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59687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声振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等中使用的声振片(acoustic vibratory plate)。
背景技术
尽管过去的声振片的再现频率大约为20kHz,但是近年来随着音响设备性能的改善,已经能够再现到最高至大约100kHz。由此,在扬声器、耳机等的声振片中,需要作为其动态性能之一的阻尼特性的性能改进。
下面以扬声器的声振片为例描述振动片材料所需的特性。对于扬声器的声振片的振动片材料,最影响扬声器的频率响应的三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1)高弹性模量;(2)高内部损耗,即,高阻尼特性;和(3)小密度。
这些特性和扬声器的再现频率响应之间的关系示于图6。弹性模量影响活塞振动频带(piston vibration band)B1,而内部损耗影响分散振动频带(split vibration band)B2的波峰倾斜(peak-dip)。此外为了平坦化,需要高内部损耗,即,高阻尼特性。
更具体地说,通过使弹性模量变高,活塞振动频带B1在其中频率变大的方向X1上扩大。此外,通过增加内部损耗,谐振峰值P在其中声压变低的方向X2上变小。另外,通过增强阻尼特性,即通过使内部损耗变高,表示频率响应的曲线轮廓变得平滑,从而能够改进平坦性能。
此外,密度影响再现声压级。更具体地说,通过使密度变低,换句话说,通过使材料更轻,在其中声压变高的方向X3上提高灵敏度(水平)。
从图6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了再现高频,需要使用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以便尽量向高频带一侧扩大活塞振动频带B1。
在再现20kHz的现有技术中,已经采用了一种技术,即,使用杨氏模量尽量大的材料以便扩大活塞振动频带B1、并将分散振动频带B2设置到20kHz或更高以便使得分散振动不影响再现。
此外,为了减轻分散振动的影响,已经将具有高内部损耗的阻尼材料比如阻尼剂(damping agent)应用到振动片,通过其使得分散振动的波峰倾斜平坦。
但是,近年来在进行100kHz的再现时,仅使用活塞振动频带B1执行100kHz的再现非常困难,因此需要使用分散振动频带B2的再现技术,这使得分散振动频带B2的波峰倾斜变平坦非常必要。
过去,为了使波峰倾斜平坦,尽管已经采用了应用阻尼剂的方法,但是该应用阻尼剂的方法仅仅带来了一定的益处而并不能实现足够的阻尼特性。因此,需要一种增强阻尼特性的技术,使得分散振动中的波峰倾斜平坦。
现有技术示例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Hei1-223898中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增加内部损耗并实现分散振动频带的波峰倾斜平坦化的声振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声振片是一种使至少第一至第三叠层体层叠在一起的声振片。在该声振片中,第一和第三叠层体由聚合材料形成,第二叠层体由动态内部损耗与形成第一和第三叠层体的聚合材料不同的聚合材料形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声振片是一种使三层或更多层叠层体层叠在一起的声振片。在该声振片中,每一个叠层体由动态内部损耗彼此不同的第一或第二聚合材料形成,并且由第一聚合材料形成的叠层体和由第二聚合材料形成的叠层体交替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声振片,能够有效增加内部损耗并实现阻尼特性的提高,从而能够实现使分散区域的波峰倾斜平坦。


图1A和图1B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图1A是正常时间的横截面图,图1B是表示在振动期间通过剪切变形实现阻尼的截面图。
图2A和图2B示出现有技术的声振片,图2A是正常时间的横截面图,图2B是表示在振动期间通过阻尼剂的拉伸变形实现阻尼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在根据示例3的声振片的再现频率响应和根据对比示例3-1、3-2的声振片的再现频率响应之间的关系特性图。
