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发送方法

文档序号:773647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在系统频带内具有一定频率带宽的多个单载波的任一个来对基站装置进行数据的发送的移动站装置、采用了该移动站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W—CDMA 方式作为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方式被标准化,逐渐开始了服务。此外,进一步提高了通信速度的 HSDPA也被标准化,并开始了服务。另一方面,在3GPP中,正在推进第三代无线接入的演进(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以下称为「EUTRA」)的标准化。在 EUTRA中,作为下行链路的通信方式,采用抗多径干扰强、适于高速传送的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此外,作为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考虑移动站装置的成本和耗电,采用能够降低发送信号的峰值对平均功率比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的单载波频分复用方式 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 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FDM 方式。图10是表示采用了 DFT-Spread OFDM方式的发送机的结构的图。在图10所示的发送机中,数据(发送比特串)通过调制/编码部1001被编码并进行调制。在对调制 /符号部1001调制后的调制信号进行串行/并行变换,进行并行化之后,通过DFT部1003 变换为频轴上的信号。之后,该频轴上的信号通过副载波映射部1004被映射到各副载波。 此时,在未被分配的副载波中输入0。接着,被映射的频轴上的发送信号通过IFFT (傅立叶 (Fourier)反变换)部1005被变换为时域信号,经过并行/串行变换,时域信号被串行化。 被串行化后的信号通过CP (Cyclic Prefix)附加部1007被插入CP。插入了 CP的信号通过 D/A变换部1008被变换为模拟信号,通过RF部1009被上变频(up convert)为射频,从发送天线1010发送。图11是表示EUTRA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信道的图。EUTRA的下行链路由下行链路导频信道DPiCH(Downlink Pilot Channel)、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Downlink Synchronization 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公共控制信 Μ CCPCH(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构成。 另一方面,EUTRA的上行链路由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UplinkPilot Channel)、 随机接入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构成 (非专利文献1)。为了用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表示下行链路的无线传输路径状况的下行链路的CQI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的报告以及来自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的请求,向各移动站装置分配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
图12是表示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另外,在图12中没有图示随机接入信道 RACH和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如图12所示,在频域上有许多由多个副载波构成的资源块(RB),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配置在频带的外侧,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配置为被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夹着的形式。此外,在3GPP中,还开始讨论EUTRA的进一步演进的Advanced-EUTRA。在 Advanced-EUTRA中,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分别使用IOOMHz带宽的频带,假设进行最大下行链路IGbps以上、上行链路500Mbps以上的传送速率的通信。图13A以及图13B是表示绑定两个20MHz的频带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在Advanced-EUTRA中,为了也能够容纳EUTRA的移动站装置而绑定多个EUTRA的20MHz的频带,以进一步提高传送速率。在Advanced-EUTRA中,考虑移动站装置的成本和耗电,也提出了能够降低发送信号的峰值对平均功率比(PAPR)的SC-FDMA方式。图14是表示在Advanced-EUTRA中所提出的上行链路的移动站装置的结构的图(非专利文献2)。这采用了按每个发送频带进行用图10所说明的DFT-IFFT处理的结构。S卩,图14的调制/编码部IOOla IFFT部1005a 使用图15A所示的发送频带。另一方面,图14的调制/编码部IOOlb IFFT部1005b使用图15B所示的发送频带。而且,在插入CP之前的阶段中合成信号,在CP插入后从移动站装置的天线发送无线信号。另外,在Advanced-EUTRA中,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假设 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发送。非专利文献1R1-081948,NTT DoCoMo, "Proposals for LTE-Advanced Technologies “,3GPP TSG RAN WGl Meeting #53, Kansas City, USA, May 5-9,2008非专利文献2Rl-082609,Nokia Siemens Networks,Nokia, "Uplink Multiple access for LTE-Advanced,,,3GPP RAN WGl Meeting #53bis Warsaw, Poland, June 30th-July 4th,2008但是,在图14所示的移动站装置的发送机的结构中,因为在输入RF部1009 (信号放大器)之前进行各频带的信号的合成,所以PAI^R变得比用图10示出的通常的SC-FDMA 的PAPR高,影响移动站装置的成本和耗电。此外,在图10所示的发送机的结构中,若覆盖全发送频带,则在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间存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所以在各自的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频带中,由于单载波的限制,不能同时发送数据。即,基站装置不能对移动站装置跨频带进行 PUSCH的分配。此外,基站装置对于发送给移动站装置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对数据的应答,也同样地不能返回多个应答。虽然使用如OFDM那样的多载波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但是具有PAI^R变得比用图14示出的发送机的结构还高的问题。