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双工多天线系统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

文档序号:759788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时分双工多天线系统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涉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时分双工模式下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是在时分双工模式下使用多天线技术进行高速数据传输时,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码道信息包括码道所采用的信道化码信息、扰码信息以及该码道所属层的序列号信息(层序号)。
在时分双工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检测通常采用多用户检测(MUD)技术,为了能够同时检测出所有激活码道上的数据比特,接收机需要知道当前所有激活码道的扩频码。其中,扩频码由信道化码和扰码共同组成。
对于传统的单天线移动通信系统来说,一个发射机被分配一个扰码,同时接收机也相应的保存该扰码,所以接收机只需要知道各个码道上的信道化码就知道了各个码道地扩频码,就可以进行多用户检测。
对于时分双工的CDMA移动通信系统,利用其特有的帧结构进行数据发送,具体地说,时分双工模式下的数据流是一个时隙一个时隙地突发发送的,其中每一个突发结构包括前后两部分传输数据和居中的训练序列,训练序列的主要用途是进行信道估计。一个发射机通常分配一个基本的训练序列,插入到突发结构中的训练序列均由该基本序列通过偏移产生(由训练序列偏移值决定)。一般情况下信道化码信息可以利用训练序列进行传递,传递方式可以有通用与缺省两种。其中通用方式是指在基站下行发送时,所有码道使用相同的训练序列,并用该训练序列与基本训练序列之间的偏移值告知终端有多少信道化码在使用中,比如在训练序列的总数K=16时,每一个偏移后的训练序列可以用符号mi(i=1…16)表示,那么在分配的训练序列为m16时,即告之使用中的信道化码数目为16;缺省方式是建立起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每个码道使用不同偏移值的训练序列,终端通过这种一一对应关系,由训练序列获得所有码道的信道化码,比如训练序列mi与第i个信道化码对应。
随着空间复用技术的出现,利用多个发射天线、多个接收天线进行高速数据传输的方法正成为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该项技术适用于多散射体的无线环境,使得来自每个发射天线的信号在每个接收天线中是高度不相关的,并在接收机端利用这种不相关性对多个天线发送的数据进行区分和检测。如果多个天线上发送的数据不同,称为空间复用,如分配给一个时隙的所有突发结构的数据流为S,则先将数据流S分解成X层数据,每一层数据再按照信道化数目分解为Y个数据子流(X为发射天线总数,Y为对应于每根天线的码道数目),每Y个数据子流对应于一根发射天线发射,该Y个数据子流被称为一层数据。
对于时分双工模式下的多天线系统来说,接收机同样需要知道各个激活码道的扩频码信息来对所有码道的数据进行检测,特别的还需要知道各层数据的顺序,以便在检测各层数据后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层序号)恢复出发送数据。
在利用多天线进行高速数据传输时,为了在接收机端获得来自不同发射天线的信道冲激响应,每层需要分配不同的训练序列以提供信道估计。在一般情况下,每根天线上发送的数据均不相同,此时层与发送天线是一一对应的,如上述X×Y个数据子流被分配到X个发射天线上的情况。但在有些情况下,发射天线数目会大于发送层数,此时会有多根天线同时发送一层数据的情况,而对于接收机来说,由于只需要知道该层数据到达某根接收天线上的信道估计值,所以只要求保证每层分配不同的训练序列。
利用训练序列传递层序号指示信息、扰码信息、信道化码信息时,可以在发射机端按照如下的原则分配训练序列训练序列偏移值与层满足预定的第一映射关系(如利用每层训练序列偏移值的大小来表征层序号,即偏移值从小到大排列分别表示第一层、第二层直到第M层),以便接收机端通过此映射关系获知层的顺序,从而准确地合并多层数据;在不同层使用不同扰码传输,至少分配两个不同的扰码,且要求在一确定的扰码组中选择扰码时,训练序列偏移值与扰码的序号应满足预定的第二映射关系(第一层对应于第一个扰码,第二层对应于第二个扰码,以此类推),以便接收机端通过此映射关系获知不同层的扰码信息;在要求从一确定的信道化码组中选择信道化码并有规律地分配时,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应满足预定的第三映射关系(同一信道化码组中序号排在前面的被优先分配),以便接收机端通过此映射关系获知信道化码信息。
具体而言,用训练序列偏移值的大小与层序号的大小建立第一映射关系,即偏移值从小到大排列分别表示第一层、第二层、直到所有层,反之亦可;在不同层使用不同的扰码传输时,扰码的信息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进行传递,即第一层对应于第一个扰码,第二层对应于第二个扰码,依此类推。因此对于第二映射关系,有时它与第一映射关系等同,有时则不需要建立第二映射关系,第三映射关系是在满足第一、第二映射关系的条件下建立的。
依据上述基本原则进行训练序列分配时,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训练序列映射表格来同时反映上述三种映射关系,如下表1所示。该表对应的是一个发送数据层数为2(M=2),扩频系数为16(SF=16)的映射表格。其中,一行表示一种码道数值情况,共16行,分别表示16种占用码道情况;一行中的前8列,表示8种不同的偏移值与最小偏移值之间的比值(由于最小偏移值是固定的,知道了偏移值与最小偏移值之间的比值就知道了偏移值),如果某单元格中有“X”符号,表示该比值被选用,那么该层数据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即确定。如第2行中,比值1、2被选用,则确定了第1层、第2层数据的训练序列m1、m2。又如第4行中,比值3、4被选用,则确定了第1层、第2层数据的训练序列m3、m4。表格中的最后一列表示在前8列中“X”符号分布情况下对应的码道数目,上述两举例中的占用码道数分别为2、4。接收机端也需要保存这样一张映射表格,以便进行逆映射操作。
表1
依据上述训练序列分配的基本原则所建立的训练序列映射表格,利用训练序列传递了层序号信息、扰码信息和信道化码信息,即知道了训练序列,就知道了训练序列偏移值,从而知道层序号、扰码和信道化码。
然而,当扩频系数改变时,训练序列映射表格会有所不同,此时对于一个扩频系数需要自适应改变的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接收机就需要保存多张这样的与扩频系数对应的训练序列映射表格,从而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
此外,在发送数据层数不相同时,其训练序列映射表格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个需要自适应改变发送数据层数的系统来说,接收机也需要保存多张这样的与发送数据层数对应的训练序列映射表格,也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
