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6776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在记录薄片上记录图像的记录头和读 取原稿的图像的读取单元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典型的记录设备基于记录信息在如纸张、布、塑料片、字 幕片等记录介质(以下称为记录薄片)上记录图像(包括字符 和符号)。根据记录方式,记录设备可以分为喷墨式、点线式(wire dot type )、 热敏式和激光束式。在沿与记录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主扫描记录薄片的 同时记录信息的串行式(serial)记录设备使用安装在可沿记 录薄片移动的滑架上的记录头记录图像。串行式记录设备通过 重复一行的记录操作、记录操作完成后预定量的供纸操作和下 一行的下一记录操作来完成整个记录薄片上的记录。相反,4义 通过沿记录薄片的输送方向副扫描记录薄片来记录信息的行式(line)记录设备通过重复下列操作完成整个薄片上的记录 在预定的记录位置放置记录薄片的放置操作、 一次记录一整行 的记录操作、预定量的供纸操作和一次记录下一整行的下一记 录操作。使用包括在供给的记录薄片上记录图像的记录单元和读取 供给的原稿的读取单元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日本特开 2005-354453号公报公开了 一种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该图像 读取和记录设备包括用作记录薄片和原稿的供纸单元和输送单 元二者的共用单元,以降低成本和减小尺寸。该专利文献公开 了利用通过从安装在滑架上的记录头排出墨滴来记录信息的喷
墨记录法,当滑架处于预定位置时,能够供给记录薄片和原稿 的技术。遗憾的是,对于该专利文献中所描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 备,当供给记录薄片时以及当供给原稿时,滑架都停止在同一 位置。另外,由于该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使用喷墨记录法,所 以,在待机状态下,记录头由设置在用于维护记录头的位置处 的盖盖住。具有该结构的记录设备在盖与记录头分离的状态(盖 打开的状态)下供给纸张。具有该结构的记录设备在不进行记 录操作的原稿供给操作过程中也处于盖打开的状态。结果,在 该供给操作之后需要进行如从记录头中排出墨或通过擦拭清理 记录头等维护操作。在该专利文献所描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中,利用输送 电动机的反向驱动来驱动排出恢复部(维护部)。对于该图像读 取和记录设备,即使在完成供纸操作之后立即盖住记录头,在 原稿供给操作过程中,也与输送辊的反向转动同时地致动排出 恢复部的抽吸泵,以定位原稿的前端位置或用于其它目的。这 可能不慎地向记录头的排墨部施加负压。避免该缺点的一个方法是对于每一页都重复保持盖打开状 态,直到完成供纸操作或定位原稿的前端位置的操作。然而, 对于该方法,开放的排出口中的墨易于变干和固着。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 一 种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该设备能够在短时 间内切换记录操作和读取操作,而不会降低生产能力,并且也 不会由记录头的恢复操作引起墨的浪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包括被构 造成移动安装在其上的记录头的滑架、读取单元、供纸单元、
输送辊、电动机、盖和供纸开始构件。该记录头将墨排出到记 录薄片上以记录信息。该读取单元被构造成读取原稿的图像。 该供纸单元被构造成供给记录薄片或原稿。该输送辊被构造成输送记录薄片或原稿。该电动;f几被构造成驱动输送辊。该盖才艮据滑架的移动与安装在滑架上的记录头接触或分离。该供纸开 始构件被构造成根据滑架的移动将电动机的驱动传递到供纸单 元。该供纸开始构件包括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第一杆部在记 录头与盖互相分离的状态下,当与滑架接合时,触发供给记录 薄片。第二杆部在记录头与盖互相接触的状态下,当与滑架接 合时,触发供给原稿。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包括被构 造成移动安装在其上的记录头的滑架、读取单元、供纸单元、 输送辊、电动机、盖、供纸开始构件、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 部。该记录头将墨排出到记录薄片上以记录信息。该读取单元 被构造成读取原稿的图像。该供纸单元被构造成供给记录薄片 或原稿。该输送辊,皮构造成输送记录薄片或原稿。该电动机被 构造成驱动输送辊。该盖根据滑架的移动与安装在滑架上的记 录头接触或分离。该供纸开始构件被构造成根据滑架的移动将 电动机的驱动传递到供纸单元。第 一抵接部被构造成在记录头 与盖互相分离的状态下,当与滑架接触时,获得滑架的位置信 息。第二抵接部被构造成在记录头与盖互相接触的状态下,当 与滑架接触时,获得滑架的位置信息。从下面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中(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图l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的
