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连接器、连接器适配器、光线路、光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36883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连接器、连接器适配器、光线路、光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连接器、光线路、光通信系统,特别地,涉及从连接器适配器的一方的开口插入、并与从另一方的开口插入的其他的光连接器连接的光连接器,能够将该连接器插入而进行连结的连接器适配器,使用上述光连接器以及上述连接器适配器进行光纤的连接的光线路、光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光连接器,具有滑锁构造、并以推压方式连结于连接器适配器等的结构的光连接器广泛普及。作为这种光连接器,例如能够举出MPO型光连接器(按照JIS C5982制定的F13型光连接器。或者是按照IEC617M-7制定的光连接器。MPO:Multi-fiber Push On, 多纤维推拉式)。例如,这种连接器在日本特开平10-206689号说明书、或者是“日本规格協会、‘F13形多心光7 7 ^ K 二才、々夕C5892 1997,、JIS >、> F , ”電子試験方法·才卜工 > 夕卜口二夕;^編、発行所財団法人日本規格協会、1998年4月M日”、或者是“IEC 61574_7Fiber Optic connector interface Part 7 :Type MPO connector family,,中被公开。然而,目前开发出各种结构的光连接器,存在外观构造以及相对于连接器适配器的连结构造例如与按照JIS标准或者IEC标准的标准化结构的光连接器(以下称作标准光连接器)同样,但内部结构、机械特性等却与标准不同的光连接器(以下称作非标准光连接器)。非标准光连接器的外观构造与标准光连接器相同,因此并无外观上的区别。并且,由于非标准光连接器能够插入、连结于与标准光连接器相同的连接器适配器,因此会插入于连接器适配器而产生与标准光连接器之间的误连接。因此,非标准光连接器难以与标准光连接器区分使用。作为具体例对MPO型光连接器进行说明。对于MPO型光连接器,在上述JIS标准等中假定的芯数为到12芯为止,但是,现在将光纤二维排列而开发出了 M芯、48芯的光纤(以下称作24MP0、48MP0)。24MP0以及 48MP0(以下,有时简记为M、48MP0)的插芯以外的基本构造都基于JIS标准或者IEC标准。 24.48MP0能够使用基于标准的标准件的连接器适配器连接。其中,对于M、48MP0,为了实现在插芯的末端面露出的光纤端面之间的PC连接 (PC Physical Contact,物理接触)的稳定,对于按压插芯的内置弹簧的弹簧压力,在现状的IEC标准的弹簧压力的状态下是不足的。因此,对于24、48MP0,为了实现PC连接的稳定, 需要增强弹簧压力。然而,对于增强了弹簧压力的M、48MP0(非标准光连接器),当使用与弹簧压力为IEC标准的状态的M、48MP0(标准光连接器)相同的部件(弹簧以外的部件) 进行组装时,并无与标准件的M、48MP0之间的外观上的区别。在该情况下,即便想要将适合实现PC连接的弹簧压力的M、48MP0彼此连接,也有可能在连接器适配器中将现状的IEC 标准的弹簧压力的M、48MP0与增强了弹簧压力的M、48MP0连接在一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提供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与标准化了的光连接器区分使用的光连接器,能够插入该光连接器而进行连结的连接器适配器,使用上述光连接器以及上述连接器适配器进行光纤的连接的光线路、光通信系统。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提供以下的结构。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光连接器,其中,上述光连接器具备壳体,该壳体收纳插芯;以及耦合件,该耦合件外插于上述壳体,上述耦合件的连接侧端面具有各为1个以上的凸部和凹部,上述凸部相对于与标准化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中的基准面相当的基准面突出,上述凹部相对于与标准化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中的基准面相当的基准面凹陷。第二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光连接器,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光连接器中,在上述壳体的侧面具有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的突条的键,上述耦合件在上述键所位于的一侧具有1 个以上的上述凸部或者上述凹部。第三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光连接器,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光连接器中,上述耦合件的连接侧端面在上述键的正上方部分具有上述凹部,在该凹部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方侧具有上述凸部。第四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光连接器,在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发明的光连接器中,上述耦合件的连接侧端面在与上述键相反的一侧具有1个以上的上述凸部或者上述凹部。第五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适配器,其中,将第一方面 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光连接器插入于该连接器适配器而进行连结,在供上述光连接器插入的开口端部具有各为1个以上的凸部和凹部,上述凸部相对于适配器基准面突出,上述凹部相对于该适配器基准面凹陷,所述适配器基准面相当于插入上述标准化的光连接器而进行连结的连接器适配器中的、与上述标准化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基准面抵接的基准面,上述光连接器,是通过将其耦合件的连接侧端面的凸部插入于上述适配器凹部, 并在上述连接侧端面的凹部收纳上述适配器凸部而被连结的。第六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光线路,其中,上述光线路具有使用第一方面 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记载的光连接器和第五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适配器将光纤彼此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连接部。第七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光通信系统,其中,使用组装于光纤的末端的第一方面 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记载的光连接器和第五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适配器进行光纤彼此的连接。第八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光通信系统,在第七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光通信系统中, 针对每个应当识别的光连接器,使上述耦合件的凸部的数量以及/或者凹部的数量以及/ 或者配置不同。第九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光通信系统,在第七方面或者第八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光通信系统中,针对每个应当识别的光连接器,使光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的颜色不同。第十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光通信系统,在第九方面的发明所述的光通信系统中, 针对每个应当识别的光连接器,使上述耦合件的颜色不同。
