部可滑动地设置凸轮滑动构件48。该凸轮滑动构件48的倾斜的凸轮部48a、48b接触于受压轴47。
在凸轮滑动构件48与提升板44之间设置螺旋弹簧49。由该螺旋弹簧49将凸轮滑动构件48压接于受压轴47,同时,朝与座板43重合的方向对提升板44施加回转弹性力。另外,由螺旋弹簧49通过凸轮滑动构件48和提升板44朝原稿输送装置1的打开方向对座板43施加弹性力,抵消由原稿输送装置1的自重关闭的力,可按预定的角度保持原稿输送装置1。另外,当从该保持角度进一步关闭时,在某一规定的回转角度下,原稿输送装置1的自重超过铰链的打开方向的弹性力,由原稿输送装置1的自重缓慢地关闭。当原稿输送装置1完全关闭时,从原稿输送装置1的自重减去作用于铰链机构的打开方向的弹性力后余下的力成为原稿输送装置的关闭力。
这样,当原稿输送装置1完全关闭时,由原稿输送装置1的关闭力产生将原稿输送装置1推压到压纸玻璃102上的负荷。这样,海绵107被压扁,在海绵107产生恢复力。这样,可获得将压板103推压到压纸玻璃102上所需要的力。
另外,为了完全关闭原稿输送装置1,需要使用于进行原稿输送装置1的高度调整的前面侧和里面侧的高度调整肋37、38接触于压纸玻璃106上的关闭力。为此,原稿输送装置1的关闭力设定得比将海绵107压扁到使高度调整肋37、38接触于压纸玻璃106所需要的厚度的力大地设定。
原稿输送装置1从关闭状态打开时,座板43与提升板44一起回转,如图8所示那样,受压轴47相对凸轮滑动构件48倾斜的凸轮部48a的接触位置从较高一方滑动移动到较低一方。这样,利用在受压轴47的接触力产生的绕支点轴45的转矩通过提升板44朝原稿输送装置1的打开方向对座板43施加弹性力。
此时,由螺旋弹簧49的弹性力在减轻自重的状态下打开原稿输送装置1。
另外,当从打开状态的原稿输送装置1放开手时,受压轴47具有在由螺旋弹簧49朝单向施加弹性力的凸轮滑动构件48的倾斜的凸轮部48a进行滑动的倾向。这样,受压轴47接受越过凸轮部48a时的阻力。
这样,原稿输送装置1的自重通过座板43绕支点轴45产生的转矩、螺旋弹簧49的弹性力、由接触于凸轮滑动构件48的倾斜的凸轮部48a的受压轴47的接触位置产生的转矩均衡。
在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原稿输送装置1在30°以上的回转角度稳定地停止保持。另外,当关闭原稿输送装置1时,产生惯性趋势。然而,通过由凸轮滑动构件48的倾斜的凸轮部48a和受压轴47进行的控制、由凸轮滑动构件48压缩的螺旋弹簧49的弹簧力抑制座板43的回转,防止原稿输送装置1的急剧关闭动作。
(海绵配置的说明)下面,参照图9、图10说明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原稿输送装置1的海绵107的配置。在图9中,示出原稿输送装置1的海绵配置的透视图,图10示出原稿输送装置1的力的关系。
作为用于将压板103推压到压纸玻璃102上的弹性构件的海绵107由横3列各3个、合计9个相同面积的海绵107a~107i构成,在原稿输送装置1的前面为107a、107b、107c,在中央为107d、107e、107f,在里面为107g、107h、107i。另外,海绵107a~107i的各厚度为Ta~Ti时,如图5所示那样,厚度Ta~Ti为Ta=Tb=Tc<Td=Te=Tf<Tg=Th=Ti地将海绵107a~107i配置到压板103上。
当高度调整肋37、38撞击到读取装置本体100时,与形成于原稿输送装置1与读取装置本体100之间的间隙对齐压扁海绵107a~107i。相应于此时压扁的海绵107a~107i的压扁量产生的各恢复力为Fa~Fi时,Fa=Fb=Fc<Fd=Fe=Ff<Fg=Fh=Fi的关系成立。
(以下按Fa+Fb+Fc=F1(前面)、Fd+Fe+Ff=F2(中央)、Fg+Fh+Fi=F3(里面)的关系示出)当原稿输送装置1关闭时,作用从原稿输送装置1的自重减去朝铰链机构31的打开方向施加的弹性力后获得的关闭力起作用。
这样,通过在压板103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海绵,与将海绵贴到压板的背面整个区域的已有的图像读取装置相比,当原稿输送装置1关闭时产生的海绵的恢复力的总和减小。为此,可减小将海绵压扁预定量所需要的关闭力,所以,结果可增大作用于铰链机构31的打开方向的弹性力。
在考虑铰链机构31的绕回转中心的平衡的场合,从原稿输送装置1的自重作用于原稿输送装置1的重心产生的力矩MG减去作用于铰链机构31的打开方向的铰链机构31的弹性力矩MC后获得的力矩作为关闭力矩MC作用于原稿输送装置1(参照图5)。
另外,在关闭原稿输送装置1的状态下,关闭力矩MC作用于107a~107i,压扁的海绵的恢复力朝与关闭力相反的方向作用。
在关闭原稿输送装置1的过程中,首先,里面侧的海绵列107g、107h、107i在从回转中心离开lc的位置接受关闭力矩MC。此时,在海绵列107g、107h、107i作用MC/lc的关闭力FC。
当进一步关闭原稿输送装置1时,中央的海绵列107d、107e、107f在从回转中心离开lb的位置接受从关闭力矩MC减去海绵列107g、107h、107i发生的恢复力矩后获得的关闭力矩。此时在海绵107d、107e、107f作用关闭力FB。
最后,在原稿输送装置1的关闭动作即将基本完成之前,前面侧海绵列107a、107b、107c在从回转中心离开la的位置,开始接受从在lb的位置的关闭力矩进一步减去由海绵列107d、107e、107f产生的恢复力矩后获得的关闭力矩。此时,在海绵列107a、107b、107c作用关闭力FA。
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各海绵列存在lc<lb<la的位置关系,所以,原稿输送装置1的前面、中央、里面的关闭力的关系成为FC>FB>FA。
另外,为了缓和关闭原稿输送装置1时的冲击,前面、中央、及里面的各海绵列的恢复力需要相应于在各位置接受的关闭力成为预定的值以上地设定。另外,为了将所有海绵压扁以使原稿输送装置1适当地触底,各海绵列的恢复力设定得比各位置的关闭力小。