总体结构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的立体图。图3是承载原稿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的立体图。图4是图解读取操作过程中读取单元及其周边部的纵剖视图。图5是图解记录操作过程中读取单元及其周边部的纵剖视图。图6是图解放置原稿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7是图解放置记录薄片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8是用于将输送电动机的驱动传递到输送辊和供纸单元的驱动传递机构的立体图。图9 A和图9 B是从输送辊到供纸单元的驱动传递机构的结构的局部主视图;图9A图解中断到供纸单元的驱动的状态,而图9B图解可将驱动传递到供纸单元的状态。图IO是当从斜下方看时图l所示记录头的立体图。图ll是图解将驱动传递到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中的排出恢复部的抽吸单元的驱动传递机构的立体图。图12是图4象读取和记录设备中的泵驱动传递凸轮的主视图。图13A和图13B图解滑架位于记录待机位置的状态;图13A 是用虚线表示滑架的驱动传递机构的立体图,图13B是图解滑 架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图14A和图14B图解滑架位于记录薄片供给位置的状态; 图14A是用虚线表示滑架的驱动传递机构的立体图,而图14B 是图解滑架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图15A和图15B图解滑架位于盖住位置的状态;图15A是用 虛线表示滑架的驱动传递机构的立体图,而图15B是图解滑架
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图16A和图16B图解滑架位于恢复驱动非传递位置的状 态;图16A是用虚线表示滑架的驱动传递机构的立体图,而图 16B是图解滑架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图17A和图17B图解滑架位于原稿供给位置的状态;图17A 是用虚线表示滑架的驱动传递机构的立体图,而图17B是图解 滑架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图18是图解滑架位于设备主体的左端处的记录操作中的 基准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在所有 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应的部分。图l是图解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的总体结构的纵剖 视图。图2是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的立体图。图3是承载原稿的 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的立体图。参照图1至图3,图像读取和记 录设备l包括被构造成在记录薄片上记录信息的记录头4、被构 造成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6、被构造成供给如记录薄片和原稿 等纸张的供纸单元7、被构造成排出记录薄片和原稿的排出单 元8、以及被构造成输送记录薄片和原稿的输送单元9。图像读 取和记录设备l是通过将墨从安装在往复移动的滑架270上的 记录头4排出到记录薄片上来记录信息的喷墨记录设备。排出 恢复部21用于恢复记录头4的排墨能力并维护记录头4。操作面 板26具有可由用户操作的开关和指示设备的操作状态的指示 器。下面将说明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l的记录操作。通过供给 辊155和与供给辊155压接的压板148输送放置在供纸单元7的
薄片堆叠部14上的一张或多张记录薄片3。通过供给辊155和分 离辊172使所输送的薄片3互相分开。分开的记录薄片3被输送 至与输送单元9连通的输送路径11。用于输送记录薄片和原稿 的输送辊110布置在记录薄片和原稿共用的输送路径ll上。通 过输送辊110和与输送辊110压接的夹送辊(pinch roller) 261 向排出辊112输送记录薄片3。滑架270由水平延伸的机架横杆(chassis rail) 268和支 撑横杆267a支撑(图2),并且可以沿机架横杆268和支撑横杆 267a移动和引导滑架270。也就是说,滑架270被布置成能够沿 与记录薄片和原稿的输送方向交叉(典型地,大致垂直)的方 向往复移动。在面对记录头4的位置布置台板(platen) 231。 