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光连接器,通过形成为采用具有形成有相对于与标准化的光连接器(以下称作标准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基准面相当的基准面的凸部以及凹部的连接侧端面的耦合件的结构,能够限制相对于标准光连接器用的连接器适配器(标准连接器适配器)的嵌合(连结)。即,该光连接器能够通过以低成本得到的简单的结构限制相对于标准连接器适配器的嵌合(连结),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与标准光连接器的区分使用。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适配器形成为能够在该光连接器彼此的连接中使用的结构,并且能够限制标准光连接器的嵌合(连结)。因此,对于该连接器适配器,例如在形成为能够用于将从其两侧插入、连结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光连接器彼此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有助于防止本发明所涉及的光连接器与标准光连接器的误连接。因此,在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光连接器以及连接器适配器进行光纤的连接的光线路、光通信系统中, 能够实现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光连接器与标准光连接器区分使用。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ΜΡ0型光连接器)的外观构造的图,(a)是从壳体的键所处一侧(上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与壳体的键所处的上表面侧相反的下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光连接器的从前端侧观察的构造的图。图3是示出能够将图1的光连接器插入、连结的连接器适配器(本发明的连接器适配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与上述光连接器的下表面侧的凸部、凹部对应的适配器凸部以及适配器凹部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适配器的、与上述光连接器的上表面侧的凹部、凸部对应的适配器凸部以及适配器凹部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图1的光连接器(F型光连接器)、在该光连接器设置有引导销的结构的光连接器(M型光连接器)的俯视图(示意图)。图6是示出从连接器插入孔的开口部侧观察图3的连接器适配器的构造的图。图7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适配器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剖视图。图8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适配器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剖视图。图9是示出使用图3的连接器适配器将图1的光连接器彼此连接(结合)在一起后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图10是示出使用图3的连接器适配器将图1的光连接器彼此连接(结合)在一起后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11是对标准件的连接器适配器(标准连接器适配器)中的、图1的光连接器的误连结防止进行说明的主视剖视图。图12是对图3的连接器适配器中的、标准件的光连接器(ΜΡ0型光连接器。标准光连接器)的误连结防止进行说明的主视剖视图。图13是对图3的连接器适配器中的、标准件的光连接器(ΜΡ0型光连接器。标准光连接器)的误连结防止进行说明的俯视剖视图。图14是示出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凸部以及凹部与连接器适配器的适配器凹部以及适配器凸部之间的关系的一例的示意图,(a)示出光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适配器连结(嵌合)前,(b)示出连结(嵌合)时。图15是示出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凸部以及凹部与连接器适配器的适配器凹部以及适配器凸部之间的关系的其他的例子的示意图,(a)示出光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适配器连结(嵌合)前,(b)示出连结(嵌合)时。图16是示出比较例1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前端构造(连接侧端面的凹凸形状) 与比较例1的连接器适配器的开口端部的凹凸构造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图17是示出比较例2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前端构造(连接侧端面的凹凸形状) 与比较例2的连接器适配器的开口端部的凹凸构造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图18中,(a)、(b)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的示意图。图19是示出图12、图13的标准光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图12、图13的标准光连接器,以及能够插入、连结(嵌合)该标准光连接器的标准件的连接器适配器(标准连接器适配器)的立体图。图21是示出图20的标准光连接器、标准连接器适配器的俯视图。图22是示出使用标准连接器适配器将图20的标准光连接器彼此连接后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图23是示出图11、图20的标准连接器适配器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剖视图。图M是示出图11、图20的标准连接器适配器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l(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形成为仅耦合件与基于JIS C5982 或者IEC 617M-7的标准件的MPO型光连接器即后述的光连接器50 (参照图19、图20)的耦合件不同的结构。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以外的构成部件使用与光连接器50相同的构成部件。在本说明书中,对于该光连接器10也作为MPO型光连接器对待。并且,此处,基于JIS C 5982或者IEC 617M-7的标准件的MPO型光连接器即光连接器50是标准化的光连接器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该光连接器10,如图1(a)、(b)中以箭头所示,以套筒状的壳体11的末端(前端)的设有插芯12的一侧作为前侧、以相反侧作为后侧进行说明。上述光连接器10,在套筒状的壳体11的末端(前端)收纳有安装于光连接器1末端的插芯12。该光连接器10在上述壳体11内具备弹簧15 (参照图5),该弹簧15朝连接器前侧对上述插芯12进行弹性加载。并且,该连接器10具有筒状的耦合件13,该耦合件13外插于上述壳体11,且能够相对于该壳体11沿其轴线方向在确保的活动范围滑动移动;以及尾套14,该尾套14安装于上述壳体11的与设有上述插芯12的前端相反的后端部。图示例的光连接器10组装于光纤1的末端。光纤1内插于筒状的尾套14,并被引入至光连接器10的壳体11内。并且,光纤1 从上述尾套14的后端伸出。该光连接器10是使用分别为塑料制一体成型件即壳体11、插芯12、耦合件13、尾套14组装而成的塑料连接器。
