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空间隔离带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61827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确定空间隔离带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空间隔离带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将原先被频谱效率较低制式占用的频率重耕,将其应用于频谱效率更高的制式。在该过程中,由于原有系统尚在使用,只能将部分频率腾出用于新系统,且存在腾频各区域原系统负载不同或频率使用情况等客观原因,各区域间可能会出现可腾用带宽或中心频点不一致的情况(图1所示的区域1、2)。在这种场景下,同一频带可能分别为两个区域的新系统与原系统占用(如图1所示的阴影区域)。为避免系统间同频干扰,需要在两个区域间设置空间保护带以提供足够的隔离。其中,保护带中频率使用情况如图1所示:对于同时为两区域同一系统占用的频带,可用于在保护带内部署该系统;对于在两区域内为不同系统占用的频带(阴影部分),需清频后空出不用,以降低对两区域间同频干扰。

现有技术中,空间隔离带的设置主要依赖于仿真或工程经验,暂无明确、易行的设置原则,且在缺乏电子地图或所处地形较为复杂的场景下,现有设置方法的有效性会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空间隔离带的方法及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空间隔离带的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测量报告(MR,Measurement Report)数 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

根据所述MR数据,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上述方案中,根据所述MR数据,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包括:

根据所述MR数据,得出所述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各小区的接收电平值;

根据所述接收电平值、以及设置的第一电平门限值和/或第二电平门限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MR数据,得出所述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各小区的接收电平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为: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接收带宽及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

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为: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接收带宽、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

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接收电平值、以及设置的第一电平门限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包括:

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

针对每个干扰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高于所述第一电平门限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一阈值,和/或其对应的第一比例超过第二阈值,则确定该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所述第一比例为:针对每个干扰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大于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所述第一区域包含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相邻。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接收电平值、以及设置的第二电平门限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包括:

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接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

针对每个服务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高于所述第二电平门限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三阈值,和/或其第二比例超过第四阈值,则确定对应小区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所述第四比例为:针对每个服务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所述第一区域包含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相邻。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接收电平值、以及设置的第一电平门限值和第二电平门限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包括:

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干扰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高于所述第一电平门限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一阈值,和/或其对应的第一比例超过第二阈值,则确定该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第一比例是指:针对每个干扰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大于所述 第一电平门限值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以及

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接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服务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高于所述第二电平门限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三阈值,和/或其第二比例超过第四阈值,则确定对应小区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所述第四比例为:针对每个服务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第一区域包含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相邻。

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工程参数;

相应地,根据所述MR数据及工程参数,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所述第一终端的路损值;

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一空间隔离值和/或第二空间隔离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其中,

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基站之间所需的空间隔离值;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终端之间所需的空间隔离值;所述第一区域包含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相邻。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MR数据及工程参数,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所述第一终端的路损值,为:

利用所述MR数据中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及所述工程参数中的对应干扰小区发射功率,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所述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所述第一终端的路损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利用所述MR数据中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及所 述工程参数中的对应干扰小区发射功率,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所述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所述第一终端的路损值,为:

将所述干扰小区发射功率与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求差,得到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所述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所述第一终端的路损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一空间隔离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为: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机用于表征可接收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并结合个方向发射机的功率,确定第一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一隔离值以及及第二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二隔离值;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基站对所述第二终端的干扰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方向;

将所述第一隔离值与所述第二隔离值中的较大值,确定为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二空间隔离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为: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及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机用于表征可接收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并结合个方向发射机的功率,确定第三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三隔 离值以及第四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四隔离值;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第一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的干扰方向;所述第四方向为所述第二基站对所述的第一终端干扰方向;

将所述第三隔离值与所述第四隔离值中的较大值,确定为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

上述方案中,确定每个方向所需空间隔离值时,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相应方向接收机的带宽、热噪的噪声密度以及接收机噪声系数,确定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

利用相应方向各接收机可接受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及确定的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确定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

将相应方向发射机在接收带宽中的等效发射功率与确定的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求差,得到相应方向所需空间隔离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一空间隔离值和第二空间隔离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

根据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二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一空间隔离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包括:

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

针对每个干扰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五阈值,和/或对应第三比例超过第六阈值时,则确定对应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所述第三比例为:针对每个干扰小区,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 的比例;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为相邻的区域。

上述方案中,所述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二空间隔离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包括:

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各小区的样本点;

针对每个服务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七阈值,和/或对应第四比例超过第八阈值时,则确定对应小区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所述第四比例为:针对每个服务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的所有样本点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为相邻的区域。

