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89320发布日期:2019-05-17 20:54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单频网无线通信系统中,各个基站发送相同的小区信号,处于各基站边缘的用户设备(英文:User Equipment;简称:UE),会同时接收多个基站的有用信号,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信号质量,从而提升用户的吞吐率。在单频网系统中,同一个小区的各个基站之间需要实现相位同步。

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各基站配置全球定位系统(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基站采用GPS获取当前的绝对时刻,并为每个基站预设一个时刻,例如2010年1月1日中午12点,作为小区中系统帧号(英文:System Frame Number;简称:SFN)为0、子帧号为0的子帧的起始时刻,各基站根据预设时刻和获取的当前绝对时刻,计算出当前发送的SFN及其子帧号,以此实现各基站间信号的相位同步。

然而,现有技术中,实现各基站间信号的相位同步时,需要安装GPS天线,使得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用于解决单频网系统中通过GPS实现站间相位同步时系统成本较高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包括:

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并获取所述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

根据各所述第一相位差获取所述基准基站与所述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根据所述第二相位差,将所述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所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包括:

将路径上的相邻基站中的第一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获取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相邻基站中的第二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三相位差,所述第三相位差为所述第二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相位差;

将第二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获取所述第二基站根据第一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四相位差,所述第四相位差为所述第一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相位差;

根据所述第三相位差和所述第四相位差,获取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第一相位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三相位差和所述第四相位差,获取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站间相位时延。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一方面的第二种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之前,还包括:

接收处于测量模式的基站上报的第一物理小区标识PCI;

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与所述第一PCI不同的第二PCI;

根据所述第二PCI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互不相同的测量参考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预定周期到达时,将所述第一基站设置为发射站,将所述第二基站设置为接收站;

获取所述接收站根据所述发射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五相位差,所述第五相位差为所述发射站相对于所述接收站的相位差;

根据所述第五相位差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站间相位时延,获取所述发射站和所述接收站之间的各第六相位差;

根据各所述第六相位差获取所述基准基站与所述非基准基站之间的所述第七相位差;

根据所述第七相位差,将所述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所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至第一方面的第四种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参考信号是通过符号域和子载波域的不同组合获得的。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央控制器,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并获取所述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第一相位差获取所述基准基站与所述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相位差,将所述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所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第三相位差获取单元,用于将路径上的相邻基站中的第一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获取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相邻基站中的第二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三相位差,所述第三相位差为所述第二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相位差;

第四相位差获取单元,用于将第二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获取所述第二基站根据第一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四相位差,所述第四相位差为所述第一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相位差;

第一相位差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相位差和所述第四相位差,获取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第一相位差。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相位时延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相位差和所述第四相位差,获取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站间相位时延。

结合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二方面的第二种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处于测量模式的基站上报的第一物理小区标识PCI;

分配PCI模块,用于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与所述第一PCI不同的第二PCI;

分配测量参考信号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PCI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互不相同的测量参考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设置模块,用于当预定周期到达时,将所述第一基站设置为发射站,与所述第二基站设置为接收站;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站根据所述发射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五相位差T4,所述第五相位差为所述发射站相对于所述接收站的相位差;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五相位差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站间相位时延,获取所述发射站和所述接收站之间的各第六相位差;

第五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第六相位差获取所述基准基站与所述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七相位差;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七相位差,将所述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所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至第二方面的第四种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参考信号是通过符号域和子载波域的不同组合获得的。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相位同步的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基站如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二方面的第五种任一种中央控制器CC,所述CC用于和所述至少两个相邻的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通过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并获取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根据各第一相位差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通过获得的第二相位差,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因此在单频网系统中,在不需要安装GPS天线的情况下,实现基站间的相位同步,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单频网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单天线端口下CRS的资源元素的样式;

