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分辨率的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6009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整分辨率的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整分辨率的成像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棱镜组中棱镜间的相对平移的设计,以导引成像光束成像于影像传感器的不同区域的可调整分辨率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般影像撷取设备中,是利用电荷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 Device,CCD)传感器感应待撷取影像的光讯号,并通过如移位缓存器将其转换为影像讯号后传送给下一级的模拟讯号处理电路做进一步处理。为达到高分辨率的目的,美国专利第4,438,457号中即披露一种交错(staggered)型感测结构的影像传感器,而应用此种交错型感测结构的CCD传感器业已广为业界所使用。
请参照图1,其示出了传统交错型感测结构的CCD线阵列传感器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CCD线阵列传感器100包括奇序传感器组101及偶序传感器组102,且奇序传感器组101及偶序传感器组102的分辨率皆为600dpi(dotper inch),长度皆以9吋为例。奇序传感器组101中的光感测点D1、D3…D10799是与偶序传感器组102中的光感测点D2、D4…D10800交错排列。
当进行影像的撷取时,例如使用一般扫描仪,是对CCD线阵列传感器100进行一曝光操作,使奇序传感器组101及偶序传感器组102同时感测待撷取影像的光讯号,光感测点D1、D3…D10799及光感测点D2、D4…D10800则分别产生对应的讯号电荷(signal charge)S1、S3…S10799及S2、S4…S10800。下一级电路接收讯号电荷S1~S10800后,据以产生对应的影像讯号。藉由光感测点D1、D3…D10799及光感测点D2、D4…D10800的交错排列的结构,即可获得两倍于仅使用奇序传感器组101或偶序传感器组102所得的讯号电荷的数量,撷取的影像分辨率亦增加为1200dpi。
由此,CCD线阵列传感器100利用交错型感测结构而以较低分辨率的传感器组获得较高的影像分辨率,但在奇序传感器组101及偶序传感器组102以机械方式固定下,影像的最高分辨率亦随的固定,且受限于制造技术及成本,利用交错型感测结构所得的分辨率增加幅度必然有所上限。
此外,奇序传感器组101及偶序传感器组102虽紧密并列,但讯号电荷S1、S3…S10799及S2、S4…S10800对应的影像讯号实际上分属不同扫描线所得,然CCD线阵列传感器100将其视为同一扫描线而进行处理,增加分辨率的同时却导致撷取影像与原待撷取影像的误差。再者,对于面阵列传感器,显然亦无法应用此种交错型感测结构以增加分辨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整分辨率的成像装置。成像装置以棱镜组中棱镜间的相对平移的设计,导引成像光束成像于影像传感器的不同区域而达到增加分辨率的效果。藉此,无须增加影像传感器的传感器组,亦可应用于面阵列传感器,且无撷取影像与待撷取影像间的误差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可调整分辨率的成像装置,包括影像传感器以及棱镜组。棱镜组用以导引成像光束至影像传感器。棱镜组包括第一棱镜及第二棱镜,第二棱镜相对第一棱镜平移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且第一棱镜及第二棱镜的顶角方向相差180度。而当第二棱镜相对第一棱镜位于第一位置时,经由第一棱镜及第二棱镜的成像光束成像于影像传感器的第一区域。当第二棱镜相对第一棱镜位于第二位置时,经由第一棱镜及第二棱镜的成像光束成像于影像传感器的第二区域。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二个实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示出了传统交错型感测结构的CCD线阵列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3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一的两棱镜221及222相对平移示意图。
图4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一的棱镜平移及影像传感器曝光时序图。
图5A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一的两棱镜221及222的另一相对平移示意图。
图5B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一的两棱镜221及222的再一相对平移示意图。
图6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二的棱镜间的相对平移示意图。
图7示出了依照图6中影像传感器210的成像区域示意图。
图8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二的棱镜平移及影像传感器曝光时序图。