虽然通过采用映射表格1的结构,可以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但在使用中存在缺陷,即针对扩频系数需要自适应改变的系统、发送数据层数需要自适应改变的系统来说,则需要在接收机端保存与每一个扩频系数、每一个发送数据层数对应的训练序列映射表格,增加了接收机端的数据存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时分双工多天线系统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即提供能够同时支持多种扩频系数甚至多种天线配置情况下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以减少接收机的存储单元。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时分双工多天线系统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发送端将每一个时隙的数据流分解成层数据,每一层数据按照信道化码数目分解为多个数据子流,对每一层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子流加入训练序列形成突发结构,在加入的训练序列中携带码道信息;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信道估计,获得每一层的训练序列,根据训练序列获得码道信息,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发送端,加入训练序列形成突发结构,在加入的训练序列中携带码道信息,包括
A.在训练序列偏移值、层序号和信道化码数目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包括训练序列偏移值大小与层序号大小间的映射关系、层序号大小与扰码组中扰码序号大小间的映射关系、和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间的映射关系,在建立映射关系时,首先建立某一扩频系数时的所述映射关系,当扩频系数增加时,保持前述映射关系不变并在该映射关系基础上扩展扩频系数增加时增加的所述映射关系,在扩展该映射关系时,保证每一个映射关系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超过其最小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数量所限定的偏移值,和保证各个映射关系间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重复;
B.按上述映射关系在每一层数据的每一个数据子流中加入一个训练序列偏移值的训练序列;
所述的接收端,根据训练序列获得码道信息,包括
C.由每一层的训练序列获得每一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根据与发送端相同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大小与层序号大小间的映射关系、层序号大小与扰码组中扰码序号大小间的映射关系、和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间的映射关系获得包括码道所属层的层序号、扰码以及信道化码的码道信息。
所述步骤A,是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训练序列偏移值、层序号、扰码序号和信道化码数目间的映射关系,包括
A1.按不同层分配不同偏移值训练序列的原则,建立训练序列偏移值与层序号之间预定的第一映射关系;
A2.按不同层分配不同扰码、要求扰码在一确定的扰码组中选择、且该扰码组在接收机端已知时,建立扰码在扰码组中的序号与层序号之间预定的第二映射关系;
A3.要求在一确定的信道化码组中选择信道化码并按规律分配、且该信道化码组以及分配规律在接收机端已知时,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之间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
所述步骤A3中,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之间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包括
A311.对所有信道化码数目按照各信道化码数目N所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进行分组;
A312.依据公式M为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计算每最小扩频系数分组所要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按照各Kmin、在步骤A311分组基础上对各信道化码数目N再进行一次分组,K为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数量;
A313.按照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各个Kmin分组中的各个Qmin分组中按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分配训练序列,分配时每个Qmin分组使用的训练序列的偏移值不得超过其分组的Kmin所限定的最大偏移值,和各个Qmin分组间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重复。
所述步骤A3中,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之间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包括
A321.对所有信道化码数目按照各信道化码数目N所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进行分组;
A322.以发送数据层数M=2为基础,依据公式计算每最小扩频系数Qmin分组所要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按照各Kmin在步骤A321分组基础上对各信道化码数目N再进行一次分组,K为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数量;
A323.按照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各个Kmin分组中的各个Qmin分组中按发送数据层数M=2分配训练序列,分配时首先遍历所需训练序列偏移值最小数量Kmin较小的、所有信道化码数目N与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映射情况,然后再遍历所需训练序列偏移值最小数量Kmin较大的、所有信道化码数目N与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映射情况,当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M大于2时,进一步执行步骤A324;
A324.在步骤A323分配的基础上,根据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M,为第3、4…M层分配训练序列,即对于某一个信道化码数目N,选择将偏移值位于已分配给前两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之后的训练序列分配给第3、4…M层。
在需要保证满足W≥Wmin时,根据式
得到所需的最大训练序列偏移值个数Kmax,对步骤A323或A324的分配结果进行修订,保留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间的映射关系,舍弃不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舍弃部分的各信道化码数目N与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建立映射关系,即将一个占用训练序列偏移值较小的训练序列分配方式与多个信道化码数目N建立映射关系,式中P为训练序列的长度,W为信道估计的窗长。