图6为双天线端口下CRS的资源元素的样式;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央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中央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中央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控制相位同步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普通的通信系统中,通常包含有多个不同的小区,本发明中对小区的具体数量不作特别限制。本实施例中以8个小区,并以一个基站为一个小区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这8个不同的小区分别为小区1、小区2……小区8,也即,在通信系统中有8个不同的基站,而且各基站发送的信号互不相同,由于UE仅接收服务基站发送的有用信号,而其它基站发送的信号对于该UE来说,都属于干扰信号,因此,处于基站边缘的UE将会同时受到多个基站的干扰,因而基站边缘的信号质量非常差。为了改善基站边缘的信号质量,同时扩大信号的覆盖范围,通常采用在一定地理区域内,若干基站同时在同一频段上发射同样的信号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将普通通信系统中的小区进行合并,例如小区1、小区2和小区4所属的基站发射的信号相同,可以将它们合并为小区1’,其它小区的合并方式类似,这样即可形成单频网通信系统。在单频网通信系统中,各个基站由于发送相同的小区信号,因此,处于各基站边缘的UE会同时接收多个基站的有用信号,因而能够提高基站边缘的信号质量,提升用户吞吐率。由此可见,在单频网通信系统中,如何实现各基站间信号的相位同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中央控制器(英文:Central Controller;简称:CC),CC可以和每个基站进行信息交互。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201、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并获取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预设一个基准基站,获取各非基准基站到达基准基站的路径。若获知非基准基站不能到达基准基站,则提示该非基准基站为孤立站。本实施例中的应用场景为所有基站都可以到达基准基站的情形。

图3为单频网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单频网通信系统中有多个基站,首先将基站0作为基准基站,其它基站均为非基准基站,则任意一个非基准基站到达基站0的路径均可以有多个,例如:基站1到达基站0的路径可以包括:基站1--->基站2--->基站0、基站1--->基站4--->基站0、基站1--->基站20--->基站4--->基站0等。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一般在多个路径中选择一条最短的路径,作为非基准基站到基准基站的路径。另外,获取其它非基准基站到基站0的路径的方式,与获取基站1到基站0的路径的方式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对于路径上基站的数量和路径的选取,本发明在此不作特别限制。

具体地,在确定了非基准基站到基准基站的路径之后,便可以获取路径上所有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例如,确定基站1到达基站0的路径为基站1--->基站2--->基站0之后,可以获取基站1与基站2之间的第一相位差,基站2与基站0之间的第一相位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获取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非基准基站到基准基站的路径上只有一个非基准基站,或者存在两个以上的非基准基站的情形,具体的获取方式与路径上有两个非基准基站时获取的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02、根据各第一相位差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任意一个非基准基站,在确定了该非基准基站到基准基站的路径之后,根据该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第一相位差,可以获得该非基准基站与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例如:获取到基站1与基站2之间的第一相位差,基站2与基站0之间的第一相位差之后,继而可以获知基站0与基站1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了非基准基站到基准基站的路径之后,若该路径上只有一个非基准基站,也即只存在一个第一相位差,或者有两个以上的非基准基站,也即存在两个以上的第一相位差时,此时,根据各第一相位差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的方法,与根据两个第一相位差获取第二相位差时的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03、根据第二相位差,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具体地,根据获取到的任一非基准基站与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以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为标准,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与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相一致,以此实现各基站之间的相位同步。例如:获知基站0与基站1之间的第二相位差之后,根据基站0的相位,将基站1的相位进行调整,以使基站1的相位与基站0的相位一致,以此实现基站间相位的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通过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并获取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根据各第一相位差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通过获得的第二相位差,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因此在单频网系统中,在不需要安装GPS天线的情况下,实现基站间的相位同步,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401、接收处于测量模式的基站上报的第一PCI。

在本步骤中,CC将其所能控制的基站均设置为测量模式,此时,处于测量模式的基站可以检测到其它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的小区信号,同时将检测到的其它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的物理小区标识(英文:Physical Cell Identity;简称:PCI)上报给CC,本实施例的非测量模式即正常工作模式,处于正常工作模式的基站可以发送下行信号,接收上行信号。

步骤402、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与第一PCI不同的第二PCI。

其中,PCI的取值范围为0~503,用来区分来自不同长期演进(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系统的小区的信号。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PCI来区分不同的基站。当CC接收到处于测量模式的基站上报的第一PCI之后,此时将其所能控制的基站均设置为非测量模式,CC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与第一PCI不同的第二PCI,用于区分所有的基站。

