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虽然印刷介质正在从纸介质向电子化不断发展,但是由于纸介质具有便 利、直观、便于查证以及低造价的特点,因此不容否认纸介质在将来还将继续存在。当我们要控制印有文字或图像等机密文件使其不能被复印时,其文件的再现性和 再现速度就成为了主要的开发目标。关于在复印机中开发信息安全功能的技术,最近,我们 提出了在被复印的原稿文件上附加多信息的方案。作为方案中所提出的附加信息,列出以下内容。(1)文字浮现功能所谓文字浮现功能,就是指通过将具有文字浮现功能的底纹作为该印刷文件的附 加背景,当这种印刷文件被复印时,复印件上浮现出“复印”或“COPY”的字样。(2)禁止复印功能所谓禁止复印功能,就是指通过在机密文件上埋入禁止复印的底纹,从而使机密 文件在被复印时复印机自动停止;或复印时只能复印出全黑(白)文件从而达到无法正常 复印的目的。(3)追踪功能所谓追踪功能,就是指在文件上埋入了追踪信息的底纹背景,从而使该文件在传 阅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扫描识读时,自动显示出该文件在印刷时其印刷者、印刷日期、文件内 容等追踪信息。(4)自动发送功能所谓自动发送功能,就是指通过将该文件的发送地址作为底纹埋入到文件中,从 而在扫描读取文件时,能够直接将文件内容发送给对方。(5)机密文件的隐藏功能所谓机密文件的隐藏功能,就是指通过将作为机密内容的文件信息加密后埋入到 印刷文件中,只有当输入密码编号后才能读取,从而防止机密内容泄露。(6)自动读取功能所谓自动读取功能,就是指将需要印刷的文件内容作为电子文档埋入到被印刷的 文件中,换言之就是将数字信息埋入到模拟信息中,从而使文件在被扫描读取时可以直接 将内容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记录到计算机中。在上述的附加内容中,例如关于“禁止复印”,在专利参考文献中(见11-509995号 公报),对在机密文件中预先附加的特定图形要素“marking”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记载。此 “marking”是可以区别机密文件和普通文件的要素。具体来讲,就是指使用黑色的印刷点或 倾斜的线段等标记作为文件图像的背景,这样一来根据图形的色彩浓度就可判断出是机密 文件还是普通文件。
发明内容
以往的技术,只是能够将前面所提出的多个附加内容中的一个埋入到印刷文件 中,还未做到将多个附加信息同时附加到印刷文件中。特别是还不能将能够轻易辨别出复 印文件的“浮字功能”和其他功能一起附加到印刷文件中。本发明,鉴于这些技术事实,提供了在同一印刷文件中,同时附加文字浮现功能, 以及至少一项其它前述功能(复印功能、追踪功能等诸多功能)的多信息埋入装置及方法; 可以识别埋有多信息的多信息印刷媒体的多信息识别装置及方法;以及多媒体印刷媒体。一种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是指一种将具有文字浮现、禁止复印、 追踪、自动发送、机密文件隐藏以及自动读取功能中的至少两个功能同时作为一个底纹附 加到印刷图像中的多信息埋入方法,该方法是由输入步骤、埋入步骤和输出步骤组成的,其 具体步骤如下(1)输入步骤,输入将要埋入的附加信息数据,以及取得将要印刷到印刷媒体上的 印刷图像;(2)埋入步骤,将前面输入步骤1输入的将要埋入的具有文字浮现,禁止复印、追 踪,自动发送,机密文件隐藏以及自动读取功能中的至少两个功能的附加信息数据变换成 作为信息埋入代码。信息埋入代码是以包括了由多个网点组成的具有数据信息,基准信息、 纠错信息在内的至少一种信息的点阵模式群所构成的,并以底纹的形式埋入到印刷图像中 从而构成新的印刷图像;(3)输出步骤,将上述形成的新印刷图像印刷输出构成多媒体印刷物。