在本实施例中,如下所述,在读取操作过程中将台板231移至 输送路径ll的上方,而在记录操作过程中,将台板231移至图1 所示的使用位置。由输送辊110和排出辊112从设备主体排出通 过从记录头4排出墨来记录的记录薄片3。排出的记录薄片3被 放置在托盘或其它类似的接收器上。如图2所示,排出恢复部21布置在滑架270的移动范围内, 并且位于在记录薄片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外的图中的右手 侧。排出恢复部21是用于恢复记录头4的记录图像能力(排墨 能力)并使其保持在正常状态的装置。在图2中,区域A表示滑 架270可移动的范围(滑架可动范围)。第一区域A1表示在滑架 可动范围A内,在盖183与记录头4分离的盖打开状态下,滑架 270移动的范围。第二区域A2表示在滑架可动范围A内,在盖 183与记录头4接触的盖闭合状态(盖住状态)下,滑架270移 动的范围。图4是图解读取操作过程中的读取单元6及其周边部的纵 剖视图。图5是图解记录操作过程中的读取单元6及其周边部的
纵剖视图。在不进行记录操作和读取操作的待机状态期间,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l中的用于读取原稿2的读取单元6保持在图 4所示的状态。当在图4所示的待机状态下响应操作面板26的操 作而发出开始记录的指令时,读取单元6移至输送路径11下方 的退避位置,而台板231移至输送路径11下方的使用位置(图 5)。其后,当已经完成记录操作时,读取单元6从输送路径11 的下方移至其上方,并位于图4所示的读取状态(与待机状态 一样)。与读取单元6的该移动一起,台板231移至输送路径11 的上方。当读取单元6位于输送^^径11的上方或正#1移动时, 滑架270退避至图2所示的设备的右手侧处的薄片输送区域外 的位置。从而,滑架270不干涉读耳又单元6。在图Y象读耳又和记录 设备l的待机状态期间,滑架270位于排出恢复部21处,从而, 如下所述,通过使盖183与记录头4的排出面4e (图10)接触而 抑制记录能力的劣化。现在将参照图l至图4说明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l的读取操 作。如图4所示,在待机状态期间,读取单元6位于输送路径11 的上方。当响应用户对操作面板26的操作或其它类似动作而发 出读取图像的指令时,由供给辊155和压板148输送放置在供纸 单元7的薄片堆叠部14上的一张或多张原稿2。如记录薄片3的 情况那样,由供给辊155和分离辊172使输送的原稿2互相分离。 原稿2被输送至输送辊110之后,原稿2在由输送辊110和排出辊 112沿输送路径11输送的同时,由读取单元6读取。读取操作完 成之后,由输送辊110和排出辊112从设备主体排出原稿2。在 读取操作过程中,使记录头4在排出恢复部21处保持在盖183 与记录头4紧密接触的盖住状态。图6是图解在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1中放置原稿的状态的
纵剖视图。图7是图解在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1中放置记录薄片的状态的纵剖-f见图。下面将说明供纸单元7。当响应压板148的 预定定时的操作而由供给辊155按压记录薄片3或原稿2 (当指 的是二者中的任一或二者时简称为薄片)时,驱动供给辊155 以使其转动。这使得通过供给辊155的摩擦力来输送与供给辊 155接触的最上面的薄片。供给辊155的材料的例子包括具有高 摩擦系数的橡胶(例如,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聚氨酯泡 沫,以允许通过摩擦力输送薄片。在多数情况下,因为供给辊155和薄片之间的摩擦力大于 薄片之间的摩擦力,所以通过供给辊155的转动仅输送最上面 的薄片。然而,如果剪切之后粗糙边缘残留在薄片上或者由于 静电而使薄片吸附在一起,或者,如果使用具有非常高的摩擦 系数的薄片,则供给辊155的转动可能输送多张薄片。当供给辊155和分离辊172之间不存在薄片时,分离辊172 转动以跟随供给辊155的转动。当在供给辊155和分离辊172之 间插入一张薄片时,因为供给辊155和薄片之间的摩擦力大于 薄片和以预定转矩从动转动的分离辊17 2之间的摩擦力,所以 在使分离辊172跟随薄片转动的同时输送薄片。相反地,当在 供给辊155和分离辊172之间插入两张薄片时,因为供给辊155 和相邻薄片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分离辊172和相邻薄片之间的摩 擦力都大于薄片之间的摩擦力,所以在薄片之间发生滑动。结 果,仅输送邻近供给辊155的薄片。当在供给辊155和分离辊172之间插入三张或更多张薄片 时,可能同时输送多张薄片。为了避免该情况,在邻近供给辊 155的薄片流动路径(薄片路径)上设置复位杆150 (图8)。复 位杆15 0被布置成在待机状态下关闭薄片路径。供纸操作开始 后,使复位杆150回转到退避位置,并且打开薄片路径。薄片