另外,当原稿输送装置1接触到读取装置本体100时,接受海绵列恢复力的影响最大的为原稿输送装置1的前面侧。为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前面侧关闭力FA和前面侧海绵恢复力F1的关系,实现最佳的触底性。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原稿输送装置1的前面侧的力关系。即,为了一边由原稿输送装置1前面侧压扁海绵一边获得使前面侧和里面侧的高度调整肋37、38接触于压纸玻璃106上所需要的最小极限的关闭力,由相对原稿输送装置1的自重对铰链机构31的弹性力进行的调整设定前面侧关闭力FA。
因此,在原稿输送装置1的前面侧,FA-F1>0的关系成立。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该前面侧的恢复力F1设定为推压压板103所需要的最小极限的力,所以,原稿输送装置1的前面侧关闭力FA也可设定得更小。
另外,在海绵列的里面侧、中央位置,也分别设定各位置的所需最小极限的恢复力,以在原稿输送装置1的关闭动作的过程中确实地压扁海绵并且不产生原稿输送装置1关闭时的冲击声。因此,与使所有海绵列的恢复力对应于最大的里面侧恢复力F3设定的场合相比,可减小恢复力的总和。
如上述那样,通过离铰链的回转中心越远恢复力越小地设定各海绵列的恢复力,原稿输送装置1关闭时产生的海绵的恢复力的总和比配置多个恢复力相等的海绵的场合进一步减小。这样,可增大作用于铰链机构31的打开方向的弹性力。
如以上那样,通过减小恢复力和关闭力,增加作用于铰链机构31(32)的打开方向的弹性力,可进一步减小使用者打开原稿输送装置1时的操作力,同时,可使高度调整肋37、38确实地接触于读取装置本体100。
在上述的实施形式中,通过改变海绵列107a~107i的各厚度Ta~Ti,改变在这些海绵107a~107i中发生的各恢复力Fa~Fi,但也可不改变厚度T,而是改变密度(发泡率)和材质以使弹性率变化。或者也可改变海绵与压板103的接触面积,获得与改变厚度T时同样的效果。
这样按照本实施形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将用于产生压板103的推压力的弹性构件即海绵107a~107i分割后配置多个,而且,使得离开在原稿输送装置1开闭时成为回转中心的铰链机构31(32)越远对海绵的恢复力越小,从而可使海绵恢复力的总和更小,可设定所需最小极限的关闭力。这样,可增大沿铰链机构31(32)的打开方向作用的弹性力,所以,可减轻打开具有大重量的原稿输送装置1时的操作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可最大极限地设定作用于铰链的打开方向的弹性力。这样,可使作用于原稿输送装置的打开方向的操作力更小。
另外,原稿输送装置的高度调整变得容易,并且关闭原稿输送装置时的冲击声也可减小。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读取装置本体、原稿压住装置、及开闭装置;该读取装置本体具有载置原稿的原稿台和读取载置于上述原稿台上的压住原稿的图像的读取器;该原稿压住装置可自由回转地设于上述读取装置本体;该开闭装置可开闭地将上述原稿压住装置支承于上述读取装置本体,并具有朝打开上述原稿压住装置的方向施加预定的弹性力的机构;上述原稿压住装置具有用于推压载置于上述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压板和设置于上述压板的与原稿台相反侧的面的多个弹性构件;相对上述读取装置本体关闭上述原稿压住装置时的变形产生的上述多个弹性构件的恢复力离上述原稿压住装置的回转中心越远越小地设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构件的厚度离上述原稿压住装置的回转中心越远越小地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弹性构件相对上述原稿压住装置的回转中心配置到越远的位置则弹性率越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弹性构件相对上述原稿压住装置的回转中心配置到越远的位置则与上述压板的接触面积越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压板与上述原稿台的间隔保持于预定间隙以上的保持机构和调整由上述保持机构获得的上述预定间隙的调整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稿压住装置具有将所述原稿输送到所述原稿台上的读取位置的原稿输送机构。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进行原稿图像读取的图像读取装置和根据读取的原稿图像的信息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为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和具有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由9个海绵构成用于将压板推压到压纸玻璃上的海绵。距铰链机构的支点轴远的原稿输送装置的前面侧的海绵被压扁时产生的恢复力Fa~Fc比距铰链机构的支点轴45近的原稿输送装置的里面侧的海绵被压扁时产生的恢复力Fg~Fi小。这样,可在实现低成本化的同时,实现操作性的提高。
文档编号H04N1/10GK1497489SQ0312639
公开日2004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1日
发明者寺江卓也, 牧野裕一, 濑户将城, 毛利健太郎, 一, 城, 太郎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