所述步骤A3中,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之间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包括
A331.对所有信道化码数目按照各信道化码数目N所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进行分组;
A332.以发送数据层数M=2为基础,依据公式计算每最小扩频系数Qmin分组所要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按照各Kmin在步骤A331分组基础上对各信道化码数目N再进行一次分组,K为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数量;
A333.在偏移值不同的训练序列mi,i=1…16,与某些数字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f(mi),按照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各个Kmin分组中的各个Qmin分组中按发送数据层数M=2分配训练序列,分配时保证f(m(1))+f(m(2))=N,获得M=2时的一张映射关系表格,其中m(1)表示第1数据层分配的训练序列,m(2)表示第2数据层分配的训练序列,每个Qmin分组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得超过其分组的Kmin所限定的最大偏移值,和各个Qmin分组间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重复,当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M大于2时,执行步骤A334;
A334.在步骤A333分配的基础上,根据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M,为第3、4…M层分配训练序列,即对于某一个信道化码数目N,选择将偏移值位于已分配给前两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之后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分配给第3、4…M层。
在需要保证满足W≥Wmin时,根据
得到所需的最大训练序列偏移值个数Kmax,对步骤A333或者A334的分配结果进行修订,保留满足式≤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间的映射关系,舍弃不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舍弃部分的各信道化码数目N与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建立映射关系,即将一个占用训练序列偏移值较小的训练序列分配方式与多个信道化码数目N建立映射关系,式中P为训练序列的长度,W为信道估计的窗长。
所述步骤C,根据训练序列偏移值和映射关系获得层序号、扰码以及信道化码,包括
C1.根据训练序列偏移值与层序号满足的预定的第一映射关系,获得该码道所属层的序号;
C2.在不同层分配不同的扰码时,根据C1获得的码道所属的层序号信息,以及扰码序号与层序号满足的预定的第;映射关系,从扰码组中按照扰码序号读出扰码,获得码道所采用的扰码;
C3.根据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满足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获得当前正在使用的信道化码数目N,并按照事先确定的信道化码分配规律从信道化码组中读取出N个信道化码,获得码道所采用的信道码。
本发明的方法,首先采用映射表格来提供一种在使用空间复用(MIMO)技术进行高速数据传输时的训练序列分配方法,使之能够适用多种扩频系数以及多种发送数据层数的情况,以减少接收机的存储单元;和进一步使用映射函数代替映射表格来减少存储单元(映射表格与映射函数均是指在所有层上的训练序列分配与信道化码数目之间的映射,只是前者以表格形式存储,后者以函数形式存储)。本发明方法还同时给出了修订方法,使之在牺牲某些码道信息的情况下,保证训练序列信息的估计性能。
本发明的时分双工模式下多天线系统中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包括建立及使用能够支持多种扩频系数的训练序列映射表格的方案一,建立以及使用能够支持多种扩频系数和多种发送数据层数的映射表格的方案二,和建立以及使用简化的能够支持多种扩频系数和多种发送数据层数的映射函数的方案三,以及方案二映射表格及方案三映射函数的修订方案。
本发明方法通过上述方案可实现以一种训练序列分配方式同时支持多种扩频系数和多种发送数据层数,与现有的、与每种扩频系数及每种发送数据层数相对应的、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相比较,可有效节约接收机的存储单元。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方法体现了在时分双工模式下的多天线系统中,可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为了能够准确传递码道信息,在发射机端插入训练序列形成突发结构时需要遵循如下的基本方法,并且保证下述的预定映射关系在接收机端已知。包括
(1)不同发送数据层分配不同偏移值的训练序列,训练序列偏移值与层序号满足预定的第一映射关系;
(2)在不同层分配不同扰码,要求扰码在一确定的扰码组中选择,且该扰码组在接收机端已知,那么扰码在该扰码组中的序号与层序号满足预定的第二映射关系(如果不同层分配相同的扰码,此时扰码组中只有一个扰码,则无需此第二映射关系,换句话说该第二映射关系就是层序号与该个扰码间的固定映射关系);
(3)需在一确定的信道化码组中选择信道化码并按规律分配,接收机端已知该信道化码组以及分配规律,那么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按照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量间所满足的第三预定的映射关系。
对于接收机端,通过信道估计方法获得各个层上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之后,就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获得码道信息,包括
(1)根据训练序列偏移值与层序号间满足的预定的第一映射关系,获得该码道所属层的序号信息;
(2)在不同层分配不同的扰码时,根据(1)获得的码道所属的层序号信息,以及扰码序号与层序号间满足的预定的第二映射关系,从扰码组中按照扰码序号读出扰码,从而获得码道所采用的扰码信息(在不同层分配相同的扰码时,码道所采用的扰码只需从扰码组中直接读取);
(3)根据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间所满足的预定的第三映射关系,获得当前正在使用的信道化码数目N,并按照事先确定的信道化码分配规律从信道化码组中读取出N个信道化码,从而获得码道所采用的信道化码信息。
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给出的方案一,将不同扩频系数情况下训练序列与层序号、扰码信息、信道化码信息间的映射关系统一在一张表格中,从而节省接收机的存储单元;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给出的方案二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又将不同发送层数情况下训练序列与层序号、扰码信息、信道化码信息间的关系统一在一张映射表格中,从而进一步节省接收机的存储单元;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给出的方案三是一种基于映射函数的码道信息的传递方法,是方案二的进一步简化,将需要大量存储单元的映射表格简化为一个映射函数,从而进一步节省接收机端的存储单元。