的分离完成之后, -使复位杆150回转,以使存在于供给辊155 和分离辊172之间的辊隙中的第二张及随后的薄片返回薄片堆 叠部。复位杆150完成使薄片返回之后,使复位杆150从薄片路 径回转到退避位置。当薄片的后端到达输送方向上的预定点的 下游位置时,复位杆150再次回到初始待机状态的位置。在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l中,通过驱动输送辊110的输送电 动机来驱动供纸单元7和排出恢复部21。图8是用于将输送电动 机12的驱动传递到输送辊110和供纸单元7的驱动传递机构的 立体图。图9A和图9B是从输送辊110到供纸单元7的驱动传递 机构的结构的局部主视图。图9A图解中断到供纸单元7的驱动 的状态。图9B图解可将驱动传递到供纸单元的状态。图8和图9 图解了输送电动机12、输送辊IIO、驱动滑轮128、输送辊滑轮 105、输送输出齿轮103、中间齿轮(idler gear) 404、太阳齿 轮401、行星齿轮402、行星臂403、供给轴齿轮146、供给轴 154和供给辊155。从输送电动机12的驱动滑4仑128输出的驱动 力经由带54和输送辊滑轮105传递到输送辊110。输送辊110的 驱动力经由输送输出齿轮103 、中间齿轮404和太阳齿轮40l传 递到行星齿轮402。参照图8和图9,触发臂196用于有选择地中断和继续到供 纸单元7的驱动的传递。可枢轴地支撑触发臂196,并通过弹簧 (未示出)沿图9A和图9B的顺时针方向向触发臂196施力。太 阳齿轮401和行星齿轮402被支撑在行星臂403上,并且互相啮 合。向行星齿轮402的转动施加摩擦。响应太阳齿轮401的转动, 使行星臂403绕太阳齿轮401回转(摆动)。通过利用该摆动运 动,可以中断和继续从行星齿轮402到供给轴齿轮146的驱动传 递。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触发臂196限制行星臂403的摆动 运动来有选择地中断和继续驱动的传递。
在图9A所示的驱动未传递到供纸单元7的状态(待机状态) 下,由于弹簧的施加力而顺时针回转的触发臂196的臂部196a 与行星臂403的凹部403a接合。当输送辊IIO (输送输出齿轮 103 )正向(图中的逆时针)转动时,太阳齿轮401逆时针转动。 相应地,行星臂403和行星齿轮402开始试图逆时针转动,但是 该转动被触发臂196的臂部196a阻止。结果,驱动未传递到控 制齿轮147。类似地,当输送辊IIO (输送输出齿寿仑103)反向 (顺时针)转动时,触发臂196的臂部196a阻止行星臂403的运 动。也就是说,在图9A所示的待机状态下,行星臂403不能逆 时针运动,并且当输送辊110正向和反向转动时,驱动都不能 传递到供纸单元7。在图9 B所示的状态下,通过被向下加压的第 一 杆部19 6 b 或第二杆部196c使触发臂196抵抗弹簧的施加力而沿图中的逆 时针方向回转。从而,触发臂196的臂部196a与行星臂403的凹 部403a分离,并且触发臂196处于解除接合状态。当处于图9B 所示的状态下的输送辊IIO正向转动时,太阳齿轮401逆时针转 动,并且行星臂403也逆时针回转。这使行星齿轮402与控制齿 轮147啮合。因为控制齿轮147与供给轴154啮合,所以输送辊 110的正向驱动经由供给轴齿轮146和供给轴154传递到供给辊 155,并且供给辊155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控制凸轮152包含用于阻止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单 向离合器。其目的是在薄片(特别是记录薄片3)的供给过程 中,当为了校正薄片的不期望的倾斜路径而使输送辊110反向 转动时,阻止供给辊155反向转动。行星齿轮402包括两个同轴 的齿轮元件,并且在二者之间布置离合器机构。离合器机构用 于允许输送辊110的正向转动的驱动的传递,并且阻止输送辊 110的反向转动的传递。有利地是,通过使用行星臂403的该固 定机构,在触发臂196设定在适当位置之后,滑架可以位于任 意位置,并且在该状态下可以进行其它操作。读取驱动太阳齿轮120布置在输送辊110的轴上(见图8)。 读取驱动太阳齿轮120用于将驱动传递到用于使读取单元6在 读取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回转的读取切换单元19。读取驱动太 阳齿轮120布置在输送辊滑轮105和薄片输送区域之间。图10是当从斜下方看时记录头4的立体图。记录头4是记录 头与一个或多个墨盒形成为一体的盒式记录头。记录头4包括 具有在下表面以预定排列形成的多个排出口 4a的排出面4e。图ll是图解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中的向排出恢复部21的 驱动传递机构的立体图。排出恢复部21包括能与记录头4的排 出面4e接触并覆盖排出口 4a的盖183、以及与盖183连接的抽吸 泵(管泵)20。在用盖183密封排出口 4a的状态下,致动抽吸 泵20可以从排出口4a抽吸并排出墨,从而恢复排出口4a中的墨 性能。排出恢复部21还包括用于擦拭排出面4e以除去附着其上 的物质(例如墨)的擦拭器190。盖183被支撑在盖保持架207上。盖保持架207被支撑在盖 滑座198上,以使其能够被上下移动并引导。用于使盖183与记 录头4以预定压力接触的盖弹簧布置在盖保持架2 0 7和盖滑座 198之间。盖滑座198包括可沿形成为基座66的肋部的凸轮面 66a滑动的接触部198b 。通过延伸到基座66的 一 部分的盖滑座 弹簧对盖滑座198施加弹簧力,使得接触部198b在凸轮面66a 上滑动。盖滑座198还包括能够与滑架270接触的抵接部198a。当滑 架270从图中的左手侧移动到排出恢复部21的区域时,滑架270 与抵接部198a接触,从而使盖滑座198跟随滑架270移动。