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帧传输方法和以太网架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68411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以太帧传输方法和以太网架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太网(Ethernet)技术,尤其涉及以太帧传输方法、和一种 以太网架构。
背景技术
以太网技术以其简洁、良好的开放性、显著的成本优势、普遍的应用、广 泛的认知度,使其成为未来城域网建设的主要技术之一,在宽带城域网络的各 个层面都展开了丰富的应用。同时业界也清楚的认识到以太技术要成为运营级以太技术(Carrier Ethernet, CE),还需要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和提升,城域以太网论坛(Metro Ethernet Forum , MEF )对此做了 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认为CE需要解决扩 展性(Scalability )、可靠性(Reliability),严格服务质量保证(Hard QoS )、时 分复用业务支持(TDM Support)、业务管理(Service Management)五方面的 问题扩展性业务实例的数量和汇聚带宽的可扩展性; 可靠性达到50毫秒级别的快速故障恢复^f呆护; 严格服务质量保证提供严格的端到端QoS保证; TDM业务支持支持传统TDM业务及应用;业务管理电信级业务提供和运行管理与维护(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AM)能力。围绕着这五大方面,运营商、设备商及各标准组织正在积极推动Ethernet 技术向CE演进的研究。目前研究的技术方向主要有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 (Multiple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 MPLS)的以太网(Ethernet over MPLS, EoMPLS)、运营商骨干传输(Provider Backbone Transport, PBT)、虚拟局;或 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VLAN)交换(VLAN Switching, VS)等。 现有技术一的技术方案现有的VS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利用以太帧中的VLAN TAG进行 标签交换,在VS域中建立从一个运营商边缘设备(Provider Edge, PE)到另 一个PE的VS隧道(VS Tunnel )。当来自用户边缘设备(Customer Edge, CE) 的用户数据包/帧进入VS域时,入口边缘设备(Ingress PE)为其选择一条合 适的VS隧道传送该业务流,业务流在VS隧道中经过若干中间设备(P)的 交换,最终到达出口边缘设备(Egress PE), Egress PE终结隧道,获得用户数 据包/帧,然后向CE转发。当用户数据包/帧由CE到达VS域时,IngressPE进行如下处理1) 首先根据策略(Policy)确定该数据包/帧属于哪个转发等价类 (ForwardingEquivalence Class, FEC); Policy比较灵活,可以是根据MAC地址、IP地址(如目的IP地址,IPv4五元组等)、入端口 ( Ingress Port )、 Ingress Port +入VLAN ID (Ingress VLAN)等;2) 根据业务流所属FEC,将其映射到一条VS隧道;得到VS隧道对应的 出端口 ( Egress Port)和出VLAN (Egress VLAN);3) 完成隧道以太帧的封装后M目应的Egress Port发送出去。以太帧中包 括目的MAC (MAC-DA )、源MAC (MAC-SA )、 VLAN TAG (Egress VLAN )、 有效载荷(Payload)。以太帧沿着VS隧道在VS域中转发,到达Pi更备后,P进行如下处理1 )根据以太帧的Ingress Port, Ingress VLAN查找VLAN交换表,由此得 到Egress Port、 Egress VLAN;2)用Egress VLAN替换以太帧中原先的Ingress VLAN,重新封装,然后 从相应的Egress Port发送出去。当以太帧到达VS隧道末端,Egress PE进行如下处理1) 终结VS隧道,完成隧道以太帧的去去于装;2) 还原用户数据包/帧,向相应的CE设备转发。转发的方法比较灵活, 如根据IP地址或者MAC地址或Ingress Port + Ingress VLAN等信息。目前VS技术用于交换的VS标签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VS标签交换方法用 一层VLAN TAG作VS的标签进行交换,如 图2所示。其中VLAN TAG可以是IEEE 802.1q定义的以太帧结构中的V-TAG (VLAN-TAG),也可以是IEEE802.1ad中定义的VLAN堆栈(QinQ)以太帧 结构中的运营商的VLAN标签(Service VLAN TAG, S-TAG)。该方法下VS 的标签ID长度等于VLAN TAG中的VS标签标识(VID)长度,只有12比特 (bit)。上述方法中由于VID受限于12比特位,因此每条链路上承载的VS连接 数量无法突破4096 (即212)个,存在扩展性问题,在较大规模的网络里应用 时存在困难。第二种VS标签交换方法用两层VLAN TAG组合作为一个VS扩展标签 进行交换。如图3所示。其中两层VLAN TAG可以是IEEE 802.1ad定义的QinQ以太帧结构中的 S-TAG和C-TAG。也可以是其它组合。 一个VS扩展标签ID的长度等于两个 VID的长度,达到24比特位。因此每条链路上承栽的VS连接数量可以达到 16M,解决了 VLAN的扩展性问题。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在转发过程中将两层 VLAN TAG作为一个标签进行交换,被认为是改变了 IEEE现有标准中定义的 标签协议标识(TPID)的语义,是一种非常M^的^L法,目前还没有被业界很好 的接受,暂时也没有支持该VLAN交换能力的芯片。现有技术二的技术方案电器和电子工禾呈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 正EE)正在研究制定的运营商以太网和客户端以太网采用分级架构。如图4所
示。IEEE 802.1 ad定义了运营商桥接网络(Provider Bridged Network, PBN), PBN负责连接独立的客户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为其提供LAN 隔离、桥接、虚拟桥接等功能。而IEEE 802.1ah定义了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 (Provider Backbone Bridged Network, PBBN ),负责多个PBN的互连,实现 了用户MAC和运营商MAC的隔离,最大可以提供224个业务实例,提供了一 个扩展性更好的运营商以太网架构。方法一采用802.1ad运营商桥接网络802.1ad在802.1Q的基础上实现了 VLAN堆叠,也称为QinQ。如图5所 示,当来自客户端局域网的以太帧进入PBN时,边缘的运营商网桥设备 (ProviderBridge, PB)根据接入的端口或用户VLAN标签(CustomerVLAN TAG, C-TAG)为以太帧打上一个运营商的VLAN标签(S-TAG),中间的PB 则根据用户的目的MAC地址(C-DA)和S-TAG进行转发。当以太帧离开PBN 进入对端网络之前,边缘PB再剥离S-TAG,还原用户数据帧。上述802.1ad运营商桥接网络中虽然实现了 S-TAG和C-TAG完全独立, 但S-TAG仍然固守12-bit,使得运营商网络里仍然受4K VLAN实例的限制。运营商网络和用户网络没有实现完全隔离,运营商网络内部仍然要学习用 户的MAC地址并根据其进行转发,这样客户网络的不确定性在运营商网络里 得不到抑止,造成运营商网络的行为不可预测,运营商网络随客户网络振荡而 振荡。方法二采用正EE802.1ah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802.1ah负责多个PBN的互连,它实现了 MAC-in-MAC。如图6所示。当 来自PBN的数据帧进入PBBN时,边缘运营商骨干网桥设似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PBB)在数据帧外面再打上一层运营商的以太帧头,包括骨干网目标 地址(B-DA )、骨干网源地址(B-SA )、骨干VLAN标签(Backbone VLAN TAG, B-TAG )、业务实例标签(Service Instance TAG, I-TAG )。而PBBN的中间PBB 节点则根据运营商以太帧头里的B-DA和B-TAG进行转发。当以太帧离开PBBN进入对端PBN之前,边缘PBB节点再剥离运营商的以太帧头,还原用 户数据帧。其中B-DA、 B-SA分别是PBBN网络里的目的PBB和源PBB的B-MAC 地址。B-TAG则等同于802.lad网络里的S-TAG,用于标识骨干网的隧道。I-TAG 包含一个业务实例ID (Service Instance ID, I-SID)字段,用于标识业务实例, I-TAG对中间PBB节点是透明的,即中间PBB节点不处理I-TAG。