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000473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在宏基站和小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包括:宏基站确定下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宏基站和小基站中用于向用户设备传输宏基站以及小基站未成功发送至用户设备的数据的站点;以及宏基站使根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表示用户设备从宏基站以及小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通过由宏基站统一控制基站间载波聚合时的下行重传任务分配,本发明能够有效避免由于两个站点传输条件不同而导致的数据传输效率降低。
【专利说明】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实现载波聚合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 置。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进一步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和用户吞吐量,在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 后续演进)中引入了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的概 念。所谓载波聚合,是指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可以同时使用宏基站(Macro eNB, MeNB)和/或小基站(Small eNB,SeNB)的多个成员载波(Component Carrier,CC)进行上 下行通信,从而支持高速数据传输。一般来说,如图1所示,宏基站的小区覆盖范围比较大, 而小基站的小区覆盖范围相对小。根据成员载波所对应的基站,LTE系统的载波聚合大致 可分为基站内聚合和基站间聚合,而基站间聚合又可进一步分为宏基站间聚合和宏基站与 小基站间聚合(以下简称为宏小基站间聚合)。其中,基站内聚合由于只受一个基站控制, 实现起来相对简单,已有相关技术文献。然而,目前尚未出现关于基站间聚合的技术文献, 尤其对于宏小基站间聚合,如何分流数据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0003] 例如,从协议栈的角度来看,可基于 FO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数据包汇聚协议)SDU (service data unit,业务数据单兀)、Η)0Ρ PDU (packet data unit, 包数据单元)、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SDU、RLC PDU、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SDU或者MAC PDU等数据包形式来进行数据分流。其中,基于RLC PDU分流可能相对容易实现。如图2a所示,基于RLC PDU分流包括:对于下行,在RLC层处 理完数据之后,或者RLC层分配好RLC PDU序列号之后移交给下一层之前,宏基站将部分 RLC PDU转发给小基站,然后经过小基站将RLC PDU发送给用户设备;对于上行,用户设备 将部分RLC PDU发送到小基站并将其余部分RLC PDU发送到宏基站,然后小基站将从用户 设备接收的RLC PDU转发到宏基站进行合并后,一起递交到高层进行处理。对于基于其它 数据包形式进行的数据分流,过程与上述类似,只是数据包形式不同。
[0004] 然而,在如上进行数据分流时,由于宏基站和小基站两侧的信道环境和/或发送 速率基本不同,加之经由小基站转发需要一定的通信时间,这使得:对于下行,用户设备针 对宏基站所检测出的丢失包可能是宏基站转发给小基站、而小基站尚未发送到用户设备的 数据包;而对于上行,宏基站针对用户设备所检测出的丢失包可能是用户设备转发给小基 站、而小基站尚未发送到宏基站的数据包。这显然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效率的提升, 尤其在RLC实体以UM或AM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
[0005] 具言之,在UM模式下,UM RLC接收实体基于UMD PDU序列号对相关窗口进行维护、 更新、重复检测和重排序等功能。如图2b所示,重排序窗口的上边界为当前接收到的UMD PDU的序列号加1,并用VR(H)表示。重排序窗口的下边界是由上边界减去重排序窗口大小 后得到的,并没有专门的记号。整个UM RLC接收实体仅维护一个重排序定时器,而不是针 对每个数据包启动重排序定时器。在重排序计时器更新时,重排序定时器控制的新的上边 界是当前接收到的UMD PDU的最大序列号,而下边界是之前上下边界内第一个没有正确接 收的UMD PDU的序列号。
[0006] 如果直接按照上述现有的UM模式进行宏小基站间聚合的数据分流传输,则由于 宏基站和小基站两侧的信道状况和/或发送速率的不同,有可能导致用户设备在重排序定 时器内检测出的丢失包是宏基站或小基站根本还没有发出的数据包,从而导致较高的丢包 率。
[0007] 此外,在AM模式下,如图2c所示,接收窗口的下边界是当前接收到的连续多个AMD PDU中序列号最高的AMD PDU的序列号紧接着的下一个序列号的值,并用VR(R)表示。接 收窗口的上边界是下边界加上窗口大小。如果新接收的AMD PDU位于接收窗口之外或者该 PDU分段已收到过,则丢弃,否则放入缓存处理。AM RLC接收实体基于重排序定时器进行 重排序操作,用一定变量表示每次重排序定时器启动时对应的上边界和下边界,并且对该 序列号范围内的空隙统一对待。该序列号范围内所有空隙处的PDU在定时器超时前都收到 后,则停止该定时器。如果在定时器超时后,如果还有空隙,则对后面的空隙重新启动重排 序定时器,并记录相应的重排序等待的上边界和下边界、即更新VR(MS)和VR(X)。
[0008] 如果直接按照上述现有的AM模式进行宏小基站间聚合的数据分流传输,则由于 宏基站和小基站两侧的信道状况和/或发送速率的不同,低速率一方可能导致整个重排序 定时器的上边界和下边界更新缓慢并出现接收窗口卡窗现象,从而使得速率较高的一方也 无法以较高速率发送,最终导致数据传输效率无法提升。


【发明内容】

[0009] 抟术问是页
[0010]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使得载波聚 合、尤其是宏小基站间载波聚合能够不影响数据传输效率的提升。
[0011] 解决方案
[0012]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第一 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包括:所述第一基站确定下行重传 站点,其中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 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的站点;以及所述第一 基站使根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 设备,其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数 据的状态。
[0013]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包括第一下行 状态报告和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 一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二基站接 收数据的状态。
[0014]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基站使根据下行状态 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之前,还包括所述 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下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包含所述下行重传站 点的信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表示由所述第一基站来 控制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标识信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小区 的标识信息,表示所述第二基站是否被确定作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以及表示所述 第一基站是否被确定作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
[0015]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使根据下行状态报 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在所述下行重 传站点不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基站将根据所述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 待重传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0016]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使根据下行状态报 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在所述下行重 传站点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基站将根据所述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 重传数据的部分或全部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以使所述第二基站能够将所述下行待重传数 据的部分或全部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0017]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使根据下行状态报 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在所述下行重 传站点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和/或根据所 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以使所述第二基站能够 将根据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和/或根据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 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0018]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基站使根据下行状态 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之前,还包括:所 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下行重传指示。
[0019]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基站使根据下行状态 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之前,还包括:所 述第一基站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下行状态报告;或者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 送所述下行状态报告。
[0020]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确定上行重 传站点,其中所述上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用于从所述用户设备接 收所述用户设备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二基站的数据的站点;以及所述 第一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上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上行重传指示包含所述上行重传站 点的信息。
[0021]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 基站发送所述上行重传指示。
[0022]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第 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包括:所述用户设备根据上行状 态报告确定上行待重传数据,其中,所述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 站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将所述上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上行 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上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预设站点、或者为 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的上行重传指示中指定的站点、或者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 站中当前给所述用户设备分配了上行授予的站点。
[0023]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行状态报告包括第一上行 状态报告以及第二上行状态包括,其中:所述第一上行状态报告表不所述第一基站从所述 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用户设备 接收数据的状态。
[002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第 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包括: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 基站接收下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包含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所述下行重传 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 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的站点;以及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下行重传 指示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接收下行重传数据,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数据是指所述下行重传站 点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的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 数据。