此时, 与滑架270到图中的右手侧的移动一起,盖滑座198沿凸轮面 66a朝向记录头4垂直(向上)地移动。盖滑座198的上升使盖 183经由盖弹簧与记录头4的排出面4e接触,并且盖住排出面4e (盖183处于盖住状态)。在该盖住状态下滑架270的位置称为 盖住位置。当滑架270从盖住位置反向(返回记录区域的方向)移动 时,通过盖滑座弹簧的施加力使盖滑座198沿返回初始位置(待 机位置)的方向移动,并且使盖滑座198向下移动。盖滑座198 的下降使盖183与排出面4e分离,并且打开排出口 4a (盖打开 状态)。通过滑架270的移动,盖183可以通过与记录头4的排出 面4e接触和分离来密封和打开排出口4a。如图11所示,经由输送辊IIO、输送输出齿轮103、中间齿 轮143和太阳齿轮401将来自输送电动机12的驱动传递到管泵 20。泵太阳齿轮204和与其接合的太阳齿轮401 —体转动。经由 驱动系统将驱动传递到管泵20,在该驱动系统中,泵太阳齿轮 204、第一泵摆式齿轮(pendulum gear) 203a和第二泵摆式 齿轮203b可转动地被支撑在泵摆臂197上,以使其能够绕泵太 阳齿轮204—体地摆动和转动。也就是说,太阳齿轮401沿图中"ccw"所示的方向(输送 辊110输送薄片的方向,即,正向)转动,泵太阳齿轮204也沿 图中的逆时针转动,泵摆臂197沿图中的逆时针摆动。从而, 第二泵摆式齿轮203b与泵驱动齿轮202啮合,从而沿与大气连 通的方向驱动管泵20。相反地,当太阳齿轮401沿图中"cw" 所示的方向(与输送辊110输送薄片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 反向)转动时,泵太阳齿轮204也沿图中的顺时针转动,并且 泵摆臂197沿图中的顺时针摆动。从而,第一泵摆式齿轮203a 与泵驱动齿轮202啮合,从而沿产生负压的方向驱动管泵20。 也就是说,在按压管199使其紧贴的状态下沿产生负压的抽吸
方向驱动抽吸泵20。泵摆臂197还包括与泵太阳齿轮204同轴的齿轮部197a。齿 轮部197a经由中继齿轮201 (图13A )与泵驱动传递凸轮192 齿轮联接。图12是泵驱动传递凸轮192的主视图。泵驱动传递 凸轮192包括凸4仑面192a、 192b和槽192c。可回转地布置泵驱 动传递凸轮192。从机架267 (图1、图3和图18)的机架横杆 268 (例如,图13A和图13B )的开口中露出凸轮面192a、 192b 和槽192c。滑架270在其背面包括第二凸轮部270f (图12和图 13A)。当滑架270在设备主体中向右移动时,第二凸轮部270f 在泵驱动传递凸轮192的凸轮面192a或192b上滑动的同时转 动泵驱动传递凸轮192,最后装配在槽192c中。当滑架270的第二凸轮部270f装配在槽192c中时,状态处 于第一泵摆式齿轮203a和第二泵摆式齿轮203b不与泵驱动齿 轮202啮合的中立状态。当第二凸轮部270f装配在槽192c中时, 泵摆臂197的运动受到限制,从而,驱动不能传递到管泵20。 当滑架270向左移动并且第二凸轮部270f与槽192c的接合被解 除时,泵摆臂197可以自由摆动。从而,可将驱动传递到管泵 20。下面将说明利用滑架2 7 0的位置和输送电动机12的转动驱 动的组合的排出恢复部21的操作和供纸单元7的操作的控制。 在触发臂196中,臂部196a、第一杆部196b和第二杆部196c可 一体地回转。臂部196a可以与行星臂403的凹部403a接合。第 一杆部196b和第二杆部196c向作为滑架270的移动路径的机架 横杆268上方突出,并被布置成可通过与滑架270接触而回转。第一杆部196b、第二杆部196c和泵驱动传递凸轮192布置 在设备主体中的记录区域的右手侧。从记录区域起依次布置第 一杆部196b、泵驱动传递凸轮192和第二杆部196c。作为供纸
开始构件的触发臂196用作根据滑架270的位置开始向供纸单 元7的驱动传递的触发器。第一杆部196b是用于在盖183与记录 头4分离的状态下供给记录薄片的构件。第二杆部196c是用于 在盖183与记录头4接触的状态(盖住状态)下供给原稿的构件。 图13至图17图解滑架270的运动、触发臂196和用于将驱动图14A、图15A、图16A和图17A是用虚线表示滑架270的驱动 传递机构的立体图。图13B、图14B、图15B、图16B和图17B 是图解滑架270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图13A和图13B图解了滑 架270位于记录待机位置的状态。图14A和图14B图解了滑架 270位于记录薄片供给位置的状态。图15A和图15B图解了滑架 270位于盖住位置的状态。图16A和图16B图解了滑架270位于 恢复驱动非传递位置的状态。图17A和图17B图解了滑架270位 于原稿供给位置的状态。图13和图14图解了盖183与记录头4分离的盖打开状态。图 15至图17图解了盖183与记录头4接触的盖闭合状态(盖住状 态)。位置向右顺次移至各个位置的状态。在图13A和图13B所示的 记录待机位置,盖183面对记录头4的排出面4e,并与其分离。 在该位置,滑架270的背面上的第 一 凸轮部270e和第二凸轮部 270f不与触发臂196的第 一杆部196b和第二杆部196c接合。也 就是说,触发臂196处于由弹簧的施加力向上压第一杆部196b 和第二杆部196c的第 一状态。在该第 一状态下,解除触发臂196与滑架270的第 一 凸轮部 270e和第二凸轮部270f之间的接合。第 一 凸轮部270e和第二凸 轮部270f都不与泵驱动传递凸轮192接合。