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41645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入耳式耳机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特别是插入耳道的入耳式耳机。
技术背景[0002]目前公知的入耳式耳机都是单路驱动式的入耳式耳机,频宽较窄,音质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音质更好的入耳式耳机。[000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主要技术方案是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插入耳道的声管,所述声管分为外声管和内声管,内声管套在外声管内,内声管的外壁与外声管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外声管的一端与一个大振膜喇叭相通,外声管构成大振膜喇叭的出声通道,内声管的一端与一个小振膜喇叭相通,内声管构成小振膜喇叭的出声通道。[0005]本实用新型还可采取如下附属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声管和内声管除了在出声口相通外,其他部位互不透气。[0006]所述内声管的与小振膜喇叭相通的一端形成一个共鸣腔,所述大振膜喇叭的背面设有另一个共鸣腔。[000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外声管与人耳的耳道和耳蜗组成一组共振腔,内声管与人耳的耳道和耳蜗组成另一组共振腔,两组共振腔形成两路声振动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声共振,构成了双路驱动系统,频宽较宽,提高了入耳式耳机的音质。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入耳式耳机,如图1所示,包括一支插入耳道的声管, 该声管分为外声管ι和内声管2,内声管2套在外声管1内,内声管2的外壁与外声管1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3,外声管1的一端与一个大振膜喇叭4相通,外声管1构成大振膜喇叭 4的出声通道,内声管2的一端与一个小振膜喇叭5相通,内声管2构成小振膜喇叭5的出声通道。外声管1和内声管2的出声口共同被一层防尘罩8遮盖,防尘罩8具有良好透气性,不会阻挡声音。外声管1和内声管2除了在出声口相通外,其他部位互不透气,这样可进一步提高音质。为增加佩戴耳机的舒适性,在外声管1外还套有橡胶套9。[0010]当外声管1和内声管2 —起塞入人耳的耳道后,外声管1与人耳的耳道和耳蜗组成一组共振腔,内声管2与人耳的耳道和耳蜗组成另一组共振腔,两组共振腔形成两路声振动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声共振,构成了双路驱动系统,频宽较宽,提高了入耳式耳机的音质。[0011]作为最佳实施方式,内声管2的与小振膜喇叭5相通的一端形成一个共鸣腔6,所3述大振膜喇叭4的背面设有另一个共鸣腔7。由此可进一步提高耳机的音质。根据声学原理,出声通道和与之相通空腔在声结构上称为LC谐振腔,振动系统在谐振腔内会产生共振。利用共振效果达到提升某部分频率响应,而两路共振效果分别提升不同频段的响应。
权利要求1.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插入耳道的声管,其特征是所述声管分为外声管(1)和内声管(2),内声管(2)套在外声管(1)内,内声管(2)的外壁与外声管(1)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 (3),外声管(1)的一端与一个大振膜喇叭(4)相通,外声管(1)构成大振膜喇叭(4)的出声通道,内声管(2)的一端与一个小振膜喇叭(5)相通,内声管(2)构成小振膜喇叭(5)的出声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是所述外声管(1)和内声管(2)除了在出声口相通外,其他部位互不透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是所述内声管(2)的与小振膜喇叭 (5)相通的一端形成一个共鸣腔(6),所述大振膜喇叭(4)的背面设有另一个共鸣腔(7)。
专利摘要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插入耳道的声管,所述声管分为外声管和内声管,内声管套在外声管内,内声管的外壁与外声管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外声管的一端与一个大振膜喇叭相通,外声管构成大振膜喇叭的出声通道,内声管的一端与一个小振膜喇叭相通,内声管构成小振膜喇叭的出声通道。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外声管与人耳的耳道和耳蜗组成一组共振腔,内声管与人耳的耳道和耳蜗组成另一组共振腔,两组共振腔形成两路声振动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声共振,构成了双路驱动系统,频宽较宽,提高了入耳式耳机的音质。
文档编号H04R1/10GK202261738SQ201120348108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6日
发明者邝鉴刚, 邝鉴辉 申请人:时兴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