另外从上 图6中可以看到S-TAG在802.1ah的帧封装中为可选,取决于边缘PBB接入 PB的接口模式,对于透明接口模式和一对多绑定的S-tagged接口模式,则需 要封装S-TAG;而对于一对一的S-tagged接口模式,则不需要封装S-TAG,因 为I-TAG已经完成了到每个S-tagged接口上的S-TAG的——映射。上述802.1ah定义的PBBN中虽然基于B-DA和B-TAG转发,但依然采用 转发表自动建立方式以及保留了老化机制,这样转发表比较大,且随着网络规 模变大以后,网络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也加大。B-TAG仍然固守12-bit,使得运营商骨干网络里的隧道仍然受4K VLAN 实例的限制。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以太帧传输方法和以太网架构,用以解决现有VS技术中存在 的扩展性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以太帧传输方法,包括映射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到与所述发送端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中; 与所述第二级VS隧道相连接的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节点将所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第一级VS隧道中,所述第二级VS隧道使用不同的虛信道VC标签进行标识;所述第一级VS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采用VS技术对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以太帧进4于交换,并对所述第一隧道承载的所述第二级VS隧道及VC标签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所述VC标签将所述第一级VS 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二级VS隧道传输所述以 太帧到接收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 一条第一级VS隧道可以承载至少一条第二级VS隧道。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分别在IEEE 802.1ad和802.1ah定义的运营商桥 接网络PBN和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PBBN中建立所述第二级VS隧道和第一 级VS隧道。所述建立笫二级VS隧道,包括将发送端PBN中接入用户边缘设备CE 的边缘运营商网桥设备PB作为起始节点,跨越发送端PBN、 PBBN和接收端 PBN,终结于接收端PBN中接入CE的边缘PB节点;所述建立第一级VS隧道,包括将所述PBBN的一个边纟4i^营商骨干网 桥设备PBB作为起始节点,跨越PBBN,终结于另一个边缘PBB节点。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第二级VS隧道经过的中间PB节点根据第 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标识和正EE 802.1ad帧结构中的运营商VLAN标签 S-TAG进行一层VS标签交换,传送所述以太帧;所述第一级VS隧道使用IEEE 802.lah帧结构中的骨千VALN标签B-TAG 作为VS标签进行交换,传送所述以太帧。所述第一级VS隧道使用IEEE 802.1ah帧结构中的业务实例标签I-TAG中 的业务实例标识I-SID作为所述VC标签。所述将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第一级VS隧道中,具体包括在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建立两级VS隧道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入口 PBB节点根据接 收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S-TAG匹配所述两级VS隧道复用关系,获取对 应的第一级VS隧道标签B-TAG及I-SID,将骨干网目的地址B-DA、骨干网
源地址B-SA 、 B-TAG和I-SID封装到运营商以太帧头中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所述B-DA为所述第一级VS隧道出口边缘PBB节点的B-MAC地址; 所述B-SA为所述第一级VS隧道入口边缘PBB节点的B-MAC地址。 所述将第一级VS隧道解复用到所述第二级VS隧道中,具体包括 在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建立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 当业务流到达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出口 PBB节点剥离运 营商以太帧头包括B-DA、 B-SA、 B-TAG和I-TAG,并根据I-TAG中的I-SID 匹配所述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得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标签S-TAG及 出端口,在以太帧头中封装上该S-TAG后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 所述VC标签地址空间基于每条第一级VS隧道独立分配;或 所述VC标签基于每个边缘PBB节点独立分配;或 所述VC标签基于整个PBBN域统一分配。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以太帧传输方法,包括映射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到与所述发送端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中;与所述第二级VS隧道相连接的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边缘入口节点将所 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中;所述第二级VS隧道 使用不同的VC标签进行标识;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采用MAC inMAC技术对所述 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以太帧进行交换,并对其承载的所述第二级VS隧道 及VC标签进行透明传输;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所述VC标签将所述第一 级MAC交换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二级VS隧 道传输所述以太帧到接收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分别在IEEE 802.1ad和802.1ah定义的运营商桥 接网络PBN和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PBBN中建立所述第二级VS隧道和第一 级MAC交换隧道。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建立第二级VS隧道,包括将发送端PBN 中接入用户边缘设备CE的边缘运营商网桥设备PB作为起始节点,跨越发送 端PBN、 PBBN和接收端PBN,终结于接收端PBN中接入CE的边缘PB节点;所述建立第一级MAC交换隧道,包括将所述PBBN的一个边缘运营商 骨干网桥设备PBB作为起始节点,跨越PBBN,终结于另一个边缘PBB节点。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第二级VS隧道经过的中间PB节点根据第 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标识和IEEE 802.1ad帧结构中的运营商VLAN标签 S-TAG进行一层VS标签交换,传送所述以太帧;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依照静态配置的MAC转发表 根据骨干网目的MAC地址B-DA和骨干网VLAN标签B-TAG转发所述以太 帧。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使用IEEE 802.1ah帧结构中的业务实例标签 I-TAG中的业务实例标识I-SID作为所述VC标签。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将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第一级MAC 交换隧道中,具体包括在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建立两级隧道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入口 PBB节点根据接 收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S-TAG匹配所述两级隧道复用关系,获取对应的 第一级MAC交换隧道封装信息骨干网目的地址B-DA、骨干网源地址B-SA、 B-TAG、 I-SID,骨千网目的地址B-DA、骨干网源地址B-SA,并封装到运营 商以太帧头中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将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解复用到所述第二 级VS隧道中,具体包括在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建立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出口 PBB节点剥离运 营商以太帧头包括B-DA、 B-SA、 B-TAG和I-TAG,并根据I-TAG中的I-SID