上述方案中,所述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一空间隔离值和第二空间隔离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包括:

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干扰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五阈值,和/或对应第三比例超过第六阈值时,则确定对应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第三比例为:针对每个干扰小区,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以及

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各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服务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七阈值,和/或对应第四比例超过第八阈值时,则确定对应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第四比例为:针对每个服务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的所有样本点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为相邻的区域。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确定空间隔离带的装置,包括:数据采集模块以及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其中,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

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用于利用所述MR数据,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上述方案中,所述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包括:第一确定模块及第二确定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根据所述MR数据,得出所述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各小区的接收电平值;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电平值、以及设置的第一电平门限值和/或第二电平门限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上述方案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和/或,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还用于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时,获取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工程参数;

相应地,所述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包括:第三确定模块及第四确定模块;其中,

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MR数据及工程参数,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第一终端的路损值;

所述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一空间隔离值和/或第二空间隔离值,从所述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其中,

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 的第一基站之间所需的空间隔离值;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之间所需的空间隔离值;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为相邻的区域。

上述方案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和/或,根据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二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空间隔离带的方法及装置,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利用所述MR数据,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如此,能明确地确定出需设置成保护带的小区,从而大大简化设置保护带时的网络规划流程,并能有效地保证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及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在附图(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中,相似的附图标记可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不同字母后缀的相似附图标记可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示例。附图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体示出了本文中所讨论的各个实施例。

图1为不同区域腾用频率中心频点或带宽不一致场景下各区域频率使用原则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确定空间隔离带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原系统与新系统间同频干扰情况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GSM部分频率重耕至LTE FDD系统时,不同区域腾用频率中心频点或带宽不一致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GSM腾频至LTE FDD系统时,不同区域间带宽或中心频点不一致情况下各区域频率使用建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GSM部分频率重耕至WCDMA系统时,不同区域 腾用频率中心频点或带宽不一致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GSM腾频至WCDMA系统时,不同区域间带宽或中心频点不一致情况下各区域频率使用建议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CDMA系统部分频率重耕至LTE FDD系统时,不同区域腾用频率中心频点或带宽不一致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CDMA系统腾频至LTE FDD系统时,不同区域间带宽或中心频点不一致情况下各区域频率使用建议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确定空间隔离带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利用所述MR数据,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确定空间隔离带的方法,可适用于频率重耕过程中,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所述第一区域包含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相邻;

这里,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可以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相应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可以为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系统或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等。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可以为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相应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可以为LTE FDD系统等。

其中,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的范围。举个例子来说,假设需要在北京市西城区进行GSM腾频至LTE FDD 系统,则第二区域为北京市西城区,则第三区域为北京市西城区周边的小区;其中,可以根据经验或常识设置第三区域的范围,比如:可以设置为周边10km范围内的小区。

步骤202:利用所述MR数据,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具体地,根据所述MR数据,得出所述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各小区的接收电平值;

根据所述接收电平值、以及设置的第一电平门限值和/或第二电平门限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MR数据,得出所述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各小区的接收电平值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其中,实际应用时,当使用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而不使用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确定保护带小区时,则可以仅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相应地,当使用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而不使用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确定保护带小区时,则可以仅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当同时使用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及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确定保护带小区时,则需要同时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及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具体为: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接收带宽及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

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具体为: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接收带宽、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

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当利用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时,可通过仿真实验或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这里,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有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一电平门限值按以下方法(以下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

相应地,当利用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时,可通过仿真实验或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这里,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有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一电平门限值按以下方法设置(以下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所述接收电平值、以及设置的第一电平门限值和/或第二电平门限值,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第一种方式,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干扰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高于所述第一电平门限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一阈值,和/或其对应的第一比例超过第二阈值,则确定该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所述第一比例是指:针对每个干扰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大于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

第二种方式,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接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服务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高于所述第二电平门限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三阈值,和/或其第二比例超过第四阈值,则确定对应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第四比例是指:针对每个服务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

第三种方式,将利用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确定出的小区均设为保护带小区。

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以及第四阈值可通过仿真实验或者通过现网测试摸索的方法来确定,以使确定出的保护带小区满足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二通信系统通信的隔离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时,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工程参数。

相应地,根据所述MR数据及工程参数,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第一终端的路损值;

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一空间隔离值和/或第二空间隔离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基站之间所需的空间隔离值;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之间所需的空间隔离值。

