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及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46293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及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 及手机。
背景技术
目前,3. 5MM同心连接器接口是市场上广泛应用的耳机接口,例如使用在电脑的音 频输入输出部分、音频播放设备、收录音设备、以及各种转换器等等。为了和这些耳机接口 兼容,越来越多的手机,特别是许多具有音乐功能的手机采用此接口。但由于结构尺寸精度 的原因,时常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图1和图2分别为标准手机耳机插头和插座的结构尺寸图。其中,导电圆环和触 点弹片分别被定义为L (左声道)、R (右声道)、MIC (麦克风)、GND (地)。图1所示的标准手机耳机插头中L(左声道)101为导电材料的插头尖端,102为 绝缘环套,R(右声道)103为第一中环导电材料,MIC(麦克风)104为第二中环导电材料, GND (地)105为导电的插头末端环套,106为插头末端手柄部分。图2为与图1的耳机插头 适配的插座,111为L(左声道)的尖端触点弹片,113为R右声道的第一中环触点弹片,114 为MIC的第二中环触点弹片,115为GND(地)的末端环触点弹片,116为插座环套。图1所示耳机插头的MIC导电圆环104标准宽度为(2. 3士0. l)mm,而 由图2可计算出GND (地)触点弹片115和MIC第二中环触点弹片114的间距为 (4. 35士0. 7)-(1.25士0. 8) = (3. 1 士 1.5)_。由此可见,从中心值看,虽然GND(地)触点 弹片115和MIC第二中环触点弹片114的间距远大于MIC导电圆环104的宽度,但是由于 GND (地)触点弹片115和MIC第二中环触点弹片114间距允许的公差较大,可能会小于图 1中MIC导电圆环104的宽度。实际测量时也发现有些耳机插座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实测 一个耳机插座GND (地)触点弹片115和MIC第二中环触点弹片114的间距为2. 08mm,而导 电圆环MIC 104的宽度为2. 25mm,二者都在允许的公差范围之内。这在实际使用中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目前很多耳机上带一个挂断(接听)键。 它的工作原理是手机在通话时,MIC信号是高电平,而当用户按下耳机上这个挂断(接听) 键时,就将MIC信号线和地短接了,MIC电平变为低。这样手机通过巡检MIC信号上的电平 来判断用户有没有按下这个挂断(接听)键。而如前面所说,当某些耳机和手机上的耳机座搭配使用时,GND(地)触点弹片115 和MIC第二中环触点弹片114间距小于MIC导电圆环104的宽度。手机通话时,插拔耳机的 行进过程中,导电圆环MIC可能会同时接触到GND (地)触点弹片115和MIC第二中环触点 弹片114,使MIC信号短时间内(由于插头尖端(图1中L(左声道)101为导电材料的插头 尖端)的特殊结构定位设计,这个短路情况只有在耳机插拔的行进过程中短暂出现,不会 长时间停留在这一特殊位置)和地GND短路变为低电平,手机会误认为是用户按下了耳机 上的挂断(接听)键。从而错误地执行了相应的操作。比如用户开始时用耳机在通话,但 期间又想拔掉耳机通话,这样在拔出耳机的过程中会无意中将电话挂断,给用户带来不便。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防止手机通 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及手机,其适用于所有使用标准3. 5MM同心连接器耳机接口的手机,使 手机在通话时,拔插耳机不会造成电话挂断的情况出现,给用户带来了方便。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A、检测是否有耳机插入,当有耳机插入,在第一预定时间后再次确认耳机是否插 入到位;B、当检测到耳机插入到位,则延时第二预定时间启动挂断信号检测程序检测是否 有挂断信号出现;C、当检测到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时,启动一预定周期的定时器;当在该预定周期内 检测到耳机拔出了,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为无效,手机保持原通话状态;否则转入步骤 D ;D、当在该预定周期内检测到耳机未拔出,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为有效,手机进 行相应的通话挂断操作。所述的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还包括B1、启动计时器, 每隔一段时间检测是否有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所述的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中的第一预定时间为0. 5秒。所述的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的第二预定时间为2秒。所述的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和D中的预定周期为1秒。所述的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1中的间隔时间为60毫秒。一种手机,其中,包括耳机插入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是否有耳机插入,当有耳机插入,在第一预定时间后 再次确认耳机是否插入到位;耳机挂断信号延时检测模块,用于当检测到耳机插入到位,则延时第二预定时间 启动挂断信号检测程序检测是否有挂断信号出现;耳机挂断信号判定模块,用于当检测到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时,启动一预定周期的 定时器;当在该预定周期内检测到耳机拔出了,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为无效,手机保持原 通话状态;以及用于当在该预定周期内检测到耳机未拔出,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为有效,手机 进行相应的通话挂断操作。所述的手机,其中,所述预定周期为1秒。所述的手机,其中,所述耳机挂断信号延时检测模块包括一计时器单元,用于每隔一段时间检测是否有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所述的手机,其中,所述第一预定时间为0.5秒,所述第二预定时间为2秒,间隔时 间为60毫秒。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及手机,由于采用当检测到耳 机挂断信号时,先不执行挂断通话的操作,延时一小段时间(较佳为1秒),看耳机是否被 拔出了,没有拔出耳机才挂断电话;在通话时,用户正常插拔耳机不会导致挂断键异常操作 了 ;其适用于所有使用标准3. 5MM同心连接器耳机接口的手机,使手机在通话时,拔插耳机 不会造成电话挂断的情况出现,给用户带来了方便。


