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文搜寻系统与终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9493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报文搜寻系统与终端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报文搜寻系统与终端机,用以显示从一计算机通信网络,如因特网所获得的信息。对允许在此结合为参照数据的指定国家,以下的专利申请案在此结合为参考数据。
1.1996年1月23日申请之日本申请第H8-9521号。
2.1996年2月28日申请之日本申请第H8-67278号。
3.1996年5月10日申请之日本申请第H8-139689号。
4.1996年5月10日申请之日本申请第H8-139690号。
5.1996年6月5日申请之日本申请第H8-163679号。
背景技术
经由通信网络,如因特网(internet)电子布告栏(bulletin board service,BBS)等,使用者可以获得各种信息。一般而言,一个终端机,如一台个人计算机,经由一台调制解调器(modem)与一条电话线、区域网络(local area network)或广域网络(wide area network)等,连接到一台作为信息提供器(informationprovider)的计算机,如一台服务器(server)。一位使用自己终端机的使用者可以存取任何信息提供器所提供的数据。使用者也可以经由通信网络存取连接到第一台信息提供器上的其他信息提供器。因此,使用者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信息提供器接收信息。
一个信息提供器或某些连接到信息提供器之企业会根据一唯一的使用者识别码(ID)与密码(password)来确认使用者,用来决定是否让该使用者存取信息,并且可以对使用者索取提供信息的费用。
供应给使用者的信息一般为显示在使用者的计算机或终端器显示幕上的单一视窗。使用者可以卷动(scroll)所显示的信息或切换到子菜单画面(submenuscreen)。信息提供器可以提供由使用者所选择的指定信息,以及额外的信息,如一则广告。额外的信息和使用者所找到的指定信息都显示在同一视窗中。
在一典型的排列中,当使用者卷动显示器时,位于同一视窗中的额外的信息便会消失。这使得额外的信息(如一广告)无法有效地提供给使用者。这对广告商而言是一大问题。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日本专利申请第H8-67278号,其与本申请被共同拥有,提供了一种排列方式,用以在一使用者的显示器上显示两个分离且相异的视窗。其中一个视窗显示使用者所要求的指定信息。另一个视窗则用来显示额外的信息,如广告。根据一使用者特征轮廓(user characteristic profile),显示在第二视窗的广告可以被选取,以便适合于一特定的使用者。这样的一个轮廓(profile)包括如年纪、性别、婚姻状态与兴趣等特征(characteristic)。
当使用者特征随着时间而改变时,展现在第二视窗的广告便根据使用者所改变的轮廓而改变。例如,某些广告可以针对一特定的年龄层。
经由通信网络,如因特网,所获得的信息会随时间有重大的改变。因此,能够提供最新内容之选择信息,以及一计算机或终端机可以持续追踪到使用者的特征轮廓是有需要的。此外能够追踪到多个使用者特征轮廓也是需要的,即使当多个使用者复制并且使用同一个程序来存取信息时,也必须能追踪。本发明便是要提供一种报文搜寻系统与一种终端机,其可以满足上述之目的。

发明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报文传递系统,用以提供多个报文给与一终端机与一通信线路连接的多个使用者,该系统包括一报文使用者数据库,用以存储多个使用者记录,各该些使用者记录为包括各该使用者之一特征轮廓;一传送条件数据库,用以存储多个报文记录,该些报文记录包括与传送到该终端机之该些报文相关之一识别码信息、与各该些报文之多个传输条件;一检测器,用以依据从该终端机接收到的信息决定修改该些使用者记录的需要性;一修改装置,当该检测器检测到需要修改时,用以修改存储于该报文使用者数据库中之该些使用者记录;一读取装置,依据从终端机所发出的一要求,用以从该报文使用者数据库读取该些使用者记录以获得一特征轮廓;一装置,用以利用该读取装置读出的该些使用者记录之特征,搜寻该传送条件数据库,且将该些传送条件与读出之特征一致之该些报文记录定位,以及用以获得已定位之该些报文记录的ID识别码;以及一装置,用以将已定位之该些报文记录的该ID识别码信息传送给该终端机。
举例而言,特征轮廓可以包括每一个使用者的生日、与此使用者上次通信的时间日期。当藉由对使用者的生日加上一预定值所获得的日期,在使用者连接到报文搜寻系统时已经过去了,且该日期在上次数据修改日期之后时,检测器便决定使用者的特征轮廓需要修改。
一装置(means),用来增加一新的项目(数据栏)到报文使用者数据库中,与一装置,用来当新项目被加入报文使用者数据库中时,便存储一指标(indicator),如项目修改时间。当上次的通信日期是在项目修改时间之前时,检测器便决定使用者的特征轮廓需要被修改。另一方面,当藉由对使用者的生日加上一预定值所获得的日期,在使用者连接到报文搜寻系统时已经过去了,且该连接发生在传输条件数据库之最新的项目修改时间之后时,检测器便决定使用者的特征轮廓需要修改。另一种情况,当上次修改时间在项目修改时间之前时,检测器便决定使用者的特征轮廓需要修改。
一装置,当一终端机连接到报文搜寻系统时,用来将使用此终端机之一特定使用者的特征轮廓修改时间(存储在终端机中)与存储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中的特征轮廓修改时间做一比较。当有许多使用者使用相同的终端机时,这点特别有用。一装置,当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中的特征修改时间在终端机中的特征修改时间之后时,用来将报文使用者数据库中的特征轮廓传送到终端机。
一装置,用以将使用此终端机之使用者的特征修改时间(存储于终端机之中)与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中的特征修改时间做一比较。当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中的数据落后于存储于终端机中的数据时,报文使用者数据库被更新。
提供一种数据库,用以存储辨识各个使用者项目之识别码、属性(attributes)以及每一数据项的范围与大小。报文使用者数据库包括一辨识每一使用者的识别码,其对应到此使用者的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机,用以与一报文传送系统通信,该报文传送系统经由该终端机与一通信线路提供多个报文给多个使用者,该终端机包括一存储装置,用以存储一终端机使用者之一使用者的一特征;一检测器,依据从该报文传送系统所接收之信息,用以检测修改该特征之一需要性;一装置,当该检测器检测到该需要性时,用以经由该通信线路要求一对话以修改该特征;一输入装置,用以使用该对话输入该使用者之一新的特征;以及一装置,用以利用由该输入装置所输入之该新的特征修改存储于该存储装置中之该特征。
根据本发明之一特点,终端机存储使用者之生日以及上次与报文搜寻系统通信的日期。依据对使用者的生日加上一预定时间所获得的日期,在使用者连接到报文搜寻系统时已经过去了,且该日期在上次通信日期之后时,那么特征轮廓即被修改。
终端机提供一装置,用以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接收一项目修改时间,其指示着一新项目(数据栏)是何时被加入到报文使用者数据库。当上次通信在项目修改时间之前时,检测器决定存储于存储装置中的特征有需要修改。