具体地,利用所述MR数据中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及所述工程参数中的对应干扰小区发射功率,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第一终端的路损值;

这里,所述利用所述MR数据中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及所述工程 参数中的对应干扰小区发射功率,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第一终端的路损值,具体为:

将所述干扰小区发射功率与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求差,得到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第一终端的路损值。

实际应用时,利用所述MR数据及工程参数,确定出的路损值可以如表1所示,以便利用确定的路损值来确定保护带小区。

表1

这里,在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一空间隔离值和/或第二空间隔离值,从所述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

根据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

其中,如图3所示的应用场景,区域1、2拟用于新系统(即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频率带宽不一致或中心频点不一致,需要在两区域间设置保护带以提供空间隔离。考虑区域1中新系统与区域2原系统(即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之间的干扰(区域1原系统与区域2新系统间干扰与之类似,分析这部分干扰时只需将下述内容中区域1与区域2调换即可),该同频干扰可存在如图3所示的四个方向:

原系统基站对新系统终端的干扰;

原系统终端对新系统基站的干扰;

新系统基站对原系统终端的干扰;

新系统终端对原系统基站的干扰。

由于上行频率差异比较小,因此可以忽略上下行频率差异带来路损差,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保证两系统(新系统和原系统)的性能,需在新系统基站与原系统终端以及原系统基站与新系统终端间提供一定的空间隔离度。

基于此,所述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具体为: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机用于表征可接收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并结合个方向发射机的功率,确定第一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一隔离值以及及第二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二隔离值;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基站对所述第二终端的干扰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方向;

将所述第一隔离值与所述第二隔离值中的较大值,确定为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具体为: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及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机用于表征可接收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并结合个方向发射机的功率,确定第三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三隔离值以及第四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四隔离值;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第一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的干扰方向;所述第四方向为所述第二基站对所述的第一终端干扰方向;

将所述第三隔离值与所述第四隔离值中的较大值,确定为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

其中,确定每个方向所需空间隔离值时,根据相应方向接收机的带宽、热噪的噪声密度以及接收机噪声系数,确定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并利用相应方向各接收机可接受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及确定的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计算出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将二者求差,即可得出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将相应方向发射机在接收带 宽中的等效发射功率与计算出的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求差,最终得到相应方向所需空间隔离值。

当利用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时,可通过仿真实验或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这里,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有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一空间隔离值按照以下方法(以下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

相应地,当利用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时,可通过仿真实验或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这里,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有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一空间隔离值按照以下方法(以下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

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确定保护带小区:

第一种方式,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干扰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五阈值,和/或对应第三比例超过第六阈值时,则确定对应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第三比例是指:针对每个干扰小区,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

第二种方式,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各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服务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七阈值,和/或对应第四比例超过第八阈值时,则确定对应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 所述第四比例是指:针对每个服务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的所有样本点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

第三种方式,将利用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确定出的小区均设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第五阈值、第六阈值、第七阈值以及第八阈值可通过仿真实验或者通过现网测试摸索的方法来确定,以使确定出的保护带小区满足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二通信系统通信的隔离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空间隔离带的方法,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利用所述MR数据,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如此,能明确地确定出需设置成保护带的小区,从而大大简化设置保护带时的网络规划流程,并能有效地保证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及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性能。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是一种有效、易行的确定方法。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何确定空间隔离带。

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如图4所示,运营商需将GSM使用的部分频谱资源腾出给效率更高的LTE FDD系统使用。其中,GSM的各区域间(区域1、2)腾用频率的节奏或可腾用于LTE FDD系统的频段不一致,使得GSM的各区域间腾用频率的LTE FDD中心频点或带宽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由于GSM与LTE FDD系统的基站与终端接收机的灵敏度不同,且发射功率有较大差别,因此在这种场景下需在区域间设置保护带以减少系统间的干扰。保护带的频率使用如图5所示。

如图4所示,在实际场景中,可根据区域1、2可腾用频率的情况,在区域1或区域2中设置两区域间的保护带。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在区域2中设置保护带,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GSM及LTE FDD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 恶化程度,结合各方向发射机功率,得出图4所示应用场景中方向1所需空间隔离值与方向4所需空间隔离值中的较大值T1(第一空间隔离值),以及方向2所需空间隔离值与方向3所需空间隔离值中的较大值T2(第二空间隔离值);或者,根据LTE FDD系统的终端及GSM的终端可接受的灵敏度恶化程度得出第一电平门限值T3及第二电平门限值T4;