而且,在现状的EUTRA系统中,因为上行链路的发送方法是单载波,所以还有如下问题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中,同时有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下行链路的CQI、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请求时,不能一次发送全部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站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发送方法,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在同时有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下行链路的CQI、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请求时,能够一次发送全部数据,并且能够将PAPR抑制得较低。(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那样的手段。即,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 一种移动站装置,使用在系统频带内具有一定频率带宽的多个单载波的任一个向至少一个基站装置发送数据,其中,具备多个发送部,分别独立地发送一个单载波;和发送数据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各发送部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用频带相互不同的一个单载波发送一个物理信道。如此,进行控制,使得各发送部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用频带相互不同的一个单载波发送一个物理信道,所以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在维持单载波的特性的情况下,同时发送多个数据。其结果,能够将PAPR抑制得较低,并且能够将装置的成本、耗电抑制得较低。(2)此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数据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所述系统频带内选择频带不同的多个单载波中的、所述发送部的个数以下的个数的任意单载波,并且使所述任意发送部发送所选择的单载波。如此,在系统频带内选择频带不同的多个单载波中的发送部的个数以下的个数的任意单载波,并使任意发送部发送所选择的单载波,所以能够在维持单载波的特性的情况下,同时发送多个数据。此外,能够利用系统频带整体进行MIMO发送。并且,能够减少IFFT 的点数,能够实现电路规模的缩小化。(3)此外,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由上述⑴或者(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和至少一个基站装置构成。根据该结构,进行控制,使得移动站装置中的各发送部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利用频带相互不同的一个单载波发送一个物理信道,所以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在维持单载波的特性的情况下,同时发送多个数据。其结果,能够将PAI^R抑制得较低,并且能够将装置的成本、耗电抑制得较低。(4)此外,本发明的发送方法一种发送方法,移动站装置使用在系统频带内具有一定频率带宽的多个单载波的任一个,向基站装置发送数据,其中,各自独立地发送一个单载波的多个发送部中的每一个发送部,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用频带相互不同的一个单载波发送一个物理信道。如此,进行控制,使得各发送部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用频带相互不同的一个单载波发送一个物理信道,所以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在维持单载波的特性的情况下,同时发送多个数据。其结果,能够将PAPR抑制得较低,并且能够将装置的成本、耗电抑制得较低。(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在维持单载波的特性的情况下,同时发送多个数据。其结果,能够将PAPR抑制得较低,并且能够将装置的成本、耗电抑制得较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图2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的系统频带的图。图3是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图4A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图4B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
图5A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图5B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图5C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图7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系统频带的图。图7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系统频带的图。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图9A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系统频带的图。图9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系统频带的图。图10是表示采用了 DFT-Spread OFDM方式的发送机的结构的图。图11是表示EUTRA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信道的图。图12是表示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图13A是表示绑定两个20MHz的频带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图13B是表示绑定两个20MHz的频带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图14是表示在Advanced-EUTRA中所提出的上行链路的移动站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5A是表示图14所示的调制/编码部IOOla IFFT部1005a使用的发送频带的图。图15B是表示图14所示的调制/编码部IOOlb IFFT部1005b使用的发送频带的图。图16是表示网络MIMO的图。图17是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图18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图19A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图19B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图19C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符号说明1-1、1_2、1-3 移动站装置10-1、10-2 发送部11-1、11-2 调制 / 编码部12-1、12_2 :DFT 部13-1、13-2 副载波映射部14-1、14-2 :N1_ 点(point) IFFT 部14-3、14-4 :N2_ 点 IFFT 部15-1、15-2 CP 附加部16-1、16-2 :D/A 变换部17-1、17-2 :RF 部18-1、18-2、18-3 天线20 发送数据控制部30-1、30-2、30_3 :RF 部
40: OFDM 接收部

