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5901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两个壳体能够相对旋转的结构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具有两个壳体能够相对旋转的结构的电子设备(诸如,翻盖式移动电 话(flip mobile phone)或膝上型个人计算机)的领域中,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No.2008-75747 (第0017段和第0077段,图1和6-8)(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提供了 这样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由连接设备连接的两个壳体,从而这两个壳体能够相 对旋转360°。在专利文献1的电子设备中,在两个壳体之间,也就是说,在具有操作单元的 第一构件和具有显示单元的第二构件之间,提供了可旋转地连接这两个壳体的铰接设备 (hinge apparatus)。该铰接设备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旋转轴单元和第二旋转轴单元。经 第一旋转轴单元可旋转地提供第一构件,经第二旋转轴单元可旋转地提供第二构件。在 第一旋转轴单元和第二旋转轴单元上分别提供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一旋转单元和第二旋转 单元。第一旋转单元和第二旋转单元由连动链接单元(interlocking link unit)连接,从而 经传送和连动通过旋转第一旋转单元能够旋转第二旋转单元。因此,这两个壳体(也就 是说,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经铰接设备能够相对旋转360°。

发明内容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在关闭电子设备的状态下,连接两个壳体的铰接设备布 置于以主要表面的整个区域彼此接触的方式重合(overlap)的两个壳体的端部上。同时, 在以两个壳体的表面彼此平行的方式打开电子设备的状态下,铰接设备布置于这两个壳 体之间。由于铰接设备具有两个轴,所以电子设备扩大(enlarge)。另外,操作单元或显示单元不能设置在专利文献1的铰接设备上。结果,按照 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彼此分隔开铰接设备的尺寸的方式,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分别设置 在壳体上。由于铰接设备具有两个轴,所以不能设置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的区域变大。 因此,电子设备扩大,并且,关于设计的限制也变大。另外,除了所述多个旋转轴单元、所述多个旋转单元和连动链接单元之外,专 利文献1的铰接设备还包括很多构件(诸如,凸轮和弹簧)并因此具有复杂的结构。因 此,存在这样的担心,即该铰接设备扩大,并且组装过程复杂。另外,存在这样的担 心,即包括这种铰接设备的电子设备也扩大。考虑到上述情况,希望提供一种具有通过采用简单的结构能够相对旋转360°的 两个壳体并且不会扩大的电子设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长方体第一壳 体、长方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一连接设备。第一连接设备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而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 间沿彼此正交的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之一相对旋转,第一状 态是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表面面对的状态,第二状态是第一壳体 的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面对的状态,第一主表面是第一壳体的两个主表 面中的一个主表面,第二主表面是作为第一主表面的背侧表面的另一主表面,第三主表 面是第二壳体的两个主表面中的一个主表面,第四主表面是作为第三主表面的背侧表面 的另一主表面。第一连接设备包括第一铰接单元、第二铰接单元和第一铰接连接部分。第一铰接单元包括第一旋转轴、第一轴承部分(shaft bearing portion)、第二旋转
轴、第二轴承部分和第一轴。第一旋转轴用作第一状态和第一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一中间状态是 在第一旋转过程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表面平行的状态,第一旋 转过程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过程。第一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pivotally support)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用作第一中间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二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第二旋转轴。第一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一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一旋转轴和由第二轴承部 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二旋转轴,从而能够旋转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第二铰接单元包括第三旋转轴、第三轴承部分、第四旋转轴、第四轴承部分和 第二轴连接部分。第三旋转轴用作第二状态和第二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二中间状态是 在第二旋转过程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表面平行的状态,第二旋 转过程是沿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过程。第三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第三旋转轴。第四旋转轴用作第二中间状态和第一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四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四旋转轴。第二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三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三旋转轴和由第四轴承部 分枢轴地支承的第四旋转轴,从而能够旋转第三旋转轴和第四旋转轴。第一铰接连接部分连接第二轴承部分和第三轴承部分。根据上述电子设备,壳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沿彼此正交的第一旋 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相对旋转,在第一状态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 三主表面面对,在第二状态中第一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面对。第一壳体可具有带有第一布线开口的第一切口表面(notch surface),第一切口表 面设置在由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形成的角落部分上,在 第一中间状态下第一侧表面与第二壳体面对,在第二中间状态下第二侧表面与第二壳体 面对。第二壳体可具有带有第二布线开口的第二切口表面,第二切口表面设置在由第 三主表面、第四主表面、第三侧表面和第四侧表面形成的角落部分上,在第一中间状态 下第三侧表面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表面面对,在第二中间状态下第四侧表面与第一壳体 的第二侧表面面对。
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容纳在第一壳体中;第二 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容纳在第二壳体中;布线,该布线通过第一布线开口和第二布线 开口电连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根据上述电子设备,能够电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电路板,而不管第一 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位置关系如何。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表面可具有第一凹部。第一壳体的第二侧表面可具有第二凹部。在第一中间状态下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表面面对的第二壳体的第三侧表面可具 有能够与第一凹部面对的第三凹部。在第二中间状态下与第一壳体的第二侧表面面对的第 二壳体的第四侧表面可具 有能够与第二凹部面对的第四凹部。第一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容纳于在第一中间状态下彼此面对的第一 凹部和第三凹部中。第二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容纳于在第二中间状态下彼此面对的第二 凹部和第四凹部中。根据上述电子设备,第一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于在第一中间状态下 彼此面对的第一凹部和第三凹部中。第二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于在第二中间 状态下彼此面对的第二凹部和第四凹部中。因此,能够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
距离更小。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 至少一个壳体中。根据上述电子设备,在下述情况下两个显示单元可以用作一个显示区域并且一 个内容能够显示在这两个显示单元上这两个显示单元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二者 中,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布置为能够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更小。第一壳体的第二主表面可以具有在第二旋转过程中容纳第一铰接连接部分的第 一容纳凹部。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可以具有在第一旋转过程中容纳第一铰接连接部分的第 二容纳凹部。根据上述电子设备,在第一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面对的 第二状态下,即使在第一铰接连接部分布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状态下,第二 主表面也能够与第四主表面接触。由此确保电子设备安全并改进了它的设计。该电子设备还可包括第二连接设备,该第二连接设备与第一连接设备协作连接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沿彼此 正交的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之一相对旋转。第二连接设备包括第三铰接单元、第四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连接部分。第三铰接单元包括第五旋转轴、第五轴承部分、第六旋转轴、第六轴承部分和 第三轴连接部分。第五旋转轴与第一旋转轴一起用作沿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旋转过程中第一状态 和第一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
第五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五旋转轴。第六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一起用作第一中间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
点ο

第六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第六旋转轴。第三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五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五旋转轴和由第六轴承部 分枢轴地支承的第六旋转轴,从而能够旋转第五旋转轴和第六旋转轴。第四铰接单元包括第七旋转轴、第七轴承部分、第八旋转轴、第八轴承部分和 第四轴连接部分。第七旋转轴与第三旋转轴一起用作沿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旋转过程中第二状态 和第二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七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第七旋转轴。第八旋转轴与第四旋转轴一起用作第二中间状态和第一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
点ο第八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八旋转轴。第四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七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七旋转轴和由第八轴承部 分枢轴地支承的第八旋转轴,从而能够旋转第七旋转轴和第八旋转轴。第二铰接连接部分连接第六轴承部分和第七轴承部分。根据上述电子设备,壳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沿彼此正交的第一旋 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相对旋转,在第一状态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 三主表面面对,在第二状态中第一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面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长方体第一壳 体、长方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设备。连接设备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而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状态 和第二状态之间相对旋转,第一状态是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表面 面对的状态,第二状态是第一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面对的状态, 第一主表面是第一壳体的两个主表面中的一个主表面,第二主表面是作为第一主表面的 背侧表面的另一主表面,第三主表面是第二壳体的两个主表面中的一个主表面,第四主 表面是作为第三主表面的背侧表面的另一主表面。连接设备包括第一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单元。第一铰接单元包括第一旋转轴、第一轴承部分、第二旋转轴、第二轴承部分和 第一轴连接部分。第一旋转轴用作第一状态和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中间状态是在第一状 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过程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表面平行的 状态。第一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用作中间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二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二旋转轴。第一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一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一旋转轴和由第二轴承部 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二旋转轴。
第二铰接单元包括第三旋转轴、第三轴承部分、第四旋转轴、第四轴承部分和 第二轴连接部分。第三旋转轴与第一旋转轴一起用作第一状态和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三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二壳 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三旋转轴。第四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一起用作中间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四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四旋转轴。第二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三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三旋转轴和由第四轴承部 分枢轴地支承的第四旋转轴。根据上述电子设备,壳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相对旋转,在第一状 态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表面面对,在第二状态中第一壳体的第 二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面对。在中间状态下与第二壳体面对的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表面可具有第一凹部。在中间状态下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表面面对的第二壳体的第三侧表面可具有能 够与第一凹部面对的第二凹部。第一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容纳于在 中间状态下彼此面对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中。根据上述电子设备,第一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于在第一中间状态下 彼此面对的第一凹部和第三凹部中。第二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于在第二中间 状态下彼此面对的第二凹部和第四凹部中。因此,能够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