本发明方法,依据预定的原则建立起一张训练序列映射表格,对于一个扩频系数需要自适应改变即扩频系数Q不同的系统来说,对于一个发送天线配置需要自适应改变即发送数据层数M不同的系统来说,发射端依靠这样一张映射表格,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接收机依靠所保存的这样一张映射表格,就可从传递的训练序列中获得码道信息,有效地节省了接收端的存储空间,避免接收端因对应存储不同扩频系数Q、不同发送数据层数M下的训练序列映射表格占用过多存储空间的问题的产生。
实施例方案一提出一种建立训练序列映射表格的方法,将不同扩频系数所对应的映射表格统一到一张表格中。
在发送数据层数为M、扩频系数为Q时,所要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个数K必须满足以保证有足够多的不同偏移值的训练序列被分配到不同的层上。
在3GPP的标准文档中,对于时分双工模式来说,规定K值只能从如下几个数值中选择1、2、4、6、8、10、12、14、16;扩频系数Q只能从如下几个数值中选择1、2、4、8、16。
那么,当发送层数M=2,Q=1时,要求K≥2;
当M=2,Q=2或4时,要求K≥4;
当M=2,Q=8时,要求K≥6;
当M=2,Q=16时,要求K≥8。
而不同的扩频系数,其对应的最大信道化码数目总是与扩频系数相同的。因此,可以首先建立较小扩频系数时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建立较大扩频系数时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且在建立后者的映射关系时,保持前者的映射关系不变,这样就可以把不同扩频系数所对应的映射表格统一到一张表格中。该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映射表格(该映射表格包含了所述的全部三种映射关系)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将信道化码数目N按照其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进行分组;
步骤(2),依据公式计算每组所要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按照Kmin将信道化码数目再进行一次分组;
步骤(3),依据插入训练序列的基本方法,按照Kmin从小到大的顺序在每个Kmin、Qmin分组的范围内进行训练序列的分配,每个分组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得超过Kmin所限定的最大偏移值,并且保证不同分组之间没有重复的分配。包括训练序列偏移值大小与层序号大小间的映射关系不重复、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间的映射关系不重复。
下面结合实例说明依据上述步骤(1)至(3)如何建立训练序列映射关系表格。以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目M=2为例,根据步骤(1)和(2)对信道化码数目分组,如表2所示
表2
步骤(1)的第一次分组是将信道化码数目N1、2、3、4、5、6、7、8、9、10、11、12、13、14、15、16按照其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 1、2、4、8、16进行分组,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步骤(2)依据公式计算每组所要求的最小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数量Kmin 2、4、6、8,按照Kmin 2、4、6、8在步骤(1)分组基础上对信道化码数目N再进行一次分组,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
依据上述的分组,以及步骤(3),按照Kmin 2、4、6、8从小到大的顺序在每个组的范围内进行训练序列的分配,每个组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得超过对应的Kmin 2、4、6、8所确定的最大偏移值,比如Kmin=2时,训练序列不能选择偏移值超过训练序列m2的偏移值的训练序列,并且保证不同组之间没有重复的分配,可以得到如下表3的训练序列映射关系表格
表3
上述表格中,m1至m8各列下方的数字1和2表示层序号,mi表示偏移值不同的训练序列,因为K的最大取值为16,那么对应的偏移值不同的训练序列个数也为16(i=1,…,16)。如果某个偏移值mi下方的单元格中填入某个具体的自然数n,则表示该训练序列mi被分配给序号为n的层;填入0,表示该训练序列未被分配(本描述适用于下述表5、6、7、8)。
可以看出上述方案中,训练序列的选择是先选择序号较小(即偏移值较小)训练序列,然后选择序号较大训练序列,但是训练序列的产生是在一个基本训练序列上循环偏移产生的,因此可以把任何一个偏移值的训练序列定义为m1,然后其他训练序列的序号依次增加,表示为m2、m3直到m16。特别的,我们完全可以把上述表格中的m1、m2至m16的训练序列的顺序颠倒过来,表示为m16、m15直到m1,而表格中的其他部分不变。即训练序列分配时,首先选择训练序列序号较大的训练序列,然后选择训练序列序号较小的训练序列。此时训练序列最大的对应于第一层,而训练序列最小的对应于第M层。
那么,在接收机通过信道估计获得各层上的训练序列之后就可以获得码道信息。以上述实施例表格3为例,当获得的训练序列为m3和m7时,m3所对应的层为第一层,m7所对应的层为第二层;如果各层的扰码不同,那么第一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一个扰码,第二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二个扰码;当前使用中的信道化码数目为11。见上述表格3第12行。
同样,可以建立发送数据层数目M=4时的训练序列映射关系表4如下
表4
步骤(1)的第一次分组是将信道化码数目N 1、2、3、4、5、6、7、8、9、10、11、12、13、14、15、16按照其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 1、2、4、8、16进行分组,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步骤(2)依据公式计算每组所要求的最小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数量Kmin 4、6、8,按照Kmin 4、6、8在步骤(1)分组基础上对信道化码数目N再进行一次分组,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
依据上述的分组,以及步骤(3),按照Kmin 4、6、8从小到大的顺序在每个组的范围内进行训练序列的分配,每个组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得超过Kmin 4、6、8所确定的最大偏移值,比如Kmin=4时,训练序列不能选择偏移值超过训练序列m4的偏移值的训练序列,并且保证不同组之间没有重复的分配。此时如果接收机通过信道估计获得各层上的训练序列,依据该表4就可以获得码道信息。如当获得的训练序列为m1、m3、m7、m8时,m1所对应的层为第一层,m3所对应的层为第二层,m7所对应的层为第三层,m8所对应的层为第四层,如果各层的扰码不同,那么第一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一个扰码,第二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二个扰码,第三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三个扰码,第四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四个扰码,当前使用中的信道化码数目为14(表中第15行)。