50 接收数据控制部60 上行链路控制部61 发送控制部62 控制数据解析部63 控制数据创建部70 =RF 控制部80 合成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1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使用图11所示的信道结构、绑定多个图12所示那样的结构的系统、如图13所示那样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这里,如图13所示,采用绑定两个基本系统频带的例来说明。此外,在上述系统中,是假设进行采用了 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的通信的系统。也就是说,移动站装置以及基站装置具有包括多个天线的多个收发部。这里所说的ΜΙΜ0,是指使收发站装备多个天线,即使在同一频率干扰环境下也能够进行不同信号序列的同时空间复用传送的技术,通过利用由收发站间的反射物等而形成多个不同传输路径的情况,并有效地使用这多个传输路径信息,从而对空间复用后的多个信号序列进行解调。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此外,图2是表示基站装置以及移动站装置的系统频带的图。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1-1具有发送部10-1 以及发送部10-2。发送部10-1以及发送部10-2分别能够利用图2所示的系统频带整体的频带来进行发送。发送部10-1以及发送部10-2分别具备调制/编码部11-1、11-2、 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离散傅立叶变换)部 12-1、12-2、副载波映射部 13-1、 13-2、N1-点 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部 14_1、14_2、 CP (Cyclic Prefix 循环前缀)附加部15_1、15_2、D/A变换部(数字/模拟变换部)16_1、 16-2、RF (Radio Frequency,射频)部 17_1、17_2、天线 18_1、18_2。此外,移动站装置1-1具备发送数据控制部20、(接收)RF部30-1、30-2、OFDM接收部40、接收数据控制部50、上行链路控制部60。上行链路控制部60由发送控制部61、控制数据解析部62、控制数据创建部63构成。数据输入发送数据控制部20,发送数据控制部20根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指示, 将各数据分配给各调制/编码部11-1、11-2。来自发送数据控制部20的信号输入调制/编码部11-1、11_2,被编码并被实施调制。对调制后的信号进行串行/并行变换,在被并行化后,通过DFT部12-1、12-2,变换为频域上的信号。之后,该频域上的信号通过副载波映射部13-1、13-2被映射到各副载波(各上行链路的信道)。此时,在没有被分配的副载波(信道)中输入0。接着,被映射后的频域上的发送信号通过m-点IFFT部14-1、14-2被变换为时轴的信号,进行并行/串行变换,时轴的信号被串行化。串行化后的信号通过CP附加部15-1、 15-2被插入CP。插入了 CP的信号通过D/A变换部16-1、16-2变换为模拟信号,通过RF部17-1、17-2上变频为射频,从天线18-1、18-2发送。另外,上述调制/编码部、DFT部、副载波映射部、IFFT部、CP附加部、D/A变换部、 RF部、天线具有MIMO的发送数的数量,分别包括它们而构成发送部10-1、发送部10-2。此夕卜,Nl-点IFFT部是具有能够处理系统的全频带的点数m的IFFT。此外,如上所述,上行链路控制部60由发送控制部61、控制数据解析部62、控制数据创建部63构成,作出接收数据控制部50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解析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度信息,根据调度信息等,控制发送数据控制部20、调制/编码部11-1、11-2、副载波映射部13-1、13-2。后面叙述详细的动作。RF部30-1、30-2对由天线18-1、18-2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down convert),并输出给OFDM接收部40。OFDM接收部40对从RF部30_1、30_2输入的信号进行A/D (模拟/数字)变换,进行FFT (Fast Fourier Transform 快速傅立叶变换)处理、 解码、解调处理等,将解调后的数据输出给接收数据控制部50。此外,测量下行链路的无线环境,将结果输出给上行链路控制部60。接收数据控制部50将由OFDM接收部40解调后的数据分为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 将控制数据输出给上行链路控制部60,将用户数据输出给上位层。此外,指示上行链路控制部60对所接收的数据返回应答。在上行链路控制部60中,控制数据解析部62从接收数据控制部50接收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调度信息后,根据该调度信息判断是MIMO发送还是单载波发送。发送控制部61 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选择使用发送部10-1或者发送部10-2的哪个来发送从上位层输入的数据串。与其相应地控制各发送部10-1、10-2的调制/编码部11-1、11_2以及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控制数据创建部63创建下行链路的接收数据的应答、表示下行链路的无线传输路径状况的下行链路CQI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请求等,并指示发送控制部61控制各发送部10-1、10-2。发送控制部61控制各发送部10-1、10-2,向各上行链路的信道(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进行映射,并将数
据发送给基站装置。图3是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在图3中示出基站装置用下行链路对移动站装置分配两个数据、移动站装置接收了数据的情况。这里,在基于单载波的发送的情况下,不能分别对该数据发送应答。在发送应答时,必须将两个应答作为一个进行发送。在该情况下,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从接收数据控制部50取得数据接收信息后,指示发送数据控制部20在两个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位置返回应答。控制数据创建部63创建对下 行链路数据的应答,向发送数据控制部20输出应答数据。此外,指示各调制/编码部11-1、11_2设定调制方式、编码率,指示各副载波映射部 13-1,13-2应答数据的配置。图4A以及图4B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控制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移动站装置1-1 (UEl)在图3所示的PDSCH的位置接收下行链路数据(Dl、D2)。双方的数据接收成功或者失败时,接收数据控制部50对上行链路控制部60指示在图4A所示的Cl位置发送对Dl的应答(成功/失败),在图4A所示的C6位置发送对D2的应答(成功/失败)。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创建从接收数据控制部50指示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并将所创建的应答数据输出给发送数据控制部20。而且,控制数据创建部63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Dl的应答数据,用发送部10-2发送D2的应答数据,对调制/编码部11-1、11_2指示调制/编码率,对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在Cl以及C6配置应答数据。然后,从各发送部10_1、 10-2发送应答数据。 此外,图4B所示的例也与图4A相同。即,在图4B中,在Cl的位置发送对图3所示的Dl的应答数据。此外,在C3的位置发送对图3所示的D2的应答数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 2个天线的结构,但是在3个天线以上的情况下也相同。