图4是表示根据示例4的声振片的再现频率响应的特性图。
图5是表示在根据示例5的声振片的再现频率响应和根据对比示例5的声振片的再现频率响应之间的关系特性图。
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声振片的再现频率响应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描述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
在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1中,如图1A所示,第一叠层体11、第二叠层体12和第三叠层体13在厚度方向上按顺序层叠。
第一叠层体11和第三叠层体13用聚合材料A制造。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三叠层体11和13用相同的材料制成,但是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造。
更具体地说,作为该聚合材料A,可以使用聚酯(PET)、聚碳酸酯(PC)、聚乙烯萘甲醛(PEN)、聚醚酮醚(PEEK)、聚丙烯(P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戊烯(TPX)等。这些聚合材料可以是透明材料,也可以是包含诸如碳之类的填充剂的不透明材料。
此外,单独包含聚合物的聚合材料A可以是有颜色的,例如聚酰亚胺(PI)、聚醚酰亚胺(PEI)、液晶聚合物(LCP)等。
第二叠层体12形成在第一和第三叠层体11、13之间,并且由作为具有高阻尼特性的聚合材料的阻尼剂B制成。换句话说,第二叠层体12由作为其动态内部损耗比形成第一和第三叠层体11、13的聚合材料A的动态内部损耗高的材料的阻尼剂B形成。
作为该阻尼剂B,用于积层包含聚脂树脂(由TOYOBO.,LTD生产的vylon-300)的热融聚酯基粘合剂作为主要成分,使用热融薄膜粘合剂(Admer薄膜(烯基树脂)(TOHCELLOCO.,LTD)热融薄膜)等。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声振片1中,第一至第三叠层体11、12、13在厚度方向上层叠,第一和第三叠层体11、13由聚合材料A形成,而第二叠层体12由阻尼剂B、也就是动态内部损耗比聚合材料A高的聚合材料形成。该结构有效地增加了该整个三层层叠结构的内部损耗并增强了阻尼特性,从而实现了使分散区域中的波峰倾斜平坦。
虽然在上面描述的声振片1中第一至第三叠层体11、12、13层叠在一起以形成三层层叠结构,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可以使用任何具有通过层叠三层或更多层叠层体形成的多层结构、由多层薄膜制成的声振片。在该多层结构中,薄膜材料比如聚合材料A和阻尼剂B以使得相邻叠层体具有不同的特性,即,不同的动态内部损耗的方式层叠。换句话说,虽然在上面的描述中,声振片1具有将材料按照A/B/A的顺序层叠形成的三层层叠结构,但是声振片也可以具有将材料按照A/B/A/B顺序层叠形成的四层层叠结构、可以具有将材料按照A/B/A/B/A顺序层叠形成的五层层叠结构、以及可以具有更多层的结构。该多层结构通过在数量上增加叠层体来获得,例如,通过层叠三层或更多层叠层体,使用彼此具有不同动态内部损耗的第一聚合材料A或作为第二聚合材料的阻尼剂B形成每一层叠层体,并且交替布置由第一聚合材料A形成的叠层体和由第二聚合材料B形成的叠层体。结果,由于后面将要描述的剪切变形效果,能够增加内部损耗,从而能够增强阻尼特性到增加的叠层体的程度。
现在通过考虑各自的弯曲振动,对比描述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1的阻尼机制(mechanism)以及现有技术的声振片的阻尼机制。参照图1和图2通过考虑各自的弯曲振动对比描述各自的阻尼机制,其中聚合材料用A表示,而作为具有与聚合材料A不同的动态内部损耗的聚合材料的阻尼剂用B表示,它们构成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1和作为对比示例与声振片1进行比较的声振片100。