多信息识别方法,是指一种能够从多媒体印刷物中读取并识别出被埋入的附加信 息的方法,该方法是由图像输入步骤、附加信息识别步骤和识别出的信息登录步骤组成的, 其具体步骤如下(1)图像输入步骤,从图像传感器中读取多媒体印刷图像;(2)附加信息识别步骤,从图像输入步骤中读取到多媒体印刷图像中,检测出信息 埋入代码的位置,按照包括由多个网点组成的具有数据信息、基准信息、纠错信息在内的至 少一种信息的点阵模式群的构成规则,识别出具有文字浮现,禁止复印、追踪,自动发送,机 密文件隐藏以及自动读取功能中的至少两个功能的信息埋入代码的代码值;(3)信息登录步骤,将识别出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内存、硬盘、⑶-ROM、网络服务器中 的至少一个记忆媒体中或执行相关操作。而且,所述点阵模式群是指具备印刷网屏网点的灰度特性、网点的间隔特性以及 网点的分布特性中至少一项特性的可进行模式识别的几何学的或物理学的信息埋入代码 即网屏编码。而且,所述点阵模式群是指数据信息的点阵、基准信息的点阵、纠错信息的点阵可 以同时印刷在印刷媒体上,也可分别印刷在印刷媒体上或作为电子图像数据保存在存储器里。而且,所述点阵模式群是指底纹的颜色可以同印刷图像相同,也可以独立于印刷 图像的颜色。而且,所述点阵模式群是指可以按照同时印刷在印刷媒体上的数据信息的点阵,
5基准信息的点阵、纠错信息的点阵之间的已知关系识别出信息埋入代码的码值;也可以按 照保存在存储器中的数据信息的点阵、基准信息的点阵、纠错信息的点阵中的一种以上的 点阵,与另外一种以上印刷在印刷媒体上的点阵之间的已知关系识别出信息埋入代码的码值。而且,所述点阵模式群是指点阵在给定的一个基本识读范围内,其可识别点阵的 排列的个数为5*4,5*5,5*6,6*6,…,n*m。而且,点阵模式群是同文字浮现底纹融合到一起的。而且,所述信息埋入代码是指复印禁止功能是通过数字化的代码实现的。而且,所述信息埋入代码是指自动读取功能是通过将与被印刷的文件相同内容的 电子文件埋入到该文件的印刷图像中。而且,不同功能的点阵的印刷精度与识别精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术语进行如下的定义所述“像素”是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网点”是与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即像素所 对应的最小网屏单位;“网点的点”是构成网点的最小单位;“印刷点”是描述印刷精度的最 小点(1英寸/dpi)。“网点的点”由印刷点构成。所述“几何学的信息埋入代码”,是指其点阵模式的分布,按其不同的位置分布,不 同的方向分布,不同的形状分布,不同的网点大小,不同的网点个数分布以及印刷点的集中 与分散等几何学的分布方式来记录信息的点阵模式。所述“物理学的信息埋入代码”,是指其点阵模式的分布,按其不同调制方式,相位 调制方式,不同的传播方向,不同频率,不同的力学特性,不同的灰度值等物理学的分布。所述“网屏网点的灰度特性”,是指网屏网点的灰度均一化的特性,即构成网屏网 点的点的总面积数相同特性。所述“不同的调制方式”,根据网点大小来表示其网点灰度的网屏叫做调幅网屏, 即AM网屏;根据网点个数来表示其网点灰度的网屏叫做调频网屏,即FM网屏。对于相同灰 度的网点可以根据不同的调制方式来记录信息。根据不同调制方式构成的点阵模式和由多个频率构成的点阵模式,两者意思相 同,且实际的点阵模式分布形状也相同。即AM网屏的点阵模式可以说成低频率的点阵模 式,FM网屏的点阵模式可以说成高频率的点阵模式。根据不同调制方式构成的点阵模式和根据多个不同灰度的点构成的点阵模式,两 者意思相同,且实际的点阵模式排列形状也相同。即,由于AM网屏的点阵模式由多个小网 点集中分布,所以AM网屏的网点的灰度值较大。反之,由于FM网屏的点阵模式由多个小点 分散分布,所以FM网屏的每个网点的灰度值较小。因此,AM网屏的点阵模式可以说成是一 种灰度值较大的点阵模式,而FM网屏的点阵模式可以说成是由多个灰度较小的点构成的 点阵模式。本发明的效果是通过导入本发明的多信息埋入方法,可以在印刷文件中在具有文 字浮现功能底纹中融合前述禁止复印、追踪等诸功能中的至少一项功能的网点分布。通过 本发明的多信息识别方法,可以读取埋入了多信息的多信息印刷媒体。并且,通过本发明的 多信息印刷媒体,可以在印刷文件中在具有文字浮现功能底纹中融合前述禁止复印、追踪 等诸功能中的至少一项功能。