上述方案一可以统一多个扩频系数的情况。使用这样的方法建立的训练序列映射表格所支持的最大发送数据层数为14。但需针对每一个发送数据层数目M,建立一个这样的训练序列映射表,仍需占用一定的接收机存储空间。
对于一个具有多天线的发射机来说,往往会根据信道环境的不同或者业务需求的不同,调整其发送数据的层数;此外,对于蜂窝结构的移动通信系统来说,其每个蜂窝配置的发射机的天线数目也很可能不同,从而其可发送的数据层数目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对于同一个接收机,当它面对的发射机所发送数据的层数不同时,就需要保存与数据层数目对应的不同映射关系的表格,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本发明方案二针对该问题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提出,用同一张映射表格分配不同扩频系数、不同数据层数目时的训练序列和利用该训练序列发送码道信息。
在发送数据层数M为2(第一层和第二层)时,利用方案一就完全可以建立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不同信道化码数目N之间的映射关系,在支持更多发送层数M时,只需按照插入训练序列的基本方法任意选择训练序列偏移值分配给新增加的层即可,此时接收机端只需要根据第一层和第二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判断信道化码数目即可,从而将不同发送层数M对应的多张表格统一成一张表格。建立映射表格(该映射表格包含了所述的全部三种映射关系)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将信道化码数目N按照其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进行分组(同前述表格2);
步骤(2),对于发送层数M=2,依据公式计算每组所要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按照Kmin将信道化码数目N再进行一次分组(同前述表格2);
步骤(3),依据插入训练序列的基本方法,按照Kmin从小到大的顺序在每个Kmin组的范围内进行训练序列的分配,即分配时首先遍历最小Kmin值的所有情况,然后再按Kmin的增大关系顺序遍历各Kmin值的所有情况,直到与所有信道化码数目N的映射关系建立完毕,获得M=2时的一张映射关系表格;
步骤(4),在步骤(3)所获得的映射关系表格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发送层数M,依照插入训练序列的基本方法,为发送层数为3、4…M的层分配训练序列偏移值,即对于某一个信道化码数目N,选择将偏移值位于已分配给前两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之后的训练序列分配给第3、4…M层,并保证所有层序号的大小关系与其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大小关系一致。
下表5是一个使用方案二建立的映射关系表格的实施例,限于篇幅,表格中省略了对应的Kmin与Qmin分组。
表5
表中,“X”表示大于等于3的层序号或者表示数字0。具体标记数值是大于等于3(M)的层序号还是标记0,由方案二步骤(4)中的方法确定。但层序号的大小关系与其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大小关系必须一致,如在M=4的情况下,将m1分配给第一层,将m6分配给第二层时,不能将m7分配给第四层,将m8分配给第三层,必须将m7分配给第三层,将m8分配给第四层。
此时,在接收机通过信道估计获得各层上的训练序列之后就可以获得码道信息。以上述实施例表格5为例,当发送层数为2且获得的训练序列为m3和m6时,m3所对应的层为第一层,m6所对应的层为第二层;如果各层的扰码不同,那么第一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一个扰码,第二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第二个扰码;当前使用中的扰码数目N为13(见上述表格第14行)。当发送层数为4且获得的训练序列为m4、m6、m7和m8时,m4所对应的层为第一层,m6所对应的层为第二层,m7所对应的层为第三层,m8所对应的层为第四层;如果各层的扰码不同,那么第一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一个扰码,第二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二个扰码;第三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三个扰码;第四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四个扰码;当前使用中的信道化码数目为14(见上述表格第15行)。
使用方案二,虽然可以将与不同发送层数对应的映射表格统一起来,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其要求的最小K值变大,比如在Q=16时,对于M=4,根据公式其所要求的最小K为8,而在上述实施例表格5中,其所要求的K值最小为10;并且支持的最大层数有所下降,使用方案一其支持的最大层数为14,而使用方案二其支持的最大层数为11。因此方案二相对于方案1,其K值要求变大,信道估计性能会变差,支持的发送层数变小,适用范围变小。
可以发现方案二中的步骤(3)与方案一中的步骤(3)并不一致,方案二中的步骤(3)首先遍历较小K值的所有情况,然后遍历较大K值的所有情况,是为了保证首先建立的对应于M=2情况下的映射关系中,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较小,从而保证其他层在训练序列偏移值的分配上有更大的选择权,并且保证支持更大的发送数据层数。对比表格3与表格5,不难发现,使用两种方法建立的对应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映射关系有所不同,并且表格3的最后一行中,第二层的训练序列已经分配到m8,还有剩余8个训练序列偏移值可以分配,再加上已经分配训练序列的前两层,支持的最大层数只为10;但是在表格5最后一行中,第二层的训练序列只分配到m7,还有剩余9个训练序列偏移值可以分配,再加上已经分配训练序列的前两层,其可以支持的最大层数目为11。
为了进一步节约接收机的存储资源,可以在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基础上,通过某些修改,将表格映射关系用某种简单的函数映射关系表达出来,称为方案三。建立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包含了所述的全部三个映射关系)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将信道化码数目N按照其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进行分组(同前述表格2);
步骤(2),对于发送层数M=2,依据公式计算每组所要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按照Kmin对信道化码数目N再进行一次分组(同前述表格2);