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发送两个以上的同时应答。即,即使在同时发生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或下行链路CQI、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请求等的上行链路控制数据,要同时发送同时发生的控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用各自的发送部,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发送不同的上行链路控制数据。此外,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发送部,所以能够在一个发送部中进行单载波发送。据此,能够将PAPR抑制得较低。下面,说明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图5A 图5C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首先,移动站装置I-I(UEl)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 5A所示的位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也就是说,接收分配给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接收数据控制部50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输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 的控制数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解析部62解析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控制数据。 解析的结果,判断为可以在Ul和U4发送数据时,控制数据解析部62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 的发送控制部61输出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以及调制/编码信息。发送控制部 61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1,用发送部10-2发送U4。而且,向调制/编码部11-1、11-2指示调制/编码率,向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配置上行链路数据的位置。然后,从各发送部发送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此外,图5B所示的例也与图5A相同。即,在图5B中,移动站装置1_1 (UEl)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5B所示的位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而且,移动站装置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1,用发送部10-2发送U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 2个天线的结构,但是在3个天线以上的情况下也相同。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发送两个以上的数据。 此外,因为使用不同的发送部,所以能够在一个发送部进行单载波发送。据此,能够将PAPR 抑制得较低。下面,说明发送在通常的MIMO的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如图5C所示,移动站装置 1-KUE1)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5C所示的位置发送在MIMO的上行链路数据。也就是说,接收分配给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接收数据控制部50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输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控制数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解析部62解析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控制数据。解析的结果,判断为能够在使用MIMO的Ul发送数据时,控制数据解析部62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发送控制部61输出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以及调制/编码信息。发送控制部61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利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1,同样地利用发送部10-2发送U1。而且,对调制/编码部11-1、11-2 指示调制/编码率,此外,还指示MIMO用的编码。对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配置上行链路数据的位置。然后,从各发送部发送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适应性地控制采用多个天线进行MIMO发送的发送部,能够在维持单载波的特性的情况下,同时发送多个数据。(第2实施方式)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各发送部分别覆盖了整体系统频带。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各发送部仅覆盖相互独立的频带,全部发送部一起覆盖系统整体的频带。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此外,图7A以及图7B 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系统频带的图。基站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能够接收图3那样的系统频带。而且,如图6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具有两个发送部(10-1、10-2)。发送部10-1能够采用图7A所示的基本的系统频带进行发送,发送部10-2能够进行图7B所示的基本的系统频带的发送。而且,用两个发送部10-1、10-2能够进行整体系统频带的发送。如图6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1-2与用图1示出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1-1同样地,具备发送数据控制部20、调制/编码部11-1、11-2、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离散傅立叶变换)部12_1、12_2、副载波映射部13_1、13_2、N2-点 IFFT部(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部 14-3、14_4、CP(Cyclic Prefix 循环前缀)附加部15-1、15-2、D/A(数字/模拟)变换部16-1、16-2、RF(Radio Frequency)部 17-1、17-2、天线 18-1、18-2、(接收)RF 部 30-l、30_2、0FDM 接收部 40、接收数据控制部50、上行链路控制部60以及RF控制部70。上行链路控制部60由发送控制部 61、控制数据解析部62以及控制数据创建部63构成。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具备N2-点IFFT部14-3、14-4。