根据本发明之一特点,终端机存储使用者之生日与特征修改时间。依据对使用者的生日加上一预定时间所获得的日期,是否在使用者连接到报文搜寻系统时已经过去了,且该日期是否在上次修改时间之后,检测器决定修改特征的一需要性(necessity)。
终端机更包括一装置,用以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接收一项目修改时间,其指示着一新项目是何时被加入到报文使用者数据库。当上次修改时间早于项目修改时间时,检测器决定存储于存储装置中的特征有需要修改。
根据本发明之一特点,报文搜寻系统包含每一使用者的特征。终端机包括一装置,用以当终端机连接到报文搜寻系统时,将终端机使用者的特征修改时间(存储在存储装置中)与存储于报文搜寻系统中的特征修改时间做一比较;以及一装置,用于当存储于报文搜寻系统的特征修改时间是早于存储于存储装置中报文信息的上次修改时间时,便将存储于存储装置中的特征传送到报文搜寻系统。
根据本发明之另一特点,终端机包括一装置,其用来将存储于终端机中之终端机使用者的特征修改时间与存储于报文搜寻系统中之特征修改时间做一比较。一装置,当存储在报文搜寻系统中的特征修改时间是在存储于终端机中的特征修改时间之后时,则下载(download)存储于报文搜寻系统中的特征。一装置,用以修改存储于终端机中的特征。
终端机具有一检测器,用以检测本地存储的(locally stored)特征是否已经被使用者所修改。一装置,用来上传(upload)本地修改的(locally revised)特征给报文搜寻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主机计算机,经由一通信网络与一终端机通信,用以向该终端机提供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信息,该主机计算机包括一第一存储装置,存储被该终端机所使用之操作信息,所述操作信息包括与使用该终端机的用户特征有关的信息;一存储器,用以存储一第一数据,该第一数据系标示该操作信息的第一版本;一第一修改装置,用以修改存储于该第一存储装置中的该操作信息;一第二修改装置,当该第一修改装置修改该操作信息时,用以修改该第一数据,一接收装置,用以接收一第二数据,该第二数据系标示先前存储于该终端机中的该操作信息的第二版本;一决定装置,依据该第一数据与该第二数据,决定将存储在该终端机中的该操作信息的第二版本更新为该操作信息的第一版本的需要性;以及一传送装置,当该决定装置决定该需要性时,用以将该第一存储装置中存储之该操作信息与该第一数据传送到该终端机;其中,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信息根据所述传送的操作数据和第一数据传递到该终端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主机计算机,经由一通信网络与一终端机通信,用以向该终端机提供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信息,该主机计算机包括一第一存储装置,存储被该终端机所使用之操作信息,所述操作信息包括与使用该终端机的用户特征有关的信息;一存储器,用以存储一第一数据,该第一数据系标示该操作信息的一版本;一第一修改装置,用以修改存储于该第一存储装置中的该操作信息;
一第二修改装置,当该第一修改装置修改该操作信息时,用以修改该第一数据,一第一传送装置,用以传送该第一数据给该终端机;以及一第二传送装置,当该终端机依据该第一数据决定该终端机所存储之该操作信息需要被更新时,将该存储装置所存储之该操作信息与该第一数据传送到该终端机;其中,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信息根据所述传送的操作数据和第一数据传递到该终端机。
为使本发明之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表示一方块图,其显示根据本发明之实施例的显示系统的整体结构;图2表示终端机10的结构方块图;图3表示连接管理器23与报文分配器28之结构的方块图;图4表示报文使用者数据库的结构图;图5表示传输条件数据库的结构图;图6表示被主体14的CPU40所执行之软件的功能性结构方块图;图7表示显示器22之屏幕显示;图8表示终端机10之连接顺序的图;图9表示终端机连接程序的流程图;图10表示连接管理器23之报文要求动作的流程图;图11表示提供器使用者数据库25的结构图;图12表示报文管理器28之连接程序的流程图;图13表示报文分配器38之连接程序的流程图;图14表示连接数据档28之结构图;图15表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特征修改顺序之示意图;图16表示报文分配器28之特征修改程序之流程图;图17表示图16中之通信步骤的详细流程图;图18表示报文观看器76之特征修改流程图;
图19表示图18中之事件处理步骤之详细流程图;图20表示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的特征修改顺序图;图21表示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的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之结构图;图22表示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中项目类型的列表图;以及图23表示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整个通信系统的硬件结构方块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配合附图,各种不同之较佳实施例将被详细叙述,其中在各个图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或对应的元件。
第一实施例图1表示依照本发明系统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方块图。终端机10经由调制解调器,如调制解调器16与18、公共通信网络17与公共网络网间连接器19连接到每一个信息提供器20。每一个信息提供器20被一称为因特网提供器所管理。经由一线路一个或多个报文提供器30被连接到一报文分配系统39上。报文提供器30将额外的信息,如一广告(报文)、接收报文的传输条件与报文提供器30在因特网上的Web网站首页等报文供应报文分配系统39。报文可以包括静态图像。动态画面、声音报文以及任何以上报文的组合。报文分配系统39(报文搜寻系统)包括报文分配器28(报文搜寻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传输条件数据库36与连接数据档38。传输条件数据库36存储个别报文的传输条件。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存储关于终端机10之报文使用者的数据。
报文分配器28经由网络线连接到信息提供器20。报文分配器28将报文提供器30所提供的报文传输给每一个信息提供器20。报文所包含的数据包括报文提供器的因特网Web网站首页地址。报文提供器中的报文管理器24接收来自报文分配系统39的报文,并且将此报文以其相关的报文识别码(URL)存储于报文数据库26之中。
终端机10可以经由信息提供器20之因特网的网间连接器22接收信息,如首页。终端机10从报文管理器24接收一报文。依据来自终端机10之要求,报文管理器24从报文数据库26读出报文,并且将报文传输送终端机10。一个终端机10的使用者具有一提供器的使用者识别码与密码,其用来经由一公共网络网间连接器19连接到因特网网间连接器22;一报文使用者识别码与密码,其用来从报文管理器24获得报文。
假如有多个信息提供器20连接到公共网络17上,使用者便可以连接到任何一个信息提供器20。为了此目的,一位使用者在使用一个别的信息提供器20时可以拥有许多提供器的识别码。然而,单一报文使用者识别码可以用来连接所有的信息提供器20。