步骤403、根据第二PCI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互不相同的测量参考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CC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均分配了各自所对应的第二PCI,根据第二PCI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与第二PCI一一对应的测量参考信号,用于区分该测量参考信号由哪一个基站发送。

具体地,为了避免不同基站之间的信号相互干扰,通常通过符号域和子载波域的不同组合来生成不同的测量参考信号。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测量参考信号是在小区对应的小区参考信号(英文:Cell Reference Signal;简称:CRS)的基础上,将符号域和子载波域进行偏移而获得,下面主要以单天线端口和双天线端口为例进行说明。

图5为单天线端口下CRS的资源元素的样式,图6为为双天线端口下CRS的资源元素的样式,如图5和图6所示,横轴代表符号域,纵轴代表子载波域,对于单天线端口,参考信号(英文:Reference Signal;简称:RS)在符号域有7个偏移量,在子载波域有3个偏移量,因此,生成的测量参考信号在单天线端口的情形下共有21种样式,同时对生成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编号,如1、2、3...,将此编号称为测量参考信号序列(英文:Measure Reference Signal identity;简称:MRSid)。对于双天线端口,RS0和RS1在符号域分别有7个偏移量,在子载波域分别有3个偏移量,因此,测量参考信号在双天线端口的情形下也有21种样式,同样对生成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编号,得到双天线端口下的MRSid。当获得RS在符号域和子载波域的偏移量后,则MRSid=子载波域的偏移量*7+符号域的偏移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各基站间的时间偏移过大,例如达到一个符号时,会导致不同的参考测量信号在符号域发生重叠,此时可以将符号域的偏移量放到Gold序列生成的公式中,以区分不同的符号域偏移量所对应的测量参考信号。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可以通过公式(1.1)来实现。

其中,Cint为序列参数的循环移位寄存器初始值,ns为时隙编号,l为时域编号,为小区ID,NCP为循环前缀,参数的具体含义可参考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英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中36.211协议的6.10.1.1的公式。

步骤404、确定非基准基站到基准基站的路径。

步骤405、将路径上的相邻基站中的第一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获取第一基站根据相邻基站中的第二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三相位差,第三相位差为第二基站相对于第一基站的相位差。

在本步骤中,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组成邻站对,CC将第一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第二基站设置为非测量模式,即正常工作模式。此时,第一基站可以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第一基站将接收到的测量参考信号与自身即将要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比较,可以获得第二基站相对于第一基站的第三相位差T1,该第三相位差T1即为第一基站的测量参考信号的相位减去第二基站的测量参考信号的相位的差值。需要说明的是,此第三相位差中包含有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相位时延Delay。

步骤406、将第二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获取第二基站根据第一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四相位差,第四相位差为第一基站相对于第二基站的相位差。

本步骤中,将第二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第一基站设置为非测量模式,以此获得第一基站相对于第二基站的第四相位差T2,该第四相位差T2即第二基站的测量参考信号的相位减去第一基站的测量参考信号的相位的差值。同样,此第四相位差中包含有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相位时延Delay。

步骤407、根据第三相位差和第四相位差,获取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之间的第一相位差。

具体地,假设第一基站信号的相位偏移为I1,第二基站信号的相位偏移为I2,根据第二基站相对于第一基站的相位差T1和第一基站相对于第二基站的相位差T2,可以获得以下公式:

I2+Delay-I2=T1 (1.2)

I1+Delay-I2=T2 (1.3)

根据公式(1.2)和公式(1.3),可以获得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之间的第一相位差T3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之间的相位时延Delay:

Delay=(T1+T2)/2 (1.4)

T3=I2-I1=(T1-T2)/2 (1.5)

通过获得Delay,可以补偿站间相位时延对同步精度的影响。

步骤408、根据各第一相位差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在本步骤中,对于任意一个非基准基站,在确定了该非基准基站到基准基站的路径之后,根据该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第一相位差,可以获得该非基准基站与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