图1是4段3. 5mm接口插头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是4触点3. 5mm接口插座及各接触点弹片的定位结构示意图。图3是手机通话中耳机拔出时示波器所测耳机左声道信号和MIC信号线波形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及手机流程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手机结构匡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3所示,其中202为耳机左声道信号波形线,201为MIC信号波形线。210指 示的时间段为通话中,220指示的时间段为耳机挂断键操作时,230指示的时间段为通话中 断时。当耳机拔出时,导致通话中断。耳机左声道的信号202由低变高(手机通过此电平 变化来判断耳机拔出),MIC信号201由高变低,两者的时间差为A = 333.7775ms。经过 在多部手机耳机上进行多次测量得出,耳机左声道信号202电平变高都发生在MIC信号201 变低之后,而且这个时间差都在500ms之内。因此,为了保证通话不被误操作挂断,本发明 采用当检测到耳机挂断时,先不执行挂断通话的操作,延时一小段时间(较佳地为1秒),看 耳机是否被拔出了,没有拔出耳机才挂断电话。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 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主要用于手机通话过程 中,当用户想用耳机进行通话时,本发明的手机可以进行如下操作,其流程如图4所示,包 括以下步骤步骤310、通话中首先检测是否有耳机插入,当有耳机插入时0. 5秒后再次确认耳 机插入;该步骤中,“0.5秒后重新确认耳机插入”,是为了防止一些干扰信号导致手机对耳 机插拔动作的误判断,这已经可以杜绝大部分通话时插入耳机导致挂断键误动作的情况, 因为插入耳机过了 0.5秒才开始检测耳机挂断键有无操作,这时耳机一般已经插到位了。 确保耳机插入到位以后进行下面的步骤步骤320、在确认耳机插入后延时2秒,启动挂断信号检测程序,以检测是否有耳 机挂断键等挂断信号出现。在接上述步骤310的0. 5秒后重新确认耳机插入,耳机基本是可以插到位。但有 种特殊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当用户插入耳机时,先使插头的尖端(左声道)101接触到插座的L(左声道)的尖端触点弹片111,这时手机检测到耳机插入;但由于插头尖端(图1 的101)弹力所致;耳机还没插到底,用户此时停顿了一会儿(大于0. 5秒)再将耳机插到 位。如果这个过程中如果再发生耳机挂断键MIC信号被误触碰的情况,手机就无法识别出 来了。于是本发明的步骤320中增加了 “延时2秒”,经证明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二秒 内能将耳机插到位,以便进行后续的挂断信号检测程序。步骤330、启动计时器,每60毫秒检测是否有耳机挂断信号出现;通话过程中,当 确认耳机插到位,启动了挂断信号检测程序时,该程序自动启动计时器,按一预定周期,较 佳的为每60毫秒检测是否有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步骤340、当检测到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时,此时不知道是耳机挂断键引起的还是由 耳机拔出过程引起的,则启动一个一秒的定时器,以对该耳机是否拔出进行检测;正常情况 下,在该一秒内耳机是可以正常拔出。如果上述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是由于耳机是可以正常 拔出引起的,则转入步骤350,否则转入步骤360。步骤350、当这一秒内耳机拔出了而引起的耳机挂断信号出现,即在这一秒内检测 出上述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是由于耳机正常拔出引起的,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无效, 即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是由异常情况引起的,而非人为的按耳机的挂断键,则继续保持原通 话状态。这样,可以确保通话过程中拔除耳机,不会影响正常通话,不会导致通话中断,为用 户提供了方便。步骤360、而当这一秒内耳机未拔出,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有效,手机进行 相应的通话操作。即在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时的一秒内,发现并非是由于耳机拔出引起的,而 是由于用户操作耳机挂断键而引起的耳机挂断信号出现,则手机进行相应的操作,接通或 者是挂断通话。这样就从解决了通话时耳机拔出导致挂断键误操作的情况出现。基于上述方法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手机, 如图5所示,该手机包括耳机插入检测模块410,用于检测是否有耳机插入,当有耳机插入,在第一预定时 间后再次确认耳机是否插入到位;该第一预定时间较佳地为0. 5秒,即用户通话中,手机首 次检测耳机插入,在0. 5秒后重新确认耳机是否插入到位,可以有效防止手机误操作。0. 5秒后重新确认耳机插入是为了防止一些干扰信号导致手机对耳机插拔动作的 误判断,这已经可以杜绝大部分通话时插入耳机导致挂断键误动作的情况,因为插入耳机 过了 0. 5秒才开始检测耳机挂断键有无操作,这时耳机一般已经插到位了。耳机挂断信号延时检测模块420,用于当检测到耳机插入到位,则延时第二预定时 间启动挂断信号检测程序检测是否有挂断信号出现;该第二预订时间较佳地为2秒。因为 有些特殊情况,例如当用户插入耳机时,先使插头的尖端(左声道)接触到插座的左声道的 触点弹片,这时手机检测到耳机插入,但由于插头尖端的弹力所致,耳机还没插到底;用户 此时停顿了一会儿(大于0. 5秒)再将耳机插到位,这个过程中如果再发生耳机挂断键MIC 信号被误触碰的情况,手机就无法识别出来了。于是本发明增加了“延时2秒”,认为绝大多 数情况下用户二秒内能将耳机插到位。耳机挂断信号判定模块430,用于当检测到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时,启动一预定周期 的定时器;当在该预定周期内检测到耳机拔出了,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无效,手机保 持原通话状态;以及