图2为一方块图,其显示终端机10之主体14的硬件配置。CPU40执行存储在存储器ROM42与存储器RAM44中的程序。计时器46计算预定的周期。使用者经由一输入装置48输入数据。硬盘机50,作为存储装置的例子,存储图像数据、使用者信息(如个人轮廓)、个人轮廓数据的上次修改日期,以及用以操作CPU40的程序。
一个具备用电源之年历IC芯片51提供目前的日期与时间。一软盘机52从盘片56中读取数据或程序,并起提供给CPU40。一光盘机54从一光盘片58中读取数据或程序,并且供给CPU40。主体14也具有一显示器接口,其用来连接一显示器12,与一调制解调器接口,用来连接到一调制解调器。
图3为表示图1中连接管理器23、报文管理器24与报文分配器28的硬件配置方块图。CPU90执行存储在ROM92与RAM94中的程序。计时器96计算预定的周期。通信接口98经由一通信传输线处理输入与输出相关操作。报文分配器28包括两个通信接口98,用以分别与报文提供器30与信息提供器20连接。使用者经由输入装置100输入数据。数据库接口102用来将系统连接到存储在如硬盘之类的存储装置中的各种数据库DB。软盘机104从一软式盘片106读取数据与(或)程序,并将其提供给CPU90。显示器108显示通信状态等信息给操作员。
图4为作为一报文使用者数据库的一示范性的数据库结构。其他的结构也可以被使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包含许多记录(record),其具有构成使用者个人轮廓的数据字段(field)。数据字段对应到个别使用者的个人轮廓数据,如报文使用者识别码、报文使用者密码、提供器识别码ID,用以辨识每一个信息提供器20、提供器使用者识别码ID。信息显示时间、生日、性别、婚姻状态、职业、住址、姓名、饮酒状态等。字段的数据可以视需要而被增加或修改。例如,一个人字段“吸烟状态”标示一使用者是否吸烟已经新被加入到字段35。使用者上次与报文分配器通信的上次通信时间与上次新加入新字段项目修改的时间均被记录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之中。
当一使用者第一次使用报文观看器76(见图6)从报文管理器24接收信息时或是在终端机10安装报文观看器程序时,每一使用者经由终端机10输入他的特征。终端机10将输入的特征转移到信息提供器20,而存储在硬盘机50之中。信息提供器20将接收到的信息转移到报文分配器28,其将使用者特征存储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特征可以包含年龄、职业分类、收入与兴趣等。
图5为传输条件数据库36的一种可行的结构。传输条件数据库36存储报文的URL地址,用以辨识与该报文相关之传输条件的第一报文。传输条件包括每一使用者的显示器频率限制、全体使用者的显示器频率限制、显示时间、显示给特定年龄层的范围、性别、婚姻状态、职业、住址、与是否有饮用含酒精类之饮料等。如果有需要,新的搜寻项目可以加入传输条件数据库36之中。在此实施例中,一新加入的字段包含信息用来标示有或没有。依据来自终端机10的要求,基于使用者的特征,报文分配器28搜寻报文的URL地址,并且传送已辨识之报文的URL地址给终端机10。在接收到URL地址之后,若报文与URL地址匹配的话,便将适合的报文传送给终端机10。
图6显示被主体14之CPU40所执行的软件之功能性结构。软件系存储于如CD-ROM58或软式盘片56之类的存储媒体之中,用以提供给每一使用者。软件可以用压缩或非压缩格式来存储。软件从记录(存储)媒体中被安装到硬盘机50之中。此时,报文观看器位置信息也存储于硬盘机50之中。报文观看器位置信息代表报文观看器76在硬盘50上的位置。存储于硬盘50之中的软件在RAM44终被读出并且被CPU40所执行。
提供给使用者安装于硬盘50上的软件包括一具有PPP驱动程序70与TCP/IP驱动程序72之通信模块、一浏览器74与一报文观看器76,其唯一一种功能性的结构。PPP驱动程序70产生与公共网络网间连接器19的数据连结。浏览器74经由被PPP驱动程序70所建立的数据连结上的TCP/IP驱动程序72,得以与因特网之网间连接器22进行通信。报文观看器76经由被PPP驱动程序70所建立的数据连结上的TCP/IP驱动程序72,得以与报文管理器24进行通信。报文观看器76具有一连接模块78、一接收模块83与一用以更新(修改)特征之事件处理模块86,以及一用以存储从报文分配器28所接收到URL地址的序列(queue)84。序列84是由存储器RAM44所产生的。
图7是在显示器12上所显示的屏幕例子。在显示器上开有两个视窗。一个是用以显示被浏览器74所找到的浏览器视窗60。浏览器视窗60显示在因特网32上所接收的信息。适用的浏览器程序的例子包括Nescape程序(商标)与Mosaic程序(商标)。另一个视窗为报文观看器视窗62,用以显示来自报文观看器76之报文。
报文观看器视窗62显示一首页按钮64、信息要求按钮66、停止/继续按钮68与离开按钮69。当首页按钮64被击发时,其所对应到的报文首页会被显示在浏览器视窗60之中。当报文要求按钮66被按下时,显示于报文观看器视窗62中所对应到的数据便开始传送给使用者。
每隔一预定的时间(如每一分钟),报文观看器视窗62便显示出新的报文。当报文可以被显示时,停止/继续按钮68便显示“停止”。在此情况之下,停止/继续按钮68被按下的话,报文传送便会被中断。当报文不再被显示出来时,停止/继续按钮68将显示出“继续”。在此情形之下,停止/继续按钮68被按下时,报文便开始继续传送。选择离开按钮69将使报文观看器结束与报文管理器24之间的通信。
图8解释在终端机10、公共网络网间连接器19、连接管理器23、报文管理器24、报文分配器28、因特网网间连接器22与因特网32之间的连接序列。当终端机10的通信模块73产生一PPP连接(S102)要求时,连接管理器会以检查提供器使用者数据库25(S104)的方式,来验证要求连接的使用者的提供器使用者ID与密码是否有被登录。
假如使用者之ID与密码有被登录的话,连接管理器23便传送一PPP连接许可给终端机10,并且将相对应之PPP连接端口号码与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传送给报文管理器24。报文管理器24将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与相对应之PPP连接端口号码存储于存储器RAM94中。
一旦PPP连接被允许,TCP/IP连接便在连接到因特网网间连接器22与终端机10之浏览器74之间建立起来,并且浏览器74可以经由因特网网间连接器22(S112)来与因特网32进行通信。终端机10之报文观看器76是以TCP/IP之传输协定连接到报文管理器24(S114)上。之后,报文管理器24便要求验证终端机10的报文观看器76(S118)。
当报文观看器76接收到验证要求时,报文观看器76便传送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给报文管理器24(S120)。报文管理器24从存储器RAM44中读出提供器使用者ID,其相对应于使用者所使用之PPP连接的端口号码,并且传送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提供器ID识别码、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给报文分配器28(S121)。
报文分配器28检查报文使用者数据库DB34,用以验证所接收到的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报文使用者密码是否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DB34中已经有登录(S122)。假如识别码与密码已经有登录的话,报文分配器28传送一连接许可给报文观看器76(S124)。之后,报文分配器28便通知连接管理器23停止向已经有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的使用者收费,此ID识别码已经在S121步骤中接收到。