距离更小。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 至少一个壳体中。根据上述电子设备,在下述情况下两个显示单元可以用作一个显示区域并且一 个内容能够显示在这两个显示单元上这两个显示单元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二者 中,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布置为能够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更小。第一壳体可以具有带有第一布线开口的第一切口表面,第一切口表面设置在由 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第一侧表面和与第一侧表面正交的第二侧表面形成的角落部 分上。第二壳体可以具有带有第二布线开口的第二切口表面,第二切口表面设置在由 第三主表面、第四主表面、第三侧表面和在中间状态下与第一壳体的第二侧表面平行的 第四侧表面形成的角落部分上。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容纳在第一壳体中;第二 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容纳在第二壳体中;以及布线,该布线通过第一布线开口和第二 布线开口电连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根据上述电子设备,能够电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电路板,而不管第一 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位置关系如何。第一壳体可以具有设置在与第一侧表面正交的第二侧表面上的第一布线开口, 第一侧表面在中间状态下与第二壳体面对。第二壳体可以具有设置在第四侧表面上的第二布线开口,第四侧表面在中间状态下与第一壳体的第二侧表面平行。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容纳在第一壳体中;第二 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容纳在第二壳体中;以及布线,该布线通过第一布线开口和第二 布线开口电连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根据上述电子设备,能够电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电路板,而不管第一 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位置关系如何。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容纳在第一壳体中;第二 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容纳在第二壳体中;以及布线,该布线电连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 电路板。布线可以在第一壳体中设置于第一主表面侧和第二主表面侧之一上,当布线在 第一壳体中设置于第一主表面侧上的情况下,布线可以在第二壳体中设置于第四主表面 侧上,并且,当布线在第一壳体中设置于第二主表面侧上的情况下,布线可以在第二壳 体中设置于第三主表面侧上。根据上述电子设备,能够电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电路板,而不管第一 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通过采用简单的结构能够相对旋转360° 的两个壳体并且不会扩大的电子设备。根据下面对附图中示出的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 其它目的、特 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清楚。


图1是示出在关闭状态下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在打开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一个连接设备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90°的状态下的连接设备的透视 图;图5A和图5B是分别示出在+9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单元的 示意图;图6是示出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180°的状态下的连接设备的透 视图;图7A和图7B是分别示出在+18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单元 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在+18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270°的状态下的连接设备的透 视图;图IOA和图IOB是分别示出在+27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单 元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360°的状态下的连接设备的透 视图12A和图12B是分别示出在+36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单 元的示意图;图13是示出第一 例子的在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该电子设备包 括电连接容纳在第一壳体中的电路板和容纳在第二壳体中的电路板的布线;图14是示出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90°的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透 视图;图15是示出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180°的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透 视图;图16是示出第二例子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该电子设备包括电连接容纳在第一 壳体中的电路板和容纳在第二壳体中的电路板的布线,其中,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 旋转了+180° ;图17是示出第二例子的电子设备的局部截面图,该电子设备包括电连接容纳在 第一壳体中的电路板和容纳在第二壳体中的电路板的布线,其中,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 壳体旋转了+180° ;图18是示出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90°的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透 视图;图19是示出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90°的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局 部截面图;图20是示出第三例子的在+9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 包括电连接容纳在第一壳体中的电路板和容纳在第二壳体中的电路板的布线;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在关闭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22是示出在打开状态下的该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23是示出在另一打开状态下的该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24是示出在第二壳体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90°的状态下的第一 连接设备、第二连接设备和第三连接设备的透视图;图25是示出在第二壳体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180°的状态下的第一 连接设备、第二连接设备和第三连接设备的透视图;图26是示出在X轴+18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27是示出在第二壳体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270°的状态下的第一 连接设备、第二连接设备和第三连接设备的透视图;图28是示出在第二壳体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360°的状态下的第一 连接设备、第二连接设备和第三连接设备的透视图;图29是示出在第二壳体围绕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90°的状态下的第一 连接设备、第二连接设备和第三连接设备的透视图;图30是示出在第二壳体围绕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180°的状态下的第一 连接设备、第二连接设备和第三连接设备的透视图;图31是示出在Y轴+18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32是示出在第二壳体围绕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270°的状态下的第一 连接设备、第二连接设备和第三连接设备的透视图33是示出在第二壳体围绕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旋转了 +360°的状态下的第一 连接设备、第二连接设备和第三连接设备的透视图;图34是示出图21的电子设备的第一连接设备、第二连接设备和第三连接设备的 透视图;图3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变型例的在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 备的透视图;图36是示出在+180°旋转状态下的图35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37是示出在+360°旋转状态下的图35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3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另一变型例的在0°旋转状态下的电 子设备的透视图;图39是示出在+180°旋转状态下的图38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图40是示出在+360°旋转状态下的图38的电子设备的透视
图4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变型例的在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 备的平面图;图42是示出在X轴+180°旋转状态下的图41的电子设备的平面图;图43是示出在X轴+360°旋转状态下的图41的电子设备的平面图;以及图44是示出在Y轴+180°旋转状态下的图41的电子设备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具有能够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相对旋转 的两个壳体的电子设备。在这个实施例中,例如,该电子设备是膝上型个人计算机(以 下,称为PC)。图1是示出在关闭状态下的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在打 开状态下的电子设备1的透视图。电子设备1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两个连接设备2,2。例如,第一 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中的每个壳体都是长方体。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具有基本 上相同的形状。请注意,在这个实施例中,术语“长方体”包括严格上不是长方体但基 本上类似于长方体的形状。例如,术语“长方体”在概念上包括具有切口(notch)的长 方体、具有一对相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或相同形状的梯形的面对表面的长方体等等。第一壳体10容纳触摸传感器面板Ila和显示面板(未示出),使得它们彼此重 合。第二壳体20容纳触摸传感器面板21a和显示面板(未示出),使得它们彼此重合。 每个显示面板由例如LCD (液晶显示器)等制成,并在显示区域上显示UI (用户界面)元 素或内容(诸如,图像内容)。例如,一个显示面板显示UI元素,另一个显示面板显示 内容。可替换地,一个内容显示在这两个显示面板上,其中,这两个显示面板用作一个 显示区域。触摸传感器面板11a、21a中的每一个布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之上,并检 测由用户使用手指等指定(define)的位置的位置信息。
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中的每个壳体中具有电路板(未示出)。第一壳体10 中的电路板和第二壳体20中的电路板经布线(诸如,柔性印刷电路板)电连接或者以无 线的方式电连接。构成电子设备I(PC)的各种电子部件(诸如,CPU(中央处理单元)、 主存储器、芯片组和各种接口)均安装在至少一个电路板上。驱动设备(诸如,硬盘驱 动器、固态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可以安装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一中。如上述那样配置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由两个连接设备2,2连接以便能 够自由旋转。请注意,这两个连接设备2,2的结构、移动等相同。因此,以下,将描 述一个连接设备2。(连接设备的结构)图3是示出一个连接设备2的透视图。连接设备2包括第一铰接单元30和第二铰接单元60。

第一铰接单元30包括第一铰接板部分31、第二铰接板部分41和第一轴连接 部分51。第一铰接板部分31包括第一板部分38、具有轴孔的第一轴承部分32a、具有 轴孔的第一轴承部分32b和第一旋转轴34。第一轴承部分32a,32b设置于第一板部分38的端部上。第一轴承部分32a的 轴孔和第一轴承部分32b的轴孔同轴地设置。第一轴承部分32a,32b设置为沿轴向方向 彼此分开。第一轴承部分32a,32b通过例如卷曲处理(curl processing)形成。第二铰接板部分41具有与第一铰接板部分3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第二铰接板部分41包括第二板部分48、具有轴孔的第二轴承部分42a、具有 轴孔的第二轴承部分42b和第二旋转轴44。第二轴承部分42a,42b设置于第二板部分48的端部上。第二轴承部分42a的 轴孔和第二轴承部分42b的轴孔同轴地设置。第二轴承部分42a,42b设置为沿轴向方向 彼此分开。第二轴承部分42a,42b通过例如卷曲处理形成。第一轴连接部分51包括轴保持部分52,53和连接板部分54。轴保持部分52,53通过例如卷曲处理形成。轴保持部分52,53中的每个轴保持 部分具有轴孔。轴保持部分52的轴孔的轴心和轴保持部分53的轴孔的轴心彼此平行。 轴保持部分52,53中的每个轴保持部分的外直径近似地与第一轴承部分32a,32b和第二 轴承部分42a,42b中的每个轴承部分的外直径相同。轴保持部分52,53中的每个轴保 持部分的轴孔的直径近似地与第一轴承部分32a,32b和第二轴承部分42a,42b中的每个 轴承部分的轴孔的直径相同。轴保持部分52,53中的每个轴保持部分的长度小于第一轴 承部分32a,32b之间的距离和第二轴承部分42a,42b之间的距离。连接板部分54是连接轴保持部分52,53以使得轴保持部分52,53彼此平行的 板状部分。轴保持部分52,53之间的距离基本上与第一板部分38在同第一轴承部分 32a, 32b中的每个轴承部分的轴孔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并且基本上与第二 板部分48在同第二轴承部分42a,42b中的每个轴承部分的轴孔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的长 度相同。第一轴连接部分51的厚度基本上与第一铰接板部分31和第二铰接板部分41中 的每个铰接板部分的厚度相同。轴保持部分52同轴地设置在第一轴承部分32a,32b之 间。
第一旋转轴34插入在第一轴承部分32a的轴孔、轴保持部分52的轴孔和第一轴 承部分32b的轴孔中。因此,第一轴承部分32a、轴保持部分52和第一轴承部分32b通 过第一旋转轴34—体地连接。盖部分35,35防止第一旋转轴34在轴向方向上从第一轴 承部分32a,32b中的每个轴承部分的侧面落下。第二铰接板部分41和轴保持部分53的组装类似于第一铰接板部分31和轴保持 部分52的上述组装。