一般而言众所周知的是,弯曲振动是材料的一种拉伸变形并且阻尼特性的幅度取决于材料的内部损耗和材料构成的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声振片仅由高内部损耗的材料构成,则其阻尼特性高。另一方面,在由不同种类材料的聚合材料A和阻尼剂B形成的叠层体层叠在一起的情况下,如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的声振片1,这种层叠的结构极大地影响阻尼特性。
接下来参照图2描述对比示例声振片100,用于与如图1所示的应用本发明的具有三层结构的声振片1进行比较。
如图2A所示,对比示例的声振片100具有两层结构,其中由聚合材料A形成的第一叠层体101和由阻尼剂B形成的第二叠层体102在厚度方向上层叠。换句话说,是将阻尼剂B应用到第一叠层体101,由此制成声振片100。
声振片100具有如图2A所示的两层层叠结构,并且该两层层叠结构的阻尼机制通过具有高内部损耗的阻尼剂B的拉伸变形吸收能量来实现。更具体地说,如图2B所示,该能量吸收通过在振动期间阻尼剂B在方向d2上延伸变形来进行。
而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1具有如图1A所示的三层层叠结构,并且在该三层层叠结构的阻尼机制中,在剪切方向上的变形,也就是随着阻尼剂B,即,在由聚合材料A制成的第一和第三叠层体11、13之间形成的第二叠层体12的弯曲出现的剪切变形。此时通过第二叠层体12的阻尼剂B的剪切变形的能量吸收带来大阻尼。换句话说,在振动期间阻尼剂B在如图1B所示的方向d11、d12上发生剪切变形,由此进行能量吸收。
更具体地说,作为声振片100的第二叠层体102的阻尼剂B拉伸变形,而作为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1的第二叠层体12的阻尼剂B剪切变形。简言之,发生在各自阻尼剂B中的变形形式在能量吸收机制上彼此相差很大。由具有三层层叠结构的声振片1的阻尼剂B在剪切方向上的剪切变形所造成的内部损耗比由具有两层层叠结构的声振片100的阻尼剂B的拉伸变形所造成的内部损耗大。
因此,在对比示例的声振片100中,通过拉伸变形执行能量吸收,变形的幅度与阻尼剂B的厚度成正比。因此,为了获得较大的阻尼特性,第二叠层体102(阻尼剂B)必须足够厚。
而在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1等的多层结构中,即使细小的变形比如振动也能导致第二叠层体12中的剪切变形,并且甚至第二叠层体12(阻尼剂B)的厚度很小也能出现较大的剪切变形。也就是说,能量吸收很大,并且由此阻尼性能很强。此结构对于声振片等中的细小振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阻尼方法。
如上所述,声振片1采用阻尼剂B作为粘弹性材料的自然属性来有效地增加声振片的阻尼特性,并且通过将构成振动片的聚合材料A和用作阻尼剂的聚合材料B形成为不少于三层结构A/B/A的叠层复合体,与在对比示例中应用阻尼剂的方法相比能够有效地增强阻尼特性,从而能够实现使分散区域中的波峰倾斜平坦。
换句话说,在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1中,三层或更多层聚合材料的叠层体在厚度方向上层叠,并且形成相邻叠层体的聚合材料的动态内部损耗彼此不同,这有效地增加了内部损耗并实现了阻尼特性的增强,从而能够实现使分散区域中的波峰倾斜平坦。
此外,与应用阻尼剂的现有技术结构相比,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1能够使用较小的厚度发挥其阻尼特性,并且由此能够实现厚度减小和重量减轻。此外,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1实现了使分散区域中的波峰倾斜平坦,从而能够实现100kHz的再现。
尽管在上面描述的声振片1中,声振片仅使用一个多层薄膜来制造,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例如,声振片也可以在构成声振片的叠层体的厚度方向上通过在一端侧上结合另一种材料来制造。
更具体地说,例如,诸如铝箔的振动片材料可以以粘贴到如图1A所示的声振片1的第一和第三叠层体11、13中任意一个的方式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该可替代材料不仅限于铝,而是也可以使用其它振动片材料。此外,即使在如上所述层叠三层或更多层叠层体的声振片的情况下,另一种材料也可以形成在多层叠层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侧上以便被结合。