上述壳体11形成基于JIS C5982或者IEC 61754-7的构造。插芯12的形成有对接接合用的末端面12a (接合端面)的末端部附近从壳体11的前端突出。其中,插芯12能够克服壳体11内的弹簧的弹性加载力被朝壳体11后侧推入。上述插芯12采用MT型光连接器(按照JIS C 5981制定的F12型光连接器。MT Mechanically ^Transferable,机械可转换式)。MT型光连接器也可以是基于IEC 61754-7 的光连接器。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光纤1采用12芯的光纤带芯线。对于上述插芯12,此处是安装于12芯的光纤带芯线(光纤1)的末端的12芯用的MT型光连接器。如图1 (a)、(b)所示,光连接器10的插芯12形成为具有长方形状的末端面12a的外观板状。如图5所示,在插芯12、在与上述末端面1 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前后贯通该插芯12的一对引导销孔12b。并且,在插芯12的末端面12a、在一对引导销孔12b之间,在光纤1(光纤带芯线)末端被引出而固定于插芯12的12根裸光纤Ia 的末端露出。在插芯12的末端面1 露出的裸光纤Ia的末端沿一对引导销孔12b的间隔方向排列成一列。另外,作为光纤1使用的光纤带芯线的芯数并不限定于12芯,例如也可以是2芯、 4芯、8芯等。并且,插芯12 (MT型光连接器)采用对应芯数与光纤带芯线的芯数适合的插
-I-H心。如图5所示,光连接器10包括F型光连接器IOA以及M型光连接器IOB这2个种类,F型光连接器IOA形成为一对引导销孔12b的前端在插芯12的末端面1 开口的结构, M型光连接器IOB从插芯12末端突出有引导销12c,该引导销12c分别插入、嵌合于F型光连接器IOA的插芯12的一对引导销孔12b。图1 (a)、(b)示出F型光连接器IOA0 M型光连接器IOB仅在具有一对引导销12c这点上与F型光连接器IOA不同。如图5所示,光连接器10从连接器适配器20 (以下仅称作适配器)的两侧一侧一个地插入,并使插芯12的末端面1 彼此对接接合而相互连接,由此能够实现光纤1彼此的连接器连接。此处,插入于适配器20而相互连接的一对光连接器10的一方为F型光连接器10A,另一方为M型光连接器10B。对于从适配器20的两侧插入于适配器20的光连接器10A、10B,使M型光连接器 IOB的一对引导销12c的从插芯12末端突出的部分插入、嵌合于在F型光连接器IOA前端的插芯12的末端面12a开口的空的引导销孔12b,并使插芯12彼此对接接合而相互连接。 此时,一对引导销12c发挥将光连接器10A、IOB的插芯12彼此高精度地定位的功能。结果, 各光连接器10AU0B以在插芯12的末端面1 露出的裸光纤Ia彼此被高精度地定位的状态对接连接,达成光纤1彼此的连接器连接(光连接)。M型光连接器IOB的引导销12c被固定于销夹持件16而实现防脱,该销夹持件16 设置在插芯12与配置在插芯12的后侧的弹簧15之间。对于F型光连接器10A,为了使弹簧15的弹簧压力与M型光连接器IOB的弹簧15 的弹簧压力一致,也在插芯12与弹簧15之间设置销夹持件16。但是,F型光连接器IOA也可以构成为,代替销夹持件16,使用能够使插芯12与弹簧15之间的距离保持与夹插有销夹持件16的情况相同的衬垫。并且,F型光连接器IOA也可以构成为,弹簧15与插芯12后端直接接触而朝连接器前侧对插芯12弹性加载。
其中,上述弹簧15具体而言为螺旋弹簧。在图5所示的图示例的光连接器10中, 上述弹簧15外插于光纤1,且被插在介于设置于壳体11内侧的未图示的弹簧承接部及其前方的销夹持件16之间。在上述销夹持件I6形成有用于穿过光纤1的槽或者贯通孔即光纤插通部。销夹持件16以将上述光纤收纳于上述光纤插通部的状态被插在介于插芯12与弹簧15之间。如图1 (a)、(b)、图2所示,光连接器10的壳体11的与其轴线方向垂直的截面(以下称作横截面)形状形成为细长(扁平)的套筒状。该壳体11形成为利用横截面长度方向两侧的侧壁部lie对相互平行地设置的长板状的一对主壁部llc、lld(上壁部Ilc以及下壁部lid)进行桥接而成的结构。一对侧壁部lie之间的间隔距离比一对主壁部IlcUld 之间的间隔距离大。如图l(a)、(b)、图2所示,耦合件13的与其轴线方向垂直的截面(以下称作横截面)形状形成为细长(扁平)的筒状,使其横截面长度方向与壳体11的横截面长度方向一致而外插于壳体11。该耦合件13形成为利用其横截面长度方向两侧的侧板部1 将相互平行地设置的一对面板部13f、13g(上板部13f以及下板部13g)桥接而成的结构。其中,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光连接器10,在图1(a)、图2中以上侧为上、下侧为下来进行说明。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光连接器10,以壳体11以及耦合件13的横截面长度方向作为“宽度方向”、以与横截面长度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作为“厚度方向”进行说明。如图1 (a)、(b)、图2所示,一对侧板部13h的前端面形成为与耦合件13的中心轴线垂直。耦合件13的前端面(连接侧端面)构成为具有基准端面13a,该基准端面13a形成为与耦合件13的中心轴线垂直,且包括上述一对侧板部1 的前端面13hl ;凸部13b,该凸部1 从该基准端面13a朝连接器前侧突出;以及凹部13c,该凹部13c从上述基准端面 13a朝连接器后侧凹陷。耦合件13构成为,在其前端形成有形成上述前端面的上述凸部13b的突片部 13d ;以及形成上述前端面的上述凹部13c的缺口部13e。突片部13d以及缺口部1 均形成于耦合件13的面板部13f、13g。上述突片部13d从与耦合件13的中心轴线垂直且与上述基准端面13a重合的假想面(参照图幻即耦合件基准面13i朝连接器前侧突出。上述缺口部1 是从上述耦合件基准面13i朝连接器后侧凹陷的凹处。耦合件13的前端面的凸部1 是指耦合件13前端面中的由上述突片部13d外周的端面形成的凸形部。上述凹部13c是指耦合件13前端面中的由上述缺口部13e的内周面形成的凹形部。如图19、图22所示,基于JIS标准(JIS C 5982)或者IEC标准(IEC 61754-7)的标准件的光连接器50 (以下称作标准光连接器)的耦合件53的前端面53a (基准面)成为与耦合件53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坦面。与此相对,光连接器10在作为耦合件13采用形成为在其前端面具有相对于耦合件基准面13i朝连接器前侧突出的凸部13b以及朝连接器后侧凹陷的凹部13c的结构的耦合件这点上与标准件的光连接器50不同。光连接器10中的耦合件13的基准端面13a的位置(相对于壳体11的位置)与标准光连接器50中的耦合件53的前端面53a的位置(相对于标准光连接器50的壳体51的位置)相同。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的前端面具有从与标准光连接器50中的耦合件 53的前端面53a(基准面)相当的耦合件基准面13i朝连接器前侧突出的凸部13b、以及从上述耦合件基准面13i朝连接器后侧凹陷的凹部13c。耦合件13由设置于其内侧的省略图示的耦合件用弹簧而相对于壳体11被朝连接器前侧弹性加载。在耦合件13的内侧突出设置有止挡抵接突部13j (参照图9),该止挡抵接突部13j从后侧与突出设置于壳体11的外周面的前侧止挡突部Ilf (参照图9)抵接。耦合件13的止挡抵接突部13j具体地说突出设置于耦合件13的面板部13f、13g。壳体11的前侧止挡突部Ilf具体地说突出设置于壳体11的主壁部11c、lid。进而,耦合件13借助耦合件用弹簧的弹性加载力被配置在前侧移动极限位置,在该前侧移动极限位置,上述止挡抵接突部13j与壳体11的上述前侧止挡突部Ilf抵接。在图1 (a)、(b)中,耦合件13配置于前侧移动极限位置。耦合件13在未被赋予相对于壳体11从前侧移动极限位置朝后侧变位的变位力的状态下借助耦合件用弹簧的弹性加载力维持静止于前侧移动极限位置的状态。如图1(a)、(b)所示,耦合件13在位于上述前侧移动极限位置时,位于从壳体11 前端朝连接器后侧偏移的部位。并且,能够克服耦合件用弹簧的弹性加载力手动地使耦合件13相对于壳体11从上述前侧移动极限位置朝连接器后侧滑动移动。对于从前侧移动极限位置朝连接器后侧移动后的耦合件13,如果解除相对于壳体11的朝向连接器后侧的变位力(卸载)的话,则耦合件13会借助耦合件用弹簧的弹性加载力恢复至前侧移动极限位置。图7、图8示出在光连接器10彼此(F型光连接器IOA与M型光连接器10B)的连接中使用的适配器20。如图3、图4所示,光连接器10能够通过从其前端起插入于贯通适配器20的连接器插入孔20a而以推入方式与适配器20连结(嵌合)。如图7、图8所示,适配器20是将相互呈相同结构的一对适配器半体21 —体化而成的。各适配器半体21形成为如下的概要构造在内侧贯通有连接器嵌合孔M的外观方筒状的连接器收纳壳体22内突出设置有一对弹性卡合片23,这一对弹性卡合片23用于将插入于上述连接器嵌合孔M的光连接器10卡定于适配器半体21。弹性卡合片23形成从连接器收纳壳体22的轴线方向一端部朝另一端部伸出的细长片。一对弹性卡合片23在连接器嵌合孔M内相互离开设置,且分别沿着连接器嵌合孔M内表面延伸。一对适配器半体21使连接器收纳壳体22的突出设置有上述弹性卡合片的一侧的端部(轴线方向一端部。以下称作基端部)彼此抵接,并使连接器收纳壳体22内侧的连接器嵌合孔M彼此相互连通而一体化。