第二旋转轴44插入在第二轴承部分42a的轴孔、轴保持部分53的轴孔和第二轴 承部分42b的轴孔中。因此,第二轴承部分42a、轴保持部分53和第二轴承部分42b通 过第二旋转轴44 一体地连接。盖部分45,45防止第二旋转轴44在轴向方向上从第二轴 承部分42a,42b中的每个轴承部分的侧面落下。在如此构造的第一铰接单元30中,由第一旋转轴34连接的第一铰接板部分31 和第一轴连接部分51围绕作为中心的第一旋转轴34相对旋转。类似地,由第二旋转轴 44连接的第二铰接板部分41和第一轴连接部分51围绕作为中心的第二旋转轴44相对旋转。第二铰接单元60具有与第一铰接单元30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与第一铰接单元 30的各部分相似的第二铰接单元60的各部分由相应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会省略或简 化描述。也就是说,第二铰接单元60包括第三铰接板部分61、第四铰接板部分71和 第二轴连接部分81。第二铰接单元60的第三铰接板部分61具有与第一铰接单元30的第一铰接板部 分3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与第一铰接板部分31的各部分相似的第三铰接板部分61的各 部分由相应的附图标记(以“6”开头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会省略重复的描述。第二铰接单元60的第四铰接板部分71具有与第一铰接单元30的第二铰接板部 分4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与第二铰接板部分41的各部分相似的第四铰接板部分71的各 部分由相应的附图标记(以“7”开头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会省略重复的描述。第二铰接单元60的第二轴连接部分81具有与第一铰接单元30的第一轴连接部 分5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与第一轴连接部分51的各部分相似的第二轴连接部分81的各 部分由相应的附图标记(以“8”开头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会省略重复的描述。(连接设备在壳体上的安装)接下来,参照图3,将描述连接设备2,2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上的安装。在电子设备1中,第一壳体10包括矩形的第一主表面11和矩形的第二主表面 12,第二主表面12是第一主表面11的背侧表面。第一主表面11包括触摸传感器面板Ila 并用作操作表面。第二壳体20包括矩形的第三主表面21和矩形的第四主表面22,第四 主表面22是第三主表面21的背侧表面。第三主表面21包括触摸传感器面板21a并用作 操作表面。在图3中示出的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和第二壳体20的第三 主表面21重合。在下面的描述中,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重合的情况下第一壳体10和第 二壳体20的厚度方向称为“Z轴方向”。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重合的情况下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主表面11,12,21,22的短边方向称为“X轴方向”。它们 的长边方向称为“Y轴方向”。 在包括第一壳体10的矩形的第一主表面11的一个长边和矩形的第二主表面12 的一个长边的第一侧表面16上,与设置连接设备2,2的位置相对应地分别布置两个第一 凹部17、17。在包括第二壳体20的矩形的第三主表面21的一个长边和矩形的第四主表面22 的一个长边的第三侧表面26上,与设置连接设备2,2的位置相对应地分别布置两个第二 凹部27、27。在连接设备2的第一铰接单元30中,第一铰接板部分31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 第一凹部17的底表面18上。在第一铰接板部分31中,沿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 上的平面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的平面相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一铰接 板部分31的第一旋转轴34的轴心。第二铰接板部分41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二凹部27的底表面28上。在第二 铰接板部分41中,沿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上的平面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 26上的平面相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二铰接板部分41的第二旋转轴44的轴心。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重合的状态下,第一轴连接部分51的连接板部分 54与第二铰接板部分41的第二板部分48接触。在这种状态下,连接板部分54的与第二 板部分48接触的表面称为“第一表面55”,并且第一表面55的背侧表面称为“第二表 面 56”。在第二铰接单元60中,第三铰接板部分61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二凹部27的 底表面28上。在第三铰接板部分61中,沿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平面与第 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上的平面相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三铰接板部分61的 第三旋转轴64的轴心。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与第二壳体20 的第三主表面21重合,所以同轴地布置第一旋转轴34的轴心和第三旋转轴64的轴心。第四铰接板部分71固定在固定有第一板部分38的第一壳体10的第一凹部17的 底表面18上。在第四铰接板部分71中,沿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上的平面与第 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6上的平面相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四铰接板部分71的 第四旋转轴74的轴心。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重合的状态下,第二轴连接部分81的连接板部分 84与第四铰接板部分71的第四板部分78接触。在这种状态下,连接板部分84的与第四 板部分78接触的表面称为“第一表面85”,并且第一表面55的背侧表面称为“第二表 面 86”。(在旋转电子设备的壳体的过程中连接设备的操作)接下来,将描述在用户打开/关闭如此构造的电子设备1的情况下的连接设备2 的操作。在用户打开/关闭电子设备1之前,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与第二壳体20 的第三主表面21重合,如图3中所示。以下,将描述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 旋转而第一壳体10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的连接设备2的操作。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重合的状态称为“0°旋转状态”。以下,将描述在用户通过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二壳体20来打开 /关闭电子设备1的情况下的连接设备2的操作。以下,第二壳体20从0°旋转状态开始相对于第一壳体10的旋转方向称为“ + 方向”。与+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方向”。图4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沿+方向从0°旋转状态开始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 90°的状态(+90°旋转状态)下的连接设备2的透视图。图5A是示出在+90°旋转状 态下的第一铰接单元30的示意图。图5B是示出在+90°旋转状态下的 第二铰接单元60 的示意图。如图3和图4中所示,第一铰接板部分31的第一旋转轴34和第三铰接板部分61 的第三旋转轴64处于同轴的关系。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和第 三旋转轴64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一铰接单元30中,固定 在第二壳体20上的第二铰接板部分41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旋转。这里,具有 与第二铰接板部分41的第二板部分48接触的第一表面55的第一轴连接部分51与第二铰 接板部分41 一起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旋转。同时,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二铰接单元60 中,固定在第二壳体20上的第三铰接板部分61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三旋转轴64旋转。这 里,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二铰接单元60的第二轴连接部分81的 第一表面85也与第四板部分78接触。图6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180°的状态(+180°旋转状 态)下的连接设备2的透视图。图7A是示出在+18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铰接单元30的 示意图。图7B是示出在+180°旋转状态下的第二铰接单元60的示意图。在+180°旋转状态下,在第一铰接单元30中,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旋 转的第二铰接板部分41的第二板部分48和同它一起旋转的第一轴连接部分51的连接板 部分54与固定在第一壳体10上的第一铰接板部分31重合。结果,在第一轴连接部分51 的连接板部分54中,第二表面56与第一铰接板部分31的第一板部分38接触,同时第一 表面55保持与第二铰接板部分41的第二板部分48接触。同时,在+180°旋转状态下,在第二铰接单元60中,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三旋转 轴64旋转的第三铰接板部分61的第三板部分68与固定在第一壳体10上的第四铰接板部 分71和第二轴连接部分81的连接板部分84重合。结果,在第二轴连接部分81的连接 板部分84中,第二表面86与第三铰接板部分61的第三板部分68接触,同时第一表面85 保持与第四铰接板部分71的第四板部分78接触。在这种状态下,第一铰接板部分31的第一旋转轴34和第三铰接板部分61的第 三旋转轴64处于同轴的关系。同时,第二铰接板部分41的第二旋转轴44和第四铰接板 部分71的第四旋转轴74处于同轴的关系。图8是示出在+18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1的透视图。如图8中所示,在+180°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和第二壳 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平行布置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在这种状态下,在彼此面对的第一凹部17和第二凹部27中,容纳彼此重合的第一铰接板部分31和第二铰接板部分41。类似地,在第一凹部17和第二凹部27中,容纳 彼此重合的第三铰接板部分61和第四铰接板部分71。在+180°旋转状态下,这样能够 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距离更小。 因此,这样能够使得设置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上的触摸传感器面板 Ila和设置在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触摸传感器面板21a之间的距离更小。在 这种状态下,与触摸传感器面板11a、21a重合的显示面板可以用作一个显示区域。图9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270°的状态(+270°旋转状 态)下的连接设备2的透视图。图IOA是示出在+27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铰接单元30 的示意图。图IOB是示出在+270°旋转状态下的第二铰接单元60的示意图。如图7和图9中所示,第二铰接板部分41的第二旋转轴44和第四铰接板部分71 的第四旋转轴74处于同轴的关系。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二旋转轴44和第 四旋转轴74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也就是说,在从0°到+180°的旋转中,第一旋转轴34和第三旋转轴64用作旋 转的支点,而在从+180°到+360°的旋转中,第二旋转轴44和第四旋转轴74用作旋转 的支点。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一铰接单元30中,固定 在第二壳体20上的第二铰接板部分41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二旋转轴44旋转。这里,即使 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一铰接单元30的第一轴连接部分51的第二表面 56也与第一板部分38接触。同时,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二铰接单元60 中,固定在第二壳体20上的第三铰接板部分61围绕作为支点的第四旋转轴74旋转。这 里,具有与第三铰接板部分61的第三板部分68接触的第二表面86的第二轴连接部分81 与第三铰接板部分61 —起围绕作为支点的第四旋转轴74旋转。图11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360°的状态(+360°旋转 状态)下的连接设备2的透视图。图12A是示出在+36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铰接单元30 的示意图。图12B是示出在+360°旋转状态下的第二铰接单元60的示意图。在第二壳体20围绕作为旋转支点的第二旋转轴44和第四旋转轴74相对于第一 壳体10旋转360°的状态下,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 12重合。根据这个实施例,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能够相对旋转+360°,在从0° 到+180°的旋转中围绕用作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和第三旋转轴64相对旋转,而在从 +180°到+360°的旋转中围绕用作支点的第二旋转轴44和第四旋转轴74相对旋转。请注意,通过沿与打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在+360°旋转 状态下的第二壳体20,第二壳体20能够被返回到原始的0°旋转状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布线)图13是示出第一例子的在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1的透视图,该电子设备包 括电连接容纳在第一壳体10中的电路板和容纳在第二壳体20中的电路板的布线。在第一壳体10中,第一切口表面13设置于由第一主表面11、第二主表面12、 第一侧表面16和具有每个矩形主表面的一个短边的第二侧表面19形成的角落部分上。在第一切口表面13上形成第一开口 13a。在第二壳体20中,第二切口表面23设置于由第三主表面21、第四主表面22、 第三侧表面26和具有每个矩形主表面的一个短边的第四侧表面29形成的角落部分上。在 第二切口表面23上形成第二开口 23a。在由连接设备2,2连接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 体20关闭的状态下,第一切口表面13和第二切口表面23布置于同一平面上。通过第一开口 13a和第二开口 23a经布线3电连接容纳在第一壳体10中的电路 板和容纳在第二壳体20中的电路板。在如图13中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重合的状态下,在电子设备1是膝 上型PC的情况下,布线3的露出部分的长度为例如大约11mm。图14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90°的状态下的电子设备1 的透视图。如图14中所示,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90°的状态下,第一 壳体10的第一切口表面13与第二壳体20的第二切口表面23分开。因此,从第一开口 13a和第二开口 23a露出的布线3的部分的长度变大。在这种情况下,该长度是例如大约 12.57mm。图15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180°的状态下的电子设备 1的透视图。 如图15中所示,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180°的状态下,第一 壳体10的第一切口表面13与第二壳体20的第二切口表面23面对。在这种情况下,从 第一开口 13a和第二开口 23a露出的布线3的部分的长度变为小于在+90°旋转状态和0° 旋转状态下的从第一开口 13a和第二开口 23a露出的布线3的部分的长度。在这种情况 下,该长度是例如大约9.42mm。在第一例子的布线中,能够电连接壳体中的电路板,而不管第一壳体10和第二 壳体20的位置关系如何。图16是示出第二例子的电子设备1的透视图,该电子设备包括电连接容纳在第 一壳体10中的电路板和容纳在第二壳体20中的电路板的布线,其中,第二壳体20相对 于第一壳体10旋转了+180°。图17是示出图16的电子设备1的局部截面图。在具有第一壳体10的每个矩形主表面的一个短边的第二侧表面19上,设置了具 有U形截面并在第一侧表面16侧上具有开口的第一布线容纳部分4。在与第一布线容纳 部分4接触的第二侧表面19的部分上设置开口(未示出),并且在与第二侧表面19接触 的第一布线容纳部分4的部分上设置开口(未示出)。通过这些开口从容纳在第一壳体 10中的电路板引出布线3。在具有第二壳体20的每个矩形主表面的一个短边的第四侧表面29上,设置了能 够与第一布线容纳部分4的开口可滑动地耦接并部分地插入在第一布线容纳部分4中的 第二布线容纳部分5。在与第二布线容纳部分5接触的第三侧表面26的部分上设置开口 (未示出),并且在与第三侧表面26接触的第二布线容纳部分5的部分上设置开口(未示 出)。通过这些开口,第一布线容纳部分4中的布线3电连接到容纳在第二壳体20中的 电路板。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了 +180°的状态下,第二布线容纳部分5的大部分插入在第一布线容纳部分4中,并且布线3以S形的方式被容纳在布线容纳部分 4,5 中。