匹配所述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得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标签S-TAG及出端 口,在以太帧头中封装上该S-TAG后^目应的出端口发送。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太网架构,包括在PBN中建立第二级VS隧道,在 PBBN中建立第一级VS隧道;所述第二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节点接4^送端发送的以太帧并映射 到所述第二级VS隧道中,传输到第 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所述第一级VS隧道边缘入口 PBB节点将所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 第 一级VS隧道中;所述第二级VS隧道使用不同的VC标签进行标识;所述第一级VS隧道经过的中间PBB节点采用VS技术对所述第一级VS 隧道的以太帧进行交换,并对其承载的所述第二级VS隧道及VC标签进行透 明传输;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所述根据VC标签将所述第一级 VS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二级隧道传输所述以太 帧到接收端。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包括第一复用模块,将所述第二 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第一级VS隧道中;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 PBB节点包括第一解复用模块,将所述第 一级VS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不同的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或边缘出口 PBB节点为 同一个边^彖PBB节点。所述第一复用模块中存储两级VS隧道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入口 PBB节点中的第一复用 模块根据接收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S-TAG匹配所述两级VS隧道复用关 系,获取对应的第一级VS隧道标签B-TAG及I-SID,将B-DA、 B-SA、 B-TAG 和I-SID封装到运营商以太帧头中AM目应的出端口发送。所述第一解复用^^莫块中存储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
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出口 PBB节点中的第一解复用模块剥离运营商以太帧头包括B-DA、 B-SA、 B-TAG和I-TAG,并根据I-TAG 中的I-SID匹配所述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取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 在以太帧头中封装上该第二级VS隧道的S-TAG后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以太网架构,包括在PBN建立第二级VS隧道,在 PBBN中建立第一级MAC交换隧道;所述第二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节点接收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并映射到所述第二级VS隧道中,传输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 点;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边缘入口 PBB节点将所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 到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中;所述第二级VS隧道使用不同的VC标签进 《亍标识;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经过的中间PBB节点采用MAC in MAC技术 对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以太帧进行交换,对其承载的所述第二级VS 隧道及VC标签进行透明传输;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所述根据VC标签将所述 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二级隧 道传输所述以太帧到接收端。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包括第二复用模块,将所 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中;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出口 PBB节点包括第二解复用模块,将 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不同的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或边缘出口 PBB 节点为同 一个边缘PBB节点。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以太网架构,所述第二复用模块中存储两级隧道复 用关系;
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入口 PBB节点中的第二复用 模块根据接收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S-TAG匹配所述两级隧道复用关系, 获取对应的第一级MAC交换隧道封装信息B-DA、 B-SA、 B-TAG、 I-SID,并 封装到运营商以太帧头中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所述第二解复用模块中存储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出口 PBB节点中的第二解复 用模块剥离运营商以太帧头包括B-DA、 B-SA、 B-TAG和I-TAG,并根据I-TAG 中的I-SID匹配所述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取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在以 太帧头中封装上该第二级VS隧道的S-TAG后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通过构建第一级VS隧道(或第一级MAC交换隧道)和第二 级VS隧道两级隧道,并完成两级隧道之间的复用和解复用,使得VS技术的 扩展性得到了空前提高;例如PBBN中的VS连接数量最大可以达到4096(每 条链路上第一级VS隧道或MAC交换隧道的最大数量)x 224 (每条第一级VS 隧道最多可承载224条第二级VS隧道)。(2 )本发明在PBN中使用S-TAG进行标签交换,在PBBN中使用B-TAG 进行标签交换,使S-TAG和B-TAG的4K实例限制由全局范围缩小到每g 路上, 一定程度上緩解了 S-TAG和B-TAG的扩展性问题。(3 )本发明使PBN不再根据用户的MAC地址进行转发,避免了 PBN随 客户网络振荡而振荡,使运营商网络行为可预测。(4 )本发明使PBBN避免了因MAC学习、老化等机制带来的网络不可 预测性,使运营商骨干网更加稳定。