此外,RF控制部70根据来自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指示,控制由RF部17-1、17-2使用的频率。RF部 17-1、17-2上变频为从RF控制部70指定的射频,从各发送部10-1、10-2的天线18_1、18_2 发送数据。另外,调制/编码部、DFT部、副载波映射部、IFFT部、CP附加部、D/A变换部、RF 部、天线具有与基本的系统频带相应的数量。此外,N2-点IFFT部是具有能够处理系统的一部分频带的点数N2的IFFT,通过具有多个发送系统,输出系统频带整体。在下行链路中,如图3所示,基站装置用下行链路对移动站装置分配两个数据,移动站装置接收数据,并用单载波发送应答时,不能对该数据分别发送应答。在发送应答时, 必须将两个应答合为一个进行发送。在该情况下,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 从接收数据控制部50取得数据接收信息后,指示发送数据控制部20在两个位置返回应答。 控制数据创建部63创建对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成功/失败),向发送数据控制部20输出应答数据。此外,指示各调制/编码部11-1、11_2设定调制方式、编码率,指示各副载波映射部13-1、13-2应答数据的配置。采用图3、图4A以及图4B具体地进行说明。移动站装置1_2 (UEl)在图3所示的 PDSCH的位置接收下行链路数据。双方的数据接收成功或者失败时,接收数据控制部50对上行链路控制部60指示在图4A所示的Cl位置发送对Dl的应答(成功/失败),在图4A 所示的C6位置发送对D2的应答(成功/失败)。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 63创建从接收数据控制部50指示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并将所创建的应答数据输出给发送数据控制部20。而且,控制数据创建部63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Dl的应答数据,用发送部10-2发送D2的应答数据,并对调制/编码部11-1、11-2指示调制/编码率,对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在Cl以及C6配置应答数据。此外,上行链路控制部60 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对RF控制部70指示发送部10-1设定为频率wl,发送部10_2设定为频率《2。然后,从各发送部10-1、10-2发送应答数据。此外,图4B所示的例也与图4A相同。即,RF控制部70将发送部10-1设定为频率 wl,将发送部10-2设定为频率w2。而且,在Cl的位置发送对图3所示的Dl的应答数据。 此外,在C3的位置发送对图3所示的D2的应答数据。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 2个天线的结构,但是在3个天线以上的情况下也相同。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发送两个以上的同时应答。即,即使在同时发生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或下行链路CQI、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请求等的上行链路控制数据,要同时发送同时发生的控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用各自的发送部,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发送不同的上行链路控制数据。此外,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发送部,所以能够在一个发送部中进行单载波发送。据此,能够将PAPR抑制得较低。下面,采用图5A 图5C来说明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移动站装置1-2(UE1)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5A所示的位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也就是说,接收分配给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接收数据控制部50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输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控制数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解析部62 解析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控制数据。解析的结果,在判断为能够在Ul和U4发送数据时,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解析部62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发送控制部61输出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以及调制/编码信息。发送控制部61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1,用发送部 10-2发送U4。而且,对调制/编码部11-1、11_2指示调制/编码率,对副载波映射部13-1、 13-2指示配置上行链路数据的位置。此外,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对RF 控制部70指示发送部10-1设定为频率wl,发送部10-2设定为频率w2。然后,从各发送部 10-1、10-2发送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此外,图5B所示的例也与图5A相同。S卩,在图5B中,移动站装置1-2 (UE 1)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5B所示的位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RF控制部70将发送部10-1设定为频率wl,将发送部10-2设定为频率w2。而且,移动站装置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l,用发送部10-2发送U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 2个天线的结构,但是在3个天线以上的情况下也相同。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发送两个以上的数据。 此外,因为使用不同的发送部,所以能够在一个发送部中进行单载波发送。据此,能够将PAra抑制地较低。 下面,说明发送在通常的ΜΙΜΟ的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如图5C所示,移动站装置 1-2 (UEl)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5C所示的位置发送在MIMO的上行链路数据。也就是说,接收分配给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接收数据控制部50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输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控制数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解析部62解析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控制数据。解析的结果,在判断为能够在使用MIMO的Ul发送数据时,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解析部62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发送控制部61输出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以及调制/编码信息。