图9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二的棱镜间的另一相对平移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100CCD线阵列传感器101奇序传感器组102偶序传感器组D1~D10800光感测点200成像装置210影像传感器220棱镜组221第一棱镜222第二棱镜223第三棱镜224第四棱镜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其示出了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示意图。成像装置200包括影像传感器210及棱镜组220,影像传感器210例如是电荷耦合组件(Charge Coupling Device,CCD)、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或任意可以感测光线亮度的光传感器。棱镜组220用以导引成像光束I至影像传感器210,并包括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图2中是以第一棱镜221设置于第二棱镜222及影像传感器210之间为例作说明。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例如为楔形棱镜,且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的顶角方向相差180度,如图2的两虚线箭头所示。如此一来,即可避免经由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的成像光束I产生色散。
至于如何利用棱镜组220中棱镜间的相对平移,以导引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感测面上的不同区域,兹举两个实例说明如下,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局限于此。
实例一于实例一中,是以影像传感器210为线阵列传感器为例作说明。此时,成像装置200例如应用于一般的扫描仪中,且扫描仪还包括用以聚焦成像光束I的镜头(如透镜群)。而棱镜组220可设置于镜头及影像传感器210之间,或镜头设置于棱镜组220及影像传感器210之间。于实例一中,是以棱镜组220设置于镜头及影像传感器210之间以导引经镜头聚焦的成像光束I为例作说明。
请参照图3,其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一的两棱镜221及222相对平移示意图。其中,图3省略镜头的图示及标号,且X方向为穿出纸面的方向。如图3所示,影像传感器210沿着Z方向设置且感测面位于X-Z平面并面向-Y轴方向,且同样以第一棱镜221设置于第二棱镜222及影像传感器210之间为例作说明。此时,第二棱镜222可相对第一棱镜221平移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之间,如图3中沿着Y坐标轴的双向箭头a所示。如此一来,当第二棱镜222相对第一棱镜221位于第一位置P1时,经由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的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的第一区域A1;而当第二棱镜222相对第一棱镜221平移至第二位置P2时,经由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的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的第二区域A2。亦即,只需通过两棱镜221及222之间沿着Y坐标轴的相对平移,即可导引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上沿着Z方向的不同区域。此时,例如使用压电材料来精细控制第二棱镜222的平移,使得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的间距为影像传感器210中的光感测点尺寸的一半,即可达到分辨率增加两倍的效果。
请参照图4,其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一的棱镜平移及影像传感器曝光时序图。如图4所示,第二棱镜222是从时间点T1开始自第一位置P1平移,并于时间点T2前平移至稳定的第二位置P2。时间点T2至T3之间,即成像光束I成像于第二区域A2时,影像传感器210进行第一次曝光操作,以将光讯号转换成电讯号。待第一次曝光操作完成后,第二棱镜222从时间点T3开始自第二位置P2平移,并于时间点T4前平移至稳定的第一位置P1。时间点T4至T5之间,即成像光束I成像于第一区域A1时,影像传感器210进行第二次曝光操作。两次曝光操作所转换的电讯号由下一级电路接收处理后,即可增加撷取影像的分辨率。当然,图4的描述仅为一种可能的曝光时序,同一扫描线的两次曝光操作顺序亦可视需要调整,曝光操作与平移操作之间亦可做顺序上的调整。
此外,成像光束I入射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时,分别倾斜于第一棱镜221入光面的法线K1及第二棱镜222入光面的法线K2,如图3所示。藉此避免例如成像光束I入射第二棱镜222时,产生一部份比例的反射光沿着光轴射回镜头造成干扰。成像光束I出射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时,亦分别倾斜于第一棱镜221出光面的法线K1’及第二棱镜222出光面的法线K2’,如图3所示。藉此避免例如成像光束I入射第一棱镜221时,产生一部份比例的反射光反射回第二棱镜222,造成干扰。其它棱镜间,及棱镜与影像传感器210间亦可采用此种设计,以减少光轴上各光学组件间的反射干扰,达到较佳的成像效果。其中,较佳为入射第二棱镜222的成像光束I实质上垂直于第二棱镜222的顶角方向平面,即第二棱镜222的顶角方向所处的X-Z平面。