图1为现有技术中VS交换原理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用一层VLANTAG作为VS标签的数据帧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用两层VLANTAG作为VS标签的数据帧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IEEE 802.1ah定义的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连接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采用正EE 802.1ad定义的运营商桥接网络PBN进行数据帧传输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现有技术中采用正EE802.1ah定义的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PBBN进行数据帧传输的流程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两级VS隧道应用于IEEE 802.1ad定义的运营商桥接网络PBN及IEEE 802.1ah定义的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PBBN时进行数据帧传输的流程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 一条第 一级VS隧道同时承载多条第二级VS隧道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两级隧道分别为VS隧道和MAC交换隧道应用于IEEE 802.1ad定义的运营商桥接网络PBN及IEEE 802.1ah定义的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PBBN时进行数据帧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采用两级VS隧道传输以太帧,包括 建立第一级VS隧道和第二级VS隧道; 将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映射到第二级VS隧道中;由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节点将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第一级VS隧 道中,每条第二级VS隧道使用不同的虚信道(Virtual Channel, VC)标签标 签进行标识;第一级VS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采用VS技术转发第一级VS隧道,并对 第一级VS隧道承载的第二级VS隧道及VC标签进行透明传输;由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VC标签的不同将第一级VS隧道 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将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传输到接收端。在本发明上述方法中, 一条第一级VS隧道可以同时承栽多条第二级VS 隧道。当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节点将多条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同一条第 一级vs隧道时,给不同的第二级vs隧道分配不同的vc标签。本发明可以预先建立好第一级vs隧道和第二级vs隧道,也可以在需要 进行数据传输时,动态建立第一级vs隧道和第二级vs隧道。下面根据IEEE 802.1ad和802.1ah定义的运营商以太网分级架构,以在 PBN和PBBN中分别建立第二级VS隧道和第一级VS隧道为例,对本发明方 法加以详细i兌明。参见图7,为用户业务流建立两级VS隧道。其中,第二级VS隧道从PBN中接入CE的边缘PB开始,跨越发送端PBN、 PBBN,接收端PBN,到接收端PBN接入CE的边缘PB节点处终结。第二级 VS隧道使用IEEE 802.1ad帧结构中的S-TAG作为VS的标签进行交换,PBN 的中间PB节点只需要支持VS。由于无需根据C-MAC转发,因此也不需要学 习用户MAC (CustomerMAC)地址。其中,第一级VS隧道从一个边缘PBB开始,跨越PBBN,终结于另一个 边缘PBB节点处。第一级VS隧道使用IEEE 802.1ah帧结构中的B-TAG作为 VS的标签进行交换。PBBN的中间PBB节点只需要支持VS,而不需要根据 B-MAC和B-VLAN进行转发。两级隧道之间采用客户-服务器的模式,PBBN中的第一级VS隧道用于 承栽PBN中的第二级VS隧道。即第一级VS隧道向第二级VS隧道提供承 载服务, 一条第一级VS隧道可以同时承载一条以上的第二级VS隧道。在第 一级VS隧道的两端需要完成两层VS隧道之间的复用和解复用,具体地由 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完成第二级VS隧道到第一级VS隧道的 复用,由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 PBB节点完成第一级VS隧道到第二级 VS隧道的解复用。而第一级VS隧道经过的中间PBB节点只需要完成对第一 级VS隧道的转发,对第二级VS隧道进行透明传输。上述边缘入口PBB节点
和边缘出口 PBB节点是针对一个单向的VS隧道的描述,而一个双向的VS隧 道,只需要将其看作正反两个单向隧道的组合,这种情况下一个PBB节点即 是一个方向的入口 PBB节点,又是另外一个方向的出口 PBB节点,需要同时具有复用和解复用的能力。为了完成上述两层VS隧道之间的复用和解复用,本发明使用IEEE 802.1ah 帧结构中的I-TAG中的I-SID作为第一级VS隧道中的VC标签,用于标识第 一级VS隧道中承载的不同的第二级VS隧道。当边缘入口 PBB节点将第二级 VS隧道映射到同一条第一级VS隧道时,会给不同的第二级VS隧道分配不同 的VC标签。而在边缘出口PBB节点,再根据VC标签的不同,将第一级VS 隧道解复用到不同的第二级VS隧道上。第一级VS隧道经过的PBBN的中间 节点对第二级VS隧道进行透明传输,不需要处理VC标签。VC标签的分配有三种方法一基于每条第一级VS隧道分配VC标签。即每条笫一级VS隧道都独立进行VC标签分配。这样每条第一级VS隧 道最多可承载224 (假设I-SID暂定为24-bit)条第二级VS隧道。 方法二基于每个边缘PBB节点分配VC标签。即每个边缘PBB节点都独立地进行VC标签分配。这样所有终结于该边缘 PBB节点的第一级VS隧道可承载的第二级VS隧道的总和最大为224条。 方法三基于整个PBBN域分配VC标签。即在整个PBBN域内进行VC标签分配。这样该PBBN内所有第一级VS 隧道可承载的第二级VS隧道的总和最大为224条。为实现两级VS隧道的复用与解复用,在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需要建 立两级VS隧道复用关系,关键信息如下Ingress Port, S-TAG—> Egress Port[, B-DA, B-SA], B-TAG, I-SID;其中Ingress Port和S-TAG分别为PBB接入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 S-TAG; Egress Port、 B-TAG、 I-SID为承载该第二级VS隧道的第一级VS隧
道对应的出端口和B-TAG以及标识该第二级VS隧道的VC标签。"Ingress Port + S-TAG"为该复用关系的关键字索引,根据其可以检索 到一条具体的复用关系。B-DA, B-SA为802.1ah外层运营商以太帧头中的目的B-MAC和源 B-MAC,为可选参数,这是因为对VS技术来说,VS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只 需要根据端口 (Port)和VLAN标签进行转发,而不需要查看MAC地址,也 不需要进行MAC地址学习,所以在PBBN中使用VS进行转发时,这两个参 数并无实际意义。但为了和802.1 ah的架构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将B-DA和B-SA 分别设为第一级VS隧道两端边缘PBB节点的B-MAC地址。另夕卜,在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需要建立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关 键信息如下[Ingress Port, B-TAG, ]I-SID—> Egress Port, S-TAG;其中Ingress Port、 B-TAG和I-SID分别为第 一级VS隧道对应的入端口 、 B-TAG以及标识第二级VS隧道的VC标签;EgressPort、 S-TAG为第二级VS 隧道在该边缘出口 PBB处对应的出端口和S-TAG。"[Ingress Port+B-TAG+] I-SID"为该解复用关系的关键字索引,根据其 可以检索到一条具体的解复用关系。该解复用关系中Ingress Port和B-TAG参数可选,取决于第一级VS隧道 VC标签所采用的分配方法。如果VC标签是基于每条第一级VS隧道进行分配, 则需要Ingress Port、 B-TAG和I-SID结合起来才能确定一条第二级VS隧道, 因此这种情况下解复用关系中需要有Ingress Port和B-TAG这两项参数。如果 第 一级VS隧道VC标签是基于每个边缘PBB节点或基于整个PBBN域进行分 配,则只用I-SID—项参数就可以确定一条第二级VS隧道,因此这种情况下 解复用关系就不需要Ingress Port和B-TAG这两项参数了 。上述两级VS隧道的复用关系和解复用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静态配置,也 可以通过信令动态建立,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实现方法,本发明对此不