在该状态下,中断 从输送电动机12到供纸单元7的驱动传递,而是可将输送电动 机12的驱动传递到管泵20。此时,当使输送辊110沿薄片输送 方向转动时,沿与大气连通的方向驱动管泵20。相反地,当使 输送辊110反向转动时,沿产生负压的方向驱动管泵20。结果, 不驱动供纸单元7。因为盖183与记录头4分离,所以,即使当 通过管泵20产生负压时,也不能从排出口 4a抽吸墨。在图14A和图14B所示的记录薄片供给位置,盖183面对记 录头4的排出面4e,并与其分离。随着滑架270从记录待机位置 向右移动,^^抗弹簧的施加力沿第 一 凸轮部270e的凸轮面向下 压第一杆部196b。在该位置,滑架270的第一凸轮部270e与触 发臂196的第 一杆部196b接合。触发臂196处于通过与第一凸轮 部270e接合,抵抗弹簧的施加力向下压第 一杆部196b的第二状 态。也就是说,触发臂196处于触发臂196与滑架270的第一凸 轮部270e接合的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可将驱动从输送电动 机12传递到供纸单元7。随着输送辊110的正向转动,开始供给 薄片(记录薄片)。也可以将驱动传递到管泵20。管泵20的操 作与在上述记录待机位置发生的操作相同。在图15A和图15B所示的盖住位置,盖183面对记录头4的 排出面4e,并与其接触。随着滑架270从记录薄片供给位置向 右移动,解除第一杆部196b与第一凸轮部270e的接合,并且通 过弹簧的施加力,第一杆部196b再次返回到被向上压的状态。 在该位置,中断/人输送电动机12到供纸单元7的驱动传递,而 是可将驱动传递到管泵20。在该情况下,管泵20自身的操作与 在记录待机位置发生的操作相同。在该位置,因为盖183与排 出面4e接触,所以,可以通过输送辊110的反向转动来从排出 口 4a抽吸墨。触发臂196处于解除触发臂196与滑架270的第一 凸轮部270e和第二凸轮部270f的接合的第 一状态。
在图16A和图16B所示的恢复驱动非传递位置,盖183面对 排出面4e,并与其接触。在该位置,盖183处于盖住状态,但 不驱动排出恢复部21。随着滑架270从图15A和图15B所示的盖 住位置向右移动,在第二凸轮部270f在凸轮面192a或192b上滑 动的同时,使泵驱动传递凸轮192转动。最后,当第二凸轮部 270f装配在槽192c中时,停止该转动。这样,滑架270处于图 16A和图16B所示的恢复驱动非传递状态。此外,在该位置, 触发臂196的第 一杆部196b和第二杆部196c不与滑架270的第 一凸轮部270e和第二凸轮部270f接合。结果,触发臂196处于 通过弹簧的施加力向上压第 一杆部196b和第二杆部196c的第 一状态。在图16A和图16B所示的位置,不将来自输送电动机12的 驱动传递到供纸单元7或抽吸泵20。根据本实施例,在滑架270 从其它位置到图16A和图16B所示的位置的移动中,滑架270移 过泵摆臂197既不与第一泵摆式齿轮203a啮合也不与第二泵摆 式齿轮203b啮合的中立状态。其目的是减小施加到滑架电动机 13 (图2和图3)上的负荷。在图17A和图17B所示的原稿供给位置,盖183面对排出面 4e,并与其接触。在该位置,中断向排出恢复部21的驱动传递。 在图17A和图17B所示的原稿供给位置,盖183处于盖住状态, 并且驱动不能传递到恢复系统,而是可传递到供纸单元7。随 着滑架270从图16A和图16B所示的盖183处于盖住状态且驱动 不能传递到恢复系统的位置向右移动,抵抗弹簧的施加力沿第 二凸轮部270f的凸轮面向下压触发臂196的第二杆部196c。滑 架270处于滑架270的第二凸轮部270f与触发臂196的第二杆部 196c接合的第二状态。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滑架270的移动,组合
控制记录薄片和原稿的供给操作以及记录头的排出恢复操作。图18是图解滑架2 7 0位于设备主体的左端处的记录操作的 基准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通过由滑架电动机(图18中未示出) 驱动的同步带273来驱动滑架270。同步带273环绕在驱动滑轮 和惰轮上。用于;f全测滑架270的位置的编码带(code strip) 61 平行于滑架270的移动路径延伸。图18所示的基准位置也可用 作用新的记录头4更换记录头4的维护位置。下面将说明滑架270的基准位置的获得。首先,通过使设 置在滑架270上的抵接部270d与设置在机架267的左端上的抵 接部2 6 7b接触来获得记录操作中的基准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当读取从供纸单元7供给并由输送辊110输 送的原稿的图像时,读取单元6位于记录薄片和原稿共用的输 送路径ll的上方。当读取单元6在图15A和图15B所示的盖住状 态下位于该升高的读取位置时,滑架270处于待机状态。当在 该待机状态下发出读取原稿的指令时,必须将滑架2 7 0移至图 17A和17B所示的原稿供给位置。这是因为需要在盖住状态下 和即使转动输送辊IIO也不致动管泵20的状态下进行供给操 作。为了将滑架270可靠地移至原稿供给位置,必需获得滑架 270的基准位置。然而,因为读取单元6位于滑架270的移动路 径中,所以,不能通过将滑架270移至如上所述的设备主体的 左端来获得基准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抵接基准位置设置于在盖住状 态下移动滑架270的区域中的邻近记录区域的端部(左端)。