图1本发明的多信息埋入装置的概念图。图2本发明的多信息识别装置的概念图。图3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由重复图样构成的底纹图例。图4表示信息“1”所浮现出的点阵模式图例。图5表示信息“0”所浮现出的点阵模式图例。图6表示信息“0”所浮现出的其他点阵模式图例。图7为下沉式点阵模式图例。图8为信息模式群的图例。图9(a)为禁止复印的点阵模式图例(b)为可以复印的点样图例。图10(a)为其他禁止复印的点阵模式图例(b)为其他可以复印的点样图例。图11为埋入了多个目的信息的文件图例。图12为图11中所示文件的复印件图例。图13为网点点数为1的网屏编码的构成图例。图14为本发明多信息识别装置的应用图例。1 输入步骤2 埋入步骤3 输出步骤4 图像输入步骤5 识别步骤6 登录步骤11网点信息“1”12网点信息“0”13信息矩阵14位置基准行15奇偶校验行16信息记录状态行17位置基准列18奇偶校验列19信息记录状态列
41位置基准网点42信息网点51 扫描52 复合机处理53 打印54 网屏编码处理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多信息埋入方法的概念图。本发明的多信息埋入装置是指将文字 浮现功能和禁止复印、追踪、自动发送、机密信息隐藏以及自动读取等功能中的至少一项功 能作为底纹同时埋入到印刷图像中的装置,具有输入步骤1、埋入步骤2和输出步骤3。传 统的装置或方法,具有文字浮现功能就只能是文字浮现功能,具有禁止复印功能就只能是 禁止复印功能,只能将单一功能附加到印刷图像中,而本发明可以通过使用后面所述的信 息模组群的矩阵以及具有网屏特性的网屏编码,将多个功能同时附加到印刷媒体中。
所述输入步骤1,输入埋入对象的附加信息,以及读取将要埋入信息的印刷图像。所述埋入步骤2,能够将前面通过输入步骤1输入的埋入对象的附加信息数据变 换成作为信息埋入代码,即至少具备印刷网屏网点的灰度特性、间隔特性以及分布特性中 至少一项特性且能进行模式识别的几何学的或物理学的分布的信息记录或信息埋入代码 的网屏编码。这里所述的灰度值特性,即虽然从微观上看图样不同但实际上灰度值却是一 样的。因为利用了 “印刷网屏的灰度特性”,所以即使是不同的点阵模式(可以记录不同的 信息)外表上看上去是相同,这是因为灰度相同的原理。另外,利用网点与相邻网点的间距 关系,即网点越小,网点间隔越大,对埋入了信息的印刷图像的网屏编码的影响越小的“网 点间隔特性”,可以减小对印刷图像(底纹埋入了附加信息)的影响。“网点间隔特性”还具 有如下的特性,当印刷精度小于1200dpi时,由瑞丽判据可知网点的大小易于被人眼识别 出,因此采用调幅网屏效果比较好,即,如果调节网点间距使之达到大于网点的尺寸,那么 由埋入信息所导致的网点分布随机性就会显得比较小。反之,当印刷精度大于1200dpi时, 由瑞丽判据可知网点的大小不易被人眼识别出,因此为能更多的埋入信息,采用调频网屏 效果比较好,即,可调节网点间距使之达到小于网点的尺寸,那么即使由埋入信息所导致的 网点分布随机性分布,由于网点的大小不易被人眼识别出,因此由埋入信息所导致的网点 分布随机性不会表现出。另外,利用“印刷网屏网点的分布特性”,通过改变网点的分布角度 可以抑制印刷中的印刷干涉现象。下面,我们对印刷干涉现象进行详细说明。所谓印刷干涉现象,就是指多个规则的图样重叠而产生的干涉图样。这里,我们所 说的是由于点阵模式的线数和打印机或印刷机的线数不同而引发的印刷干涉现象。假设平行线的条数为Ln,条数分别为Lnl和Ln2的平行线中的任意两条重叠时的印 刷干涉的频率为Pm,可以导出下面的公式(1)。