只要第二棱镜222相对第一棱镜221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间的平移具有垂直于第一棱镜221或第二棱镜222的顶角方向平面的位移分量时,即可有如图3所示的导引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上沿着Z方向的不同区域的效果。图3中箭头a所示的第二棱镜222相对第一棱镜221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间的平移,即于图3中的Y坐标轴上平移,仅具有垂直于第一棱镜221或第二棱镜222的顶角方向平面的位移分量。
请参照图5A,其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一的两棱镜221及222的另一相对平移示意图。图5A与图3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棱镜221与第二棱镜222相贴合,且第二棱镜222沿着贴合面相对第一棱镜221平移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之间,如图5A的双向箭头a’所示。一方面可使第二棱镜222于平移时的进程控制较为稳定,另一方面第二棱镜222相对第一棱镜221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间的平移具有平行于第一棱镜221或第二棱镜222的顶角方向的位移分量。此外,于图5A中,第二棱镜222相对该第一棱镜221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间的平移更平行于第二棱镜222的一侧面。因为X方向的位移分量显然不影响光路的偏移。此外,成像光束I入射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时,同样分别倾斜于第一棱镜221入光面的法线K1及第二棱镜222入光面的法线K2。除了减少光轴上各光学组件间的反射干扰外,亦为适应两棱镜贴合的考虑。此时相贴合的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相当于一平行透明板,对于成像光束I的偏折效果由入射角与平行透明板的厚度及折射率决定。而贴合的两棱镜间的相对平移即有改变平行透明板的厚度的作用。
如此一来,当第二棱镜222相对第一棱镜221位于第一位置P1’时,经由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的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的第一区域A1’;而当第二棱镜222相对第一棱镜221位于第二位置P2’时,经由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的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的第二区域A2’。亦即,通过贴合的两棱镜间的相对平移,即可导引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上沿着Z方向的不同区域。此时,例如亦可使用压电材料来精细控制第二棱镜222的平移,使得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的间距为影像传感器210中的光感测点尺寸的一半,即可达到分辨率增加两倍的效果。
请参照图5B,其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一的两棱镜221及222的再一相对平移示意图。与图5A不同之处在于,图5B的两棱镜221及222未贴合。如图5B所示,只要第二棱镜222相对第一棱镜221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间的平移具有平行于第一棱镜221或第二棱镜222的顶角方向的位移分量,同样亦有如图5A的调整成像区域位置的效果。
实例二于实例二中,是以影像传感器210为面阵列传感器为例作说明。此时,成像装置200例如应用于一般的数字相机中,数字相机亦包括用以聚焦成像光束I的镜头(如透镜群)。于实例二中,同样以棱镜组220设置于镜头及影像传感器210之间为例作说明。
请参照图6,其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二的棱镜间的相对平移示意图。图6中采用与图3中相同的X-Y-Z方向。此时,Z方向为穿出纸面的方向,且影像传感器210的感测面亦位于X-Z平面上且面向-Y轴方向。另外,与图3不同之处在于,棱镜组220还包括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如图6所示。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同样可使用如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的楔形棱镜,且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的顶角方向亦相差180度,同样为避免经由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的成像光束I产生色散。此外,是以第四棱镜224设置于第三棱镜223及影像传感器210之间,且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设置于第一棱镜221与影像传感器210之间为例说明。
于实例一中,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的相对平移是有导引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上沿着Z方向的不同区域的作用,即达到一维(Z方向)的控制效果。当影像传感器210例如为面阵列传感器(XZ平面)时,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用以增加额外一维(X方向)的控制效果,使得经由棱镜组220的成像光束I可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上沿着X-Z平面的不同区域。由向量的合成原理可知,当第二棱镜222及第四棱镜224的顶角方向夹一预设角度,且预设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时,即可达到二维的控制效果。于实例二中,第二棱镜222的顶角方向指向+Z轴而第四棱镜224的顶角方向指向+X轴,因此,此预设角度实质上为90度,如图6所示。