[0025]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下行重 传指示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接收下行重传数据之前,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下行 重传指示将下行状态报告发送至所述第一基站,其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 从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0026]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包含第一下行 状态报告和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 一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二基站接 收数据的状态。
[0027]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下行重 传指示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接收下行重传数据之前,还包括:在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所 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用户设备还将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
[0028]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为宏基站,所述第二 基站为小基站,并且所述宏基站的小区覆盖范围比所述小基站的小区覆盖范围大。
[0029] 对于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状态报告为RLC状态报告,以 及所述下行待重传数据和所述上行待重传数据为待重传的RLC PDU和/或PDU分段。
[0030]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设备,其包括: 下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基站设备作为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 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确定下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 二基站中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 户设备的数据的站点;以及下行重传模块,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连接,用于使根据 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 所述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0031]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包括第一下行 状态报告和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 一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二基站接 收数据的状态。
[0032]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确定 模块连接的下行重传指示模块,所述下行重传指示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下行重传 指示,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包含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包 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表示由所述第一基站来控制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所述下 行重传站点的标识信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小区的标识信息,表示所述第二基站是否被 确定作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以及表示所述第一基站是否被确定作为所述下行重传 站点的信息。
[0033]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重传模块被配置为:在所 述下行重传站点不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将根据所述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 传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0034]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重传模块被配置为:在所 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将根据所述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 数据的部分或全部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以使所述第二基站能够将所述下行待重传数据的 部分或全部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0035]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重传模块被配置为:在所 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和/或根据所述第 一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以使所述第二基站能够将根 据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和/或根据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确定 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0036]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模块还被配置 为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下行重传指示。
[0037]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从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下行状态报告;或者所述下行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基站 发送所述下行状态报告。
[0038]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上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 用于确定上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上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用于从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二基站的数据 的站点;以及上行重传指示模块,与所述上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连接,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 发送上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上行重传指示包含所述上行重传站点的信息。
[0039]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行重传指示模块还被配置 为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上行重传指示。
[0040]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上 行待重传数据确定模块,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 况下,根据上行状态报告确定上行待重传数据,其中,所述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一基站 以及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上行重传模块,与所述上行重传 数据确定模块连接,用于将所述上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上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上行重传 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预设站点、或者为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的上行 重传指示中指定的站点、或者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当前给所述用户设备分配 了上行授予的站点。
[0041] 对于上述用户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行状态报告包括第一上行 状态报告和第二上行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第一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一基站从所述用 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用户设备接 收数据的状态。
[0042]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下 行重传指示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 下,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下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包含下行重传站点的信 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所述第 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的站点;以及下行重传模块, 与所述下行重传指示接收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下行重传指示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接收 下行重传数据,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数据是指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的所述 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
[0043] 对于上述用户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下行状态报告反馈模块, 与所述下行重传指示接收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将下行状态报告发送至 所述第一基站,其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 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0044] 对于上述用户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包括第一下行 状态报告和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 一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二基站接 收数据的状态。
[0045] 对于上述用户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反馈模块还被 配置为,在所述下行重传指示表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还将所 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以及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
[004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第 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包括: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 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和所述用户设 备发送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所述第一基 站按所述数据分流规则将下行待发送数据划分为第一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以及第二部分 下行待发送数据;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一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以 及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二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以使所述第二基站 将所述第二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004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第 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以UM模式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包括:所述用户设备从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 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基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针对所述第一 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维护独立的重排序定时器和重排序窗口。