发送控制部61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1,同样地用发送部10-2发送Ul。而且,对调制/编码部11-1、11-2指示调制/编码率,此外,还指示MIMO用的编码。对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配置上行链路数据的位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对RF控制部70指示发送部10_1以及发送部10-2设定为频率wl。RF控制部70指示各RF部17_1、17-2,使得成为所指示的频带的射频。RF部17-1、17-2上变频为所指示的射频。然后,从各发送部10-1、10-2发送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如此,能够按每个频带进行单载波发送,并且能够覆盖系统频带整体,而且,移动站装置的MIMO发送成为可能。此外,能够减少IFFT的点数,所以能够实现电路规模的缩小化。(第3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了多个天线的例,但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所使用的天线为1个的例。此外,第3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采用如下结构各发送部仅覆盖相互独立的频带,全部发送部一起覆盖系统整体的频带。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此外,图9Α以及图9Β 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的系统频带的图。如图8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具有两个发送部(10-1、10-2)。发送部10-1能够采用图9Α所示的基本的系统频带进行发送,发送部10-2能够进行图79所示的基本的系统频带的发送。而且,能够用两个发送部10-1、10-2进行整体系统频带的发送。如图8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1-3与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1-2同样地具备发送数据控制部20、调制/编码部11-1、11-2、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离散傅立叶变换)部12_1、12_2、副载波映射部13_1、13_2、N2-点 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部 14-3、14-4、CP (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部15-1、15-2、0/^(数字/模拟)变换部16_1、16_2、RF(Radio Frequency)部17-1、17-2、1本的天线18-3、(接收)RF部30-3、OFDM接收部40、接收数据控制部50、上行链路控制部60、RF控制部70以及合成部80。上行链路控制部60由发送控制部61、控制数据解析部62以及控制数据创建部63构成。与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天线18-3成为1个、用合成部80合并来自各RF部17-1、17-2的输出。在下行链路中,如图3所示,基站装置用下行链路对移动站装置分配两个数据,移动站装置接收数据,并用单载波发送应答时,不能对该数据分别发送应答。在发送应答时,必须将两个应答合为一个进行发送。在该情况下,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 从接收数据控制部50取得数据接收信息后,指示发送数据控制部20在两个位置返回应答。 控制数据创建部63创建对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成功/失败),向发送数据控制部20输出应答数据。此外,指示各调制/编码部11-1、11_2设定调制方式、编码率,指示各副载波映射部13-1、13-2应答数据的配置。采用图3、图4A以及图4B具体地进行说明。移动站装置1_3 (UEl)在图3所示的 PDSCH的位置接收下行链路数据。双方的数据接收成功或者失败时,接收数据控制部50对上行链路控制部60指示在图4A所示的Cl位置发送对Dl的应答(成功/失败),在图4A 所示的C6位置发送对D2的应答(成功/失败)。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 63创建从接收数据控制部50指示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并将所创建的应答数据输出给发送数据控制部20。而且,控制数据创建部63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Dl的应答数据,用发送部10-2发送D2的应答数据。并且对调制/编码部11-1、11-2指示调制/编码率,对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在Cl以及C6配置应答数据。此外,控制数据创建部63对RF控制部70指示发送部10-1设定为频率wl,发送部10_2设定为频率
。然后,从各发送部10-1、10-2输出应答数据,利用合成部80构成应答数据,从一个天线进行发送。此外,图4B所示的例也与图4A相同。即,RF控制部70将发送部10_1设定为频率 wl,将发送部10-2设定为频率w2。而且,在Cl的位置发送对图3所示的Dl的应答数据。 此外,在C3的位置发送对图3所示的D2的应答数据。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发送两个以上的同时应答。即,即使在同时发生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或下行链路CQI、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请求等的上行链路控制数据,要同时发送同时发生的控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用各自的发送部,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发送不同的上行链路控制数据。此外,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发送部,所以能够在一个发送部中进行单载波发送。据此,能够将PAPR抑制得较低。下面,说明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图5A 图5C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首先,移动站装置1-3 (UE 1)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 5A所示的位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也就是说,接收分配给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接收数据控制部50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输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 的控制数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解析部62解析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控制数据。 解析的结果,在判断为能够在Ul和U4发送数据时,控制数据解析部62向上行链路控制部 60的发送控制部61输出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以及调制/编码信息。发送控制部61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1,用发送部10-2发送U4,对调制/编码部11-1、11-2指示调制/编码率,对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配置上行链路数据的位置。