图8中的一般操作方式的详细说明会配合图9到图13而有详尽的解释。图9显示信息观看器76之连接模块78的操作流程。连接模块78启动了通信模块73(S210)。这导致通信模块73利用PPP连接到使用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的公共网络网间连接器19。在确认PPP连接(S212)后,连接模块78启动浏览器74(S214)而引起一在浏览器74与因特网网间连接器22之间的TCP/IP连接。之后,连接模块78以TCP/IP传输协定连接到使用单一TCP/IP端口之报文观看器76的报文管理器24上(S216)。
因为基于两组不同的TCP/IP端口,独立的通信连结形成于浏览器74与因特网网间连接器22之间以及报文观看器76与报文管理器24之间,经由这两组分离路径的通信可以彼此独立建立。这使得报文观看器76可以显示报文而不会丧失任何浏览器的基本功能。
接着,报文观看器76将报文观看器位置信息与报文观看器76的位置做一比较(S218)。假如两者一致,报文观看器76便等待由报文管理器24所发出的验证要求(S22)。验证,亦即,在第一次与报文分配器28通信时,经由报文分配器28将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输入到报文观看器76,并且存储于硬盘50之中。当报文观看器76从报文管理器24接收验证要求时,报文观看器76便从硬盘50读取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并将其传送到报文分配器28(S224)。
假如在步骤S218中,报文观看器位置信息并未和报文观看器76所存储的实际位置一致的话,报文观看器76被复制到其他计算机上的可能性就很大。因此,使用者便被要求再次输入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S220)。新输入的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连同标示报文观看器的新位置的新报文观看器位置信息便被存储于硬盘50之中。
之后,报文观看器76等待来自报文管理器24的要求(S222),并将存储于硬盘50中的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传送出去。这可以确保真正的使用者的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可以被传送到报文管理器24中,即使报文观看器76被复制到其他计算机上。一旦报文观看器76从报文管理器24接收到许可后,报文观看器76启动计时器46(S228),并且开始执行特征修改程序(图18)。
图10显示图8之连接序列中连接管理器23的操作流程。当一PPP连接由终端机10经由公共网络网间连接器18被要求时(S310),连接管理器23要求终端机10之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S312)。一旦接收到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连续管理器23检查提供器使用者数据库25用以验证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是否有被登录(S314)。
如图11所示,提供器使用者数据库25存储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提供器使用者密码、到目前可索取费用的总时间以及每一个提供器使用者的费用。假如接收到的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并未登录在提供器使用者数据库25之中的话,连接管理器23便切断连接(图10,S318),并且终止程序(S320)。假如接收到的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已经登录在提供器使用者数据库25之中的话,连接管理器23许可终端机10一PPP连接(D322),并且传送一连接通知给报文管理器24(S324)。之后,连接管理器23从报文分配器28等待一停止索价通知(S326)。一旦接收到此通知,连接管理器23停止向提供器使用者索价(S328)。
图12显示图8之连接序列中报文管理器24之操作流程。一旦从连接管理器23接收到连接通知(S810),报文管理器24将所接收的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记录于存储器RAM94(S812)中。报文管理器24启动计时器96(S814)以决定计时器96是否已经以TCP/IP连接上报文管理器24(S816)。假如TCP/IP连接并未建立的话,报文管理器24便等待(S816,S818)。假如计时器96超出时间的话,便终止程序执行(S820)。
假如在步骤S816,TCP/IP连接已经建立的话,报文管理器24便要求验证报文观看器76(S822)。报文管理器24将计时器96重置,用以重新在计算时间(S824)。假如计时器96在报文管理器24接收到验证之前便超出时间的话,程序便被终止执行(S830)。假如报文管理器24接收到验证(S826),报文管理器24便从RAM94读出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S832),并且将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用以验证此提供器的提供器ID识别码、以及从报文观看器76所接收之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传送到报文分配器28(S834)。之后,经由报文管理器24,在报文观看器76与报文分配器28之间的通信便被建立起来(S836)。
图13显示在图8之连接序列中报文分配器28的操作流程。一旦从报文管理器24接收到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S410),报文分配器28便检查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图4)以决定是否已经被登录于其中(S412)。假如使用者未被登录,报文分配器28传送一询问讯号给报文观看器76,用以询问使用者是否要登录成为一新的使用者(S414)。假如新使用者登录被要求,报文分配器28从报文观看器76接收到使用者的特征,并且将此信息存储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中(S416)。报文分配器28也给此使用者一组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密码(S418)。
假如登录没有被要求(S414),报文分配器28会对报文观看器76要求验证,并且一直等待到接收到验证讯号(S422)。之后,便回到步骤S412。一旦接收到验证,程序便回到S415并且接着执行步骤S424。在步骤S424,连接许可会被产生,并且一“签入(log on)”报文被记录在连接记录档(connection log)38中(S426)。
报文分配器28读取从报文管理器24所接收的提供器ID识别码与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S428),并且下指令给被提供器ID识别码所定义的提供器停止向被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所定义的使用者索取费用(S430)。这一事件被记录在连接记录档中(S433)。因为报文使用者ID识别码与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系独立提供的,仅有提供器ID识别码在使用中,索价可以停止,即使单一使用者具有多个提供器(或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连接管理器23停止向被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所定义的使用者索取费用。另一方面而言,连接管理器23维持存取因特网32,而不索取费用。