在将多层薄膜与另一种材料相结合的声振片中,与上面所述的声振片1相似,三层或更多层聚合材料的叠层体在厚度方向上层叠,并且各个相邻叠层体由特性(动态内部损耗)不同的材料形成,这有效地增加了内部损耗并实现了阻尼特性的增强,从而能够实现使分散区域中的波峰倾斜平坦。换句话说,该多层薄膜功能为铝或类似的振动片的阻尼材料。该声振片比单独用铝制成的声振片能够获得没有波峰倾斜的更加平坦的特性。
此外,在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1中,由三层或更多层构成的多层结构产生光干涉现象,并且反射光转变金属光泽颜色,从而能够加强声振片的装饰功能。更具体地说,在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中,构成形成包括三层或更多层的多层结构的叠层体的聚合材料A和阻尼剂B彼此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并且在厚度方向上区分它们能够产生不同的光干涉现象。这是由于光路差基于波长产生并且入射角根据视角而变化,从而导致特定相位同步。
下面将对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的更加具体的示例1至5进行描述。
使用双轴拉伸聚酯薄膜(下文中称作“PET薄膜”)作为聚合材料A、以及使用用于叠层合成聚酯树脂的聚酯基粘合剂(下文中称作“LA”)用作作为阻尼剂的聚合材料B,测量聚合材料A、B的特性,并且使用所测得的值进行基于粘弹性理论的仿真,以便比较应用现有技术的对比示例1和应用本发明的示例1。
在该对比仿真中,作为应用本发明的示例1,使用叠层体按照A/B/A的顺序层叠的三层层叠结构,即采用与图1A所示的类似的结构。将PET薄膜用作形成第一和第三叠层体11、13的聚合材料A并且分别形成为3微米厚,以及将LA用作形成第二叠层体12的阻尼剂B并且为1微米厚,从而形成构成声振片的复合体(三层层叠结构)。该复合体的内部损耗通过仿真来获得。
此外,用于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示例1进行对比的对比示例1如下构造。对比示例1的声振片具有类似于前述如图2A所示的结构,其中将PET薄膜用作形成第一叠层体101的聚合材料A、以及将LA用作形成第二叠层体102的阻尼剂B,从而形成构成声振片的复合体(两层层叠结构)。使对比示例1的声振片具有与示例1的声振片相同的内部损耗值的阻尼剂B的厚度通过仿真来获得,并且由此进行比较。通过执行该仿真,针对有效性对示例1和对比示例1进行比较。
在该仿真中,下面的公式(1)用作应用本发明的示例1(三层层叠结构)的仿真公式。
η=-1+1-8η2'2{2(a-b)2-(a-b)}4aη2'2···(1)]]>在公式(1)中,η为该三层层叠结构的内部损耗,η2’为LA的内部损耗,a为LA的弹性模量与PET的弹性模量之比(LA的弹性模量/PET的弹性模量),ξ为LA的厚度与PET的厚度之比(LA的厚度/PET的厚度)。
另外,b满足下面的公式(2)。
b=16(1+ξ)2…(2)]]>此外,在两层层叠结构的对比示例1中,满足由上面的公式(1)给出的三层层叠结构的内部损耗所需要的、表示LA的厚度与PET的厚度之比的ξ(LA的厚度/PET的厚度)可以由下面的公式给出。
ξ=-(5aA-3a)-(5aA-3a)2-4A(4a2A+6aA-6a)2(4a2A+6aA-6a)···(3)]]>在公式(3)中,A表示三层层叠结构的内部损耗与LA的内部损耗之比(三层层叠结构的内部损耗/LA的内部损耗(η/η2’))。
公式(3)给出了为了获得与三层层叠结构相同的损耗系数、在现有技术的两层层叠结构中各个层之间的厚度比,由此如果由上面的公式(1)、(2)给出的三层层叠结构的内部损耗不能确定,则无法计算。也就是说,通过使用三层层叠结构的内部损耗能够计算两层层叠结构的厚度比。
在上述的示例1和对比示例1中,使用下面的表1所示的PET和LA的弹性模量和内部损耗。


从基于表1所示的特性值对上述公式(1)至(3)的计算可以发现,在应用本发明的示例1的三层层叠结构A/B/A中A的总厚度,即PET薄膜的厚度为6微米。在对比示例1中,如果PET薄膜的厚度为6微米,从基于表1所示的特性值对上述公式(1)至(3)的计算中可以发现阻尼剂B的LA的厚度需要为3微米。与此不同,示例1的阻尼剂B的LA的厚度为如上所述的1微米。
因此,在应用本发明的示例1的声振片中,即使用作阻尼剂B的LA的厚度为对比示例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1/3,也能够获得类似的内部损耗,这使得能够减轻声振片所需的重量。