步骤409、根据第二相位差,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步骤409与步骤103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通过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并获取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根据各第一相位差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通过获得的第二相位差,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因此在单频网系统中,在不需要安装GPS天线的情况下,实现基站间的相位同步,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本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之后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701、当预定周期到达时,将第一基站设置为发射站,将第二基站设置为接收站。

在本实施例中,当基站间实现相位同步之后,由于受到各基站器件本身或者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段时间之后,基站间的相位有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对相位进行跟踪同步。

具体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站间通过无线帧进行信号的传输,一个无线帧的周期为10ms,其包括10个子帧。在基站正常工作之后,可以设定一个预定周期,当预定周期到达时,抽取无线帧中的一个子帧作为测量参考信号,其它子帧为正常工作子帧,例如在预定周期中抽取1ms时间进行相位的跟踪同步,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在跟踪同步时只占用了无线帧中的一个子帧,可以尽可能减小对正常的信号传输造成的影响。其中,预定周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取15s、16s等,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可根据经验或者基站的数量选取合适的预定周期,例如,当基站的数量较多时,选取16s,当基站的数量较少时,选取15s。对于预定周期的具体值的选取,本实施例在此不作特别限制。

当预定周期到达时,将相邻基站中的第一基站设置为发射站,将第二基站设置为接收站。另外,对于发射站和接收站的设置,还可以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设置:(1)将基准基站固定为发射站;(2)对于任意一个发射站,该发射站的相邻基站中至少设置一个接收站接收其发射的信号;(3)对于任意一个接收站,该接收站的相邻基站中至少包括两个发射站。对于发射站和接收站的具体设置,本实施例在此不作特别限制。

步骤702、获取接收站根据发射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五相位差,第五相位差为发射站相对于接收站的相位差。

在本步骤中,接收站接收发射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该测量参考信号的相位与自身即将要发送的信号的相位相比较,计算出发射站相对于接收站的第五相位差T4。

步骤703、根据第五相位差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之间的站间相位时延,获取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各第六相位差:。

具体地,根据发射站相对于接收站的第五相位差T4和步骤407中获取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之间的相位时延,也即接收站和发射站之间的相位时延Delay,获得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第六相位差T5,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可以根据公式T5=T4-Delay,计算获得各第六相位差。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也可以根据发射站相对于接收站的相位差和接收站相对于发射站的相位差,获取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第六相位差T5。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不影响正常信号的传输,一般均采用在预定周期内只抽取1ms时间进行相位的跟踪同步。若根据发射站相对于接收站的相位差和接收站相对于发射站的相位差,需要进行多次计算,此时会出现1ms之后相位还未同步的现象。因此,在相位跟踪同步时,优选地采用根据发射站相对于接收站的相位差和站间相位时延计算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第六相位差的方式。

步骤704、根据各第六相位差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七相位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发射站与接收站为相邻的基站,因此,在获取到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各第六相位差之后,即可以获得基准基站与任意一个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七相位差。例如:在图3中,将基站0预设为基准基站,并根据发射站和接收站的设置原则,将基站0和基站1设置为发射站,将基站4设置为接收站,在获取到基站1和基站4之间的第六相位差、基站4和基站0之间的第六相位差之后,即可获知基站0和基站1之间的第七相位差。

步骤705、根据第七相位差,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具体地,获取到的任一非基准基站与基准基站之间的第六相位差之后,以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为标准,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与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相一致,以此实现各基站之间的相位跟踪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通过在预定周期到达后,根据发射站相对于接收站的相位差和站间相位时延,获取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各第六相位差,根据第六相位差可以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七相位差,根据该第七相位差,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以此实现了相位的跟踪同步,提高了同步的精确度。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央控制器包括第一获取模块801、第二获取模块802和处理模块803。

其中,第一获取模块801用于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并获取所述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第二获取模块802用于根据各所述第一相位差获取所述基准基站与所述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处理模块803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相位差,将所述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所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央控制器,通过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并获取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根据各第一相位差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通过获得的第二相位差,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因此在单频网系统中,在不需要安装GPS天线的情况下,实现基站间的相位同步,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央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在图8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获取模块801包括:第三相位差获取单元8011、第四相位差获取单元8012和第一相位差获取单元8013。