适配器20具有将一对适配器半体21的连接器收纳壳体22彼此一体化而成的筒状的适配器壳体。以下将适配器半体21的连接器收纳壳体22 称作半体壳体。适配器20的连接器插入孔20a是使各适配器半体21的连接器嵌合孔M相互连通而成的。对于适配器20,一对适配器半体21的半体壳体22的与基端部相反的末端侧的端部的内侧形成为连接器插入孔20a的轴线方向两端的开口部。光连接器10能够从该开口部插入至连接器插入孔20a内。在本说明书中,将该开口部作为用于将光连接器插入于构成适配器20的适配器半体21内侧的连接器嵌合孔M的开口部对待。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上述开口部称作嵌合孔开口部,对于适配器半体21而言,也将半体壳体22的与基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称作开口端部(或者是半体开口端部)。并且,由于适配器20的轴线方向两侧的端部分别是适配器半体的开口端部,因此,以下,有时将适配器20的轴线方向两侧的端部也称作开口端部而进行说明。如图3、图4所示,光连接器10能够通过从适配器半体21的开口端部侧推入连接器嵌合孔M而与适配器半体21连结。如图4、图9所示,光连接器10通过将突出设置于壳体11的外周面的防插反用的键lib插入至形成于适配器半体21的半体壳体22内表面的键槽24b而插入于适配器半体 21。光连接器10相对于适配器半体21的推入可通过操作者用手指将光连接器10中的位于比上述耦合件13靠后侧的位置的部分、例如尾套14朝适配器半体21推压而进行。光连接器10的壳体11的上述键lib是在壳体11的上壁部Ilc上从壳体11前端沿着壳体11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突条部。该键lib在上壁部Ilc中突出设置于壳体11 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光连接器10,将键lib所位于的一侧作为上(上表面侧)、将相反侧作为下(下表面侧)对待。如图3、图4、图6 图8所示,适配器半体21的连接器嵌合孔M对从该连接器嵌合孔M的开口部插入于该连接器嵌合孔M的光连接器10和从相反侧插入于适配器20的光连接器进行定位,以使二者能够对接(插芯彼此的对接)连接。在图示例的适配器主体21的半体壳体22内表面,从嵌合孔开口部朝半体基端部侧(半体壳体22的基端部所位于的一侧)延伸形成有供耦合件13前端的突片部13d插入的槽状的适配器凹部25。并且,在半体壳体22内表面还存在被收纳于上述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的缺口部13e中的适配器凸部沈。如图3、图4、图6所示,在半体壳体22内表面突出设置有伸出壁部27a,在该伸出壁部27a形成有耦合件抵接面27,插入于连接器嵌合孔M的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板部13h的前端面13hl抵接于上述耦合件抵接面27。连接器嵌合孔M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以一对弹性卡合片23的间隔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细长形状。上述伸出壁部27a从连接器嵌合孔M的截面长度方向两侧的半体壳体22内表面夹着弹性卡合片23在连接器嵌合孔M的截面短边方向(在图6中为上下方向)两侧突出设置。伸出壁部27a在半体壳体22内表面的4处突出设置。并且,上述伸出壁部27a在半体开口端部附近、在从嵌合孔开口部向半体基端部侧稍稍偏移的部位朝半体基端部延伸形成。上述耦合件抵接面27是伸出壁部27a的面向嵌合孔开口部的端面。图示例的适配器半体21的连接器嵌合孔M具有从上述耦合件抵接面27到半导体基端部侧的壳体收纳孔Ml ;以及从上述耦合件抵接面27到嵌合孔开口部侧的入口孔部 242。并且,形成于半体壳体22内表面的适配器凹部25从入口孔部242到达壳体收纳孔Ml。但是,壳体收纳孔241在其内表面、在形成有上述适配器凹部25的区域的半体基端部侧具有未形成上述适配器凹部25的区域即定位孔部M3。在该定位孔部M3,除了不存在适配器凹部25之外,也不存在适配器凸部26。如图6、图7、图8所示,适配器半体21的上述键槽24b在半体壳体22内表面沿该半体壳体22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该键槽24b是定位孔部M3的一部分。如图7、图8所示,壳体收纳孔241构成连接器嵌合孔M的从入口孔部242到里侧整体,该壳体收纳孔241的半体基端部侧(半体壳体22的基端部一侧)的端部形成连接器嵌合孔M的半体基端部侧的端部。该壳体收纳孔Ml的上述定位孔部对3具有上述键槽Mb ;以及供光连接器10的壳体11的除了上述键lib以外的部分插入的、截面(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截面)细长的嵌合孔主孔部Ma。上述键槽24b使嵌合孔主孔部2 的截面长度方向中央部朝与嵌合孔主孔部Ma的截面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短边方向(在图6、图7中为上下方向)单侧扩展而成。适配器半体21的一对弹性卡合片23配置在连接器嵌合孔M的截面长度方向两端部。并且,一对弹性卡合片23的末端位于连接器嵌合孔M的入口孔部M2内。当光连接器10插入于适配器半体21而与之连结时,将壳体11的上述键lib插入于适配器半体21的上述键槽Mb,将壳体11的上述键lib以外的部分插入于连接器嵌合孔 24中的一对弹性卡合片23之间。如图9、图10所示,光连接器10从其前端起逐渐插入于适配器半体21的连接器嵌合孔24。当光连接器10逐渐插入于适配器半体21的连接器嵌合孔M时,适配器半体21 内侧的一对弹性卡合片23末端的突爪23a将跃上突出设置于壳体11前端部两侧的侧壁部 lie前端部的卡合突部11a。上述突爪23a形成为在弹性卡合片23末端朝对置的相对侧的弹性卡合片23—侧突出的形状。当上述突爪23a跃上壳体11的卡合突部Ila时,弹性卡合片23弹性变形。通过光连接器10相对于适配器半体21的插入的进展(壳体11相对于连接器嵌合孔M的插入的进展)的继续,耦合件13的侧板部1 的前端(基准端面13a)抵靠于跃上上述卡合突部Ila的弹性卡合片23末端的上述突爪23a。伴随着光连接器10相对于适配器半体21的插入继续进展,耦合件13暂时相对于壳体11相对地朝连接器后侧后滑。通过光连接器10相对于适配器半体21的插入进展,弹性卡合片23末端部(突爪 23a)越过卡合突部Ila而进入卡合突部Ila的连接器后侧(卡合用凹处Ilg),由此,弹性卡合片23末端部相对于耦合件13的侧板部13h的前端(基准端面13a)的抵靠状态被解除。对于光连接器10,因弹性卡合片23末端部(突爪23a)相对于耦合件13的侧板部1 的前端(基准端面13a)的抵靠状态被解除,故耦合件13借助耦合件用弹簧的弹性加载力朝前侧移动极限位置移动。进而,对于光连接器10,将适配器半体21的一对弹性卡合片23 的末端部收纳在耦合件13的内侧(具体地说为侧板部13h的内表面侧)(图10所示的状态)。由此,光连接器10相对于适配器半体21、适配器20的连结完毕。此时,光连接器10 的耦合件13的侧板部13h的前端(基准端面13a)与适配器半体21的耦合件抵接面27抵接。收纳适配器半体21的弹性卡合片23的末端部的上述耦合件13限制弹性卡合片 23的末端部从壳体11外周面浮起,从而维持弹性卡合片23相对于卡合突部Ila的卡合状
11态。如图3、图4、图10所示,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从在适配器半体21的开口端部开口的入口孔部242插入于连接器嵌合孔24。当光连接器10插入于适配器半体21而连结时,光连接器10插入于连接器嵌合孔 M,直到耦合件13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板部1 前端与适配器半体21的耦合件抵接面27 抵接的部位。耦合件13的插入于连接器嵌合孔M的部分中的、比耦合件基准面13i (参照图5)靠后侧的部分被收纳于入口孔部M2。如图6 图10所示,光连接器10通过下述方式连结于适配器半体21 将壳体11 插入于适配器半体21的连接器嵌合孔对,并且,将耦合件13的上述突片部13d插入于适配器半体21的适配器凹部25,将适配器半体21的适配器凸部沈收纳于耦合件13的上述缺口部 l!3e。由于一对弹性卡合片23末端的突爪23a位于入口孔部M2内,因此,弹性卡合片 23末端的突爪23a在入口孔部M2内与光连接器10的壳体11两侧的卡合突部Ila卡合。并且,由于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插入于连接器嵌合孔M直到侧板部1 前端与适配器半体21的耦合件抵接面27抵接的部位,因此,能够收纳与壳体11的两侧的卡合突部Ila卡合的弹性卡合爪23的末端部。如图1(a)、(b) 图4所示,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的一对面板部13f、13g(上板部13f以及下板部13g)的前端分别在2个突片部13d之间形成有缺口部13e。上板部13f的2个突片部13d避开壳体11的键lib的上方而配置在键lib的两侧。并且,一对突片部13d之间、包括上述缺口部1 在内的整体形成为用于收纳适配器半体21的上述适配器凸部沈的适配器凸部收纳凹部13k。该适配器凸部收纳凹部13k形成于光连接器10的壳体11的键lib正上部。下板部13g的2个突片部13d以及缺口部1 在光连接器10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形成在与上板部13f的2个突片部13d以及缺口部1 对应的位置。图示例的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的上板部13f以及下板部13g的前端面的形状以及尺寸相互相同而保