下 面将具体说明用于获得第二抵接基准位置的机构。滑架锁杆 153 (图2和图11)向引导滑架270的机架横杆268上方突出。 在盖住状态下,可以通过使滑架270的抵接部270d与滑架锁杆153的右侧面153a (图2)接触来获得基准位置。在弹簧构件(未示出)的预定载荷作用下,滑架锁杆153 安装到中间齿轮143的轴上。滑架锁杆153可回转以跟随中间齿 轮143的转动。当输送辊110反向转动时,滑架锁杆153跟随中 间齿轮14 3的转动并且沿向机架横杆2 6 8上方突出的方向回转。 当滑架锁杆153进入滑架270的移动路径时,其与机架横杆268 的邻近部分接触。当滑架锁杆15 3抵抗此时施加的载荷而相对 于中间齿轮143滑动时,将滑架锁杆153保持在突出状态。当输送辊110正向转动时,滑架锁杆153跟随中间齿轮143 的转动并且沿,人才几架4黄杆268退避的方向回转,该方向与上述 方向相反。当滑架锁杆153从滑架270的移动路径完全退避时, 通过止动件(未示出)阻止滑架锁杆153的回转。当滑架锁杆 153再次相对于中间齿轮143滑动时,将滑架锁杆153保持在退 避状态。当滑架270移至盖住状态的区域时,输送辊110反向转 动且滑架锁杆153突出。使滑架270的抵接部270d与滑架锁杆 153的右侧面153a接触,从而获得盖住状态的基准位置。如图2所示,滑架270的可动范围A包括在盖183与记录头4 分离的状态下移动滑架270的第 一 区域Al和在盖183与记录头 4接触的状态下移动滑架270的第二区域A2。第 一 区域Al的端 部和第二区域A2的端部均具有用于移动滑架270的基准位置。 当盖183与记录头4分离时,为了供给记录薄片,使第一杆部 196b位于第一区域Al中。当盖183与记录头4接触时,为了供 给原稿,使第二杆部196c位于第二区域A2中。为了阻止滑架270从第二区域A2移至第一区域A1,滑架锁 杆153被设置成能够突出到滑架270的移动路径中。通过使用滑 架锁杆153的突出到滑架270的移动路径中的侧面,获得第二区 域A2中的滑架270的基准位置。
滑架锁杆153可以用于避免在不使用或运输过程中、由用户不经意移动滑架引起的在盖打开状态下产生的缺点。更具体地,滑架锁杆153可以用于避免由于粗心操作引起的在盖打开 状态下产生的如由排出面4e的干燥导致的记录缺陷或由与读 取单元6的碰撞引起的滑架的损坏等缺点。在本实施例中,通 过使用滑架锁杆153获得盖住状态下的滑架的基准位置。结果, 在有效地使用部件并且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获得基准位置。图4图解待机操作和读取操作过程中读取单元6的状态。图 5图解记录才喿作过程中读取单元6的位置。读取单元6包括白色 基准构件228、传感器保持架227和读取传感器246。白色基准 构件228可绕由设备主体支撑的轴孔228d回转。传感器保持架 227被安装到白色基准构件228。由传感器保持架227保持读取 传感器246。这些部件具有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在原稿 宽度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几何形状。作为输送原稿2的路径的 读取部18形成在读取传感器246和白色基准构件228之间。在本 实施例中,在记录操作中通过面对记录头4形成记录薄片的输 送路径的 一 部分的台板2 31被可回转地安装到传感器保持架 227。读取单元6在绕白色基准构件228的轴孔228d回转的同时, 从图5所示的记录操作中的退避位置移至图4所示的读取操作 中的读取位置。用于在读取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切换和移动读 取单元6的读取切换单元19设置在设备主体的左端处的滑架 270的可动范围中的并且位于记录区域外的位置。通过输送辊 IIO的正转或反转,还可以使读取切换单元19回转至读取位置 或退避位置。通过锁定单元(未示出)将已移至读取位置的读 取单元6保持在读取位置。根据上述实施例,当盖与记录头接触时和当盖与记录头分 离时,根据滑架的位置开始记录薄片或原稿的供给操作的图像 读取和记录设备都可以开始供给操作。在记录头和盖互相分离 的状态下,可以通过供给记录薄片来提高记录操作的生产能力(throughputs另夕卜,在记录头和盖相互4妻触的状态下,可 以通过供给原稿来减少记录头的不必要的恢复操作。在记录头 和盖互相接触的状态下的薄片供给不限于原稿。例如,可以供 给用于清洁输送路径的薄片。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记录头的位置改变恢复单元的操作状 态和供纸单元的操作状态的设备,在盖与记录头分离时,可以 获得操作滑架的基准位置,而不改变该分离状态;在盖与记录头接触时,也可以获得操作的基准位置,而不改变该接触状态。 因此,当获得记录头的基准位置的信息时,可以不必从盖的接 触状态切换到分离状态,反之亦然。上述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该设备能 够在短时间内切换记录操作和读取操作而不会降低生产能力, 并且也不会由记录头的恢复操作引起墨的浪费。