作限定。以上仅列举了复用关系和解复用关系的 一种实现形式,但不排除在具体实 施时可以灵活采用其它形式。一个完整的业务流传输过程如下1、 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携带C-DA、 C-SA、 C-TAG和有效栽荷(C-Data) 通过客户端局域网的CE,到达发送端PBN边缘PB节点;2、 发送端PBN边缘PB接收到业务流后,根据Ingress Port、 C-DA、 C-SA、 C-TAG等信息将用户数据映射到一条第二级VS隧道上,封装上相应的S-TAG 形成QinQ以太帧,从相应的Egress Port发送;3、 当业务流经过发送端PBN的中间PB节点时,各中间PB节点根据Ingress Port和外层S-TAG进行一层VS标签交换,即4艮据以太帧的Ingress Port和 S-TAG,查找VLAN交换表,获得Egress Port和新的S-TAG,用新的S-TAG 替换原来的S-TAG,并AM目应的Egress Port发送;4、 当业务流到达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节点根据"Ingress Port + S-TAG"查找两级VS隧道复用关系,获得第一级VS隧道标签B-TAG及VC 标签,封装上相应的B-DA, B-SA、 B-TAG、 I-TAG (其中的I-SID为获得的 VC标签)形成MAC-in-MAC的以太帧,从相应的Egress Port发送;5 、当业务流经过PBBN的中间PBB节点时,各中间PBB节点根据Ingress Port和外层B-TAG进行一层VS标签交换,即根据以太帧的Ingress Port和 B-TAG,查找VLAN交换表,获得Egress Port和新的B-TAG,用新的B-TAG 替换原来的B-TAG,并从相应的Egress Port发送;6、 当业务流到达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剥离运营商以太帧头(包 括B-DA, B-SA、 B-TAG、 I-TAG ),并根据"[Ingress Port + B-TAG+] I-SID" 查找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得第二级VS隧道标签S-TAG,封装上相应 的S-TAG形成QinQ以太帧,M目应的Egress Port发送;7、 当业务流经过接收端PBN时,接收端PBN中间PB节点根据Ingress Port
和外层S-TAG进行一层VS标签交换,即根据以太帧的Ingress Port和S-TAG, 查找VLAN交换表,获得Egress Port和新的S-TAG,用新的S-TAG替换原来 的S-TAG,并从相应的Egress Port发送;8、当业务流到达接收端PBN出口 PB节点时,剥离S-TAG,终结第二级 VS隧道,向用户CE转发数据帧。上述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通用流程,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该流程可能会 简化,例如当接收端直接连接于一个PB节点时,由该PB节点终结第二级VS隧道, 并直接将数据帧转发到相连接的接收端。当接收端直接连接于一个PBB节点时,由该PBB节点完成第一级VS隧 道到第二级VS隧道的解复用并终结第二级VS隧道直接将数据帧转发到相连 接的接收端。采用本发明,可以建立若干条第一级VS隧道和第二级VS隧道。其中, 一条第一级VS隧道可以同时承载多条第二级VS隧道。如图8所示,表示在 PBBN中有一条从PBB1到PBB4的第一级VS隧道1同时承载了三条第二级 VS隧道第二级VS隧道1:在PBB1的接入点为Portl, S-TAG = 20;在PBB4的 接入点为Port2, S-TAG = 20;对应的VC标签为100;第二级VS隧道2:在PBB1的接入点为Port2, S-TAG = 20;在PBB4的 接入点为Port2, S-TAG = 30;对应的VC标签为200;第二级VS隧道3:在PBB1的接入点为Port2, S-TAG = 30;在PBB4的 接入点为Port3, S-TAG = 50;对应的VC标签为300。该第一级VS隧道1上承载的三条第二级VS隧道分别使用不同的VC标 签,分别为100、 200、 300。对于同 一条第二级VS隧道接入第 一级VS隧道两端的S-TAG可以相同(如 上述第二级VS隧道1在PBB1和PBB4使用相同的S-TAG为20),这样使得 收发两端的S-TAG的地址空间可以重叠,扩展性比较好。实施例二采用两级隧道传输以太帧,其中第一级隧道采用MACinMAC 技术进行转发,第二级隧道采用VS技术进行转发。具体包括建立第一级MAC交换隧道和第二级VS隧道; 将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映射到第二级VS隧道中;与第二级VS隧道相连接的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边缘入口节点将第二级 VS隧道复用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中;每条第二级VS隧道使用不同的虚信 道VC标签进4于标识;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采用MAC inMAC技术转发所述第 一级隧道(第一级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通过静态配置MAC转发表,每一个中 间节点根据B-DA和B-TAG转发第一级隧道),并对其承栽的第二级VS隧道 及VC标签进行透明传输;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VC标签将第一级MAC交换 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继续传输以太帧到接收端。实施例二的数据帧转发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其与图7中实施例一的转 发流程类似(故在此省略具体流程的描述),区别在于,在第一级隧道中不采 用VS转发技术,而采用MAC in MAC技术进行转发。为实现两级隧道的复用与解复用,在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需要建立 两级隧道复用关系,例如两级隧道复用关系可以由两张表构成表一中包括字段Ingress Port, S-TAG —>第一级MAC交换隧道ID, I-SID;表二中包括字段第一级MAC交换隧道ID —> Egress Port, B-DA, B-SA, B-TAG;其中第一级MAC交换隧道ID为PBB节点给第一级MAC交换隧道分配 的内部标识。根据第一级MAC交换隧道ID可以在表二中找到该隧道的详细
封装信息。另外,在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需要建立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例如[Ingress Port' B-TAG, ]I-SID—> Egress Port, S-TAG;其中Ingress Port、 B-TAG和I-SID分别为第 一级MAC交换隧道对应的入 端口、 B-TAG以及标识第二级VS隧道的VC标签;Egress Port、 S-TAG为第 二级VS隧道在该边缘出口 PBB处对应的出端口和S-TAG。"[Ingress Port+B-TAG+] I-SID"为该解复用关系的关键字索引,根据其 可以检索到一条具体的解复用关系。该解复用关系中Ingress Port和B-TAG参数可选,取决于第 一级MAC交 换隧道VC标签所采用的分配方法。如果VC标签是基于每条第一级MAC交 换隧道进行分配,则需要Ingress Port、 B-TAG和I-SID结合起来才能确定一条 第二级VS隧道,因此这种情况下解复用关系中需要有Ingress Port和B-TAG 这两项参数。如果第一级MAC交换隧道VC标签是基于每个边缘PBB节点或 基于整个PBBN域进行分配,则只用I-SID —项参数就可以确定一条第二级 VS隧道,因此这种情况下解复用关系就不需要Ingress Port和B-TAG这两项参 数了。上述两级隧道的复用关系和解复用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静态配置,也可以 通过信令动态建立,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实现方法,本发明对此不作限 定。以上仅列举了复用关系和解复用关系的一种实现形式,但不排除在具体实 施时可以灵活采用其它形式。