用于当在该预定周期内检测到耳机未拔出,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有效,手 机进行相应的通话挂断操作。较佳地实施例,所述预定周期为1秒。即当检测到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时,此时不知 道是耳机挂断键引起的还是由耳机拔出过程引起的,则启动一个一秒的定时器,以对该耳 机是否拔出进行检测;正常情况下,在该一秒内耳机是可以正常拔出。当这一秒内耳机拔出了而引起的耳机挂断信号出现,即在这一秒内检测出上述耳 机挂断信号出现是由于耳机正常拔出引起的,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无效,即耳机挂 断信号出现是由异常情况引起的,而非人为的按耳机的挂断键,则继续保持原通话状态。这 样,可以确保通话过程中拔除耳机,不会影响正常通话,不会导致通话中断,为用户提供了 方便。而当这一秒内耳机未拔出,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有效,手机进行相应的通 话操作。即在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时的一秒内,发现并非是由于耳机拔出引起的,而是由于用 户的操作耳机挂断键而引起的耳机挂断信号出现,则手机进行相应的操作,接通或者是挂 断通话。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通话时耳机拔出导致挂断键误操作的情况出现。所述的手机,进一步地,所述耳机挂断信号延时检测模块420包括一计时器单元 421,用于每隔一段时间检测是否有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时间间隔优选为60毫秒。由上可见,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及手机,由于采用 当检测到耳机挂断信号时,先不执行挂断通话的操作,延时一小段时间(较佳为1秒),看耳 机是否被拔出了,没有拔出耳机才挂断电话;在通话时,用户正常插拔耳机不会导致挂断键 异常操作了 ;其适用于所有使用标准3. 5MM同心连接器耳机接口的手机,使手机在通话时, 拔插耳机不会造成电话挂断的情况出现,给用户带来了方便。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 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 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检测是否有耳机插入,当有耳机插入,在第一预定时间后再次确认耳机是否插入到位;B、当检测到耳机插入到位,则延时第二预定时间启动挂断信号检测程序检测是否有挂断信号出现;C、当检测到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时,启动一预定周期的定时器;当在该预定周期内检测到耳机拔出了,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为无效,手机保持原通话状态;否则转入步骤D;D、当在该预定周期内检测到耳机未拔出,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为有效,手机进行相应的通话挂断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还包 括Bi、启动计时器,每隔一段时间检测是否有耳机挂断信号出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 第一预定时间为0.5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的 第二预定时间为2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和D 中的预定周期为1秒。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l中 的间隔时间为60毫秒。
7.—种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插入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是否有耳机插入,当有耳机插入,在第一预定时间后再次 确认耳机是否插入到位;耳机挂断信号延时检测模块,用于当检测到耳机插入到位,则延时第二预定时间启动 挂断信号检测程序检测是否有挂断信号出现;耳机挂断信号判定模块,用于当检测到耳机挂断信号出现时,启动一预定周期的定时 器;当在该预定周期内检测到耳机拔出了,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为无效,手机保持原通话 状态;以及用于当在该预定周期内检测到耳机未拔出,则判定该耳机挂断信号为有效,手机进行 相应的通话挂断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周期为1秒。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挂断信号延时检测模块包括一 计时器单元,用于每隔一段时间检测是否有耳机挂断信号出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定时间为0.5秒,所述第二预 定时间为2秒,间隔时间为60毫秒。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手机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及手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防止手机通话中误挂断的方法及手机,由于采用当检测到耳机挂断信号时,先不执行挂断通话的操作,延时一小段时间(较佳为1秒),看耳机是否被拔出了,没有拔出耳机才挂断电话;在通话时,用户正常插拔耳机不会导致挂断键异常操作了;其适用于所有使用标准3.5mm同心连接器耳机接口的手机,使手机在通话时,拔插耳机不会造成电话挂断的情况出现,给用户带来了方便。
文档编号H04M1/725GK101841599SQ201010149060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7日
发明者帅军, 李坚 申请人: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