图14显示连接记录档38的一个例子,对于每一个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而言,提供器ID识别码、事件(签入/停止收费等)、事件发生时间均被记录在连接记录档中。在停止收费期间,提供器的连接费用由报文分配系统39的拥有者所支付。因此,仅在使用者观看报文时,提供起使用者可以访问因特网。
图14所表示的例子标示出对提供器使用者XXX的所费在签入后便停止。依据连接记录档,报文分配器28检测到所费停止事件,用以支付对应到提供器被检测到的时间。报文分配器28向报文提供器30索取在报文观看器76上显示报文的服务费用。
图15解释终端机10的连接序列,在报文分配器28许可终端机10的连接之后,报文管理器24与报文分配器28。报文分配器28检查终端机10以询问终端机10之特征49的上次修改的日期与时间(在此之后,称之为修改时间)。当报文分配器28接收上次修改时间与从终端机10之特征的时间(S142),报文分配器28依据上次修改时间与存储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中的数据决定是否需要修改特征(S144)。
假如决定终端机10之特征49需要修改,报文分配器28要求终端机10传送特征(S146),并且依据此要求终端机10传送特征。如果有需要同时修改特征49与诸存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中的特征,报文分配器28要求终端机10输入特征(S150)。
终端机10要求对话用以从连接管理器23修改特征(S152),下载此对话(S154),并且显示在显示器12上。使用者所输入之特征(S156)被传送到报文分配器28(S158)。之后,报文分配器28将特征登录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中,且传送回终端机10(S160)。一旦报文分配器28与终端机10的特征已经被修改,通信便开始建立(S162,S164)。
图16显示图15中通信序列中的报文分配器28的详细操作。报文分配器28询问并接收终端机10之特征修改时间(S450)。之后,报文分配器28将接收到的修改信息与上次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与使用者之间的通信数据做一比较(S452)。假如终端机10的特征修改时间比上次通信数据来得晚的话,终端机10的特征49就已经被修改过了。之后,报文分配器28要求特征49(S454)。报文分配器28依据所接收的特征修改报文使用者数据(S456)。
报文使用者上次的通信日期更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的项目修改时间做一比较。例如,假如一额外的字段,如字段35(见图4)已经被加入到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中,所有的使用者便需要输入数据到新的字段。假如数据库修改时间比上次通信时间晚,特征便未被修改过。之后,报文分配器28经由终端机10要求报文使用者输入最新加入之字段项目的新特征(S460)。当新的信息被使用者输入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被修改(S462)。
之后,在目前的日期上、把生日加上一预定时间所获得的日期与上次通信时间之间做一比较(S464)。假如加上预定值的生日日期在目前日期之前与上次通信时间之后,报文分配器28要求使用者输入关于与预定值相关的特定项目的信息(S466)。例如,预定值可以为20年,其代表使用者到实现年。相关的项目可以是标示使用者抽烟与否,在此例子中,假如在目前日期与上次通信时间之间使用者变为20岁的话,报文分配器28会在步骤S466要求使用者输入信息关于使用者抽烟与否的信息。当特征已从终端机10被修改时,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便已修改(S468)。
报文分配器28将特征49的修改时间与使用者上次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的通信时间做一比较(S470)。假如终端机10之特征修改时间在上次通信时间之前,其有可能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已经被其他使用者从不同的终端机所存取修改。为了修改终端机10的特征,存储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报文特征便被传送到终端机10(S472)。因此,特征的修改便完成了,且通信程序开始(S474)。
图17显示报文分配器28之通信程序的详细流程(S474)。一旦从终端机10接收到报文要求(URL要求)(S710),报文分配器28从使用TCP/IP端口号之连接档搜寻并读取提供器ID识别码与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
之后,报文分配器28便从使用提供器ID识别码与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的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搜寻并且读出特征(S714)。报文分配器28更搜寻一报文,其要从传输条件数据库36被传送出去,并且读出使用个性数据的URL报文(S716)。之后,报文分配器28将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读出的URL报文传送到终端机10,并且程序回到图16(S720)。
图18显示图15之通信序列中的报文观看器76的详细操作。当报文观看器76接收到特征的要求(S240),便从硬盘50读出特征并且将其传送出去(S242)。当报文观看器76接收到特征的输入要求(S246),报文观看器76要求报文管理器24传送一对话框,用以让使用者输入特征(S248)。报文管理器24依据要求传送对话框。报文观看器76下载对话框(S248)以显示在显示器12(S250)。
当使用者输入特征(S252),报文观看器76传送特征给报文分配器28(S254)。当报文分配器28接收到特征(S256),报文分配器28修改存储于硬盘50中的特征49(S258)。假如既没有特征要求、特征输入要求,也没有特征要修改,或者假如步骤S242、S254或S258完成后,事件处理程序被执行(S244)并且回到步骤S240。
图19表示图18中之事件处理程序(S244)的详细流程。此操作被报文观看器76的事件处理模块86所执行。假如在序列84中有一预定数目或更多的空位置(S514),事件处理模块86传送一URL要求(S516)。这使得终端机10得以接收在一搜寻期间报文分配器所发现的报文之URL报文。一旦接收URL 0(S518),终端机10传送一接收回应(S520),并且载入序列84中的URL报文(S522)。当计时器46开始计时(S524),存储在图像寄存器的图像被显示出(S526)。这使得被报文分配器所搜寻到的URL报文可以被显示出。接着,计时器46被重置(S528),一新的图像便被使用URL载入在序列84的顶端的报文管理器24所要求(S530)。当图像从报文管理器24接收到图像(S532),接收到的图像被存储于图像寄存器(S534)。先将图像存储于图像寄存器中可以减少图像修改的时间。