(1)印刷干涉的周期Tm,如公式2所示,为印刷干涉频率的倒数。 由公式2可知,要使两条平行线重叠时不发生印刷干涉现象,印刷干涉的频率必 须是0。S卩,条数的差越小,印刷干涉的频率越低,印刷干涉的周期也越长,此时产生的印刷 干涉越不明显。如果将2组的格子的角度旋转45°,我们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印刷干涉现象 的出现。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使用45度的点阵模式分布,即使印刷机的精度很低,也会 抑制印刷中出现印刷干涉现象。
埋入步骤2能将网屏编码的构成,以点阵模式(包含了由多个网点组成的信息矩 阵和识别该信息矩阵各网点的位置基准信息、纠错信息)的形式分布到印刷图像中从而构 成新的印刷图像。关于网屏编码的分布,在后面将进行说明。输出步骤3,可以输出前面形成的新印刷图像或通过印刷制成多媒体印刷物。图2为本发明的多信息识别方法的概念图。多信息识别方法,是能够从多媒体印 刷物中读取出图1中通过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底纹形式将附加信息埋入到印刷图像中)埋 入的附加信息的方法,包含图像输入步骤4、识别步骤5和登录步骤6。图像输入步骤4,从图像传感器中读取多媒体印刷图像。附加信息识别步骤5,从 图像输入步骤中读取到多媒体印刷图像中,检测出信息埋入代码的位置,按照包括由多个 网点组成的具有数据信息、基准信息、纠错信息在内的至少一种信息的点阵模式群的构成 规则,识别出具有文字浮现,禁止复印,追踪,自动发送,机密文件隐藏以及自动读取功能中 的至少两个功能的信息埋入代码的代码值。信息登录步骤6,将识别出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内 存、硬盘、CD-ROM、网络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记忆媒体中或执行相关操作。通过被识别出的网屏编码的编码值“禁止复印”、“追踪”等功能将和“文字浮现”功 能一起在复印机输出步骤(打印机)输出的印刷文件上得到体现。所谓点阵模式群是指具备印刷网屏网点的灰度特性、网点的间隔特性以及网点的 分布特性中至少一项特性的可进行模式识别的几何学的或物理学的信息埋入代码即网屏 编码。所谓点阵模式群是指数据信息的点阵、基准信息的点阵、纠错信息的点阵可以同 时印刷在印刷媒体上,也可分别印刷在印刷媒体上或作为电子图像数据保存在存储器里。 例如,根据应用上的需要,可以将点阵模式群中的数据信息的点阵,纠错信息的点阵印刷在 印刷介质上,而把基准信息的点阵保存在存储媒体中,在识别数据信息的点阵的代码值时, 可以通过读取保存在存储媒体中基准信息的点阵的方法识别出数据信息的点阵的代码值。 其他方法可以类推。所谓点阵模式群是指底纹的颜色可以同印刷图像相同,也可以独立于印刷图像的 颜色。例如文档文件为黑白时,点阵模式群也可以是黑白的,只是将点阵模式群分布到文档 文件的空隙处。所谓点阵模式群是指可以按照同时印刷在印刷媒体上的数据信息的点阵、基准信 息的点阵、纠错信息的点阵之间的已知关系识别出信息埋入代码的码值;也可以按照保存 在存储器中的数据信息的点阵,基准信息的点阵、纠错信息的点阵中的一种以上的点阵,与 另外一种以上印刷在印刷媒体上的点阵之间的已知关系识别出信息埋入代码的码值。所谓点阵模式群是指点阵在给定的一个基本识读范围内,其可识别点阵的排列的 个数为5*4,5*5,5*6,6*6,. . .,n*m。