[0048] 对于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排序定时器的上边界 为所述用户设备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最大序列号;以及所述重排序定时器的下边界为所 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数据分流规则确定的、第一个没有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列号。
[0049]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第 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以AM模式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包括:所述用户设备从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 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基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针对所述第一 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维护一个重排序定时器,并基于各个所述重排序定时器独立地进 行状态报告反馈。
[0050] 对于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各个所述重排序定 时器独立地进行状态报告反馈,包括: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数据分流规则,确定下一个最 大可能正确接收确认的数据包的序列号作为最大可能ACK参数;以及所述用户设备将所确 定的最大可能ACK参数加载在所述状态报告中。
[0051] 对于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各个所述重排序定 时器独立地进行状态报告反馈,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将针对所述第一基站所确定的最大 可能ACK参数以及针对所述第二基站所确定的最大可能ACK参数均加载在所述状态报告 中。
[0052] 对于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还包括表 示所述数据分流规则开始生效的位置信息。
[0053] 对于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位置信息为序列号和/ 或超帧号。
[005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设备,包括:数 据分流模块,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确定所述 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数据分流指示模块,与所述数据分流模块 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二基站和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 含所述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及数据划分模块,与所述数据分流模块连接,用于按所述数 据分流规则将下行待发送数据划分为第一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以及第二部分下行待发送 数据,以使所述第一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而所述第二部分下行待发 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
[0055]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还包括表示所 述数据分流规则开始生效的位置信息。
[0056] 对于上述基站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位置信息为序列号和/或超 中贞号。
[005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数 据分流指示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 下,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 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及重排序控制模块,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接收模 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以UM模式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 情况下,基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针对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维护独立的重排 序定时器和重排序窗口,或者在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以AM模式与所述用户设备 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针对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 维护一个重排序定时器,并基于各个所述重排序定时器独立地进行状态报告反馈。
[0058] 对于上述用户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还包括表示所 述数据分流规则开始生效的位置信息。
[0059] 对于上述用户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位置信息为序列号和/或超 中贞号。
[0060] 有益效果
[0061] 通过由第一基站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统一控制第一基站与第二基 站间载波聚合时的下行重传任务分配,包括确定下行重传站点并使根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 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能够有效避免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 情况下,由于两个站点传输条件不同而导致排序窗口移动慢、进而导致数据传输效率降低 的问题,以及由于小基站不知道是否应该进行数据重传而导致的低效重传或盲目重传的问 题。
[0062] 此外,通过由第一基站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统一控制第一基站与第 二基站间载波聚合时的数据分流规则,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能够 实现数据分流规则的无缝切换,从而有效避免数据包的丢失或重复发送。
[0063]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 清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64]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发明的 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0065] 图1示出宏基站与小基站的载波聚合示意图;
[0066] 图2a示出基于RLC PDU分流数据的示意图;
[0067] 图2b示出现有技术中基于RLC PDU以UM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0068] 图2c示出现有技术中基于RLC PDU以AM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0069]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下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070] 图3a示出图3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变形例的下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071]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下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072]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上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073] 图5a示出图5所示数据传输方法的一变形例的上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074] 图5b示出图5所示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变形例的上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075]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上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076]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0077]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站设备和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 组成框图;
[0078]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站设备和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户设 备的组成框图;
[0079]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基站设备的组成框图;以及
[0080]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1] 如【背景技术】和
【发明内容】
部分所述,本发明主要旨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特 别是在载波聚合情况下的数据传输方法,以使得载波聚合、尤其是宏小基站间载波聚合不 会影响数据传输效率的提升。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发明人提出了由宏基站例如 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统一控制宏小基站间载波聚合时的重传任务分配、尤其是下 行重传任务分配。
[0082]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 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第一基站可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确定下行重传 站点;并且,第一基站使根据下行状态报告所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用户设备。例 如,在下行重传站点不包括第二基站的情况下,第一基站将根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 待重传数据发送至用户设备;而在下行重传站点包括第二基站的情况下,第一基站将根据 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的部分或全部发送至第二基站,或者将第二下行状态 报告和/或根据第一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第二基站,以使第二基站 能够将部分或者全部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用户设备。其中,下行重传站点为第一基站 和第二基站中用于向用户设备传输第一基站以及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用户设备的数据 的站点;下行状态报告表示用户设备从第一基站以及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可包括第 一下行状态报告和/或第二下行状态报告;第一下行状态报告表示用户设备从第一基站接 收数据的状态;以及,第二下行状态报告表示用户设备从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0083] 下面将以第一基站为宏基站、第二基站为小基站并且两者均基于RLC PDU数据形 式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作为示例详细说明该方法的几个具体实施例如下。
[0084] 实施例1