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相应的以太网架 构,采用IEEE802.1ad和802.1ah定义的运营商以太网分级结构,并在PBN和 PBBN中分别建立第二级VS隧道和第一级VS隧道;通过两级VS隧道之间的 复用和解复用,传输以太帧。其具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工作原理为将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映射到一条第二级VS隧道中;与第二级VS隧道相连接的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节点将该第二级VS 隧道复用到第 一级VS隧道中;第一级VS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采用VS ^J支术转发所述第一级VS隧道, 并对其承载的第二级VS隧道透明传输;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将所述第一级VS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 二级VS隧道,将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传输到接收端。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太网架构,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包括 第一复用模块,实现将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第一级VS隧道中;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 PBB节点包括第一解复用才莫块,实现将第一级 VS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和边缘出口 PBB节点根据业务流方 向确定,同一个边缘PBB节点可能是一条或多条第一级VS隧道的入口节点, 且可能同时是一条或多条第 一级VS隧道的出口节点。在这种同时作为入口节 点和出口节点的PBB边缘节点中,既包括有第一复用模块,又包括有第一解 复用模块。在第一复用模块中存储两级VS隧道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入口 PBB节点中的第 一复用 模块根据接收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S-TAG匹配所述两级VS隧道复用关 系,获取对应的第一级VS隧道标签B-TAG及I-SID并将B-DA、 B-SA、 B-TAG 及I-SID封装到运营商以太帧头中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在第一解复用模块中存储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出口 PBB节点中的第一解复 用模块剥离以太帧头中封装的B-DA、 B-SA、 B-TAG和I-SID,并根据I-SID 匹配所述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取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在以太帧头 中封装上该第二级VS隧道的S-TAG后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
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二提供的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相应的以太网架构,采用IEEE802.1ad和802.1ah定义的运营商以太网分级结构,并在PBN和 PBBN中分别建立第二级VS隧道和第一级MAC交换隧道;通过两级隧道之 间的复用和解复用,传输以太帧。其具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工作原理为将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映射到一条第二级VS隧道中;与第二级VS隧道相连接的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入口节点将该第 二级VS隧道复用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中;第 一级MAC交换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采用MAC in MAC技术转发第 一级 MAC交换隧道,并对其承载的第二级VS隧道透明传输;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将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解复用到 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将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传输到接收端。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包括第二复用模块,实现将第 二级VS隧道复用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中;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出口 PBB节点包括第二解复用模块,实现将 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具体包括在第二复用模块中存储两级隧道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入口 PBB节点中的第二复用 模块根据接收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S-TAG匹配所述两级隧道复用关系, 获取对应的第一级MAC交换隧道标签B-TAG、 I-SID、 B-DA、 B-SA,并封装 到运营商以太帧头中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在笫二解复用模块中存储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出口 PBB节点中的第二解复 用模块剥离以太帧头中封装的B-DA、 B-SA、 B-TAG和I-SID,并根据I-SID 匹配所述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取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在以太帧头中封 装上该第二级VS隧道的S-TAG后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构建第一级VS隧道(或第一级MAC交换隧道) 和第二级VS隧道两级隧道,并完成两级隧道之间的复用和解复用,使PBBN 中的VS连接数量最大可以达到4096 (每条链路上第一级VS隧道或MAC交 换隧道的最大数量)x 224 (每条第一级VS隧道最多可承载224条第二级VS 隧道),因此,使得VS技术的扩展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本发明在PBN中使用S-TAG进行标签交换,在PBBN中使用B-TAG进 行标签交换,使S-TAG和B-TAG的4K实例限制由全局范围缩小到每条链路 上, 一定程度上緩解了 S-TAG和B-TAG的扩展性问题。本发明使PBN不再根据用户的MAC地址进行转发,避免了 PBN随客户 网络振荡而振荡,使运营商网络行为可预测。本发明使PBBN避免了因MAC学习、老化等机制带来的网络不可预测性, 使运营商骨干网更加稳定。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 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 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以太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映射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到与所述发送端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中; 与所述第二级VS隧道相连接的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节点将所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第一级VS隧道中,所述第二级VS隧道使用不同的 虚信道VC标签进行标识;所述第一级VS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采用VS技术对所述第一级VS隧道 的以太帧进行交换,并对所述第一隧道承载的所述第二级VS隧道及VC标签 进行透明传输;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所述VC标签将所述第一级VS 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二级VS隧道传输所述以 太帧到接收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条第一级VS隧道可以承载 至少一条第二级VS隧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在IEEE 802.1ad和802.1ah 定义的运营商桥接网络PBN和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PBBN中建立所述第二级 VS隧道和第一级VS隧道。