图18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了+90°的状态下的电子设 备1的透视图。图19是示出图18的电子设备1的局部截面图。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了+90°的状态下,第二壳体20与第一 壳体10分开。结果,与第一布线容纳部分4的开口可滑动地耦接并部分地插入在其中的 第二布线容纳部分5的部分露出,并且布线容纳部分4,5的接合区域变小。然后,在 +180°旋转状态下以S形的方式容纳在布线容纳部分4,5中的布线3的中央部分以基本 上平直的方式松开(unwind),并且布线3保持第一壳体10中的电路板和第二壳体20中的 电路板的电连接。此外,根据第二例子的布线,能够电连接壳体中的电路板,而不管第一壳体10 和第二壳体20的位置关系如何。图20是示出第三例子的在+9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1的示意图,该电子设 备包括电连接容纳在第一壳体10中的电路板和容纳在第二壳体20中的电路板的布线。在这个例子中,电连接第一壳体10中的电路板和第二壳体20中的电路板的布线 3设置在第一铰接单元30的第一轴连接部分51上。布线3可以被容纳在中空的第一轴连 接部分51中,或者可以沿第一轴连接部分51布置。布线3布置在第一壳体10中的第一主表面11侧上,并且布置在第二壳体20中 的第四主表面22侧上。因此,壳体10,20能够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和作为支 点的第二旋转轴44相对旋转。请注意,布线3可以布置在第一壳体10中的第二主表面 12侧上,并且可以布置在第二壳体20中的第三主表面21侧上。(第二实施例)(电子设备和连接设备的结构)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在关闭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a的透视图。图 22是示出在打开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a的透视图。图23是示出在另一打开状态下的电子 设备Ia的透视图。稍后将描述这两个打开状态。电子设备Ia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 7和第三连接设备8。在图21的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与第二壳体20的 第三主表面21重合。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中的每个连接 设备包括两个铰接单元,每个铰接单元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铰接单元30或第二铰接 单元60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以下,将省略或简化对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构件、结构等相同的构件、结构 等的描述,并且将主要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图34是示出图21的电子设备Ia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 设备8的透视图。 第一连接设备6包括第一铰接单元30a、第二铰接单元60a和第一铰接连接部 分 100。 第一铰接单元30a包括第一铰接板部分31a、第二铰接板部分41a和第一轴连 接部分51a。第一铰接板部分31a和第一轴连接部分51a由第一旋转轴34a可旋转地连接。第二铰接板部分41a和第一轴连接部分51a由第二旋转轴44a可旋转地连接。第一铰接板部分31a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在第一铰接板部 分31a中,沿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平面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的 平面相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一铰接板部分31a的第一旋转轴34a的轴心。第二铰接单元60a包括第三铰接板部分61a、第四铰接板部分71a和第二轴连 接部分81a。第三铰接板部分61a和第二轴连接部分81a由第三旋转轴64a可旋转地连 接。第四铰接板部分71a和第二轴连接部分81a由第四旋转轴74a可旋转地连接。第四铰接板部分71a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在第四铰接板部 分71a中,沿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上的平面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的 平面相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四铰接板部分71a的第四旋转轴74a的轴心。第一铰接单元30a的第二铰接板部分41a固定在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的一个 端部上。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的固定有第二铰接板部分41a的表面称为“第二表面 104,,ο第二铰接单元60a的第三铰接板部分61a固定在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的另一端 部上。第三铰接板部分61a固定在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的第一表面103上,第一表面 103是第二表面104的背侧表面。 请注意,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上,设置了能够容纳第一铰接连接部分 100的凹部12a。因此,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的第二表面104能够布置在基本上与第二 主表面12上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在与凹部12a对应的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的 部分上,设置具有与凹部12a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凹部22a。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设置了固定有第二铰接单元60a的第四铰 接板部分71a且用于容纳第四铰接板部分71a的凹部16a。因此,在第四铰接板部分71a 中,沿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上的平面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的平面相 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四铰接板部分71a的第四旋转轴74a的轴心。在与凹部16a 对应的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6的部分上,设置具有与凹部16a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 凹部26a。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设置了固定有第一铰接单元30a的第一铰 接板部分31a且用于容纳第一铰接板部分31a的凹部29a。因此,在第一铰接板部分31a 中,沿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平面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的平面相 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一铰接板部分31a的第一旋转轴34a的轴心。在与凹部29a 对应的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的部分上,设置具有与凹部29a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 凹部19a。第二连接设备7包括第三铰接单元30b、第四铰接单元60b和第二铰接连接部 分 200。第三铰接单元30b包括第五铰接板部分31b、第六铰接板部分41b和第三轴连 接部分51b。第五铰接板部分31b和第三轴连接部分51b由第五旋转轴34b可旋转地连 接。第六铰接板部分41b和第三轴连接部分51b由第六旋转轴44b可旋转地连接。第五铰接板部分31b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上。在第五铰接板部 分31b中,沿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上的平面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上的平面相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五铰接板部分31b的第五旋转轴34b的轴心。第四铰接单元60b包括第七铰接板部分61b、第八铰接板部分71b和第四轴连 接部分81b。第七铰接板部分61b和第四轴连接部分81b由第七旋转轴64b可旋转地连 接。第八铰接板部分71b和第四轴连接部分81b由第八旋转轴74b可旋转地连接。第八铰接板部分71b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上。在第八铰接板部 分71b中,沿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平面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上的 平面相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八铰接板部分71b的第八旋转轴74b的轴心。第三铰接单元30b的第六铰接板部分41b固定在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的一个 端部上。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的固定有第六铰接板部分41b的表面称为“第一表面 203”。第四铰接单元60b的第七铰接板部分61b固定在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的另一端 部上。第七铰接板部分61b固定在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的第二表面204上,第二表面 204是第一表面203的背侧表面。 请注意,在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上,设置了固定有第四铰接单元60b的 第八铰接板部分71b且用于容纳第八铰接板部分71b的凹部26b。因此,在第八铰接板部 分71b中,沿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平面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上的 平面相交的线,布置第八旋转轴74b的轴心。在与凹部26b对应的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 表面16的部分上,设置具有与凹部26b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凹部16b。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上,设置了固定有第三铰接单元30b的第五铰接 板部分31b且用于容纳第五铰接板部分31b的凹部19b。因此,在第五铰接板部分31b 中,沿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上的平面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上的平面相 交的线,布置第五旋转轴34b的轴心。在与凹部19b对应的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 的部分上,设置具有与凹部19b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凹部29b。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上,设置了能够容纳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的凹 部22b。因此,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的第二表面204能够布置在基本上与第二主表面12 上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在与凹部22b对应的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的部分上, 设置具有与凹部22b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凹部12b。 第三连接设备8包括第五铰接单元30c、第六铰接单元60c和第三铰接连接部 分 300。第五铰接单元30c包括第九铰接板部分31c、第十铰接板部分41c和第五轴连 接部分51c。第九铰接板部分31c和第五轴连接部分51c由第九旋转轴34c可旋转地连 接。第十铰接板部分41c和第五轴连接部分51c由第十旋转轴44c可旋转地连接。第九铰接板部分31c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在第九铰接板部 分31c中,沿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平面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的 平面相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九铰接板部分31c的第九旋转轴34c的轴心。第六铰接单元60c包括第十一铰接板部分61c、第十二铰接板部分71c和第六 轴连接部分81c。第十一铰接板部分61c和第六轴连接部分81c由第十一旋转轴64c可旋 转地连接。第十二铰接板部分71c和第六轴连接部分81c由第十二旋转轴74c可旋转地 连接。
第十二铰接板部分71c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在第十二铰接板 部分71c中,沿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上的平面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 的平面相交的线,布置可旋转地支承第十二铰接板部分71c的第十二旋转轴74c的轴心。第五铰接单元30c的第十铰接板部分41c固定在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的一个 端部上。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的固定有第十铰接板部分41c的表面称为“第二表面 304”。 第六铰接单元60c的第十一铰接板部分61c固定在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的另一 端部上。第十一铰接板部分61c固定在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的第一表面303上,第一 表面303是第二表面304的背侧表面。请注意,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上,设置了能够容纳第三铰接连接部分 300的凹部12c。因此,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的第二表面304能够布置在基本上与第二 主表面12上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在与凹部12c对应的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的 部分上,设置具有与凹部12c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凹部22c。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设置了固定有第六铰接单元60c的第十二铰 接板部分71c且用于容纳第十二铰接板部分71c的凹部16c。因此,在第十二铰接板部分 71c中,沿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上的平面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的平 面相交的线,布置第十二旋转轴74c的轴心。在与凹部16c对应的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 表面26的部分上,设置具有与凹部16c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凹部26c。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设置了固定有第五铰接单元30c的第九铰 接板部分31c且用于容纳第九铰接板部分31c的凹部29c。因此,在第九铰接板部分31c 中,沿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平面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的平面相 交的线,布置第九旋转轴34c的轴心。在与凹部29c对应的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 的部分上,设置具有与凹部29c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凹部19c。请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包括凹部12a、 12b、12c。 “第一侧表面16”包括凹部16a、16b、16c。 “第二侧表面19”包括凹部 19a、19b、19c。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包括凹部22a、22b、22c。 “第三侧 表面26”包括凹部26a、26b、26c。 “第四侧表面29”包括凹部29a、29b、29c。(当电子设备的壳体围绕X轴旋转时连接设备的操作)接下来,将描述在用户打开/关闭如此构造的电子设备Ia的情况下的第一连接 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的操作。在用户打开/关闭电子设备Ia之前,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与第二壳体 20的第三主表面21重合,如图21和图34中所示。另外,在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中, 第一表面103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接触,并且露出第二表面104。在第二铰接 连接部分200中,第一表面203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接触,并且露出第二表面 204。在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中,第一表面303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接触, 并且露出第二表面304。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而第一壳体10的 位置不变的情况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的操作。请注 意,为了更容易理解附图,以下,将在附图中示出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和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的凹部12a、12b、12c、22a、22b、22c的位置,但不会在附图中示 出它们的深度。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重合的状态称为 “0°旋转状态”。以下,将描述在用户通过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二壳体