[0085]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下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086] 如图3所示,在该数据传输方法中,宏基站控制用于下行重传 RLC数据的站点, 将重传 RLC PDU的任务分配到信道质量较好的站点(步骤S31US312),并通知小基站和 UE (步骤S321、S322);或者,根据负载均衡的需求,宏基站进行控制以通过分集传输的方式 进行下行重传(步骤S313),即对于需要下行重传的数据(可具体为RLC PDU和/或PDU分 段,其中所述PDU分段是指在重传的时候,对原始的需要进行重传的RLC PDU进行再次分割 时所形成的数据包),通过宏基站和小基站共同传输(步骤S353、S353N、S353Y),以加快窗 口的移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0087] 首先,如图3所示,宏基站可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确定下行重传站 点、即负责向用户设备下行重传宏基站和/或小基站先前未成功发送的RLC PDU和/或rou 分段的站点。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宏基站接收用户设备反馈的关于宏基站和小基站 的测量报告消息,并根据测量报告以及宏基站与小基站的负载均衡需求等确定下行重传站 点。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宏基站可确定自身作为下行重传站点(参见图3中(a) 段的步骤S311),也可确定小基站作为下行重传站点(参见图3中(b)段的步骤S312),也 可以确定宏基站和小基站同时进行下行RLC PDU的重传(参见图3中(c)段的步骤S313)。 [0088] 在确定下行重传站点之后,宏基站可向小基站和用户设备发送下行重传指示(步 骤S32US3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至少包括表示由宏基站控制 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行重传指示还可包括表示所述下行重 传站点的信息,以通知小基站和用户设备负责进行下行重传数据的站点。在另一种可能的 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包括表示小基站是否被确定作为下行重传站点、即表示小 基站是否要进行下行重传的信息,以将小基站是否要进行下行重传的情况通知给小基站和 用户设备。
[0089] 这样,小基站能够根据所述下行重传指示确定自身是否需要承担重传下行数据的 任务。例如,若小基站接收到的下行重传指示中所指示的下行重传站点不包括小基站(参 见图3中(a)段),则小基站仅仅对宏基站转发的初始RLC PDU进行传输,而不传输未发送 成功的RLC PDU或PDU分段给用户设备;否则,小基站从宏基站接收需要重传的RLC PDU或 PDU分段(参见图3中(b)和(c)段,步骤S352、S353Y),并将这些数据包重传给UE。
[0090] 另外,用户设备能够根据所述下行重传指示确定下行状态报告的反馈方式、即在 向宏基站反馈下行状态报告(步骤S331)之外是否还需要向小基站反馈下行状态报告(步 骤S332)。其中,下行状态报告表示用户设备从宏基站以及小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可包括 表示用户设备从宏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的第一下行状态报告和/或表示用户设备从小基 站接收数据的状态的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可 包含下一个期望正确接收的RLC PDU之前的所有没有正确接收的RLC PDU或PDU分段的 标识信息。例如,若用户设备接收到的下行重传指示中所指示的下行重传站点包含小基站 (参见图3中(b)和(c)段),则在RLC下行状态报告被触发后,用户设备向宏基站和小基 站均反馈RLC下行状态报告;否则,用户设备仅向宏基站上报RLC下行状态报告(参见图3 中(a)段)。
[0091] 接着,在接收到用户设备反馈的下行状态报告(可具体为RLC状态报告)的情况 下(步骤S331),宏基站根据所述下行状态报告确定需要重传的RLC PDU或者PDU分段、以 下称为下行待重传数据(步骤S340),并将所述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确定的下行重传站 点发送至用户设备(步骤S351、S352、S353、S353N、S353Y)。
[0092] 例如,在宏基站确定宏基站自身负责进行RLC PDU和/或PDU分段的重传(参见 图3中(a)段,步骤S311)、即下行重传站点仅包括宏基站自身的情况下,小基站不需要向用 户设备重传需要重传的RLC PDU及PDU分段,而是由宏基站将根据用户设备反馈的下行状 态报告所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用户设备(步骤S351)。
[0093] 又例如,在宏基站确定小基站负责进行RLC PDU和/或PDU分段的下行重传(参 见图3中(b)段,步骤S312)、即下行重传站点仅包括小基站的情况下,宏基站将根据用户设 备反馈的下行状态报告所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转发至小基站(步骤S352),以使得小基 站能够将所述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用户设备。
[0094] 再例如,在宏基站确定宏基站和小基站同时都需要负责RLC PDU和/或PDU分段 的重传(参见图3中(c)段,步骤S313)、即下行重传站点包括宏基站自身和小基站的情况 下,宏基站根据传输的需要确定是否向小基站转发需要重传的RLC PDU或者PDU分段(步 骤S353),从而将根据用户设备反馈的下行状态报告所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划分为第一 部分重传数据和第二部分重传数据,并将第一部分重传数据直接发送至用户设备(步骤 S353N),而将第二部分重传数据经由小基站转发至用户设备(步骤S353Y)。
[0095] 此外,如图3所示,宏基站还基于用户设备上报的新的测量报告和/或新的负载均 衡需求等重新确定下行重传站点(步骤S312、S313)。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3示出了宏基 站首次确定宏基站自身作为下行重传站点、然后基于测量报告将下行重传站点更新为小基 站、再然后又基于测量报告将下行重传站点更新为宏基站和小基站的示例,然而本领域技 术人员应能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此。事实上,每次的下行重传站点是由宏基站例如根据信道 状况和/或负载状况所确定的、而不应限于宏基站、小基站、宏小基站的出现顺序,并且测 量报告也仅为能够反映信道状况的一个示例。
[0096]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由于宏基站能够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统一控制 宏小基站间载波聚合时的重传任务分配、尤其是下行重传任务分配,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 例的数据传输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在宏基站和小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 由于两个站点传输条件不同而导致排序窗口移动慢、进而导致数据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 以及由于小基站不知道是否应该进行数据重传而导致的低效重传或盲目重传的问题。
[0097] 夺形例1
[0098] 图3a示出图3所示数据传输方法的一变形例的下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图3a中 标号与图3相同的组件具有相同的功能,为简明请见,省略对这些组件的详细说明。
[0099] 如图3a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与图3所示的主要区别在于,宏基站仅将下行重传 指示通知给小基站(步骤S321)、而不通知给用户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无法根据下行 重传指示获知由宏基站统一控制宏小基站间的下行重传任务分配,用户设备将如常地把表 示从宏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的第一下行状态报告反馈至宏基站(步骤S331a),并把表示从 小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的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反馈至小基站(S332a)。换言之,为了实现对下 行重传任务分配的统一控制,宏基站需要如图3a所示从小基站接收第二下行状态报告(步 骤 S332b)。
[0100] 实施例2
[0101]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下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图 4中标号与图3、图3a相同的组件具有相同的功能,为简明起见,省略对这些组件的详细说 明。
[0102] 如图4所示,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与图3所示的主要区别在于,宏基站仅将下 行重传指示通知给小基站(步骤S421)、并不通知给用户设备;而用户设备则将下行状态报 告反馈到预设的站点(步骤S431),例如图4所示的宏基站。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主要 用于指示小基站是否负责对RLC PDU或PDU分段进行重传。例如,在宏基站需要小基站进 行下行数据重传时,宏基站可将相关的下行状态报告发送至小基站(参见图4中(b)段,步 骤S432)。进一步,宏基站还可将初次传输中宏基站进行、但是需要在小基站进行重传的数 据发送至小基站(参见图4中(b)段,步骤S452),以由小基站将该数据重传至用户设备。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0103] 首先,如图4所示,宏基站可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确定下行重传站 点。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宏基站可确定下行重传站点不包括小基站(参见图4中 (a)段,步骤S411),也可确定下行重传站点包括小基站(参见图4中(b)段,步骤S412)。
[0104] 然后,宏基站向小基站发送下行重传指示(步骤S421、S422),其中所述下行重传 指示主要用于指示小基站是否需要负责进行下行数据重传。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 述下行重传指示可以仅包含是否执行RLC PDU重传的指示信息(参见图4中(a)段,步骤 S421),或者还可以指示小基站需要重传经过宏基站初次传输的RLC PDU或PDU分段(参见 图4中(a)段,步骤S422)。
[010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小基站根据所接收到的下行重传指示确定本地是否需 要执行RLC PDU或PDU分段的重传。例如,在确定需要重传小基站自身初次传输的RLC rou 或PDU分段的情况下,小基站进一步基于宏基站发送的相关下行状态报告确定需要重传的 RLC PDU或PDU分段(参见图4中(b)段,步骤S43US441);以及,在确定需要重传经过宏 基站初次传输的RLC PDU或PDU分段的情况下,小基站进一步接收宏基站发送的需要重传 的RLC PDU或PDU分段(参见图4中(b)段,步骤S452、S453)。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 式中,小基站总是优先传输待重传的RLC PDU或PDU分段中的SN(Sequence Number,序列 号)最小的RLC PDU或者PDU分段,以加快重排序窗口的移动。
[0106]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与图3、图3a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相同,由于宏基站能 够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统一控制宏小基站间载波聚合时的重传任务分配、尤 其是下行重传任务分配,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也能够有效避免在宏基站和小基 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由于两个站点传输条件不同而导致排序窗口移动 慢、进而导致数据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以及由于小基站不知道是否应该进行数据重传而 导致的低效重传或盲目重传的问题。
[0107]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3示出用户设备根据宏基站通知的下行重传指示确定向宏 基站和小基站反馈下行状态报告的方式,图3a示出用户设备如常地将表示从宏基站接收 数据的状态的第一下行状态报告反馈至宏基站、将表示从小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的第二下 行状态报告反馈至小基站,以及图4示出用户设备被预先设定为向宏基站反馈下行状态报 告作为示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此,用户设备完全可同时向宏基站 和小基站反馈第一下行状态报告以及第二下行状态报告,甚至还可以只向宏基站或者小基 站反馈第一下行状态报告以及第二下行状态报告。不管用户设备的下行状态报告反馈方式 如何,只要宏基站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所确定的下行重传站点最终能够基于 用户设备所反馈的下行状态报告确定下行待重传数据即可。
[0108] 实施例3
[0109]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上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110] 如图5所示,在该数据传输方法中,用户设备在根据宏基站和/或小基站反馈的上 行状态报告确定上行待重传数据、可具体为RLC PDU或PDU分段(步骤S511、S512)之后, 对所确定的上行待重传数据执行跨站点重传(步骤S52US522),其中所述上行状态报告可 包括表示宏基站从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的第一上行状态报告和/或表示小基站从用 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的第二上行状态报告。即在接收到宏基站或小基站调度的上行授予 (UL grant)时,用户设备总是优先于需要新传的RLC FOU,使用所分配的UL grant传输需 要进行重传的RLC PDU或PDU分段,而不管这些RLC PDU或PDU分段的前一次传输发生在 哪个站点。也就是说,用户设备在确定如何在宏基站和小基站分配的UL grant上发送RLC PDU或PDU分段时,并不考虑所述UL grant的分配站点,也不考虑RLC PDU或PDU分段的 上一次传输的站点,而总是在所接收到的UL grant上优先发送需要上行重传的RLC PDU或 rou分段。
[0111]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可在宏基站分配的上行授予上行 发送根据宏基站自身反馈的状态报告所确定的上行待重传数据(图5中(a)段),可在宏 基站分配的上行授予上行发送根据小基站反馈的状态报告所确定的上行待重传数据(图5 中(b)段),可在小基站分配的上行授予上行发送根据小基站自身反馈的状态报告所确定 的上行待重传数据(图5中(d)段),还可在小基站分配的上行授予上行发送根据宏基站反 馈的状态报告所确定的上行待重传数据(图5中(c)段)。
[0112] 夺形例2
[0113] 图5a示出图5所示数据传输方法的变形例的上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114] 如图5a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与图5所示方法相比的主要区别在于,将上行重传 数据(可具体为Rlc rou)的重传限制到宏基站上,即由宏基站负责向用户设备反馈上行状 态报告,其中该上行状态报告可以是宏基站基于自身的数据接收状态生成的第一上行状态 报告、也可以是由小基站基于自身的数据接收状态生成并转发至宏基站的第二上行状态报 告;并且,用户设备负责向宏基站发送根据所接收到的上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上行重传数据。 这样,可以加快宏基站侧的发送窗口的更新速度。