在示例2,使用叠层体按照A/B/A的顺序层叠的三层层叠结构,即采用与图1A所示的类似的结构。将PET薄膜用作形成第一和第三叠层体11、13的聚合材料A并且分别形成为25微米厚,以及将LA用作形成第二叠层体12的阻尼剂B并且为10微米厚,从而形成构成声振片的复合体(三层层叠结构)。对于按照如此方式构成的示例2的复合体,内部损耗通过振动簧片方法来获得。
作为对比示例2,使用叠层体按照A/B的顺序层叠的两层层叠结构,即采用与图2A所示的类似的结构。作为形成第一叠层体101的聚合材料A,类似于示例2的聚合材料A、使用PET薄膜并且形成为具有与示例2的总厚度相同的厚度,即50微米厚,以及作为形成第二叠层体102的阻尼剂B,类似于示例2的阻尼剂B使用LA,并且基于示例1的仿真结果,采用厚度为示例2的厚度的三倍的30微米来形成构成声振片的复合体(两层层叠结构)。
通过以振动簧片方法测量示例2和对比示例2的复合体的内部损耗所获得的结果示于下面的表2中。


如表2中所示,在聚合材料A和阻尼剂B的复合体中,在聚合材料A具有相似厚度的情况下,已经确认在示例2中,为了获得相似的内部损耗,用作阻尼剂B的LA的厚度仅为现有技术中对比示例2构造的大约1/3。此外,还能够证实示例1的仿真结果,并且能够确定该仿真在用于声振片时有效。
在示例3中,使用具有在示例2中构造的三层层叠结构的复合体制造直径为25mm的平衡穹隆(Balance Dome)高频扬声器(Tweeter,下文中称作“Tw”),并测量其再现频率响应。
此外,为了与示例3进行比较,作为对比示例3-1,使用具有在上述对比示例2中构造的两层层叠结构的复合体、类似于示例3制造直径为25mm的平衡穹隆Tw。另外,作为对比示例3-2,单独使用50微米的PET薄膜、类似于示例3制造直径为25mm的平衡穹隆Tw。
图3示出通过测量使用示例3、以及对比示例3-1、3-2的复合体的Tw的再现频率响应所获得的结果。在图3中,L3表示示例3的再现频率响应,L31表示对比示例3-1的再现频率响应,以及L32表示对比示例3-2的再现频率响应。
从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使用应用本发明的示例3的声振片和采用现有技术结构的对比示例3-1的声振片的Tw在20kHz或更高的频率上表现出较小的波峰倾斜。另一方面,仅使用PET薄膜制成的对比示例3-2的Tw具有较大的波峰倾斜。此外对于声压级(SPL),应用本发明的示例3和仅使用PET薄膜的对比示例3-2在同一水平上。
应用本发明的示例3的声振片表现出在高频带中波峰倾斜变小和声压级变高的特性。该特性归功于使用比现有技术方法少的LA构成的阻尼剂的厚度以及由较小的阻尼剂厚度导致的振动片重量减轻所获得的较高内部损耗效果。可以确认本发明是一种能够对声振片发挥有效作用的技术。
在示例4中,采用叠层体按照A/B/A/B...B/A的顺序层叠的十五层层叠结构。在该结构中,层叠第一至第十五叠层体。PET薄膜用作形成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第十一、第十三、和第十五叠层体的聚合材料A并且每一层形成为3微米,以及LA用作形成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和第十二叠层体的阻尼剂B并且每一层形成为1微米,从而形成具有构成声振片的十五层层叠结构的复合体。使用该复合体,生产类似于示例3的Tw并测量其再现频率响应。
图4示出通过测量使用示例4的十五层层叠结构的复合体的Tw的再现频率响应所获得的结果。在图4中,L4表示示例4的再现频率响应。与图3中的曲线L3表示的示例3类似,L4在20kHz或更高的频率具有较小的波峰倾斜,这使得可以清楚地看出具有三层或更多层叠层体有效地层叠的多层结构的配置能够增加内部损耗并增强阻尼特性,从而能够实现使分散区域中的波峰倾斜平坦。相应地,本发明的益处也变得清楚。
同样,已经证实在示例4中生产的复合体薄膜产生光干涉现象,并且反射光转变金属光泽颜色并能够用于声振片的装饰。
示例5用于证实上述多层薄膜和另一种材料的组合效果。更具体地说,在示例3、4中,仅使用由A和B构成的多层薄膜检验了声振片的效力。在示例5中,铝箔作为另一种材料在按照A/B/A/B/A顺序层叠以形成五层层叠结构的第一至第五叠层体的厚度方向上结合在一端侧上。PET薄膜用作形成第一、第三和第五叠层体的聚合材料A并且每一层形成为3微米。LA用作形成第二和第四叠层体的阻尼剂B并且每一层形成为1微米。在第一或第五叠层体上,形成35微米厚的铝箔以便形成复合体声振片。生产类似于上述示例3的Tw并测量其再现频率响应。