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第二级VS隧道,包 括将发送端PBN中接入用户边缘设备CE的边缘运营商网桥设备PB作为起 始节点,跨越发送端PBN、 PBBN和接收端PBN,终结于接收端PBN中接入 CE的边缘PB节点;所述建立第一级VS隧道,包括将所述PBBN的一个边缘运营商骨干网 桥设备PBB作为起始节点,跨越PBBN,终结于另一个边缘PBB节点。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VS隧道经过的中 间PB节点根据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标识和IEEE 8Q2.1ad帧结构中的运营商VLAN标签S-TAG进行一层VS标签交换,传送所述以太帧;所述第一级VS隧道使用IEEE 802.1ah帧结构中的骨干VALN标签B-TAG 作为VS标签进行交换,传送所述以太帧。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VS隧道使用IEEE802.标签。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 所述第一级VS隧道中,具体包括在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建立两级VS隧道复用关系; 当业务流到达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入口 PBB节点根据接 收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S-TAG匹配所述两级VS隧道复用关系,获取对 应的第一级VS隧道标签B-TAG及I-SID,将骨干网目的地址B-DA、骨干网 源地址B-SA、 B-TAG和I-SID封装到运营商以太帧头中^目应的出端口发送。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DA为所述第一级VS 隧道出口边缘PBB节点的B-MAC地址;所述B-SA为所述第 一级VS隧道入口边缘PBB节点的B-MAC地址。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一级VS隧道解复用 到所述第二级VS隧道中,具体包括在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建立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 当业务流到达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出口 PBB节点剥离运 营商以太帧头包括B-DA、 B-SA、 B-TAG和I-TAG,并根据I-TAG中的I-SID 匹配所述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得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标签S-TAG及 出端口 ,在以太帧头中封装上该S-TAG后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VC标签地址空间基于 每条第一级VS隧道独立分配;或所述VC标签基于每个边缘PBB节点独立分配;或所述VC标签基于整个PBBN域统一分配。
11、 一种以太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映射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到与所述发送端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中; 与所述第二级VS隧道相连接的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边缘入口节点将所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中;所述第二级VS隧道 使用不同的VC标签进行标识;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采用MAC in MAC技术对所述 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以太帧进行交换,并对其承载的所述第二级VS隧道 及VC标签进行透明传输;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所述VC标签将所述第一 级MAC交换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二级VS隧 道传输所述以太帧到接收端。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在IEEE 802.1ad和 802.1ah定义的运营商桥接网络PBN和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PBBN中建立所述 第二级VS隧道和第一级MAC交换隧道。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第二级VS隧道, 包括将发送端PBN中接入用户边缘设备CE的边缘运营商网桥设备PB作为 起始节点,跨越发送端PBN、 PBBN和接收端PBN,终结于接收端PBN中接 入CE的边缘PB节点;所述建立第一级MAC交换隧道,包括将所述PBBN的一个边缘运营商 骨干网桥设备PBB作为起始节点,跨越PBBN,终结于另一个边缘PBB节点。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VS隧道经过的 中间PB节点根据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标识和IEEE 802.1ad帧结构中的运 营商VLAN标签S-TAG进行一层VS标签交换,传送所述以太帧;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依照静态配置的MAC转发表 根据骨干网目的MAC地址B-DA和骨干网VLAN标签B-TAG转发所述以太帧。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 使用IEEE 802.1ah帧结构中的业务实例标签I-TAG中的业务实例标识I-SID作 为所述VC标签。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二级VS隧道复用 到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中,具体包括在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建立两级隧道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PBBN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入口 PBB节点根据接 收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S-TAG匹配所述两级隧道复用关系,获取对应的 第一级MAC交换隧道封装信息骨干网目的地址B-DA、骨干网源地址B-SA、 B-TAG、 I-SID,骨干网目的地址B-DA、骨干网源地址B-SA,并封装到运营 商以太帧头中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一级MAC交换隧 道解复用到所述第二级VS隧道中,具体包括在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建立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 当业务流到达PBBN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出口 PBB节点剥离运 营商以太帧头包括B-DA、 B-SA、 B-TAG和I-TAG,并根据I-TAG中的I-SID 匹配所述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得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标签S-TAG及出端 口 ,在以太帧头中封装上该S-TAG后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