[0115] 夺形例3
[0116] 图5b示出图5所示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变形例的上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117] 如图5b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与图5、图5a所示方法相比的主要区别在于,将上行 重传数据(可具体为rlc rou)的重传限制到小基站上,即小基站负责向用户设备反馈上行 状态报告,其中该上行状态报告可以是小基站基于自身的数据接收状态生成的第二上行状 态报告、也可以是由宏基站基于自身的数据接收状态生成并转发至宏基站的第一上行状态 报告;并且,用户设备负责向小基站发送根据所接收到的上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上行重传数 据。这样,可以加快小基站侧的发送窗口的更新速度。
[0118] 实施例4
[0119]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上行重传部分的流程图。
[0120] 如图6所示,图6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与图5所示的主要区别在于,在该数据传输 方法中,宏基站以与实施例1中类似的方式指定上行重传站点、即负责从用户设备接收先 前未成功发送至宏基站和/或小基站的RLC PDU和/或PDU分段的站点(步骤S61US612、 S613),并在确定上行重传站点后向用户设备发送上行重传指示(步骤S620)。其中,所述上 行重传指示至少包括表示所确定的上行重传站点的信息,以使得用户设备能够根据所述上 行重传指示向所指示的上行重传站点进行RLC PDU或PDU分段的重传。
[0121]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如图6中(a)段所示,在宏基站确定宏基站 自身作为上行重传站点(步骤S611)的情况下,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宏基站和/或小基站反 馈的上行状态报告(步骤S63US632)的情况下,根据所接收到的上行状态报告确定上行待 重传数据(步骤S641),并将所确定的上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宏基站(步骤S651)。
[0122] 又例如,在另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如图6中(b)段所示,在宏基站确定小 基站作为上行重传站点(步骤S612)的情况下,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宏基站和/或小基站反 馈的状态报告(步骤S63US632)的情况下,根据所接收到的上行状态报告确定上行待重传 数据(步骤S642),并将所确定的上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小基站(步骤S652)。
[0123] 再例如,在又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如图6中(c)段所示,在宏基站确定宏 基站自身和小基站同时作为上行重传站点(步骤S613)的情况下,用户设备可从宏基站和 小基站接收宏基站和/或小基站反馈的上行状态报告(步骤S63US632),并在根据所接收 到的状态报告确定上行待重传数据(步骤S641、S642)之后,将所确定的上行待重传数据发 送至相应的站点(步骤S651、S652)。
[0124] 此外,如图6所示,宏基站还基于用户设备上报的新的测量报告和/或新的负载均 衡需求等重新确定下行重传站点(步骤S612、S613)。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6示出了宏基 站首次确定宏基站自身作为上行重传站点、然后基于测量报告将上行重传站点更新为小基 站、再然后又基于测量报告将上行重传站点更新为宏基站和小基站的示例,然而本领域技 术人员应能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此。事实上,每次的上行重传站点是由宏基站例如根据信道 状况和/或负载状况所确定的、而不应限于宏基站、小基站、宏小基站的出现顺序,并且测 量报告也仅为能够反映信道状况的一个示例。
[0125] 实施例5
[0126]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0127] 如图7所示,在该数据传输方法中,宏基站控制数据分流规则、可具体为SN分配规 贝丨J,即对于某个DRB(Data Radio Bearer,数据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宏基站侧使用哪些SN 发送RLC PDU以及小基站侧又使用哪些SN发送RLC H)U,是统一由宏基站控制的。具体实 施过程如下:
[0128] 首先,宏基站可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确定宏小基站间载波聚合时的 数据分流规则、可具体为SN分配规则(步骤S710),并经由SN分配指示将所确定的SN分配 规则通知给小基站和用户设备(步骤S72US722)。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宏基站 所确定的SN分配规则可以是:当SN mod3尹0时,所述SN由小基站使用;而当SN mod3=0 时,所述SN由宏基站使用。这样,用户设备根据所述SN分配指示就可以知道,SN为0, 3, 6··· 的RLC PDU将经过宏基站发送,而SN为1,2, 4, 5, 7, 8…的RLC PDU将经过小基站进行发送。
[0129] 然后,对于UM模式,用户设备分别针对宏基站和小基站建立并维护独立的重排序 定时器以及重排序窗口(步骤S730)。重排序定时器维护的上界为当前所接收到的SN最大 的RLC PDU的SN,重排序定时器维护的下界为按照SN分配规则所确定的第一个没有正确接 收的数据包的SN。
[0130] 而对于AM模式,用户设备分别针对宏基站和小基站建立并维护独立的重排序定 时器(S741),并且用户设备在反馈RLC下行状态报告时,可以基于两个独立的重排序定时 器单独针对宏基站和小基站进行状态报告反馈(步骤S742、S743)。其中,所述RLC状态报告 中的VT(A)应该基于SN分配规则而确定的。所述VT(A)表示接收端已经按序收到ACK(正 确接收确认)的RLC PDU的下一个RLC PDU的SN,有时也称为下一个最大可能ACK的RLC rou 的 SN。
[013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还可在任何RLC状态报告被触发时反馈总的 RLC状态报告,以使得宏基站和小基站可以知道双方当前的大致发送状态。尤其是对于宏 基站,可以知道小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实际收发状态,以便于宏基站重新配置SN分配规 贝1J。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在总的RLC状态报告中携带两个VT(A),即将宏基站侧 和小基站侧的VT(A)值都携带在状态报告中上报。例如,假设宏基站侧的下一个最大可能 ACK的包的SN是7,小基站侧的下一个最大可能ACK的包的SN是6,则在总的RLC状态报告 中,7和6都要分别作为VT(A)上报。
[0132]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7所示,宏基站还可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 载状况等的变化进行SN分配规则更新(步骤S750)。在进行SN分配规则更新时,宏基站需 要通知小基站和用户设备新的SN分配规则的生效点。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宏基站在 向小基站和用户设备通知的SN分配指示中,还包括表示SN分配规则开始生效的位置信息, 例如从哪个SN开始生效、或者从哪个HFN(超帧号)以及SN开始生效。或者,在另一种可 能的实现方式中,宏基站向小基站和用户设备发送新规则开始指示,以使得用户设备和小 基站能够根据所述新规则开始指示获得新SN分配规则开始生效的位置信息。这样,由于实 现了 SN分配规则的无缝切换,能够有效避免数据包的丢失或重复发送。
[0133] 此外,对于上行,宏基站可以通过控制SN分配规则来控制用户设备往宏基站和小 基站发送的RLC rou。具言之,宏基站和小基站维护两个单独的接收窗,相互独立地向用户 设备反馈RLC状态报告,而用户设备则基于宏基站和小基站反馈的状态报告,分别针对宏 基站和小基站进行上行重传。换言之,用户设备总是基于宏基站下发的SN分配规则来确定 RLC PDU的传输站点,即RLC PDU或PDU分段的上行重传与初次传输一样按照SN分配规则 而发送至相应的站点。
[0134] 实施例6
[0135]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站设备和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户设备 的组成结构的示意框图。
[0136] 如图8所示,该基站设备810作为第一基站主要包括下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811、 下行重传指示模块812和下行重传模块813,其中:
[0137] 下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811主要用于在第一基站810和第二基站830 -起与用户 设备820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可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确定下行重传站点。 其中,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第一基站810和第二基站830中用于向用户设备820传输第一 基站810以及第二基站830未成功发送至用户设备820的数据的站点。
[0138] 下行重传指示模块812主要用于向第二基站830发送下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下 行重传指示包含表示由第一基站810来控制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和/或表示第二基站 830是否被确定作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
[0139] 下行重传模块813主要用于使根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能够经 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用户设备820。其中,下行状态报告表示用户设备820从第一基 站810以及第二基站830接收数据的状态,可包括第一下行状态报告和/或第二下行状态 报告,第一下行状态报告表示用户设备820从第一基站810接收数据的状态,而第二下行状 态报告表示用户设备820从第二基站830接收数据的状态。
[0140] 例如,在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不包括第二基站830的情况下,下行重传模块813可 将根据第一下行状态报告以及第二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用户设备 820 ;以及,在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第二基站830的情况下,下行重传模块813可将根据所 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以及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的部分或全部发 送至第二基站830,或者将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和/或根据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确定 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第二基站830,以使第二基站830承担部分或全部下行重传任务。
[0141] 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下行重传指示模块812还被配置为向用户设备 820(可具体为其中的下行重传指示接收模块821)发送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在这种情况下, 用户设备(可具体为其中的下行重传模块822)能够根据所述下行重传指示从下行重传站 点接收下行重传数据。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数据是指下行重传站点向用户设备传输820的 第一基站810以及第二基站830先前未成功发送至用户设备820的数据。此外,由于用户 设备820 (可具体为其中的下行状态报告反馈模块823)能够根据所述下行重传指示获知由 第一基站810统一控制下行重传任务的分配,从而可直接将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发送给第一 基站810,这使得第一基站810中的下行重传模块813还可从用户设备820接收第二下行状 态报告。
[0142] 例如,在所述下行重传指示表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不包括第二基站830的情况 下,下行状态报告反馈模块823可将第一下行状态报告以及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发送至第一 基站810 ;以及,在所述下行重传指示表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第二基站830的情况下, 下行状态报告反馈模块823可在将第一下行状态报告以及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发送至第一 基站810之外,还将第一下行状态报告以及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发送至第二基站830。
[0143] 然而,在下行重传指示模块812不向用户设备820发送所述下行重传指示的情况 下,下行重传模块813则可能需要从第二基站830接收第二下行状态报告。
[0144] 另外,如图8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820还可包括上行待重传 数据确定模块824和上行重传模块825,其中:
[0145] 上行待重传数据确定模块824主要用于在第一基站810和第二基站830均与用户 设备820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根据上行状态报告确定上行待重传数据。其中,上行状态 报告表示第一基站810以及第二基站830从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可包括第一上行状 态包括和/或第二上行状态报告,第一上行状态报告表不第一基站810从用户设备820接 收数据的状态,而第二上行状态报告表示第二基站830从用户设备820接收数据的状态。