这里,点阵在给定的一个基本识读范围是指,光学图像 传感器一次所能读取到的范围,例如扫描仪一次可以读取到A4或A3尺寸的范围,而点读笔 一次只能读取到直径2-4mm尺寸的范围。其可识别点阵的排列的个数为在上述范围内的点 阵排列的点阵个数。点阵模式群是同文字浮现底纹融合到一起的。所谓信息埋入代码是指复印禁止功能是通过数字化的代码实现的。传统的方法是 通过模拟方法实现的,本发明提出可以通过代码的形式实现复印禁止功能,其进步性为可使非法复制者辨认不出是否为复印禁止标记,防止通过破坏复印禁止标记实现非法复制的 目的。 所谓信息埋入代码是指自动读取功能是通过将与被印刷的文件相同内容的电子 文件埋入到该文件的印刷图像中。不同功能的点阵的印刷精度与识别精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文 字浮现,追踪,自动发送,机密文件隐藏以及自动读取功能用300dpi或600dpi的扫描仪进 行读取,禁止复印功能点阵用IOOdpi进行读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重复排列图3所示的相同形状的小图样来构成底纹。像这 样由重复图样构成的底纹,即使使用IOOdpi的低精度打印机,也可在人的视觉观察下,使 印刷图像中埋入的底纹不明显,即重复排列相同形状的图样时,即使点本身多少有点大,但 从全体看来也不会很明显,这里正是利用这样的视觉特性来制作底纹的。这样一来,就可以 防止埋入了附加信息的印刷物看上去有不协调的感觉。而且图3所示的底纹也不过仅是其 中的一个例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由多种类型的重复图样构成的底纹。图4为信息“1”所浮现出的点阵模式图例。在图4的例子中,使用5X5 = 25的 印刷点构成旋转度为45度的网屏网点。后面出现的图8中所示的图样也与此相同,但是通 过将矩阵状的点阵模式旋转45度,可以抑制前面提到的印刷干涉现象。对于信息“1”的点 阵模式来说,通过其网点大小来表示网屏网点灰度的网屏叫做调幅网屏,即AM网屏;另一 方面,通过其网点个数来表示网屏网点灰度的方法叫做调频网屏,即FM网屏。对于相同灰 度的网点,能够通过不同的调制方式来描述信息。由不同调制方式构成的点阵模式和由多个频率构成的点阵模式,两者意思相同, 且实际的点阵模式分布形状也相同。即AM网屏的点阵模式可以说成低频点阵模式,FM网 屏的点阵模式可以说成高频点阵模式。由不同调制方式构成的点阵模式和由多个不同灰度的点构成的点阵模式,两者意 思相同,且实际的点阵模式排列形状也相同。即,由于AM网屏的点阵模式由多个小网点集 中排列而成,所以AM网屏的灰度值较大。反之,由于FM网屏的点阵模式由多个小点分散排 列而成,所以FM网屏的灰度值较小。因此,AM网屏的点阵模式可以说成是一种灰度值较大 的点阵模式,而FM网屏的点阵模式可以说成是由多个灰度较小的点构成的点阵模式。图5为信息“0”所浮现出的点阵模式图例。如图5所示,通过将4个2X3 = 6的 印刷点分散排列来构成旋转度为45度的网屏网点。图6为信息“0”所浮现出的其他点阵模式图例。如图6所示,通过将12个1X2 的印刷点以及4个网点分散排列来构成类环状的网屏网点。图7为下沉式点阵模式图例。在此图例中,通过将23个印刷点以相等的间隔排列 来构成旋转度为45度的网屏网点。 图8为本发明中网屏编码的一个点阵模式图例。通过这样反复排列来构成底纹。 在图8中,11为表示信息“ 1”的网点,12为表示信息“ 0 ”的网点。13为由9 X 9的45个网 点以矩阵状排列旋转45度而成的信息矩阵,14为位置基准行,15为奇偶校验行,16为信息 记录状态行,17为位置基准校验列,18为奇偶校验列,16为信息记录状态列。此外,24,25 以及26分别为图8中信息矩阵13右下方的信息矩阵23 (根据2点连接表示)的位置基准 行,奇偶校验行以及信息记录状态行。37,38以及39分别是图8中信息矩阵13左下方的信息矩阵33 (根据2点连线表示)的位置基准行,奇偶校验行以及信息记录状态行。