20来打开/关闭电子设备Ia的情况下的操作。图24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围绕X轴从0°旋转状态开始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 转+90°的状态(X轴+9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 设备8的透视图。如图24中所示,第一铰接板部分31a的第一旋转轴34a、第五铰接板部分31b的 第五旋转轴34b和第九铰接板部分31c的第九旋转轴34c在X轴方向上处于同轴的关系。 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X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a、第五旋转轴34b 和第九旋转轴34c)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一连接设备6的第一铰接 单元30a中,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的第一铰接板部分31a围绕X轴(具 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a)旋转。这里,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 体10旋转,第一轴连接部分51a也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保持接触。另外,即 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的第一表面103也与第一 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保持接触,该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固定在由第二旋转轴44a连 接到第一轴连接部分51a的第二铰接板部分41a上。同时,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二连接设备7的第 三铰接单元30b中,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接触的第三轴连接部分51b围绕作为 支点的第五旋转轴34b旋转。这里,在第一表面203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保 持接触的同时,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与第三轴连接部分51b—起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五旋 转轴34b旋转,该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固定在由第六旋转轴44b连接到第三轴连接部分 51b的第六铰接板部分41b上。同时,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三连接设备8的第 五铰接单元30c中,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的第九铰接板部分31c围绕X 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九旋转轴34c)旋转。这里,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 第一壳体10旋转,第五轴连接部分51c也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保持接触。另 夕卜,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的第一表面303也 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保持接触,该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固定在由第十旋转轴 44c连接到第五轴连接部分51c的第十铰接板部分41c上。如上所述,在围绕X轴从0°到+180°的旋转过程中,第二壳体20围绕作为支 点的第一旋转轴34a、第五旋转轴34b和第九旋转轴34c旋转。图25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180°的状态(X 轴+18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的透视图。在X轴+180°旋转状态下,在第一连接设备6的第一铰接单元30a中,围绕X 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a)旋转的第一铰接板部分31a与和第一壳 体10接触的第一轴连接部分51a接触,从而第一铰接板部分31a与第一轴连接部分51a重I=I O同时,在X轴+180°旋转状态下,在第二连接设备7的第二铰接单元30b中, 围绕X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五旋转轴34b)旋转的第三铰接板部分51b与固 定在第一壳体10上的第五铰接板部分31b接触,从而第三铰接板部分51b与第五铰接板 部分31b重合。同时,在X轴+180°旋转状态下,在第三连接设备8的第三铰接单元30c中, 围绕X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九旋转轴34c)旋转的第九铰接板部分31c与和 第一壳体10接触的第五轴连接部分51c接触,从而第九铰接板部分31c与第五轴连接部 分51c重合。图26是示出在X轴+18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a的透视图。如图26中所示,在第二壳体20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180°的状态 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和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平行布置并且位于同一 平面上。在这种状态下,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面 对。这里,在彼此面对的凹部19a、29a中,容纳彼此重合的第一铰接板部分31a和第一 轴连接部分51a。在彼此面对的凹部19b、29b中,容纳彼此重合的第五铰接板部分31b 和第三轴连接部分51b。在彼此面对的凹部19c、29c中,容纳彼此重合的第九铰接板部 分31c和第五轴连接部分51c。 因此,在X轴+180°旋转状态下,能够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 距离更小。由此,能够使得触摸传感器面板Ila和触摸传感器面板21a之间的距离更小。 在这种状态下,与触摸传感器面板11a、21a重合的显示面板可以用作一个显示区域。图27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270°的状态(X 轴+27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的透视图。如图25和图27中所示,第二旋转轴44a、第六旋转轴44b和第十旋转轴44c在 X轴方向上处于同轴的关系。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二旋转轴44a、第六旋 转轴44b和第十旋转轴44c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也就是说,在围绕X轴从0°到+180°的旋转中,第一旋转轴34a、第五旋转轴 34b和第九旋转轴34c用作旋转的支点,而在围绕X轴从+180°到+360°的旋转中,第 二旋转轴44a、第六旋转轴44b和第十旋转轴44c用作旋转的支点。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一连接设备6的第一铰接 单元30a中,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的第一铰接板部分31a围绕X轴(具 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二旋转轴44a)旋转。另外,以重合的方式与第一铰接板部分 31a接触的第一轴连接部分51a同第一铰接板部分31a —起围绕X轴(具体地讲,围绕第 二旋转轴44a)旋转。这里,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一铰接连接部 分100的第一表面103也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保持接触,该第一铰接连接部分 100固定在由第二旋转轴44a连接到第一轴连接部分51a的第二铰接板部分41a上。同时,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二连接设备7的第 三铰接单元30b中,在第一表面203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保持接触的同时,第 二铰接连接部分200围绕X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六旋转轴44b)旋转,该第二铰接连接部分固定在由第六旋转轴44b连接到第三轴连接部分51b的第六铰接板部分41b 上。这里,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三轴连接部分51b也与固定在 第一壳体10上的第五铰接板部分31b保持接触。 同时,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三连接设备8的第 五铰接单元30c中,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的第九铰接板部分31c围绕X 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十旋转轴44c)旋转。另外,以重合的方式与第九铰接 板部分31c接触的第五轴连接部分51c同第九铰接板部分31c —起围绕X轴(具体地讲, 围绕第十旋转轴44c)旋转。这里,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三铰接 连接部分300的第一表面303也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保持接触,该第三铰接 连接部分300固定在由第十旋转轴44c连接到第五轴连接部分51c的第十铰接板部分41c 上。图28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360°的状态(X 轴+36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的透视图。在第二壳体20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360°的状态下,第二壳体20 的第四主表面22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重合。在X轴+360°旋转状态下,在第一连接设备6的第一铰接单元30a中,固定在 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的第一铰接板部分31a的第一旋转轴34a的轴心布置在第 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平面上。由第一旋转轴34a连接到第一铰接板部分31a的 第一轴连接部分51a与第一铰接板部分31a接触。由第二旋转轴44a连接到第一轴连接 部分51a的第二铰接板部分41a以被夹心(sandwiched)的方式布置在彼此重合的第一壳体 10的第二主表面12和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之间。第二旋转轴44a的轴心布置在 第二主表面12与第四主表面22接触的平面上。在凹部12a、22a中容纳固定在第二铰接板部分41a上的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 从而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被夹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和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 表面22之间。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的第一表面103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保 持接触。作为第一表面103的背侧表面的第二表面104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 接触。固定在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上的第二铰接单元60a的第三铰接板部分61a的第 三旋转轴64a的轴心布置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 接触的平面上。由第三旋转轴64a连接到第三铰接板部分61a的第二轴连接部分81a与 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的第四铰接板部分71a接触。第四旋转轴74a的 轴心布置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上的平面上。同时,在X轴+360°旋转状态下,在第二连接设备7的第三铰接单元30b中, 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上的第五铰接板部分31b的第五旋转轴34b的轴心布 置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上的平面上。由第五旋转轴34b连接到第五铰接板部 分31b的第三轴连接部分51b与第五铰接板部分31b接触。由第六旋转轴44b连接到第 三轴连接部分51b的第六铰接板部分41b以被夹心的方式布置在彼此重合的第一壳体10 的第二主表面12和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之间。第六旋转轴44b的轴心布置在第 二主表面12与第四主表面22接触的平面上。