此外,作为与该示例5进行比较的对比示例5,使用由铝箔单独形成的声振片生产类似于示例5的Tw并测量其再现频率响应。
图5示出通过测量分别使用示例5和对比示例5的结合铝箔的复合体和铝振动片的Tw的再现频率响应所获得的结果。在图5中,L5表示示例5的再现频率响应,而L51表示对比示例的再现频率响应。
由铝单独构成的对比示例5的声振片的特性具有较大的波峰倾斜,而应用本发明的示例5的声振片表现出没有波峰倾斜的平坦特性,极大地发挥其效果。
用于生产该多层叠层体的方法不仅限于这些示例,而是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有效的多层薄膜的制造方法和装备,并且聚合材料A和阻尼剂B的材料种类和构造厚度也不仅限于上述示例。
此外,对于材料的动态内部损耗,尽管在上述示例1至5中描述了其中使用LA作为具有比聚合材料A的PET薄膜的内部损耗高的阻尼剂B、叠层体按照A/B/A的顺序层叠的构造,也可以采用其中四层或更多层叠层体在多层结构中按照B/A/B/A的顺序层叠的构造。
此外,在示例5中,尽管使用具有低内部损耗的铝振动片进行了描述,但是由于本发明的效果很容易发挥,所以在叠层体的厚度方向上结合在一端侧的“其它材料”不仅限于铝,而是可以使用在其它声振片中使用的典型材料。
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具有三层或更多层叠层体,有效地增加了声振片的内部损耗,从而能够使分散振动频带的波峰倾斜平坦。
因此,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在用于再现20kHz或更高的高频带的扬声器时尤其有效。另外,在应用本发明的声振片中,组成该声振片的、由聚合材料形成的叠层体能够增强阻尼特性并能够获得金属光泽,由此改善其装饰性能。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型、组合、子组合和替换,这些均包括在所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价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声振片,具有至少层叠的第一至第三叠层体,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三叠层体由一种聚合材料形成;以及所述第二叠层体由动态内部损耗与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三叠层体的聚合材料不同的聚合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声振片,其中形成所述第二叠层体的聚合材料具有比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三叠层体的聚合材料的动态内部损耗高的动态内部损耗。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声振片,其中另一种材料结合在所述第一和第三叠层体中的一个上。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声振片,其中所述第一至第三叠层体产生光干涉现象并增强装饰功能。
5.一种声振片,具有层叠的三层或更多层叠层体,其中每一层叠层体由动态内部损耗彼此不同的第一或第二聚合材料形成;以及由所述第一聚合材料形成的叠层体和由所述第二聚合材料形成的叠层体交替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声振片,其中另一种材料结合在所述多层叠层体的一端侧上。
7.根据权利要求5的声振片,其中所述各个叠层体产生光干涉现象并增强装饰功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至少层叠的第一至第三叠层体的声振片。在该声振片中,第一和第三叠层体由一种聚合材料形成,而第二叠层体由动态内部损耗与形成第一和第三叠层体的聚合材料不同的聚合材料形成。
文档编号H04R7/02GK1849013SQ20061007320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5日
发明者瓜生胜, 大桥芳雄, 户仓邦彦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