[0146] 上行重传模块825主要用于将上行待重传数据确定模块824所确定的上行待重传 数据发送至上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上行重传站点为第一基站810和第二基站830中用 于负责从用户设备820接收用户设备820先前未成功发送至第一基站810和/或第二基站 830的数据的站点。
[0147] 例如,所述上行重传站点可被预设为第一基站810,也可被预设为第二基站830。
[0148] 又例如,所述上行重传站点可为第一基站810和第二基站830中当前给用户设备 820分配了上行授予的站点,以使得用户设备820总是能够优先传输需要重传的数据,而不 管该数据在初传时是发送至第一基站810还是第二基站830。
[0149] 再例如,可由第一基站810 (可具体为其中的上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814)例如根 据实际的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来确定并更新所述上行重传站点。在这种情况下,第一 基站810 (可具体为其中的上行重传指示模块815)将向用户设备820发送上行重传指示。 其中,所述上行重传指示包含表示所述上行重传站点的信息,以使得用户设备820中的上 行重传模块825能够据此向所述上行重传站点发送需要上行重传的数据。
[0150] 实施例7
[0151]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站设备和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用户 设备的组成结构的示意框图。
[0152] 如图9所示,该基站设备910可包括数据分流模块911、数据分流指示模块912和 数据划分模块913,其中:
[0153] 数据分流模块911主要用于例如根据信道状况和/或负载状况确定第一基站910 和第二基站930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数据划分模块主要用于按所述数据分流规则将下行 待发送数据划分为第一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以及第二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以使所述第一 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将由第一基站910直接发送至用户设备920、而所述第二部分下行待 发送数据将经由第二基站930转发至用户设备920。
[0154] 其中,所述数据分流规则可具体为SN分配规则,即对于某个DRB(Data Radio Bearer,数据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宏基站侧使用哪些SN发送RLC PDU以及小基站侧又使 用哪些SN发送RLC H)U。例如,SN分配规则可以是:当SN mod3尹0时,所述SN由小基站 使用;而当SN mod3=0时,所述SN由宏基站使用。这样,用户设备根据所述SN分配指示就 可以知道,SN为0, 3, 6…的RLC PDU将经过宏基站发送,而SN为1,2, 4, 5, 7, 8…的RLC PDU 将经过小基站进行发送。在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还可包括表示 所述数据分流规则开始生效的位置信息,例如开始生效的序列号和/或超帧号。
[0155] 数据分流指示模块912主要用于向用户设备920(可具体为其中的数据分流指示 接收模块921)和第二基站930发送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至少包含表示 所述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使得第二基站930能够据此获知自身需要发送的数据,而用 户设备920 (可具体为其中的重排序控制模块922)能够据此针对第一基站910和第二基站 930分别建立和维护各种窗口。
[0156] 例如,在第一基站910和第二基站930以UM模式与用户设备920进行数据传输的 情况下,重排序控制模块922可基于所述数据分流规则,针对第一基站910和第二基站930 分别维护独立的重排序定时器和重排序窗口。
[0157] 又例如,在第一基站910和第二基站930以AM模式与用户设备920进行数据传输 的情况下,重排序控制模块922可基于所述数据分流规则,针对第一基站910和第二基站 930分别维护一个重排序定时器,并基于各个所述重排序定时器独立地进行状态报告反馈。
[0158] 实施例8
[0159]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站设备的结构框图。所述基站设备 1000可以是具备计算能力的主机服务器、个人计算机PC、或者可携带的便携式计算机或终 端等。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并不对计算节点的具体实现做限定。
[0160] 所述基站设备1000包括处理器(processor) 10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1020、存储器(memory array) 1030 和总线 1040。其中,处理器 1010、通信接口 1020、以及存储器1030通过总线10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0161] 通信接口 1020用于与网元通信,其中网元包括例如虚拟机管理中心、共享存储 等。
[0162] 处理器1010用于执行程序。处理器1010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或者是专用 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发 明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0163] 存储器1030用于存放文件。存储器1030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 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30也可 以是存储器阵列。存储器1030还可能被分块,并且所述块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虚拟卷。
[016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程序可为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的程序代码。该程 序具体可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 基站:确定下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用于 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 的站点;以及使根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 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 接收数据的状态。
[0165]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程序可为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的程序代码。该 程序具体可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使所述第 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向所述第二基站和所述 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按所 述数据分流规则将下行待发送数据划分为第一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以及第二部分下行待 发送数据;将所述第一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以及将所述第二部分下 行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以使所述第二基站将所述第二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发 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0166] 实施例9
[0167]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站设备的结构框图。所述基站设备 1100可以是具备计算能力的主机服务器、个人计算机PC、或者可携带的便携式计算机或终 端等。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并不对计算节点的具体实现做限定。
[0168] 所述基站设备1100包括处理器(processor) 11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1120、存储器(memory array)1130 和总线 1140。其中,处理器 1110、通信接口 1120、以及存储器1130通过总线11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0169] 通信接口 1120用于与网元通信,其中网元包括例如虚拟机管理中心、共享存储 等。
[0170] 处理器1110用于执行程序。处理器1110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或者是专用 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发 明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0171] 存储器1130用于存放文件。存储器1130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 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130也可 以是存储器阵列。存储器1130还可能被分块,并且所述块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虚拟卷。
[017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程序可为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的程序代码。该程 序具体可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使所述用户 设备:根据上行状态报告确定上行待重传数据,其中,所述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一基站 以及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将所述上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上 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上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预设站点、或者 为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的上行重传指示中指定的站点、或者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 基站中当前给所述用户设备分配了上行授予的站点。
[0173]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程序可为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的程序代码。该 程序具体可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使所述用 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下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包含下行重传站点的 信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所述 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的站点;以及根据所述下行 重传指示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接收下行重传数据,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数据是指所述下行重 传站点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的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 备的数据。
[0174]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程序可为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的程序代码。该 程序具体可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以UM模式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 使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第 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及基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针对所 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维护独立的重排序定时器和重排序窗口。
[0175]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程序可为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的程序代码。该 程序具体可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以AM模式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 使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第 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及基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针对所 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维护一个重排序定时器,并基于各个所述重排序定时器独 立地进行状态报告反馈。
[0176]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各示例性单元及算法 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 是软件形式来实现,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针对 特定的应用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 围。