在凹部12b,22b中容纳固定在第六铰接板部分41b上的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 从而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被夹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和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 表面22之间。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的第一表面203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保 持接触。作为第一表面203的背侧表面的第二表面204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 接触。固定在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上的第四铰接单元60b的第七铰接板部分61b的第 七旋转轴64b的轴心布置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 接触的平面上。由第七旋转轴64b连接到第七铰接板部分61b的第四轴连接部分81b与 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上的第八铰接板部分71b接触。第八旋转轴74b的 轴心布置在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平面上。同时,在X轴+360°旋转状态下,在第三连接设备8的第五铰接单元30c中, 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的第九铰接板部分31c的第九旋转轴34c的轴心布 置在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上的平面上。由第九旋转轴34c连接到第九铰接板部 分31c的第五轴连接部分51c与第九铰接板部分31c接触。由第十旋转轴44c连接到第五 轴连接部分51c的第十铰接板部分41c以被夹心的方式布置在彼此重合的第一壳体10的 第二主表面12和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之间。第十旋转轴44c的轴心布置在第二 主表面12与第四主表面22接触的平面上。在凹部12c,22c中容纳固定在第十铰接板部分41c上的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 从而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被夹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和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 表面22之间。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的第一表面303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保 持接触。作为第一表面303的背侧表面的第二表面304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 接触。固定在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上的第六铰接单元60c的第十一铰接板部分61c的 第十一旋转轴64c的轴心布置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 面22接触的平面上。由第十一旋转轴64c连接到第十一铰接板部分61c的第六轴连接部 分81c与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的第十二铰接板部分71c接触。第十二 旋转轴74c的轴心布置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上的平面上。 在这种状态下,第二旋转轴44a、第六旋转轴44b和第十旋转轴44c在X轴方向 上同轴地布置。第三旋转轴64a、第七旋转轴64b和第i^一旋转轴64c在Y轴方向上同 轴地布置。另外,这些旋转轴的轴心布置在第二主表面12与第四主表面22接触的平面 上。也就是说,第二旋转轴44a、第六旋转轴44b、第十旋转轴44c与第三旋转轴64a、 第七旋转轴64b、第十一旋转轴64c以正交的方式布置在同一平面上。另外,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和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接触的 情况下,在彼此面对的凹部12a、22a中容纳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在彼此面对的凹部 12b,22b中容纳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在彼此面对的凹部12c,22c中容纳第三铰接连 接部分300。因此,在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第三铰接连接部分 300布置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状态下,第二主表面12和第四主表面22接 触。由此保护了电子设备Ia并改进了它的设计。
(当电子设备的壳体围绕Y轴旋转时连接设备的操作)如图28中所示,在电子设备Ia中,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与第二壳体20 的第四主表面22重合。将描述在第二壳体20围绕Y轴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重 合的状态(0°旋转状态)开始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 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的操作。图29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围绕Y轴从0°旋转状态开始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 转+90°的状态(Y轴+9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 设备8的透视图。如图28中所示,第三铰接板部分61a的第三旋转轴64a、第七铰接板部分61b的 第七旋转轴64b和第十一铰接板部分61c的第十一旋转轴64c在Y轴方向上处于同轴的关 系。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Y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三旋转轴64a、第七旋转 轴64b和第十一旋转轴64c)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一连接设备6的第二铰接 单元60a中,具有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接触的第二表面104的第一铰接连接部 分100和固定在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上的第三铰接板部分61a围绕Y轴(具体地讲,围 绕作为支点的第三旋转轴64a)旋转。这里,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 第二轴连接部分81a也与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的第四铰接板部分71a保 持接触。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二连接设备7的第四铰接 单元60b中,固 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上的第八铰接板部分71b围绕Y轴(具 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七旋转轴64b)旋转。这里,以重合的方式与第八铰接板部分 71b接触的第四轴连接部分81b同第八铰接板部分71b —起围绕Y轴(具体地讲,围绕作 为支点的第七旋转轴64b)旋转。同时,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二 铰接连接部分200的第二表面204也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保持接触,该第二铰 接连接部分200固定在由第七旋转轴64b连接到第四轴连接部分81b的第七铰接板部分 61b 上。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三连接设备8的第六铰接 单元60c中,具有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接触的第二表面304的第三铰接连接部 分300和固定在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上的第十一铰接板部分61c围绕Y轴(具体地讲, 围绕作为支点的第十一旋转轴64c)旋转。这里,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 转,第六轴连接部分81c也与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的第十二铰接板部分 71c保持接触。如上所述,在围绕Y轴从0°到+180°的旋转过程中,第二壳体20围绕作为支 点的第三旋转轴64a、第七旋转轴64b和第十一旋转轴64c旋转。在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中,在围绕X轴的上述旋转过程中,第一表面103与第 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接触,并且露出第二表面104。然而,在围绕Y轴的旋转过 程中,第二表面104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接触,并且露出第一表面103。在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中,在围绕X轴的旋转过程中,第一表面203与第二 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接触,并且露出第二表面204。然而,在围绕Y轴的旋转过程中,第二表面204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接触,并且露出第一表面203。在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中,在围绕X轴的旋转过程中,第一表面303与第一 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接触,并且露出第二表面304。然而,在围绕Y轴的旋转过程 中,第二表面304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接触,并且露出第一表面303。图30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围绕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180°的状态(Y 轴+18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的透视图。在Y轴+180°旋转状态下,在第一连接设备6中,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 与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的第四铰接板部分71a和同第四铰接板部分71a 接触的第二轴连接部分81a接触,从而第三侧表面26与第四铰接板部分71a和第二轴连 接部分81a重合。因此,第二轴连接部分81a的一个表面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 接触,而另一个表面与第四铰接板部分71a保持接触。同时,在Y轴+180°旋转状态下,在第二连接设备7中,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 第三侧表面26上 的第八铰接板部分71b和以重合的方式同第八铰接板部分71b接触的第 四轴连接部分81b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接触。因此,第四轴连接部分81b的 一个表面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接触,而另一个表面与第八铰接板部分71b保持 接触。同时,在Y轴+180°旋转状态下,在第三连接设备8中,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 表面26与固定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上的第十二铰接板部分71c和同第十二铰 接板部分71c接触的第六轴连接部分81c接触,从而第三侧表面26与第十二铰接板部分 71c和第六轴连接部分81c重合。因此,第六轴连接部分81c的一个表面与第二壳体20 的第三侧表面26接触,而另一个表面与第十二铰接板部分71c保持接触。在这种状态下,第三旋转轴64a、第七旋转轴64b和第十一旋转轴64c在Y轴方 向上同轴地布置。同时,第四旋转轴74a、第八旋转轴74b和第十二旋转轴74c在Y轴 方向上同轴地布置。图31是示出在Y轴+18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a的透视图。如图31中所示,在第二壳体20围绕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180°的状态 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和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平行布置并且位于同一 平面上。在这种状态下,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面 对。这里,在彼此面对的凹部16a、26a中,容纳彼此重合的第四铰接板部分71a和第二 轴连接部分81a。在彼此面对的凹部16b、26b中,容纳彼此重合的第八铰接板部分71b 和第四轴连接部分81b。在彼此面对的凹部16c、26c中,容纳彼此重合的第十二铰接板 部分71c和第六轴连接部分81c。因此,在Y轴+180°旋转状态下,能够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 距离更小。由此,能够使得触摸传感器面板Ila和触摸传感器面板21a之间的距离更小。 在这种状态下,与触摸传感器面板11a、21a重合的显示面板可以用作一个显示区域。图32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围绕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270°的状态(Y 轴+27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的透视图。在围绕Y轴从0°到+180°的旋转中,第三旋转轴64a、第七旋转轴64b和第十一旋转轴64c用作旋转的支点,而在围绕Y轴从+180°到+360°的旋转中,第四旋转 轴74a、第八旋转轴74b和第十二旋转轴74c用作旋转的支点。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一连接设备6的第二铰接 单元60a中,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接触的第二轴连接部分81a围绕Y轴(具体 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四旋转轴74a)旋转。这里,在第二表面104与第二壳体20的 第四主表面22保持接触的同时,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与第二轴连接部分81a —起围绕 Y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四旋转轴74a)旋转,该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固定 在由第三旋转轴64a连接到第二轴连接部分81a的第三铰接板部分61a上。同时,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二连接设备7的第 四铰接单元60b中,固定在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上的第八铰接板部分71b围绕Y 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八旋转轴74b)旋转。这里,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 第一壳体10旋转,第四轴连接部分81b也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保持接触。另 夕卜,即使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的第二表面204也 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接触,该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固定在由第七旋转轴64b 连接到第四轴连接部分81b的第七铰接板部分61b上。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在第三连接设备8的第六铰接 单元60c中,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接触的第六轴连接部分81c围绕Y轴(具体 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十二旋转轴74c)旋转。这里,在第二表面304与第二壳体20 的第四主表面22保持接触的同时,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与第六轴连接部分81c —起围 绕Y轴(具体地讲,围绕作为支点的第十二旋转轴74c)旋转,该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 固定在由第十一旋转轴64c连接到第六轴连接部分81c的第十一铰接板部分61c上。图33是示出在第二壳体20围绕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360°的状态(Y 轴+360°旋转状态)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的透视图。在第二壳体20围绕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360°的状态下,第二壳体20 的第三主表面21与第一 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重合。已描述了在围绕X轴和Y轴的旋转过程中,在第二壳体20相对于第一壳体10 旋转而第一壳体10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的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 备8的操作。在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中,在0°旋转状态下,第一表面103与第一壳体10的 第二主表面12接触,并且露出第二表面104。然后,在第二壳体20围绕X轴旋转360° 并且进一步围绕Y轴旋转360°之后,第二表面104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接 触,并且露出第一表面103。在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中,在0°旋转状态下,第一表面203与第二壳体20的 第四主表面22接触,并且露出第二表面204。然后,在第二壳体20围绕X轴旋转360° 并且进一步围绕Y轴旋转360°之后,第二表面204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接 触,并且露出第一表面203。在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中,在0°旋转状态下,第一表面303与第一壳体10的 第二主表面12接触,并且露出第二表面304。然后,在第二壳体20围绕X轴旋转360° 并且进一步围绕Y轴旋转360°之后,第二表面304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接触,并且露出第一表面303。根据这个实施例,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X轴相对旋转360°,第 一旋转轴34a、第五旋转轴34b和第九旋转轴34c是围绕X轴从0°到+180°的旋转的支 点,第二旋转轴44a、第六旋转轴44b和第十旋转轴44c是围绕X轴从+180°到+360° 的旋转的支点。