持一致。如图6 图10所示,在适配器半体21的半体壳体22形成有总计4个的适配器凹部25,以收纳在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的一对面板部13f、13g前端分别突出设置有2个的总计4个突片部13d。适配器凹部25在半体壳体22中,隔着连接器嵌合孔M的截面扁平的嵌合孔主孔部2 在形成有键槽Mb的一侧的壁部22a(以下称作键槽侧壁部)及其相反侧的壁部22b (以下称作底侧壁部)分别形成有2个。图示例的适配器半体21的半体壳体22形成为以沿着嵌合孔主孔部2 的截面长度方向的方向作为截面长度方向的外观长方形筒状。该半体壳体22的沿着截面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壁部中的、形成有键槽24b的壁部为上述键槽侧壁部22a,另一方为底侧壁部22b。如图6 图10所示,半体壳体22的适配器凸部沈在半体壳体22中,在键槽侧壁部22a的一对适配器凹部25之间、底侧壁部22b的一对适配器凹部25之间分别形成。键槽侧壁部22a的适配器凸部沈(在图中标注标号沈1)、以及底侧壁部22b的适配器凸部 26 (在图中标注标号沈幻分别形成沿连接器嵌合孔M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突条状。
键槽侧壁部22a的适配器凸部261在截面扁平的连接器嵌合孔M的截面长度方向(隔着连接器嵌合孔M的两侧的壁部22a、22b的间隔方向)上的位置与键槽24b —致。 该适配器凸部261从键槽24b朝半体开口端部侧沿着连接器嵌合孔M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该适配器凸部的面对上述底侧壁部22b的面(突端侧端面)形成为与上述键槽 24b的槽底面共面。如图7、图8所示,在上述适配器半体21中,以下,将与连接器嵌合孔M的中心轴线垂直、且在该连接器嵌合孔M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与耦合件抵接面27 —致的假想平面称作适配器基准面。在图中对该适配器基准面标注标号观。图示例的适配器半体21的上述适配器凹部25形成为从连接器嵌合孔M的开口部越过上述适配器基准面观朝半导体基端部侧(半体壳体22的基端部一侧)延伸(凹陷)的槽状。上述适配器凸部沈是从上述适配器基准面观朝半体开口端部侧(嵌合孔开口部侧)延伸(突出的突部。如图9、图10所示,光连接器10以下述方式插入于适配器半体21而与之连结将适配器半体21的适配器凸部沈收纳于耦合件13的上表面侧(上板部13f侧)以及下表面侧(下板部13g侧)的适配器凸部收纳凹部13k,并将各突片部13d分别插入于半体壳体 22的适配器凹部25。对于相对于适配器半体21的插入、连结完毕后的光连接器10,能够通过将耦合件 13朝连接器后侧拉拽而将光连接器10从适配器半体21拔去。对于与光连接器10的壳体11的卡合凸部Ila卡合的适配器半体21的弹性卡合片23,通过耦合件13朝连接器后侧移动,该弹性卡合片23从耦合件13脱出,由此,能够借助使耦合件13朝连接器后侧移动的拔去力强制地解除弹性卡合片23相对于卡合凸部Ila 的卡合。光连接器10能够相对于适配器半体21以推拉(push pull)方式插拔。如图3、图4所示,光连接器10仅能够在壳体11的键lib能够插入于适配器半体 21的连接器嵌合孔M的键槽24b的方向上插入于连接器嵌合孔M而连结。但是,如图7 图9所示,构成适配器20的一对适配器半体21以连接器嵌合孔M的键槽24b隔着连接器插入孔21a的中心轴线相互位于相反侧的方向一体化。因此,如图5、图9所示,从两侧插入于适配器20而相互连接的一对光连接器10相对于适配器20的插入方向也相互相反。如图3、图4所示,在适配器半体21的2个适配器凸部沈中的、底侧壁部2 的适配器凸部沈的位于连接器嵌合孔M开口端部侧的延伸方向末端形成有用于与键槽侧壁部 22a的适配器凸部沈进行的区分的末端缺口部^a。末端开口部26a未形成在键槽侧壁部 22a的适配器凸部沈,而仅形成在底侧壁部22b的适配器凸部26。因此,光连接器10以壳体11的下壁部Ild与适配器半体21的半体壳体22的底侧壁部22b相接触的方向从半体壳体22的开口部侧端部逐渐插入于连接器嵌合孔24,由此,光连接器10能够与适配器半体21连结。末端缺口部26a作为能够从适配器半体21外侧目视辨别适配器半体21内侧的截面扁平的连接器嵌合孔M的截面短边方向上的具有键槽Mb的一侧和不具有键槽Mb的一侧的方向的辨别构件发挥功能。其中,作为方向辨别构件,并不限定于形成末端缺口部^a,例如也可以采用对适配器凸部进行着色等方法。并且,方向辨别构件并不限定于设置在适配器凸部,也可以设置在适配器半体21 的开口侧端部的适配器凸部以外的位置。末端缺口部^a也可以仅形成于键槽侧壁部22a的适配器凸部26。如图11所示,对于上述光连接器10,即便将其插入于用于连接标准光连接器50彼此的连接器适配器60,也无法使其与上述连接器适配器60连结。此处,对标准光连接器50、及其连接用的连接器适配器60进行说明。另外,连接器适配器60是基于JIS标准(JIS C 598 或者IEC标准(IEC 61754-7)的标准件的连接器适配器。以下,也将该连接器适配器称作标准适配器。图20所示的标准光连接器50是基于JIS C 5982或者IEC 61754-7的结构的MPO 型光连接器。该光连接器50组装于光纤带芯线即光纤2的末端。该光连接器50具备插芯52,该插芯52安装于光纤2的末端;套筒状的壳体51, 将插芯52收纳于该壳体51的末端(前端);以及弹簧55 (参照图21),该弹簧55被收纳于该壳体51内,并朝连接器前侧对上述插芯52弹性加载。并且,该光连接器50具有筒状的耦合件53,该耦合件53外插于上述壳体51,且设置成能够沿该壳体51的轴线方向在确保的活动范围滑动移动;以及尾套M,该尾套M安装于上述壳体51的与上述插芯52所设置的前端相反的后端部。图示例的标准光连接器50仅在耦合件53方面与光连接器10不同。该标准光连接器50的耦合件53以外的结构都与上述的光连接器10相同。该标准光连接器50的耦合件53以外的部件都形成为与上述的光连接器10同样的结构。如已经叙述的那样,耦合件53的前端面53a(基准面)形成与该耦合件53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坦面。如图21所示,在使用标准适配器60进行的标准光连接器50彼此的连接中,使用F 型标准光连接器50A和M型标准光连接器50B,F型标准光连接器50A形成为在插芯52的末端面52a开口有一对引导销孔52b的状态,M型光连接器50B在插芯52末端突出有引导销52c,该引导销52c插入、嵌合于上述一对引导销孔52b。进而,对于标准光连接器50彼此的连接,是通过将F型标准光连接器50A从筒状的标准适配器60的轴线方向的一方的端部插入、连结于筒状的标准适配器60,并将M型标准光连接器50B从筒状的标准适配器60 的轴线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插入、连结于标准适配器60,从而使各标准光连接器50前端的插芯52彼此对接接合的。如图20、图23、图M所示,标准适配器60形成为将互为相同结构的一对标准适配器半体61 —体化而成的结构。标准适配器半体61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在贯通设置有供标准光连接器50插入的连接器孔62的筒状主体63的内侧突出设置有一对弹性卡合爪64,这一对弹性卡合爪64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标准光连接器50的壳体51的两侧的卡合突部51a卡合。弹性卡合爪64是从筒状主体63的轴线方向一端在连接器孔62内朝筒状主体63 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伸出的弹性片。弹性卡合爪64通过使突出设置于其末端的突爪6 与标准光连接器50的壳体51的两侧的卡合突部51a卡合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壳体51卡合