此时,第四棱镜224可相对第三棱镜223平移于第三位置P3及第四位置P4之间,如图6的双向箭头b所示。如此一来,当第四棱镜224相对第三棱镜223位于第三位置P3时,经由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的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的第三区域A3;而当第四棱镜224相对第三棱镜223位于第四位置P4时,经由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的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的第四区域A4。亦即,通过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间的相对平移,即可导引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上沿着X方向的不同区域。此时,例如以压电材料来精细控制第四棱镜224的平移,使得第三区域A3及第四区域A4的间距为影像传感器210中的光感测点尺寸的一半,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间亦予以相同尺度的相对平移,即可达到二维控制使分辨率增加四倍的效果。
其中,这里描述的第三区域A3与第四区域A4是相对存在的,并非特指固定的某两区域。例如,第二棱镜222相对第一棱镜221位于第一位置P1时的第三区域A3与第四区域A4即与第二棱镜222相对第一棱镜221位于第二位置P2时的第三区域A3与第四区域A4在影像传感器210上的Z方向位置有所不同。同样,此时的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亦为相对存在。下面再根据

四棱镜221、222、223及224相对位移时,第一至第四区域的对应变化。
请参照图7,其示出了依照图6中影像传感器210的成像区域示意图。于图7中,+Y方向穿入纸面,且由上述可知,藉由四棱镜221、222、223及224的相对位移,成像光束I于影像传感器210上的所有可能成像区域大致上落于一范围S。范围S的形状是与第二棱镜222及第四棱镜224的顶角方向所夹的预设角度相关。于实例二中,预设角度为90度时,范围S实质上为一矩形。
此外,如图7所示,当第二棱镜222及第四棱镜224分别位于第二位置P2及第四位置P4时,成像光束I成像于区域B1。当第二棱镜222及第四棱镜224分别位于第二位置P2及第三位置P3时,成像光束I成像于区域B2。当第二棱镜222及第四棱镜224分别位于第一位置P1及第三位置P3时,成像光束I成像于区域B3。当第二棱镜222及第四棱镜224分别位于第一位置P1及第四位置P4时,成像光束I成像于区域B4。
如此一来,利用控制第二棱镜222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间平移,能使成像光束I的成像于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间往复移动,如图7中双向箭号c2及c4所示,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在图7中对应于区域B3及B2或B4及B1。另一方面,控制第四棱镜224于第三位置P3及第四位置P4间平移,能使成像光束I的成像于第三区域A3及第四区域A4间往复移动,如图7中双向箭号c1及c3所示,第三区域A3及第四区域A4在图7中对应于区域B2及B1或B3及B4。
请参照图8,其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二的棱镜平移及影像传感器曝光时序图。第二棱镜222从时间点T1开始自第一位置P1平移,并于时间点T2前平移至稳定的第二位置P2。第四棱镜224于时间点T1至T3之间是位于第四位置P4。时间点T2至T3之间,即成像光束I成像于区域B1时,影像传感器210进行第一次曝光操作,以将光讯号转换成电讯号。待第一次曝光操作完成后,第四棱镜224从时间点T3开始自第四位置P4平移,并于时间点T4前平移至稳定的第三位置P3。时间点T4至T5之间,即成像光束I成像于区域B2时,影像传感器210进行第二次曝光操作。待第二次曝光操作完成后,第二棱镜222从时间点T5开始自第二位置P2平移,并于时间点T6前平移至稳定的第一位置P1。时间点T6至T7之间,即成像光束I成像于区域B 3时,影像传感器210进行第三次曝光操作。待第三次曝光操作完成后,第四棱镜224从时间点T7开始自第三位置P3平移,并于时间点T8前平移至稳定的第四位置P4。时间点T8至T9之间,即成像光束I成像于区域B4时,影像传感器210进行第四次曝光操作。四次曝光操作所转换的电讯号由下一级电路接收处理后,即可增加撷取影像四倍的分辨率。当然,图8的描述仅为一种可能的曝光时序,四次曝光操作顺序亦可视需要调整,曝光操作与平移操作之间亦可做顺序上的调整。