在图8所示的排列图样中,信息矩阵13的各网点可以表示成信息“1”或信息“0”, 使用位置基准行14或位置基准列17可以识别该信息矩阵13的各网点位置。因为能够像 这样记录详细的位置信息,所以信息矩阵的信息记录量得到了提高,且识别的精确度也得 到了提高。当信息矩阵13的该行或该列中的信息“1”的网点数为偶数时,该奇偶校验行15 或奇偶校验列18的网点值为“0”。反之当信息矩阵13的该行或该列中的信息“1”的网点 数为奇数时,该奇偶校验行15或奇偶校验列18的网点值为“1”。通过像这样设置奇偶校验 行15或奇偶校验列18,可以轻易校验出由于印刷纸张的脏污或破损所导致的信息记录的 错误,从而对其进行纠正。通过奇偶校验行15或奇偶校验列18得到正确信息后,无需使用 后面所说的“纠错”就可以得到正确的识别结果,这样提高了处理效率。本发明中埋入了附加信息的底纹是和原本就要印刷的印刷图像混合存在的。因 此,有可能造成信息矩阵13的行或列的一部分和前面所说的印刷图像重叠从而不能记录 信息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信息矩阵13的行或列对应的信息记录状态行16或信息 记录状态列19的该网点设为“0”,此外的情况设为“1”。这样一来,即使信息记录图样的一 部分和印刷图像重叠,也可利用残留部分来记录信息,从而扩展可记录的信息量。为了纠正 错误信息,可以将以前的纠错信息配置到信息矩阵13中,据此,即使同一行中存在两个以 上的错误也可以确实纠正这些错误。但是使用此纠错信息来纠正错误,需要很大的计算量, 所以存在处理效率低的缺点。图9的(a)为禁止复印的点阵模式图例,(b)为可复印的点阵模式图例。本发明 使用可以记录信息的点阵模式来记录禁止复印的信息。如图9的(a)所示,通过将信息网 点42配置到两个位置基准网点41的正中间可以记录禁止复印的信息。如(b)所示,通过 将信息网点42配置到两个位置基准网点41的正中间之上的一个网点上可以记录允许复印 的信息。—般我们认为如果不存在禁止复印的编码就可进行普通的复印,但是对于具备禁 止复印功能的复印机来说,如果早期知道文件可以复印,可以通过停止识别禁止复印功能 来更早的进行复印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可以进行信息记录的点阵模式来记录允许 复印的信息。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也可通过改变正中间的信息网点42的位置来防止篡改。即, 如果我们将信息网点42配置到两个位置基准网点41的正中间之上的一个网点上来禁止复 印,将信息网点42配置到两个位置基准网点41的正中间允许复印,此时,即使想禁止复印 却由于不法者通过污染禁止复印的标记的方法可能会破坏禁止复印功能的实现。但是,如 图9所示,如果我们将信息网点42配置到两个位置基准网点41的正中间来禁止复印,此时 即使污染禁止复印的标记也会被识别为禁止复印。如图9所示,通过将网点按照不同位置,不同方向排列等几何学排列方法,可以记 录是禁止复印还是允许复印。通过信息网点的相位调制,也可记录是禁止复印还是允许复 印。图10的(a)为禁止复印的其他点阵模式图例,(b)为允许复印其他点阵模式图例。 如图10的(a)所示,将信息网点配置在两个1X2 = 2的位置基准网点41的正中间可以记录禁止复印的信息。图10的(b)所示,通过将信息网点42分别配置到两个位置基准网点41的正中间之上的一个网点或之下一个网点上来记录允许复印的信息。图10所示的禁止复印的点阵模式以及允许复印的点阵模式是通过网点的集中与 分散,不同的网点大小,不同的网点数目等几何学排列方式来记录是禁止复印还是允许复 印的。并且,通过不同的调制方式,不同的频率,不同的网点灰度值等物理配置方法也能够 记录是禁止复印还是允许复印。