[0177] 如果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来实现所述功能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则在 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例如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是 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的。该计算机软件产品通常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 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 行本发明各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 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 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7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也可 以考虑将发明应用于LTE-A的异构网络中,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 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的情况下,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确定下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 基站中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 设备的数据的站点;以及 所述第一基站使根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 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 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包括第一下 行状态报告和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其中, 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 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站使根据下行 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下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包含所述下行重 传站点的信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表示由所述第一基站来控制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 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标识信息, 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小区的标识信息, 表示所述第二基站是否被确定作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以及 表示所述第一基站是否被确定作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使根 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在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不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基站将根据所述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使根 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在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基站将根据所述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的部分或全部发送至 所述第二基站,以使所述第二基站能够将所述下行待重传数据的部分或全部发送至所述用 户设备。
6.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使根 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在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和/或根据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 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以使所述第二基站能够将根据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 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和/或根据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 所述用户设备。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站使根据下行状 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下行重传指示。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站使 根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之 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下行状态报告;或者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下行状态报告。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确定上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上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 基站中用于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 二基站的数据的站点;以及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上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上行重传指示包含所述上 行重传站点的信息。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站确定上行重传 站点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上行重传指示。
1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的情况下,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上行状态报告确定上行待重传数据,其中,所述上行状态报告表示 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 所述用户设备将所述上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上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上行重传站点为 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预设站点、或者为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的上行重传指 示中指定的站点、或者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当前给所述用户设备分配了上行 授予的站点。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状态报告包括第一 上行状态报告以及第二上行状态包括,其中 所述第一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一基站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 所述第二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
13. -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的情况下,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下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包含下行 重传站点的信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用于向所述用户设 备传输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的站点;以及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下行重传指示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接收下行重传数据,其中所 述下行重传数据是指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的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 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下 行重传指示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接收下行重传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将下行状态报告发送至所述第一基站,其中所述 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包含第一 下行状态报告和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其中, 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 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 述下行重传指示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接收下行重传数据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用户设备还将所述下行状态报 告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
17. 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站为宏基站, 所述第二基站为小基站,并且 所述宏基站的小区覆盖范围比所述小基站的小区覆盖范围大。
18. 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报告为RLC状态报告,以及 所述下行待重传数据和所述上行待重传数据为待重传的RLC PDU和/或PDU分段。
19. 一种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基站设备作为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 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确定下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 述第二基站中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 述用户设备的数据的站点;以及 下行重传模块,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连接,用于使根据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 下行待重传数据经由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表 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包括第一下行 状态报告和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其中: 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 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下行重传站点 确定模块连接的下行重传指示模块,所述下行重传指示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下行 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包含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 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表示由所述第一基站来控制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 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标识信息, 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小区的标识信息, 表示所述第二基站是否被确定作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以及 表示所述第一基站是否被确定作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的信息。