此外,成像光束I入射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时,亦分别倾斜于第三棱镜223入光面的法线K3及第四棱镜224入光面的法线K4,如图6所示。成像光束I出射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时,亦分别倾斜于第三棱镜223出光面的法线K3’及第四棱镜224出光面的法线K4’。亦即,棱镜之间及棱镜与影像传感器210间,藉此设计避免前述的光轴上各光学组件间的反射干扰,达到较佳的成像效果。其中,入射第三棱镜223的成像光束I实质上垂直于第三棱镜223的顶角方向平面,即第三棱镜223的顶角方向所处的X-Z平面。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亦可以明了,只要第四棱镜224相对第三棱镜223于第三位置P3及第四位置P4间的平移包括垂直于第三棱镜223或第四棱镜224的顶角方向平面的位移分量时,或者具有平行于第三棱镜223或第四棱镜224的顶角方向的位移分量时,即可有如图6所示的导引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上沿着X方向的不同区域的效果。图6中箭头b所示的第四棱镜224相对第三棱镜223于第三位置P3及第四位置P4间的平移,即于图6中的Y坐标轴上平移,仅具有垂直于第三棱镜223或第四棱镜224的顶角方向平面的位移分量。
请参照图9,其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例二的棱镜间的另一相对平移示意图。图9中省略成像光束I及影像传感器210的图标及标号。于图9中,第一棱镜221与第二棱镜222如图5A中所示相贴合,第二棱镜222沿着贴合面相对第一棱镜221平移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之间,如箭头a’所示。除此之外,图9与图6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棱镜223与第四棱镜224相贴合,且第四棱镜224沿着贴合面相对第三棱镜223平移于第三位置P3’及第四位置P4’之间,如箭头b’所示。一方面同样使第四棱镜224于平移时的进程控制较为稳定,另一方面第四棱镜224相对第三棱镜223于第三位置P3’及第四位置P4’间的平移具有平行于第三棱镜223或第四棱镜224的顶角方向的位移分量。此外,于图9中,第四棱镜224相对第三棱镜223于第三位置P3’及第四位置P4’间的平移更平行于第四棱镜224的一侧面。
同样,成像光束I入射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时,亦分别倾斜于第三棱镜223入光面的法线K3及第四棱镜224入光面的法线K4。除了减少光轴上各光学组件间的反射干扰外,亦同样为适应前述两棱镜贴合时的考虑。
如此一来,通过贴合的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间的相对平移,以及通过贴合的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间的相对平移,亦可同样有如图7所示,导引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的感测面上沿着X-Z平面的不同区域。此时,例如以压电材料来精细控制第二棱镜222及第四棱镜224的平移尺度,同样可达到分辨率增加四倍的效果。当然,也能分别设计两棱镜221及222间贴合与否及两棱镜223及224间贴合与否。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亦可以明了,实例一及实例二中的各棱镜虽以楔形棱镜为例作说明,但显然可视需要采用一般各种棱镜来达成同样的效果,且楔形棱镜的侧面形状同样可采用各种三角形以因应制造上或使用上的考虑。再者,例如实例二中的第一棱镜221及第三棱镜223经由适当的配置后亦能够相贴合,亦即第一棱镜221及第三棱镜223为一体成形,或第一棱镜221及第三棱镜223合为一双合镜。此外,提高控制棱镜间相对位移的精度,使得例如第二棱镜222能相对第一棱镜221平移于三个位置之间或以上,亦能更提高分辨率。
当然,由第一棱镜221相对于第二棱镜222作平移,第三棱镜223相对于第四棱镜224作平移,或第一棱镜221及第二棱镜222设置于第三棱镜223及第四棱镜224与影像传感器210之间,同样皆有前述的一维或二维的控制效果。此时成像光束I与各棱镜入光面的法线的倾斜关系亦可随的调整。只要成像装置200通过其棱镜组220中棱镜间的相对平移的设计,导引成像光束I成像于影像传感器210的不同区域而达到增加分辨率的目的,皆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披露的可调整分辨率的成像装置,通过其棱镜组中棱镜间的相对平移的设计,导引成像光束成像于影像传感器的不同区域,达到增加分辨率的目的。避免撷取影像与待撷取影像间的误差问题外,亦无须增加影像传感器的传感器组数量,并能应用于面阵列传感器。另外,以上各实施例中以获取一周期的影像信息为例进行说明,实际应用中,用于多周期的影像获得并无不可。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调整分辨率的成像装置,包括一影像传感器;以及一棱镜组,用以导引一成像光束至该影像传感器,该棱镜组包括一第一棱镜;及一第二棱镜,相对该第一棱镜平移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且该第一棱镜及该第二棱镜的顶角方向相差180度;其中,当该第二棱镜相对该第一棱镜位于该第一位置时,经由该第一棱镜及该第二棱镜的该成像光束成像于该影像传感器的一第一区域,当该第二棱镜相对该第一棱镜位于该第二位置时,经由该第一棱镜及该第二棱镜的该成像光束成像于该影像传感器的一第二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一镜头,其中该棱镜组设置于该镜头及该影像传感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一镜头,其中该镜头设置于该棱镜组及该影像传感器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影像传感器为一线阵列传感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影像传感器于该第二棱镜相对该第一棱镜平移至