步骤(3)建立不同偏移值的训练序列mi(i=1…16)与某些数字之间的某种映射关系f(mi);
步骤(4),依据插入训练序列的基本方法,建立不同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不同信道化码数目N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且保证f(m(1))+f(m(2))=N,获得M=2时的一张映射关系表格,其中m(m)表示第m层分配的训练序列,m=1,2,每个Qmin分组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得超过其分组的Kmin所限定的最大偏移值,和各个Qmin分组间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重复;
步骤(5),在步骤(4)所获得的映射关系表格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发送层数M,依照插入训练序列的基本方法,为发送层数为3、4…M的层分配训练序列偏移值,即对于某一个信道化码数目N,选择将偏移值位于已分配给前两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之后的训练序列分配给第3、4…M层,并保证所有层序号的大小关系与其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大小关系一致。
这样就建立了一张将不同扩频系数Q和不同发送层数M统一起来的训练序列分配与信道化码数目N之间的映射表格。使用这样一张映射表格,在接收机端就无需再保存该表格,而只需知道映射关系f(mi)以及映射函数f(m(1))+f(m(2))=N即可。
下面给出使用方案三建立的映射关系表格的实施例。
训练序列与特定数字之间的映射关系为(记载在表6中的第2行中)
映射表格为下表6(限于篇幅,表格中省略了对应的Kmin与Qmin分组)
表6
接收机根据第一层和第二层对应的训练序列m(1)和m(2),通过映射关系即可计算出相应的信道化码数目N。以上述实施例表格为例,当发送层数为2且获得的训练序列为m3和m6时,m3所对应的层为第一层,m6所对应的层为第二层;如果各层的扰码不同,那么第一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一个扰码,第二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二个扰码;应用映射函数f(mi),f(m3)对应的数字为2,f(m6)对应数字为6,那么当前使用中的信道化码数目只需把两个数字相加,即2+6=8。当发送层数为2且获得的训练序列为m2和m7时,m2所对应的层为第一层,m7所对应的层为第二层;如果各层的扰码不同,那么第一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一个扰码,第二层上分配的扰码是扰码组中的第二个扰码;应用映射函数f(mi),f(m3)对应的数字为1,f(m7)对应的数字为8,那么当前使用中的信道化码数目只需把两个数字相加,即1+8=9。
使用方案三,进一步使需要的最小K值变大,并且其支持的最大层数目也有所减小,以上述实施例为例,在表格6最后一行中,第二层的训练序列分配到m8,还有剩余8个训练序列偏移值可以分配,再加上已经分配训练序列的前两层,其可以支持的最大数据层数目为10。
在时分双工模式下的MIMO系统中,插入训练序列的基本要求是K≥M(保证每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同),而在本发明方法提出的三种实施方案中,均提高了这个要求造成K变大,根据下述关系式使得信道估计的窗长W变短
式中P为训练序列的长度,是一固定数值,运算符号
表示取小于等于x的最大整数。
提高对K值的要求,这是因为在分配的训练序列中,由于携带了信道化码的信息,训练序列从无规则的分配变成了有规则的分配,故牺牲了一些训练序列,从而使得信道估计的窗长W变短,影响了信道估计的性能。
为了节约训练序列,增加信道估计的窗长W,可以尽量使用占用训练序列偏移值较小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多个信道化码数目N之间建立映射关系。使用这样一种修订方法,可以建立一种一对多的映射关系,然而造成接收机无法唯一确定其信道化码数目,因此接收机需要使用额外的方法进行信道化码的判断,比如激活检测技术。
具体地,使满足W≥Wmin,根据式
得到所需的最大训练序列偏移值个数Kmax,对方案二的步骤(3)或(4)、方案三的步骤(4)或(5)的分配结果进行修订,保留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间的映射关系,舍弃不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舍弃部分的各信道化码数目N与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建立映射关系,即将一个占用训练序列偏移值较小的训练序列分配方式与多个信道化码数目N建立映射关系。
下面给出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对于MIMO系统来说,普遍配置是能够支持四层数据发送,一般要求估计窗长W=16;对于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来说,训练序列的长度P=128,因此期望其能够支持的K值降低到8,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加信道估计的窗长W。下面以此为目标对方案二、三进行修订。
对于表格5所示的实施例,它是使用方案二建立的一个映射表格。在支持M=4层发送数据时,其要求的最小K值为10,此时其信道估计的窗长W=12。使用修订方法,保留K≤8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N之间的映射关系,把被舍弃的映射关系所对应的N重新与K≤8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建立映射关系。如下表7所示。可以发现此时只需要将表格5中最后一行映射关系舍弃即可,并将第一行所对应的分配方式建立与N=1和N=16的一对多映射即可。这样的一种修订只有在Q=16时才存在一对多的映射。
下述实施例给出的映射表格7,在M=2时要求的最小K值降低为6,在M=4时要求的最小K值降低为8,可支持的最大发送层数目增加为12。
表7
对于表格6所示的实施例,在支持M=4发送数据层时,其要求的最小K值为10,此时其信道估计的窗长W=12。使用修订方法,保留K≤8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N之间的映射关系,把被舍弃的映射关系所对应的N重新与K≤8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建立关系。由于方案三是使用映射函数建立的映射关系,同一个信道化码数目N,存在着多种训练序列偏移值与N对应的情况,修订时可以利用这种冗余,将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N之间的多对一映射关系改为一对一映射,在冗余使用完毕之后,再建立一对多的映射关系。
下表8即是一个对表格6进行修订之后的映射关系表格。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之间的一对多映射(第三行),而且剩余的映射关系虽然在表格8中表现为一一映射,但是使用方案三提供的函数关系f(m(1))+f(m(2))=N进行运算时,其存在着一对多映射,即虽然通过函数关系f(m(1))+f(m(2))=N可以计算出某一个信道化码数目N,但是其可能代表的信道化码数目为N或者为另外一个值N′。比如,虽然表格8中f(m2)+f(m3)=f(m1)+f(m4)=3,但在表格8中将m2和m3分配给前两层时,其对应的信道化码数目N为3,而把m1和m4分配给前两层时,其对应的信道化码数目N为11。这样的一种修订只有在Q=16时才存在一对多的映射。