22. 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重传模块 被配置为:在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不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 将根据所述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23. 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重传模块 被配置为:在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 将根据所述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的部分或全部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 以使所述第二基站能够将所述下行待重传数据的部分或全部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24. 根据权利要求20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重传模块 被配置为:在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 将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和/或根据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 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以使所述第二基站能够将根据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 重传数据和/或根据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确定的下行待重传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25.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行重传指示模块还被配置为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下行重传指示。
26. 根据权利要求19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行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下行状态报告;或者 所述下行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下行状态报告。
27. 根据权利要求19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上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上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 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用于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第一基 站和/或所述第二基站的数据的站点;以及 上行重传指示模块,与所述上行重传站点确定模块连接,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上 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上行重传指示包含所述上行重传站点的信息。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重传指示模块还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上行重传指示。
29. -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行待重传数据确定模块,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的情况下,根据上行状态报告确定上行待重传数据,其中,所述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 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 上行重传模块,与所述上行重传数据确定模块连接,用于将所述上行待重传数据发送 至上行重传站点,其中所述上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预设站点、 或者为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的上行重传指示中指定的站点、或者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 第二基站中当前给所述用户设备分配了上行授予的站点。
30.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状态报告包括第一上行 状态报告和第二上行状态报告,其中: 所述第一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一基站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 所述第二上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数据的状态。
31. -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行重传指示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下行重传指示,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指示包含下行重传站点 的信息,所述下行重传站点为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所 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的站点;以及 下行重传模块,与所述下行重传指示接收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下行重传指示从所 述下行重传站点接收下行重传数据,其中所述下行重传数据是指所述下行重传站点向所述 用户设备传输的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
32.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行状态报告反馈模块,与所述下行重传指示接收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下行重传 指示,将下行状态报告发送至所述第一基站,其中,所述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 所述第一基站以及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33.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包括第一下行 状态报告和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其中: 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以及 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表示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数据的状态。
34. 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行状态报告反馈模块还被配置为,在所述下行重传指示表示所述下行重传站点 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还将所述第一下行状态报告以及所述第二下行状态报告发送 至所述第二基站。
35. -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的情况下,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和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 指示包含所述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 所述第一基站按所述数据分流规则将下行待发送数据划分为第一部分下行待发送数 据以及第二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 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一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以及 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二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以使所述第二基 站将所述第二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36. -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以UM模式与用户设备 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第 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及 所述用户设备基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针对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维护独 立的重排序定时器和重排序窗口。
37.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排序定时器的上边界为所述用户设备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最大序列号;以及 所述重排序定时器的下边界为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数据分流规则确定的、第一个没 有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列号。
38. -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以AM模式与用户设备 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第 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及 所述用户设备基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针对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维护一 个重排序定时器,并基于各个所述重排序定时器独立地进行状态报告反馈。
39.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各个所述重排序定 时器独立地进行状态报告反馈,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数据分流规则,确定下一个最大可能正确接收确认的数据包的 序列号作为最大可能ACK参数;以及 所述用户设备将所确定的最大可能ACK参数加载在所述状态报告中。
40.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各个所述重排序定 时器独立地进行状态报告反馈,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将针对所述第一基站所确定的最大可能ACK参数以及针对所述第二基 站所确定的最大可能ACK参数均加载在所述状态报告中。
41. 根据权利要求35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流 指示还包括表示所述数据分流规则开始生效的位置信息。
42. 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所述位置信息为序列号和/或超帧号。
43. -种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分流模块,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确 定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 数据分流指示模块,与所述数据分流模块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二基站和所述用户设备 发送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及 数据划分模块,与所述数据分流模块连接,用于按所述数据分流规则将下行待发送数 据划分为第一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以及第二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以使所述第一部分下行 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而所述第二部分下行待发送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
44. 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还包括表示所 述数据分流规则开始生效的位置信息。
45. 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基站设备,所述位置信息为序列号和/或超帧号。
46. -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分流指示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数据分流指示,其中,所述数据分流指示包含所述第一基站 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数据分流规则的信息;以及 重排序控制模块,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接收模块连接,用于 在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以UM模式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 基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针对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维护独立的重排序定时器 和重排序窗口;或者 在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以AM模式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 基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针对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维护一个重排序定时器, 并基于各个所述重排序定时器独立地进行状态报告反馈。
47. 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流指示还包括表示所 述数据分流规则开始生效的位置信息。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用户设备,所述位置信息为序列号和/或超帧号。
【文档编号】H04L1/18GK104219034SQ201310222262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5日
【发明者】常俊仁, 李亚娟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