第二实施例图20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特征的修改顺序。在第一实施例中,报文分配器28决定修改特征的需要性。在第二实施例中,终端机10的报文观看器76决定特征修改的需要性。其他的结构则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当报文观看器76在图8的步骤S124从报文分配器28接收到连接许可时,报文观看器76询问报文分配器28关于上次与使用者通信的日期时间以及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中的项目修改时间(S710)。报文分配器28从使用TCP/IP端口号的连接记录档读出提供器ID识别码与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报文分配器28也从使用提供器ID识别码与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的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读出上次通信日期,并将日期与终端机10之项目修改时间传送出去(S172)。
终端机之报文观看器76将接收到的上次通信日期与特征49的上次修改日期47做一比较。假如上次通信时间在修改日期47之后,就有可能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已经藉由其他终端机的存取而修改。之后,报文观看器76要求报文分配器28传送特征(S174)。之后,报文分配器28以与读取上次通信日期相同的方法读出特征,并将特征传送到终端机10(S176)。一旦接收到特征,终端机10的报文观看器76便修改存储于硬盘50中的特征。
之后,报文观看器76将从报文分配器28接收到的项目修改时间与上次通信日期做一比较。假如项目修改时间在上次通信时间之后,其表示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并未包含最新加入的最新项目栏,终端机10会要求一对话,用以对报文管理器24修改项目(S178)。一旦从报文管理器24接收对话框,终端机10便在显示器12上显示一对话框(S180)。当使用者输入新项目的特征时(S182),在硬盘50中的特征49便被修改,并且特征被传送到报文分配器28(S184)。
假如对使用者生日加上一特定值所获得的日期是在目前的日期与上次通信日期之前的话,终端机10要求报文管理器24送出一对话框,用以增加特征的新项目字段(S178)。一旦从报文管理器24接收到对话框,终端机10便将其显示在显示器12上。例如,假如使用者生日日期加上20年后所获得的日期是在上次通信日期与目前日期之间的话,一用来询问使用者是否抽烟的对话框会立即加入此项目。
假如特征49之上次修改时间47是在从报文分配器28所接收的上次通信日期之后,其意味着在没有与报文分配器28通信特征49便已经被修改了。在此例中,即使在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中的项目尚未被修改,特征49仍被传送到报文分配器28(S186)。之后,报文分配器修改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中的特征。报文观看器76开始与报文分配器28通信(S188,S190)。根据本实施例,特征可以如同第一实施例一般被轻易的修改。报文分配器28的任务与第一实施例比较起来降低了许多。
第三实施例图21表示依据第三实施例之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的结构。在此实施例中,项目形态字段位于每一使用者项目之前。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完全相同。
如图22所示,每一项目的形态对应到每一项目。每一项目形态由日期、数字与个性等的属性、数据范围与数据大小(位元组数目)所构成。报文提供器30选择一项目作为搜寻条件。报文分配器28存储每一项目接着每一项目形态的搜寻条件。多个项目形态与相关的条件可以被存储,并将其对应到每一报文。
本实施例允许一新项目的搜寻条件,其仅藉由修改特征而被设定。一新的项目形态可以被加入而不会改变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的结构。搜寻条件可以依据来自报文提供器30的各种要求而很有弹性的被加入或修改。
第四实施例图23表示第四实施例的一硬件结构图。在此实施例中,信息提供器20具有类似计算机通信(BBS)提供器的功能,如PC-VAN(商标)或COMPUSERVE(商标),而非因特网提供器。与图1做一比较,因特网网间连接器22与因特网32并未连接,取而代之的是,BBS数据库连接到连接管理器。提供器使用者数据库25被BBS使用者数据库25′所取代。
因为图2到图5以及图8所示之结构与本实施例是共通的,解释将省略。在图6中,浏览器74以文字基础或图像基础之通信软件所取代,用以与BBS作通信连结。在此实施例之中,浏览器74与连接管理器23进行通信。
在此实施例中,浏览器74在图8的步骤S110以TCP/IP连接到报文管理器24,并从报文管理器24接收数据与传送数据给报文管理器24(S112)。图8中的其他连接操作与图9到图11以及图12到图22所示之结构与此实施例是共通的,在此便不在详述。BBS使用者数据库25′的结构与图12所示之提供器使用者数据库的结构是相同的。然而,在此实施例中,BBS ID识别码、BBS使用者ID识别码与BBS使用者密码备用来代替提供器ID识别码、提供器使用者ID识别码以及提供器使用者密码。
两组独立的连结分别产生用来给BBS数据库21与报文数据库26。因此,即使当信息从BBS站上被接收,与BBS独立的信息可以被显示在报文观看器视窗62。再者,由BBS站的索费可以依据在报文观看器视窗62的显示状态而被控制。例如,当一则广告显示在报文观看器视窗62上时,BBS的使用费不会对使用者索取费用,而是向报文提供器30索取费用。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两组逻辑性连结以TCP/IP协定所连结,非逻辑性连结可以连结到连接管理器23以及一不同的数据连结可以在报文观看器76到报文管理器24之间形成。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所描述,浏览器74显示因特网32的首页信息。然而,浏览器74可以有另外的配置方式,用以提供一因特网电话或因特网电视电话,其许可声音通信在因特网上建立。即使当浏览器74在显示器上不显示特定的信息时,报文分配器28也可以用与前述之特定的实施例中之相同的方法,来控制连接到因特网的所费操作,藉以可以用较少的费用对使用者提供因特网电路的功能。
浏览器74也可以依据需求显示视频数据。在此例子中,一视频提供系统用来取代因特网网间连接器22,以及在额外信息的显示期间,依所需求的视频显示服务的便会停止索费。这可以提供较少费用之需求视频数据给使用者。
虽然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传输条件数据库36与连接记录档38表示于独立的盘片装置,其所有的信息可以存储在单一存储装置,如一盘片、磁带或其他种类的存储装置。各个字段的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档案结构来实现。例如,报文使用者数据库34、传输条件数据库36与连接记录档38可以安排在单一档案的不同区域中。
计时器功能可以利用硬件、软件或两者并用的方式来实现。单一计时器可以做为各种计时功能,或是可以使用多个计时器。此外,时间的计算也可以由软件设定。