另外,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Y轴相对旋转360°,第三 旋转轴64a、第七旋转轴64b和第十一旋转轴64c是围绕Y轴从0°到+180°的旋转的支 点,第四旋转轴74a、第八旋转轴74b和第十二旋转轴74c是围绕Y轴从+180°到+360° 的旋转的支点。请注意,通过沿与打开方向相反的_方向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在Y轴+360° 旋转状态下(第二壳体20已围绕X轴旋转360°并且进一步围绕Y轴旋转360° )的第 二壳体20(见图33),第二壳体20能够被返回至原始0°旋转状态。这里,预定颜色或图案被施加于第一铰接连接部分100的第一表面103上(以 下,称为“着色(coloration) A” )。着色A被施加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的与 第一表面103接触的部分(凹部12a)上。不同于着色A的预定颜色或图案被施加于第一 铰接连接部分100的第二表面104上(以下,称为“着色B” )。着色B被施加于第二 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的与第二表面104接触的部分(凹部22a)上。同时,着色B被施加于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的第一表面203上。着色B被施 加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的与第一表面203接触的部分(凹部22b)上。着色A 被施加于第二铰接连接部分200的第二表面204上。着色A被施加于第一壳体10的第二 主表面12的与 第二表面204接触的部分(凹部12b)上。同时,着色A被施加于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的第一表面303上。着色A被施 加于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的与第一表面303接触的部分(凹部12c)上。着色B 被施加于第三铰接连接部分300的第二表面304上。着色B被施加于第二壳体20的第四 主表面22的与第二表面304接触的部分(凹部22c)上。在如上所述的双色调的电子设备Ia中,在围绕X轴的旋转过程中,着色A的部 分以重合的方式彼此接触,并且露出着色B的部分。同时,在围绕Y轴的旋转过程中, 着色B的部分以重合的方式彼此接触,并且露出着色A的部分。由此改进了电子设备Ia 的设计。在这个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的第一例子的布线来电连接容纳在第一壳 体10中的电路板和容纳在第二壳体20中的电路板。在第一例子的布线中,具有开口的切口表面设置于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旋 转轴彼此相交的第一壳体10的角落部分上,并且具有开口的切口表面设置于沿X轴方向 和Y轴方向的旋转轴彼此相交的第二壳体20的角落部分上。也就是说,在第一连接设备 6附近的每个角落部分上,设置了具有开口的切口。通过这些开口电连接容纳在第一壳体 10中的电路板和容纳在第二壳体20中的电路板。通过在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旋转 轴彼此相交的角落部分上设置开口,在围绕X轴的旋转过程和围绕Y轴的旋转过程中都 能够电连接壳体中的电路板,而不管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这个实施例,使用了三个连接设备,即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 第三连接设备8,但不限于以上情况。如上所述,在第二壳体20围绕X轴和Y轴的旋转过程中,第一连接设备6的构件具有与第三连接设备8的构件的功能相同的功能。因 此,通过仅使用两个连接设备(即,第一连接设备6和第二连接设备7或者第二连接设备 7和第三连接设备8),第二壳体20能够以上述方式围绕X轴和Y轴旋转。然而,与使 用两个连接设备的情况相比,通过使用三个连接设备,使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连 接更牢固。就这种作用而言,除了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之 夕卜,还可以设置具有与第二连接设备7的作用相同的作用的另一连接设备。 (变型例)(第一变型例)接下来,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变型例的电子设备。图3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的变型例的在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 备Ib的透视图。请注意,在下面的附图中,为了更容易理解,相对于实际形状改变了该电子设 备。例如,改变了壳体的尺寸、连接设备相对于壳体的比例尺比率等。在这个变型例的电子设备Ib中,第一壳体10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与第二壳体20 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相同。在第一壳体10中,固定有连接设备2的第一侧表面16相对 于与主表面11,12正交的方向倾斜。具体地讲,第一侧表面16倾斜,使得第一侧表面 16和第一主表面11之间的角度是钝角,并且第一侧表面16和第二主表面12之间的角度 是锐角。在第二壳体20中,固定有连接设备2的第三侧表面26相对于主表面21,22倾 斜与第一侧表面16的倾角(inclination)相同的角度。具体地讲,第三侧表面26倾斜,使 得第三侧表面26和第三主表面21之间的角度是锐角,并且第三侧表面26和第四主表面 22之间的角度是钝角。因此,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的在Z轴方向上面对的边的 距离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的在Z轴方向上面对的边的距离相同。在第一主表面11与第三主表面21重合的状态下如此构造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 壳体20由连接设备2,2连接,从而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能够相对旋转。在0° 旋转状态下,第一侧表面16和第三侧表面26布置成它们在同一平面上。在连接设备2 中,第一铰接板部分31的第一旋转轴34和第三铰接板部分61的第三旋转轴64处于同轴 的关系,并且位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重合的平 面上。因此,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第一旋转轴34和第三旋转轴64相对于第一壳体10 旋转。另外,第二铰接板部分41的第二旋转轴44的轴心布置在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 面22上的平面上,并且第四铰接板部分71的第四旋转轴74的轴心布置在第一壳体10的 第二主表面12上的平面上。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在从0°到+180°的旋转中,第 二壳体20能够围绕作为旋转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和第三旋转轴64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 转,在从+180°到+360°的旋转中,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作为旋转支点的第二旋转轴 44和第四旋转轴74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图36是示出在+18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b的透视图。在+180°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 面26面对,并且经连接设备2,2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接触。因此,在+180° 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和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平行布置并位 于同一平面上。
图37是示出在+36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b的透视图。在+360°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和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 面26布置在同一平面上。(第二变型例)图3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的另一变型例的在0°旋转状态下的电 子设备Ic的透视图。在这个变型例的电子设备Ic中,第一壳体10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与第二壳体20 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相同。在第一壳体10中,第一侧表面16相对于与主表面11,12正 交的方向倾斜。具体地讲,第一侧表面16倾斜,使得第一侧表面16和第一主表面11之 间的角度是钝角,并且第一侧表面16和第二主表面12之间的角度是锐角。在第二壳体 20中,第三侧表面26相对于主表面21,22倾斜与第一侧表面16的倾角相同的角度。具 体地讲,第三侧表面26倾斜,使得第三侧表面26和第三主表面21之间的角度是钝角, 并且第三侧表面26和第四主表面22之间的角度是锐角。因此,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 面16的在Z轴方向上面对的边的距离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的在Z轴方向上面 对的边的距离相同。在第一主表面11与第三主表面21重合的状态下如此构造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 壳体20由连接设备2, 2连接,从而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能够相对旋转。在连接 设备2中,第一铰接板部分31的第一旋转轴34和第三铰接板部分61的第三旋转轴64处 于同轴的关系,并且位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重 合的平面上。因此,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第一旋转轴34和第三旋转轴64相对于第一壳 体10旋转。另外,第二铰接板部分41的第二旋转轴44的轴心布置在第二壳体20的第 四主表面22上的平面上,并且第四铰接板部分71的第四旋转轴74的轴心布置在第一壳 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上的平面上。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在从0°到+180°的旋 转中,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作为旋转支点的第一旋转轴34和第三旋转轴64相对于第一 壳体10旋转,在从+180°到+360°的旋转中,第二壳体20能够围绕作为旋转支点的第 二旋转轴44和第四旋转轴74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图39是示出在+18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c的透视图。在+180°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 面26面对,并且经连接设备2,2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接触。这里,由于第 一侧表面16和第一主表面11之间的角度是钝角,并且第三侧表面26和第三主表面21之 间的角度是锐角,所以第二壳体20布置为相对于第一壳体10倾斜。请注意,由于第二壳体20布置为相对于第一壳体10倾斜,所以第一主表面11 和第三主表面21之间的角度不是如图6等所示的180°。然而,在连接设备2中,第二 铰接板部分41围绕第一旋转轴34旋转+180°并与第一铰接板部分31面对,也就是说, 连接设备2处于与如图6等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180°旋转状态的状态相同的状态。因 此,在这个变型例中,虽然第一主表面11和第三主表面21之间的角度不是180°,但连 接设备2的第二铰接板部分41围绕第一旋转轴34旋转+180°的状态称为“+180°旋转 状态”。图40是示出在+36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c的透视图。
在+360°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和由连接设备2,2连接到 第一壳体10的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布置于同一平面上。(第三变型例) 图4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Ia的变型例的在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 设备Id的平面图。在根据这个变型例的电子设备Id中,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和第四主表 面22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梯形形状,其中,与第四侧表面29对应的边倾斜。具体地讲, 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和第四主表面22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梯形形状,其中,与第 四侧表面29对应的边倾斜,使得与第三侧表面26对应的边长于面对该边的边。第一壳 体10的第一主表面11和第二主表面12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与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 和第四主表面22中的每一个的梯形形状相同的梯形形状。在第一主表面11与第三主表 面21重合的状态下如此构造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由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 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连接,从而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能够相对旋转。请注意,在根据这个变型例的电子设备Id中,由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 的每个主表面都是梯形形状,所以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围绕相对于X轴倾斜的旋转 轴相对旋转。然而,为了更容易理解,围绕与第二实施例的沿X轴的旋转轴对应的旋转 轴的旋转将在下面的描述中被称为“围绕X轴的旋转”。第二侧表面19和第四侧表面29布置于同一平面上,并且第一侧表面16和第三 侧表面26布置于同一平面上。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固定 在这些侧表面上。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和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 同轴地布置用作从0°到+180°围绕X轴的旋转的支点的旋转轴。因此,类似于第二实 施例,第二壳体20能够从0°到+180°围绕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图42是示出在X轴+18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d的平面图。在X轴+180°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 侧表面29面对,并且经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与第二壳体 20的第四侧表面29接触。因此,在X轴+180°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 11和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布置于同一平面上。在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表面19 和第二壳体20的第四侧表面29上,同轴地布置用作从+180°到+360°围绕X轴的旋转 的支点的旋转轴。因此,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第二壳体20能够从+180°到+360°围绕 X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图43是示出在X轴+36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d的平面图。在X轴+360°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二主表面12与第二壳体20的第 四主表面22面对,并且与第二壳体20的第四主表面22接触。因此,在X轴+360°旋 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和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布置于同一平面 上。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和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上,同轴地布置用 作从0°到+180°围绕Y轴的旋转的支点的旋转轴。因此,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第二壳 体20能够从0°到+180°围绕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图44是示出在Y轴+180°旋转状态下的电子设备Id的平面图。在Y轴+180°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与第二壳体20的第二侧表面26面对,并且经第一连接设备6、第二连接设备7和第三连接设备8与第二壳体 20的第二侧表面26接触。因此,在Y轴+180°旋转状态下,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主表面 11和第二壳体20的第三主表面21布置于同一平面上。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表面16 和第二壳体20的第三侧表面26上,同轴地布置用作从+180°到+360°围绕Y轴的旋转 的支点的旋转轴。因此,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第二壳体20能够从+180°到+360°围绕 Y轴相对于第一壳体10旋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和变型例,并且可以设想各种变 形。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中的每一个以重合的方式容纳触摸传感器面板和显 示面板,但不限于以上情况。一个壳体可以以重合的方式容纳触摸传感器面板和显示面 板,而另一壳体可以具有键盘等。可替换地,一个壳体可以具有显示单元(诸如,LCD) 作为显示面板,而另一壳体可以具有键盘等。作为电子设备,示例性地采用了膝上型PC,但不限于以上情况。作为电子设 备,可以采用移动电话、移动型视听设备(mobile-type audio visual apparatus)、移动游戏 设备、PDA(个人数字助理)、同屏键盘(on-screen keyboard)、电子词典、照相机、显示