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连接器孔62形成为在壳体收纳孔部6 的轴线方向单侧形成有扩展开口部62b的结构,上述壳体收纳孔部6 收纳标准光连接器50的壳体51而进行定位,上述扩展开口部62b对上述壳体收纳孔部6 进行扩展而成。壳体收纳孔部6 包括供突出设置于标准光连接器50的壳体51的键51b插入的键槽62c。扩展开口部62b 形成为能够将标准光连接器50的耦合件53插入的大小(截面尺寸)。标准光连接器50相对于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插入、连结可以通过将标准光连接器50从上述连接器孔62的轴线方向单端的上述扩展开口部62b推入连接器孔62b来进行。 标准光连接器50相对于连接器孔62的推入通过操作者用手指将光连接器50中的位于比上述耦合件53靠后侧的位置的部分、例如尾套M朝适配器半体61推压而进行。如图22所示,标准光连接器50通过下述方式与标准适配器半体61连结(嵌合) 将壳体51插入于连接器孔62的壳体收纳孔部62a,并将从两侧卡合于壳体51的弹性卡合爪64的末端部收纳在插入于连接器孔62的扩展开口部62b的耦合件53的前端部内侧。耦合件53通过收纳卡合于壳体51的两侧的卡合突部51a的弹性卡合爪64的末端部,由此,限制因弹性卡合爪64末端从壳体51浮起而导致的卡合解除,从而保持弹性卡合爪64相对于壳体51的卡合状态。 标准光连接器50的耦合件53插入于连接器孔62的扩展开口部62b,耦合件53的前端面53a抵接于连接器孔62的位于扩展开口部62b与扩展开口部62b里侧的壳体收纳孔部6 之间的阶梯差面即耦合件抵接面65 (适配器基准面)。在连接器孔62内,耦合件抵接面65沿着扩展开口部62b的里端外周形成。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一对弹性卡合爪64末端的突爪6 位于扩展开口部62b内。 因此,弹性卡合爪64末端的突爪6 在扩展开口部62b内与标准光连接器50的壳体51两侧的卡合突部51a卡合。并且,标准光连接器50的耦合件53插入于扩展开口部62b直到耦合件53的前端面53a与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耦合件抵接面65抵接的部位,由此,该耦合件53收纳与壳体51的两侧的卡合突部51a卡合的弹性卡合爪64的末端部。如图11所示,对于光连接器10,当将该光连接器10逐渐插入于标准适配器60的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连接器孔62时,耦合件13的前端的突片部13d的末端顶在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扩展开口部62b里端的耦合件抵接面65。因此,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的侧板部13h的前端面13hl不会与耦合件抵接面65抵接。并且,如图11所示,对于该光连接器10,由于耦合件13的突片部13d末端顶在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耦合件抵接面65,由此,耦合件13的侧板部1 配置在不与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一对弹性卡合爪64接触的位置。对于图示例的光连接器10,具体地说,由于上述突片部13d末端定在上述耦合件抵接面65,由此,耦合件13的侧板部1 不会插入于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扩展开口部62b,而是配置在从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筒状主体63朝外侧离开的位置。因此,对于该光连接器10,由于上述突片部13d末端顶在上述耦合件抵接面65,由此,不会将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一对弹性卡合爪64的末端部收纳在耦合件13的内侧(侧板部13h内表面侧)。因此,光连接器10不会与标准适配器半体61连结。能够可靠地防止该光连接器10相对于标准适配器60、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误连结。
另外,如图11所示,对于该光连接器10,由于上述突片部13d末端顶在上述耦合件抵接面65,由此,能够将该光连接器10前端的插芯12配置在从自该光连接器10的相反侧插入、连结于标准适配器60的标准光连接器50的插芯52离开的位置。并且,如图1(a)、(b)、图10等所示,光连接器10的壳体11的卡合突部Ila形成为,形成于沿壳体11厚度方向延伸的顶部的连接器前后方向两侧的倾斜面随着趋向上述顶部而相互接近的山形。另一方面,如图对等所述,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弹性卡合爪64 末端的突爪6 形成为,形成于其顶部(顶面)的弹性卡合爪64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倾斜面随着趋向上述顶部而相互接近的山形(梯形状突部)。在将标准光连接器50插入于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连接器孔62的情况下,通过标准光连接器50的壳体51在连接器孔62轴线方向变位,弹性卡合爪64末端的突爪6 相对于壳体51的卡合突部51a顺畅地卡合/脱离。解除卡合于壳体51的卡合突部51a的后侧的弹性卡合爪64末端的突爪6 相对于卡合突部51a的卡合所需要的力小。另外,适配器20的弹性卡合片23末端的突爪23a的形状也与标准适配器60的弹性卡合爪64末端的突爪6 相同。如前面所述,能够确保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相对于壳体11的在其轴线方向的活动范围、换言之为能够从前侧移动极限位置滑回的可滑回范围。因此,对于光连接器10, 即便是在耦合件13的突片部13d末端顶在上述耦合件抵接面65的状态(图11)下,也能够克服耦合件用弹簧的弹性加载力将壳体11推入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连接器孔62。对于该光连接器10,能够通过将壳体Ila推入标准适配器半体61的连接器孔62而使弹性卡合爪64末端的突爪6 卡合于壳体11的卡合突部11a。该卡合在耦合件13的突片部13d 从耦合件基准面朝连接器前侧突出的突出尺寸比耦合件13相对于壳体11的沿其轴线方向的活动范围小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是,解除与壳体11的卡合突部Ila卡合的弹性卡合爪64末端的突爪64a的卡合所需要的力小。耦合件13的突片部13d末端顶在上述耦合件抵接面65的状态下的、壳体11的卡合突部Ila与弹性卡合爪64末端的突爪6 之间的卡合借助耦合件用弹簧的弹性加载力顺畅地被解除。并且,对于图示例的光连接器10,在耦合件13的突片部13d末端顶在上述耦合件抵接面65 (图11)、耦合件13相对于壳体11处于前侧移动极限位置的状态下,插芯12配置在从标准光连接器50的插芯52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光连接器10在标准适配器60中的与标准光连接器50之间的误连结。并且,对于光连接器10,当操作者用手指将该光连接器10插入标准适配器半体61 时,无法将耦合件13的比耦合件基准面靠后侧的部分插入于连接器孔62 (具体地说为扩展开口部62b),由此,操作者能够简单地认识到误插入。并且,对于该光连接器10,由于在耦合件13形成有凸部13b以及凹部13c,因此, 存在能够在外观上简单地与标准光连接器50区分的优点。并且,对于该光连接器10,作为其构成部件,除了能够使用耦合件13以外,还能够使用基于标准的标准件的部件。对于该光连接器10,仅通过代替标准件的光连接器50的耦合件使用具有凸部13b以及凹部13c的耦合件13就能够简单地进行组装。