图11为埋入了多个目的信息的文件图例,图12为图11中所示文件的复印件图 例。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状态下,由于采用反复排列相同形状的小图样的方法,所以即使 在IOOdpi精度的解像度下观察,构成底纹的点也不会很明显,进而印刷图像也不会给人以 不协调的感觉。在前面所说的底纹中,记录了具有浮现功能的信息,所以当复印由这种底纹 构成的文件时,该文件的复印件上会浮现出“COPY”的字样(如图12所示表示)。当埋入大量信息时,也可以将所有形状相同的小网点作为上浮文字的网点(即根 据印刷设备的精度来利用所有网点)来构成底纹。前面所述的网屏编码也不过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多种类型的 网屏编码。例如,图13所示的网屏编码的其他构成方式。这个例项,利用点的个数越少、网 点尺寸越小,埋入的结果对印刷图像影响越小的印刷网屏特性,不仅可以在信息组中同时 使用分布基准点,还可以通过兼用分布基准点来构成网点点数为1的9进制的多比特网屏编码。在图13中,1301为信息点,1302为可以分布信息点13的区域。这里可以通过将 信息点13排列到不同的几何位置上来记录信息。例如,设图13的a网点的点分布(用(a) 表示的分布方式。下同)为多比特值“0”,网点b的点分布为多比特值“1”,网点c的点分 布为多比特值“2”,网点d的点分布为多比特值“3”,网点e的点分布为多比特值“4”,网点 f的点分布为多比特值“5”,网点g的点分布为多比特值“6”,网点h的点分布为多比特值 “7”,网点i的点分布为多比特值“8”。参照图13可知通过将信息点分布到不同的位置,可 以构成网点数为1的16进制或32进制的多比特网屏编码。图13中的网屏编码3、13、(3、(1、6^4、11、1可以看成是由信息点13的不同相位调 制的点传播信号构成的物理学点阵模式。同时也可以看成是由不同的物理学重心构成的点 阵模式。如图14所示,可以将本发明中多信息识别装置中进行网屏编码处理的识别部分 和复印机以前的复印处理回路52并列设置。如图14所示,将扫描仪回路51和以前的复印 处理回路52连接,然后再将此复印处理回路52和打印机回路53相连。将网屏编码处理回 路54和复印处理回路52并列设置,然后再将扫描仪回路51和打印机回路53连接到该网 屏编码处理回路54上。通过这样的配置,不仅不会对复印机之前的处理产生影响,同时还 使复印机具备了网屏编码处理功能。
权利要求
一种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是将具有文字浮现,禁止复印、追踪、自动发送、机密文件隐藏以及自动读取功能中的至少两个功能同时作为一个底纹附加到印刷图像中的多信息埋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由输入步骤、埋入步骤和输出步骤组成的,其具体步骤如下(1)输入步骤,输入将要埋入的附加信息数据,以及取得将要印刷到印刷媒体上的印刷图像;(2)埋入步骤,将前面输入步骤输入的将要埋入的具有文字浮现,禁止复印、追踪,自动发送,机密文件隐藏以及自动读取功能中的至少两个功能的附加信息数据变换成作为信息埋入代码。信息埋入代码是以包括了由多个网点组成的具有数据信息、基准信息、纠错信息在内的至少一种信息的点阵模式群所构成的,并以底纹的形式埋入到印刷图像中从而构成新的印刷图像;(3)输出步骤,将上述形成的新印刷图像印刷输出构成多媒体印刷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其识别方法是由图像 输入步骤、附加信息识别步骤和识别出的信息登录步骤组成的,其具体步骤如下(1)图像输入步骤,从图像传感器中读取多媒体印刷图像;(2)附加信息识别步骤,从图像输入步骤中读取到多媒体印刷图像中,检测出信息埋入 代码的位置,按照包括由多个网点组成的具有数据信息,基准信息、纠错信息在内的至少一 