其中,第三相位差获取单元8011用于将路径上的相邻基站中的第一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获取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相邻基站中的第二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三相位差,所述第三相位差为所述第二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相位差;第四相位差获取单元8012用于将第二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获取所述第二基站根据第一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四相位差,所述第四相位差为所述第一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相位差;第一相位差获取单元8013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相位差和所述第四相位差,获取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第一相位差。

可选地,所述中央控制器还包括相位时延获取模块804,该获取相位时延模块804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相位差和所述第四相位差,获取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站间相位时延。

可选地,所述中央控制器还包括接收模块805、分配PCI模块806和分配测量参考信号模块807。

其中,接收模块805用于接收处于测量模式的基站上报的第一物理小区标识PCI;分配PCI模块806用于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与所述第一PCI不同的第二PCI;分配测量参考信号模块807用于根据所述第二PCI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互不相同的测量参考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央控制器,通过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并获取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根据各第一相位差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通过获得的第二相位差,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因此在单频网系统中,在不需要安装GPS天线的情况下,实现基站间的相位同步,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

图10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中央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中央控制器还包括:设置模块1001、第三获取模块1002、第四获取模块1003、第五获取模块1004和调整模块1005。

其中,设置模块1001用于当预定周期到达时,将所述第一基站设置为发射站,与所述第二基站设置为接收站;第三获取模块1002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站根据所述发射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五相位差,所述第五相位差为所述发射站相对于所述接收站的相位差;第四获取模块1003用于根据所述第五相位差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站间相位时延,获取所述发射站和所述接收站之间的各第六相位差;第五获取模块1004用于根据各所述第六相位差获取所述基准基站与所述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七相位差;调整模块1005用于根据所述第七相位差,将所述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所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通过在预定周期到达后,根据发射站相对于接收站的相位差和站间相位时延,获取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各第六相位差,根据第六相位差可以获取基准基站与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七相位差,根据该第七相位差,将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以此实现了相位的跟踪同步,提高了同步的精确度。

图11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中央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央控制器包括接收器10和处理器11。

其中,接收器10用于确定非基准基站到预设的基准基站的路径,并获取所述路径上各相邻基站之间的各第一相位差;所述接收器10还用于根据各所述第一相位差获取所述基准基站与所述非基准基站之间的第二相位差;处理器11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相位差,将所述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所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央控制器,可以执行上述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器10具体用于:将路径上的相邻基站中的第一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获取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相邻基站中的第二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三相位差,所述第三相位差为所述第二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相位差;将第二基站设置为测量模式,获取所述第二基站根据第一基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四相位差,所述第四相位差为所述第一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相位差;所述处理器1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相位差和所述第四相位差,获取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第一相位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央控制器,可以执行上述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器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相位差和所述第四相位差,获取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站间相位时延。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器10具体用于:接收处于测量模式的基站上报的第一物理小区标识PCI;所述处理器11具体用于: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与所述第一PCI不同的第二PCI,并根据所述第二PCI为处于非测量模式的基站分配互不相同的测量参考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央控制器,可以执行上述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11具体用于:当预定周期到达时,将所述第一基站设置为发射站,将所述第二基站设置为接收站;所述接收器10具体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站根据所述发射站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进行计算并上报的第五相位差,所述第五相位差为所述发射站相对于所述接收站的相位差;所述处理器1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五相位差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站间相位时延,获取所述发射站和所述接收站之间的各第六相位差;根据所述各第六相位差获取所述基准基站与所述非基准基站之间的所述第七相位差;所述处理器1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七相位差,将所述非基准基站的非基准相位调整到所述基准基站的基准相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央控制器,可以执行上述控制相位同步的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12为本发明控制相位同步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基站12和中央控制器13,其中,基站1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而且是相邻设置的,中央控制器13用于和至少两个相邻的基站12进行信息交互。本控制相位同步系统实施例中涉及的中央控制器,可以采用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中央控制器,其具体结构和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