这里,方向1为GSM基站对LTE FDD系统终端的干扰,方向2为GSM终端对LTE FDD系统基站的干扰,方向3为LTE FDD系统基站对GSM终端的干扰,方向4为LTE FDD系统终端对GSM基站的干扰。

实际应用时,确定T1和T2时,可采用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GSM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LET FDD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并结合协议定义的各方向发射机功率,利用链路运算,得到T1和T2;或者,可以通过仿真实验或测试验证的方式,得出T1和T2。

其中,确定方向1、2、3、4所需空间隔离值时,先根据对应方向接收机的带宽、热噪的噪声密度以及接收机噪声系数,确定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再利用对应方向各接收机可接受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可允许干扰造成的最大底噪抬升量)及确定的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计算出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将二者求差,即可得出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将对应方向发射机在接收带宽中的等效发射功率与计算出的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求差,最终得到对应方向所需空间隔离值。

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需要MR数据、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时,需要MR数据,并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T1、T2值按照以下方法(以下采用T1、T2从区域2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确定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T1、T2。

相应地,确定T3和T4时,可以采用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GSM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LET FDD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

具体地,根据LTE FDD系统终端的接收带宽及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LTE FDD系统的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T3。

相应地,根据GSM的终端的接收带宽、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GSM的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T4。

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T3和T4时,需要MR数据、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T3和T4时,需要MR数据,并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T3、T4值按以下方式(以下采用T3、T4从区域2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T3、T4。

步骤2:通过网管或路测收集全部区域的GSM MR数据,并利用MR数据,从区域2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具体地,一种确定保护带小区的过程包括:

利用MR数据,并结合GSM各基站发射功率等工程参数信息,提取整理出如表1所示的信息;

其中,所述上报终端处于MR采集小区中;

所述路损值的计算公式为:

路损值=干扰小区发射功率-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

这里,通过MR数据可以得到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通过工程参数信息,可以得到干扰小区发射功率,进而根据上述公式得到对应的干扰小区到上报终端的路损值。

利用表1中的信息确定保护带小区。

这里,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确定保护带小区:

第一种方式,从表1的信息中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1内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2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干扰小区,假设在所有MR样本点中干扰小区为该小区的样本点数为N。如果这些样本点中路损值小于T1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1,和/或其比例超过P1,则该干扰小区不满足与区域1内LTE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比例是指:N1占N的比例。

第二种方式,从表1的信息中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2内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1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服务小区(区域2内小区),假设在所有MR样本点中服务小区为该小区的样本点数为M。如果在这些样本点中路损值小于T2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2,和/或其比例超过P2,则该小区不能满足与区域1LTE FDD系统基站与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服务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比例是指:N2占M的比例。

第三种方式,将利用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确定出的小区均设为保护带小区。

第二种确定保护带小区的过程包括:

直接利用整体区域内的GSM MR数据,得到整体区域内(区域1及区域2)GSM小区的接收电平值;

利用MR数据中的接收电平值,确定保护带小区。

这里,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确定保护带小区:

第一种方式,直接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1内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2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干扰小区,假设所有样本点中干扰小区为该干扰小区的样点数为Q。将所述样本数中接收电平值与T3比较,如果接收电平大于T3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3,和/或其比例超过P3,则该干扰小区不满足与区域1内LTE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比例是指:N3占Q的比例。

第二种方式,直接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2内各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1内各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服务小区(区域2内小区),假设所有样本中服务小区为某一小区的样点数为R。将所述样本数中接收电平值与T4比较,如果接收电平值大于T4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4,且其比例超过P4,则该服务小区不满足与区域1内LTE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服务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比例是指:N4占R的比例。

第三种方式,将利用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确定出的小区均设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N1、P1、N2、P2、N3、P3、N4、P4可通过仿真实验或者通过采集现网中的数据来确定,以使确定出的保护带小区满足区域1内LTE FDD系统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如图6所示,运营商需将GSM使用的部分频谱腾出给效率更高的WCDMA系统使用。其中,GSM系统的各区域间(区域1、2)腾用频率的节奏或可腾用于WCDMA系统的频段不一致,使得GSM系统的各区域间腾用频率的WCDMA中心频点或带宽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由于GSM与WCDMA基站与终端接收机灵敏度不同,且发射功率有较大差别,在这种场景下需在区域间设置保护带以减少系统间的干扰。保护带的频率使用如图7所示。