因特网浏览器视窗与报文显示器模块视窗可以在显示器上排列于垂直方向。浏览器74与报文观看器76可以合并在单一单元,且视窗可以被分割成两个区域。在此例子之中,从因特网32中所接收的信息与从报文管理器24所接收到的报文在单一视窗中分别显示在分别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大部分或所有的功能可以用软件控制来实现。程序可以由如软盘片56或光盘片之类的媒体所提供。软盘片106可以存储所有或部分的软件用以控制操作。这些程序可以由媒体中读出,并存储于RAM之中以供执行程序。除了软盘片与光盘片外,在本发明之中所使用的记录媒体可以包括(但非限制)光学记录媒体,如DVD,磁性记录媒体,如MD,光磁记录媒体,如PD、磁带媒体与半导体存储器,如IC卡、微型卡(miniature card)。特别是,下列的记录媒体可以由本发明所提供,其已经配合实施例叙述。因此,其可以视为本发明提供(1)一种记录媒体,其存储程序码可被终端机之CPU所执行。终端机以一通信线路连接。程序包括(a)装置,用以许可在CPU与包含多个终端机中每一使用者之使用者个人信息的报文搜寻系统之间经由通信线路的通信;(b)装置,用以引起CPU在终端机的存储装置中存储使用者特征;(c)装置,用以使CPU在与报文搜寻系统通信期间,检测修改特征的需要性;(d)装置,用以使CPU经由通信线路要求一对话,其用来修改终端机之使用者的特征;(e)装置,用以使CPU依据从通信线路所接收到的对话,修改存储于存储装置中的特征。
(2)前项(1)之记录媒体,其中程序更包括装置,用以使CPU存储使用者生日日期与上次与在存储系统中之报文搜寻系统之间的通信日期;以及装置,用以使CPU依据将使用者生日日期加上一预定值后是否超过在终端机与报文搜寻系统之间的通信时间且在上次通信日期之后,以检测装置检测修改特征的需要性。
(3)前项(2)之记录媒体,其中更包括装置,当一新项目加入报文使用者数据库时,用以使CPU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接收数据库修改时间;以及装置,当上次通信时间在数据库项目修改时间之前时,用以使CPU以检测器决定修改存储于存储装置中的特征的需要性。
(4)前项(3)之记录媒体,其中程序更包括装置,用以使CPU存储使用者生日与存储装置中之特征修改时间;以及装置,用以使CPU以检测装置检测修改特征的需要性,其依据将使用者生日加上一预定值所获得的日期是否超过使用者连接到报文搜寻系统的时间,且在上次修改时间之后。
(5)前项(4)之记录媒体,其中程序更包括装置,当一新项目加入报文使用者数据库时,用以使CPU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接收数据库修改时间;以及装置,当上次修改时间在数据库项目修改时间之前时,用以使CPU以检测器决定修改存储装置中的特征的需要性。
(6)前项(1)到(5)的其中一项之记录媒体,其中程序更包括装置,当终端机连接到报文搜寻系统时,用以使CPU将存储装置中关于终端机使用者的特征修改时间与存储于报文搜寻系统的特征修改时间做一比较;以及装置,当报文搜寻系统中的特征修改时间在存储装置中的特征修改时间之前时,用以使CPU将存储装置中的特征传送到报文搜寻系统。
(7)前项(1)到(6)的其中一项之记录媒体,其中程序更包括装置,当终端机连接到报文搜寻系统时,用以使CPU将存储装置中关于终端机使用者的特征修改时间与存储于报文搜寻系统中特征修改时间做一比较;装置,当报文搜寻系统中特征修改时间在存储装置中个人修改时间之后时,用以使CPU接收存储于报文搜寻系统中的特征;装置,用以使CPU接收存储装置中的特征。
(8)前项(1)到(6)的其中一项之记录媒体,其中程序更包括修改检测器,用以使CPU检测到使用者已经修改存储装置中的特征的事实;装置,当修改检测器检测到特征已经修改的事实时,用以使CPU将存储装置中的特征传送到报文搜寻系统。
(9)一种记录媒体,其存储一可以被CPU所执行的程序,此程序包括(a)存储装置,用以使CPU存储被CPU所读取与执行的程序信息;(b)存储器,用以使CPU存储存储装置所存储的程序信息的位置;(c)输入装置,用以使CPU要求使用者输入ID识别码以确认终端机的使用者;(d)决定装置,当处理程序信息时,用以使CPU决定存储装置中程序信息的位置;(e)重输入装置,当存储于存储器中之程序信息的位置不同于决定装置所决定的位置时,用以使CPU要求使用者再次输入终端机使用者的ID识别码;(f)使用者决定装置,用以使CPU决定当经由重输入装置所输入的ID识别码不同于输入装置所输入之ID识别码时,由不同的使用者使用原先的使用者使用之终端机。
(10)前项(9)之记录媒体,其中程序更包括装置,用以使CPU要求使用者经由输入装置输入使用者密码;装置,当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信息位置不同于决定装置所决定的位置时,用以使CPU要求使用者经由重输入装置再次输入使用者密码;以及装置,当从重输入装置所输入之密码不同于输入装置所输入之密码时,用以使CPU决定由不同的使用者使用终端机,其为经由输入装置输入ID识别码且经由使用者决定装置的原先使用者所使用。
(11)前项(9)或(10)之记录媒体,其中被CPU所执行的为程序信息。
(12)前项(9)到(11)的其中之一的记录媒体,其中程序更包括装置,用以许可以CPU与信息处理器之间经由通信线路所连接的通信;以及装置,当使用者决定装置决定由不同的使用者在使用原先输入ID识别码之使用者所使用的终端机时,用以使CPU询问经由重输入装置所输入之ID识别码与密码是否已经登录在信息处理器之中。
存储用来执行报文观看器76功能之程序的记录媒体、存储用来执行报文管理器24功能之程序的记录媒体以及存储用来执行报文分配器28功能之程序的记录媒体用来个别构成终端机10、报文管理器24与报文分配器28。因此,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上述之记录媒体的制造与销售将构成对本发明之侵权行为。
根据本发明,适合用来更新使用者数据之合适的显示信息可以被选用与显示在终端机上,即使使用者特征随时间而改变。就算当多个使用者复制与使用相同的程序,信息可以显示在是和每一位使用者的终端机上。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之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所附之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向用户提供报文的方法,该用户经由终端和通信线路与报文分配系统交互,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数据库用以存储用户记录,该用户记录为多个用户的每个用户构成一个特征轮廓,该每个用户的轮廓包括用户的生日以及用户上次与系统通信时所表明的上次通信时间,提供第二数据库用以存储报文记录,该报文记录包括与能够传递到终端的报文相关的识别码信息以及各报文的传递条件;当为用户的生日增加一个预定值所获得的时间早于当前时间而晚于上次通信时间时,确定修正用户记录的需要性;当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的需要性时,修正存储在第一数据库内的用户记录;响应于终端的请求读出该用户记录,以从第一数据库获得所述特征轮廓;利用读出的用户记录中的特征搜寻第二数据库,以找到传递条件与读出的特征轮廓一致的报文记录,并为找到的报文记录获得识别码信息;将找到的报文记录的识别码信息传递到终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与用户特征对应的新的数据项目加到第一数据库的每个用户记录;存储一个项目修正时间,以表明第一数据库上次何时修改从而包含新的数据项目;如果上次通信时间早于该项目修正时间,则进一步确定所述的需要性。
3.一种向用户提供报文的方法,该用户经由终端和通信线路与报文分配系统交互,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数据库用以存储用户记录,该用户记录包括多个用户的每个用户的特征轮廓以及用户的生日和表示该特征的修订时间的特征修正时间;提供第二数据库用以存储报文记录,该报文记录包括与能够传递到终端的报文相关的识别码信息以及各报文的传递条件;当为用户的生日增加一个预定值所获得的时间早于当前时间而晚于特征修正时间时,确定修正用户记录的需要性;当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的需要性时,修正存储在第一数据库内的用户记录;响应于终端的请求读出该用户记录,以从第一数据库获得所述特征轮廓;利用读出的用户记录中的特征搜寻第二数据库,以找到传递条件与读出的特征轮廓一致的报文记录,并为找到的报文记录获得识别码信息;将找到的报文记录的识别码信息传递到终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新的数据项目加到第一数据库的每个记录;存储一个项目修正时间,以表明新的项目加到第一数据库的时间;如果特征修正时间早于该项目修正时间,则进一步确定所述的需要性。