18、 一种以太网架构,其特征在于,在PBN中建立第二级VS隧道,在 PBBN中建立第一级VS隧道;所述第二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节点接收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并映射 到所述第二级VS隧道中,传输到第 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所述第一级VS隧道边缘入口 PBB节点将所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 第一级VS隧道中;所述第二级VS隧道使用不同的VC标签进行标识;所述第一级VS隧道经过的中间PBB节点采用VS技术对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以太帧进行交换,并对其承栽的所述第二级VS隧道及vc标签进行透明传输;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所述根据vc标签将所述第一级 vs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二级隧道传输所述以太 帧到接收端。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以太网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VS隧道 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包括第一复用模块,将所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所述第 一级VS隧道中;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 PBB节点包括第一解复用模块,将所述笫 一级VS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以太网架构,其特征在于,不同的所述第一级 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或边缘出口 PBB节点为同一个边缘PBB节点。
21、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以太网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用模块 中存储两级VS隧道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入口 PBB节点中的第一复用 模块根据接收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S-TAG匹配所述两级VS隧道复用关 系,获取对应的第一级VS隧道标签B-TAG及I-SID,将B-DA、 B-SA、 B-TAG 和I-SID封装到运营商以太帧头中^M目应的出端口发送。
22、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以太网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复用模 块中存储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出口 PBB节点中的第一解复 用冲莫块剥离运营商以太帧头包4舌B-DA、 B-SA、 B-TAG和I-TAG,并根据I-TAG 中的I-SID匹配所述两级VS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取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 在以太帧头中封装上该第二级VS隧道的S-TAG后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
23、 一种以太网架构,其特征在于,在PBN建立第二级VS隧道,在PBBN 中建立第一级MAC交换隧道;所述第二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 PB节点接收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并映 射到所述第二级VS隧道中,传输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 点;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边缘入口 PBB节点将所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 到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中;所述第二级VS隧道使用不同的VC标签进 《亍标识;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经过的中间PBB节点采用MAC in MAC技术 对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以太帧进行交换,对其承载的所述第二级VS 隧道及VC标签进行透明传输;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所述根据VC标签将所述 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二级隧 道传输所述以太帧到接收端。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以太网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MAC 交换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包括第二复用模块,将所述第二级VS隧道复用 到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中;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出口 PBB节点包括第二解复用模块,将 所述第一级MAC交换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
25、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以太网架构,其特征在于,不同的所述第一级 MAC交换隧道的边缘入口 PBB节点或边缘出口 PBB节点为同一个边缘PBB 节点。
26、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以太网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复用模块 中存储两级隧道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入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入口 PBB节点中的第二复用 模块根据接收第二级VS隧道的入端口和S-TAG匹配所述两级隧道复用关系, 获取对应的第一级MAC交换隧道封装信息B-DA、 B-SA、 B-TAG、 I-SID,并 封装到运营商以太帧头中W目应的出端口发送。
27、如4又利要求24所述的以太网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复用才莫块中存储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当业务流到达边缘出口 PBB节点时,该边缘出口 PBB节点中的第二解复 用模块剥离运营商以太帧头包括B-DA、 B-SA、 B-TAG和I-TAG,并根据I-TAG 中的I-SID匹配所述两级隧道解复用关系,获取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在以 太帧头中封装上该第二级VS隧道的S-TAG后从相应的出端口发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太帧传输方法,包括映射发送端发送的以太帧到与发送端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中;与第二级VS隧道相连接的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入口节点将第二级VS隧道复用到第一级VS隧道中,所述第二级VS隧道使用不同的虚信道VC标签进行标识;所述第一级VS隧道经过的中间节点采用VS技术对所述第一级VS隧道的以太帧进行交换,并对第一隧道承载的第二级VS隧道及VC标签进行透明传输;第一级VS隧道的边缘出口节点根据VC标签将第一级VS隧道解复用到对应的第二级VS隧道,并通过第二级VS隧道传输所述以太帧到接收端。本发明还公开了相应的以太网架构。采用本发明能提高VS技术的扩展性。
文档编号H04L12/46GK101146016SQ20061012744
公开日2008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15日
发明者吴永吉, 康 子, 范灵源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