设备、视听设备、投影仪、游戏设备、机器人设备或其它电子器具。

本申请包含与2009年9月14日提交给日本专利局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9-211852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包含于此以资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长方体第一壳体;长方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一连接设备,该第一连接设备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而第一壳体和第二壳 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沿彼此正交的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之一相对 旋转,第一状态是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表面面对的状态,第二状 态是第一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面对的状态,第一主表面是第一壳 体的两个主表面中的一个主表面,第二主表面是作为第一主表面的背侧表面的另一主表 面,第三主表面是第二壳体的两个主表面中的一个主表面,第四主表面是作为第三主表 面的背侧表面的另一主表面,其中,第一连接设备包括第一铰接单元、第二铰接单元和第一铰接连接部分, 其中,第一铰接单元包括第一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用作第一状态和第一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一 中间状态是在第一旋转过程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表面平行的状 态,第一旋转过程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过程, 第一轴承部分,该第一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一旋转轴, 第二旋转轴,该第二旋转轴用作第一中间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 第二轴承部分,该第二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第二旋转轴,和 第一轴连接部分,该第一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一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一旋转轴 和由第二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二旋转轴,从而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能够旋转, 其中,第二铰接单元包括第三旋转轴,该第三旋转轴用作第二状态和第二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二 中间状态是在第二旋转过程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表面平行的状 态,第二旋转过程是沿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过程, 第三轴承部分,该第三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第三旋转轴, 第四旋转轴,该第四旋转轴用作第二中间状态和第一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 第四轴承部分,该第四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四旋转轴,和 第二轴连接部分,该第二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三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三旋转轴 和由第四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四旋转轴,从而第三旋转轴和第四旋转轴能够旋转, 并且其中,第一铰接连接部分连接第二轴承部分和第三轴承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第一壳体具有带有第一布线开口的第一切口表面,第一切口表面设置在由第 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形成的角落部分上,在第一中间状态 下第一侧表面与第二壳体面对,在第二中间状态下第二侧表面与第二壳体面对,其中,第二壳体具有带有第二布线开口的第二切口表面,第二切口表面设置在由第 三主表面、第四主表面、第三侧表面和第四侧表面形成的角落部分上,在第一中间状态 下第三侧表面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表面面对,在第二中间状态下第四侧表面与第一壳体 的第二侧表面面对,其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 容纳在第一壳体中的第一电路板; 容纳在第二壳体中的第二电路板;和布线,该布线通过第一布线开口和第二布线开口电连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表面具有第一凹部, 其中,第一壳体的第二侧表面具有第二凹部,其中,在第一中间状态下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表面面对的第二壳体的第三侧表面具 有能够与第一凹部面对的第三凹部,其中,在第二中间状态下与第一壳体的第二侧表面面对的第二壳体的第四侧表面具 有能够与第二凹部面对的第四凹部,其中,第一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于在第一中间状态下彼此面对的第一凹 部和第三凹部中,并且其中,第二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于在第二中间状态下彼此面对的第二凹 部和第四凹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壳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第一壳体的第二主表面具有在第二旋转过程中容纳第一铰接连接部分的第一 容纳凹部,并且其中,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具有在第一旋转过程中容纳第一铰接连接部分的第二 容纳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连接设备,该第二连接设备与第一连接设备协作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 而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沿彼此正交的第一旋转方向和第 二旋转方向之一相对旋转,其中,第二连接设备包括第三铰接单元、第四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连接部分, 其中,第三铰接单元包括第五旋转轴,该第五旋转轴与第一旋转轴一起用作沿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旋转过程 中的第一状态和第一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五轴承部分,该第五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五旋转轴, 第六旋转轴,该第六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一起用作第一中间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 旋转的支点,第六轴承部分,该第六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第六旋转轴,和第三轴连接部分,该第三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五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五旋转轴 和由第六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六旋转轴,从而第五旋转轴和第六旋转轴能够旋转, 其中,第四铰接单元包括第七旋转轴,该第七旋转轴与第三旋转轴一起用作沿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旋转过程 中的第二状态和第二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第七轴承部分,该第七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第七旋转轴,第八旋转轴,该第八旋转轴与第四旋转轴一起用作第二中间状态和第一状态之间的 旋转的支点,第八轴承部分,该第八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八旋转轴,和 第四轴连接部分,该第四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七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七旋转轴 和由第八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八旋转轴,从而第七旋转轴和第八旋转轴能够旋转, 并且其中,第二铰接连接部分连接第六轴承部分和第七轴承部分。
7. —种电子设备,包括 长方体第一壳体;长方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设备,该连接设备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而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 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相对旋转,第一状态是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 第三主表面面对的状态,第二状态是第一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面 对的状态,第一主表面是第一壳体的两个主表面中的一个主表面,第二主表面是作为第 一主表面的背侧表面的另一主表面,第三主表面是第二壳体的两个主表面中的一个主表 面,第四主表面是作为第三主表面的背侧表面的另一主表面, 其中,连接设备包括第一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单元, 其中,第一铰接单元包括第一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用作第一状态和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中间状态 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过程中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 表面平行的状态,第一轴承部分,该第一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一旋转轴, 第二旋转轴,该第二旋转轴用作中间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的支点, 第二轴承部分,该第二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二旋转轴,和 第一轴连接部分,该第一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一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一旋转轴 和由第二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二旋转轴, 其中,第二铰接单元包括第三旋转轴,该第三旋转轴与第一旋转轴一起用作第一状态和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 的支点,第三轴承部分,该第三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三旋转轴, 第四旋转轴,该第四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一起用作中间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 的支点,第四轴承部分,该第四轴承部分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并枢轴地支承第四旋转轴,和 第二轴连接部分,该第二轴连接部分连接由第三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三旋转轴 和由第四轴承部分枢轴地支承的第四旋转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中间状态下与第二壳体面对的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表面具有第一凹部, 其中,在中间状态下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表面面对的第二壳体的第三侧表面具有能够与第一凹部面对的第二凹部,并且其中,第一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轴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于在中 间状态下彼此面对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壳体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第一壳体具有带有第一布线开口的第一切口表面,第一切口表面设置在由第 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第一侧表面和与第一侧表面正交的第二侧表面形成的角落部分 上,其中,第二壳体具有带有第二布线开口的第二切口表面,第二切口表面设置在由第 三主表面、第四主表面、第三侧表面和在中间状态下与第一壳体的第二侧表面平行的第 四侧表面形成的角落部分上, 其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 容纳在第一壳体中的第一电路板; 容纳在第二壳体中的第二电路板;和布线,该布线通过第一布线开口和第二布线开口电连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 其中,第一壳体具有设置在第二侧表面上的第一布线开口,第二侧表面与在中间状 态下同第二壳体面对的第一侧表面正交,其中,第二壳体具有设置在第四侧表面上的第二布线开口,第四侧表面在中间状态 下与第一壳体的第二侧表面平行,并且 其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 容纳在第一壳体中的第一电路板; 容纳在第二壳体中的第二电路板;布线,该布线通过第一布线开口和第二布线开口电连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 容纳在第一壳体中的第一电路板;容纳在第二壳体中的第二电路板;布线,该布线电连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其中,布线在第一壳体中设置于第一主表面侧和第二主表面侧之一上,当布线在第 一壳体中设置于第一主表面侧上的情况下,布线在第二壳体中设置于第四主表面侧上, 并且,当布线在第一壳体中设置于第二主表面侧上的情况下,布线在第二壳体中设置于 第三主表面侧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长方体第一壳体、长方体第二壳体和第一连接设备。第一连接设备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而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沿彼此正交的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之一相对旋转。第一状态是第一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三主表面面对的状态。第二状态是第一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四主表面面对的状态。
文档编号H04M1/02GK102022420SQ20101027312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4日
发明者星野弘就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