5.一种向用户提供报文的方法,该用户经由终端和通信线路与报文分配系统交互,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存储终端的用户特征,包括用户的生日以及上次与系统通信的时间;根据向用户的生日增加一个预定周期所获得的时间是否早于当前时间并晚于上次通信时间,来检测修正所述特征的需要性;当检测器检测到该需要性时,请求通过通信线路进行对话以修正所述特征;利用该对话输入新的用户特征;利用该新的特征修正所存储的特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存储在数据库内,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从所述数据库接收项目修正时间,该项目修正时间表示新的项目加到该数据库的时间;以及如果上次通信时间早于该项目修正时间,则进一步确定所述的需要性。
7.一种向用户提供报文的方法,该用户经由终端和通信线路与报文分配系统交互,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存储终端的用户特征,包括用户的生日以及表示对用户特征的上次修正时间的终端修正时间;根据向用户的生日增加一个预定周期所获得的时间是否早于当前时间并晚于上次修正时间,来检测修正所述特征的需要性;当检测器检测到该需要性时,请求通过通信线路进行对话以修正所述特征;利用该对话输入新的用户特征;利用该新的特征修正所存储的特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存储在数据库内,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项目修正时间,该项目修正时间表示新的项目加到该数据库的时间;以及如果上次修正时间早于该项目修正时间,则进一步确定所述的需要性。
9.一种向用户提供报文的方法,该用户经由终端和通信线路与报文分配系统交互,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数据库内存储用户记录,该用户记录包括多个用户的每个用户的用户识别码和特征轮廓,该特征轮廓包括用户的年龄信息;在第二数据库内存储报文记录,该报文记录包括与能够传递到终端的报文相关的报文识别码以及传递条件;当给定的用户记录中的年龄信息与当前数据的比较反映对应于给定用户记录的当前用户年龄已经超过一个预定值时,确定修正给定的用户记录的需要性;当确定修正给定的用户记录的需要性时,请求对应于给定的用户记录的用户将有关与所述预定值相关的确定的项目的信息输入到所述终端,其中,在用户年龄达到所述预定值之前,请求有关确定的项目的信息是不合适的;用该输入的信息修正报文用户数据库内存储的给定的用户记录;从给定的终端接收报文请求,该报文请求包括用户识别码之一;响应于接收该报文请求,从第一数据库读出对应于报文用户识别码的用户记录轮廓;利用读出的用户记录的轮廓搜寻第二数据库,以找到传递条件与读出的轮廓一致的报文记录,并为找到的报文记录获得报文识别码;将找到的报文记录的报文识别码传递到给定的终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值为20年。
11.一种由主机系统管理终端用户轮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终端与主机系统之间的第一次联机通信中,所述主机系统传递报文给所述终端,请求获得该终端用户的年龄信息;该主机系统从该终端接收该终端用户的年龄信息;该主机系统将用户记录中的年龄信息存储在第一数据库内,该用户记录包括用户的特征轮廓;在终端与主机系统之间的第二次联机通信中,所述主机系统对终端用户的年龄信息与当前时间和一个预定值进行比较,由此确定该用户年龄是否已超过该预定值;如果该用户的年龄已经超过该预定值,则主机系统获得该用户的个人信息;主机系统用用户的回答修正用户记录;主机系统利用用户的特征轮廓,包括至少一部分个人信息,选择将传递到用户的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值为20年。
13.一种经由通信线路连接到终端的主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系统包括存储用户记录的第一数据库,该用户记录包括第一数据库内多个用户的每个用户的用户识别码和特征轮廓,所述特征轮廓包括用户的年龄信息;存储报文记录的第二数据库,该报文记录包括与能够传递到终端的报文相关的报文识别码以及传递条件;当给定的用户记录内的年龄信息与当前数据的比较反映出与给定的用户记录对应的用户的当前年龄已经超过一个预定值时,用以确定修正该给定的用户记录的需要性的程序码装置;当确定修正给定的用户记录的需要性时,请求对应于给定的用户记录的用户将有关与所述预定值相关的确定的项目的信息输入到所述终端,并用输入信息修正报文用户数据库内存储的给定的用户记录的程序码装置,其中,在该用户的年龄已经达到所述预定值之前请求有关确定的项目的信息是不合适的;从给定的终端接收报文请求的程序码装置,该报文请求包括用户识别码之一;响应于接收该报文请求,从第一数据库读出对应于报文用户识别码的用户记录轮廓,以及利用读出的用户记录的轮廓搜寻第二数据库,以找到传递条件与读出的轮廓相一致的报文记录,并为找到的报文记录获得报文识别码的程序码装置;将找到的报文记录的报文识别码传递到给定的终端的程序码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主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值为20年。
15.一种用以管理终端用户的特征轮廓的主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系统包括将报文传递到终端,该报文请求终端用户的年龄信息的程序码装置;从终端接收该终端用户的年龄信息的程序码装置;将用户记录的年龄信息存储在第一数据库的程序码装置,该用户记录包括用户的轮廓;对该终端用户的年龄信息与当前时间和一个预定值进行比较,并由此确定用户的年龄是否已超过该预定值的程序码装置;如果该用户的年龄已经超过该预定值,则获得该用户的个人信息,用用户回答修正用户记录并利用用户轮廓,包括至少一部分个人信息选择将传递到该用户的信息的程序码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值为20年。
全文摘要
一种报文搜寻系统与一终端机,其依据使用者之特征轮廓显示报文给终端机使用者,即使当多个使用者使用同一终端机与复制相同的程序,也可运作。此系统具有一报文使用者数据库,用以存储每一传送给终端机之报文的搜寻条件。当与终端机连接时,此系统检测修改使用者特征之一需要性,且在有需要性,修改使用者特征。此系统从报文使用者数据库读取使用者特征,并且依据使用者特征与每一报文确认器相关的特性数据,从传送条件数据库中搜寻适合的报文。报文使用者数据库存储每一使用者生日与上次系统通信时间。使用者特征依据各种不同的条件被更新。例如,将使用者的生日加上一预定值所获得的日期若在上次使用者的通信之后,特征便要修改。
文档编号H04L12/58GK1595411SQ200410058930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8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10日
发明者板仓雄一郎, 筒井雄一郎, 藤田信之 申请人:环球媒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