此外,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对RF控制部70指示发送部 10-1设定为频率wl,发送部10-2设定为频率w2。然后,从各发送部10-1、10-2利用一个天线18-3发送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此外,图5B所示的例也与图5A相同。即,在图5B中,移动站装置1_3 (UEl)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5B所示的位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RF控制部70将发送部10-1设定为频率wl,将发送部10-2设定为频率w2。而且,移动站装置利用1个天线18-3,用发送部10_1发送位置U1,用发送部10-2发送U2。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发送两个以上的数据。 此外,因为使用不同的发送部,所以能够在一个发送部中进行单载波发送。据此,能够将 PAra抑制地较低。下面,说明发送在通常的MIMO的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如图5C所示,移动站装置 1-3 (UEl)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5C所示的位置发送在MIMO的上行链路数据。也就是说,接收分配给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接收数据控制部50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输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控制数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解析部62解析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控制数据。解析的结果,在判断为能够在使用MIMO的Ul发送数据时,控制数据解析部62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发送控制部61输出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以及调制/编码信息。发送控制部61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1,同样地用发送部10-2发送U1。对调制/编码部11-1、11_2指示调制/编码率,此外,还指示MIMO用的编码。对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配置上行链路数据的位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对RF控制部70指示发送部10-1以及发送部10_2设定为频率wl。RF控制部70 指示各RF部17-1、17-2,使得成为所指示的频带的射频。RF部17-1、17-2上变频为所指示的射频。然后,通过1个天线18-3从各发送部10-1、10-2发送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用1个天线也能够按每个频带进行单载波发送。此外,能够覆盖系统频带整体,并且移动站装置的MIMO发送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减少 IFFT的点数,能够实现电路规模的缩小化。(第4的实施方式)在第1 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一个基站装置和一个移动站装置的例,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多个基站装置和一个移动站装置的例。图16是表示在两个基站装置和一个移动站装置进行网络MIMO时的例的图。这里所说的网络ΜΙΜ0,是指利用多个基站装置的多个天线和移动站装置的多个天线,与通常的MIMO同样地即使在同一频率干扰环境下也能够进行不同信号序列的同时空间复用传送的技术。在网络MIMO中,利用通过收发站间的反射物等形成多个不同传输路径的情况,有效地使用这多个传输路径信息,由此对空间复用后的多个信号序列进行解调。在该情况下,必须对多个基站装置返回表示下行链路的无线传输路径状况的下行链路CQI、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另外,移动站装置的结构,能够采用第1 第3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移动站装置的结构中的任意一个。这里,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移动站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基站装置A、B分别对移动站装置用下行链路分配数据、移动站装置接收了数据的情况的图。这里,在基于单载波的发送的情况下,不能分别对该数据发送应答。 在该情况下,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从接收数据控制部50取得数据接收信息后,指示发送数据控制部20在两个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位置返回应答。控制数据创建部63创建对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向发送数据控制部20输出应答数据。此外,对各调制/编码部11-1、11_2设定调制方式、编码率,对各副载波映射部13-1、 13-2指示应答数据的配置。图18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控制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移动站装置1-1 (UEl)在图17所示的PDSCH的位置接收下行链路数据(Dl、D2)。双方的数据接收成功或者失败后,接收数据控制部50对上行链路控制部60指示用图18所示的Cll的位置发送对Dl的应答(成功/失败),用图18所示的C21位置发送对D2的应答(成功/失败)。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创建部63创建从接收数据控制部50指示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并将所创建的应答数据输出给发送数据控制部20。而且,控制数据创建部63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Dl的应答数据,用发送部10-2发送D2的应答数据,并且对调制/编码部11-1、11-2指示调制/编码率,对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向Cll以及C21配置应答数据。然后,从各发送部 10-1、10-2发送应答数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 2个天线的结构,但是只要有具有与基站装置的天线数相同数量以上的天线个数的移动站装置,就能够进行同样的处理。此外,还可以对各个应答数据乘以用于识别基站装置的扰码(scramble code) 0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发送两个以上的同时应答。即,即使在同时发生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或下行链路CQI、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请求等的上行链路控制数据,要同时发送同时发生的控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用各自的发送部,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发送不同的上行链路控制数据。此外,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发送部,所以能够在一个发送部中进行单载波发送。