实施例给出的映射表格8在M=2时要求的最小K值降低为6,在M=4时要求的最小K值降低为8,可支持的最大发送层数目均增加为12。
表8
对照表6与表8可以看出,使用修订方法,保留表6中的第1、2、3、5、7、9、11、14、15、18行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N(1、2、3、4、5、6、7、8、9、10)之间的映射关系,删去第19至第26行,重新建立第1、4、6、8、10、12行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N(16、11、12、13、14、15)之间的映射关系,而建立起表8。
使用本发明提出的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可以支持时分双工模式下的多天线技术。使用方案一可以统一建立不同扩频系数情况下的映射关系表格;使用方案二可以统一建立不同扩频系数和不同发送层数目情况下的映射关系表格;使用方案三可以把方案二建立的映射关系表格简化为某种函数关系,从而节省接收机的存储资源。本发明方法还同时给出了在要求信道估计窗长W较高时(不能牺牲信道估计窗长)通过牺牲某些码道信息实现的训练序列分配方案的修订方法。
权利要求
1.一种时分双工多天线系统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发送端将每一个时隙的数据流分解成层数据,每一层数据按照信道化码数目分解为多个数据子流,对每一层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子流加入训练序列形成突发结构,在加入的训练序列中携带码道信息;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信道估计,获得每一层的训练序列,根据训练序列获得码道信息,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发送端,加入训练序列形成突发结构,在加入的训练序列中携带码道信息,包括
A.在训练序列偏移值、层序号和信道化码数目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包括训练序列偏移值大小与层序号大小间的映射关系、层序号大小与扰码组中扰码序号大小间的映射关系、和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间的映射关系,在建立映射关系时,首先建立某一扩频系数时的所述映射关系,当扩频系数增加时,保持前述映射关系不变并在该映射关系基础上扩展扩频系数增加时增加的所述映射关系,在扩展该映射关系时,保证每一个映射关系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超过其最小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数量所限定的偏移值,和保证各个映射关系间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重复;
B.按上述映射关系在每一层数据的每一个数据子流中加入一个训练序列偏移值的训练序列;
所述的接收端,根据训练序列获得码道信息,包括
C.由每一层的训练序列获得每一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根据与发送端相同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大小与层序号大小间的映射关系、层序号大小与扰码组中扰码序号大小间的映射关系、和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间的映射关系获得包括码道所属层的层序号、扰码以及信道化码的码道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是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训练序列偏移值、层序号、扰码序号和信道化码数目间的映射关系,包括
A1.按不同层分配不同偏移值训练序列的原则,建立训练序列偏移值与层序号之间预定的第一映射关系;
A2.按不同层分配不同扰码、要求扰码在一确定的扰码组中选择、且该扰码组在接收机端已知时,建立扰码在扰码组中的序号与层序号之间预定的第二映射关系;
A3.要求在一确定的信道化码组中选择信道化码并按规律分配、且该信道化码组以及分配规律在接收机端已知时,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之间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2中,还包括在不同层分配相同的扰码时,扰码组中只有一个扰码,该预定的第二映射关系就是层序号与该扰码间的固定映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3中,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之间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包括
A311.对所有信道化码数目按照各信道化码数目N所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进行分组;
A312.依据公式M为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计算每最小扩频系数分组所要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按照各Kmin、在步骤A311分组基础上对各信道化码数目N再进行一次分组,K为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数量;
A313.按照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各个Kmin分组中的各个Qmin分组中按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分配训练序列,分配时每个Qmin分组使用的训练序列的偏移值不得超过其分组的Kmin所限定的最大偏移值,和各个Qmin分组间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重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3中,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之间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包括
A321.对所有信道化码数目按照各信道化码数目N所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进行分组;
A322.以发送数据层数M=2为基础,依据公式计算每最小扩频系数Qmin分组所要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按照各Kmin在步骤A321分组基础上对各信道化码数目N再进行一次分组,K为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数量;
A323.按照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各个Kmin分组中的各个Qmin分组中按发送数据层数M=2分配训练序列,分配时首先遍历所需训练序列偏移值最小数量Kmin较小的、所有信道化码数目N与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映射情况,然后再遍历所需训练序列偏移值最小数量Kmin较大的、所有信道化码数目N与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映射情况,当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M大于2时,进一步执行步骤A324;