如图6所示,在实际场景中,可根据区域1、2可腾用频率的情况,在区域1或区域2中设置两区域间的保护带。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在区域2中设置保护带,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GSM及WCDMA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结合各方向发射机功率,得出图6所示应用场景中方向1所需空间隔离值与方向4所需空间隔离值中的较大值T1(第一空间隔离值),以及方向2所需空间隔离值与方向3所需空间隔离值中的较大值T2(第二空间隔离值);或者,根据WCDMA系统的终端和GSM的终端可接受的灵敏度恶化程度得出 第一电平门限值T3,和第二电平门限值T4;

这里,方向1为GSM基站对WCDMA系统终端的干扰,方向2为GSM终端对WCDMA系统基站的干扰,方向3为WCDMA系统基站对GSM终端的干扰,方向4为WCDMA系统终端对GSM基站的干扰。

实际应用时,确定T1和T2时,可采用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GSM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WCDMA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并结合协议定义的各方向发射机功率,利用链路运算,得到T1和T2。

其中,确定方向1、2、3、4所需空间隔离值时,先根据对应方向接收机的带宽、热噪的噪声密度以及接收机噪声系数,确定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再利用对应方向各接收机可接受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可允许干扰造成的最大底噪抬升量)及确定的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计算出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将二者求差,即可得出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将对应方向发射机在接收带宽中的等效发射功率与计算出的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求差,最终得到对应方向所需空间隔离值。

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需要MR数据、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时,需要MR数据,并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T1、T2值按照以下方法(以下采用T1、T2从区域2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T1、T2。

相应地,确定T3和T4时,可以采用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GSM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WCDMA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

具体地,根据WCDMA系统终端的接收带宽及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WCDMA系统的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 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T3。

相应地,根据GSM的终端的接收带宽、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GSM的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T4。

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T3和T4时,需要MR数据、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T3和T4时,需要MR数据,并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T3、T4值按照以下方式(以下采用T3、T4从区域2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T3、T4。

步骤2:通过网管或路测收集全部区域的GSM MR数据,并利用MR数据,从区域2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具体地,一种确定保护带小区的过程包括:

利用MR数据,并结合GSM各基站发射功率等工参信息,提取整理出如表1所示的信息。其中,所述上报终端处于MR采集小区中;

所述路损值的计算公式为:

路损值=干扰小区发射功率-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

这里,通过MR数据可以得到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通过工程参数信息,可以得到干扰小区发射功率,进而根据上述公式得到对应的干扰小区到上报终端的路损值。

利用表1中的信息确定保护带小区。

这里,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确定保护带小区:

第一种方式,从表1的信息中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1内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2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干扰小区,假设在所有MR样本点中干扰小区为该小区的样本点数为N。如果这些样本点中路损值小于T1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1,和/或其比例超过P1,则该干扰小区不满 足与区域1内WCDMA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设所有终端处于干扰小区对应的MR上报小区的样本点为K,则所述比例是指:N1占N的比例。

第二种方式,从表1的信息中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2内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1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服务小区(区域2内小区),假设在所有MR样本点中服务小区为该小区的样本点数为M。如果在这些样本点中路损值小于T2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2,和/或其比例超过P2,则该小区不能满足与区域1WCDMA系统基站与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服务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则所述比例是指:N2占M的比例。

第三种方式,将利用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确定出的小区均设为保护带小区。

第二种确定保护带小区的过程包括:

直接利用整体区域内的GSM MR数据,得到整体区域内(区域1及区域2)GSM小区的接收电平值;

利用MR数据中的接收电平值,确定保护带小区。

这里,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确定保护带小区:

第一种方式,直接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1内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2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干扰小区,假设所有样本点中干扰小区为该干扰小区的样点数为Q。将所述样本数中接收电平值与T3比较,如果接收电平大于T3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3,和/或其比例超过P3,则该干扰小区不满足与区域1内LTE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比例是指:N3占Q的比例。

第二种方式,直接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2内各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1内各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服务小区(区域2内小区),假设所有样本中服务小区为某一小区的样点数为R。将所述样本数中接收电平值与T4比较,如果接收电平值大于T4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4,且其比例超过P4,则该服务小区不满足与区域1内LTE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服 务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比例是指:N4占R的比例。