种信息的点阵模式群的构成规则,识别出具有文字浮现,禁止复印、追踪,自动发送,机密文 件隐藏以及自动读取功能中的至少两个功能的信息埋入代码的代码值;(3)信息登录步骤,将识别出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内存、硬盘、CD-ROM、网络服务器中的至 少一个记忆媒体中或执行相关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其特征是,点阵模式 群是指具备印刷网屏网点的灰度特性、网点的间隔特性以及网点的分布特性中至少一项特 性的可进行模式识别的几何学的或物理学的信息埋入代码即网屏编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点阵 模式群是指,数据信息的点阵、基准信息的点阵、纠错信息的点阵可以同时印刷在印刷媒体 上,也可分别印刷在印刷媒体上或作为电子图像数据保存在存储器里。
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所述的由点阵模式 群构成的底纹其特征为底纹的颜色可以同印刷图像相同,也可以独立于印刷图像的颜色。
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所述点阵模式群的 识别方法其特征为可以按照同时印刷在印刷媒体上的数据信息的点阵,基准信息的点阵、 纠错信息的点阵之间的已知关系识别出信息埋入代码的码值;也可以按照保存在存储器中 的数据信息的点阵、基准信息的点阵、纠错信息的点阵中的一种以上的点阵,与另外一种以 上印刷在印刷媒体上的点阵之间的已知关系识别出信息埋入代码的码值。
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其点阵模式群特 征为点阵在给定的一个基本识读范围内,其可识别点阵的排列的个数为5*4,5*5,5*6,6*6, . . .,η氺m。
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其点阵模式群是同 文字浮现底纹融合到一起的。
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其信息埋入代码的 特征为复印禁止功能是通过数字化的代码实现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自动读取功能是 通过将与被印刷的文件相同内容的电子文件埋入到该文件的印刷图像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其不同功能的点 阵的印刷精度与识别精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一种多信息埋入方法以及多信息识别方法。实现方法是将具有文字浮现、禁止复印、追踪,自动发送、机密文件隐藏以及自动读取等多功能中的至少两项功能同时作为底纹附加到印刷图像中的多信息埋入方法。包括输入步骤、埋入步骤和输出步骤。在输入步骤中,输入将要埋入的附加信息数据,以及取得将要印刷到印刷媒体上的印刷图像。在埋入步骤中,将输入步骤输入的将要埋入的附加信息数据变换成作为具备印刷网屏网点的灰度特性、间隔特性以及分布特性中至少一项特性的可进行模式识别的几何学或物理学的信息埋入代码即网屏编码。并且能将具有数据信息,基准信息、纠错信息等在内的信息模组,并排列成底纹附加到印刷图像中从而构成新的印刷图像。
文档编号H04N1/00GK101867672SQ20101014740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6日
发明者顾泽苍 申请人:日本阿波罗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