A324.在步骤A323分配的基础上,根据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M,为第3、4…M层分配训练序列,即对于某一个信道化码数目N,选择将偏移值位于已分配给前两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之后的训练序列分配给第3、4…M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需要保证满足W≥Wmin时,根据式
得到所需的最大训练序列偏移值个数Kmax,对步骤A323或A324的分配结果进行修订,保留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间的映射关系,舍弃不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舍弃部分的各信道化码数目N与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建立映射关系,即将一个占用训练序列偏移值较小的训练序列分配方式与多个信道化码数目N建立映射关系,式中P为训练序列的长度,W为信道估计的窗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3中,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小的原则建立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之间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包括
A331.对所有信道化码数目按照各信道化码数目N所需要的最小扩频系数Qmin进行分组;
A332.以发送数据层数M=2为基础,依据公式计算每最小扩频系数Qmin分组所要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按照各Kmin在步骤A331分组基础上对各信道化码数目N再进行一次分组,K为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数量;
A333.在偏移值不同的训练序列mi,i=1…16,与某些数字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f(mi),按照训练序列偏移值的最小数量Kmin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各个Kmin分组中的各个Qmin分组中按发送数据层数M=2分配训练序列,分配时保证f(m(1))+f(m(2))=N,获得M=2时的一张映射关系表格,其中m(1)表示第1数据层分配的训练序列,m(2)表示第2数据层分配的训练序列,每个Qmin分组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得超过其分组的Kmin所限定的最大偏移值,和各个Qmin分组间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不重复,当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M大于2时,执行步骤A334;
A334.在步骤A333分配的基础上,根据所要求的实际发送数据层数M,为第3、4…M层分配训练序列,即对于某一个信道化码数目N,选择将偏移值位于已分配给前两层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之后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分配给第3、4…M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333中,训练序列mi与某些数字之间建立起的映射关系f(mi)为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需要保证满足W≥Wmin时,根据
得到所需的最大训练序列偏移值个数Kmax,对步骤A333或者A334的分配结果进行修订,保留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间的映射关系,舍弃不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数目N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舍弃部分的各信道化码数目N与满足式K≤Kmax的训练序列偏移值建立映射关系,即将一个占用训练序列偏移值较小的训练序列分配方式与多个信道化码数目N建立映射关系,式中P为训练序列的长度,W为信道估计的窗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根据训练序列偏移值和映射关系获得层序号、扰码以及信道化码,包括
C1.根据训练序列偏移值与层序号满足的预定的第一映射关系,获得该码道所属层的序号;
C2.在不同层分配不同的扰码时,根据C1获得的码道所属的层序号信息,以及扰码序号与层序号满足的预定的第二映射关系,从扰码组中按照扰码序号读出扰码,获得码道所采用的扰码;
C3.根据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满足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获得当前正在使用的信道化码数目N,并按照事先确定的信道化码分配规律从信道化码组中读取出N个信道化码,获得码道所采用的信道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2还包括在不同层分配相同的扰码时,码道所采用的扰码从只有一个扰码的扰码组中直接读取。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是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大的原则建立训练序列偏移值、层序号、扰码序号和信道化码数目间的映射关系,包括
A1.按不同层分配不同偏移值训练序列的原则,建立训练序列偏移值与层序号之间预定的第一映射关系;
A2.按不同层分配不同扰码、要求扰码在一确定的扰码组中选择、且该扰码组在接收机端已知时,建立扰码在扰码组中的序号与层序号之间预定的第二映射关系;
A3.要求在一确定的信道化码组中选择信道化码并按规律分配、且该信道化码组以及分配规律在接收机端已知时,依据信道化码数目越小所使用的训练序列偏移值越大的原则建立不同层上分配的训练序列偏移值与信道化码的数量信息之间的第三预定映射关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时分双工多天线系统传递码道信息的方法,能同时支持多种扩频系数甚至多种天线配置情况下、利用训练序列传递码道信息。发送端,在加入的训练序列中携带码道信息,包括在训练序列偏移值、层序号和信道化码数目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与扩频系数无关;按该映射关系在每一层数据中加入一个训练序列偏移值的训练序列,不同层加入训练序列的偏移值不同,其大小按映射关系与层序号的大小、与扰码序号的大小对应,和与信道化码数目对应。接收端,由获得的每一层数据的训练序列偏移值,根据与发送端相同的映射关系获得码道所属层的层序号、扰码序号和当前正在使用的信道化码数目,而可获得扰码和信道化码。
文档编号H04B1/69GK1756124SQ20041008093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7日
发明者索士强 申请人: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