具有凸部13b以及凹部13c的塑料制的耦合件13形成为简单的结构,树脂成形也容易,因此能够低成本地制造。对于该光连接器10,仅通过使用具有凸部13b以及凹部13c的耦合件13,就能够以低成本简单地防止与标准光连接器50的误连结。如图12、图13所示,对于标准光连接器50,即便将其插入于光连接器10彼此连接用的适配器20的适配器半体21的连接器嵌合孔M,也无法使其与适配器半体21连结。对于标准光连接器50,当从其前端起逐渐插入于适配器半体21的连接器嵌合孔 M时,耦合件53的前端面53a将顶在适配器半体21的半体壳体22的开口端部内侧的适配器凸部沈。因此,对于标准光连接器50,无法将耦合件53插入于半体壳体22的开口端部内侧的入口孔部M2,无法将适配器半体21的弹性卡合片23的末端部收纳于耦合件53内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适配器20与标准光连接器50的误连结。并且,对于图示例的适配器20,当未对插入于适配器半体21的标准光连接器50的壳体51赋予朝向相对于适配器20推入的推入方向的力时,能够将标准光连接器50的插芯52配置在从自与该标准光连接器50相反的一侧插入、嵌合(连结)于适配器20的光连接器10的插芯12离开的位置。结果,对于适配器20,能够防止光连接器10与标准光连接器50在该适配器20中的误连结。如上所述,能够可靠地防止光连接器10与标准光连接器50用的连接器适配器 (标准适配器60)的误连结,能够可靠地防止适配器20与标准光连接器50的误连结。因此,对于光连接器10以及适配器20,即便在存在末端组装有标准光连接器50的光纤和标准适配器60的现场被使用于光纤彼此的连接器连接,也能够容易地实现光连接器10与标准光连接器50的区分使用。设置于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凸部、凹部的数量并不限于图1(a)、(b)等所举例示出的光连接器10的耦合件13上的凸部13b以及凹部13c的数量。对于光连接器的耦合件,只要形成为具有各为1个以上的相对于耦合件基准面突出的凸部和相对于耦合件基准面凹陷的凹部的结构即可。并且,对于能够插入、连结具备形成有上述凸部以及凹部的耦合件的光连接器的连接器适配器,需要具有为了收纳耦合件的所有的凸部而形成的1个或者多个(1个以上) 的适配器凹部和能够收纳于耦合件的凹部的1个以上的适配器凸部。其中,适配器凹部是相对于与连结(嵌合)于适配器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基准面重合的适配器基准面朝适配器里侧凹陷的凹部,适配器凸部是从适配器基准面朝与适配器里侧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凸部。图14、图15示出形成于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凸部以及凹部,和形成于能够插入、 连结上述光连接器的适配器的适配器凹部以及适配器凸部的组合的例子。另外,在图14、图 15中,对通用的结构标注通用的标号而进行说明。图14所示的耦合件131具有从耦合件基准面13i凹陷的凹部13c和形成于该凹部13c的两侧的凸部13b。凸部1 从耦合件基准面13i突出。在适配器201形成有1个适配器凸部26。适配器201的端面201a位于比适配器基准面观靠后侧(隔着适配器基准面观与适配器凸部沈末端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该适配器201的位于比上述适配器基准面观靠后侧的位置的区域的整体作为适配器凹部25发挥功能。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耦合件131能够将适配器201的适配器凸部沈收纳在凹部13b的两侧的凸部13c之间。并且,对于耦合件131,通过将适配器凸部沈收纳在凹部 13b的两侧的凸部13c之间,能够使耦合件基准面13i与适配器基准面28 一致。并且,对于耦合件131,当将适配器凸部沈收纳在凹部13b的两侧的凸部13c之间,并使耦合件基准面13i与适配器基准面28 一致时,凸部1 插入于比适配器基准面28 靠适配器201的端面201a侧的位置。由于图14所示的耦合件131具有凸部13b,因此,对于设置有该耦合件131的光连接器,即便将其插入于标准适配器60也无法连结于标准适配器60,并且,能够防止在标准适配器60中与标准光连接器50误连结。并且,由于图14的适配器201具有适配器凸部26,因此,即便将标准光连接器50 插入于该适配器201也无法使该适配器201与标准光连接器50连结,并且,能够防止设置有上述耦合件131的光连接器与标准光连接器50之间的误连结。如图15所示,耦合件132具有1个凸部13b。并且,耦合件132的避开上述凸部 13b的端面13 位于比耦合件基准面13i靠后侧(隔着耦合件基准面13i与凸部1 末端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对于该耦合件132,其前端面(连接侧端面)中的位于比上述耦合件基准面13i靠后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整体作为凹部13c发挥功能。适配器202具有从适配器基准面28凹陷的适配器凹部25和形成于该适配器凹部 25的两侧的适配器凸部沈。适配器凸部沈从适配器基准面观突出。该适配器202的适配器凹部25的两侧的适配器凸部沈之间形成为用于收纳耦合件132的凸部13b的凸部收纳缺口部20 (包括适配器凹部25)。对于上述适配器凸部沈,只要在将设置有图15的耦合件132的光连接器插入、连结于适配器202时,能够将上述适配器凸部沈收纳于耦合件132的凹部13c即可。作为适配器凸部沈,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在凸部收纳缺口部20 的两侧分别突出设置有1个的突片,除此之外,也可以形成为确保凸部收纳缺口部20 而沿着适配器202 的开口端部的筒状。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对于耦合件132,能够将凸部13d插入于适配器202的凸部收纳缺口部202a,从而使耦合件基准面13i与适配器基准面28 一致。并且,对于耦合件 132,能够将适配器202的适配器凸部沈收纳在凹部13b的两侧的凸部13c之间。并且,对于耦合件132,通过将适配器凸部沈收纳在凹部13c的两侧的凸部1 之间,能够使耦合件基准面13i与适配器基准面28 一致。并且,对于耦合件132,当将适配器凸部沈收纳于凹部13b的两侧的凸部13c之间、使耦合件基准面13i与适配器基准面28 一致时,凸部1 插入于比适配器基准面28靠适配器201的端面201a侧的位置。由于图15所示的耦合件132具有凸部13b,因此,对于设置有该耦合件131的光连接器,即便将其插入于标准适配器60也无法连结于标准适配器60,并且,能够防止在标准适配器60中与标准光连接器50误连结。并且,由于图15的适配器202具有适配器凸部26,因此,即便将标准光连接器50插入于该适配器201也无法使该适配器201与标准光连接器50连结,并且,能够防止设置有上述耦合件131的光连接器与标准光连接器50之间的误连结。(比较例)图16、图17示出比较例。首先,对图16所示的比较例(比较例1)进行说明。该比较例1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133的前端面由与耦合件基准面13i —致的平坦部133a和1个凹部13c构成。并且,该耦合件133并不具有凸部13b。另一方面,图16所示的适配器203具有由与适配器基准面28 一致的平坦部203a 和1个适配器凸部沈构成的耦合件承接面。对于耦合件133,通过将适配器203的适配器凸部沈收纳于上述凹部13c,能够使耦合件基准面28与适配器基准面13i —致。对于该比较例1的适配器203,即便欲将标准光连接器插入而进行连结,标准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前端面也顶在适配器凸部26,由此能够阻止标准光连接器的连结。但是,对于使用上述耦合件133组装的光连接器,能够相对于标准适配器插入至与标准光连接器相同的位置,相对于标准适配器能够与标准光连接器同样地连结,因此无法阻止误连结。图17所示的比较例(比较例2、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134的前端面由与耦合件基准面13i —致的平坦部133a和1个凸部1 构成。在该耦合件134的前端面并未形成凹部 13c。另一方面,图17所示的适配器204具有由与适配器基准面28 一致的平坦部20 和1个适配器凹部25构成的耦合件承接面。对于耦合件134,通过将上述凸部13b插入于适配器204的适配器凹部25,能够使耦合件基准面28与适配器基准面13i —致。对于使用该比较例2的光连接器134组装的光连接器,当将其插入于标准适配器时,凸部1 顶在标准适配器60的耦合件抵接面65,由此,能够阻止与标准适配器的连结。另一方面,由于适配器204不具有适配器凸部26,因此,能够插入、连结标准光连接器,无法阻止标准光连接器的连结。使用图14、图15、图17所举例示出的耦合件134组装的光连接器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标准适配器中的与标准光连接器的误连结。但是,对于使用图17所举例示出的耦合件 134组装的光连接器,在存在例如末端组装有标准光连接器的光纤以及标准适配器的位置 (现场)与适配器204 —起使用于光纤彼此的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无法防止在适配器204 中的与标准光连接器的误连结。