虽然已经参照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的是, 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 合最宽的解释,以覆盖所有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包括滑架,其被构造成移动安装在其上的记录头,所述记录头将墨排出到记录薄片上以记录信息;读取单元,其被构造成读取原稿的图像;供纸单元,其被构造成供给记录薄片或原稿;输送辊,其被构造成输送记录薄片或原稿;电动机,其被构造成驱动所述输送辊;盖,其根据所述滑架的移动与安装在所述滑架上的所述记录头接触或分离;以及供纸开始构件,其被构造成根据所述滑架的移动将所述电动机的驱动传递到所述供纸单元,所述供纸开始构件包括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在所述记录头与所述盖互相分离的状态下,当与所述滑架接合时,触发供给记录薄片,所述第二杆部在所述记录头与所述盖互相接触的状态下,当与所述滑架接合时,触发供给原稿。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一杆部布置在所述第二杆部与使用所述记录头进行 记录的所述i己录区i或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在 于,所述滑架包括第一凸轮部和第二凸轮部,所述第一凸轮部 被构造成通过与所述第 一杆部接合而使所述供纸开始构件回 转,所述第二凸轮部被构造成通过与所述第二杆部接合而使所 述供纸开始构件回转。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在 于,所述滑架可移至所述第 一 杆部与所述第 一 凸轮部互相接合 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第二凸轮部互相接合的第二 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一位置布置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记录区域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在 于,还包括行星齿轮,其被构造成将所述电动机的驱动传递到所述供 纸单元;以及行星臂,其被构造成可转动地支撑所述行星齿轮。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在 于,所述供纸开始构件包括当与所述行星臂接合时阻止所述行 星臂的运动的臂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在 于,所述供纸开始构件可回转至所述臂部与所述行星臂接合的 第 一 状态和所述臂部与所述行星臂分离的第二状态。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在 于,还包括施力单元,其被构造成对所述供纸开始构件施力,使所述 供纸开始构件进入所述第一状态。
10. —种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包括滑架,其被构造成移动安装在其上的记录头,所述记录头 将墨排出到记录薄片上以记录信息;读取单元,其被构造成读取原稿的图像;供纸单元,其被构造成供给记录薄片或原稿; 输送辊,其被构造成输送记录薄片或原稿; 电动^L,其一皮构造成驱动所述输送辊; 盖,其根据所述滑架的移动与安装在所述滑架上的所述记 录头接触或分离;供纸开始构件,其被构造成根据所述滑架的移动将所述电 动机的驱动传递到所述供纸单元;第一抵接部,其被构造成在所述记录头与所述盖互相分离 的状态下,当与所述滑架接触时,获得所述滑架的位置信息;以及第二抵接部,其被构造成在所述记录头与所述盖互相接触 的状态下,当与所迷滑架接触时,获得所述滑架的位置信息。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在所述记录头与所述盖互相分离的状态 下布置在使所述滑架移动的第一区域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在所述记录头与所述盖互相接触状态下布 置在使所述滑架移动的第二区域的端部。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是机架。
13.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是能够突出到所述滑架的移动路径的杆。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特征 在于,所述杆阻止所述滑架从所述第二区域移至所述第一区域。
全文摘要
一种图像读取和记录设备,其包括被构造成根据滑架的位置开始到供纸单元的驱动传递的触发臂。该触发臂包括用于在盖与记录头分离的状态下供给记录薄片的第一杆部和用于在盖与记录头接触的状态下供给原稿的第二杆部。
文档编号H04N1/00GK101212537SQ20071019650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8日
发明者寺岛英之, 岩田直宏, 朝田昭宏, 森永和幸, 永原英明, 铃木义章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