第三种方式,将利用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确定出的小区均设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N1、P1、N2、P2、N3、P3、N4、P4可通过仿真实验或者通过采集现网中的数据来确定,以使确定出的保护带小区满足区域1内WCDMA系统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如图8所示,运营商需将CDMA系统使用的部分频谱腾出给效率更高LTE FDD系统使用。其中,CDMA系统的各区域间腾频节奏或可腾用于LTE FDD系统的频段不一致,使得CDMA系统的各区域间腾用频率的LTE FDD中心频点或带宽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由于CDMA系统与LTE FDD系统基站与终端接收机灵敏度不同,且发射功率有较大差别,因此在这种场景下需在区域间设置保护带以减少系统间的干扰。保护带的频率使用如图9所示。

如图8所示,在实际场景中,可根据区域1、2可腾用频率的情况,在区域1或区域2中设置两区域间的保护带。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在区域2中设置保护带,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CDMA系统及LTE FDD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结合各方向发射机功率,得出图8应用场景中方向1所需空间隔离值与方向4所需空间隔离值中的较大值T1(第一空间隔离值),以及方向2所需空间隔离值与方向3所需空间隔离值中的较大值T2(第二空间隔离值);或者,根据WCDMA系统的终端和GSM的终端可接受的灵敏度恶化程度得出第一电平门限值T3,和第二电平门限值T4;

这里,方向1为CDMA系统基站对LTE FDD系统终端的干扰,方向2为CDMA系统终端对LTE FDD系统基站的干扰,方向3为LTE FDD系统基站对CDMA系统终端的干扰,方向4为LTE FDD系统终端对CDMA系统基站的干扰。

实际应用时,确定T1和T2时,可采用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CDMA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LET FDD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并结合协议定义的各方向发射机功率,利用链路运算,得到T1和T2。

其中,确定方向1、2、3、4所需空间隔离值时,先根据对应方向接收机的带宽、热噪的噪声密度以及接收机噪声系数,确定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再利用对应方向各接收机可接受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可允许干扰造成的最大底噪抬升量)及确定的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计算出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将二者求差,即可得出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将对应方向发射机在接收带宽中的等效发射功率与计算出的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求差,最终得到对应方向所需空间隔离值。

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需要MR数据、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时,需要MR数据,并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T1、T2值按照以下方法(以下采用T1、T2从区域2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确定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T1、T2。

相应地,确定T3和T4时,可以采用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CDMA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业内通用的用于衡量LTE FDD系统的终端和基站接收机可接收的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

具体地,根据LTE FDD系统终端的接收带宽及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LTE FDD系统的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T3。

相应地,根据CDMA系统的终端的接收带宽、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CDMA系统的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 到最大干扰电平;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T4。

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T3和T4时,需要MR数据、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T3和T4时,需要MR数据,并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T3、T4值按以下方式(以下采用T3、T4从区域2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T3、T4。

步骤2:通过网管或路测收集全部区域的CDMA MR数据,并利用MR数据,从区域2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具体地,一种确定保护带小区的过程包括:

利用MR数据,并结合CDMA系统各基站发射功率等工参信息,提取整理出如表1所示的信息。

其中,所述上报终端处于MR采集小区中;

所述路损值的计算公式为:

路损值=干扰小区发射功率-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

这里,通过MR数据可以得到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通过工程参数信息,可以得到干扰小区发射功率,进而根据上述公式得到对应的干扰小区到上报终端的路损值。

利用表1中的信息确定保护带小区。

这里,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确定保护带小区:

第一种方式,从表1的信息中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1内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2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干扰小区,假设在所有MR样本点中干扰小区为该小区的样本点数为N。如果这些样本点中路损值小于T1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1,和/或其比例超过P1,则该干扰小区不满足与区域1内LTE FDD系统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比例是指:N1占N的比例。

第二种方式,从表1的信息中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2内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1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服务小区(区域2内小区),假设在所有MR样本点中服务小区为该小区的样本点数为M。如果在这些样本点中路损值小于T2样本点绝对数M超过N2,和/或其比例超过P2,则该小区不能满足与区域1LTE FDD系统基站与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服务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比例是指:N2占M的比例。

第三种方式,将利用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确定出的小区均设为保护带小区。

第二种确定保护带小区的过程包括:

直接利用整体区域内的GSM MR数据,得到整体区域内(区域1及区域2)GSM小区的接收电平值;

利用MR数据中的接收电平值,确定保护带小区。

这里,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确定保护带小区:

第一种方式,直接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1内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2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干扰小区,假设所有样本点中干扰小区为该干扰小区的样点数为Q。将所述样本数中接收电平值与T3比较,如果接收电平大于T3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3,和/或其比例超过P3,则该干扰小区不满足与区域1内LTE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比例是指:N3占Q的比例。

第二种方式,直接过滤出服务小区(MR数据采集小区)为区域2内各小区,干扰小区为区域1内各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某一服务小区(区域2内小区),假设所有样本中服务小区为某一小区的样点数为R。将所述样本数中接收电平值与T4比较,如果接收电平值大于T4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N4,且其比例超过P4,则该服务小区不满足与区域1内LTE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确定该服务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比例是指:N4占R的比例。

第三种方式,将利用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确定出的小区均设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N1、P1、N2、P2、N3、P3、N4、P4可通过仿真实验或者通过采集现网中的数据来确定,以使确定出的保护带小区满足区域1内LTE FDD系统基站或终端的隔离需求。

实施例五

为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空间隔离带的装置,如图10所示,该装置包括:数据采集模块101以及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102;其中,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01,用于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

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102,用于利用所述MR数据,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其中,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可以为GSM;相应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可以为LTE FDD系统或WCDMA系统等。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可以为CDMA系统;相应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可以为LTE FDD系统等。

所述第一区域包含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相邻。这里,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的范围。举个例子来说,假设需要在北京市西城区进行GSM腾频至LTE FDD系统,则第二区域为北京市西城区,则第三区域为北京市西城区周边的小区;其中,可以根据经验或常识设置第三区域的范围,比如:可以设置为周边10km范围内的小区。

所述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102可以包括:第一确定模块及第二确定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根据所述MR数据,得出所述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各小区的接收电平值;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电平值、以及设置的第一电平门限值和/或第二电平门限值,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其中,实际应用时,当使用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而不使用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确定保护带小区时,则所述第一设置模块可以仅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相应地,当使用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而不使用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确定保护带小区时,则所述第一设置模块可以仅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当同时使用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及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确定保护带小区时,则所述第一设置模块需要同时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及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具体为:

所述第一设置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终端的接收带宽及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

所述第一设置模块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具体为:

所述第一设置模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接收带宽、热噪声噪声功率确定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可容忍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可接收到最大干扰电平;

所述第一设置模块将所述最大干扰电平与确定的接收带宽内热噪声功率求差,得到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当利用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时,可通过仿真实验或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这里,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有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时, 还需要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一电平门限值按以下方法(以下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

相应地,当利用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时,可通过仿真实验或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这里,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有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一电平门限值按以下方法(以下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所述接收电平值、以及设置的第一电平门限值和/或第二电平门限值,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

第一种方式,所述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102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干扰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高于所述第一电平门限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一阈值,和/或其对应的第一比例超过第二阈值,则确定该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第一比例是指:针对每个干扰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大于所述第一电平门限值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

第二种方式,所述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102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接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服务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高于所述第二电平门限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三阈值,和/或其第二比例超过第四阈值,则确定对应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第四比例是指:针对每个服务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接收电平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平门限值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 绝对数的比例。

第三种方式,所述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102将利用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确定出的小区均设为保护带小区。

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以及第四阈值可通过仿真实验或者通过现网测试摸索的方法来确定,以使确定出的保护带小区满足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二通信系统通信的隔离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01,还用于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时,获取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工程参数;

相应地,所述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102可以包括:第三确定模块及第四确定模块;其中,

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MR数据及工程参数,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第一终端的路损值;

所述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利用所述路损值、设置的第一空间隔离值和/或第二空间隔离值,从所述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基站之间所需的空间隔离值;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之间所需的空间隔离值。

具体地,所述第四确定单元利用所述MR数据中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及所述工程参数中的对应干扰小区发射功率,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第一终端的路损值;

这里,所述利用所述MR数据中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及所述工程参数中的对应干扰小区发射功率,确定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第一终端的路损值,具体为: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01将所述干扰小区发射功率与终端接收到的干扰小区电平求差值,得到所述第二区域小区到第三区域小区下第一终端及第三区域小区到第二区域内小区下第一终端的路损值。

实际应用时,利用所述MR数据及工程参数,确定出的路损值可以如表1所示,以便利用确定的路损值来确定保护带小区。

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

所述第二设置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或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

其中,如图3所示的应用场景,区域1、2拟用于新系统(即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频率带宽不一致或中心频点不一致,需要在两区域间设置保护带以提供空间隔离。考虑区域1中新系统与区域2原系统(即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之间的干扰(区域1原系统与区域2新系统间干扰与之类似,分析这部分干扰时只需将下述内容中区域1与区域2调换即可),该同频干扰可存在如图4所示的四个方向:

原系统基站对新系统终端的干扰;

原系统终端对新系统基站的干扰;

新系统基站对原系统终端的干扰;

新系统终端对原系统基站的干扰。

由于上行频率差异比较小,因此可以忽略上下行频率差异带来路损差,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保证两系统(新系统和原系统)的性能,需在新系统基站与原系统终端以及原系统基站与新系统终端间提供一定的空间隔离度。

基于此,所述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具体为:

所述第二设置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及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机用于表征可接收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并结合个方向发射机的功率,确定第一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一隔离值以及及第二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二隔离值;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基站对所述第二终端的干扰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基站的干扰方向;

所述第二设置模块将所述第一隔离值与所述第二隔离值中的较大值,确定 为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终端可容忍的最大底噪抬升量,确定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具体为:

所述第二设置模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及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机用于表征可接收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并结合个方向发射机的功率,确定第三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三隔离值以及及第四方向所需隔离度的第四隔离值;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第一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的干扰方向;所述第四方向为所述第二基站对所述的第一终端干扰方向;

所述第二设置模块将所述第三隔离值与所述第四隔离值中的较大值,确定为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

其中,确定每个方向所需空间隔离值时,所述第二设置模块根据相应方向接收机的带宽、热噪的噪声密度以及接收机噪声系数,确定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并利用相应方向各接收机可接受灵敏度恶化程度的参数指标及确定的接收机接收带宽中热噪声大小,计算出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将二者求差,即可得出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将相应方向发射机在接收带宽中的等效发射功率与计算出的接收机最大可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值求差,最终得到相应方向所需空间隔离值。

当利用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时,可通过仿真实验或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这里,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有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一空间隔离值按照以下方法(以下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

相应地,当利用所述MR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时,可通过仿真实验或测试验证的方式来确定。这里,当通过仿真实验方式来确定时,还需要有对应的电子地图、工程参数、以及建立的仿真模型等。通过测试验证的方式 来确定时,还需要选定对应的测试区域,然后根据某一空间隔离值按照以下方法(以下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设置隔离带,再进行选择的隔离带是否合适的验证,通过不断选择、验证的摸索过程,最终得到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

实际应用时,所述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102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确定保护带小区:

第一种方式,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干扰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五阈值,和/或对应第三比例超过第六阈值时,则确定对应干扰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第三比例是指:针对每个干扰小区,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一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占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

第二种方式,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收集MR数据中过滤出服务小区为第二区域内小区,干扰小区为第一区域内小区的样本点;针对每个服务小区,当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的样本点绝对数超过第七阈值,和/或对应第二比例超过第八阈值时,则确定对应小区为保护带小区。其中,所述第四比例是指:针对每个服务小区,所有其对应MR数据中路损值小于所述第二空间隔离值的所有样本点占所有其对应MR样本点绝对数的比例。

第三种方式,将利用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确定出的小区均设为保护带小区。

其中,第五阈值、第六阈值、第七阈值以及第八阈值可通过仿真实验或者通过现网测试摸索的方法来确定,以使确定出的保护带小区满足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二通信系统通信的隔离需求。

实际应用时,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01、第一设置模块及第二设置模块可由确定空间隔离带的装置中的处理器(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MCU,Micro Control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结合 通信芯片实现;所述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102、第一确定模块、第二确定模块、第三确定模块以及第四确定模块可由确定空间隔离带的装置中的处理器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空间隔离带的装置,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01获取第一区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MR数据;所述第一通信系统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所述保护带小区确定模块102利用所述MR数据及工程参数,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各小区中确定保护带小区。如此,能明确地确定出需设置成保护带的小区,从而大大简化设置保护带时的网络规划流程,并能有效地保证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及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性能。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是一种有效、易行的确定方案。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针对现有保护带设置主要依赖于仿真或工程经验,暂无明确、易行的设置原则,且在缺乏电子地图或所处地形较为复杂的场景下,现有设置方法的有效性会进一步降低。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现网MR数据及工程参数等数据,将原系统与新系统间的隔离需求转化切实易行的保护带小区设置原则,提出了一种明确且有效易行的保护带确定方案。该方案基于现网可采集的信息,明确地指示需设置成保护带的小区,大大简化设置保护带时的网络规划流程,并保证有效保证两系统性能。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 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