据此,能够将PAPR抑制得较低。下面,说明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图19A 图19C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用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的动作例的图。首先,移动站装置I-I(UEl)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19A所示的位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也就是说,接收分配给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另外,基站装置可以分别用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发送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也可以任意一方使用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来通知上行链路的调度。接收数据控制部50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输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控制数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解析部62解析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控制数据。解析的结果,在判断为能够在Ull和U24发送数据时,控制数据解析部62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发送控制部61输出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以及调制/编码信息。发送控制部61 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11,用发送部10-2发送U24。而且,对调制/编码部11-1、11-2指示调制/编码率,对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配置上行链路数据的位置。然后,从各发送部发送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此夕卜,图19B所示的例也与图19A相同。即,在图19B中,移动站装置1-1 (UEl)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19B所示的位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而且,移动站装置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11,用发送部10-2发送U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 2个天线的结构,但是在3个天线以上的情况下也相同。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发送两个以上的数据。 此外,因为使用不同的发送部,所以能够在一个发送部中进行单载波发送。据此,能够将 PAra抑制地较低。下面,说明发送在通常的MIMO的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如图19C所示,移动站装置1-1 (UEl)被基站装置指示在图19C所示的位置发送在MIMO的上行链路数据。也就是说,接收分配给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接收数据控制部50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输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控制数据。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控制数据解析部62解析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控制数据。解析的结果,在判断为能够在使用MIMO的Ul发送数据时,控制数据解析部62向上行链路控制部60的发送控制部61输出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以及调制/编码信息。发送控制部61对发送数据控制部20指示用发送部10-1发送位置U11,同样地用发送部10-2发送U21。而且,对调制/编码部11-1、11-2指示调制/编码率,此外,还指示MIMO用的编码。 对副载波映射部13-1、13-2指示配置上行链路数据的位置。然后,从各发送部发送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适应性地控制采用多个天线进行MIMO发送的发送部,能够在维持单载波的特性的情况下,对多个基站装置同时发送多个数据。此外,利用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的移动站装置的结构也能够同样地进行。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移动站装置还可以在开始与基站装置的通信时,向基站装置通知本移动站装置的能力、形态等。在该情况下,基站装置能够进行与移动站装置的能力、形态相匹配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数据调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站装置,使用在系统频带内具有一定频率带宽的多个单载波的任一个向至少一个基站装置发送数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发送部,分别独立地发送一个单载波;和发送数据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各发送部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用频带相互不同的一个单载波发送一个物理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数据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所述系统频带内选择频带不同的多个单载波中的、所述发送部的个数以下的个数的任意单载波,并且使所述任意发送部发送所选择的单载波。
3.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由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和至少一个基站装置构成。
4.一种发送方法,移动站装置使用在系统频带内具有一定频率带宽的多个单载波的任一个,向基站装置发送数据,其特征在于,各自独立地发送一个单载波的多个发送部中的每一个发送部,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用频带相互不同的一个单载波发送一个物理信道。
全文摘要
利用简单的结构,在同时有下行链路数据的应答、下行链路的CQI、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请求时,一次发送全部数据,并且将PAPR抑制得较低。移动站装置(1-1)使用在系统频带内具有一定频率带宽的多个单载波的任一个,对至少一个基站装置发送数据,具备各自独立地发送一个单载波的多个发送部(10-1、10-2);和发送数据控制部(20),其进行控制,使得发送部(10-1、10-2)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利用频带相互不同的一个单载波发送一个物理信道。
文档编号H04J11/00GK102160441SQ200980136830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9日
发明者加藤恭之, 山田升平, 王和丰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