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时进行曝光操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一棱镜及该第二棱镜为楔形棱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成像光束入射该第一棱镜及该第二棱镜时,分别倾斜于该第一棱镜入光面的法线及该第二棱镜入光面的法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入射该第二棱镜的该成像光束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二棱镜的顶角方向平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二棱镜相对该第一棱镜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间的平移具有垂直于该第一棱镜或该第二棱镜的顶角方向平面的位移分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二棱镜相对该第一棱镜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间的平移具有平行于该第一棱镜或该第二棱镜的顶角方向的位移分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二棱镜相对该第一棱镜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间的平移平行于该第二棱镜的一侧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一棱镜与该第二棱镜相贴合,且该成像光束入射该第一棱镜及该第二棱镜时,分别倾斜于该第一棱镜入光面的法线及该第二棱镜入光面的法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影像传感器为一面阵列传感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棱镜组还包括一第三棱镜及一第四棱镜,该第四棱镜相对该第三棱镜平移于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之间,且该第三棱镜及该第四棱镜的顶角方向相差180度;其中,当该第四棱镜相对该第三棱镜位于该第三位置时,经由该第三棱镜及第四棱镜的该成像光束成像于该影像传感器的一第三区域,当该第四棱镜相对该第三棱镜位于该第四位置时,经由该第三棱镜及该第四棱镜的该成像光束成像于该影像传感器的一第四区域;其中,该第二棱镜及该第四棱镜的顶角方向夹一预设角度,该预设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预设角度实质上为90度。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影像传感器于该第二棱镜相对该第一棱镜平移至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且该第四棱镜相对该第三棱镜平移至该第三位置及该第四位置时,进行曝光操作。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三棱镜及该第四棱镜为楔形棱镜。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入射该第三棱镜的该成像光束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三棱镜的顶角方向平面。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一棱镜及该第三棱镜为一体成形。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一棱镜及该第三棱镜合为一双合镜。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四棱镜相对该第三棱镜于该第三位置及该第四位置间的平移具有垂直于该第三棱镜或该第四棱镜的顶角方向平面的位移分量。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四棱镜相对该第三棱镜于该第三位置及该第四位置间的平移具有平行于该第三棱镜或该第四棱镜的顶角方向的位移分量。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四棱镜相对该第三棱镜于该第三位置及该第四位置间的平移平行于该第四棱镜的一侧面。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第一棱镜与该第二棱镜相贴合,该第三棱镜及该第四棱镜相贴合,且该成像光束入射该第一棱镜及该第二棱镜时,分别倾斜于该第一棱镜入光面的法线及该第二棱镜入光面的法线,该成像光束入射该第三棱镜及该第四棱镜时,分别倾斜于该第三棱镜入光面的法线及该第四棱镜入光面的法线。
全文摘要
可调整分辨率的成像装置包括影像传感器以及棱镜组,棱镜组用以导引成像光束至影像传感器。棱镜组包括第一棱镜及第二棱镜,第二棱镜相对第一棱镜平移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且第一棱镜及第二棱镜的顶角方向相差180度。而当第二棱镜相对第一棱镜位于第一位置时,经由第一棱镜及第二棱镜的成像光束成像于影像传感器的第一区域。当第二棱镜相对第一棱镜位于第二位置时,经由第一棱镜及第二棱镜的成像光束成像于影像传感器的第二区域。
文档编号H04N5/335GK101055343SQ20061007530
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2日
发明者陈俊 申请人: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