并且,使用图16所举例示出的耦合件133组装的光连接器无法防止在标准适配器中的与标准光连接器的误连结。与此相对,对于使用图14、图15所举例示出的耦合件131、132组装的光连接器,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标准适配器中的与标准光连接器的误连结,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其连接中使用的适配器201、202中的与标准光连接器的误连结。对于使用图14、图15所举例示出的耦合件131、132组装的光连接器,在其连接中使用的适配器201、202也有效地有助于防止与标准光连接器的误连结。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连接器、适配器能够在构成光线路的光纤缆线彼此的连接部位、分支部位、LAN等的光通信系统中采用。在光通信系统中,例如存在使用光纤带芯线的芯数、光纤的种类等、多个种类的光纤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为了识别上述相互不同的光纤, 能够针对每个应当识别的光连接器应用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例如,针对每个应当识别的光连接器使上述耦合件的凸部以及/或者凹部,如果使其数量以及/或者配置不同的话,则能够有效地有助于光连接器的识别。并且,通过针对每个光连接器根据其耦合件的凸部以及/或者凹部的、数量/或者配置,使用设定了能够插入、连结该光连接器的适配器凸部以及适配器凹部的数量或者配置的适配器,能够防止光连接器的误连结。例如,在光纤缆线彼此的连接部位、分支部位、LAN等光通信系统等中,为了进行多个线路的连接,很多情况下集合设置有多个使用连接器适配器将光纤彼此与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连接部。在这种位置处,能够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光连接器、适配器与标准光连接器区分,有效地活用于实现光纤彼此间的连接器连接。并且,与此不同,存在通过改变光连接器的一部分(例如壳体)以及对应的连接器适配器的颜色来进行识别的方法。例如,通过根据光连接器的弹簧压力改变壳体的颜色,能够防止误连接。关于变更光连接器的颜色的部位,改变耦合件的颜色的做法在识别的容易度这点上是优选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光连接器的对应芯数能够适当设定。图18(a)、(b)示出一例。图18 (a)、(b)所示的光连接器IOC是组装在2根12芯光纤带芯线的末端的M芯用的光连接器(ΜΡ0型光连接器)。对于图示例的光连接器10C,除了作为插芯12采用M 芯用的插芯这点以外,都使用与已经叙述的图1(a)、(b)所举例示出的光连接器10相同的部件组装。并且,对于该M芯用的光连接器10C,为了在插芯彼此的对接接合时确保适合的实现PC连接的对接力,使插芯的弹性加载用的弹簧15的弹性压力比IEC标准的弹簧压力强。以下,将该光连接器IOC称作弹簧压力变更光连接器。光连接器IOC是具备形成有凸部1 和凹部13c的耦合件13的结构。因此,光连接器IOC能够防止与使用相同于标准光连接器50的壳体以及耦合件(以下称作标准耦合件)组装而成的光连接器(标准耦合件光连接器)之间的误连结,能够可靠地与带标准耦合件的光连接器区分使用。例如,对于除了采用M芯用的插芯以外都使用相同于标准光连接器50的构成部件组装(弹簧压力为IEC标准的弹簧压力)而成的M芯用的光连接器(以下称作标准耦合件24MP0),在与图18(a)、(b)所举例示出的光连接器IOC的对比中,由于耦合件的外观不同,因此容易在外观上进行区分。并且,标准耦合件光连接器彼此的连接使用标准适配器60进行,但是,光连接器 10无法连结于标准适配器60,不会产生在标准转接件60中与标准耦合件24MP0误连结的情况。标准耦合件光连接器无法连结于在光连接器IOC彼此的连接中使用的适配器20,管连接器IOC不会在适配器20中产生与标准耦合件24MP0之间的误连接。因此,该光连接器 IOC能够可靠地实现与标准耦合件24MP0区分使用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光连接器具备壳体,该壳体收纳插芯;以及耦合件,该耦合件外插于上述壳体,上述耦合件的连接侧端面具有各为1个以上的凸部和凹部,上述凸部相对于与标准化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中的基准面相当的基准面突出,上述凹部相对于与标准化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中的基准面相当的基准面凹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的侧面具有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的突条的键,上述耦合件在上述键所位于的一侧具有1个以上的上述凸部或者上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耦合件的连接侧端面在上述键的正上方部分具有上述凹部,在该凹部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方侧具有上述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耦合件的连接侧端面在与上述键相反的一侧具有1个以上的上述凸部或者上述凹部。
5.一种连接器适配器,将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连接器插入于该连接器适配器而进行连结,上述连接器适配器的特征在于,在供上述光连接器插入的开口端部具有各为1个以上的凸部和凹部,上述凸部相对于适配器基准面突出,上述凹部相对于该适配器基准面凹陷,所述适配器基准面相当于插入上述标准化的光连接器而进行连结的连接器适配器中的、与上述标准化的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基准面抵接的基准面,上述光连接器,是通过将其耦合件的连接侧端面的凸部插入于上述适配器凹部,并在上述连接侧端面的凹部收纳上述适配器凸部而与上述连接器适配器连结的。
6.一种光线路,其特征在于,上述光线路具有使用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光连接器和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连接器适配器将光纤彼此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连接部。
7.—种光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用组装于光纤的末端的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光连接器和权利要求5 所记载的连接器适配器进行光纤彼此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个应当识别的光连接器,使上述耦合件的凸部以及/或者凹部的数量以及/或者它们的配置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光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个应当识别的光连接器,使光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的颜色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个应当识别的光连接器,使上述耦合件的颜色不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在外插于收纳插芯(12)的壳体(11)的耦合件(13)的连接侧端面分别具有1个以上相对于与标准光连接器的耦合件的基准面相当的基准面突出的凸部(13b)和凹陷的凹部(13c)的光连接器(10),能够将该光连接器插入而进行连结的连接器适配器(20),以及能够使用光连接器(10)以及连接器适配器(20)进行光纤的连接的光线路、光通信系统。
文档编号H04B10/12GK102445735SQ20111021304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0日
发明者加藤诚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藤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